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战美军大规模投降这事好像没有统计数据,只有被俘数据。再者,在特定环境下美军是可以选择投降的。

美军可以投降的条件如何?

其实也没有什么具体什么条件下美军可以投降的条款,有些美军的士兵准则的条款是可以解读的,不然就变相鼓励“投降”了。

在不同战争时期,美国军官和士兵都有特定时期的军队士兵准则,如果大规模美军投降,还是要按照美军准则来执行,不然率领投降的军官作为战俘被释放之后会被追究责任的。

二战时期的美军士兵准则、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军士兵准则和现代美军士兵准则是不太一样的,二战时期和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军士兵准则差不多,据称是艾森豪威尔根据战地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如下:

第一条:我是美国人,为美军效力,为保卫国家及我们的生活方式而战.我准备为此而献出我的生命

第二条:我绝不主动投降。如果我是指挥官,我绝不在我手下仍能抵抗的情况下让他们投降;

第三条:如果被俘我将以可行方式抵抗,我会尽一切努力逃跑并帮他人逃跑。我不接受敌人的假释和优待;

第四条:如果被俘,我将忠于被俘战友。我不参加任何伤害战友的行动。如果我是高级军官我会担负指挥责任。如果不是,我会服从上级合法命令,并支持合法命令;

第五条:如果被俘受审,我只能提供姓名、军衔、社会保险号码(相当于身份证号)、出生日期。我会尽力回避其它问题。我不会做任何背叛自己国家和其盟友或有损于其事业的口头或书面声明。”

第六条:我绝不会忘记自己是美国人,是在为自由而战.我要为自己的形为负责,要一心一意奉行使我国的自由原则.

结束语:我相信上帝!我相信美利坚合众国!(朝鲜战争时期俘获美军后得到的美军士兵准则)

根据这一美军士兵准则,美军打不过就可以逃跑;如果自己的士兵大都丧失了战斗能力是可以选择投降的;成为俘虏之后不得交代美军的一些情况,只交代自身问题等。

也有人总结为三条:第一,弹尽粮绝;第二,孤立无援;第三,部队减员60%以上。其实这三条是不符合美军投降的条件的,大规模美军投降有时要得到美国军方高层、甚至美国总统的同意,还必须留下高级军官带领战俘,所有高级将领不能一走了之。

美军最大规模的投降是那一场战役?

有时美军大规模投降也是遵循上级的命令,部队确实不适宜再继续打下去了,请示之后投降。

二战时期的巴丹半岛战役和阿登战役是美军在一次战役中被俘美军士兵较多的战役。

一、美军在阿登-阿尔萨斯战役,1944年12月16日至1945年1月25日。

美国陆军共战斗伤亡105102名。其中战斗阵亡19246名。行动阵亡16001名。受伤62489名,其中阵亡2439名。被俘23554名,其中阵亡572名。失踪3058名,其中阵亡234名。

美军此次战役被俘总人数在23554人。(阿登战役中的美军照)

二、巴丹半岛战役,1942年1月7日至1942年4月9日。

这是日本发动珍珠港战役之后,使得驻扎菲律宾的美菲联军失去了军事后勤补给,日本由此发动菲律宾战役。美菲联军弹药补给缺乏,士兵疫病流行,在日军的打击之下。78000多人的残兵败将投降日本,成为日本战俘,其中美军只有15000人左右。

此次日军俘获投降美军15000多人,弹药补给缺乏,很多人患有疾病。(巴丹死亡行军雕塑)


美军投降和被俘很难直接定义,数字也很难区分,譬如美菲联军投降是经过请示的,允许投降,美菲联军的很多部队已经丧失了战斗力。(巴丹死亡行军120公里,15000多战俘被杀,约占战俘总数的三分之一)


就被俘数字来看,阿登战役是美军被俘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一次性15000多美军投降被俘则是巴丹战役。

最佳贡献者
2

最大规模的投降,发生在牛皮大王麦克阿瑟带领的美菲联军身上。

1941年12月,菲律宾战争爆发。双方各自派出了10万人出战(实际日本只有五万多人,美国7万多),结果,这场看起来要持续很长时间的战争半年就以美国投降告终。

为什么在数量多出这么多的情况下,印象中怼天怼地不可一世的美军会输给日军,有多方面的原因。

1.双方兵力配置对比

双方号称10万,美菲联军的数量比日军要多一些。但是烂柿子一筐也比不上好桃一个。日军部队全部都是精锐,美菲联军大部分是菲律宾人,战斗素质太差,战前草草培训了一下就上岗了,武器装备也不行。剩下的美军士兵只是预备役,战术上主要用来防御。

从兵力上就已经决定了,这场战赢面不大。

2.战争形势

这场战争可能从一开始就对美国不利。本来对上实力强大的美国部队,日军将军本间雅晴心里就发虚。结果双方一照面,居然成功登陆了。这让日军士气高涨,趁机对他死追猛打。一路把麦克阿瑟打得怀疑人生,躲在巴丹半岛不出来了。

3.对形势估计不足。

本来依麦克阿瑟的判断,只要坚守不出,援军一到,日本军队就完蛋了。一开始情势是这样的,但是他没有料到,一打仗,平民都跑到了巴丹岛,本来够美国部队吃很长时间的粮草不够啦。形势不利,麦克阿瑟跑了。

统帅都跑了,美菲联军一看,这仗没法打了。再加上事先许诺的援军迟迟不到。得,为了自己的小命,投降吧,呼呼啦啦的接近8万多人就这样投降了。

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拳打德国,脚踢日本,风光无比。美国大兵过境,敌人瑟瑟发抖,百姓胆颤心惊。可以这么说,当时的美军给人的印象是:犹如无敌之师,佛挡杀佛,神当杀神。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二战中,美军其实还遭遇了三场奇耻大辱,先后被日军、德军打懵了,曾出现大规模投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一场失败的战役,是美国五星上将领导。

第一场,菲律宾战役

1941年12月8日,在珍珠港事变的第二天,日本开始了菲律宾战役。当时,美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建有亚洲最大的空军、海军军事基地。当时,美军统帅是麦克阿瑟将军,美菲联军13万人,全副美国武装,其中美军3.1万人。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麦克阿瑟嘴上倔强,脾气比能力大,但面对日军的攻势,却一再溃败,最终跑到了巴丹半岛,等待美军派来的支援。由于珍珠港事变,美国海军实力损失较大,所以无力支援麦克阿瑟。

最后,麦克阿瑟乘坐潜艇逃到澳大利亚,无依无靠的温赖特少将,指挥7万多美菲联军向日军投降。当然,在离开之前,麦克阿瑟留下了著名的一句话:“我还会回来的!”换在中国环境下,麦克阿瑟能力未必比得上普通中将。

第二场,凯瑟琳山口之战

1943年春季,德国非洲军团已陷入两面作战的困境。在西面有刚刚登陆的美军,而东面有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美军虽然缓慢前进,但依然在不断配合英国蒙哥马利追击德国非洲军团。

为了能够减轻战场上的压力,击败美军,然后再单独面对英军,于是隆美尔决定对美军发动了一次进攻。1943年2月,德军开展“春风”行动,在凯瑟琳山口重创了美国第二军。

由于美军指挥、配合等都有问题,加上对手隆美尔的高明战争艺术,所以最终6300多美军战死,4000多美军投降。此外,被俘虏的装甲车、车辆等不计其数。后来,美第2军军长被撤职,改由巴顿任新军长。

第三场,阿登战役的局部

阿登战役发生于1944年12月16日到1945年1月25日,是指纳粹德国于二战末期在欧洲西线战场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的攻势。最终同盟国取得胜利,德国战败。但在局部地区和时间,德国也曾让美军颜面大失。

1944年12月17日,美军的18师,106师的防线被突破。很奇怪的是,没有经历太多战争,8000美国大兵就放下了武器。后来,在德国小孩子和老人们组成的二线部队押送下,进入了德国的战俘营。

当然,从阿登战役全局来看,德国的这次胜利并不能改变大局,于事无补。但从另一个侧面也看出一些问题,即美军也并非不可战胜,美军的胜利,最根本的原因是工业实力强悍,并非战略战术高明。

4

无可否认,美军是目前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无论是伊拉克战争或者海湾战争,美军都表现的可圈可点。

然而,在二战期间,同样是这支部队却遭受到了奇耻大辱,近4万美军士兵投降了日本鬼子,1/3多的美军士兵被日本鬼子虐杀,这是二战期间美军最大规模的投降。

美军投降的地点在菲律宾的巴丹半岛,随后这些战俘被日军押送到120公里外的战俘营。战俘一路上没有水喝,没有饭吃,加上日军虐待俘虏,至少有15,000人在路上丧命,因此后人称这次行军为“巴丹死亡行军”。

美军战斗力不是一直很强悍吗?为何巴丹战役成了美军的滑铁卢了?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9年9月1日,爆发的原因是德国入侵波兰,随之欧洲爆发了大战。

在亚洲,日本早在1937年就发动了“七·七事变”,从此揭开了全面侵华的帷幕。

由于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日之责!”日本帝国主义在三个月内占领中国的梦想被击碎。

到了1941年,这时候的日本为了获得更多的资源。转而向南入侵,打算占有东南亚一代的油气田。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二战爆发以后,美国最初宣布保持中立,意思是卖给掐架双方的军火,大发军火财。

到了1941年,日本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开始往南侵要占领东南亚一带的油气田,这样就侵犯到了美、英、法等国的利益,美国自然不卖给日本军火并实施制裁。

日本国土面积狭长,物资贫乏,没能力支撑长期的战争,往北打不过苏联,只好南侵。

既然和美国撕破脸了,日本一不做二不休,于1941年12月8日先下手为强,对美国不宣而战,于这天凌晨出动战斗机轰炸了美国驻扎在珍珠港里的航空母舰,随之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美国惊怒万分,想不到日本如此不守游戏规则,次日对日宣战,美国加入了二战同盟国。

就在日本轰炸珍珠港的10个小时后,接着偷袭轰炸了菲律宾和美国的远东空军基地,鉴于此,美国增派部队支援菲律宾。

然而当美军赶到时,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已经失守,美菲联军被迫退守巴丹半岛。

1942年4月9日,日军集结20万兵力进攻巴丹半岛,就在这节骨眼上,美菲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奉命离开菲律宾,飞往澳大利亚就任西南太平洋战区盟军总司令,留守吕松岛的乔纳森威莱特被提升为中将,负责指挥美菲联军。

临阵换将历来兵家之大忌,说实话,如果麦克阿瑟留任也不至于发生后来大规模的投降事件,新上任的乔纳森莱维特面对的情况很糟糕,加上他没有什么威望,美军高层主要精力和物资投放在了欧洲战场上,东南亚战场物资供应不济。

原来东南亚战场在盟军眼中只是用来起到牵制日军的辅助作用。这样一来,美菲联军武器弹药不如日军的精良,甚至供应都会中断,有时候连饭也吃不上。

双方兵力悬殊加上东南亚一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毒蛇、猛兽,疾病、瘟疫肆虐,美菲联军战斗力急剧下降,减员很严重。

虽然美菲联军拼死抵抗,但是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联军没有还手之力,只有招架之功,如果这样打下去,美菲联军早晚得报销,这时根本没有外援,美菲联军只能是越打越少。

鉴于残酷的事实,当时巴丹半岛最高指挥官宣布投降,7.5万美菲联军官兵投降了日军,其中美军有36,000人。

随后日军把这些战俘押送到120公里外的战俘营,这一路上,美菲联军官兵被虐待致死不下15,000人,因此后人称这次行军为“巴丹死亡行军”。

一个月后,美菲联军总司令维莱特将军向华盛顿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意思是无力抵抗日军的进攻,与其做无谓的牺牲不如投降,接到回电遂率1.5万美菲联军投降。

菲律宾巴丹半岛一役,美菲联军坚守了4个月,期间投降的美军不下四万五千人,讲真这是美军的耻辱,也是二战期间美军投降人数最多的一次。

总结一下:这次投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装备不良,兵力悬殊,再就是军需供应不上,还有对环境考虑不周,诸多因素迫使美菲联军不得不投降日军,但是日军并没有优待俘虏,悍然破坏国际法,日本帝国主义这种行为受到世界人民的谴责。

文/秉烛读春秋

5

【据实回答每一个问题】

二战中论实力美国可以说是首屈一指,太平洋战场上打日军,欧洲战场战德军,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不过好马也有失蹄的时候,我们今天就来聊聊美军二战时期的三次大缴械。

当然这里不存在贬低美军,也没有歌颂法西斯,我们只是尊重历史,就史论事。

巴丹半岛的沦陷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害怕夜长梦多的日军即刻向东南亚英美殖民地发动突袭,22日,由陆军中将本间雅晴率领第14军向仁牙因湾、拉蒙湾(菲律宾吕宋岛东西侧的海湾)发动进攻。美国地面部队以及残余的海军、空军力量在象征性的抵抗后,不得不放弃滩头阵地。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对日军的来势凶猛也是始料未及,他立即通知前线执行橙色-3计划,即全军退守巴丹岛,已防御为主等待美国海军的增援。可当时一方面珍珠港几乎全军覆没,另一方面罗斯福将资源集中用来对付希特勒了。因为巴丹岛上的美军得不到补给和增援,他们所能依靠的就是岛上现有资源。

可毕竟当时的二战初期的日军斗志高昂,装备优于岛内美军,而且他们切断了外界的一切补给,美军水喝不上,饭没的吃。毫无指望的美菲联军的指挥官爱德华·金在与日军谈判后,7万人缴枪投降,这其中还包括数十名高级将领。这就是美国和菲律宾在军事历史上一次最大的投降事件。

凯塞林山口惨败

这是二战美、德双方第一次针锋相对,号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给美国人上了一堂终生难忘的课。

1943年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节节败退,但作为希特勒麾下最为得意的“进攻型”将领,他不甘以这样的形式来结束自己的非洲之旅。凯瑟琳山口战役就是隆美尔为缓解疲惫不堪的德国非洲军压力,而发动一场战役。不过美军方面毫无远见的指挥、部队的不协调性,再加上遇到隆美尔这个老狐狸,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美军就被打的毫无招架之力,6300名美军士兵死亡,4000多人被俘,数百辆坦克、装甲车被摧毁,美军一败涂地。

阿登战役的悲剧

这是德国和盟军在比利时瓦隆的阿登地区发动的一次战役,德国集团军称此战为“守望莱茵河作战”。1944年,已是强弩之末的德国,全线溃败。不甘心的希特勒不愿坐以待毙,集合20个师的兵力在阿登山区与盟军放手一搏,企图击退盟军,寻求喘息的机会。

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德军制定“狮鹫”计划:秘密派遣间谍潜入盟军后方执行破坏、扰乱任务。一时间,美军后方草木皆兵,人心惶惶。在狮鹫行动初见成效后,1944年12月16日清晨,由德国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指挥,突袭阿登山区的仅部署4个师的美军。次日,美军第106师、28师阵地被攻陷,两个团8000余人无奈的放下武器,灰头土脸的走进了德军的营地。

6

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军最大规模投降事件发生在菲律宾战役中。此次战役导致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菲律宾巴丹半岛美菲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1942年4月9日投降。相继在5月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美军大名鼎鼎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早已在3月中旬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

菲律宾位于西太平洋,北望中国台湾,南临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扼守太平洋、南海和印度洋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菲律宾其实大部分地区是由山地、高原和丘陵构成。多活火山,地震频繁。棉兰老岛的阿波火山是菲律宾最高的山峰,吕宋岛的马荣火山是菲律宾最大的活火山。主要河流有棉兰老河、卡加延河,贝湖是全国最大湖泊。菲律宾北部属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气温27℃左右,年降水量平均2500毫米左右。

二战期间,美国在菲律宾的克拉克和甲米地(吕宋)建有亚洲最大的空军、海军军事基地,构成了日军南进的障碍并威胁日本本土的安全。日军企图攻占菲律宾群岛,夺取美国军事基地,控制日本本土与东南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为进攻荷属东印度创造有利条件。

这次战役日军主要投入有第14军、海军菲律宾战役联合编队(巡洋舰10艘、驱逐舰29艘、航空母舰1艘和水上飞机母舰3艘)、陆军航空兵第5飞行集团(飞机200架)、海军基地航空兵第11航空队(飞机300架)以及约100艘运输船和辅助船只。在菲律宾群岛的美菲集团计有13万人(麦克阿瑟中将任司令,其中3.1万美国人)和270多架飞机(其中可作战的142架)。美国亚洲舰队(战斗舰艇45艘)协同该集团作战。

战役开始时,日军陆海军航空兵对美军机场和甲米地(吕宋)海军基地实施突然袭击,于1941年12月8—9日摧毁了美军在陆地上的一半重型轰炸机和三分之一以上的战斗机,为登陆作战创造了条件。美国亚洲舰队的基本兵力驻菲律宾南部基地得以幸免。同日,日军一部攻占吕宋岛以北的巴坦群岛。日军夺取了制空权后,乘吕宋地区几乎没有舰队之机,派先遣部队第48师团田中支队和菅野支队自12月10日起开始分别在吕宋岛北部的阿帕里和维甘登陆并占领机场。

1941年12月12日,第十六师团木村支队在吕宋岛南部的黎牙实比登陆,占领机场并进一步扩大战果。自11日起,第5飞行集团逐渐转移到吕宋岛已占机场,掩护地面部队登陆和发展进攻。17日,美军仅剩的17架B-17轰炸机撤到澳大利亚。从此,日军完全掌握制海制空权。22日,日军第48师主力在吕宋岛西岸林加延湾登陆。24日,第16师在吕宋岛东南部拉蒙湾登陆。至此,登陆日军形成南北夹击马尼拉、围歼美菲军主力的有利态势。

1941年12月26日,吕宋岛守军奉命撤往巴丹半岛预设阵地和科雷希多岛,准备长期抵抗。日军从南北两面进逼马尼拉,但未能切断美菲军撤向巴丹半岛的退路。次年1月2日,日军占领马尼拉,并以一部兵力占领甲米地和八打雁。战役的主要目的也已达到。日军还在棉兰老岛和霍洛岛上陆。吕宋岛上的美菲军队(79500人)撤向巴丹半岛。

日军认为菲律宾作战大局已定,将海军主力和第48师调往荷属东印度,将第5飞行集团主力调往缅甸,而仅以第14集团军的剩余兵力清剿吕宋岛。1月9日,日军开始进攻巴丹半岛,遭顽强抗击。美菲军与日军展开激烈的山地战、丛林战和阵地战。交战中,木村支队被围,前来救援的日军被歼1个营。月底,日军因伤亡严重丧失攻击力,被迫转入防御,战局一度陷入胶着状态。

1942年3月中旬,麦克阿瑟转赴澳大利亚,留守美菲军由温赖特少将指挥。日军得到第4师增援后实力增强,并以航空兵和炮兵轰击美菲军阵地。4月3日,日军以第4师、第65旅为主力对巴丹半岛再次发起进攻。双方在丛林中展开殊死战斗。美菲军既无援兵又缺补给,在日军猛烈攻击下,巴丹半岛守军7.5万人(其中美军9300人)于4月9日投降。10日起,美菲军战俘被押往邦板牙省的圣费尔南多,途中数千人死于饥饿、疾病或被杀害,史称"巴丹死亡行军"。同日,日军占领米沙鄢群岛等战略要地。

1942年4月10日日本军队攻占巴丹半岛后,对科雷希多岛连续实施炮击和轰炸。5月2日,日军对该岛实施火力准备,5日在炮火掩护下分左右两路登陆,对岛上要塞发起攻击。1.5万名美菲军依托坑道工事抗击,并组织敢死队展开白刃战。6日,日军后续部队投入战斗,温赖特率美菲军余部投降。7日,日军占领该岛。10日,驻棉兰老岛和北吕宋山区的美军投降。18日,驻班乃岛美军停止抵抗。至此,日军控制菲律宾全境。

7

二战时期,美军最大规模的投降发生在太平洋战区 巴丹半岛上。

巴丹半岛之战是美军史上输的很惨的一场战争,是美军建军以来最大的一次失败,那简直就是完败。

1942年4月初在菲律宾战场上,美菲联军被日军打得落花流水,弹尽粮绝疲惫不堪之后,巴丹半岛战区的爱德华.金将军下令投降,美菲联军共计七点几万人全部当了俘虏。

这是美军历史上缴械投降最庞大的一支队伍。

正是因为这次投降,后来才发生了惨无人道的“死亡行军事件”

巴丹死亡行军事件是二战日本鬼子枪杀俘虏的一大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

这次事件中有15000名士兵被虐待致死,实在是令人触目惊心啊。

愿世界和平。不要战争。[祈祷][祈祷]



8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最大的投降应在菲律宾战场上。约有90,000美菲联军投降。这是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人数最多,投降将军水平最高的战争。

1941年12月7日,在日本人袭击珍珠港之后,美国人没有等到美国人康复。他们还对菲律宾马尼拉附近的美国军事基地进行了突击袭击,目的是摧毁美国的亚洲舰队,从而彻底摧毁了美国的石油禁运计划,以缓解日本的能源危机。此外,他们可以通过美国殖民地获得战略资源,从而为攻击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创造可行的条件。

就像珍珠港的命运一样,美国空军的战斗机在起飞前遭到日军轰炸的支离破碎。麦克阿瑟只能指挥没有空中或海上力量进行反击的美菲联盟。由于日军准备充分,火力压制下迅速推进,迫使麦克阿瑟攻退守巴丹半岛。

由于日军错误的估计了美菲联军的兵力,因此在首轮攻击中惨遭反杀

根据后来的采访,麦克阿瑟在前往澳大利亚之前与总计约90,000名美菲联合部队呆在巴丹和吕宋。其中有70,000多人是菲律宾人,他们的军事素养就像民兵一样。温莱特被捕后,在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说:“这些菲律宾士兵一见到日本兵,就吓得丢掉武器,争相逃窜”。

日军方面,参战部队为本间雅晴中将带领的第14军。

日军已准备好抓住这次机会。


麦克阿瑟遭受的最大苦难是,日本人炸毁了一半的B17和P40战斗机,四艘主战舰沉没,因此海岸线上的防御很难形成,日军能够迅速抢滩登陆。闪击战最容易摧毁士兵的意志

麦克阿瑟很难组织一次滩头堡封锁。当然不能坐以待毙,全军撤至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

麦克阿瑟来自西点军校,自然地了解食物的重要性。但是他没有想到一件事,那就是确保足够的军用食品不能解决问题,因为大量难民从军队撤回了巴丹。

正因为麦克阿瑟出身西点,做到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当他到达巴丹时,才发现这个问题,当时属于战略撤退的局面,再紧急调粮根本难以做到。

麦克阿瑟是一位身先士卒的将军,指挥战争永远是亲自站在一线的战壕里。但在巴丹战争的后期,麦克阿瑟“不见了”。

罗斯福认为巴丹半岛的局势难以挽救,因此他不能让美国指挥官沦为俘虏,于是他下令麦克阿瑟调任西南太平洋的盟军指挥官,温莱特接管了巴丹半岛司令。

麦克阿瑟在回忆录中说,尽管他当时撤回了澳大利亚,但他仍然为巴丹半岛的局势感到担忧。他和与他一起退出的菲律宾总统奎松从未放弃向罗斯福寻求帮助。他从战略上威胁罗斯福,他说菲律宾现在不应该落入日本的手中。

在西方国家,一个公认的原则是,只要有四分之一的军队被杀,三分之一的军队还活着,这场战斗就不值得战斗。

再坚守下去只会增加士兵的伤亡,没有任何意义,所以他在5月6日带着白旗走向了敌营,温莱特就是为了士兵的生命负责。

9

1942年6月9日,驻菲律宾美军总司令乔纳森·温莱特在成为战俘,被日军押往塔尔拉克战俘营之前,一个日本记者问他:

“你有没有想过,会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

温莱特不解:“为什么?”

“因为投降。”

“不!我从没有想过,为了士兵的生命,我不能不这样做!”

1个月前的5月6日,温莱特煎熬中做出了一个令世界震惊,甚至令日本也不解的大胆决定:

以驻菲美军总司令的名义,要求菲律宾全境盟军放下武器,向日军投降。

金将军和日军谈判投降)

此前的4月9日,在菲律宾巴丹半岛领军作战的爱德华·金少将,招架不住日军的进攻,下令岛上7.5万名美菲联军投降。

现在,他也不抵抗了。

此时,岛上共1.5万多名美菲士兵。

5月7日,他坐在无线电话筒前,在日本陆军14集团军总司令本间雅晴的注视下,亲口通告全境盟军投降。

9万多士兵就这样成为俘虏。

此举一下创造了2个军史界的“吉尼斯”纪录:史上最大规模部队投降、美军最高级别俘虏将军诞生。

这也是麦克阿瑟的二战之耻——他发誓“我会回来的”。

9万多荷枪实弹的士兵啊,相当于中国八九个师,比本间雅睛的部队也超近一半,在没有血战到底的情况下,他们既不死守也不打游击,而是爽朗朗呼啦啦地全部放弃了抵抗,甘愿当了俘虏。

这在我国日本等其他国家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壮举!

这到底是为何?

3星战将温莱特,当时咋想的?

美军不是很强吗,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飞春读传在相关传记、史料及研究论文中进行了梳理,为您揭秘其投降的7大背景或原因:

(温莱特,1883-1953)

1??兵力

数据上看,麦克阿瑟3月11日撤退时,确实留下了巴丹和吕宋岛共约9万士兵。

但这9万士兵,是美菲联军。

其中7万多菲律宾人,他们的训练和武器装备极差,素质堪比民兵,“一见到日本大兵,就吓得丢盔弃甲,争相逃窜”。

另外1.2万人是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也是刚到菲律宾不久,战术以防御为主。

实际兵力和战斗力极差,是失败投降的根本原因。

(美国陆军航空兵)

2??敌方

14军本间雅晴,是一支有5万人的精锐部队,却吹嘘成10万大军。

他在1941年12月偷袭珍珠港后,先偷袭了马尼拉附近的美军飞机场,炸烂麦克阿瑟的B-17和亚洲舰队。

如此一来,虎口拔牙,麦克阿瑟的远东航空兵无用武之地了。

24日,本间率军攻打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准备把1.2万美国精英部队围歼,活捉麦克阿瑟。

日军强大,来势汹汹,阴险狡诈加凶残。这是美菲联军不抵日军的客观原因。

(巴丹、马尼拉、科雷吉多尔岛)

3??战术

日军炸毁飞机军舰,实现成功抢滩登陆。一入境就势如破竹,联军溃不成军。

麦克阿瑟见滩头阻击战不行,就采取B计划,全军撤退到巴丹半岛和科雷吉多尔岛,进行防御作战。

根据麦的计划,巴丹半岛有利,环水抱山,易守难攻,在密林里构筑牢固的防线,可抵御日军6个月。

6个月,此间足可以等到援军到来解围了。

麦的计划不错。

事实上,本间在麦氏防线前,前后冲击了5个月,硬是没有攻下巴丹。气得险些自杀。

但是,此战术最关键的2点没实现,导致麦克阿瑟优势变劣势,防守变挨打:

第一、粮食不足;

第二、乞援无果。

这两点是导致巴丹失守的战术原因。

(巴丹之战示意图)

4??粮食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麦克阿瑟是西点高材生,当然明白此理。

他事前为4万入巴丹的军队准备了稻谷。但不料,大批难民随军而撤,也入了巴丹。

加上巴丹原有的平民,总共有10万多人在巴丹要张口吃饭。

这一下子弄蒙圈了麦克阿瑟,再紧急调粮,已经来不及了。他只有下令节约士兵口粮,每顿只吃50%。

粮草不足,是防守战的死穴。

粮食不足,士气不振,信心大挫,疾病上身,一系列的问题都来了。

温莱特投降前,向美国屡屡告急,称士兵饿得站不住了,最多只能维持到4月15日。

这是巴丹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图模式

(巴丹死亡行军纪念雕塑)

5??撤离

麦克阿瑟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先士卒,不戴钢盔地站在士兵中间,亲自在一线战壕里鼓劲儿。

可此战的后期,他不去了。

为啥呢?

他面对着粮食的威胁。

之前,他每次去现场督战,都鼓劲儿说,援军快到了,面包会有的。

可是,打来打去就是不见援军和物资。他也不好意思去前线了。

最后,在罗斯福的屡屡催促下,他于3月11日悄悄离开菲律宾,去了澳大利亚。

一将在,稳三军。将不在,军魂破散如山倒。

士兵发现麦老大逃跑后,编着顺口溜骂他“杂种”。

老大都跑了,咱还打个啥子毛?能降就降吧!

(麦克阿瑟:我会回来的!)

6??援军

麦克阿瑟回忆录中说,他虽然奉命撤到澳大利亚,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满心思的找援军啊。

一起撤走的还有菲律宾的总统奎松。

他们拼死了要向罗斯福乞援。

甚至不惜软威胁:你给不给援兵?不给我们必败。到时候菲律宾就会落入日本之手。

如果真的如此,就请你趁早赐菲律宾以独立,我们将实现中立,给日本打协议,美军和日军都从菲律宾撤走。

罗斯福愤而拒绝。

同时暗下一道命令:菲律宾已思变,海军不必设防,撤走设备,守卫澳大利亚!

罗斯福以欧洲为重,牺牲菲律宾,不给援军,是菲律宾失败的重要原因。

7??疾病

这可谓投降的导火索,最后的稻草。

山区密林,疟疾肆虐,联军得病者众,浑身发抖,站持不住,遑论持枪。

(攻陷马尼拉的日军)

8??合法

然而,即便是上述7个理由都充分到家,放在我国或日本,哪个将军也不会不血拼就率9万人投降的。

但美国不这样。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说:

“在西方国家,有个公认的原则,只要阵亡达到全军的1/4,活着1/3时,这个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

“西方任何军队,在耗尽了最大努力后,发觉自己根本没有希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都会向敌军投降,他们觉得自己很光荣。”

有了这个注解,我们就不难理解温莱特做出投降决定前那一刻的思考了:

本间炮兵连续27个昼夜不停地炮击科雷吉多尔,5月5日总攻。当温莱特听说敌人的坦克正在向马林他隧道前进时,他吓坏了。一想到那高爆炮弹穿越隧道炸飞墙壁,让挤在隧道中成千的伤员惨遭涂炭的情景,他就无法承受。5月6日,他带着白旗走向了敌营。

(持白旗投降谈判,左二为温)

这就是温莱特投降的8大理由。

为了士兵的性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为了更多人活下去。他选择了最具争议的投降。

美国人就认这个。

后来还给他发了美国最高荣誉勋章。

只是,温莱特没料到的是,投降当俘虏,并没有使他的部队很好活下去。

俘虏之杀,是日军不按套路出牌的另一凶招……

10

麦克阿瑟打仗的最大特点,就是身先士卒

但是在这场战斗的后期,他不去了

为什么?

他面临着食物威胁。

之前,他每次去现场督战,都鼓劲儿说,援军快到了,面包会有的。

但是,没有增援物资。他不好意思上前线。

最后,在罗斯福的一再敦促下,他于3月11日悄悄离开菲律宾,前往澳大利亚。

当士兵发现麦先生逃跑时,他编辑并责骂他“杂种”。

麦克阿瑟的回忆录说,尽管他被命令撤回澳大利亚,

他们拼命乞求罗斯福。罗斯福拒绝了。

罗斯福专注于欧洲,牺牲了菲律宾,没有给予增援,这是菲律宾失败的重要原因。

这是投降的导火索,最后一根稻草。

在山区茂密的森林中,疟疾肆虐,所有受联盟影响的人民都在颤抖,颤抖,无法站立,更不用说拿着枪了。

“在西方国家,有个公认的原则,只要阵亡达到全军的1/4,活着1/3时,这个仗就不值得再打下去了。”

为了士兵的性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为了更多人活下去。他选择了最具争议的投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