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诸葛亮说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容被否定、被篡改。

一、习凿齿否定三国,认为汉以后是晋。

二、习凿齿记叙历史,一是自己制造历史;二是前后矛盾,《晋书-习凿齿传》和裴松之注《三国志》有论述。

三、诸葛亮躬耕地本无争议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的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50年后,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说“亮家于南阳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是“襄阳说”的起源。

1、首先习凿齿没说“躬耕隆中”,因为“家”和“躬耕地”是不同的概念——习凿齿为何不说“亮躬耕于……”?

2、“南阳”非“南阳邓县”,诸葛亮没说南阳郡,“南阳”可能是南阳城(宛,习凿齿也是承认的),也可能是南阳郡。而“南阳邓县”之“南阳”即南阳郡,有篡改《出师表》的嫌疑。

3、《三国志—孙坚传》在记载孙坚之死时,明确说邓县、樊城在汉江以北。

初平三年,术使坚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破之,追渡汉水,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射杀。

可见汉江以北的邓县管辖不了汉江以南的隆中。

4、另外,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汉置襄阳郡,原南阳郡南部(瞎邓县)和南郡北部被划入襄阳郡。刘备收荆州后,任命关羽为襄阳郡太守。可见诸葛亮也是认可襄阳郡的。

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做《出师表》时,把【襄阳郡之邓县】写成【南阳】,匪夷所思。

5、其实,习凿齿说的“亮家”实为古人(诸葛亮)故居,记录故居时,要用现实的行政区划。如我们说孔子故居在山东曲阜一样。

而习凿齿时代,邓县属义阳郡、邓城属襄阳郡,南阳(国)在义阳郡、襄阳郡以北,它怎么也管辖不了汉江以南的“隆中”的。

6、“号曰隆中”的“号曰”真有意思,大家可以揣测意思。

四、有人说南阳(宛)绝非诸葛亮躬耕地,因为宛不是“南阳”,且刘备不敢到曹操的地盘去三顾茅庐。

1、这句话说的好像“襄阳”、“隆中”当时叫“南阳”似的。

2、宛属于“南阳”,更叫“南阳”。《后汉书》、《三国志》比比皆是。诸葛亮承认,他在《后出师表》中说“曹操……困于南阳”。习凿齿也承认,他在《汉晋春秋》中说“南阳城南九十里……”。

退一步讲,诸葛亮说的“南阳”是南阳郡,宛也是有可能是躬耕地,因为宛属于南阳。

3、南阳(宛)不是曹操的地盘,如果宛是曹操的地盘,建安七年(202年),刘关张岂能从新野出发,跨越宛,火烧博望坡?湖北襄阳认为他们可以绕路,如此宛一圈都是刘备的地盘,于是刘备把曹操“困于南阳”,于是“南阳=宛”,某人自己打自己嘴巴,

退一步讲,宛是曹操的地盘,刘备也敢去。你打开地图看看,刘备从河北袁绍投奔荆州刘表,中间路过多少曹操的地盘啊。

五、还有人认为诸葛亮的叔父、老师、老婆、朋友……都在襄阳,所以诸葛亮躬耕地也在襄阳。

1、请问:诸葛亮为何说“躬耕于南阳”,而非“襄阳”。

2、再问:他们是不是一辈子都待在襄阳,死了更葬在襄阳。

3、诸葛亮游说东吴、南征孟获、北伐曹魏……都几千里了,我汉丞相岂能被你们“困于襄阳”?

人是活的,可是某地的心是死的,一心想把诸葛亮“困于襄阳”,把三国“困于襄阳”。

六、两句话

1诸葛亮说的“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就是南阳,不是襄阳。“躬耕于南阳”不容被否定、被篡改。

2、诸葛亮无论在南阳什么地方躬耕,都和南郡、襄阳郡、襄阳县无关,更和1800年后的湖北襄阳无关,

最佳贡献者
2

提问者心术有问题,习凿齿的史书及言论现代许多史学专业大家都慎重,唯独争诸葛躬耕地的骨灰级南阳说者历来歪曲、攻击他。

其实今残存该争辩是因为南阳说者至死都不服且狡辩——企图(摆南阳情节史料)推翻既有的认定1996.5.8北京专题会定,更早三级官方认定(1982、1986年国务院官方的文件,河南省南阳市官方也认):南阳武侯祠;襄阳隆中诸葛故居地。小屁民再狡辩、胡闹也改变不了什么的,请知趣点!此事不值得再争评。

3

南阳少部分人就喜欢胡说,在没有任何史书证据的情况下质疑习凿齿。他们知道习凿齿什么人吗?“四海习凿齿”,四海出名的,他会造假,自毁名誉?知道他是诸葛亮的“异代相知”吗?知道他关于诸葛亮的记载和你们认可的《三国志》一致吗?

下面再次列出隆中是躬耕地的证据,再次给予南阳喷子迎头一击。

1989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等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3年后(1992年),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出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动轨迹一直在荆州牧刘表附近,躬耕时和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交往,当时他们都在襄阳学习。相反,诸葛亮传中除了诸葛亮说了句“以向宛洛”以外,没有提到半点宛城,诸葛亮的活动范围也离宛城几百里。  

二、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陈郡陈县人,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明显提到“至隆中,观亮故宅”,和“昔尔之隐,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当时躬耕的地方。另外《晋书 刘弘传 陶侃传 李密传》里都对这段的历史背景有所记载,包括《资治通鉴》,很明显永兴中刘弘驻的是襄阳(南阳说领军人物、博物馆副馆长张晓刚撰文故意篡改史料说刘弘当时驻宛,令人不齿)  石小生对此脑洞大开,写了4片臭文,妄图颠覆至隆中,观亮故宅的史事。下面是他的雷语:  1、传所谓伏龙、凤雏,正在于此,亦隆中也。该碑文也可作为上述推测的一个辅证。(传字很重要)  2、当然,上述几点都只是推测,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后世的碑文只能参考,不能作为定论的证据。但“南阳说”的解释显然比“襄阳说”的祭拜两段论和“沔之阳”即为隆中的解释更靠谱些。(亦隆中比真正的隆中更靠谱?)  3、《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有:…. 亦隆中也。 在西晋以前襄阳附近没有“隆山”、“隆中”的地名。(小生该不会想的是西晋比《河南等处承宣布政使为乞赐祀典题额》碑时代晚吧?)  4、刘弘“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的祭祀活动与勉县一带武侯遗迹的地理方位十分接近。(他忘了“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之后的“惜尔之隐,卜唯此宅”吧,想把三顾地也搬到定军山去吧)  5、至此,对《蜀记》“沔之阳”的解读就有了隆中、南阳、勉县三种说法了,应该说三种说法都不能以现有史料肯定“于沔之阳”为其中之一地。依我之见,三说中勉县说为五成,南阳说为三成,襄阳说仅两成矣。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全靠猜测,个人看法就成了五成、三成、两成。不知道他这比例得来的。考证刘弘至隆中,竟然通篇不引用有关刘弘的历史记载。)  6、“隆中”一名开始出现在一些野史之中:《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引东晋王隐的《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在他的眼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汉晋春秋》、《太平御览》、《水经注》、《晋书》、《资治通鉴》...都是野史,但好像他忘了卧龙岗到元代才和诸葛亮因“传”才联系的,之前没一个“野史”记载)  7、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小生考证这件事竟然通篇忘了主角刘弘,对晋永兴中刘弘动向不加任何考证!!!  8、这些记载表明,刘弘这次奉“天子命我”的官祭,如不去诸葛亮葬身之处的沔阳武侯祠,而去他年轻时的尚无任何纪念场所的隐居、躬耕之地寻访旧宅,是不可思议的。(他又忘了“至隆中,观亮故宅”!!胡扯把观亮故宅说成去诸葛亮葬身之处,这是多大的BUG啊? 奉“天子命我”的官祭,竟然碣文通篇不提“官祭”之事)  小生的脑洞是多么的发达啊,仅仅依靠一句话就杜撰出几篇长文,可他忘了碣文后面的内容,忘了前后照应。想想也正常,他前面撒的谎,后面要不断的去圆谎,怎么能不出差错呢?  

三、是东晋著名史学家xi凿齿(襄阳人)。xi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中说: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和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并无矛盾)他在其著作《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诸葛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对于xi凿齿如此详细、明白的记载,是躬耕卧龙岗说永远的噩梦。于是他们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故意抹黑xi凿齿,妄图颠覆躬耕隆中说。但是《晋书 习凿齿传》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  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彦威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  另外《晋书 习凿齿传》中也记载了(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习凿齿关于亮家的描述非虚。 

 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xi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  

之后还有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历史典籍都承认“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一直到现代,并没有任何文献,任何人对上述文献表示反对。就在一二十年前,南阳说的几个代表任务杜撰史料,猜测臆测,只对襄阳说的证据挑刺,不拿自己的证据,说以上史料有误。妄图混淆视听,颠倒是非,弄假成真,但史实是改变不了的,这样的人只会令人不齿,遗臭万年!!

4

诸葛亮躬耕地本没有争议,《出师表》说得很清,臣本布衣,躬耕南阳。习凿齿这家伙故意把水搅混,让南阳、襄阳去争。

5

可悲可叹,研究历史竟把一篇晋代的白话文野史当正史。

6

第一,我们要确认一点,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有不小的历史价值。

第二,我们要看到习凿齿作品中不严谨的地方也是很多。例如裴松之评价习凿齿,不仅有《高贵乡公传》的差有次第,也有其他的史实不符,甚至还有《王凌传》中习氏造史的评价,总结就是治史不严谨。这也是《汉晋春秋》被列为野史的很大一个缘由。更甚至于,习凿齿襄阳记中记载,习氏先祖汉时被封为襄阳侯,这个襄阳侯查遍历史,却没有任何记载。

7

这个感觉没有争论的价值。。。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