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者库出身的良妃卫氏,在后宫中的地位是非常的卑贱。
看过清宫剧的朋友,对于“辛者库”这个词并不陌生,这是后宫之中所有人极为惶恐和忌惮的地方,一旦进入辛者库就意味着要承担宫中最为卑贱以及最为辛苦的差事,受到宫中其他人的排挤与欺凌,这是无疑是对其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打击。
实际上,“辛者库”,最初的意思是包衣管领下食口粮人,是包衣的一种,同为皇族宗室以及满洲贵族的“奴仆”。
按照著名清史研究专家杜家骥先生的考证,被入“辛者库”籍的,要分为两种情况来看待。在入关之前,“辛者库”的成员多为具有一定手艺的汉族俘虏和仆役,亦或是归降时由于家族、部落人数较少不被编入满洲八旗下的佐领管辖,进而被编入到辛者库之中;清朝入关之后,特别是康雍时期,“辛者库”主要用以接收犯了罪官员及其亲属,这其中绝大部分为满洲官员,而这些满洲官员有超过百分之七十被都是因为贪污、侵吞和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的原因而被降入辛者库的罪籍之中。
按照《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良妃卫氏祖姓觉禅氏,皇太极时期归降并被分配到了正黄旗下成为包衣,世代担任膳房总领之职,而良妃卫氏的生父阿布鼐正是担任着这样一个正五品辛者库内管领的职务。
也正是因为卑贱的辛者库出身,对于她以及她的儿子八阿哥胤禩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卫氏是康熙的宠妃?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卫氏通过选秀入宫,成为宫女,但是其地位并不高,做的也只是简单地粗活和重活,属于地位比较低的宫女。
然而,卫氏自身的条件可以说是非常的好,燕北老人的《清代十三朝宫闱秘史》有记载:
“(良妃卫氏)美艳冠一宫,宠幸无比,且体有异香,洗之不去,即使唾液亦含芬芳气。”
这样的描述固然有些夸张,但是仅凭一介出身非常卑贱的普通宫女身份,就能够得到康熙皇帝的宠幸,甚至还为康熙皇帝诞育了一位皇子,足可见卫氏的容貌确实出众。
康熙二十年(1681年),八阿哥胤禩出生,这是卫氏一生之中最为骄傲和幸福的时刻,然而,这也是她人生中的难得“昙花一现”。在此之后,从康熙对其各个方面的表现和态度来看,良妃卫氏在康熙心中的“存在感”确实非常的低。
首先,是就是良妃卫氏册封的时间上。
这里我们用康熙皇帝“惠宜德荣”四妃和良妃卫氏做一个比较。
惠妃那拉氏,首次生育皇子是在康熙九年(1670年),其被册封为惠嫔的时间为康熙十六年(1677年),间隔七年。
宜妃郭络罗氏,康熙十六年(1677年)还未诞育皇子的她直接被封为了宜嫔。
德妃乌雅氏,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了雍正,在第二年即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封为了德嫔,间隔一年。
荣妃马佳氏,首次生育皇子的时间比较早,是在康熙六年(1667年),她也是第一个为康熙诞育皇子的后妃,她被册封为荣嫔的时间同惠妃和宜妃一样,都是在康熙十六年(1677年),间隔十年。
而良妃卫氏,生育八阿哥胤禩的时间是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而她被册封为良嫔的时间为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整整间隔了十九年。
在此期间,她没有得到任何的册封,包括贵人、常在、答应、庶妃这样低级别的封号,她都没有得到,依旧是没名没分,只是普通的辛者库籍的宫女一名,甚至可以说在这期间卫氏是被康熙所遗忘般的存在。
直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她所生下的儿子八阿哥胤禩被封为了多罗贝勒,与他同期受封为贝勒的还有四阿哥胤禛即雍正皇帝,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而胤禩则是他们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并且这个时候,胤禩已经开始协助康熙皇帝处理朝政,在朝臣中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与口碑,康熙皇帝对其也是非常的喜爱和欣赏。
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卫氏可以说是沾自己儿子的光,才获得了册封,有了名号和身份,在这之后又晋封为良妃,虽说地位不及“四妃”,但是终归是有了一定的升格,摆脱了此前尴尬的境遇。
前文中说的,惠妃那拉氏和荣妃马佳氏被册封为嫔的时间也距离他们首次诞育皇子的时间有着七年和十年的间隔,其中也有着早期生育的皇子存活率不高,不满周岁便早殇的情况,如果比较其诞育健康存活的成年皇子,即大阿哥胤褆和三阿哥胤祉后,被封册封为嫔的时间,则间隔年份便大大减少了。
而像卫氏这样,儿子一直长到成年并且完成大婚,前后间隔近二十年才被册封的,不仅在清朝的时候,就是纵观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也是实属罕见。
其次,是在为康熙皇帝诞育子女的数量上。
惠妃那拉氏一生生育了两位皇子,其中一位皇子早殇,按顺序这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另外一位成年皇子就是所有皇子中年龄最长的大阿哥胤禔。除此之外,惠妃抚养了两位皇子,其中就包括良妃卫氏所生的八阿哥胤禩,以及七阿哥胤祐。
宜妃郭络罗氏为康熙皇帝生下了三位皇子,分别是皇五子胤祺、皇九子胤禟以及皇十一子胤禌。
德妃乌雅氏前后为康熙共生下了三男三女共六个孩子,包括了雍正、六阿哥胤祚、十四阿哥胤禵,以及皇七女、皇九女以及皇十二女。
荣妃马佳氏与德妃乌雅氏一样生育了六个孩子,都是为康熙诞育子女数量最多的后妃,特别是康熙皇帝的前十个儿子中,五个都为马佳氏所生,除此之外,马佳氏所生的唯一的女儿,即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是康熙皇帝最宠爱的女儿。
反观良妃卫氏,一生之中,除了八阿哥胤禩之外,再无其他子女。
生育子女的频率和数量,可以反应在一段时间内后妃受宠的情况,通过这也能看出康熙对于卫氏的感情,确实也无法同“四妃”相比。就连顺懿密妃王氏以及十三阿哥胤祥的生母、当时还是庶妃的敬敏皇贵妃章佳氏,诞育子女的数量都要超过卫氏,可见卫氏在康熙心中的地位。
再次,就是良妃的这个“良”字。
其实,皇帝对于后妃的封号,如同赠予大臣们的谥号一样,也是有等级的。
比如我们知道的,授予文官的最高级别的谥号是“文正”,接下来是“文贞”、“文成”、“文忠”等。
对于后妃来说,比较常用、级别比较高、能够体现其地位的称号中,依照惯例主要是“贵德淑贤”四字,在这之后是“庄、敬、惠、顺、康、宁”等字。
而良妃的“良”不仅不在这些常用的称呼后妃名号的字库中,甚至纵观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封疆王朝的历史,也没有出现一位带“良”字的后妃。而在此前的南北朝以及唐宋时期,有带“良”字的后妃等级,如“良人”、“良媛”、“良信”、“良侍”等,都是地位非常低的、排在末尾的后宫级别。
由此可见,康熙封其“良嫔”以及“良妃”,并不是对其宠爱的表现,甚至是对其辛者库出身身份的一种暗示和轻蔑,这样的话还能说康熙喜欢良妃卫氏么。
所以在这样看来,康熙对于良妃卫氏确实感情不深,而八阿哥胤禩的出生更像是一场“美丽的意外”。
去世后的良妃卫氏非但没有被追封,反而背上了“辛者库贱妇”的骂名。
良妃卫氏之所以会背上如此“骂名”,还是要从“九子夺嫡”中非常著名的“毙鹰事件”开始说起,而这一次,卫氏确实是“莫名躺枪”,因为在此之前的康熙五十年(1711年),良妃卫氏就已经去世了。
康熙五十三年(1713年),康熙皇帝带着所有成年皇子前往热河秋闱,此时正好赶上卫氏的忌日,于是八阿哥胤禩以为母守孝为由留守北京。在此期间,胤禩派人给康熙皇帝请安,并同时带上了两只海东青作为礼物。
然而,当康熙皇帝收到的时候,这两只海东青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要知道,海东青可不是普通的老鹰,在满洲人传统的萨满教义中,海东青是最高图腾般的存在,送给康熙两只奄奄待毙的海东青,无疑是在诅咒康熙皇帝其尽早的离世。至于海东青为什么会濒临将死,有人说路上照顾不周致使海东青脱水,也有人是雍正派人所为,还有说是太子胤礽的党羽不满胤禩在“两废皇太子”期间的所作所为而故意陷害。
然而不管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此时已经怒不可遏的康熙皇帝立马下令,不准胤禩为母守孝,召其迅速赶往康熙皇帝的行宫,并且当着众人面宣布:
“自此朕与胤禩,父子之恩绝矣。”并且大骂胤禩为“辛者库贱妇”所生,良妃这次是结结实实的被自己的儿子给“坑”了一把。
实际上,这是康熙第二次借由胤禩生母良妃卫氏卑微的出身而大做文章,早在康熙“一废皇太子”后,众位大臣一致推举胤禩为新太子时,康熙就以此进行了反驳:
“八阿哥未尝更事,近又罹罪,且其母家亦甚微贱。”如今又一次将八阿哥胤禩的出身说事,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胤禩送死鹰事件的极为的愤怒,另一方面,也是在发泄长久以来对于胤禩处心积虑夺取皇位的不满,同时可以看到的是,康熙皇帝两次提及,也说明他对于胤禩、对于良妃卫氏低贱的“辛者库”出身背景是非常在意和顾及的。
也正是这次事件,宣告了胤禩从皇位争夺战中的彻底出局,良妃卫氏及其整个家族也就此失去了最好的翻身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