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只能说周亚夫是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小白。

周亚夫是将门之后,因治军严谨,受到汉文帝赏识。

  • 公元前158年,匈奴进犯北部边境。汉文帝为了鼓舞士气,顺便检查一下军队的防务。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门,这两处的驻军见到皇帝的仪仗后,没有检查任何手续,就让汉文帝进去了。到周亚夫的军营时,在出示了一些列的手续以后才让进去。并因甲胄在身,向汉文帝行军礼。汉文帝认为治军就需要向周亚夫这样,深感欣慰。
  • 汉文帝因周亚夫的治军严谨而器重他,并在病逝时向景帝推荐。因此,才有了景帝用周亚夫平叛的事情。

因功拜相,循例而为,被景帝猜忌。

  • 周亚夫在平定叛乱时,对于梁王受到的围攻,没有及时解围。或许是出于战略考量。私认为景帝不会因为这事而对周亚夫形成成见,即使梁王多次告状。毕竟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周亚夫在平定叛乱后,被景帝拜为相国。遵循刘邦定下的异性不得封侯,多次阻止景帝对异性封侯。这也没有错,毕竟是为了刘家天下。
  • 周亚夫错就错在阻止景帝更换太子,这种事情提个醒就好了,周亚夫却是极力反对。景帝必然猜忌周亚夫和太子的关系:一个权臣,一个太子,万一联手造反怎么办?
  • 此后,景帝从战略角度考量,坚持了封侯的意见。周亚夫借故辞相,景帝批准。可见这时二人都对对方有很大的意见。

不论从哪方面来说,周亚夫都是个人才,景帝舍不得就此放弃他,决定给他一次机会。

  • 景帝在宫中设宴招待周亚夫,想看看他有没有改进:吃饭的时候没给他筷子。没想到周亚夫和以前一样。景帝担心后继之君控制不了周亚夫,再次造成内乱,便决心除掉他。

周亚夫因自己是军事天才,也因自己是政治小白。威胁到了皇权,导致不得善终。

最佳贡献者
2

这里首先需要纠正题中的一个错误。汉景帝重用周亚夫平定的是吴楚七国之乱,这是公元前154年由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个诸侯王联合发动的对抗中央朝廷的叛乱。而题中所说的八王之乱那是西晋时期的事儿,从公元29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306年,前后长达16年之久,当然这16年里也并不是一直有战争,其中有接近八年的稳定期。

(七国之乱)

这两次诸侯王的叛乱最终的结果也完全不同,七国之乱因为梁国的坚守和周亚夫的出击而在三个月之内迅速平定,后面还迎来了汉武帝的强盛时期以及昭宣之治,而西晋则因为各宗室王持续的内耗而迅速灭亡,随之而来的是华夏民族的大劫难。所以,对于这两次有多位诸侯王参与的叛乱大家要分清!

下面回到主题,周亚夫作为平定了七国之乱的大功臣,为什么最终会不得善终呢?这听起来好像又是一幕兔死狗烹、过河拆桥的悲剧啊!事实也确实是一起悲剧,但是这起悲剧的主要原因却要归到周亚夫自己以及他那个坑爹的儿子身上。

(周亚夫影视形象)

话说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正好丞相陶青因病请辞,所以汉景帝就任命周亚夫为丞相。但是周亚夫这个人吧,脾气倔,不懂看人脸色。他当将军的时候这个性格可能是一件好事儿,可是从政就比较危险了。

有一次,汉景帝打算废掉太子刘荣,但是周亚夫却不同意。

后来匈奴有五位将军归顺汉朝,汉景帝非常高兴,还打算封他们为侯。要知道,在汉朝异姓非军功是不得封侯的。但是汉景帝之所以想这么做,是有他的打算的,汉景帝认为如果能够封他们为侯,那么就会鼓励更多的匈奴人前来归顺汉朝,这样就能削弱匈奴的力量。

(汉景帝影视形象)

周亚夫却反对说:“如果把这些背叛国家的人封为侯,那么以后朝廷还怎么处罚那些不守节的大臣呢?”汉景帝听了这话是非常的不高兴,然后说:“丞相的话迂腐不可用。”之后汉景帝就不顾周亚夫的反对毅然将那五个匈奴将军封了侯。

这件事情,两人其实也无所谓对错,只是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但是事情到这里还没有完,周亚夫为了表示对汉景帝的不满,居然上书请辞以威胁汉景帝。早就对周亚夫不满的汉景帝也干脆不惯他的毛病,当即批准了周亚夫的请求。

后来,汉景帝又邀请周亚夫去宫中吃饭。为了试探一下周亚夫的脾气改了没有,汉景帝故意没有让人在周亚夫的座位前放筷子。周亚夫一看自己的面前没有筷子,当即就不高兴了,于是就找管事的索要筷子。汉景帝就笑着对他说:“这难道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一听,当即羞愤不已,不乐意的跪下向汉景帝谢罪。

(周亚夫画像)

可是汉景帝刚说了一个“起”字,周亚夫就马上站了起来,不等汉景帝再说话,周亚夫就自己走了!没错,周亚夫就这么撂下汉景帝自己走了,汉景帝当时估计应该是一脸的懵。回过神来的汉景帝无奈的摇摇头,叹气道:“这样的人又怎么能够辅佐少主呢?”原来汉景帝这次请他吃饭别有用意,他是打算让周亚夫辅佐太子的,可是周亚夫的脾气没有通过考核,汉景帝也就只能放弃这个打算了。

但是这其实倒还不会造成周亚夫的悲剧,最多也就是丢官免职罢了。这个时候周亚夫的坑爹儿子周阳就上线了,他觉得他的老爹死的还不够快,他得再添一把火。那他是怎么做的呢?周阳眼见着父亲周亚夫老了,所以就偷偷买了500副甲盾,准备等周亚夫去世的时候发丧用。但是甲盾是什么东西啊,这在当时可是违禁品。这个周放买卖违禁品就算了吧,他还压缩佣工的工期,又拖欠别人的工资,最后搞得心有怨气的佣工一怒之下就告发了他私自买卖违禁品,要谋反。

(周亚夫影视形象)

汉景帝一听这事儿,就派人来调查。对于调查人员的问话,周亚夫并没有回答。调查的人还以为周亚夫是在赌气,于是就将这个情况报告给了汉景帝,汉景帝就将周亚夫交给了最高司法机关的廷尉审理。

廷尉就问周亚夫:“君侯为什么要谋反?”周亚夫回答道:“儿子买的是丧葬品,怎么能说是谋反呢?”廷尉于是就讽刺周亚夫说:“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周亚夫哪里受得了这等侮辱,于是就绝食抗议,经过五天的斗争后,一代名将周亚夫吐血而亡!

周亚夫的悲剧,是多项因素叠加的结果,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个人的性格问题。如果他性格能不那么直,稍微懂一点变通,或许他的人生会是完全不同的结果!

3

周亚夫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了不世之功,汉景帝也非常感激。但是周亚夫在这个时候犯了很多功臣通常的错误,居功自傲,目空一切。类似于乾隆时的权臣年羹尧。

有一次,太子陪同周亚夫去视察军营,结果军营众军将只知道周大将军,而不知道太子刘彻。让很多大臣心理不舒服,汉景帝知道后也对周亚夫心理很不满意。有一次宴请周亚夫和一些大臣,酒菜上来后其他大臣都有筷子,而唯独周亚夫的桌子上没有。这实际上汉景帝考察周亚夫的反应,如果他谦1卑客气的向皇上请求,也许就很快给他一双筷子。但是他直接对边上宫人大喊大叫,叫上筷子,引起皇帝不满,严厉斥责了他!

随后他郁郁不乐回了家,后来他提前预备办丧事的纸人纸马,一些陪葬用盔甲、纸人纸马。马上就有人举报他要谋反被下了大獄。他在狱中不堪忍受狱卒侮辱自杀而死!周亚夫的死是个历史悲剧,和他个人性格太过刚强、不知变通有关。在古代流行一句话中:“伴君如伴虎”,要时刻小心谨慎。他应该向唐朝时中兴名陈臣郭子仪学习,或者向同时代的张良学习!!!

4

纵观周亚夫的一生,最大的贡献以两件事为主,一是细柳整军,二是平定七国之乱。细柳整军不仅展现了周亚夫卓越的军事才华,在后来的抵抗匈奴保家卫国的战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汉王朝政权的稳定和完整发挥了自身的积极力量。

平定齐国之乱不仅进一步印证了周亚夫出众的军事才能,获得汉景帝的赏识,同时为国君内政的安稳和政权的统一作出了积极贡献,解决了自汉初以来就存在的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的问题,可以说是后期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出现的重要基石,为后期的强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汉朝国君统治立下汗马功劳。

从 以上者两大贡献来看,周亚夫本人无疑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但是观其命运,最后却落得悲惨收场。纵观他一生言行,可以说悲剧的产生于她耿直的性格,谋国而不谋身有着密切关系。

封建时代的官员,想要官运亨通,获得皇帝赏识,在官场中游刃有余,可以说必须时刻揣摩皇帝心意,与君主保持一致,对权势更胜者保持顺从和尊敬的态度,尤其是君权和皇权至上的帝王之家,对于帝王的命令最好是无条件的执行。

但纵观周亚夫一生,在这些方面可以说做得非常差,更甚者可以说虽然他懂得这些道理但却不屑于那样做。周亚夫这个人,无论为将还是为相,都将国家利益作为最高准则。虽然这种行为准则对于国家来说十分有利,但有时候不可避免地会触犯某些人的利益,因为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有时候并不一致,所以周亚夫才前有违抗汉文帝命令的举动,后又得罪梁王、窦太后与汉景帝之事。

可以说他将整个皇权统治阶层都得罪了。不过汉文帝心胸宽广,对他的过失胸怀大度,看在他是人才的份上不予计较,并充分挖掘和发挥了他的军事才能,从细柳整军这件事可见一斑。

不过汉景帝与他爹汉文帝相比,相差较远,对于周亚夫的举动并未宽恕,也是周亚夫后来落得凄惨下场的原因之一。

细柳整军作为周亚夫从政生涯中重要的转折点,很好地展现了他的个人治军才华,但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的固执和僵化。封建时代的军队属于帝王家,周亚夫身为一介臣子,这种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行为多少会招致皇帝的腹诽,埋下祸患。尤其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中,周亚夫再次违背圣命,可以说为他后来的悲惨命运埋下了祸根。

这两件事使得后来的周亚夫更加固执己见,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不懂得搞妥协和变通,甚至不怎么估计皇帝本人的权威是他的失策之处。从道理上看,周亚夫重大局、行正值果敢是美德,但是这种美德在特定条件下反而成为他最终殒身的悲剧因素。

在平叛过程中,周亚夫立下大功劳,因此也被景帝升为丞相。虽然说周亚夫在战争中能够成功指挥千军万马、冲锋陷阵,但在朝堂上却不善于搞正值,他的固执己见,直来直去,非常永日给自己招致麻烦。

在景帝想要将栗太子废黜的时候,向周亚夫征求意见,但是周亚夫坚持不赞成,因此也就积极和景帝争辩。人家皇帝是征求你意见么?明显是要你站队。因为这一事件导致了景帝疏远周亚夫。

同时,七国之乱时,周亚夫没有派兵救梁王,使得梁王从此怀恨在心,每次入京朝见,总要跑去窦太后那里说坏话。而就在这个时候,窦太后要求景帝能够将王皇后之兄封为侯,景帝对这个建议并不满意,因此也就说不能够将其封侯。窦太后强烈要求,景帝无奈只能作出缓兵之计,说要和丞相商量,打发了窦太后。

但景帝之所以把周亚夫搬出来,就是因为知道他的性格一定会反对,这样也就能把窦太后的不满转移到周亚夫身上,由此,埋下了窦太后对周亚夫不满的祸根。

就算景帝已经成功让窦太后恨上周亚夫,但景帝并不觉得解气,因此在一次皇帝宴请中,故意在周亚夫面前放了一块没有切开的肉,也没有放筷子。周亚夫见状主动要筷子,景帝却说:“不是没有给你筷子吗?”

周亚夫看到景帝生气,立即脱帽称谢,但在景帝让他起来之后,他竟然直接快步出宫,由此更进一步增加了景帝对他的不满,只剩下诏合适的时机除去周亚夫了。

最终周亚夫被自己儿子的一次雇工不给工钱时间牵扯其中,最终在官吏日益威逼下,周亚夫感到自己非常冤枉,因此也就连续绝食五天表示自己的不满,最终吐血而亡,含冤而死。

5

汉景帝重用良臣武将才平定八王之乱,作为几朝元老的周亚夫为何不得善终?

如果周亚遇到的皇帝是唐太宗,那么他肯定能善终,但偏偏遇到的是一个眼里容不下沙子的汉景帝。

周亚夫可谓是实至名归的“将二代”,其父亲因跟随刘邦一同抗秦抗楚,最终成为了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一,按理说有这样的背景,就算周亚夫毫无作为也能好好过完这一辈子,但周亚夫却又不是一个坐得住的主子,在军事上颇有建树。

当时吴王联合其他六王发动叛乱,来势汹汹的叛军让汉景帝一筹莫展,最后想到了父亲汉文帝所说的如果有紧急情况可用周亚夫,于是就让周亚夫担任主将率领军队对抗叛军,事实证明周亚夫确实有定国安邦之才,最后成功平定了七国叛乱,稳定了西汉王朝的政权。

在有背景,有战绩,有能力的情况下,周亚夫定然可以安享晚年,但应了一句话,每个人都是老天咬了一口的苹果,周亚夫虽然军事能力强,但政治却是其软肋,最终也是因为这个软肋导致其不得善终,我们来看下周亚夫在政治上的表现:

反对景帝废太子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就被汉景帝封为了丞相,可见对周亚夫的器重,但是在一次事件之后,汉景帝决定废除当时的太子刘荣,这时候周亚夫站出来强烈反对,认为景帝不应该这样做。

在朝堂上宣布的结果一般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是周亚夫却不顾周围环境直接指责景帝的不对,先不说景帝是皇帝,就是普通人面子也有些挂不住,更何况他还是个皇帝呢。

反对景帝封侯

汉朝和匈奴一直都是死敌,有一次匈奴五个将军商量好了一块来投奔汉朝,景帝自然是高兴,对手的属下都愿意投奔自己可见自己的文韬武略何等非凡,于是大肆设宴招待,最后觉得这还不够,要封这几个人为侯。

周亚夫又是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的,认为如果将这几个人封侯,那么对于国家来说势必有不好的影响,先不说前线士兵的血白流了,就是朝中大臣犯错了,你又该如何惩罚呢?

因为之前的事情导致景帝和周亚夫两人之间已经有了一些缝隙,再加上这个事件让景帝有些不耐烦了,于是就说周亚夫的思想有些迂腐,最终还是将那五个人封了侯,从此之后周亚夫就装病不再经常上朝了,两人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

耿直确实是一种美德,但是过度的耿直只会让别人更加的讨厌你,尤其是这个人还是你的上司,从这里就能看出周亚夫军事虽强,但政治却一塌糊涂。

多次犯错却依旧不知悔改

虽然周亚夫曾多次公然反对景帝,景帝也明白此人只适合军事打仗,最终决定试探一下周亚夫,看他经历这两次磨难之后脾气有没有改掉一些,但是事与愿违,设宴之后景帝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周亚夫就生气的像管事要筷子。

景帝就说莫非这还不能让你高兴吗?周亚夫意识到这是景帝故意试探自己,但仍旧是非常不愿意跪下去谢罪,接着景帝让他起来之后,周亚夫就头也没有回的离开了,在他离开之后,景帝就叹息:此人怎么可能愿意辅佐少主呢。其实就是宣布周亚夫的后半生。

被诬陷谋反不得善终

周亚夫的儿子看到周亚夫岁数也打了,于是就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周亚夫发丧的时候是用,但当时这种东西是禁止私下买卖的,于是就有佣工去举报周亚夫。

这可是要谋反的事,景帝自然要深查,但是周亚夫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是不认罪,最后的结果就是被关押起来交给最高司法官处理,在了解了事情来龙去脉之后周亚夫就说丧葬用的东西怎么可能是谋反呢?

谁知司法官就说你这是想到地底下去谋反吧,此语一出,彻底让周亚夫忍无可忍怒火攻心,再加上此时的周亚夫年事已高,不久后就吐血身亡,可真算不上这个善终。

结语

从以上种种表现就可看出周亚夫是一个合格的武将但不是一个合格臣子,其实周亚夫所说的也没什么错,但就是太过于极端以及理想化,并且多次犯错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已经是犯了皇家大忌,其结果可想而知。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继续创作下去的支持,谢谢朋友。

6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周亚夫(前199年—前143年)是名将绛侯周勃的次子,他的父亲是西汉开国功臣,曾经两度为相。

对于他的父亲周勃,刘邦生前有过很高的评价:

“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史记》司马迁)

把他评价为定国良将。

刘邦看人还是很准的,果然,在他去世之后吕后专权,刘氏皇亲遭到残酷的迫害。吕后死后,周勃联合陈平夺取吕禄军权,诛杀吕氏诸王,拥立汉文帝即位,后来曾两度成为丞相。

有个俗话叫功高震主,周勃虽然对汉文帝有定策之功,但由于自己军旅出身,没有治国的大才,所以有自知之明,虽然官至丞相,但最终归隐梓里,得以善终。




周勃死后,按世袭的惯例,他的爵位应该由嫡长子周胜子来继承,周胜子死后,再由其子承袭,和周亚夫没有什么关系。‘

可是事有凑巧,周胜之因杀人罪被剥夺了侯爵之位。此时汉文帝面对故人,想起周勃对大汉朝廷立下的不朽功勋,不愿因此就剥夺了周家的爵位,于是这个幸运才落到周亚夫的头上,他继承了父亲的爵位,被封为条侯。而此时他的官职是河内太守。

周亚夫出身于武将之家,骨子里继承了先父威猛刚毅的传承,所以治军极严。在他的军营,他就是唯一的主宰。




有一次汉文帝外出巡营,来到周亚夫的军营,看到士兵军容严整,军纪严明。

这时候,周亚夫走出营帐拜见文帝。他并没有像文臣那样的跪地参拜,而是行了个军礼,同时解释道:“介冑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好在汉文帝十分大度,并没有怪罪周亚夫,而且对他的治军做法十分赞赏。

但也正是汉文帝这种赞赏,让周亚夫养成了一种趾高气昂的做派,为以后侍奉汉景帝埋下祸根。




由于汉文帝的赏识,周亚夫后来升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权,负责京师的警卫。

汉文帝在弥留之际对太子刘启交待:

"孝文且崩时,诫太子曰:'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史记》司马迁)

所以到了汉景帝掌权时,他升周亚夫做了车骑将军。

汉景帝刚坐了三年天下,他觉得各地诸侯的势力太大,已经有些尾大不掉了。于是琢磨着怎么限制诸王的权力。

恰在此时,他的老师,御史大夫晁错给他提建议,让他削藩,汉景帝采纳了老师的建议。

谁知这一下惹出大乱子,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卬等七国发动叛乱,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史称“七国之乱”。

汉景帝一看天下要乱起来了,问袁盎怎么样能消弭战争,这个晁错的政敌出了一个馊主意——将此事的始作俑者晁错杀掉,那些刘氏藩王不久没有起兵的理由了?

手足无措的汉景帝马上点头同意了,于是晁错就被腰斩,然后被弃市。




可是刘濞他们的叛乱已经爆发了,就像射出去的箭,哪还能收得回来?

汉景帝一看杀掉晁错也止不住叛乱,不得不以刀兵相见。

此时他想起先皇的临终遗言,升周亚夫为太尉,领兵平叛。

随着战争是很凶险的,但周亚夫是武将世家出身,还真有些军事才能,在他的统一指挥下,官军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三个月时间就平定了叛乱。

七王之乱的平定,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标志着诸侯王势力威胁基本被清除,大大加强了汉朝中央集权。从此汉景帝可以高枕无忧的坐天下了。

周亚夫立下此大功,后来担任了汉景帝的丞相,开始主持政事。

俗话说“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周亚夫虽然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但当处理政事的丞相,政治手腕太幼稚了。

曾经有几次意见和汉景帝相左,不识时务的在那里据理力争,从而引起景帝的不快,最后遭到冷落。

俗话说墙倒众人推,恰在此时有人告周亚夫谋反,汉景帝听说后把他交由朝廷的最高司法机关廷尉来审理。

周亚夫哪能忍受这种羞辱,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周亚夫的悲剧有两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周亚夫的因素

周亚夫觉得自己功劳大,在说话做事时底气足,就是和汉景帝意见相左时,也不懂得婉转行事,往往直接“呛”汉景帝,司马迁对他的评价是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皇帝(“守节不逊”《史记》),可谓是一语中的。

试想,哪位皇帝喜欢桀骜不驯的臣子?

最后一次得罪汉景帝,实在有失君臣的礼仪。他因生气,在大庭广众之下不辞而别,让汉景帝觉得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由此开始担心,自己活着的时候还能压得住他,一旦龙御归天,年幼的太子刘彻如何来把控这个桀骜不驯的周亚夫?(“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史记》)

汉景帝正想着怎么来处理周亚夫呢,此时正好有人诬告周亚夫谋反,这正合了汉景帝的心意。

谁知这次周亚夫倒是前所未有的极力配合,不用汉景帝再动脑筋了,他自己绝食而死,到让汉景帝省却了许多麻烦。




二、汉景帝的因素

汉景帝有自己的性格弱点,他是个不敢担当,相对来说还比较寡恩的皇帝。

晁错提出削藩,汉景帝是同意的。但是除了乱子,为了保住自己,晁错立刻做了替死鬼。

另外还有外号“苍鹰”的酷吏郅都之死,也是汉景帝在关键时刻不能保护自己的亲随所致。

所以说汉景帝比较寡恩,一点都不为过。




结语:

总之,“历史往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周亚夫的悲剧,是不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

自古就有伴君如伴虎之说,所以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范蠡和西施泛舟太湖;刘邦成就大业之后,张良就明哲保身,过起了隐逸的生活。

就是自己的父亲周勃,对于汉文帝具有定策之功,但是后来也想通了,致仕后回到老家安度晚年,最后得以善终。

周亚夫非要在权力场上耀武扬威,全然忘记了危险性的存在,最后落个名誉扫地的结局。

这一切说白了,都是为名和利所累呀!

参考资料:《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7

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做好为人臣的本分,让汉景帝产生了忌惮之心。

周亚夫是西汉开国功臣周勃之子,承袭周勃绛侯爵位。汉文帝时,驻守细柳抵抗匈奴有功,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

等到汉景帝死前,向太子刘启,也就是之后的汉景帝,推荐可以重用周亚夫。于是,汉景帝继位之后,任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汉景帝的推荐果然没有错,在汉景帝继位之后,遭遇到由吴王刘濞等人发起的“七国之乱”,汉景帝任用周亚夫等人,仅仅几个月时间,就迅速平定七国之乱。周亚夫因平乱之功,地位愈加尊显。

不过,日益位高权重的周亚夫,表现出了对于汉朝权力中心的轻视之意,于是,为自己日后的身死埋下了苦果。

先是,当时的窦太后想要奉皇后的兄长为侯,遭到了周亚夫的反对,汉景帝于是没有封赐,因此得罪了窦太后。

之后,汉景帝想要封投降的匈奴将领为侯,也同样遭到了周亚夫的反对,但汉景帝没有听周亚夫的建议,将五个匈奴降将封了侯。

而周亚夫见汉景帝不听自己的建议,于是称病辞官。汉景帝想要试探他脾气改了没有,于是请周亚夫赴宴,在宴席之上,周亚夫更是表现的十分跋扈。这更加造成了汉景帝对周亚夫的不满。

加之,周亚夫声望盛隆,更加引起了汉景帝的忌惮。当周亚夫的儿子,在家里准备了甲盾之时,被工匠告发。汉景帝听说之后,直接派廷尉审理。

周亚夫不堪其辱,最终吐血绝食而死。

总体来看,周亚夫作为有功之臣,本应当享受高官厚禄,但因为太过于跋扈的性格,最终招致汉景帝的不满。周亚夫最后受诬被审理,看似是因为谋反的罪名,但归根结底还是已经失去了汉景帝的信任。

8

汉朝名将周亚夫,可以说一生兢兢业业,其功绩算得上是震古烁今,为汉朝的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周亚夫却是因为一些小事情,惹得汉景帝留他不得。公元前158年,在匈奴南下侵犯大汉北部边境,文帝调遣了三路大军进行防御,分别驻扎在灞上、棘门、细柳。文帝是一位体恤将士的皇帝,一方面为了鼓舞士气,一方面也是为了检阅军队,所以文帝分别到这三个地方犒劳将士,但是事先也并未通报驻地将军。他先来到灞上和棘门,这两个营地见到是天子驾到,立马开门相迎,将军也是慌慌张张出来接驾。文帝离开之时,将军也是安排全军列队欢送天子。

来到第三处军营,周亚夫的细柳营,情况却是大不相同。天子的车队来到营门口却被拒之门外,随从当即表明,这是天子,还不开门相迎。守门的都尉说到,军营并未接到通知,军中将士只听将军的命令,不会听天子的诏令。于是文帝拿出天子信物,派人去通报周亚夫。这次进得营来,而周亚夫见到天子,也以甲胄在身不能跪迎。文帝见此情况,不但没有责备周亚夫,反而是赞叹不已。临终前也对太子刘启说到,周亚夫这人,关键时候可以委以重任。绝对的值得托付。

此事虽然文帝并未放在心上,但是也看得出来周亚夫为人并不世故,为官太过刚硬。若是换个昏庸的君主,此时早已是身首异处了。

汉景帝在位期间,由于听从晁错的建议,开始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景帝任命周亚夫为统帅。直接掌管全国兵力,而周亚夫也不负众望,仅仅三个月便平息了叛乱,可谓居功至伟。但是在这场战争中,周亚夫却得罪了一位不得了的人物。这个人就是梁王刘武,他可是景帝的亲弟弟,窦太后也是最疼爱这个小儿子。当时吴楚叛军二十多万,日夜不停猛攻梁国国都睢阳,梁王也是亲临城墙指挥战斗,期间不止一次给周亚夫送信请求支援,但是周亚夫一直置之不理。后来暗中派兵截断吴楚叛军粮道解了梁国之围。但梁王这个梁子却结下了。

虽然这一切周亚夫都是在全局层面考虑的,但是事后是不是也该给梁王赔个不是,这样梁王面子上也过得去一点。周亚夫非但没有这样,却还变得飘了起来。后来周亚夫出任丞相,其实是汉景帝对于他的赏识。千不该万不该,周亚夫管起了皇帝的家事。景帝想改立太子,周亚夫却说废长立幼那就是坏了祖宗的规矩。再到后来匈奴有五个将军来投降汉朝,汉景帝非常高兴,要给他们封侯,以彰显大汉王朝海纳百川的胸怀。但周亚夫却说,要是这些背叛国家的人也能封侯,那我们以后是不是也要为了封侯背叛国家呢?这话气的景帝不想说话,但是依然给匈奴将军封了侯。

周亚夫后来托病请辞,汉景帝也恩准了他的请求。后来汉景帝又设宴款待他,想试探他的脾气有没有改。所以给他准备了美食但是并没有给他放筷子。周亚夫不爽的问管事的要筷子,经典哈哈大笑,对周亚夫说:“难道这都能让你不高兴吗?”。周亚夫感觉自己被羞辱了,不乐意的给景帝下跪谢罪,景帝“起身”还没说完,周亚夫就大大咧咧的摔门而出。景帝感叹道,这样的人,能放心让他辅助太子吗?

后来周亚夫年纪大了,他儿子偷偷买了几百甲盾,准备发丧的时候用。这个儿子也是实力坑爹,当时国家是禁止私人买卖的,有人告发周亚夫,景帝派人调查此事,周亚夫并不知道此事,所以一问三不知,负责审问的人以为他在赌气,所以禀报了景帝。景帝问他为什么谋反,他说这是一些丧葬用品,何谈谋反。景帝讽刺道,你是想在地下谋反吗?周亚夫受次侮辱,羞愧难当。最后绝食五天身亡。周亚夫一身其实刚正不阿,但是《道德经》也说过“刚者易折”。周亚夫也正是因为处事太过刚硬,得罪了很多人,最后才没有得到善终。

9

周亚夫既是忠臣之子、名门之后,也是西汉之初历经文帝、景帝两朝、文武双全、骁勇善战平定西汉七国之乱的一代名将,虽忠君报国、带兵严厉,但也因性格刚烈又卷入冷酷的皇权之争,最终落得含冤入狱、绝食而死、含恨九泉、不得善终的悲惨凄凉结局。

10

性格决定命运

汉景帝虽然延续文景之治,但是人品实在不敢恭维。

想当初七国之乱初期,当叛军喊出清君侧的口号时,景帝居然把衷心耿耿的晁错给腰斩了,削藩是景帝想做的,现在一遇到困难就把曾经有过贡献的人毫不留情的给牺牲了。

幸好周亚夫还有两把刷子,他把正面留给梁王,自己迂回截断叛军粮道,短时间就把七国之乱给平定了。

周亚夫立下不世之功以后,自己虽然坐了太尉,但是却把梁王给彻底得罪了,要知道当初要不是梁王死死挡住叛军,那有周亚夫发挥的余地,而且在梁王三番五次的求援都置之不理。

后来周亚夫做了丞相,事实证明周亚夫和他老爹一样,都是单纯的武人,不适合政治,区别在于周勃会服软,而周亚夫不会。

后来在景帝改立太子的事情上,周亚夫彻底把景帝给得罪了,毕竟立太子本来就是天子家事,你一个臣子操什么心,再说皇帝考虑问题的角度肯定不是丞相所能体会。

做为丞相建议也没错,错就错在诏命已下,事实既成的情况下,周亚夫选择了默默对抗。

景帝马上给他挖了个坑,景帝带着新太子宴请周亚夫,但是故意不给筷子,周亚夫却大撒脾气然后愤怒离席了,估计当时的景帝就动了杀机。

后来周亚夫的儿子买了陪葬用的盔甲,被人告发,周亚夫下狱,廷尉一句“汝纵然地上不反,亦欲地下反耳”话都说到份上了,周亚夫傻子也知道是谁让他死,最后周亚夫绝食而死。

直来直去的周亚夫碰到了无情的帝王,只会打仗的周亚夫做了丞相,注定就是一场悲剧。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