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28年七月,元朝泰定帝病逝于上都开平城(今内蒙锡林郭勒盟闪电河畔)。泰定帝死后,留守大都(今北京)的佥书枢密院事燕铁木儿谋立元武宗之子图贴睦尔,而在上都的左丞相倒剌沙则拥立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双方分别以大都、上都为据点,展开了一场皇位争夺之战,史称“两都之战”。
泰定帝病逝的消息传回大都(今北京)。八月,燕铁木儿联合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召百官会集于兴圣宫。
燕铁木儿率亲信十七人,手执利刃立于殿侧。西安王号令百官,拥立怀王图帖睦尔为帝。
燕铁木儿声称“有不顺者斩!”
怀王图贴睦尔属真金次子一系,而泰定帝则是真金长子一系。虽同出一源,却分别代表不同权力集团的利益。
可见皇位转移一事,非同小可。
群臣噤声,唯有平章政事乌伯都剌、伯颜察儿等泰定帝心腹反对,燕铁木儿当即手缚乌伯都剌、伯颜察儿,令手下抓捕其余人,悉数投入狱中。
随后,燕铁木儿调集亲军防守居庸关(今北京昌平北)、白马甸(今北京密云北)、古北口(今北京密云东北)等长城关隘,增兵驻守河中府(今山西永济),派遣亲信前往江陵迎取图贴睦尔。
九月,图贴睦尔在大都即位称帝,改元天历,是为元文宗。
燕铁木儿政变一事传到上都,泰定帝的左丞相倒剌沙火速召集上都诸王、大臣奉皇太子阿剌吉八即位,是为天顺帝。
燕铁木儿集团与倒剌沙集团两相对峙,看似是皇位继承之争,实际上是蒙古贵族不同利益集团的争斗。
五年之前,逆党铁失等人在南坡店行刺了元英宗,之后立真金长子甘麻剌之子为泰定帝。
英宗本是元武宗海山之侄、元仁宗爱育黎八里之子,再往上数是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
他的死引起武宗、仁宗一系对泰定帝的怀疑,他们认为泰定帝是“南坡之变“的幕后主使。即使泰定帝后来诛杀了逆党,也还是无法摆脱“得位不正”的帽子。
再加上,泰定帝登基之后,他的亲信、党羽都跟随受益,倒剌沙就曾是泰定帝内府侍臣。
英宗一朝的旧臣却处处受到排挤,内心愤愤不平。
于是,英宗时期禁军统领任速哥找到佥书枢密院事燕铁木儿。
燕铁木儿出身钦察贵族,早年曾随武宗镇守边陲十余年,期间颇得武宗青睐,也一直对武宗心怀感念。
因为燕铁木儿戍守漠北,有丰富的领兵作战经验,泰定帝当政时也一直在朝中用事,总领漠南兵权。
这一年春天,泰定帝在柳林出猎时染疾、久治不愈,燕铁木儿这时已经与任速哥、阿剌忒纳失里等人商议好大计:泰定帝“如有不讳”,便起兵拥立武宗之子图贴睦尔。
这才有了泰定帝驾崩、两都之争的局面。
泰定帝画像
燕铁木儿与倒剌沙各为其主、各守其利,水火不容,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八月底,左丞相倒剌沙留守上都,分兵四路南下。
泰定帝之侄、梁王王禅进军居庸关;诸王失剌进攻古北口;也速帖木儿进攻辽东;湘宁王八剌失里等绕道山西,与陕西军队配合,再向东回攻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意在以包抄之势夺取大都。
燕铁木儿看破上都方面兵力分散的弱点,采用迅速转移奔袭的方式,集中优势兵力对敌军各个击破。
失剌军最先进入京畿地区,却在宜兴(今河北滦平北),遭大都方面军阻击,失剌败走,手下大将被擒获。
随后,梁王王禅率军进至榆林(今河北怀来东),被燕铁木儿击退。
九月,燕铁木儿又击败王禅前军于榆河(今温榆河)。随后,两军在横跨榆河的红桥之上以及红桥北面的白浮之野(今北京昌平东北)发生多次激战。
燕铁木儿亲率大军奔袭敌营,“每战亲冒矢石”,“以身先之,为诸将法”。
红桥之战时,燕铁木儿重创王禅手下悍将阿剌帖木儿。白浮之战中,燕铁木儿“手毙七人”,兵将士气大振,所向披靡。
最后上都军不敌,退回居庸关北。
到十月份,上都方面军败降消息传到中原,陕西方面军纷纷解体。
上都各路军队溃败之后,驻守辽东的齐王月鲁帖木儿等人转向大都阵营,趁虚围攻上都。驻守上都的辽王脱脱出城迎战被杀,倒剌沙等人被迫奉玉玺出降,天顺帝阿剌吉八不知所终。
至此,两都之战以大都军胜利,元文帝一统大元为终局,落下帷幕。
两都之战是发生在蒙古统治集团内部的最高统治权之争。这次战争虽然历时不长,但却极大削弱了统治阶层的力量、消耗了蒙古贵族的实力,对元朝后期的政治、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为元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都看完了,点个关注吧@闲来煮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