1

抹黑和贬诋诸葛亮,是很多三国爱好者必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因为大多数人熟知诸葛亮这个人,都是通过《三国演义》认识的。而演义中的诸葛亮又太妖魔了,极其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一个逆反心理——他这么神,可是为什么他没有成功呢

当很多人逐渐长大,进入所谓的叛逆期,通过对《三国志》正史,或通过其他一些二手三手四五六七八手史料的了解后,会愈发的肯定自己当年的逆反心理是正确的。然后这些人就会在各种场合抹黑贬诋诸葛亮,以显示自己是有“文化”的人。

但是,这些人反感的诸葛亮,其实反感的是演义小说中的诸葛亮,并不是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不如演义小说中描述的那么夸张,但他也确实是一个人杰。这一点,只要稍微看一下正史的记载,就能明白诸葛亮接手刘备留下的烂摊子时,他的处境到底有有多艰难。他对蜀汉的贡献到底有多伟大了。



蜀汉章武三年(公元 223年)四月,刘备病死于奉节白帝城。他驾崩的时候,蜀汉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

公元 219年十二月,关羽兵败被杀,至少三万精兵被团灭。

一个月后,驻守上庸的孟达投魏,并带着魏军夺取了上庸三郡。汉军守将刘封不敌,连人带城全丢了。这一战,又有至少两万精兵被消灭了。

到了刘备临征东吴的前夕,张飞在阆中被下人所杀,黄忠在成都病死;刘备征东吴期间,马超也病死了。短短一年多时间,蜀汉损失了三员大将。

公元 222年八月,刘备兵败夷陵。四万汉军精锐被灭,一万精锐投降了魏国。顺带着还折损了一票蜀汉的精英。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十万人以上。汉末三国时期的十万精兵是什么概念?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当蜀汉国内听说刘备惨败的消息后,离成都只有百里的汉嘉郡太守黄元造反,益州南部的越嶲、牂柯和益州三郡在土著雍闿的策动下造反。叛军呼应东吴,几乎半个蜀国都造反了

总之就是:刘备临死前,丢下的就是一副濒临亡国的烂摊子给刘禅

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留下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给儿子,结果河北四州就被曹操吞并了。

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给刘琮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

后来,刘备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但是,诸葛亮把这个烂摊子给收拾干净了。避免了蜀汉雪崩。并且他又给蜀汉政权续了三十九年的命。这就是诸葛亮的本事,你还认为他名不符实?

诸葛亮后来在《出师表》中说:“此乃危急存亡之秋矣”。这并不是他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



至于说“诸葛亮北伐穷兵黩武”,“诸葛亮拖垮了蜀汉经济”的观点,这完全就是谬论。正史上可没有这些奇怪的记载。

首先、诸葛亮并没有在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坚持北伐。而是消除了威胁国家安全的内外因素后才开始北伐。他的军事行动,是等到蜀汉恢复元气之后才开始的。

刘备病逝后,南中大叛。蜀汉在失去了荆州之后,本来就只剩一个益州。现在益州也丢了一部分!对于这种危急情况,诸葛亮的选择是赶紧带兵平叛么?

不,他的选择是: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5年三月,也就是叛乱已经过去了近两年之久,诸葛亮足足憋了两年,他才开始平叛行动。而此时,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三年。

一个为了休养生息,可以把平叛都能延缓两年的人,你认为他是穷兵黩武之人?

诸葛亮南征之后,得到了大量的资源,蜀汉的国力因此大增。然后,诸葛亮有因此而急着去北伐吗?

不,他选择是:继续休养生息!

一直到公元 227年,也就是平定南中叛乱两年后,诸葛亮才上《出师表》进驻汉中。而他上表出征的前提是:曹丕去世了,魏国的国内有可能会产生动荡

可是,当诸葛亮到汉中后,他发现魏国并没有因为曹丕的死,给蜀汉可乘之机。于是诸葛亮在汉中又休整了一年。一直到公元 228年春天才开始第一次北伐。

而此时,距离南中平叛已经过去了三年,距离夷陵大败已经过去了五年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记载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出兵北伐前,他在蜀汉的政绩表现的:

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很显然,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他并没有急于北伐。甚至面对南中的叛乱,他都能忍着两年不发兵。在这五年期间,诸葛亮积极种田,休养生息,整顿军队,并且还花了大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把蜀汉政权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力稳步恢复,补上了刘备去世时,留给他的巨大窟窿

“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样的一个力挽狂澜的奇才,说他是一个名不符实,穷兵黩武的人,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其次、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他真正大规模的北伐只有三次,而且每一次间隔时间都有数年。并且,诸葛亮北伐的策略非常求稳,绝对不搞激进的军事冒险行动。

诸葛亮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是在228 年春。当时北伐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三点优势,打了魏国一个措手不及。只不过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要道,诸葛亮认为没把握,耗不起,便主动的撤了。

关于这一次北伐,如果换一个名将,说不定就有可能不撤退,选择跟魏军硬抗。但是硬抗显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大胜,缩小蜀魏力量对比的可能;但也有可能大败,死伤惨重,被魏国乘虚灭国。

蜀汉在刘备手上已经折腾了十万兵马,诸葛亮好不容易攒了十几万人,他怎么可能会去硬扛呢?所以这一次北伐,不仅很符合诸葛亮的性格,也符合蜀汉当时的实际情况。

因为蜀汉再也经受不了失败的打击了,他要负责任。而他的这种负责任,正是他没有穷兵黩武,很清醒自己定位的表现。



而同年冬天围陈仓的行动,名义上虽然是第二次北伐,但实际上根本算不上二伐。因为这次出兵的起因是诸葛亮收到东吴在石亭大胜的消息,想趁机骚扰一下魏国。

之所以说这一次是骚扰,是因为诸葛亮在出征前,他连粮食都没带够。如果打仗连粮草都不带够,这很显然就只是去骚扰一下而已。

到了公元 229年春天,诸葛亮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也只是一场小规模行动,目的仅在于夺取两郡,没有进一步的行动。

以上便是历史上诸葛亮的前三次北伐。从228—229,一年之内连伐三次。但是这三次中,只有第一次才是真正的北伐,另外两次都只是骚扰而已。

诸葛亮真正的第二次大规模北伐,已经是两年后的事情了。这一次北伐,诸葛亮是拉拢了鲜卑柯比能之后才誓师出征的。并非以一己之力单独攻魏。

公元 231年春,诸葛亮养精蓄锐后,再次出征北伐。这一次,诸葛亮打急眼了,他不再像第一次北伐那样,小心谨慎,而是大胆的放弃了后方,以自己和粮草做诱饵,引诱了司马懿上钩,并在卤城大败司马懿

这一次大胜后,司马懿再也不敢跟诸葛亮正面交战。

后来因为粮草不济,诸葛亮被迫退兵。但是在退兵中,还是射杀了张郃。

诸葛亮退回汉中后,没有急着北伐。他在国内还是干着老本行——休养生息,继续鼓励耕织。

(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三国志·诸葛亮传》

一直到公元 234年,诸葛亮才开始第三次大规模北伐,也就是他最后一次北伐。此时离上一次北伐又过去了三年。这一次,诸葛亮是在联络东吴出兵夹击之后才出兵的。也不是不知深浅的单独出兵。

总的来说,诸葛亮的五次北伐,真正的大规模北伐只有三次。从公元228年—234年,六年期间,三次大规模用兵。每次大举出兵之前,诸葛亮都会进行了数年的充分准备。战略战术上也十分稳健,不搞赌国运式的军事冒险。如此从容,按部就班的样子,实在看不出诸葛亮哪里穷兵黩武了?这分明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北伐。



至于史书上记载蜀汉百姓“农夫废业,民有饥色”,这是在诸葛亮死了25年后,因为姜维连连北伐,庞大的军事开支严重影响了农业,从而导致的结果。与诸葛亮没有关系。

其实在诸葛亮时期,他一直都在尽可能的节省民力:

“一蜀之大,其兵多不过十二万,孔明所用八万,常留四万,以为更代。蜀之所以强者,以孔明不尽用之。”

“蜀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于二十八万户中,二家零三分之余出一人,于五十六万四千男女口中,四丁零四分发一人,其不忍尽民之力如此。”

对比当时曹魏和东吴对百姓的压迫,诸葛亮北伐对于蜀汉国力的损耗,几乎达到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甚至于,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他在曹魏境内屯田,以战养战,也更进一步削减北伐对于国内的负担和长途运输的损耗。

这么一个精打细算,重视节省民力的人。居然说他拖垮了蜀汉,良心不会痛么?

至于说诸葛亮为什么要急着北伐,这个道理在正史上说的很清楚了: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说,诸葛亮本身就有着远大的志向。同时,他认为自己死后,国内就再没有能跟曹魏抗衡的人了。所以他要趁自己还活着,尽可能给曹魏施压军事压力。并且在实际上,他也确实给曹魏带去了很大的财政压力


综合前面的内容(曹魏的滥用民力,诸葛亮的科学利用民力)来看,诸葛亮北伐,吃亏的都是曹魏。魏国为了对付诸葛亮,每次都要调中央军支援长安。因为魏国的边兵根本挡不住蜀军。而若是调中央军,魏国必然要开支大量的钱粮。

这到底是谁更吃亏?一目了然了。

当诸葛亮死后,魏国的压力锐减。曹叡就开始盖宫殿,搞腐化堕落。究其原因,还不是因为诸葛亮去世了,战争没有了,曹叡手上也有钱了。

由次来看,你还会认为诸葛亮北伐是没有必要的么?

最佳贡献者
2

谢邀!刘备白帝城托孤时,蜀国危机四伏!诸葛亮力挽狂澜,七擒七纵孟获,巩固了蜀国的后方。七次北伐,以攻为守,使蜀国赢得平稳发展的内部环境!说诸葛亮拖垮蜀国有失公允!

3

你所问的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诸葛亮是否名不符实?从演义和民间传说看,诸葛亮是个被神话的人物,不但智力超群,而且可以出神入化,料无不中,通晓奇门遁甲之术,天地阴阳无所不通。实际上的诸葛亮当然没有这么厉害,抛开夸张的因素,诸葛亮仍然是三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隆中对》是他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事的体现,说明他是个战略家。诸葛亮帮助刘备改变了三国格局。诸葛亮在内政治理、后勤保障、知人用人方面是个大才。他甚至还是个发明家。诸葛亮还指定了后续执政团队,他的影响力不但在蜀国,还在三国。

第二个问题,蜀国是不是被诸葛亮拖垮?我认为蜀国非但没被诸葛亮拖垮,反而被他治理的较好。刘备去世时,蜀国内外环境都比较糟糕,外与东吴交恶,内有南方部族叛乱,但诸葛亮先与东吴修复了联盟关系,后亲率军队平定南方叛乱。他关注民生,发展生产,虽然多次北伐却并未过多增加人民负担。

4

谢谢邀请,笔者认为:

非也!以当时的国情就是刘备在世也无济于事,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从、武圣’关羽丢失荆州,死后蜀汉集团就走下坡路了,荆州之地,国之国防,得荆州可观望天下,失责已无统一中原的桥头堡了。

如果荆州还在刘备手里,再加上五虎上将,诸葛亮,庞统,率10万铁骑,与曹操决战还有一统中原的机会。

古人经常说:天时地利人和,却一不可,蜀汉占据人和,地理不行,在加上五虎上将都已去世,人才断层,已无回天乏力。

大家说呢?欢迎评论,喜欢的关注我!





5

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至少老刘家敬重诸葛亮,他的祠庙同刘备相接不远,供奉礼遇不相上下,以此足出彰显诸葛亮的为人处事之功,诸葛亮之所以竭尽全力,讨贼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虽然最后失败告终,那说明天运如此,少主懦弱无能,且偏信谗言,俗话说,“后辈强与我,买田做什么,后辈弱于我,买田做什么”,所以人一生,要一代比一代强,才能守住大业,坐吃山空,坐以待毙是沒出息的。

6

诚邀,客观的说,诸葛亮北伐确实严重的消耗了蜀国国力,但说到底,诸葛亮其实也是在救蜀国。



刘备飘零半生,南征北战几十年才占据了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然而,蜀汉政权虽占据了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但其实“益州疲弊”,蜀汉政权兵马不过10万,百姓只有90多万,土地仅仅益州一地,可谓既缺兵,又缺银,而曹魏占据中原九州,今天下三分有其二,带甲50万,人口近440万,蜀汉实际上没有北伐的能力。

那么为何智冠天下的诸葛丞相还要执意北伐呢?一句话,没办法。

蜀汉以益州敌曹魏,靠的是山川之险要,以及三国建立初期,蜀地未逢战乱,蜀汉以此为根据,可以勉强与占据经受战乱的中原之曹魏抗衡,但是时间利曹魏不利蜀汉,时间一长,曹魏的土地恢复了生产力,蜀汉就更不是曹魏的对手,所以诸葛亮实际上不得不北伐,不然只能等死。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7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很有才能。在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得荆益二州,后来数次北伐曹魏,最终死于北伐的路上。

其实《三国演义》大部分描写与历史相吻合。历史上,诸葛亮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蜀汉的丞相。

首先我们看看诸葛亮是不是名不符实。刘备三顾诸葛亮之时,是在北方争霸失败后寄刘表篱下,驻新野。确切来说是刘表的看门狗。一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主张,二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意图。是诸葛亮的《隆中对》指明了”三分天下和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决策,并辅助刘备实现了”霸业可成”的目标,不过几年时间占据荆州益州。

再看诸葛亮数次北伐是否拖垮了蜀汉。首先如果不是关羽丢了荆州和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蜀汉当时与曹魏国力不相上下,强于东吴。此后已经成为三国最弱的一方,如果不是诸葛亮主动北伐,拒敌于国门之外,曹魏早就杀上汉中了。

因此诸葛亮是一个牛人,硬是将一个手无寸地的刘备打造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

8

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风流韵事与传奇英雄,其中诸葛亮就是被后人牢记于心的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他在自己短短五十几年的生命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令后人敬佩不已的事迹。

绝大部分的人其实还是从心底里认可和崇拜诸葛亮的,但是有一小部分人认为诸葛亮名不副实,是他拖垮了蜀国,那么事实的真相是什么呢?

诸葛亮整军备武,巩固蜀国统治

诸葛亮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眼中是通过三国演义而知道的,似乎在大家心中,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无所不能。鲁迅先生也曾经批判这种现象说诸葛亮智而近乎妖。

真正的历史当中诸葛亮虽然没有这么厉害,他曾经在唐朝配享武庙十哲,其他九位都是杀人无数,灭国多个的存在,没有一点拿得出手的战绩也不可能被当时的人那么推崇,而实际上的诸葛亮确实是能文能武的全能型人才。

他在刘备刚刚经历夷陵之败之后花费五年时间,东和孙吴,北伐曹魏,南平孟获,这在其他人眼里是不可以想象的。因为刘备在夷陵的惨败几乎丢失了十几万大军和数十名优秀将领,将多年来的积蓄挥霍一空,留给诸葛亮的完全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可是诸葛亮仅仅花费五年的时间就把蜀国恢复到了与战前差不多的水平,还有能力对北方的魏国进行北伐,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恢复蜀国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蜀国虽然占据号称天府之国的四川,名义上感觉农业很先进的样子,但其实蜀国和北方的曹魏和东边的孙权是不能比的,北方魏国土地广大,是蜀国土地面积的三四倍有余,而且中原地区农业耕作由来已久,所以远超蜀国。

东吴则因为江南的开发与便捷的水运交通也领先蜀国很多,诸葛亮接手当时的蜀国可以说是苦不堪言,在任何方面都比不过其他二个国家,但是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蜀国在他的治理下,确立了轻徭薄赋的方针,政府带头鼓励农业发展,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一时间竟使得蜀地农业蓬勃发展,拥有了与北方曹魏抗衡的实力,各地粮食价格也是十分低下,再加上诸葛亮在政治上面的廉政措施,蜀国的吏治也是十分清明。

因此说诸葛亮拖垮了蜀国简直就是不了解历史,把诸葛亮的功劳没有放在心里。 诸葛亮的爱国精神流传千古,虽然没有战胜曹魏,但是他勤政爱民的形象却永远铭记在人们的心中。

9

其实三国人物里,不光诸葛亮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关羽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赵云也没有传说的那么神(实际上赵云连五虎上将都不是),刘备也没有那么怂,曹操也没有那么奸。

诸葛亮被神话,是托《三国演义》的福,三国演义把诸葛亮说成了神人。

什么火烧博望坡,什么三气周瑜,什么借东风,什么魂断五丈原向天借命,什么空城计,全是罗贯中脑补出来的。

诸葛亮成了一个多智近妖的人物。

但是剥离了小说的因素,诸葛亮就不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了吗?

错,即便没有三国演义,诸葛亮的形象仍然是高大的。

唐朝的杜甫没有看《三国演义》他就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连晋朝的皇帝司马炎都说:“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就是说,司马炎都羡慕这么一个忠臣,如果有这样的帮手,今天自己当皇帝会轻松很多。

陈寿在《三国志》里这么评价他: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肯定了诸葛亮作为丞相治理国家方面的功劳,他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却没有怨言,因为他处事公正。

但陈寿也说了,他连年征战没有能成功,是因为带兵打仗实在不是他擅长的。

就有人根据这个推断诸葛亮不该六出祁山,一再打仗,拖垮了蜀国的经济。

其实以诸葛亮管理内政的能力,未尝认识不到这个。

但是诸葛亮之所以一再出征,恐怕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出征是转移内部矛盾最好的办法。当时蜀国内部矛盾重重,分为三派势力,一是益州大族,以谯周为首,二是刘璋集团的遗留势力,三是刘备带来的荆州势力。

三派之间矛盾重重。如果蜀国安享太平,三派势力矛盾就会激化,但是诸葛亮以“王业不偏安”为号召,让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就会转移消化这部分矛盾。实际上诸葛亮死后,仗是不打了,但蜀国内部的矛盾却凸显出来,当钟会邓艾带着兵过来的时候,站出来主张投降就是益州大族谯周他们。

其实荆州是刘备集团从四川出征的最好出口,所以关羽丢荆州,刘备才会那么着急要发动战争夺回来,可惜失败了。

从这个时候起,诸葛亮就知道蜀汉在这里发展下去,很可能会作茧自缚,什么天险根本靠不住,必须要主动出击,一则以战争激励国民,一则以惊扰魏国。

10

诸葛亮确实被《三国演义》过度拔高,主要是小说里头还添加不少神幻色彩在诸葛亮的身上,比如借东风,八卦阵等等。但是,说诸葛亮名不副实,就不对了,而且蜀汉更非被诸葛亮拖垮的。

诸葛亮多次北伐虽然都没有成功,但是这并非是诸葛亮的能力问题,恰恰是诸葛亮一再的北伐行动和姿态,才让蜀汉的国祚更长久。

类似的问题,个人也曾和大家分享过自己的看法,现在就在详细的说几句。其实,我们不要忽略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我国历史上多个以蜀地为统治中心的偏安政权中(除古蜀国之外),不断耗费国立进行北伐蜀汉,反而是国祚最长的。而更为繁华富庶的前蜀、后蜀反而亡得比蜀汉更短命。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北伐,其实更像是一种“主动防守”的军事策略,而是其效果相当见效,因为诸葛亮及其继承者的一再北伐,最终让更为强大的曹魏,在很长时间内处于防守之态,而不敢主动攻伐川蜀。

正所谓,“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蜀汉有蜀吴联盟做支撑,加上巴蜀险峻的地形,进可攻退可守。因此,蜀汉可以集中力量,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北上进攻曹魏,这样一来反而让曹魏成了防守的一方,进而达到疲敌的目的。

而且,要说休养生息,个人认为曹魏比蜀汉更需要,也更渴望修养生息!

因为,自黄巾之乱以来以来,曹魏统治的中原地区才是受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正如当年曹操所言的:“生民百无一”!这便是中原在历经各方诸侯轮番逐鹿,征战数年后的惨状。因此,曹魏比蜀汉更希望休养生息!

正如如此,诸葛亮更不能给曹魏休养生息的机会。毕竟曹魏不论人力物力,还是社会生产力都远胜蜀汉。如果在彼此和平发展的环境下,那么曹魏的恢复速度显然要快于蜀汉。所以,诸葛亮采取更为积极的军事战略,其实是正确的,更是明智的!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原因,那就是“光复汉室”!正如先主刘备说的:“汉贼不两立 王业不偏安”!这也是迫使诸葛亮明知蜀汉国力最弱,也得不断北伐的重要原因。

蜀汉既然要扛起了汉室的大旗,那么北伐对于蜀汉而言,是必须坚持的政治任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向天下百姓昭示:自己虽偏安西南一隅,但仍是正统,反而是占据中原、坐拥两京的曹魏才是“反贼”,才能保证蜀汉取得对曹魏的政治制高点。

而倘若蜀汉不发动北伐,而是选择休养生息,保境安民,然后君臣上下都心安理得的过着偏安生活。那么,就等于默认曹魏的合法性了,他们手中的“汉室”这面政治旗号,也将变得毫无说服力可言。蜀汉也将彻底的沦为一个割据政权。这只会让蜀汉失去主心骨,反而更没有未来。

因此,基于这个政治口号,蜀汉不论是谁掌权,都必须不断作出北伐的姿态,哪怕是少规模的滋扰曹魏,也得装出个北伐的架势出来。以此保证蜀地百姓团结一致,共同拥护汉室!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