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

2020-09-28 01:31阅读(65)

李承乾明明是板上钉钉的太子,为何还要冒险谋反?:唐太宗李世民汉武帝和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们都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他们也是不幸

1

唐太宗李世民

汉武帝和李世民都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们都给中国留下了宝贵的遗产,但他们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所立的太子最终都选择了谋反。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他自幼深受李渊和李世民的宠爱,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但是却在太宗末年选择了造反,失败后被废,流放黔州,抑郁早亡。一个皇太子不老老实实等着接班,却选择了造反,到底是为了啥?

众望所归

李承乾剧照

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即李唐开国的第二年,李世民与长孙氏的嫡长子李承乾出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有人说他的名字是李渊给取的,意思是“继承皇业”,其实这种说法有点不符实际,毕竟当时李渊并没有传位给李世民的意思。但是李承乾确实非常受李渊与李世民的宠爱,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被封为恒山王。武德九年(公元626年),李世民接受李渊的禅让,称为李唐第二任皇帝,八岁的李承乾被立为太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世民下令:““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此时李承乾才十二岁!此后,李世民每次外出都会让“太子监国”,可见李世民的确是对李承乾寄予厚望。而李承乾在大臣中也非常有威望,张玄素、房玄龄、魏征等老臣都是他的恩师。

太子不易

李承乾当太子不容易也不老实

李承乾贵为皇位继承人,他的压力也真是不小,尤其是那些以“帝王师”自居的老臣们。比如有一个叫于志宁的,见李承乾盖新房了,就给李世民打报告,说太子太奢侈;见李承乾和太监玩耍,又给李世民打报告,说李承乾简直就是秦二世。孔颖达也经常当面批评李承乾,连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过去了,说人家又不是小孩了,别老是这么不留情面,孔颖达的回答是“死无所恨!”所谓“三人成虎”,李世民渐渐地也对李承乾有点意见了。有一次得知李承乾有一位“同卧起”的男宠,李世民直接把他给杀了……李承乾非常痛心,一连几个月都称病不朝。

决议造反

李泰剧照

李世民杀李承乾的男宠之时,其实李承乾已经有危险了。因为此时李世民很看好魏王李泰,李泰是李世民的第四子,也是长孙皇后所生,他博学多能,渐渐得李世民宠爱。李泰渐渐有了夺嫡之心,李世民也渐渐有了废立之心。这实在是让李承乾接受不了,于是他与汉王李元昌,杜如晦之子、城阳公主驸马都尉杜荷等人决议造反。计划是先称病(李承乾身体肥胖,身体也不太好,而且腿脚也不利索),等李世民来探望的时候乘机先杀李泰,再杀李世民。但消息很快就走露出去,李世民震怒。

太子末路

李承乾墓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之后,李世民对他还是很有感情,并且非常担心他的安危。李世民心想,如果真的立李泰为太子,那么李承乾以及晋王李治都活不成了,但是如果立李治为太子,则李承乾和李泰都会安然无恙。于是性格温和的李治被立为太子,李承乾于次年(公元644年)在黔州去世。

唐高宗时期,唐朝版图达到最大

其实与汉武帝卫太子刘据相比,李承乾被废其实不算冤枉,毕竟真的是有造反的企图。而这种企图的来源又非常的幼稚——嫉妒!从李承乾当太子时的一些作为来看,他如果真的当了皇帝,可能远远不如后来的唐高宗李治。

2

这个问题真的是一声叹息。

明明是真正的储君,九五之尊唐太宗最宠爱的孩子,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甘愿放弃自己的锦衣玉食荣华富贵,偏偏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上位,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所有天下人“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努力”。

那么这匪夷所思的背后,究竟是利益的驱使?还是道德的沦丧?亦或是人性的扭曲?欢迎收看本期静夜史说事儿。

作为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子,李承乾却落得个冒险造反最后还失败的悲惨命运。而导致这一切的,是李承乾面对的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

某种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是封建时代所有皇太子的悲剧。

在那个皇帝乾纲独断的时代,皇权是远远高于法权的,更是高于伦理道德的。

虽然根据嫡长子继承制的伦理秩序,李承乾是板上钉钉的皇太子。在唐太宗驾鹤西去后,他将是大唐帝国名副其实的天子。

但是只要李世民没有明确将“李承乾是下一代大唐帝王”的字样写入大唐律法,李承乾的太子地位就没有真正的保障,李承乾内心的那块石头就始终无法落地。

而且即使写入也没用,太子之位的去留全凭皇帝主观意志。

也就是说,在“人治”为先的古代,李承乾的太子地位是否稳固,完全取决于九五至尊的父亲唐太宗。

而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首先,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唐太宗当然希望太子李承乾和自己一样英明神武,将大唐帝国的基业发扬光大。

但是从小长在深宫娇生惯养的李承乾,注定不可能像刀光剑影中摸爬滚打出来的唐太宗一样勇武,这也是封建时代帝位传承的通病。一般而言,王朝的前两代开拓者经历了腥风血雨,他们对于江山的来之不易有着切身体会,因此格外珍惜。

但是其后的继承者基本长在深宫之中,像汉宣帝这样自小流落民间的天子实属罕见。大部分皇子都是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的性格相比于先辈而言更加优柔寡断。

而很不幸,李承乾就是这样的一个太子。在母亲长孙皇后的庇护下,李承乾从小就是一个乖孩子,按照父亲唐太宗设置的路线稳步前行着。

但是在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人生发生了巨大改变。因为没有了母亲的庇护,特别是没有母亲长孙皇后在自己和父亲间充当良好的缓冲,使得唐太宗和李承乾的矛盾开始逐渐表面化。

李承乾的叔叔,汉王李元昌送给他一名太常乐人称心,非常妩媚,史载承乾“私幸太常乐童称心,与同卧起”。虽说同性恋在我国古代皇室并不少见,但望子成龙的唐太宗决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行为,于是愤怒的唐太宗赐死了称心。

这件事让李承乾蒙受巨大打击。某种程度上说,称心的出现是李承乾在母亲去世后情感的一种寄托,而父亲完全无法理解自己,这让李承乾对父亲非常恼恨。

也就是从这一事件开始,乖巧伶俐的李承乾,突然变得暴戾乖张。而面对这一切,作为父亲的唐太宗,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对李承乾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致使父子矛盾更加激化。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一般而言都是虎父犬子的状态,英明神武的唐太宗让自己的儿子李承乾常年生活在自己的阴影中,性格变得优柔寡断且生性多疑。

而唐太宗和天底下所有的父亲一样,在宠爱太子李承乾的同时,对李承乾的弟弟李泰和李治也倾注了大量的感情,这让李承乾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

尤其是在李承乾和父亲矛盾激化之后,唐太宗对李承乾表现出了很多失望,同时对于弟弟李泰格外青睐。这让李承乾错认为自己的太子地位行将不保,于是选择了最为极端的方式,那就是谋反篡位。

而作为通过血腥政变上位的皇帝,唐太宗对儿子模仿自己的做法怒不可遏。但作为自己和钟爱的长孙皇后的嫡子,唐太宗并未将十恶不赦的李承乾处死,仅仅将其贬为庶人,至此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彻底失去。

李承乾的悲剧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所有皇太子悲剧的一个缩影,在人治的社会环境下,太子之位是真正的烫手山芋。

而李承乾最后的悲惨结局,和唐太宗过分的溺爱以及太过急切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说,李承乾的悲剧,唐太宗需要负大部分责任。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3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早早的就被封为了太子,开始李承乾其实是个品学兼优,而且非常聪明的一个人。可随着长时间在太子位上年龄越来越大,史书上记载又患了足疾,一下子就从一个乖乖虎变成了一个叛逆男。这时候李世民也看出了李承乾的变化,就精挑细选了以魏征这类十几个说话不拐弯儿的直谏大臣教化李承乾,这十几个大臣就天天从李承乾身上挑毛病,而且言辞犀利批评像骂人一样从不打草稿,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叛逆期的李承乾根本就起不到好的作用。

后来李承乾竟然喜欢上一个长相俊美,能歌善舞的男宠,还给这个男宠起了个名字叫称心。李世民知道这件事之后更是怒气冲冠,一气之下就把这个男宠杀掉了,李承乾是非常伤心的,从这里开始李承乾心里也就记恨上了李世民。

可能李承乾这时候也感觉自己事事都不让李世民看好了,而自己的弟弟李泰却还和以往一样深受李世民宠爱,就开始怀疑自己的太子位是不是会受到动摇。李承乾甚至为了免除自己的后顾之忧,还组织了一次暗杀李泰的行动,但不幸的是这次行动没有成功。后来李承乾就坐不住了,纠集侯君集等人策划逼宫李世民,但谁知保密工作没有做好,还没有行动就被李世民知晓了,但李世民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贬为平民流放。

李承乾可能看着他爸爸李世民逼宫他爷爷李渊成功,最后自己也想试试,可谁知道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有成功,还把自己搭了进去。手机打字不易,更多精彩点击关注吧!

4

李承乾谋反是唐太宗教育皇子重大失败的体现,当然不止唐太宗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隋文帝、康熙帝等这样英明神武的君主在选择皇储时依然会十分头痛。

康熙处理的还算不错,九子夺嫡的情况下尚未发生流血政变,而且也选了一位比较优秀的皇帝;赵武灵王应该是最死的最惨的英明君主,被儿子活活饿死在自己修建的陵寝中。

本文主要讲讲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已经是皇太子了,为何还会举兵谋反。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关于他上位时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大家是有所了解的,由于其上位的艰难性,因此也十分看重皇子的培养。

唐朝嫡庶观念很严重,唐太宗一共14个皇子,其中为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儿子最为唐太宗所重视,他们分别为长子李承乾,四子李泰,九子李治。

唐太宗早期对李承乾是很看重的,在他继承皇位的同时就立李承乾为皇太子。

在李承乾的太子时代早期,他的人生还是挺顺利的,因为有长孙皇后的照看,聪明伶俐的李承乾还是很受太宗皇帝喜爱的,史载其“性聪敏, 太宗甚爱之”。在李承乾八岁的时候,唐太宗就任命刚刚卸职的丞相萧瑀为太子少师,后来更是用著名大臣李纲为师。

唐太宗这样为李承乾找老师大概是受了自己当初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影响,一直有一种说法李建成之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失败,是因为李建成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李纲之后是唐朝著名的史学家李百药。这些优秀的老师为太子李承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在此期间,唐太宗对李承乾十分看重,贞观五年的时候,李承乾生病,唐太宗就请道士为李承乾祈福,后来又允许剃度三千和尚出家,要知道唐太宗并不是一个迷信宗教的人;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承乾再次生病,唐太宗就请了天竺高僧来给太子祈福。为了李承乾健康状况,太宗不惜以此种方式来祈福。

唐太宗在出巡的时候,都是让李承乾留在京城监国,可以说对李承乾是相当重视了。

这种状况在贞观十年的时候发生了改变,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失去了重要的庇护。

尽管贞观十二年的时候,李承乾生下嫡长孙,唐太宗很高兴,下令天下囚徒都降罪一等,五品以上官员加官一等,但是关于李承乾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

前期主要是李承乾贪玩,没有节制,诸如“骑射畋游, 酣歌戏玩” , “私幸太常乐童称心, 与同卧起”等,甚至模仿突厥的生活方式“布陈大呼交战, 击刺流血, 以为娱乐” 。尤其是“私幸乐童”这种在古代看起来大逆不道的断背情,更是不为当时的社会所能容忍。

唐太宗安排的老师,也不是采取引导的方式进行规劝,大部分都是斥责似的进谏,劈头盖脸就是一顿批评,谁也受不了啊,致使李承乾不止对这类的进谏产生免疫,逼得李承乾有干掉老师的打算。

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的种种作为,导致唐太宗对李承乾逐渐不满。

李承乾会有这样的作为,估计跟他坡脚有一定关系,在古代的时候,如果作为一名皇帝他如果是残疾的话,那是十分有伤大雅的事情。

纵横在这里讲一下明朝万历皇帝的事情,万历皇帝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懒惰的皇帝,因为在他执政期间竟然长达二十多年没有上朝,很多抨击明朝的人经常拿这个说事,认为万历是一个沉迷女色的人,其实万历早年也是一个很勤奋的皇帝,关于为什么后来不上朝,众说纷纭。直到建国后,考古学家打开了万历皇帝的陵墓,才发现万历皇帝的两条腿的骨头不一样长,右腿有一些弯曲,由此可见,万历皇帝应该是个行走不方便。

在这个时候,唐太宗十分宠幸魏王李泰,让李泰产生了夺嫡念头,李承乾看在眼里,自然是伤在心里,认为唐太宗有换太子的打算。唐太宗对李泰的宠爱导致当时的大臣都有点看不下去了,甚至向太宗进谏“有逾于皇太子”。

当这些东西都叠加在一块施加在娇生惯养的李承乾身上时,李承乾未能顶住压力,最终选择了自暴自弃,被侯君集和李元昌所利用,最终走上了逼宫谋反的路。

对于李承乾的谋反行为,大概唐太宗后来也感觉出来并非全是李承乾的问题,最后唐太宗把参与谋反的人全部诛杀,李承乾却只是被贬为庶人,尽管很失望,然而还是下不去手。

所谓,子不教父之过,李承乾身为太子依然造反,很大程度上跟李承乾的教育失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唐朝的皇子教育可以说是历朝历代最为失败的,这种为了权力发生宫廷政变的事件,李承乾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5

唐朝的时候有个称心如意,一男一女,搞的大唐皇帝一点也不称心如意,鸡飞狗跳,这都发生在李世民时期。

如意,就是武则天了。范冰冰在电视剧《武媚娘传奇》里说武则天本叫武如意,历史上本无此记载,但是武则天确实写过一首诗《如意娘》,是出家的时候写给李治的,据说李治看完之后决心将武则天迎回宫中。

这个写《如意娘》的武则天把大唐搞的七荤八素,李氏皇室被杀的七零八落,她是李世民的才人,又是李世民儿子李治的皇后。

这个称心呢,没那么出名,但是他是李承乾和李世民关系破裂的导火索。

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儿子,正室皇后生,又是长子,继位的先天优势可以说是非常的高了,因为生于承乾殿,所以叫做李承乾。

(图片:影视剧中的李承乾)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逼李渊退位,自己做了皇帝,当年就把李承乾立为太子,这一年李承乾才8岁。

李世民非常喜爱李承乾,给他指派的老师都是名士大儒,李承乾早期也不负李世民的期望,尽责尽孝,父子二人早前的关系是很融洽的。

李承乾成年以后,性情大变,推测起来,主要原因有这几个:

一是他身体不好,后来患了足疾,想象一下,一个将来要做皇帝的太子走路一瘸一拐的,多影响形象啊,李承乾可能因为生理原因导致了心理自卑等;

二是太早被立为太子,万众瞩目,一言一行都在聚光灯下,导致有些心理扭曲,他的老师们以皇帝继承人的标准对他要求严格,李承乾说错一句话,做错一点事都会被老师们毫不留情的言谏批评,以致于李承乾曾经派杀手去刺杀自己的老师。

这个老师叫于志宁,《新唐书》记载:“太子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往刺之。二人者入其第,见志宁憔然在苫块中,不忍杀,乃去。”堂堂太子派刺客杀自己的老师,这有点丧心病狂了。

三是一母所生的弟弟李泰长大成人后也很受李世民的喜爱,李承乾感到自己的太子之位受到了威胁;

四是李承乾的男宠称心被李世民杀了,父子关系激化。

李承乾的生理残疾是他性格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因,老师们对他要求过严是他性格变化的催化剂。

毕竟,一出生就受到万众瞩目,8岁就是太子,举国关注,和今天这些大明星差不多,不能出一点绯闻,不能出一点丑闻,不然会被老师们骂的狗血淋头,所以李承乾性格变得有些扭曲。

比如说吧,李承乾特别喜欢扮成突厥的可汗,在地上装死,让手下也扮成突厥人,围着他哭;他让人做了一口超级大锅,偷来一些牲畜煮着吃;让太子府的人假扮突厥人唱歌跳舞,这些都是非常荒诞的行为。

李承乾比较聪明,他对老子李世民派给他的老师表面上非常的恭敬,要是有人劝诫他,他假装认错,听老师的话,一转身就在自己府里偷偷玩乐,这种阴奉阳违的态度瞒得了一时,瞒不了一世,时间一长,被李世民知道,难免不喜。

李承乾还好男色,在太常寺有个男童,叫称心,貌美可爱,李承乾爱上了这个小男童,和他同吃同睡,日日混在一起,另有两个道士秦英,韦灵符会妖术,和李承乾走得非常近,李世民知道以后,将这些人全部处死。

李承乾非常的伤心,在东宫给称心立像,早晚祭奠。

称心事件是李承乾和李世民父子关系破裂的导火线,由于李承乾怀疑是弟弟李泰告密的,所以和李泰势成水火,心里也怨恨李世民,此事发生之后,李承乾推托身体有病,几个月不上朝。

而李世民宠爱李泰之事是李承乾谋反的最大的原因。

贞观七年,李世民开始逐渐疏远李承乾,贞观十年,李世民心里有了废太子的意思。这一年,李世民封儿子们为王,下令他们全部下任去做都督。

这17个王里面,除了几个年幼的留在长安以外,全部下任,只有一个例外,就是魏王李泰。

李泰,是和李承乾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很得李世民的喜欢,李世民将他封王,又把他留在身边,应该说,有废李承乾立李泰的这个深意在里头。

此时的李承乾,因为上述的诸多事件,名声很不好,加上一直以来和李世民闹得僵化的父子关系,他心里开始害怕李世民会废掉自己,所以铤而走险,谋划政变。

李承乾先是派人假装是李泰府里官属,向李世民密奏李泰“罪行”,但是被李世民识破;李承乾于是派卫士纥干承基准备去刺杀李泰,但是失败了;李承乾没有办法,便找到叔父李元昌,大臣侯君集等密谋政变,逼李世民退位。

就在此时,李世民五子李佑谋反,失败之后,李世民下令严查,此事又牵涉到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上书告发李承乾谋反,李世民大惊,审理之下确定了李承乾谋反的事实,于是下令将李承乾流放,李承乾抑郁死去,年仅27岁。

据说,李世民后来召见李承乾,问他为什么谋反,李承乾说他只是为了保太子之位,李世民问及大臣,大臣们说是李世民三心二意,才导致李承乾李泰结党争宠,李世民于是默然不语。

不过,从李承乾的人生经历来看,李承乾此人属于纵情声色之人,政治细胞是有的,但是个人欲望大于政治欲望,是以才会有此不智之举。试想,嫡皇后生的嫡长子,身边一大群忠心辅佐的名士,即便什么也不做,只要熬到李世民死了,这个皇位是稳稳的,等做了皇帝,你想干啥不行呢?非要在做太子的时候干,控制不了个人的欲望,在李世民那里失宠,从而弟弟李泰得宠,即便到了这样的最差的形势中,李承乾如果能控制个人欲望,老老实实的做太子本职,李世民也找不到理由废他,他最后还是能继承皇位的,可他偏不,做出此等愚蠢的举动,李承乾是个可怜可叹的人。

6

实际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通过谋反的方式登上了皇帝位置。在“玄武门之变”中,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李元吉被李世民亲手射杀。

李世民的那次谋反达到了目的,自己当上了皇帝,老父亲高祖李渊在叹息声中走下了帝位。

而他的儿子——太子李承乾也要谋反了,这让李世民很伤脑筋。

小时候的李承乾聪明懂事、仁孝厚道,深得李世民的喜欢,八岁时就被立为太子。李世民一直没有放松对这个接班人的培养,他让12岁的李承乾“听讼”朝事;让14岁的李承乾监国;为生病的李承乾祈福;让杜正伦等人给他讲述人间疾苦;为他专门设立了习文学理的“崇文馆”等等。为了太子成器,李世民的确是拼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太子李承乾先是身体出了问题,后是心理都出了问题。他患上了严重的足疾之后,心理慢慢变态。人心中有了贼,动作就变形了。作为一个大男人,李显与宦官游乐瞎扯,还大搞同性恋,沉湎于变了味道的温柔之乡。太子行为不端,这让李世民很着急。他便安排于志宁、杜正伦、张玄素、房玄龄、李百药、孔颖达、魏征等等人物教化李承乾。然而事与愿违,任何苦口婆心地说教对李承乾已来说都像是耳边风。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看来太子李承乾在歪道上越走越远,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魏王李泰主编完成了《括地志》一书,太宗李世民高兴得不行,给他反复奖励赏赐。因为弟弟得到的奖励比自己多,太子李承乾心里失去平衡,他认为李泰成为他将来道路上的绊脚石。

李承乾组织了对魏王李泰的暗杀行动。失败之后,李承乾不死心,要弄点大动静。他与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准备起兵谋反,干掉自己的老父亲。

李承乾的这次行动没有动过一刀一枪就被李世民拿下了。李承乾把李世民那一套没有学精,他错误地判断了当时的形势,实在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弄了个鸡飞蛋打。

7

.谢邀。李承乾为什么要谋反?当然是为了捍卫太子地位,以免旁落。还有对帝位的觊觎。从历史史料中可以看出,李承乾本来作为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太子地位本来是稳固的。只是由于对自已因残疾而产生的不自信,发展到心理上变态,生出诸多有损太子声誉的荒唐行为。而李泰,李恪明显优秀于他,从而对他构成了挑战。历代帝王,挑选接班人都是从优的。他老子不也是玄武门兵变脱颖而出的么?倘他有自知之明,让贤于诸弟,悲剧是可以避免的。但历史没有假设,出于人性本能的贪欲,眷恋太子地位,觊觎皇帝宝座,最终促成他的谋反,身败名裂,岂不悲哉!

读史可鉴成败得失,从李承乾谋反一事中,我们应该明白:人要自信。人要有自知之明。人需要具德。人需要节制对权力,金钱的欲望。回答完毕!谢谢!

8

自古当太子的,只要没犯什么错,成为未来的皇帝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但李承乾却是个例外,他是被父皇唐太宗李世民生生给逼反了。

(李承乾剧照)

李承乾出生于武德二年(619年),生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皇后。武德九年(626年)通过玄武门之变的血腥夺得皇位的李世民,立年仅八岁的李承乾为皇太子,小时候的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太宗非常喜爱这个嫡长子。

按照李承乾的人生轨迹,在父母的呵护下,只要不犯错,安安稳稳的做他的太子,等太宗百年之后,大唐天下便是他的了。

然而,长孙皇后的去世,却让李承乾的太子之位蒙上了阴影。

作为大唐的太子,李承乾天赋异禀,聪慧过人,高祖去世后,太宗居丧期间,政事皆委于太子,李承乾以监国权知军国大事代父皇处理政务,他监国期间“颇识大体”“颇能听断”,干得相当出色。有一个这么能干的儿子,太宗自然非常欣慰,此后太宗每每外出巡幸时,都是由太子留京监国。

作为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嫡长子,李承乾对母后长孙皇后非常依赖,然而,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却一病不起,太子李承乾请求大赦以为母后冀蒙福佑,遭到长孙皇后的断然拒绝,太宗虽想尽一切办法,终究未能挽回皇后的生命,这一年的六月,长孙皇后崩于立政殿,享年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去世,李承乾命运出现反转

缺失母爱的结果就是叛逆,二十出头的李承乾,没有了母后的管束,行为变的乖张起来,再加上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足疾,性情变的越来越怪异,太宗即便选了房玄龄、魏征、张玄素、杜正伦等十余位当世名臣作为东宫辅臣,也始终无法矫正太子越来越放肆的行为。

此时的太子李承乾,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太子太师魏征)

他虽然还年轻,但并不荒唐,其实这个时候最让太子压力大增的,正是父皇为他选的这些东宫辅臣。贞观十四年(640年),李承乾想换个地方住,就给自己建了栋房子,结果马上遭到太子詹事于志宁上疏批评他过于奢华。李承乾和宦官玩乐,于志宁又上疏批评他,甚至将他比作秦二世。宁志宁这都算好了,另一个太子辅臣孔颖达更是毫不留情反映激烈,他只要觉得李承乾一有不对的地方就立马犯颜直谏,还自我感觉良好,表示自己这样做“死无所恨”,还有太子左庶子张玄素,简直像一个跟屁虫一样,无时无刻不谏,言语之急切恨不得李承乾立刻听他,正处于叛逆期的李承乾,面对这些东宫属臣咄咄逼人的劝谏,可想而知他当时内心有多崩溃。

不仅与太宗委任的东宫属臣关系处理不恰,李承乾与父皇的关系也同样越来越差,李承乾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太宗闻之大怒,将这个女子杀死,李承乾为此伤心不已,还在宫里为她立了称心树冢立碑以表悼念,对父皇狠心拆爱极为不满,父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兄弟夺嫡,逼反太子

魏王李泰,是太子李承乾的同母弟,是太宗最宠爱的儿子,太宗爱这个儿子爱到什么地步,按照唐朝制度,皇子成年后必须去封地就藩,不得长驻京畿,但太宗舍不得这个儿子,特许“不之官”,这也为后来皇太子李承乾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但太宗依然对他百般溺爱,所求无不应允,这让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太宗杀了太子李承乾喜爱的太常乐人,父子间隔阂越来越深,但即便如此,用心良苦的太宗依然委任魏征为太子太师,希望太子能在良师的教导下有所收敛,到这个时候,他也从没有过废太子的念想。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重,太宗亲自带着太子李承乾与衡山公主到魏征的府邸探望。之后,即对皇太子事发表看法,亲口表示,不会因为太子患脚疾而行废立之事,皇太子身为嫡长子,他的地位不会变,绝不会舍嫡子而立庶子。

然而,皇四子魏王李泰也是皇太子李承乾一奶同胞的兄弟,也是嫡出之子,太宗对李泰的偏爱,让本来就坐立不安的李承乾增加了更大的压力,虽然太宗并无易储的想法,然而李承乾却因为忌惮同样深得父皇宠爱且怀有谋嫡之心的胞弟李泰,在试图暗杀失败后,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太宗不得不将其幽禁于别室。

被逼反的皇太子,这是一个不该出现的悲剧

(唐太宗剧照)

辛苦培育的皇位接班人最终却走上了这样一条不归之路,这让晚年的太宗很是痛哭难过。太子谋反事败,该怎么处理他成了摆在太宗眼前非常棘手的大问题,自古以来谋反都是大罪,即便是一国储君也不例外,但是对于太子李承乾,太宗显然是感到很愧疚的。

太子谋反按律当诛,但太宗为他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父子血脉相连,即便太子一错再错,太宗也不忍以宗法处置他。在朝议时,众大臣无一人敢站出来说话,在太宗将绝望之时,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这一句话深深的刺激到了太宗,长期以来他的慈父形象不能因太子之事毁了,毕竟是父子情深,叫他杀亲儿子,于心何忍?

于是,废李承乾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爱子的一条性命。然而,太子既废,身处风口浪尖的魏王李泰断难再立为太子,唐太宗深知“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为了保住废太子、魏王这两个儿子的性命,太宗选择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晋王李治作为储君,这也是作为父亲的太宗,最后能做的一件事情。

贞观十八年(644年)废太子李承乾病逝于流放地黔州,太宗为之废朝,并以国公礼厚葬。李承乾谋反是太宗晚年最不愿意提起的事,作为大唐帝国高高在上的天可汗,太宗其实和天底下所有的为人父一样,总希望自己细心栽培的儿子能有出息,但所谓“爱之深,恨之切”,太宗对太子李承乾的严厉要求反而导致了太子越来越叛逆,太子之错,有很大原因系出太宗,特别是他偏爱魏王李泰之事,结合之前太子与太宗预埋下的隔阂,最终导致太子走上了谋反的不归之路,这不仅仅是太子李承乾的悲剧,其实也是太宗本人的悲剧,因为他在培养储君上面做的确实比较失败。

9

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在李世民即位的第二个月就变册封为太子,那时候他才8岁。李承乾天资聪颖,李世民很喜欢他。李承乾的腿脚不方便有足疾,但是不严重。

一开始李世民是很看中李承乾的,12岁前对李承乾着力培养。唐太宗出巡的时候,还放心让太子监国。

但是贞观十年后,有关李承乾的负面信息开始增多。比如和太监一起玩耍,说他是秦二世;比如和乐童称心(男的)同吃同住,太子搞基觉得太子德行有亏。

太子东宫师傅教训李承乾,李承乾不仅不听还想谋害师傅,最终忍受不住,在贞观十七年造反。

那么为什么李承乾已经是太子了还要造反,难道他就等不了这么着急做皇帝吗?毕竟造反是有很大风险的,而且最终造反失败。

李承乾造反有以下原因:

一、时代背景与政治远景给李承乾过多的压力

东汉瓦解后,完整意义的统一并没有,只是经过短暂的西晋和隋的统一。也就是说长达400多年没有统一过了,所以大家对于唐朝是否能够长治久安,是否可以国祚长久谁也不知道。唐朝会不会和之前的朝代一样很快就灭亡是大家十分担心的问题。所以李世民和大臣们商量最多的就是如何才能长治久安。

而李世民他不是一个甘于做平庸的皇帝的人,他期待自己的江山永固,希望自己的英名流芳百世。但是李世民又是通过宣武门之变坐上皇位,他害怕自己的形象在人们心中不好。所以他励精图治尽力挽救自己在史书上的形象。

基于以上的种种原因,李世民一直勤勤恳恳,励精图治,兢兢业业,而且对面朝臣的犯言直谏,李世民都能包容,作为一个统治者确实很不容易。

在这样的背景下,李世民对李承乾的要求必要也是很高的。所以李世民培养太子十分重视,从李承乾确立为太子到贞观十七年,一共为太子选了十多位名师,都是类似房玄龄、魏征这样的名臣。可见李世民对培养太子有多重视。因为李世民觉得他自己努力建立的大唐基业如果毁在自己儿子手上那是一件多么可笑的事情。

李世民对王朝前途的担心,自然就会更加期待自己的继承人有良好的品德。所以当李承乾身上出现问题的时候,李世民更加容易失去信心,有时候对太子就会出现更加严厉的批评。这些都使李承乾承受了更多的压力。

二、严厉管教让李承乾不堪重负

李世民前后为李承乾挑选了十多位老师。贞观前期李承乾还是很好学的,对自己的老师也是十分的尊重的。但是后来李承乾和东宫师傅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对师傅的谏言十分的反感。一方面东宫师傅态度十分的强硬,另一方面东宫师傅事事都要管,而且批评太子十分不留情面。就连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对东宫师傅说:“他又不是小孩子,为什么总是这样教训他。”

大臣们时刻抓抓李承乾的小辫子不断的上书给李世民,说多了李世民自然觉得太子不争气。当然师傅和大臣都是为了太子好,大臣对李世民谏言,李世民有魄力有肚量可以接受。但是同样的谏言对不同的人产生的效果可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有一次,于志宁对李承乾的谏言差点就惹来了杀身之祸。以及张玄素批评李承乾的文章让李承乾对他起了杀心。

这些对于一个8岁就被封为太子的人,心理上根本承受不住,这些谏言让李承乾不堪重负。

三、心理上的孤寂、叛逆和身体上的残疾造成心理障碍

李世民在朝堂上受了气回去有长孙皇后陪他说说话,长孙皇后可以开导他。但是李承乾没有,他从立太子到被废的十多年时间内,没有人可以陪他说话。直到遇到太常乐童称心,他觉得称心是真的理解他。所以他和称心产生了同性恋情感,但是李世民知道后把称心诛杀了。

李承乾唯一的精神寄托被李世民狠狠的打破了,所以李承乾才会如此的哀恸和绝望以致于在称心死后数月托病不上朝,彻底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

再加上自己身体上的残疾,作为太子身有残疾总会有些敏感和多疑,所以面对李世民的压力,面对大臣们的批评。总会把这些好意曲解成不满和恶意,从而李承乾开始不断的抵抗。

四、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加重了李承乾的危机感

当李世民对李承乾态度由好变坏之后,相反的李世民开始过度的偏爱另一个皇子李泰。李世民对李泰的宠爱超过了李承乾。到了贞观十六年,朝廷每月给魏王府料物供给甚至超过了东宫。而且李泰还和李世民朝夕相处,让李泰住在武德殿。

这种超乎寻常,嫡庶不分的举动让李承乾心里很不安,给李承乾极大的心理打击,给李承乾造成了强烈的危机感。

总之,李承乾被确立太子之后过的十分的压抑。自身残疾心理有阴影,敏感多疑,李世民对他过高的标准,大臣对他苛刻的批评都给年轻的李承乾极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唯一个能够理解他的同性爱人也被李世民处死。这些事情最后导致了李承乾的造反。

但是造反终究还是失败了,李世民作为父亲还是没舍得杀他,只是将他贬为庶民,流放千里,最后死在流放地。

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10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很早就被立为太子,他之所以后来选择"谋反",其实是被逼的。


太子李承乾原本是个聪明伶俐、忠厚老实的人。再加当太子后,唐太宗给他安排了最好的老师调教。结果使李承乾老师更加知书达理,礼貌待人。这也很得唐太宗的喜爱。在高祖守孝期间,唐太宗便让太子处理政务,以检验他的才能。结果,李承乾没让他失望,展现了超人一等的治国才能,唐太宗大为赞赏。以后每次出宫,都让太子监国,而每一次李承乾都没有让唐太宗失望,把朝中大臣处理的有条不紊,把国家处理的井井有条。唐太宗因此时常当着文武大臣的面夸奖表扬太子。


然而,事实证明,李承乾是个"扶不起的阿斗"。因为太子地位固若磐石,李承乾得意忘形起来,具体体现为:由老好人变成了老坏人。经常干一些胡作非为的坏事来,比如说花天酒地,比如说奸淫民女,比如说强买强卖。长此一往,他的名声坏了,臭名昭著。


多年来赢造的良好口碑毁于一旦后,李世民的二儿了魏王李泰不干了,他不甘屈居“千年老二”,把目光瞄准在了太子一位上。,争夺太子之位是项技术活,为此,聪明的李泰办了个文学馆,以低姿态高待遇为诱饵,以交流学识建设国家为理由,以重金招天下文人异士于馆中,暗中密谋太子一位。


文学馆整天书声琅琅,往来文人异士成群,引得唐太宗侧目不已。李泰见文学馆起到了效果,没有小富即安,而是立马再下了一剂猛药,集手下这些文人异士全体之力,编写了一本叫《括地志》的书籍。结果当他把《括地志》献给唐太宗时,病榻上的唐太宗高兴不已。之后,唐太宗让李泰移居武德殿,并且以后每月都从国家财政之中下拔专项资金给李泰用于研究学识,编书立著所用。而这笔专项资金,居然远远超过了东宫李承乾的“办公费”,引人侧目。


多管齐下,李泰名声大震。随后李泰把驸马都尉柴令武、房玄龄之子房遗爱、黄门侍郎韦挺、工部尚书杜楚客等拉入麾下,伺机对太子动手。

机会很快来了。一日,李世民上朝,诸王都在,唯独不见太子,便问太子去向。朝中大臣都选择了三缄其口,李泰却挺身而出,说太子带一个叫称心的侍人去狩猎了,并说两人日夜厮守在一起。


身为太子做如此荒唐的断袖之癖的事。震怒之下的李世民马上下令处死称心。称心死了,李承乾悲怒之下,找来封师进、张师政、纥干承基等心腹之人,商议对付李泰的事,最终达成了这样的一致:与其坐以待毙,日后受他的凌毒,不如先下手为强,先把这个死对头一窝端了再说。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承乾发动宫廷政变,想一举夺得王位。然而,就在即将要反动叛乱的关键节骨眼上,原本一直站在李承乾支持他的纥干承基却来了个“悬崖勒马”——告密。结果彻底把李承乾送上了不归路。结果被李世民一锅端。本着人道主义,李世民并没有直接把李承乾送上断头台,而是废了他的太子之位。李承乾在入地狱时,也没有忘了拉一把李泰,揭露了他的"罪刑"。结果李泰也被贬为庶民。这场太子之争以双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