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君士坦丁十一世

如果一定要找个点背不能赖社会的皇帝,吐槽机觉得东罗马帝国末代君王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格斯肯定排在前边,这哥们有谋略、有手段、脸皮够厚、心也够黑,最重要的是他还非常能忍。

但就这么一个人,足足苦心经营了21年,把能用和不能用的手段都用尽了,依然无法阻止东罗马帝国的崩溃。都说崇祯在皇帝这行当里算起手黑,人力难以挽回,你看了这位仁兄接手的帝国才知道啥叫起手黑。


当时大体的情况是这样的,本来拜占庭(或者说东罗马帝国)挺强的,可是西边那帮二货没事就弄十字军东征,你东征打阿拉伯人也行,第四次东征时候那帮孙子把君士坦丁堡给攻陷了。

西欧那帮人的操性大家也知道,攻陷这么大的城市必然就是抢劫,把人家君士坦丁堡地皮都刮没了。等1261年拜占庭人重新夺回这里才发现城市设施被毁大半,领地也碎得跟渣子一样。

当然,把锅全甩在西欧那边也不科学,咱们毕竟不是懂王,拜占庭人其实自己也不争气。他们成天内斗不干正经事儿,隔三差五的打内战,又极其逗逼的把帝国海军解散掉,搞得很多人才跑去奥斯曼帝国混饭吃了。


更点背的是14世纪的黑死病也没放过这里,把君士坦丁堡的人口直接砸到10万左右,又破又穷的地方自然弄得皇帝也穷如败狗,帕里奥洛格斯之前的几任皇帝经常变卖珠宝度日,一副破落户的德性。

帕里奥洛格斯接手的就是这样一个帝国,领土萎缩的就剩下几个破城,人口没有多少,军队缺乏资金,帝国内部也不团结,他只能当摄政,连个名分都不健全。这种帝国已经算惨无可惨,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然而就是这么个破烂局面,帕里奥洛格斯也玩出了花样,1428年他执掌莫里亚公国开始就以极大的忍耐装孙子,忍了足足15年。这15年里他跟奥斯曼人搞关系,跟西欧诸国通经济,发展人口,修建长城。

终于在1443年凑出数千人的军队,趁着匈牙利和波兰进攻黑海的机会,开始收复失地。他拿下了雅典,也拿下名城底比斯,整个希腊地区都为他所控制。似乎帝国中兴开始出现曙光,然而历史却证明那只是回光返照。

仅仅三年之后,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开始反攻,帕里奥洛格斯在柯林斯地峡以1万人迎战奥斯曼苏丹穆拉特二世的5万大军。为了这场战役帕里奥洛格斯费尽了心思,他把战斗地点选择在柯林斯地峡,以此抵消人数劣势,他修建了坚固的工事,以此防备奥斯曼可怕的大炮。


然而这些准备在绝对力量面前不堪一击,他的军队连两周都没能坚持,很快败下阵来,莫里亚足足被抓走6万平民,他们全都做了奴隶。

也许是这一战也给苏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449年穆拉特二世居然支持帕里奥洛格斯继承皇位。帕里奥洛格斯觉得这是第二次中兴帝国的机会,殊不知其实只是奥斯曼人的陷阱,登上皇位的帕里奥洛格斯只能被困在君士坦丁堡中,再没有精力远征。

1451年,穆拉特二世崩逝,多数拜占庭人都觉得终于可以缓一口气,其实他们又错了。接任苏丹的穆罕默德二世有一个著名的称号——征服者,他将彻底结束拜占庭帝国的一切荣光。


公元1453年4月2日,超过10万奥斯曼大军云集君士坦丁堡,默罕默德二世下达了进攻命令。此时城内的守军约7000人,其中还有2000人是雇佣军,虽然帕里奥洛格斯早早就向西方求援,但应者寥寥。

惨烈的攻城战持续了一个多月,5月29日城墙被攻陷,有人说是巨炮炸毁了一段城墙,也有人说是雇佣军将领重伤后忘记了锁城门。无论原因是什么,对帕里奥洛格斯来说都没有区别了,他脱下象征皇帝的紫袍,换上铠甲,以一名战士的身份去迎接死亡。

大致总结下这个倒霉皇帝的一生吧,他接手了一个无比残破的帝国,用尽了一切心机手腕,如果生在西欧任何一个国家,他极有可能成为狮心王那样的君主。奈何他生在了拜占庭,奈何他的对手是如日中天的奥斯曼帝国,帕里奥洛格斯这辈子真的是点背不能怪社会......

最佳贡献者
2

尽力了却逃脱不了灭国的命运,不知道耶律大石能不能算一个,也不知该把他看做是悲情人物,还是成功人士。

耶律大石(1087-1143),字重德,契丹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八世孙。通晓契丹、汉文字,擅长骑射,1115年中进士,提升为翰林应奉,不久升任承旨。辽以翰林为林牙,所以称之大石林牙。历任泰、祥二州刺史,辽兴军节度使。1122年,金兵日益逼近,天祚帝流亡,大石与众大臣立秦晋王耶律淳为帝。淳死,立其妻萧德妃为太后,以守卫燕京。因劝阻天祚帝不要妄自出兵攻金,天祚帝不从,大石心中不能自安,于是杀死萧乙薛、坡里括,自立为王,率领铁骑二百乘夜逃遁。

公元1125年,金国灭亡辽国。

1130年二月甲午日,耶律大石以青牛、白马祭祀天地、祖宗,整顿队伍向西进发。1134年三月建西辽,1141年率西辽军队在卡特万战役中击败十万中亚联军,使塞尔柱帝国的势力退出河中地区,确立了西辽在中亚的统治,中亚史书中将耶律大石记载为大石林牙。




3

我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我觉得崇祯皇帝朱由检算是一个。

崇祯皇帝的父亲是太子但并不被皇祖父明神宗所喜欢,其生母又是父亲不待见的婢妾,所以小时候的朱由检并不幸福。

1627年9月19日,朱由检的兄长明熹宗崩,由于没有子嗣,朱由检受遗命于1627年10月2日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

崇祯帝即位后,勤于政务。[12] 同时大力清除阉党。他抓准时机铲除了魏忠贤的羽翼,使魏忠贤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后贬魏忠贤去守陵,然后将其逮捕,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在河间将其尸体千刀万剐剁成了肉酱。此后将阉党一网打尽,杀的杀,关的关。

为阉党当政期间制造的冤案平反,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明朝的灭亡实在是老天不眷顾,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客观原因造成的:

频繁的天灾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这些流离失所的饥民去了哪里?答案是都成了“闯王”,起义烽火燃便全国。

瘟疫流行

除了大旱和洪水外,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鼠疫,染了鼠疫的人在古代链霉素出现之前基本就是等死了。鼠疫的破坏力请参考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大流行。

后金的入侵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在剿灭李自成时频繁改变策略更换主将,致使李自成屡次死里逃生,并在河南做大。在对抗后金时为避免两线作战曾想对后金议和,但遭到反对,此后一直在战与和之间摇摆犹豫。此后又中了后金的反间计,杀掉了袁崇焕,自毁长城,明军在与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两线战斗中,屡战屡败,已完全丧失战斗力。

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在梅山自缢身亡。

崇祯帝吊死前于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大明钦天守道敏毅敦俭弘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当为清代所加谥号的全谥。

4

可以说崇祯十七年,的确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天启七年八月,即位以后,搞掉魏忠贤,元年,陕西旱灾,后金进犯黄泥洼,他一边赈灾,一边抵抗。

二年,陕西旱灾,王二等起义,皇太极入关,已巳之变爆发。

三年,陕西旱灾,裁撤驿站,李自成张献忠出来了,四年五年一直到十五年,陕西山西河南胡广旱灾,鼠疫,十七年,京城瘟疫,地震。

四年,大凌河之战,五年孔有德叛乱,六年,民变进入第二阶段,七年,旅顺丢失,八年。曹文诏,艾万年战死,九年,后金再度入关,朝鲜背叛。察哈尔部彻底被征服,十年,民变愈演愈烈,十一年卢象升战死,十三年,杨嗣昌死,十五年松锦大战落幕,关外几乎丢失,湖广北部河南全部几乎丢失,十六年孙传庭死,陕西丢失,十七年,殉国。

可以说,崇祯这十七年,每天都在努力。朝政不行,他摆平魏忠贤,可却矫枉过正,东林与阉党余孽再次把他卷入了争斗。

民变,他先抚后剿,裁撤驿站,缓解压力,可是流贼拿钱之后,再度翻盘,洪承畴曹文诏陈琦瑜卢象升都有机会拿下民变,可偏偏后金又来了。

对于关外,大凌河之战后,锐意进取之心全无,防守成为了主要目的,可因为战乱增多,骄兵悍将越来越不可控,文官集团的不作为,使得他的内阁大臣走马灯,兵部尚书最高危,可以说,他也是没办法了。

努力了十七年,却处处事与愿违,又缺乏明确的判断力与能力,虽然最终引人同情,但也的确是丢失了很多机会,所以他应该算一个悲情人物了

5

天子守国门,君臣死社稷!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继位后,一心想重振明朝雄风,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清心寡欲。不纳妃,不挥霍,勤俭一生。无奈大厦将倾,任凭崇祯怎么狂揽,大明还是轰然倒塌,崇祯自溢煤山。

崇祯继位后,深知党争是大明的首弊,自万历以来,以顾宪成为首的东林党、沈一贯为首的浙党、魏忠贤为首的阎党等党派长期把持朝政,扰乱朝纲。

清除魏忠贤

崇祯素来熟知魏忠贤的罪恶,为了不打草惊蛇,前期对魏忠贤还算客气,隐忍等待时机。

之后嘉兴贡生钱嘉征向崇祯写奏章,列举了魏忠贤十大罪:一与皇帝并列,二蔑视皇后,三搬弄兵权,四无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无圣人,七滥加爵赏,八掩盖边功,九剥削百姓,十交通关节。崇祯看了奏章后,召见魏忠贤,让内官于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大声的念了出来。魏忠贤故伎重演,想用重金行贿太监徐应元,崇祯便将魏忠贤发往凤阳。然而魏忠贤死性不改,仍豢养着一批亡命之徒,崇祯大怒,命锦衣卫前去逮捕,魏忠贤自知难逃一死,最后于阜城南关上吊自杀。

励精图治、整肃朝纲

崇祯从哥哥朱由校接过来的大明江山,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

阉党产出后,崇祯为了重振山河,一生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严于律己、生活节简、不乱挥霍。同时不像其他帝王那样,不为后宫大选嫔妃。重新启用被阉党打压的官员,任袁崇焕为兵部尚书,亲授尚方宝剑,并委以抗清重任。

两线作战,抗击清兵和镇押农民起义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四月十三日,建州左衞都督努尔哈赤宣布脱离明朝统治,以「七大恨」誓师,历数大明朝廷对建州女真的七大罪状,正式向明朝宣战,之后多次进犯大明边境。

崇祯为了抵抗清军,先后任用了袁崇焕、孙传宗、卢象升、毛文龙、满桂、祖大寿等将领,并取得宁远、宁锦大捷。

天启七年(1627年)三月,陕西大旱,澄城知县张斗耀不顾饥民死活,仍然催逼税,敲骨吸髓地榨取农民。白水饥民王二聚集了数百个无法活命的农民冲县城,杀死张斗耀,之后起义军一路做大,对大明构成重大威胁。

为清剿起义军,崇祯帝先后起用了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更换众多围剿起义军的明军将领,孙传庭等战死。

尽管崇祯做出许多挽救大明的措举,然而大明王朝已经江河日下,再加上崇祯刚愎自用、生性多疑。最终于崇祯十七(公元1644)年初,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跑到煤山自溢,明朝灭亡!正所谓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6

历史上那些竭尽全力但最终还是逃脱不了亡国命运的皇帝主要有以下四个:

1、汉献帝刘协;

其实,汉献帝刘协并非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傀儡皇帝。相反,他其实是一个心怀中兴之志的悲情亡国之君。

公元194年(兴平元年),京师长安一带的三辅大旱,谷价腾贵,一斛谷值钱50万,长安甚至出现了人吃人事件。于是于是命侍御史侯汶开太仓,拿米豆煮粥救济百姓,但城中还是有很多百姓饿死。后来,刘协当着侯汶面前,自己熬粥,证实侯汶从中侵占公粮。

通过这个事例,我们也能看出,刘协也算得上是明察秋毫。而且,在群雄涿鹿的汉末乱世,刘协能在董卓、曹操等枭雄手中当了30多年的傀儡,也足见其绝非庸碌无能。只可惜,刘协势单力薄,一无兵马、二无实权,注定只能沦为实力派诸侯的傀儡。

但即便如此,刘协也并没有放弃反抗,他不甘沦为傀儡,也曾联合董承,密谋对付曹操。可结果却是事情败露,董承等一众大臣被曹操诛杀,而他更是亲眼目睹怀着自己孩子的董贵人被绞杀。最后,刘协在魏文帝曹丕的逼迫下,退位禅让,四百年的大汉江山,最终还是在他的手中结束了。

2、金哀宗完颜守绪;

金哀宗完颜守绪即位之时,实际上金国早已无力回天。早在金宣宗时期,金国被迫南迁汴京,将河北、山东等大片北方疆域拱手让给了蒙古铁骑,沦为了“河南王”。在北方战事一再失利的同时,金宣宗又愚蠢的采取“以南补北”之策,结果又导致宋金关系全面破裂。

而半死不活的金国,对外需要面临蒙古和南宋的南北夹击;对内又是内斗不断,君王与权臣之间、权臣与权臣之间相互杀伐。

但完颜守绪即位后,军事上任用完颜陈和尚、完颜合达等抗蒙名将,积极抗击蒙古军队的进攻,外交上又努力尝试改善金国与西夏、南宋的关系,希望摆脱金国孤立无援的困难局面。完颜守绪的一系列施政举措,一度使金国出现回光返照。

但即便完颜守绪已经竭尽全力,却还是无法力挽狂澜。公元1234年,退守蔡州孤城的完颜守绪在被围数月后,眼看宋蒙联军破城在即,不愿当亡国君的完颜守绪于是传位于自己的儿子、东面元帅完颜承麟,随后自缢于幽兰轩,时年三十七岁。

3、明思宗朱由检;

明思宗朱由检,一直是备受后世同情的亡国之君。和金哀宗完颜守绪一样,朱由检即位之时,偌大的大明王朝早已到了病入膏肓、大厦将倾的境地。一方面是关内逐渐成燎原之势的农民起义军,另一方面则是关外虎视眈眈的满清八旗;朝堂之上是一群道貌岸然的文官,而朝堂之外又是各地贪得无厌的士绅豪强。关键是,自崇祯即位以来,关内各地更是年年天灾,民不聊生、国库空虚。

面对这样一个烂摊子,朱由检自即位那天起,就心怀中兴大明之志,励精图治、勤于政务。只可惜,朱由检空有中兴之志,却无中兴之才。朱由检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在农民军和满清八旗军之间忙于奔命,最终使得明军的有生力量被逐一消灭。

公元1644年,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煤山,立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7

如果说历史上哪位皇帝尽了力,却还是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我认为明思宗崇祯帝朱由检绝对排在第一位。

明末清初的历史学家、文学家张岱这样评价崇祯皇帝:

“古来亡国之君,有以酒亡者,以色亡者,以暴虐亡者,以奢侈亡者,以穷兵黩武亡者,嗟我先帝,焦虑心求治,旰食宵衣,恭俭辛勤,万几无旷,即古之中兴令主,无以过之。”

他认为崇祯是中兴明主,只可惜生不逢时,尽管尽了一万分的努力,却还是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可谓是造化弄人。

李自成在《登极诏》中也说:

“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即便他被孤立,却颇能为人民国家做出许多打击贪官污吏好事);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连对手也这样评价,可见人缘还真是不错。

《野史无文·烈皇帝遗事》记载:

“鸡鸣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劳成疾。宫中从无宴乐之事。近御宫人有夫人、婢子、常在、大答应、小答应等号,上皆正色临之,无一戏言。田贵妃婉慧得上意,亦少进御。”

崇祯皇帝一生都在忙碌,一生都致力于明朝的复兴,所做出的努力为世人所共睹。

一、智除魏忠贤。给当时的黑暗政坛注入了一丝清新空气。

二、剿除阉党。清算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

三、纂修《崇祯历书》。聘请龙华民(意大利人)、罗雅谷(葡萄牙人)、邓玉函(瑞士人)、汤若望(日耳曼人)等人参与编译或节译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著名欧洲天文学家的著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天文学知识,使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吸收和融合西方天文学为主的新路,对推动中国天文学向近代模式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靖边保民。崇祯帝启用已经解职回乡的大将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平息后金叛乱。

五、勤政廉政,亲力亲为。崇祯帝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则在乾清宫看奏章,遇到军情紧急时便连续几昼夜不能休息。除了照例应免日期之外,每日视朝,并参加日讲和经筵。当政十七年,宫中没有进行任何营建,吃穿俱不讲究。

但是,他的勤奋却没能换来明朝的复兴,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一、先天条件有限。出身不好,天赋算不上优秀,也没受过良好的教育,既无治国之谋,又无任人之术,只能靠后天的勤奋去弥补,想在实践中摸索一条救国之路,但是却错误百出,而且每次错误都无法挽回。

二、性格是致命硬伤。生性严苛、猜忌、多疑,对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无法完全控制,于是大动辄怒斥、问罪、砍头、凌迟,其残忍和冷酷程度比魏忠贤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越杀越离心离德。因为不相信文武百官,便频繁地调整官吏,17年间竟然换了17个国防部长(刑部尚书)和50个国务院总理(内阁大学士),让很多有心报国的志士心寒,既不肯也不敢请缨效命。无奈之下,只好培植私人势力,重新起用大批太监。以至于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时,那些平时大义凛然的东林党大臣们都做了鸟兽散,身边只剩下一个秉笔太监王承恩。

三、错杀了魏忠贤。魏忠贤不是个贤臣,但是个能臣,对于有能力的臣子,君主应该做的是善加利用,扬长避短,而不是赶尽杀绝。魏忠贤一死,袁崇焕缺少了制衡,大权在握,一意孤行,杀了毛文龙,后又被崇祯反杀,造成了一系列的失败,辽东防线尽失;东林党也缺少了掣肘,进而独霸朝政,废除了魏忠贤时期的一系列税收制度,从而造成国库空虚,底层百姓税赋加重,直接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狼烟四起。这时的大明便进入一个无限死循环:女真部队到明朝抢钱——明朝花重金构筑防线——缺钱了,增加税赋创收——农民没钱交税,为了活命起义造反——明朝调兵镇压,打仗需要花钱——缺钱了,再增加税赋创收——越增税,造反的农民越多。

四、天灾人祸频仍。先是旱灾和蝗灾并起,《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连年多地大旱,旱灾又引起蝗灾,使得灾情更加扩大。“人相食,草木俱尽,土寇并起”,“南北俱大荒……死人弃孩,盈河塞路。”

后是瘟疫爆发。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鼠疫,“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十四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华北各省疫疾大起,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十六年、十七年,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约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

据史学家不完全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陕、晋、冀、豫以及京津的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

这一切的叠加,都压在一个本来天赋就不高的人身上,其结果可想而知。用一个天赋更高的人和他做比较,诸葛亮如何?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何等的傲世英雄,不照样六出祁山而未果,饮恨五丈原。

所以说,一个国家亡不亡,和这个国家的君主是否勤政没有直接关系,其中的决定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历史进程,一个人的努力根本无法阻挡历史的洪流,顶多是延缓,再苟延残喘片刻,让人心疼,让人神伤。

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一家之言,不知当否,欢迎大家的批评斧正。

8

《金史》里面有这样一句话:《礼记》所说“国君死社稷”,哀宗无愧焉。

这里的哀宗就是金朝皇帝完颜守绪,他不是最后一个金朝皇帝,但实际上就是,因为金末帝完颜承麟在位时间还不到一个时辰。


我们都知道,金朝开国那会,也就是金太祖、金太宗时期,国力是多么强大。先是吞了辽朝,后又是灭了北宋,对峙后来的南宋也是处于优势。

然而,金朝其实从建立之初就一直有着弊端,比如太过军事化、传位不明确(比如金海陵王等)等。

到了完颜璟时期,剥削老百姓、怠政废政这种事就开始频发,国力日渐衰落。

公元1214年,蒙古军队大举进攻金中都。

要知道,当时的蒙古还是成吉思汗领导,正处于“黄金时代”,那是打哪都赢。由于抵挡不过进攻,时任金朝皇帝金宣宗不得不迁都至汴京。

又过了九年,金宣宗死了,皇太子完颜守绪即位,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金哀宗”。

就像是金哀宗自己陈述的一样,他当了十年大臣,做了十年太子,登临大宝十年,没有什么对不起金朝的。金哀宗即位之初就励精图治,确实不像某些亡国之君。


首先,他对吏治着手,处理了许多公认的奸臣,朝野上下无不为之庆贺。

有的人为了歌颂金哀宗的政绩,就把白兔进贡上来。可金哀宗却命令将白兔放生,因为他认为朝内有贤臣,朝外百姓生活富足,才是真的值得歌颂的,用不着搞那些虚的。

1224年,有个人穿着破布麻衣出现在京都的承天门。只见他又笑又哭,门卫都十分疑惑,他却答道,“我笑和哭皆因为金国,一个国家没有良将,金国快要灭亡了。”按理说,这个草民口出狂言,理当问斩,但金哀宗得知后,马上赦免了他,只是说,“此人虽言辞激烈,但也不是没有道理,我最近才让百姓上疏朝廷得失,放了他吧。”

这一幕,和“齐王纳谏”如出一辙。不过,金哀宗可没有齐王的命。虽然他在国内赏罚分明,对外又积极和宋与西夏搞好关系,还是救不了大厦将倾的金朝。

蒙古的铁蹄在帝国之初很少吃败仗,对峙金军也不例外。

1232年十二月,蒙古人直接打到了汴京。金哀宗率领群臣只能撤离,一直退到蔡州。


1234年正月,蒙古人攻入蔡州,金哀宗自缢而亡。死前,他把皇位传给了完颜承麟。然而,即位大典还未结束,宋蒙联军就已经攻入了城内。

可悲如完颜承麟,在位不到一个时辰,也算是历史上即位最短的皇帝。

9

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很努力却亡国的皇帝至少五个:

1、新朝王莽

给伯父端屎端尿,为姑母鞍前马后,替家仆伸冤手刃亲子,忧天下带头朝堂为灾民捐款,这就是贤名远播的名儒,道德模范王莽。西汉末年,上到皇帝,中到朝野,下到百姓,无不对其称颂爱戴。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

众望所归的王莽,是在千名官员和数十万群众,作为代表的一致劝进下,代汉称帝,建立新朝。万象更新,早就厌倦了西汉统治的天下百姓,无不欢欣鼓舞。新,少有的不以封地为名的国号,象征着这位54岁的大儒圣人之政治理念——革新。

在大刀阔斧,改天换日般的儒家复古改制下,本来深得人心的王莽,反而把能得罪的阶层全都得罪了。他搞井田土改,结果得罪豪强。他搞强制劳动,结果得罪无产百姓。他搞解放奴仆,结果从小只会伺候人,没有任何技能的家奴们变得无依无靠。他搞国有专卖,结果得罪商人。他搞频繁货币改革,结果稀释了中产积累的财富。尤其不幸,还遇上了黄河大改道,整个国家浮殍遍地,一片狼藉。而且任人唯亲的王莽不仅政治水平堪忧,军事上也一塌糊涂。昆阳一战可堪千古笑柄。他虽然努力,但架不住一流人品,一流学问,一流权谋,五流政治,九流的军事。善于做官的人不一定善于当皇帝,越努力死的越快。

作为大儒皇帝,王莽始终保持着因圣而王的骄傲,将死之时犹穿天青色皇服,佩玉玺,持虞帝匕首,转动着星盘,随斗柄的指示方向而坐:“我高尚的德行是上天赐予,汉兵又如何?”

最后,六十多岁的王莽被乱兵所杀,身边仍有忠臣死士近千名。但百姓得知王莽头颅被悬挂在城楼,就赶去把他的舌头分吃了。这是期望太高失望太大,恨他撂嘴子说大话。他的头骨也被东汉至魏晋历朝皇家所收藏,直到府库失火才终于化为灰烬。

王莽以后,儒家复古主义也彻底破产。皇帝们虽然尊奉儒家的学问和思想,但再也不敢搞制度实验。王莽的尴尬还在于夹在两汉之间,虽然也当了超10年较稳定的大一统皇帝,却没庙号没谥号,二世都没传到的新朝也不被续汉的刘家所承认。西汉的戈尔巴乔夫,一生崇德,竟遗臭万年。

2、前秦苻坚

苻坚继位时,前秦地盘也就是陕西关中这一小片地方。二十多年后,当苻坚帅百万之师讨伐东晋时,前秦版图已经涵盖淮河、巴蜀、西域在内的整个北方。这哥们儿努力不?必须的。

苻坚是五胡里的氐族人,是五胡里唯一统一北方,并与统一中国擦肩而过的皇帝。氐族是是五胡中,人口较少,实力较差的一支。他们在乱世中创业得以立国,割据在关中地区。在这个毫不起眼的弱小胡族身上,似乎看不到什么雄起的可能。但苻坚却让弱小的前秦政权,最终形成对东晋的覆压之势。

与大分裂时期后来两位民族融合的关键人物,推行胡人汉化的北魏孝文帝,和推行汉人胡化的北周宇文泰相比,苻坚其实是东晋南北朝三百多年大分裂时期,第一个尝试民族和解的帝王。他的民族策略是:民族并立。

从五胡乱华开始,汉人和胡人,及立国的胡人各族相互屠杀,民不聊生。北方政治几乎没有稳定性可言。那个时候诸多的所谓皇帝们,几乎都只是靠残暴的杀戮立威。而唯有苻坚,独信儒学尊王道,少年立志,誓走一条没有杀戮与猜忌的贤君之路,致力重新统一华夏,再使天下一家。作为皇帝,他励精图治,光明磊落,推行礼教,思贤爱才,宽厚仁爱,从不猜忌臣下。在他的引领下,前秦国力蒸蒸日上,经济文化渐呈繁荣景象。

他始终高举汉化大旗,在长安兴汉制,办太学,鼓励胡人接受汉文化。正是他的包容与大度,成就了他的贤名,成就了北方短暂的民族和解与统一。在汉制主张下,汉人得到大量任用的同时,其他那些被他亡国的贵族,不管是匈奴还是鲜卑,不管是羯人还是羌人,他也一律封赏高官厚禄,甚至委以实权枢要之重任。他把亡国的人才当做挚友优待,甚至超过对自己的家族和族臣。正因他个人这种极富人性感召力的人格魅力,致使四海宾服。前秦得以在东晋乱世中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地统一了整个北方中国。这也让他更加坚信,王道胜于霸道,仁义胜于权谋。

然而,对东晋已呈覆压之势,似要统一天下的前秦政权,在最后一场对东晋发动的统一战争中,遭遇了忽如其来的滑铁卢。其百万雄师全军覆灭,前秦政权不久土崩瓦解。这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的事业戛然而止。北方中国,再次回到了群胡割据,战乱难休的乱象。

苻坚这个人,知人之明而不知人之暗,知己之长却不知己之短。正是他执着于推心置腹的善待他族,信任他族,留存他族,反而无法看清各族间尚无法弥合的隔阂,还有各族人深藏心中的亡国之痛。各族间的血仇犹深种人心,胡人并未彻底接受农耕民族的信仰与习俗,东晋民族大融合的初期形势远未达到能够促成统一的地步。他以为对所有的民族一视同仁就能化解这种分别心,让各个民族共同存在,和谐相处。他没有意识到前秦的统一,是建立在脆弱的情感与实力维系之上。当他不顾众人劝阻,孤注一掷地讨伐东晋,试图完成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战,他的百万雄师顷刻间荡然无存。他与前秦再也没有实力去维系这脆弱的统一。直到淝水兵败后,趁前秦虚弱的契机,这些曾经臣服于苻坚的胡人贵族们借机揭竿而起,纷纷反叛复国,抛弃了前秦与他这位仁厚的“朋友”。

苻坚善待者,像后来建立后燕的鲜卑族慕容垂,尚念其知遇之恩,宁放弃最好的复国时机,亲自护送战败的苻坚归国。而像建立后秦的羌族姚苌,则亲手终结了苻坚之性命。

长安被围困的时候,仁慈到旧臣携敌军兵临城下都不忍伤其城中家人的苻坚,或许也百思不明:“我的一生,怎会落得如此田地?”

是苻坚的初衷,让鸠摩罗什最终来到长安。由此汉传佛学进入大发展时期,汉文化被注入一针强力的新鲜血液。也正是苻坚,强迫蛮族代国的亡国君主,完全不通汉制的拓跋什翼犍,来到长安太学学习汉文化。这个人,便是后来北魏国君的祖辈。北魏的汉化,便是此时埋下了种子。也正是从他之后,北方各族政治目标不再是杀伐抢掠占地盘,而是汉化、融合与治理。

苻坚是值得敬仰的,因为他在民族问题最尖锐时期,第一次对“夷入夏则夏”的非血统观所做的实验,因为他在激荡难平的民族情绪下,对民族和解所做的努力,因为他在生灵涂炭的无边乱世里,对重归统一所做的推动。汉民族拥有的绵长生命力,不仅是汉文化本身的包容,也有苻坚这些为民族融合付出过努力,推动了历史进程的胡人英雄之功劳。

锈色斜阳,轻轻划破了长安城陈旧的殿脊砖瓦。苦心经营近三十年的前秦大帝,最终落得个被重臣挚友篡逆杀害的结局。这个出身小族小国,被提及不多的君王,纵然努力,也没能逃脱个人和历史的局限而亡国。与很多历史人物一样,他的出现,短暂的像昙花一现,但他瞬间的绽放,绝不负昙花盛开时的美丽。

3、南梁萧衍

梁武帝是南朝政治阶层转型,士族门阀和庶族寒门交替之际的把舵人。即使作为开国之君,他在政治上,仍需要反复平衡朽而未僵的世家大族,和跃跃欲试的寒门干吏。他的处境,与南朝其他君主所面临的执政死结是一样的。

为了巩固身为走马灯式南朝帝王的声望,他可是没少努力。坚持每天不到5点起床,冬天手都冻裂。他的衣服是反复的洗,冠服很少换新。饭菜一向简单,到后期更是只吃素食。据说他一天仅一餐,饿极了才喝点粥。后来还戒了女色,诚心向佛。这些对一个皇帝来说,的确需要强大的自律精神。梁武帝还有一手好文采,博学多才。

凭借这样的人格魅力,官民对他是颇感崇敬的。就连后来武装绑架他的侯景,提着刀面见他时,居然为他的威仪所折服,不禁心生敬畏。梁武帝就是这样塑造了一个苦哈哈的清高皇帝形象,牢牢把握住权力,在位近半个世纪。

但同其他几位努力却逃不了灭国命运的皇帝一样,如果他早死几年,他开创的王朝,就不用最终又败在他手里。

侯景之乱,极大的改变了南朝的政治格局。其实这也只是个偶然因素引发的兵变,让玩了一辈子鹰的梁武帝,到了被鹰啄了眼。虽然后来还有傀儡皇帝苟延残喘,但南梁的国祚自侯景之乱起就已经被掏空了。任凭梁武帝在个人作风上如何努力,也无法掩盖南朝贪腐成灾,虚假作秀,人心不齐的脆弱状态。对摇摇欲坠的国命来说,侯景之乱只是众多的触发事件之一。

如果说东晋南北朝三百年大乱世,北方亟需解决的首要历史命题是民族融合。那么承袭自西晋的南方,就天然携带着西晋世族政权缺陷的病原体,其最大的历史命题便是:士族政治如何向庶族政治转型。可惜,在历史答题速度上,南朝终究是落后给了北朝。

历史对历史主角就是如此苛求:不进则亡。

4、隋朝杨广

“弊在当下,功在千秋。”要是没有李世民父子给擦屁股,也有可能就弊在千秋了。当然,得位不正的李氏父子也没少黑他。

隋炀帝是典型的过度努力而作死。搁别的朝代,一个皇帝一生干一件的事情,他集中到十几年里干了少说五六样。隋炀帝的功过是明摆着的,我只想缕缕他的性格。

0岁,杨广生于京师长安。高官贵胄之子,家里老二。母亲也是豪门闺秀。

9岁,他的君主,北周皇帝宇文邕病逝。此人十六岁拜将,十七岁因政争意外继位,后智除权奸,锐意改革,富国强兵,亲率大军灭亡北齐,统一北方。三十六岁意气风发,万民拥戴,正当统一中国之际,却意外英年早逝。此时的杨广,想来也视其为偶像和英雄。

12岁,父亲改朝称帝。杨广于是成为了贵不可言的皇子。他天生一副俊俏的面庞,而且聪慧好学,贤孝谦恭,才华横溢,待人接物也极有主见和分寸。父母都更偏爱这个孝敏才思的儿子,而不是那个被立为太子却显笨拙的嫡长子。这一年,他也亲眼看到父亲杀尽宇文皇室的狠辣。或许有一种意识开始萌芽,权力是可以抢来的,而且一定要狠。

13岁,破旧不堪的长安故城旁边,恢弘华丽的大兴城已经建好。这是史无前例的豪华都城与皇宫。杨广正要随父母入住这豪华的新家,却忽然被告知,自己被封为晋王,要立刻外派至边陲之地并州晋阳就藩。本为父母宠爱,天之骄子的自己,忽然就被逐出从小没离开过的老家,被逐出本要施展才华的权力中心,今后也很难再见父母一面。不知刚进入青春期的杨广,此时是什么心态,是眷恋多一点,还是愤懑多一点。但这不由他不接受。

14岁,远在晋阳的杨广,没有被粑粑麻麻忘记。父皇和母后给他精心挑选了一门亲事,立南梁的皇族后裔,江陵萧氏为晋王妃。这个贤惠的女子,成为了杨广后来重要的政治资本之一。与当年17岁的父皇抱着怀中哭泣的14岁母后,怜惜地说“誓无异生之子”一样,14岁独自在外的杨广,和这个同龄的女孩儿,开始了在晋阳相依为命的几年。此间他仍不时进京结交人脉。一次狩猎忽遇大雨时,下属给他拿来雨衣,他却拒绝说:“士卒们都淋着雨,我怎么能自己独自批着雨衣?”颇具人格魅力,在朝野积累了一定贤名的他,不能说情商很低。

20岁,由于之前杨广在并州处理地方事务和边患战事中的优异表现,父皇给了他一次十分珍贵的立功机会:领兵南征,伐灭陈国,统一天下。 在这场战争中,他显示出了优秀的军事天赋,顺利攻入建康,俘获陈后主,杀妖妃,封府库,抚国民,安士族,在江南百姓和士族心中树立起巨大的声望,南人都称颂他贤能。

21岁,当杨广押送陈国君臣回到长安,隋文帝驾幸骊山亲自慰劳迎接他的部队,并任命他为太尉,赐予车马、兖服以及象征拥有特殊权力和地位的珍宝玄圭、白璧等等。随后又亲幸他的府第,置酒会群臣。作为隋朝统一天下的大功臣,此时的杨广,在隋文帝的五个儿子中可谓是“独著声绩”,深得人心。

22岁,他奉命赴江南任扬州总管,与杨素一起平定江南高智慧的叛乱。此后多年,借萧妃家族在南方的人脉关系,他开始经营江南,逐渐成为南方士族支持和依靠的对象。他治理南方政绩斐然,作风简朴、不好声色、礼贤下士、谦恭谨慎,由此赢得了朝野赞颂和隋文帝夫妇的欢心。

31岁,文帝废太子,改立杨广。这次政治博弈背后,不只是杨广多年的经营和战功,而且有文帝想借杨广的江南背景,吸纳关东力量,压制杨勇身后的关陇士族,调整原本的关中本位路线。

35岁,杨广继位,登基为皇帝。他把年号定为始终不变的“大业”。他名正言顺的回到了老家长安,望着那座他没能住下的新城大兴,新宫太极,此时他真正成为了说一不二的主人。但是他很快下诏,营建东都,洛阳新城。这个曾排斥他的家乡,是父亲所建,是父亲作为开国君主的标志。他要划开两个时代,他要证明,杨广更是千古一帝。继位后,杨广还杀死废太子杨勇,逼死外藩的兄弟,处死了所有的侄子。他自觉再也没人能跟他争皇位了。但他没想到的是,他唯一成年的长子不久病逝,四子夭折,二子、三子年幼,最后均随其死于江都兵变。留守长安的孙辈则更是幼儿,后所李渊所挟持。宗室不兴,其实是给野心家无后患的胆量啊。

之后的杨广,大家都很了解。营东都,凿运河,开科举,修长城,建驰道,平西域,启丝路,征高丽,下江都。他的皇帝生涯,在东都待过许久,在江都待过许久,在战场待过许久,在西征、东征、北征的路上待过许久,偏偏待在老家也是京师长安的年份,寥寥无几。

杨广在他继位后的九年时间里,倚重江南士族,拔擢关东士族,弹压关陇士族。他还压缩爵位等级,彻查户口,推轻税,整吏治,将依附士族门阀的基层人口和赋税全部释放出来。可以说皇权迎来了500年来的最强势时期。已经身为有为皇帝的杨广,却仍然不消停,不断加重国家负担,谋求更大的功绩。他为什么这么好大喜功呢?很难说。但他三征高丽而不成,那执拗得,不惜赔上更多的反复征伐,分明是一个越输越不甘下牌桌,孤注一掷的赌徒形象。为的,仅仅是一次也不能输。他很聪明,情商也不低,做成了许多事,大半生都在努力得博得名望,博得父母的认可与关心。但他的内心大概住着一个输不起的“孩子”。完美主义者往往更脆弱,他们的堕落往往更彻底。

48岁,杨广由东都逃至江都。随后东都被围。李渊趁机攻取长安。杨广返回两京后路被断。当看到北方已然大乱,自信心和自尊心被彻底击垮的杨广,完全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和斗志,竟像当年在江南温柔乡里被他所俘虏讥讽的陈后主那样,也在江南醉酒笙歌,日日耽于享乐。对于一个曾经胸怀壮志的君主,这哪里是享乐,是最后麻醉自欺的等死罢了。紧绷的神经垮下来时,残缺到不可能再完美时,他什么都不愿多想了。

50岁,“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杨广最后的一年,噩梦不断,夜不能寐,必须由宫女抚背才能入睡,似乎已经陷入精神全面崩溃的状态。这个时候,他才终于表现的像当年那个眷恋家乡和父母,却被迫吞下眼泪,鼓足勇气远行的柔弱少年。他呆照着镜子,对萧后无力地说:“好头颈,谁当斫之?”此时,在身边相依为命,能让他倾诉真心话的,依旧是当年的那个女孩儿。江南士族集团,仍旧期待着他能振作,至少能够与江南势力一起,像东晋南朝一样保据半壁江山。可随驾南下的十多万侍卫骁果军将士,却大都是关中人。他们思乡日切,斗志渐无。当听说关中已经被李渊所占有,皇帝陛下却日日笙歌,毫无带领他们回到长安的意思,在煽动下他们终于愤怒的发动了江都宫变。最终,什么都明白的杨广,丢下了一句“我实负百姓”后被谥死。与大多数坐镇深宫的皇帝不同,一生漂泊的杨广被草草葬在了扬州,这座代表他“大业”大运河的南方城市。国破家亡,他死后如何面对父皇和母后?或许,他只想回到12岁那年,抱住慈爱的父亲和母亲...或许,他只想回到那个还不是皇子,没有被家乡驱赶的孩提时代...

少年离家的杨广,一生是充满不安感的。而在父母期许的引导下,唯有立功立功再立功,才能让他感受到更多的亲情,才能让他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让他拥有更好的未来。这种幼年成形的表现欲,始终贯穿着他的一生。他就是这种人,一直用功业名望激励自己,以填补着内心的脆弱与不安。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有一些旁人看着很虚无,自己却很执着的人格偏好。它们大多是幼年起就不断被重复和强化的某种成就感体验。人们通常难以自察。杨广的努力方向,恰恰就是功业。而对应该坐镇中枢为国家把舵,鼓励别人立功的皇帝来说,这种强迫心理真是致命的。他在京师时间少得可怜,更像是一个不停出征的大将军。当这个度最后高到没能把握住时,他的人生便被划分为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境貌。

不知道,在最后的时刻,杨广对遥远的家乡,长安,是真的不想回去吗?或许一生漂泊的岁月里,他早已分不清了,到底是他抛弃了长安,还是长安抛弃了他...

5、明朝崇祯

他省吃俭用,艰苦朴素,起早贪黑,勤政爱民。很努力。不多写了,只说一件事。

离李自成攻陷北京城还有8天的时候,骄傲不屈的崇祯皇帝,终于放下脸面,向群臣发起募捐军饷。群臣纷纷哭穷,搪塞敷衍,愣是捐不上来多少。崇祯只好仰仗老岳父,国丈爷周奎,希望他带头起个表率。他让岳父捐10万两,岳父说那哪有啊,我一向奉公廉洁,两袖清风。好说得说,周奎答应只能东借西凑1万两出来。崇祯也不好勉强更多,就一口价2万两吧。周奎还是装穷,死撑1万两。皇后听说老爸这么不懂事,就亲自给老爸做思想工作,并跟老爸说,我给你拿5000两,你再多掏5000两好吧,算给你女婿个面子。周奎说没问题。然后他竟趁机从女儿的5000两里又昧掉了2000两。最后加上自己的1万两,一共给了皇帝1万3000两。

明史资料很详细,各派明粉可以找出360个角度去分析,争议太大。有说魏公公其实是好的,是东林党太坏。有说东林党刚正,魏公公是真渣。但崇祯的性格基本可以确定:严以律己,苛以待人。到最后大臣与皇帝的互不信任已经极其严重。可以想象,这些吝啬的大臣即使捐了财产,帮崇祯度过了李自成兵临城下的危机,也难保崇祯不嫉恨,拿贪腐之事秋后算账。

崇祯很倒霉,遇上小冰河,辽东吃紧,江南自肥,北方糜烂。但是在存亡关头,连外戚都不肯挺的皇帝,不能说是没问题的。

说完这五个人,最后的感触是,无论生前身后名如何,无论所处环境条件差异如何,无论他们的性格和具体作为如何,他们之间仿佛有一个共性:逐名。王莽逐圣名,苻坚逐贤名,萧衍逐清名,杨广逐功名,崇祯逐完名。追逐这些不能说错,但对担负重大责任的领导人而言,比名更重要的,是务实,是权变。

10

完颜守绪


金哀宗当政十年,刚一即位便进行内外并举的改革。对内,他提拔了犯人完颜陈和尚和完颜合达两位名将和胥鼎这样的宰相之才,并和大将军武仙尽释前嫌共同对外;对外,与西夏南宋停战、和解,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抗蒙古。在他的改革下,金国一时展露出起复之色。

正大三年,金国进攻山西,一举收复曲沃、晋安。
正大四年,收复平阳,青龙堡以及重镇太原。
正大五年,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大破蒙军于大昌元。

但之后情势急转直下,西夏灭亡,蒙古大军直逼开封。背后南宋反戈一击,由南宋第二名将孟拱带军围蔡州。面对两面尤其是北面巨大的军事压力,完颜守绪自尽,金国灭亡。

金哀宗可以说是金国最后几个皇帝中干的最好的一个了。奈何金国的家底子已经被前面几位糟蹋的差不多了,又不巧遇到了成吉思汗和孟拱两位大仙。真的可以说是奈何对面有高达。


刘禅

在三国那个英雄多如狗,名将满地走的年代,想混个善终真的是挺难的。刘禅做到了。

有人说蜀国亡于关羽失荆州,有人说亡于刘备败夷陵,有人说汉家气数葬于五丈原。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也没指望着这哥们能做到连昭烈和武侯都没能做到的事。可他依然做到了他该做的。先用蒋琬后用费祎,武侯留下的那副牌,无论胜负手握在谁那,他至少把它打完了。武侯死后数十年,蜀国大局稳定外战不怵,不仅仅是武侯留下的班子好,还和刘禅本人的持重有着很大的关系。虽然最后还是被魏国所灭,但在那个天才辈出的年代,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又能做什么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