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大家其实对鸦片战争历史不了解,认为洋人就是靠洋枪大炮远距离猛击。

而大清军队装备很多长矛大刀,虽然想肉搏可惜够不到,所以才打败了。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在鸦片战争中,其实洋鬼子把近战当做杀手锏。

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双方火炮并没有代差,满清很多火炮射程并不小于英军。

比如淞沪的陈化成驻守的炮台,火炮就不亚于英军军舰,英军2次进攻都打不下。

随后,英军是绕过炮台,采用步兵登陆迂回包抄,这才攻下炮台。

在我们看来,英国鬼子的步兵上岸了,岂不是我们大刀长矛围歼的好机会。

英军步枪加刺刀能有多长,无论如何对付不了2米以上的长矛啊。

遗憾的是,人家清军根本就不敢肉搏。

毕竟大炮离了很远,还可以找个有隐蔽的地方蹲着,伤亡有限。

而肉搏都是真刀真枪当面硬拼,就算李小龙下一秒说不定都挂了。

结果就是,陈化成炮台本来有一二千人,结果看到洋鬼子步兵包抄上来,跑的就剩80人。

陈化成虽拼死激战,自己就80多个人,敌人好几百,这没法打,结果中弹牺牲。

其实,也不是鸦片战争如此,甲午战争中,日军回忆清军在远距离枪炮齐鸣,打的很热闹。

但只要日军冲入几百米内,试图近战或者肉搏,清军立即撒丫子就跑。所以清军虽每战必败,伤亡却不算多,因为跑得快。

真正敢于和敌人肉搏的清军,也不是没有,比如中法战争冯子材的部队。

冯子材的萃军,都是当地镇南关附近的广西小伙从军,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不被法国人奴役,才敢于肉搏拼命。

可惜,这样的部队太少太少,不然大清也不会亡了。

最佳贡献者
2

即便不拼火器,西方军队也照样能碾压清军!

说到鸦片战争的惨败,我们很多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败在与西方的武器装备差距上面。然实际上,火器装备上的差距只是战争失败的一方面而已,其实当时的清军,在指挥系统、兵员素质等各方面,都无法与西方军队相提并论,哪怕是拼刀子、肉搏战,清军也打不过人高马大、训练有素的西方士兵。

事实上,类似“面对西方列强入侵,清军的战斗意志和肉搏战力都很强,只是输在火器太弱”这些观点,跟“美国大兵都是少爷兵,打不了硬仗,靠着先进武器和后勤保障才能打遍天下”这类观点差不多,都是既无知又可笑。

下面,我们简单来说说鸦片战争时期清军战斗力有多渣。

虽然,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清军将士也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抗争事迹,也涌现出关天培、海龄、陈化成、陈连升等以身殉国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但是,这些也都无法掩盖清军战斗力低下的整体表现。

清朝的正规军是由八旗军和绿营兵组成的,在清朝初年,以八旗军为主力的清军确实具有相当强悍的战斗力。然而,自平定天下后,那些八旗子弟们都过上了养尊处优的日子,使得八旗战斗力迅速退化。于此同时,由于自清朝中期以来,贪腐盛行,军备废驰,就连最基础、人数最多的绿营兵也变得糜烂不堪。

到了嘉庆年间,由八旗和绿营组成的清朝正规军,就连国内的白莲教起义都镇压不了。当时的清朝正规军,每遇战事,一接战,没几个回合下来就阵脚大乱,然后便是全线溃退。于是,清廷不得不开始依靠地方团练,才能勉强镇压叛乱。可见,那会的清军实际战斗力,就跟一般的农民没啥区别。

接下来,我们也来简单说说近代英军的野战实力。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鸦片战争时期的英军,已经是一支完全近代化军队。当时,英军不光拥有坚船利炮,还拥有训练有素的职业化士兵。

那时的英军士兵可都是正儿八经的职业军人,不光能熟练使用火器,还具备相当专业的近代军事素养。再说,不光是枪炮射击训练,那时的拼刺刀,本身也是英军系统训练的一项军事科目。因此,英军士兵的野战格斗水平和拼刺水平,自然也是职业化的,完全不是散漫的清军所能比。

所以,哪怕是拼冷兵器,英军士兵也照样能吊打缺乏军事训练,体能素质低下的清军。

事实上,在鸦片战争中,广州府一带的车歪、横当、海珠,浙江的定海等一系列的炮台,都不是英军靠着坚船利炮夺下的,而是靠冷兵器的白刃战冲锋拿下的。而且,英军在这些白刃战中伤亡数字,低得惊人。比如定海一战,守城的八旗和绿营将士有好几千,他们大多都壮烈殉城了,而英军几轮炮击+白刃战下来,也只死了2个,伤了15个。

由此可见,清军战斗力之差,绝对不仅是由于武器的落后导致的。即便同样不适用火器,英军靠拼刺刀格斗,也照样能吊打清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3

那就不好说了,清军和西方国家军队打仗是用原始的冷兵器和现代化的武器对决肯定得失败,如果都用冷兵器打仗清军是百分之七十的把握能打败西方国家军的军队——因为西方国家是远道而来是一支疲惫的侵略之师?

4

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不拼火器肯定也打不过。清军和当时的西方军队的差距是全方位的,火器只是非常小的一个方面。

清军和西方军队火器上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受一些影视剧误导,我们常认为清军的主要武器是长矛大刀。实际上,对所有国家而言,武器的差距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敏感的,只要意识到,均会努力改善自己的武器装备。清军在鸦片战争中装备或许落后,在后来的八国联军战争中装备水平已经和西方不相上下,精英部队的装备可能还要好于西方的普遍水平,比如当时的武卫军就装备的全套新式的德式装备,毛瑟步枪、马克沁机枪、克虏伯重炮一应俱全。

那么到底差在哪呢

第一,军官与士兵的军事素养,战争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的集体行动,军官与士兵的军事素养,比如军官的指挥能力、士兵的执行能力都对战争结果影响巨大。西方早已形成一套成熟的训练优秀军官与士兵的体系,清朝起步太晚,这方面的差距可想而知。

第二,军制和动员能力。军制也即军队的军事制度,动员能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临战时能组织多少力量对敌。这方面清朝也是非常落后,譬如甲午战争中,一批一批所谓勤王的军队开赴战场,却没有一个类似总参谋部的机构制定作战计划,协调作战行动,最后也只能被各个击溃。举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像玩魔兽时双方同样的部队,一方有微操,而另一方无操作。

第三,士气。清朝当时士兵的士气普遍不高,将领把士兵当成私产,国不知有民,民也不知有国,这样的军队很难指望它能全力作战。

原创手打,欢迎关注,评论。

5

题主的问题是:不拼火器西方军队打不打得过清军?

假如鸦片战争的时候,西洋人手持冷兵器能不能打得过清军。

很多人对所谓的近代化军队过于神话了,其实,假如西洋人在鸦片战争的时候不使用火器而是冷兵器作战,他们还真不见得能打得过清军!

首先,清朝的武装力量要分成三部分来看待!

如果把所有的清朝武装力量笼统的看做一团显然是不客观的,清军的大概分成三部分。

  • 第一部分是战斗力低下的民团和八旗、绿营等。

这部分军队谈不上战斗力,大多数八旗兵早在康熙年间就已经腐化堕落,所以在平三藩的时候就已经以绿营兵为主力。不过,到了近代,绿营兵也只剩下了空架子,战斗力和大多数八旗不相上下。很多民团也不行,大多数是临时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平时维持个治安还可以,但对打仗一窍不通。在当时,西洋人面对的大多数是这样的部队,所以双方火枪对射的时候清军还能对付两下,一到肉搏就顶不住了。

  • 第二部分,清军中的精锐。

他们相对于清军中的乌合之众来说属于少数,但作战勇敢,即使面对处于绝对优势的西洋兵也毫不畏惧。例如,虎门之战的关天培部,定海之战中的葛云飞部,镇江保卫战中的海龄所部,还有八里桥之战的僧格林沁部。这些都是勇于和敌军肉搏并对对付造成了巨大伤亡的军队!

以上几支部队在和英军作战的时候都付出了巨大的伤亡,尤其在虎门之战中,面对英军的绝对优势兵力和火力,虎门炮台数百守军死战不退,战斗从中午打到深夜,直到守军全部牺牲!

  • 第三部分,民间自发组织的武装力量。

代表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三元里人民。

老百姓没怎么打过仗,训练和武器肯定是不如西洋人的,但他们为了保卫家乡不惜和侵略者搏命。三元里人民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面对英军对家乡的破坏,组织了100多个乡的青壮对英军展开攻击,他们手中只有大刀长矛甚至锄头,大多数为种地的农民,但是面对武装到牙齿的英军,仍然打死打伤对方数十人。如果西洋兵手持冷兵器,这些地方武装力量肯定会对他们造成重大的伤亡,打死打伤几百上千是没问题的!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大清虽然能打硬仗的部队不多,但和远道而来的侵略者相比数量却处于绝对的优势!

第一次鸦片战争侵略军一共是1.9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侵略军一共是1.8万人,这让侵略者承受伤亡的能力远低于清朝。

于是,英军在进行战斗的时候非常喜欢采用海上游击战,一旦遇到坚决抵抗就考虑从其他方向突破,不给清军和自己决战的机会!

如果冷兵器对抗,西洋兵大概率会输!

假如双方都不使用火器,清军几乎赢定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之战中,僧格林沁率领蒙古骑兵依靠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趁对方立足未稳不断冲击,以极为微弱的代价打死打伤对方几百人。如果不是因为英法联军火器发达,很可能就此把他们撵下海了。

所以,如果大家都是冷兵器,就会出现下面一幕,清军骑兵对英法联军不断骚扰,大量歼灭对方有生力量。

在英法联军还不容易打到城下的时候,清军精锐步兵拼死守城,失去火枪和火炮的英法军队仰攻城池无异于自取灭亡。

至于对周边乡村的掠夺将会让他们所到之处到处面临三元里那样的局面,无数村民从四面八方涌来,他们虽然武器落后,但熟悉地形,随时可以发起对侵略军的突袭。

想撤走也没那么容易,清军骑兵会不断骚扰,让英法军队疲于应付,最终崩溃。

其实,西洋人之所以能打败大清最大的依仗就是武器先进。如果没有武器优势,凭他们那1万多人,估计连沿海老百姓都打不过!

6

不拼火器的话,西方军队自然是打不过清军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回到冷兵器时代,清军怼欧洲诸国没有半点难度。如果有难度,可以参考一下蒙古人。

清人是游牧民族出身,拥有游牧民族的天生优点。马背上的民族最大的特征就是彪悍,崇尚武力。大家没事就会聚在一起玩玩摔跤、骑射一类的活动。基本上在黑灯瞎火的时代,所有的娱乐项目都和军事项目联系在一起。当然,兵法除外。

点一堆篝火,接下来的就可以天马行空的自由发挥了。简单的设立一个标的,一群成年男子,未成年孩子,就可以分组分批进行自由对打。这几乎是清人当年除去游牧和吃饭睡觉以外,最为普遍的活动。

经过坚持不懈的折腾,可想而知草原民族的身体素质会比农耕民族要好上多少。论单体战力,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完全不在同一水平线。一个是五十公斤级,一个直接到了一百公斤级。

另外,马匹是他们最重要的伙伴,没有之一。在各种表演性质的大会上,游牧民族总能在马背上演绎出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无论何种状态下,都能开弓射箭,竟然还差不多都能射中。

那么再来看一下西方人。

西方人人口相对稀少,基本上也是以农耕为主。在肉食并没有普遍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其身体素质和游牧民族差距明显。

再说,即使是身体素质没有明显差异,两条腿想要比过四条腿,那也是不可能的。除了速度,还有马匹的力量。步兵和骑兵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步兵完全没有任何胜算。

所以,蒙古人才能在欧洲大陆叱咤风云,势不可挡。

有人说,西方遇到的满清已经到了末期,此时的八旗兵自然非彼时。但是同样的西方军队早已经习惯了火器上百年,同样换回冷兵器,也未必会比得上八旗子弟兵那帮酒囊饭袋强上多少。

在西方军队实力上占优的情况下,尚有一战之力。如果实力上处于劣势,对于西方人而言,那几乎就是致命的打击。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意愿。

要知道,满清除了占据着地利,还有人数上的优势。

八旗兵虽然纨绔,但是如果发现对方是自己能欺负的了的,那么会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

7

每每讲到中国近代割地赔款的屈辱史时,无论什么人,都会众口一词地说,“落后就要挨打”。

大清落后吗?


有一种说法,《马关条约》前,大清GDP是世界第一。也有人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说法也许都不客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在清政府对内歌舞升平,对外装X的时候,大清一定是世界强国,国富民强、繁荣昌盛,怎么一战败就变成落后国家了?

也许有人会说,经过了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西方国家,军事实力确实比大清强大,军备比大清先进。这个倒是没有争议,大清的国防不能跟列强比。


但这就是大清屡战屡败的理由吗?19世纪真的就是唯武器论的时代吗?我们不妨举例来说明一下。

埃塞俄比亚,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非洲国家,国土面积不到大清的十分之一,(110万平方公里)人口直到现在才有9000万。人均GDP才700美元。

一句话,埃塞俄比亚贫穷落后到家了,无论今天还是在19世纪都无法跟中国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是在西方列强意大利气势汹汹入侵的时候,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真正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1894年,埃塞俄比亚国王孟尼利克二世,号召全国军民抵抗意大利的入侵。经过两年艰苦奋战,终于用石头和长矛打败了侵略者,意大利不得不乖乖地在和约上签字,承认埃塞俄比亚是独立的国家。


中国人对阿富汗这个国家估计不会陌生,国土面积65万平方公里,现在人口才2700万,也是个贫穷到了极点的国家。

但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英勇不屈是出了名的,它曾抗击苏联入侵长达十年左右,把这里变成北极熊(苏联)的坟墓。

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一年,跟世界上的头号大国英国也进行过一场生死搏斗。

1839年,英国侵略阿富汗,阿富汗人民同仇敌忾开战反侵略战争,英国侵略者被打得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地撤出了阿富汗。

在此之后,阿富汗人民在1879和1919年又两次打败过英国的入侵,直打得英国人心惊肉跳,谈阿色变。

而当时大清军队的装备,比上述两国要先进至少一个世纪,客观地说鸦片战争前期的清军是一支热兵器多过冷兵器的军队。


我们不妨看一下19世纪大清登州镇绿营武器装备:

登州镇的陆军分中营与右营两部。中军有骑兵117人,步兵394人;右营有骑兵115人,步兵368人,一共994名士兵。他们的装备是这样的:

火绳枪479支,火炮76门,总计有火器555件。

我们再看英国人是如何评价大清军队的武器装备的。

《英军在华作战记》中,英军对虎门炮战中的清军炮弹印象是这样的:“他们的铁链锁弹特别优良,乃是一个空球,切成两半,用药18寸的锁链盘在中空部分,使半球相连紧,因此当半球栓紧在一起,以便装进去时,就像一个炮弹一样。”

由此可见,大清军队整体装备不如列强,但如果全力以赴,根本就不会败得那么惨。

历史事实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列强和日本,真正在战场上打服清朝军队、让他们跪地求饶的,还是白刃战。

英国军官回忆说,清军在火炮火枪对射过程中还凑合能保持队形,但是一旦到了近战阶段,开始白刃战的时候,清军立刻就会土崩瓦解、屁滚尿流,甚至出现了清军宁愿跳河自尽也不和列强军队进行白刃战的壮举。

当英国军人“胆装心齐”保持着标准阵型的前进到100米的时候,先是齐射,然后端着刺刀冲锋,定睛一看,清朝的军队基本上跑得无影无踪了。


定海一战不可谓不壮烈,有那么多八旗绿营将士作战英勇殉国,但英军也是靠刺刀搞定镇海的。不过战绩非常毁三观,当时英国士兵阵亡2个,有15个人受伤。

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斗争中,英军马德拉斯步兵团一个连迷路陷入乡勇层层包围,我方一万多人包围英军不到二百人,而且天降大雨火枪失灵,但是英军就是靠着白刃战突围,总共死了六个人。

甲午战争的时候,清军更不敢跟日军拼刺刀。一位日本军官回忆说:

“淮军所部,只有聂士成所部有坚定射击到底的勇气,但是当我军在付出不大的伤亡(因为他们射击技术地拙劣),逼近并且亮出刺刀的时候,清军每次都转入崩溃,无一例外……”

对于没有经过打扮的历史,大家也许难以接受,但这却是事实。

大清失败不是因为技不如人,而是因为没有种。他们缺的不是火器,而是一种血性。

《清史稿》说: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操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呜呼,悕矣!


“有君无臣”,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都说有国才有家,可当时大清的官兵觉得有命才有家,国家跟自己好像关系不大。国家是皇帝老儿一个人的,国灭了,只要有命,家就在。要不然国保住了,自己没命了,又有什么用?

鸦片之祸,表面上看英国人是始作俑者,但是如果没有大清既得利益集团的里应外合、推波助澜,能发生吗?

据史料记载,海面上那些明火执仗运送鸦片的船只,都是打着总督、将军旗号的兵船。

王公大臣将军督抚,争先恐后贩卖大烟,指望这些人能带领士兵打胜仗吗?

有位伟人说过“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不是物”,这种观点放到21世纪也许已经过时,但是在19世纪,血性和斗志是可以决定战争胜负的;可惜当时的大清官兵缺少的正是这种斗志,还有以国为家的理念。


梁启超先生曾以一篇《少年中国说》诠释了国家的概念:“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

大清时期,如果“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真正当家做主了,官兵就会像保家那样来卫国了。如果真的那样,大清军队用大刀长矛一样也可以战胜入侵者,把中国变成侵略者的坟场。

8

拼火器还能打一打,纯冷兵器清八旗就是个笑话

清八旗和今天的沙阿军人也不逞多让,都是一群老爷。比如沙阿要求坦克里得有空调冰箱,海军训练时,得跟着一艘游轮,八旗出征呢,要雇农夫抬着走……

意志不行也就不多说了,毕竟他们待遇高命值钱,自己的军事技能一块能高也成。但是,装备美中俄系列高级装备的沙阿竟然能让胡赛二战军备给撵的到处跑,实在是那啥。八旗一块呢,据杭州八旗后裔说,当年驻防杭州,会骑马的就那老大一个,平常训练,那都是雇人上去,自个儿逛窑子遛鸟玩蛐蛐……

如此军人,如何能拉上战场?

当然,八旗也不是那么一无是处,对自己也能狠

比如袁世凯小站练兵,慈禧下令军人中得有一定八旗比例,于是征召京城闲散八旗兵。征召令下来后,八旗子弟们那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摔断腿的,有砸伤胳膊的,还都不喊疼……

用他们自己话说,是爷们就得把断胳膊揣兜里……

八旗这样,西方军队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三段射击,排队枪毙

电影上放西方近代史时,经常有战场镜头:一群群士兵军服笔挺排着整齐队形,随着鼓点不断前行,两军对垒后,双方相互射击,只见双方队列中不断有人中枪倒地,但鼓点不停军阵不乱,依然前行……

我们今天看起来他们傻傻的,都不会躲避,但就是这帮人横行世界近三百年

八旗清兵VS西方队列,如果纯冷兵器,应该更惨吧,毕竟用枪瞎猫碰死耗子,也能干掉几个,但冷兵器短兵相接,清八旗敢上前么?被人追着打,板儿丁丁

9

客观看,武器的确属于影响战争的关键因素,但非最终决定因素。
而且,当年,大清国对抗洋人也绝不是单纯用的大刀长矛,甚至当年清朝的湘军和太平天国交战也广泛运用了火枪和火炮。

更早的16-17世纪的大明军团,18世纪清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的时候,也曾大规模使用过火器。大家对清军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感觉,可能源于义和团光着膀子对抗洋枪队的一些插图,还有当今盛行的清宫剧给后人留下的印象。

所以,近代大清国屡战屡败的原因,体现的不仅仅是武器上的代差,更是军队模式、纪律、训练、战术思想等全方位的差距。

因此,即便是不拼火器,大清国带有部落军团色彩的八旗军,也不见得能打得过近代化军队制式训练模式下的西洋军队。

咱们就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悲壮的八里桥战役为例,从用人体系、军事制度、军队素质入手,战法战术这些层面,来对比一下当年中西方军队的巨大差距。

1860年7月,北上的英法联军推进到了距离北京不远的八里桥一带。为了拱卫京师,咸丰皇帝很认真的进行了备战,任命了三位高官担任总指挥。

这支军队的大BOSS,是位高权重的蒙古王爷僧格林沁。

这位僧格林沁体格好,武艺高强,要是一对一“单挑”,洋人绝对不是他的对手。而且他老人家还富有实战经验,在对峙太平天国的过程中,曾经打过几次响亮的胜仗,他作为主帅指挥的“第二次大沽口之战”,还曾给英军舰队予以重创。

然而,僧格林沁的战法非常单一僵化,即——利用蒙古骑兵马队,玩命往上冲。不讲究前期的情报准备和排兵布阵等谋略上的功夫。

因此,僧格林沁作为一位典型的忠军报国的武将,虽说基层经验丰富,也不欠缺杀敌建工的勇气和牺牲精神。但眼界窄,文化程度低,也从未经历科学、军事思想和指挥方面的系统训练教育,完全凭借经验主义指挥作战。

其他的两位副将——礼部尚书瑞麟和副都统胜宝竟然都是坐办公室的文官出身,根本就没有实战经验。

而他们的对手是英军将领格兰特和法军将领孟邦托(下图)。

两位全为军校毕业的职业军官出身,有着丰富的海外服役和亚洲的实战经验。

此外,虽然联军仅有区区6000人,但却少而精,其中包括了大批受到系统专业军事训练,经过实战洗礼的士官,他们负责基层指挥,确保了军队纪律和政令能及时有效的传达到每个步兵当中。炮兵技艺高超,骑兵部队虽然人数很少,但精于作战,战法先进。

更具有近现代色彩的是,除了制式化的后勤补给团队外,英法联军中,还包括了70个医疗小分队,作为专业野战医疗人员来保障进攻队伍的战斗力,减少伤亡,提升士气。

战前,英法联军先派出了侦查人员侦查清军守卫的情况,并对清朝部队的装备进行了摸底。他们发现,虽然清朝军队人数众多,平原地形也对骑兵有利,蒙古骑兵攻击性强,但非常缺乏战术观念。

于是,英法两个主帅一商量,决定立即停止前进,先就地构筑工事,摆出钳形阵地,两翼和正面部署好火力,等着清军来冲锋 。这样,可以从容的把握最佳射击时间和位置,来个瓮中捉鳖。

结果,僧格林沁的蒙古勇士们,真中了圈套,连续三次冲锋全部败下阵来。这时,在炮兵的掩护下,英法联军枪骑兵出场了,而被打散了的清军火枪部队,和慌了阵脚的大清国炮兵们,则乱成了一团。

(八里桥战役的近战中,清军和联军几乎都是在炮火掩护下进行的冷兵器白刃战,无奈清军缺乏系统的指挥和阵法,炮兵也没能抢占到最佳射击位置,导致即便是拼大刀,也非常不占优势)

文人瑞麟和胜宝赶紧一路撤退到了定福庄(中国传媒大学)。僧格林沁在得知军队开始溃散后,坚持让自己数千蒙古亲卫队,携带帅旗固守八里桥,直至全体阵亡。

这就是联军最为钦佩的那批死守桥头的勇士。

这场战役,也并非像一些网文说的那样如此夸张,清军损失数万,英法联军仅仅死伤两人。当年的真实损是:大清国军队1200人战死,僧格林沁和瑞麟和胜宝都全身撤退到了后方。联军伤亡为:阵亡5人,负伤48人。

最终,八里桥会战以大清国的完败结束,距此地十二里远的紫禁城的最后一道屏障被揭开,与帝国首都一起即将遭受劫难的,还有西北方向的那座名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很显然,八里桥战役中,跟西方对峙的,还算是大清国的精锐部队,虽然战术战法和指挥系统落后,但起码觉悟和士气还是可以的,要是换成那些吸食鸦片成瘾,缺乏家国情怀普通清军官兵,即便是再先进的武器,也难挽败局。因此,要说大清国战斗力弱,并非就是器物军备上的差距,更关键的还在于制度、观念和思想,跟当时的西方世界,实在差的太远。

10

另类君解题^_^

鸦片战争中的清军,战场上的表现简直就是渣渣灰。其原因并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武器装备的落后,事实上,清军的军事素养更加不堪入目。

无论现代战争还是古代战争,考验的不只是武器装备的先进性和威力,还有大规模作战中指挥官的军事指挥统筹能力和一线士兵的执行力以及后勤供给。



譬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沿海来犯,见林则徐早有准备,于是就绕着走,因为林则徐在广东布防严密,英军无机可乘。

英军见在广东没戏,就沿海北上,先是攻打福建厦门,然后攻打浙江定海,因为这两个地方的清军好欺负。

为什么好欺负呢?因为这两个地方驻守的清兵不只是武器装备差劲,军事素养也不咋滴。



教科书中将陈玉成、葛云飞都描述成忠烈刚强的民族英雄,而事实上,这两位一个是直接被炮弹轰成了烈士,还来不及看清咋回事儿就已捐躯报国,另一个是死战不退,最终无奈撤退的时候被登陆上岸的英军击毙,死于逃跑的路上。

当然,教科书枉顾历史事实是考虑到民族感情,不过我们从真实案例中可以看出,清军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只是武器装备,其军事素养其实也不堪一提。



陈玉成和葛云飞还算是原意打而且能打的,其他的满洲贵族将领和绿营兵作为资深怂货,根本就才不堪用,给他们配备AK47和四零火箭筒也没用,照样被虐成渣。

我们再以袁世凯小站练兵为例试说明问题。袁世凯的北洋新军是中国近代第一支严格意义上的标准化军师队伍,虽然承平日久,未有机会与列强开战,但西方军界对老袁培养的这支军事力量却是一直赞誉有加,例如俾斯麦就曾对自己的秘书说“那支军队是东方大国唯一的铁拳”。


事实证明,当武昌起义的熊熊烈火燃起来后,也只有老袁的北洋新军能对其形成遏制,控制局面。

其实我们看一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战况就可以明白。二鸦的时候,清军的武器装备已经接近于英法联军,但兵员素质太差,一遇到洋鬼子就溜之乎也,甚至还有士兵开小差后主动投敌,为了一点碎银子给人做向导领路的,



而到了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清军的装备辎重就已经超过了八国联军的装备水平。例如清军当时配备有克虏伯重炮、马克沁轻机枪、毛瑟步枪,甚至还有加农炮!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擅长冷兵器和近身搏击,如果和洋人近身肉搏或白刃战的话就会有胜算,这个想法太可爱了。



英军侵占定海的时候,葛云飞就是和英军打了一场白刃战,并奋勇当先与敌肉搏,然而单靠他一个主将拼命,根本难挽颓势。

在战场上,葛云飞被一颗流弹击中左眼,然后又被一名英军士兵砍中肩膀,几无还手之力。当然,战场上的信息瞬息万变,一鸦中英军的表现整体上乏善可陈,并非仅仅是武器装备落后和军事素养,还有对“洋鬼子”的未知和对自身的妄自尊大。

综上所述,即使是打白刃战,双方都用冷兵器,清军也打不过英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