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长不要过度的提醒孩子?:同事家里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孩子从小就乖巧可爱聪明伶俐,3岁会背唐诗,4岁会弹钢琴,5岁就会加减乘除。一直以来,朋友夫妻俩:-
同事家里有个七岁的小男孩,孩子从小就乖巧可爱聪明伶俐,3岁会背唐诗,4岁会弹钢琴,5岁就会加减乘除。
一直以来,朋友夫妻俩发在朋友圈的、炫耀孩子种种优异表现的内容,整下来都可以出一本厚厚的个人专辑。
可是从今年刚开始,同事就整天唉声叹气,朋友圈晒娃记也断更了。一问之下,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原因。
不知为何,同事家孩子最近这一年非常的叛逆,吃饭不好好吃,学习时总三心二意,让他睡觉他非要看电视...
还时不时的就会对着大人大声吼叫,甚至有几次还拿着衣架打他奶奶。完全不符以前乖巧懂事的男神形象。
同事想尽各种办法都不能凑效,每天都焦头烂额,甚至怀疑这孩子是不是被别人灵魂穿越了。o(╥﹏╥)o
后面我给同事介绍了一位专门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朋友,同事飞了几个小时专程过去取经。
因为同事夫妻俩工作都比较特殊,再加上孩子奶奶也是个急性子,于是在同事家里长期都充满着紧张的氛围;
他们家3个大人都一刻见不惯别人拖拉、磨蹭的样子,所以孩子从小都是在不断的催促和提醒中长大,每天早上孩子出门上学前,家里尽是“快点快点,快点来穿衣服”、“快点快点,快刷牙,要迟到了”、“快点吃饭,别磨蹭”、“快点吃、快把牛奶喝了”...这样的声音此起彼伏,总是持续一早上。
除此之外,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会面临不断的催促和提醒,催促提醒他该睡觉了、催促提醒他该吃饭了、催促提醒他该些作业了,甚至连上厕所也要提醒孩子“宝贝儿你要上厕所吗?”。
同事一家满以为采取这样的方式便能够时时鞭策孩子,使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改掉拖拉懒散的坏毛病。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完全是百害而无一利!
1、不善于思考
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从平时的一些小事中就可以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
如果孩子经常被催促和提醒该干什么事情,习惯了家长的提醒和催促,总是等着别人的催促提醒才去做事情,就渐渐没有了思考的习惯,长大后也不善于思考,脑子只会越来越不灵活。
2、没有耐心
孩子做事情的节奏肯定和成人不同,他们有自己规律和逻辑,如果家长在孩子做事情时总是喜欢提醒和催促,只会促使打乱孩子做事的节奏,使他们失去认真做事情的耐心。
3、叛逆、对抗父母
无论要孩子做什么事情,如果父母都喜欢用烦躁的语气一遍遍提醒和催促他们,他们的内心是排斥和拒绝的。
这样的相处状态会让孩子们觉得,自己生活的一切都要被父母干涉,他们内心感到惶恐的同时,更会对父母有抵触心理。
于是就会形成叛逆的性格,一切和父母对着干,想摆脱父母的束缚,获得自由和舒适。
4、脾气变得暴躁
家长在一遍遍提醒或催促孩子时,一般都会带有急躁情绪,而孩子受到这种情绪影响,心绪就会更加急躁,久而久之便会养成遇事急躁的性格,易使孩子在长大后脾气变得暴躁。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天去听一场募捐演讲,一开始他觉得别人讲得很好,决定捐一大笔钱;
10分钟后,演讲人还在重复差不多的内容,马克·吐温感到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演讲人还在喋喋不休的说着相同的话,于是马克·吐温感到非常不耐,决定1分钱不捐,恼怒的起身离去。
这种因过多的、重复的、长时间的刺激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就被称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经常发生。比如,孩子要做一件事情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很多次的重复催促和提醒。
使孩子从一开始的好好配合,到感到不耐烦,甚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不”的反抗心理和行为。
根据个人经验,过度的提醒孩子会带来如下弊端:
1. 助长孩子对家长的依赖。
家长提醒孩子,孩子就去做;家长不提醒孩子,孩子就不去做。时间长了,孩子的自主性就会渐渐丧失,变成了只知道一味依赖和服从的孩子。
2. 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
孩子一旦因家长的过度提醒产生依赖性,遇到问题时就会倾向于逃避,表面上看似忘记了,需要家长的提醒才知道去做,实际上是自己不肯动脑筋思考了。长此以往,是不是就妨碍孩子智力的发展了?
3. 导致孩子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
孩子越长大,对自主或自由的渴望就会越强烈,如果父母总是提醒孩子这样做、那样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事不能自己做主,久而久之,就会对家长产生逆反情绪,一旦产生这样情绪,提醒就不会起太大作用了。
那么,应该怎么办呢?
1. 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应该给孩子从小就树立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的意识。书包,应该自己背;作业,应该自己想着及时完成等等。
2. 培养孩子做事认真严谨高效的好习惯。
应该告诉孩子做事时不可丢三拉四、三心二意的道理,跟孩子一起制定时间管理表、学习计划等,培养孩子专时专用,做事时认真严谨高效的好习惯。
3. 让孩子适当承担因自己疏漏导致的后果。
孩子因不听提醒而导致的一些不良后果,应让孩子承担,这样孩子才可吸取教训、增强责任感,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总之,当孩子还小的时候,适当的提醒是需要的;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要学会渐渐放手,减少提醒,还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懂得他自己的人生应由他自己来负责。
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 欢迎交流。
我也赞同而且也是这么做的:当要求孩子干某事时,不宜过度地去提醒他(她)。否则,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不要过度提醒孩子该干什么事,有两大好处:
别说是正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孩子,即使是成人,也不太喜欢别人过度提醒干什么事。这会让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会让人觉得太啰嗦,让人反感。
比如:“三味”刚用完餐,夫人便下达洗刷任务。我欣然接受了。但我先想活动活动放松一下,再干。这时,夫人又催过不停:“洗碗去啊!”,催一、二次,我还能忍受,可到第三次,我受不了啦,会干脆回答她:“你去干吧,我不干了!”
再如:领导让我做些材料,我很乐意地接受了。可是规定上交时间还没到,他却追问个不停。这时,我真想回一句:“不相我,找别人干去!”
其实,这并非我不想干,也并非我真的办事拖拉,有时候,自己也自己的打算和安排。该干的事,还是放心上的。
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不喜欢别人啰嗦、听别人命令!
你是否也有同感呢?
成人尚且如此,何况正处于逆反心期的孩子呢。
要求孩子干某事,父母既不可事事代劳,也不必时时放心不下。很多时候需要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时间、选择方式自主地去干。
比如:父母布置了孩子的学习任务,孩子不一定立即去做,他也许想再看一下动画片或再玩一会儿。这时候,父母不必急躁,可以放点耐心,考验一下孩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如果孩子在玩了一阵子后,主动去学习了,就应感到高兴,并予以表扬;如果孩子玩过了头,也暂且别大发雷霆,再借机教育孩子要讲诚信、做事要自觉、要有责任心……不失为一次教育良机。
您赞同“三味”的观点吗?
我是头条号“三味聊教育\",力求用时代的眼光、理智的头脑、友善的言语,与您一起聊教育那些事。感谢您的阅读、点赞和关注,并期待与您共同探讨本问题。
您好,我是丁丁
这个问题我也犯过。在他平时自己做某件事时,有时我会不停的提醒他,该做这个,该做那个,他总是一会儿就被我打断,后来感觉他的注意力并不是那么集中,估计注意力被我破坏了,后来我意识到这一点,刻意控制住了自己,这是他小时候。
他一点点的长大后开始进入学习时期,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的老毛病又犯了,会时不时去提醒,过多的提醒他要做这个该做那个,写作业的过程中,忍不住插嘴提醒,那么这样的后果是,他对我依赖性很强,任何事情需要我的提醒,没有自主性,他会让我提醒:到什么时间起床,会让我提醒:到什么时间写作业,让我提醒:带什么东西。当我忘记提醒了时,他就开始埋怨我没有提醒他,同时我也会埋怨他,为什么总是让我提醒,他自己不主动?却没有反省到是自己一开始就提醒他多了自己造成的错。在写作业方面造成的后果就是,他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做一题或者做完一件事,他会等待,等待你发出口令:可以了,他才开始做下一件或者下一题。
后来再长大一点,当我跟他说某件事时,他会马上回答:好好好,表面我以为他很听话,听我的话了,可是当有一天我和他聊天时,说到这个问题,他说马上说好好好,是因为不想让我唠叨,很烦。原来他是在敷衍我,看吧,过度提醒并没有任何好处,你说的口干舌燥,他听得心烦意乱。从此以后我不再刻意提醒,一般我只说一遍,有时候我会问他这一天如何安排,说来我听一听,然后他就自己安排起来,我有时候会发现他安排的不妥,但也没有刻意的去提醒他,他的不妥,会因此给他带来他不愿意看到的后果,这时候我会安慰一下他,然后建议一下他下次如何进行调整,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事情。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发现,每个孩子从内心都希望他自己表现的很好,做的很好,哪怕是特别调皮的孩子。
作为家长都非常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经受挫折、磨难,因此从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开始,家长就开启了唠叨模式:不要碰这个,不要摸那个,这个应该这样做,那个应当……
作为家长,我们恨不能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一股脑灌输给孩子,恨不能时时刻刻守在孩子身边提醒孩子。其实我们这样的做法是阻碍了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成长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势必要经过探索、失败、成功这样的过程。而很多家长提醒建议对话到越俎代庖,剥夺了孩子的成长。而且还可能导致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信。
例如孩子每天上学之前,我们总是习惯于提醒孩子带着这个带着那个,提醒孩子别忘了喝水,提醒孩子过马路看红绿灯。考试前一遍又一遍的提醒孩子,带好各种东西。偶尔一天,我们出差了,孩子没有了我们的提醒,生活可能变得一团糟。因为我们已经变成了孩子生活中的一根拐杖,可悲的是我们不能陪孩子走一辈子。
其实我们还是应该放手,让孩子经历一些失败和挫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长记性,真正的成长。
正面管教理念提出者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力所能及的事,当我们以爱的名义解救孩子时,却剥夺了孩子的能力感。”
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了给孩子唠里唠叨的提醒,家长认为这是爱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孩子眼里可能是一种负担,一种束缚。有时面对我们过多的提醒,孩子会感到烦躁,想挣脱,甚至想要对着干反着来。
有一个亲戚家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妈妈都会一再提醒,好好看题,认真答题,正赶上孩子到了青春期。面对妈妈的唠叨,孩子干脆交了白卷。其实孩子只是想证明我已经长大了,我的事情我自己做主。
等到孩子长大之后找工作找对象的时候,父母过多的干涉和提醒更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
填鸭式的教育只会导致孩子畸形的成长,我们应该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总结:天下的父母没有一个不爱自己的孩子,不能把世界上最好的事物给孩子,希望孩子的一生能够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做的不是当孩子的拐杖,二是帮助孩子逐渐成长成熟,无论经历挫折还是失败,我们都不应该代替或剥夺孩子的成长。
“妈妈,我的铅笔找不到了”,“早上新用的铅笔就丢了,跟你说多少回了,用完要装文具盒了,你怎么老记不住”。
“头抬起来,身子坐正了,怎说你都改不了”。
“晚上睡觉前要洗脚,跟你说N遍了还是这样”。
这样一幕在我女儿小时候经常出现,我想在其他很多家庭也同样会重复的上演。
通过以上幕剧可以看出两个共同点:1、父母是为了孩子好;2、同样的事和话多次说。
这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提醒,过度提醒看似是为孩子好,但实质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进步。
那么,首先来分析下家长为什么会在不知不觉中就掉进了过度提醒的坑呢?可以归纳为两点:
1、想让孩子做的更好。无意识中以大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希望孩子少丢东落西、少出现差错,各方面都能做的更好。
2、怕孩受伤害、走弯路。对孩子总是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担心孩子受到伤害或走弯路,不敢放手,所以不断提醒孩子。
其实,出于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希望孩子能做的更好或避免孩子受伤害、走弯路,适度提醒是有必要的,但过度的提醒,会在孩子那里变成了烦心的唠叼和耳旁风。
那么,过度提醒会产生什么负面影响呢?
1、破坏孩子专注力
牛牛拿着变形汽车正坐在桌前玩,嘴里喊着“呜呜呜,警察来了”,玩的可开心了,不一会就拿着车坐在地上滑来滑去,这时妈妈看到了,急忙喊:“牛牛,你怎么坐地上了,地多凉呀,跟你说多少回了,快起来”。这时,牛牛拿着车站起来了。
出于对孩子的爱,虽够家长是担心孩子受凉提醒孩子,但总是在孩子注意力集中时打扰孩子,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使孩子专注力无法形成。
2、造成孩子自主性缺失
铮铮早上刚到学校不久,老师的电话就打过来了,说铮铮的作业本忘家了,希望孩子的妈妈给送过来。妈妈到校见到铮铮后,生气的说:“早上提醒你好几遍了,你怎么还把作业本忘家了,你这学上的可真行,怎么不把自己忘了”。
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在吃饭、睡觉、写作业等方面过度提醒孩子,使孩子心理上产生依赖感,失去自主性,什么事也不愿主动去想、不会主动去做,被动的依靠父母。
3、无法使孩子获得直接体验
牛牛在小区院里看到浇树的水坑,拿着小石子一边往水里扔,一边嘴里喊着“我小猫钓鱼呢”,玩着玩着,牛牛就开始把手伸水里玩水玩泥,妈妈看到后喊道:“牛牛,给你说几遍了,这泥多脏呀,看你手上和衣服上弄的全是泥”,说完就把牛牛抱走了,孩子还想玩,就大哭着喊不走不走。
孩子喜欢玩水、玩泥,不仅可以使孩子找到乐趣,还可以让孩子直接用身体体验到水的温度、无形、无色和流动性,让孩子用触觉感知外界物体的物理性。
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怕孩子脏、危险,过度提醒孩子,使孩子无法直接体验到外界各种物体的物理性,更无法获得直接的经验。
4、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妹妹打电话说她家孩子很不省心,不让他干的事他偏要干,怎么说都不行,跟她做对。我就看看孩子是怎么回事,孩子从一楼走到六楼,也没妹妹说的那样,手扶着扶手走。我问孩子为什么到我家上楼不扶扶手了。原来,妹妹每次上下楼都提醒孩子扶手脏,不能扶。孩子也知道扶手脏,可无数次听到妈妈的唠叨,慢慢产生了抵触情绪,越说越扶。
出于对孩子的爱,父母什么事都从语言上对孩子包办,事事都禁止、干涉,过度的提醒,使孩子极易产生抵触情和逆反心理,结果事于愿违。
父母无意识的过度提醒,对孩子的成长进步极为不利,如果父母认识不到自身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不会改变。
1、放手相信不包办
父母要充分相信孩子,敢于放手,做到陪伴不包办,不要求就不行动。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玩乐,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立足于孩子自己去思考,自己去完成,如果孩子没有要求,父母就不去干扰,不去帮忙,让孩子逐步学会思考,学会独立,摆脱依赖。
2、提醒适度不过度
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产生效果,提醒一次就足够了;如果没有效果,说多少次都不会有用,甚至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和反感。
汶汶有次因起床晚了,吃饭时妈妈两次提醒时间问题,可孩子却不在乎,妈妈不再提醒第三次,结果上学迟到了,被老师批评了,从此以后起床很准时。
3、亲历摔打不惧怕
孩子经历一些摔打和挫折,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牛牛很淘气,经常站到他姐姐的书柜上玩,妈妈多次劝阻就是不听,结果一脚踩空摔了下来,从此爬上爬下特别小心。所以,父母不必担心孩子遇到挫折,经受一些摔打磨练,能让孩子内心更强大。
提醒:问题出在孩子身上,病根出在父母身上。教育孩子的过程,很多父母都是无意识的过度提醒,我们一定要警惕,要学会逆向思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在教育我们,要经常从孩子身上的问题反思检讨我们的不足,和孩子共同成长进步。
说的多了就变成唠叨了,多度提醒孩子的坏处真不少。
学习对孩子来说本是一件好事,学习也是改变命运的不错途径,但是现在的孩子却把学习当初一种“酷刑”这就和家长日常中的过度提醒有一定关系。
“你要好好学习,要不以后可怎么考上大学。”
“你看那小明,这次考试又是第一名。”
“别总想着玩,作业写了吗?”
成绩好了,表扬一下孩子,买个礼物奖励一下;
成绩不好的时候,批评指责一下;
很少去帮孩子分析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难关,不会去鼓励孩子,对待孩子的成绩只有高兴和生气,这样的结果就是让孩子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学习也就变成一件“苦差事”。
如果是父母在孩子学习中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在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肯定;在考试失败的时候,给予鼓励;而不是时不时的唠叨着孩子要好好学习,结果可能会更好。
这就是我认为的家长不要过度唠叨孩子的原因,你觉得呢?
父母不要过度约束孩子
嫌孩子玩泥沙太脏,认为孩子碰剪刀、锤子危险,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度约束。可这样的约束容易使孩子的智力发展禁锢,探索世界的主动性削弱,个性被束缚,反而会培养出性格暴烈和软弱混为一体的孩子。
专家提醒:好奇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也是驱使孩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有了好奇心,孩子什么都想去探索,都想去尝试,难免会有一些危险,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和引导控制这种危险,而不是盲目限制和制约。
许多家庭把教育与学习相提并论,对孩子的教育偏重智力因素,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对制约其成长的其他因素则很少过问。孩子不到一岁开始认字,不到三岁开始学外语,之后又参加各种培训班,扼杀孩子爱玩天性的同时,阻碍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专家提醒:教育和学习并非一回事,教育包括健康的心理、愉快的情绪、合作的精神、思维的方式、动手的能力、语言的表达等,不能用成绩衡量。家长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而不是逼迫孩子掌握一项专门技能。要从全面发展入手,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进取心、坚持性、自制力和勇敢精神等,才能使孩子的正常智力得以充分发挥。
早教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养育健康快乐的宝宝?应该避免怎样的误区?这些都是初为人父母者所关注的话题。
父母们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恨不得什么都为孩子做好。有时孩子会忘记做一些事情,比如:忘了吃早点、出门忘了带钥匙、上课忘记了带书、回家忘记了写作业等等。父母就会一遍一遍地提醒他们。他们总是会担心孩子忘记,担心孩子不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虽然父母都非常关心他们,但是过度提醒孩子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一面:
1.孩子会认为这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孩子自己的责任。
当父母总是去提醒孩子看书时,孩子心里就会想:我不需要记住这些事情,因为我妈妈等下会提醒我的。这样的话,这些事就变成父母的事了,父母就成了责任的主体。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没有责任感的原因。
2.过度提醒孩子会形成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效应。就是因为刺激过多、过强或者是作用时间过久而导致人或动物产生的一种内心极其不耐烦,甚至是逆反的心理现象。
比如,在生活中孩子都讨厌妈妈唠叨。当妈妈经常唠叨时,这就形成了超限效应,孩子会不愿意听。有的孩子会用双手捂住耳朵,有的孩子干脆就远离妈妈,把房门一关。
过度提醒孩子,是用语言去提醒他们,这也同样会造成超限效应,让孩子感到很不耐烦。
如何提醒孩子才好呢?我给大家分享几个方法:
1.使用启发性问题。
家长不用提醒孩子,而是使用启发性的问题去问孩子,这样孩子会就会自己去思考。
启发性的问题有:
你打算怎样安排你的学习时间?
想想看,接下来,你要做什么?
在出门之前,你要带什么呢?
父母可以试试用这些问题去提问。
2.使用简短的词语。
当父母想提醒孩子的时候,不要说长句子,用简短的词语提醒他们就行了。比如:父母想叫孩子写作业,只需说两个字“作业”,孩子就明白了;当父母想叫孩子洗手时,只需说“洗手”两个字就行了;当晚上很晚了,父母想提醒孩子睡觉时,可以说:“睡觉。”使用简短的词语,好过长篇大论。
3.父母可以用手势来提醒孩子。
有时用手试的效果比语言还要好。比如:当孩子很闹时,父母可以用食指放在嘴上,意思为小点声。当孩子不喝水时,父母可以用手做喝水的动作。孩子一看就知道要喝水了。
想提醒孩子看书,就把两手摊开,做看书的样子,孩子一看就知道要看书了。
适当的提醒孩子是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要过度。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当父母少操一点心时,孩子才能培养出责任感来。
我是雨后山林静,一位正面管教讲师。感谢您的关注!
因为过度的提醒会打扰孩子,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并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力!
对孩子来说,在他们专注的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正是兴趣培养的关键期,如果家长老是去提醒他,难免会影响到注意力的集中,好心反而坏事了。
什么是过度打扰?
比如陪孩子做作业的家长,看到孩子的一点小问题,忍不住就要指出来,很少有家长看到孩子写错了字、算错了数、坐姿不端,能忍到孩子做完作业才吭声的。往往是一看到就指出来,一遍不听没有改正,第二次就大声吼叫,吓得孩子一惊一乍地。
对于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他,并让他自己来说。虽说这是一句听起来很简单的话,却需要家长的耐心、毅力和方法。
了解孩子,理解需求
蒙特梭利提出:吸收性心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即使家长什么也不做,孩子也能从周围的环境里去吸收、学习及成长,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这个时候,移除环境的干扰就显得尤为重要,理解孩子,以不打扰的精神帮助孩子独立。
为什么要帮助孩子独立?
当孩子在画画时,正在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如果家长去提醒孩子香蕉就是弯弯的,西瓜就是圆圆的,于是孩子按照家长的说法去画画,那么,孩子的创作力正在被破坏,孩子的探索欲、专注度都被限制了。
孩子的专注度并不是被培养出来的,而是被家长保护出来的,不打扰,帮助孩子独立,就是对孩子的保护。
在孩子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安静的环境,不去打扰孩子,让他们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想要做什么事情,支持并理解,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和体会。
我是Elva,0-3岁蒙特梭利老师,边工作,边分享蒙氏育儿理念及方法,和家长、老师们一起解答育儿过程中的疑难困惑。喜欢我的内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和分享。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