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为什么改革失败,最终还是靠革命推翻?:正因为清朝改革失败了,才加速了革命推翻满清的步伐。否则,满清很有可能再苟延残喘一阵,盖因为满清续命、卖命的人
正因为清朝改革失败了,才加速了革命推翻满清的步伐。否则,满清很有可能再苟延残喘一阵,盖因为满清续命、卖命的人实在太多了,数不胜数。所幸!最终清廷不复存在,民国屹立于世界东方。
那清朝为什么改革失败?主要还是一拖再拖,不想真心改革,以致伤透了立宪派的心,使得他们有一部分人倒向了革命派。还有“皇族内阁”名单的出现,进一步让人们看到了满清政府的本质,那就是改革纯粹为了敷衍了事,以维护满清贵族统治罢了。至此,满清改革的谎言大白于天下,人心尽失。紧接着,辛亥革命的爆发,就彻底宣告了满清改革的失败。
又清朝最终还是靠革命推翻?当然,满清自己改革都失败了,难道还能指望它往好的方向去发展吗?显然不能,那就只能付诸革命,以造共和了。另外,旨在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有的,而是经历了数十年的酝酿,才汇聚成的大势。期间,“太平天国运动”算是开了一个头,革命党人更是不甘落后,相继领导、发动过多次的起义运动。因而,不但重创了满清的统治根基,而且还宣扬了革命理念,更有利于以后的革命活动了。从而,为以后推翻满清政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胜利不可避免。也因此,待满清政府不能自救,改革完全是“空头支票”时,革命烽火便顺势席卷了全国,一发不可收拾。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清朝是一个以封建君主(皇帝)专制制度为本而建立的封建王朝,是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主义国家,虽早已从顶峰急剧滑落并严重落后于时代和世界潮流,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腐朽腐烂的“毒素”浸透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肌体;请问,不从根本上推翻这样野蛮腐败顽固的封建主义,中国还有救吗?!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和南方革命势力就自始至终都坚持用革命手段去终结满清封建专制政权,建立共和制国家。就清朝改革来说,完全是在不触及“根本”“要害”的前提下的“修补”、“花架子”、“皇帝的新衣”,象征意义更多,这不但挽救不了清朝廷自己,也无法给清朝‘立宪派(改革派)’等各方哪怕多一丝一亳的希望,改革焉能不败!实质也完全是清统治者自导自演的一场闹剧丑剧!中国社会中国国民完全跌入绝望的谷底。另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己经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都处于水深火热的“危急存亡之秋”。作为既得利益方的“半殖民者”——各外国列强不愿也不希望看到苛延殘喘的满清通过所谓“宪政改革”而强大起来。运命大势早已落下的大清朝,其垂死挣扎求生的改革注定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大笑话。
清朝后期濒临灭亡时搞了一回改革,其本意不能否定统治者希望国家走向稳定富强之路的决心。但是指导改革的思想未变。19O5年,清庭宣布实施宪政,仿照西方,成立责任内阁,成员共11人,其中满人8人,汉人只3人。内阁是改革的发动机,掌握当时先进思想的爱国人士被排除在外,英雄无用武之地。满清永远也克服不了本民族所独有的狭隘心里,封建制度只是遮羞巾,用之掩盖满清的腐朽。想想发动机坏了,谈何改革!
改革原因,首先清政府的改革,是被动的,慈禧及其统治阶级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强大,希望通过一些措施来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还能堵住那些改革派的嘴。他们看到了帝国的摇摇欲坠,所有的利益或将不复存在。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可是其改革的风潮影响深远,深深烙印在了人们的心理。最直观的体现就是日本,这个在天朝大国来看就是个弹丸之地的小国家,通过自身的改革,反转了国运,仿佛是一夜之间便站在了强国之列。这深深地刺激到了统治阶级的自尊,堂堂天朝大国怎么能如此孱弱。改革终于提上日程,距离推翻清朝统治的幸亥革命只有短短的十年。
一 慈禧只是单纯地想通过改革一部分制度来巩固维持统治,并不想失去和限制皇权。等到慈禧和光绪帝死后,这种调调依旧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二 改革的结果是满族皇室并没有给汉族官员分一杯羹,权力的蛋糕只是被满族的统治阶级重新分配了一遍。汉族的官员及有志之士对这样的权力分配失望至极,哪怕到了最后成立的内阁也是皇室成员占绝对的优势,这样激起了有势力有兵权的豪强强烈不满。最终把这些人推向革命党的一方。
三孙中山等革命党人,并不希望清政府的改革成功,如果成功很可能就会发展成为像日本英国那样的君主立宪制的国家。那样权力的分配仍然还是那些有势力的人手中,革命党就是属于白玩了。反过头来,那些得分到蛋糕的人会配合清皇室来剿灭这些革命党人。革命党人最终的最好的归宿可能就是流亡海外了。
总来说,还是因为清政府对权力的分配权依旧掌握在统治者手中。所以中国不具备像日本英国那样改革的土壤和条件。只能从土地上推翻现有统治者,建立新的权力分配方案。
与其说清朝是革命党人推翻的,倒不如说清朝是袁世凯给推翻的,而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党人,其实只是导火索罢了。
所以说清朝的灭亡,和改革失败与否,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那个人不是袁世凯,那么光靠革命党那点力量,清朝不可能灭亡,至少可以划江而治。
要知道当时北洋六镇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在袁世凯的统领之下,北洋六镇的军队纪律是当时最好的,装备武器也是最先进的。
袁世凯与民军订暂时息战条款,停战三日。自是展期再三,至决定国体日乃已。命徐世昌充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丁未,宝棻免,以齐耀琳为河南巡抚。命寿勋会袁世凯、徐世昌筹办军务。---《清史稿》
再看看武昌起义时期的革命军,他们手里有什么?基本上都是张之洞当年造的汉阳造,跟袁世凯手里的军队完全没得比。
那个时候大总统是全国一把手,而袁世凯就算权力再大,也只是皇帝手里的大臣,这差别就有点大了。
为此袁世凯的野心再次膨胀,果断逼清帝退位,继而成为了民国大总统。所以说清朝的灭亡,完全是袁世凯个人的野心所造就的。换成类似曾国藩这样的人,情况岂不就是完全不同了吗?
有人说,如果清朝的戊戌变法成功了,那么清朝就不会灭亡,甚至会提前进入资本主义。这话说的有一定道理,不过这个大前提基本上是没办法实现的。
阻挠戊戌变法的最大障碍,其实不是慈禧太后,而是权力。这玩意儿几千年来,基本上都是最具有诱惑力的东西,不光慈禧太后想要保住它,光绪皇帝也想夺走它。
可以说戊戌变法只是光绪皇帝夺权的一个幌子,他的目的就是重用戊戌变法的新人,继而逐渐夺取慈禧太后手里的权力。
诏以康有为结党营私,莠言乱政,褫其职,与其弟广仁皆逮下狱。有为走免。戊子,诏捕康有为与梁启超。庚寅,户部侍郎张荫桓、翰林院侍读学士徐致靖、御史杨深秀暨杨锐、林旭、刘光第、谭嗣同并坐康有为党逮下狱。---《清史稿》
慈禧太后当然不会答应,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权力,只能全盘扼杀戊戌变法。或许这一场变法里面,也有慈禧所认可的东西存在,但是因为这是一个火药筒子,不可能在里面单独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抽取出来,必须全盘毁灭。
如果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这是传统美德。所以光绪皇帝遭到囚禁,戊戌六君子遭到杀害,康有为梁启超被迫出逃。
换句话来说,当年戊戌变法如果是慈禧太后提出来的,还真说不定会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戊戌变法如果有利于巩固她自己的权力,她当然要接受。可惜戊戌变法是削弱皇权的变法,属于光绪皇帝断臂求生的策略,慈禧是不可能答应的。
戊戌变法改革成功以后,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基本上就和日本明治维新一样,出现君主立宪制的情况。
君王的权力得到了限制,朝中大权掌握在以首相为首的一帮内阁大臣手里。这一种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都有实行,比如说英国、西班牙、瑞典、挪威等等。
那么这种制度之下,清朝就不会灭亡了吗?其实根本就没有必然的联系。清朝的灭亡是由袁世凯和孙中山一手策划的,只要这两个人还在,那么清朝必然灭亡。
即使搞了君主立宪制度,袁世凯难道就失去了北洋六镇的兵权?一旦袁世凯不再掌握兵权,清朝根本就打不赢革命党人。
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立宪共和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为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清史稿》
南方的革命党人就不会再闹了吗?孙中山的革命理念是,彻底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所以即使君主立宪了,孙中山还是不会放弃革命。
由此可见,这其实就是一个死循环,袁世凯下台,那么革命党人就能打进北京城,清朝就会灭亡。袁世凯不下台,他会在孙中山的诱惑之下,主动逼清帝退位,清朝还是灭亡。
我们现在看很多电视剧里,感觉光绪就是一个彻头彻尾没有权力的皇帝,一直立志改革,却始终不能如意。
其实仔细想想,也能看得出,戊戌变法的那帮人在利用光绪皇帝改变国家体制,而光绪皇帝何尝不是在利用这帮人夺取慈禧太后手里的权力呢?
所以说,即使戊戌变法成功了,光绪皇帝最终还是不会答应君主立宪。他真的那么大公无私?自己把自己的权力给限制了,这不是傻是什么?难怪慈禧要把他囚禁起来。
光绪皇帝的意图,或许就是让戊戌变法做出一点成绩,让变法派和守旧派势均力敌。这个时候他这个皇帝左右逢源,自然可以从中攫取权力。
参考资料:《清史稿》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满清实际上在早期和中期还是能够维护国家领土安全,甚至于开疆扩土,虽然在鸦片战争前后满清输给了英法,但是这并不是那么难以接受,起码在那个年代,就算是沙俄和奥斯曼也不见得撑得住英法的联合进攻。这个时候的满清在列强眼中还是列强,只是弱了点,如果满清能在洋务运动中坚持下去,整军备武发展经济,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御敌于国门外的
如果说当年慈禧为首的保守派不那么注意自己的花销,省出银子对北洋舰队进行升级和维护,就日本当时的那点兵力是无法拿满清如何如何的,满清也不至于被列强彻底看清。包括后来的满清戊戌变法,还有清末新政,最后都被满清自己推翻了,这一次次的出尔反尔让地主和资产阶级伤透心,革命,那是必然的了
你好,我是雨霁晚霞hong,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清朝改革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慈禧为代表的顽固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基本把持了朝政,处于绝对的支配地位。而改革派所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皇帝,所以改革的举措没办法正真实施下去。
二是当时的中国饱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特别是封建势力和外部帝国主义双重压迫使中国老百姓民智未开、无力自救,再加上改革派没有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
三是当时的改革是在内忧外患中进行的垂死自救,既没有明确的改革目的,也没有明确的改革方法,完全是无头苍蝇乱撞。依靠皇权势力的代表“皇帝”来改皇权势力的“革”,其结果可想而知。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谢谢。
清末新政极为成功,工业产值年增15%,1912年财政收入达到惊人的3.2亿两白银,创造了经济奇迹,清朝很可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崛起,可惜武昌起义的一声炮响……
与其说清朝是革命党人推翻的,倒不如说清朝是袁世凯给推翻的,而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党人,其实只是导火索罢了。
所以说清朝的灭亡,和改革失败与否,其实没有必然的联系。光靠革命党那点力量,清朝不可能灭亡,至少可以划江而治。
要知道当时北洋六镇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在袁世凯的统领之下,北洋六镇的军队纪律是当时最好的,装备武器也是最先进的,削灭革命军不在话下!
清朝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体系,从咸丰朝,为镇压太平天国,咸丰帝被迫谕令曾国藩等人筹办团练,此时已经开始发生权力内轻外重的变化。
这种代表汉人地主阶级的地方督抚权力,历经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入侵,而愈发强大起来。
慈禧太后在的时候,她能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知道必须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汉人大臣。
而到了宣统帝即位的1908年,只有25岁的摄政王载沣,似乎也看到了满人的统治危机,想收回大权,加强满人的中央集权。
那时,载沣为陆海军大元帅,其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载涛为军咨府大臣和禁卫军大臣。
而这时候还想要加强满人的权力,事实上已经不太可能了。如果没有众多能力出众的汉大臣支撑,那时的政府已经玩不转具体事务了。
而载沣当政期间,做了两件让人颇为失望的事:一是将袁世凯开缺回籍,二是成立了皇族内阁。
袁世凯在晚清的最后几年业已成为政府中枢最为重要的人物,被李鸿章着重推荐为可委以大任之人,而且当时几乎所有重大改革都有袁世凯参与的身影。
想要收回权力,就得有能掌控局面的人站出来。
以前还有慈禧,恭亲王奕?,甚至更早的肃顺等人来支撑局面,现在轮到载沣摄政,目下所及的满人官员,实无能支撑局面的强力人物,反而很多都颟顸昏聩,顽固不化,又如何能够收回权力?反而将汉人督抚及士绅推向对立面,这些人趁辛亥革命爆发之机,趁机逼宫,大清遂卒!
从宏观上来看,清朝的灭亡原因在于专制制度和专制社会的寿命走到了尽头,显现为社会秩序紊乱,政治腐败,国力衰弱,经济落后。
从微观上来看,清朝灭亡的原因在于没能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下改革成功,而招致社会和政权的最终的崩坏。
从历史潮流上来讲,清末的改革必然不会成功,因为改革派并没能取得足够支持实施改革的权力。
我将从权力斗争和社会变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要想实施改革,没有足够的权力绝对不行。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功在于秦孝公的权力支持,而范仲淹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于宋仁宗没能狠下心来支持范仲淹。
但凡改革必然会伤害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然而既得利益者又往往掌握大权。
清末的戊戌变法是在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二人的主持下展开的。
戊戌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区别在于后者只是在政治上进行改良,而前者却是政体的转变。
在专制政体两千多年的寿命中,专制集权的体制已经在明清时期进入最后的高峰。
到晚清时虽说已是强弩之末,但仅仅依靠一场改革还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的皇权对于权力都极为敏感,但凡有威胁皇权的因素产生都会让掌权者不安。
当时的掌权者是慈禧太后,慈禧背后还有一群满清贵族和守旧派,他们掌握的巨大权力成为了改革的威胁。
戊戌变法是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但光绪皇帝即便不是一个庸主,也算不上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无法从慈禧手中取得足以支持改革的权力,而在改革中感到束手束脚。
慈禧本是支持改革的,并已经还政于皇帝。
然而在改革中束手束脚的康有为自以为是地认为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感情不和,事实却并非如此。
康有为也需要足够的权力来实施改革,他认为慈禧是改革的最大阻碍,于是预谋“围园杀后”。
“围园杀后”的预谋最终暴露,光绪与慈禧母子之间的感情也招致破裂。
由此慈禧太后重新掌权,于是戊戌变法失败。
没有足够的权力,绝对无法实施改革,因为改革必然触动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再来说说李鸿章这个人,作为封疆大吏可谓风光无限。
然而专制集权体制下的所有风光都是皇权赋予的,李鸿章享受了这种风光,也要付出代价。
李鸿章最终成为了清政府无能的象征,替清政府背上了大黑锅。
人们骂李鸿章是卖国贼,就好像人们骂秦桧害死了岳飞。
其实卖国的是清政府,害死岳飞的是宋高宗赵构。
李鸿章是晚清的权臣,但他的权力来自于专制王权。
和康有为,袁世凯,孙中山一样,他也希望改革国家,富国强兵,方式不同而已。
这四个人,都有权力,也都无权力。
改革变法,需要权力,需要能掌控大局的权力,而光绪皇帝和康有为并没有掌握绝对的权力。
李鸿章,康有为以及前期的袁世凯都是依附的专制王权,王权是他们的依靠却也是他们的障碍。
凡改革必然会触犯原始利益集团的利益,权力之争不可避免,于是改革就必然变成了一场权力的斗争。
再看看孙中山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清灭以后与袁世凯南北和谈。
一个掌握民心,一个掌握兵权。
都只有一半的权力,所以他们都做不到想做的事。
孙中山民心所向却没有枪杆子,所以只是推翻了清王朝,而没有让中国走向共和。
袁世凯拥有枪杆子却民心尽失,在政府中束手束脚,于是登基称帝。
在专制制度的寿命走到尽头的当时,这无异于倒行逆施,于是最终失败。
李鸿章是有一颗爱国强国之心的,只是他没能达到这个目的。
李鸿章只是专制王权的代言人,没有纯粹的权力,他也无力回天,况且他也有自身的历史局限,也就没有能力来改变国家和社会。
李鸿章为清政府签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还要为他们背锅。
慈禧作为一个专制体制下的掌权者,必须牢牢掌控住权力,对她来说权力甚至大于国家利益。
李鸿章在专制王权授予的脆弱的权力下,绝不可能办成大事。
作为一个受四书五经传统教育的大清臣子,其思想观念必然有其局限性。
在革命时期,他就是旧社会和旧体制的代表,于是成为了卖国贼。
在专制王权授予的脆弱的权力下进行的改革无疑也是脆弱的,戊戌变法也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
改革对于一个濒临崩溃的国家和社会来说终究属于小修小补,唯有革命才是破后而立,从底层将一切更新。
人是无法完全靠得住的,还是得靠制度,好的制度能够避免人类重蹈覆辙。
制度是不可靠的人类制定出来的,也必将不断被人类所践踏。
通常社会的发展是快于制度的进步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制度不断地修修补补,直到无法维持稳定,便轰然倒塌,革命往往就是这个时候发生的。
人类文明从古至今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都经历了无数次崩塌和重建,这种崩塌与重建的轮回也许在未来还会重复上演,如今的社会似乎已经足够美好,因为现有的制度对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好的保障,但这种美好也有可能会崩塌,崩塌之后也可能更加美好。
如果这种崩塌与重建的轮回存在,那么这种轮回就是人类无法摆脱的宿命。
制度演变的速度永远都只能慢于社会变迁的速度,因为制度只能对社会变迁过程中不断产生的问题进行修修补补,只能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变,只能跟随社会变迁的脚步而无法将其超越。
制度的演变通常都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当现有社会问题恶化到了一个极端,现有的制度无法进行修补的时候,社会与制度都将一起崩塌。
在社会与制度崩塌之后,或经历革命,或经历灭顶之灾,人类社会又会再次重生,无论革命还是灭顶之灾的结果都是破后而立,这种重头再来的事情是人类社会一次次上演的轮回,也许人类社会也无法逃脱这种轮回的宿命。
每一次崩塌之后或许都会产生新的制度来适应新生的社会,但即便是新的制度也永远只能不断追赶社会的变迁的脚步;制度在一次次的新生之后的确会更加完善,但社会在变迁中产生问题也是一次次变得复杂与严重。
社会不断产生的问题本质上是人产生的问题,人性思变,人类为了利益永远都想着如何钻制度的漏洞,任何制度都会有漏洞,都可能被人攻破,所以永远不会有完美的制度。
有些方式和手段效率极高,效果极好,只是成本也极大。
当政治和社会腐败不堪的时候,革命就是那种效率极高,效果极好而成本极大的方式,因为革命就是破后而立,但不可避免地会有误伤。
无辜的牵连者最终会被遗忘,革命胜利的光辉会遮蔽所有创伤。
革命就是一种达到少数人的理想而满足多数人的需求的方式和手段。
这种方式和手段往往极度粗暴,在过程中会伤害很多无辜之人,以满足更多数人的利益,在结果中修饰和掩盖造成的伤害,凸显取得的积极成果。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无辜者是由胜利者确定的,所以无辜者在革命的环境中就不足以成为无辜者,被遗忘更加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革命也许是改造政治和社会最高效的方式,也是成本最大的,因为革命的结果就是重头再来,从底层将一切更新。
革命必定让很多既得利益者受到伤害,无论无辜或者不无辜,摧枯拉朽的方式无法兼顾一切,因为革命的成功与否只在于目的是否达到。
清末的社会就属于社会变迁到专制体制无法适应的阶段了,改革的修修补补并不能让社会走向正轨。
在清末专制制度最后的苟延残喘中,改革并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需要的是一场革命。
革命让原有秩序崩塌,并在革命中摸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从头开始。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进步主要靠各阶层间利益相互妥协的改革,而不是横扫一切的革命。革命只能解决旧制度,却无法在废墟上建立新天地,这在法国历史上看得最清楚。
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第三等级和国王旧贵族间毫不妥协进行殊死搏杀,快意恩仇,一时间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人们渴望以巨大的牺牲换来巨大的进步,然而从1789大革命到1871巴黎公社约一百年的时间,各色政客以各种名目粉墨登场,除了浪费时间,法国社会的进步微乎其微,直到梯也尔建立稳定政府之后,法国人民才学会放弃动辄拿起武器街垒抗争,在议会里平静的通过举手来决定政府的去留。
他们的邻居英国因没有内乱,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虽保留了国王贵族表面上的形式,却将旧制度的灵魂送进坟墓,国家赢得重大的发展先机,建立了横跨半个地球的日不落国。
在读中国近代史的时候,一些历史关头都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女神不是没给过我们机会,而总是在关键时刻让它溜走。由于背负辉煌的历史包袱,我们的近代化过程走了弯路,没有像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样进行彻底的改革,想通过保留制度,引进先进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这就是张之洞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战败的结果证明,没有文明的嬗变,没有制度的转型,一切花费的功夫都是白搭,
于是才有戊戌变法的制度突破尝试。光绪帝及他的支持者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过于急躁,缺乏政治经验,在极短时间里颁布一百多道改革诏书,早早动了强大保守势力的奶酪,百日维新功亏一篑,东方大帝国丧失千载难逢的自我救赎时机!
上层理性的改革转型失败后,下层感性的抵抗兴起,义和团神拳运动盲目排外,扒铁轨,拔电杆,到海里去翻小火轮,这种底层愚昧力量实现“抚清灭洋”,重振帝国声威除了引来八国联军的干涉和更大的侮辱外于事无补。慈禧太后痛定思痛,在亲手镇压了戊戌变法三年后推出了比戊戌变法更彻底的立宪新政,这是一次真正和真心实意的制度变革与转型,有了理性的方法和路线图,
满清四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制度民情,成立咨议局,钦定具有三权分立色彩的宪法大纲,确定了预备立宪时间,一切安排就绪,帝国的重生指日可待…
然而在甲午战争失败后汉民族主义兴起,“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呼声暗流涌动,中华帝国在贻误了戊戌变法之后,吝啬的命运女神所给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紧迫,简直就是满清帝国改革自救与孙文推翻帝制的革命两种行为在中国国土上进行最后的赛跑,看谁能赢得胜利女神的眷顾!
在最关键时刻,富有政治经验和影响力的慈禧太后光绪帝先后去世,接任的摄政王自以为手里有枪,昏招迭出,皇族内阁引发武昌枪响,革命扑倒改革,大清帝国土崩瓦解…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