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上的三家分晋,并不是赵魏韩三家平分了晋国,也不是三家在消灭智伯后,立刻就把晋国给瓜分了。所以,三家分晋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瓜分过程中,魏国和赵国占了先机,因此韩国从一开始就落了下风。

那么韩国究竟是那些方面不如赵、魏呢?我觉得至少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韩国统治者的水平不行

赵、魏、韩三国,魏国是最早变法的。魏国初期的魏文侯以善于吸收人才而闻名,后来的魏武侯也是明君。在变法之后,魏国挑起了与周围国家的战争。先是卫国、宋国、郑国等小国挨了一顿揍。后来齐国、楚国、秦国也挨了一顿揍。魏国因此国力大胜,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看到魏国强大,赵国和韩国觉醒了。赵国的应对策略是迁都河北邯郸,不与魏国做正面的冲突。韩国则是拿下郑国,跟魏国一起混。

到了魏惠王时期,逆转期到了,齐国、秦国对魏国造成了巨大的打击。齐国于桂陵和马陵两败魏国,秦国也在河西大败魏国,直接把魏国从神坛上挑了下来。乘此机会,赵国与魏国彻底决裂,接连打败魏国与齐国,控制了大片土地,也赢得了发展的时机;而韩国当时在干什么呢?先是被魏国击败(马陵之战)、又被秦国击败、甚至还被宋国击败。韩国国君当时压根就不敢有非分之想,就是指望着诸侯不来打自己,就很满意了。这志向太远大了吧?韩国要是能崛起,就是活见鬼了。




第二、政治体制不行

战国时期,魏国有吴起变法和李悝变法,赵国有胡服骑射。至于韩国,倒是有过一次申不害变法。但是申不害的变法主要强调的是君主统御群臣的权谋,加强韩国的君权。在重要的富国强兵这一块,动作不大。这就致使韩国的制度在当时跟周围国家相比较,是没有什么优势的,甚至还有点落后。

因为,所谓的申不害和韩昭侯这对搭档,他们的励精图治顶多只能让韩国达到无人敢侵扰的程度,但无法使韩国强到建立霸业的程度。而当擅长权术的申不害和韩昭侯都去世了。韩国自然就没落了。由此可见,在当时如果不进行政体的深入变革,只能是逞强一时,而无法争霸百年

第三、地缘环境一般

三家分晋时,魏国占了先机。把晋西南、河西地(关中渭北平原东部)、河间地(商朝核心地域)这些产粮地都霸在了手上。赵国则分到了太原盆地、河北山麓平原等产粮地。另外还有晋北、河套牧场,能够出产大量战马。韩国相对就差一点了,只分到了河南中部平原这一点点产量地。国土西高东低,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国家。

而且最要命的是,韩国跟着魏国走,被魏国当作抵御楚国的缓冲地。说白了,韩国就是垫背的。这也是弱国的悲哀……

第四、经济实力不行。

统治者不行、体制不行、地理环境一般,这都还不是最惨的。韩国作为四战之地,它的经济实力也不行!

四战之地也就是交通枢纽,按道理来说,商业应该是很繁华的。但是,由于韩国不像齐国和秦国对于商业有鼓励或者压制的政策,而是仍然沿袭晋国旧制,对于发达的商业不管控。导致韩国的商业虽发达,但不能为韩国所用。这也是政体硬伤所带来的连锁反应。因此韩国虽然地处交通枢纽,商业很强,但是韩国的经济并不强

总的来说,韩国的问题就是国君不行,政治体制没有深入改革,只是停留在表面,一直就落后于魏国,被魏国压制。后来又在军事落后于赵国,始终处于三晋老末的水平。至于说地理因素,这是一方面原因,但不是关键原因。

最佳贡献者
2

韩国大概是战国七雄中最尴尬的存在了,除了韩昭侯时用申不害变法,到韩哀侯灭郑,迁都新郑短暂地辉煌过,就处于四处挨打,到处求援的境遇之中。

在晋国时代,具体一点来说,也就是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时代。晋文公成为晋国君主后,设立了六卿制度,而这六卿,基本上是当年追随晋文公流亡在外的家臣,而这几个家臣里面没有韩氏。

韩氏跻身晋国六卿,是在晋文公孙子晋景公时期,当时手握晋国兵权的是赵氏和魏氏,韩氏先祖韩厥只是一个稍微有点实权封地也不多,爵位也不高的普通大臣,在朝稍微有点名望。

相比较底蕴深厚的赵、魏,韩氏不可同日耳语,然而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情,使得韩氏野鸡变凤凰飞上枝头,成为了轮流执政的六卿之一。这个事情就是当时的晋国权臣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的事情嫁祸给了赵氏赵盾,剪灭了赵氏的重大变故。

在这一变故中,韩厥主持公道,先力主赵盾无罪,后来又保护了“赵氏孤儿”赵武,再后来又力保赵氏后裔赵武重新得封,成为天下闻名的忠义之臣,于是在赵氏复出,屠岸氏被灭之后,韩氏一跃而上成为了“六卿”之一。

韩氏虽然成为了六卿,但属于后来者,底蕴不足不说,即便是后来的发展也没有其他几家的好,详情我们可以参照下图韩国封地的情况:

这是在三家分晋之前,韩氏封地的情况,三块被割裂的封地,被夹在中间,到处是敌人。

我们再来看看三家干掉其他三家,分赃完毕之后的晋国:


上面这张图,基本上就是战国初年韩国的疆域图,要说这一时期的韩国弱的话,其实也不然,相比较被割裂成东西两面的魏国,从防守的角度而言,韩国情形相对较好,接壤的强国只有赵、魏、楚。

但这样的地形也限制了韩国的发展方向,魏、赵在晋国时期就是强卿,韩氏最弱,而隔壁的楚国也是晋楚争霸时期,打过很多回合伯仲之间的存在,想要扩张,完全没有机会啊。

战国初期,魏文侯在战略上实行“三晋一体”的战略,尽管三晋之间的谈判没有达成其统一行动的目的,但起码解决了三家不互相攻伐的问题,由此,魏国在一系列变法改革之下,西压秦国,北逐中山,东迫泗上诸侯,短短几十年,就成为了中原霸主,韩、赵也被沦为小弟。

这一段时光里,是韩国的愉快日子,三晋同盟的存在,解决了其被赵、魏夹在中间的尴尬,也使得韩国可以图谋一下泗上郑、卫等小国。

但愉快的时光过得很快,等到魏惠王上台之后,三晋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魏国悍然翻脸,把屠刀举向了韩、赵两个小兄弟,因此败于桂陵、马陵之战,失去了霸主地位,还只能去齐国称臣。

这样一来,三晋之中最强的魏国都屈服了,赵韩自然也只能以齐国为霸主。但韩国在此前魏国不断欺负的过程中,发愤图强,先是应魏惠王之请完成了一系列的换地,使得整个国土不显得那么狭长而容易受攻击,之后又用申不害变法,完成了对郑国的征服。

但尴尬的是,换地之后的韩国,位置就更尴尬了,它的西面就是秦国的门户函谷关,自秦国变法强盛之后,到合纵连横,函谷关就成了个四战之地,秦国出函谷关,就是韩国,六国合纵也在韩国土地上。

也正是因为这种尴尬的地理环境,使得韩国只能在整个战国的大势之下起起伏伏,毫无存在感,加之所处的河南中央区域,没有名山大川作为险阻,也没有入赵可以朝林胡方向扩张,所以最终跟魏国一样成为了东西南三方面争雄的受气包。没有扩张的机会,自身又是六国争雄的筹码(没事就打一下韩国),自然就越来越弱了。

3

韩国并非一直都是三晋中最弱小的国家:韩国成立后就一战灭掉了郑国,迁都新郑;韩昭侯申不害变法期间韩国也有“劲韩”之称!韩国开始衰弱始于魏国的灭韩之战,韩国彻底变成弱国则始于他的亲秦而谋秦国策。我认为韩国变弱的原因有以下三点,罗列如下,以供各位读者参考。


其一、德治之下失先机

韩国在三晋之中一直占据道德优势,故前期的韩国以王道治国,错过了战国初期的第一波变法热潮。韩国为姬姓韩氏,韩氏的始祖为《赵氏孤儿》中的韩厥,正是因为有韩厥的努力赵氏才能重新恢复,这是韩国对赵国存在道德优越感的原因。赵氏被晋国大夫屠岸贾灭族,仅存一个孤儿赵武,韩厥当时放走了赵武;当赵武长大后,韩厥帮助赵武消灭了屠岸贾,又恢复了赵氏的封地。因此赵氏能延续并发展韩厥居功至伟!

在三家分晋时,韩氏从中调解魏、赵两家,最终三家共灭智氏,瓜分了晋国。魏武侯死后,魏国内战,魏罃(魏惠王)与魏缓争太子之位,魏国有两分之势。韩国与赵国共同出兵击败魏罃,赵成侯要求杀了魏罃,韩赵两国瓜分魏国;韩懿侯认为瓜分魏国有贪他人国土之嫌,不如将魏国一分为二,魏罃和魏缓各占魏国一半。韩赵两家谈不拢,韩国当夜撤军,赵国无法单独击败魏国,也撤兵了。魏罃则击败了魏缓,取得了魏国王位,可以说魏国不亡,韩国居功至伟。


其二、术治兴韩亦亡韩

韩国一直以王道治国,错过了变法先机,同时也错过了灭魏之机,眼看魏国越来越强大,韩昭侯不得不变法以治。法家术治派名士申不害入韩为相,主持韩国变法,申不害的术治主要是教帝王之术,整顿吏治,加强君权,同时发展经济与军事。申不害相韩的十四年之中,韩国富强,有了小霸王之称,诸侯莫敢侵韩者。

魏惠王以统一三晋为目的,发动了灭赵之战,结果齐国围魏救赵,魏军大败。魏惠王认为赵国太远了,先灭韩国更妥,而且当时的韩国比赵国富庶得多。于是魏国又发起了灭韩之战,韩国可不是软柿子,奋起抗击魏军。韩国虽然是小霸王,但是当时魏国是天下霸主,时间一久韩国不能支,求救于齐国。齐国需要救韩以削弱魏国,但是齐国不想韩国做小霸王,故拖了半年之久才出兵救韩,也就是桂陵之战。韩国虽存但是变法成果皆毁于一旦,魏国被严重削弱,齐国成了霸主。


其三、亲秦而谋秦

桂陵之战后,韩国不仅变法成果毁于一旦,数百年的财富积累也消耗于抗魏之战中,韩国将此罪归于变法改制,于是韩国又恢复了王道治国。韩国就在王道之下一天一天沉沦下去,秦国的强大迫使韩国开始依附于秦国,亲秦贿秦成了韩国国策。韩国不断的将国土割给秦国,以求秦国不要灭韩,但是韩国也时不时加入反秦联盟,意图从秦国手中夺回国土。韩国每次加入反秦联盟后,总是战败再割土,最终韩国小得不如秦国一郡之地,故韩国成了三晋中最小的国家。

亡国之危让韩国怀念申不害时代的强盛,那时诸侯莫敢侵韩,而今人人可欺韩国。因此韩国兴起了以术谋秦之风,所谓以术谋秦就是采用计谋以最小的代价削弱以至灭亡秦国。韩国先后有四个惊世大谋出世,分别是:移赵攻秦计(用上党地区诱使秦赵相战,以此弱秦存韩),资周抗秦计(资助周天子抗秦),水工疲秦计(修建郑国渠),兵事疲秦计(韩非子说秦)。韩非子说:强国无二途,唯变法富国强兵也,以谋兴国闻所未闻也!德治、术治是韩国弱小的根本原因。

4

文|小河对岸

晋、楚两国是春秋时期最强的两大诸侯,两国长期平分霸权。整体而言,晋国又要稍微占据上风,而战国时期亦是以韩赵魏“三家分晋”为开端标志。以整体而言,战国七雄,晋国就占据了三位。同样脱胎於晋国的战国三雄,魏国在战国前期强盛,是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雄的诸侯,也是第一个称“王”的华夏诸侯(徐、楚、吴、越等国,虽称王较早,但长期被视为蛮夷而排斥在外)。而赵国在战国后期崛起,军力甚为强大,也是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国军事抗衡的国家。相比之下,韩国却乏善可陈,那为何韩国在三晋中最为弱小呢?

首先,晋国韩氏相比赵氏、魏氏而言,起步晚、资历浅,故而其底子薄也最薄。自晋文公起,晋作三军,每军置将、佐两人,此六人分掌晋国军政(晋文公去世不久,晋国便军政一统),而被称为六卿(有时也扩编为八卿甚至十二卿,但常态编制为六卿)。在晋国历史上曾活跃过很多强势家族,如狐氏、赵氏、先氏、胥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郤氏、栾氏、韩氏等。而六卿职位也只有这些家族的家主才可轮流担任,因而这些家族可被统称为“六卿家族”。

赵氏、魏氏的发展,几乎同步,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晋作二军,晋献公自将上军,太子申生将下军,赵夙御戎(驾车),毕万为右(车右,护卫),伐灭霍,灭魏,灭耿。以耿赐赵夙,以魏赐毕万,毕万之后便以魏为氏,是为晋国魏氏。赵氏的赵衰与魏氏的魏犨,也都跟随晋文公长期流亡於外,因而,赵、魏家族得以挤入“六卿”家族之列。赵氏至赵衰之子赵盾为执政,权倾一时,然而族大多怨,赵氏终因“下宫之难”而几近被灭门,后经“赵氏孤儿”赵武而使赵氏再兴,然而终归是元气大伤,赵氏的地位渐与六卿持平。魏氏的发展虽相对於赵氏要缓慢一些,但较为平顺,至魏犨之孙魏绛,始为晋国执政,因佐晋悼公复霸有功,魏氏开始显赫。

而晋国韩氏的起步,却要晚得多。晋国韩氏为晋国宗室的别支,曲沃庄伯之异母弟万,被封於韩原,其子孙便以韩为氏。韩氏曾依附於赵氏(韩厥曾为赵盾的家臣),至前573年(晋悼公时期),韩厥才始为晋国正卿(执政、中军将)。故而,韩氏的资历与势力远不如赵、魏,而至三家分晋时,韩国的地盘也最少。

再则,韩国的地盘,错於强国之间,缺乏发展空间。韩国地处中原之核心,而为魏、赵、楚、秦等强国从外部包围,其只有一个郑国可供吞并,而没有向外发展的空间。故而,韩国只有勤练内功,加强防卫的力量。史载:申不害相韩,脩术行道,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

韩国的军事手工业也非常发达,有“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之说,而韩剑也异常锋利,有“陆断牛马,水截鹄雁”之誉。然而,韩国终究弱小,随着秦国的强势崛起,其国土渐为秦国所蚕食,也成为了最先被灭亡的战国七雄。

参考史籍:《左传》、《史记》等等;

5

春秋时期的晋国,那可是超级威风的存在。仅仅是晋献公一位国君,就先后吞并55个诸侯国。

晋文公时期,晋国大败楚国,晋襄公时期大败秦国,秦国十数年不敢东出。到晋悼公时期,晋国实力达到巅峰,独霸中原,同时期的秦国,齐国,楚国,都不敢在这个时候跟晋国开战。

但巅峰过后,迎接晋国的便是衰退。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随后三家凑在一起,顺便把整个晋国瓜分了。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册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就这么的,韩国,赵国,魏国便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三家分晋后,历史便从春秋进入战国。魏国的魏武卒那是威震天下,5万魏武卒就打得秦国五十万大军溃不成军,连连败退,将秦国的势力范围压缩到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

赵国呢,一边要对抗北方的游牧民族,还要一边注意着秦国、齐国的进攻。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后,赵国一举成为中原大国,其国力哪怕是商鞅变法后的秦国,都不敢轻视。

但韩国却十分的尴尬,虽说也是战国七雄之一,但在历史学上老是被人拿来讨论,他和燕国到底谁才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国家。当然了,在赵魏韩中,韩国实力无疑是最弱的。但都是晋国的继承者,凭啥韩国要这么弱小呢?

先从领土上看,韩国分到的领土是最少的,不仅土地不够肥沃,还没有地理优势,都没有天险可以据守。

反观魏国,他分到的土地在河东,这是晋国最开始被开垦的土地,很是肥沃,在赵魏韩三国中,魏国拥有着最肥沃的土地。

赵国呢,虽然土地不怎么肥沃,但至少分到好几个盆地,易守难攻,只要守住天险,敌人就很难攻打进去。

这么一对比,韩国就十分尴尬,土地产量不行,就意味着无法拥有更多的人口。没有优越的地理地形,就很难进行把守。

再从所处的位置上看,韩国的东西南边分别是齐国,秦国,楚国。每一个都是当年跟晋国扳手腕的存在,都不是韩国所能对付的。

韩国的北方是魏国,魏国向来强势,想要当三晋的老大。再加上韩国实力较弱比较好欺负,魏国便一直强迫韩国当小弟。久而久之,韩国还真不好发展自己。

想要强大,就必须进行变法,改革旧制,剔除弊制。像魏国进行吴起变法,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魏武卒。哪怕马陵之战后魏武卒损失殆尽,但吴起变法留下来的规章制度依然保证这魏国军队的战斗力。

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到战国后期成为唯一能和秦国正面硬刚的国家。长平之战虽然赵国惨败,但也让世人看到赵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再看看韩国,公元前351年,韩侯任命申不害为相,韩国开始申不害变法。公元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在庞涓的指挥下,申不害训练的韩国新军在这一战中损失殆尽。即便后来有齐国的围魏救韩,令韩国躲过被灭国的结局,但也因为申不害失去军队的支持,令后来的变法难以再实施下去。

等申不害死后,他颁布的变法条例大都被废除。也就是说韩国顿时就回到变法之前的样子,申不害15年的努力化为灰影,相当于啥也没干。

在武将方面,韩国也缺少名将。赵国有李牧,廉颇,魏国有吴起,庞涓,这些在战国时期都是声名显赫的存在。反观呢韩国呢,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还真没有特别厉害的武将?

当然了,我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韩国自韩昭侯之后,就在也没出现过特别厉害的君主。虽然魏国后来也没有啥厉害的君主,但毕竟吴起留下的底子还在,按照吴起定下来的规章制度,至少能保证不会被轻易灭国。

相比之下的韩国,申不害变法后的各项政令均被废除,简直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像这种情况,韩国怎么可能不弱小,不会被秦国第一个灭国?

6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分界线就是“三家分晋”。春秋时期中原的霸主当属晋国一家独大,天下的争霸主要体现在晋国和楚国之间。韩赵魏三家分晋,春秋五霸没落,战国七雄崛起,韩赵魏都在战国七雄之间,足见当初晋国之强盛。

要分析韩国为何最弱,还要从三家如何分晋说起。

晋文公称霸以后设作三军设六卿,六卿分别为“”韩、赵、魏、智、范、中行”。晋文公死后,君主之位传了几代,都不是很顺畅,兄弟夺位,屡有发生。自此历代君君都对宗室大家屠杀,导致晋国宗室凋零,六卿逐步掌握晋国的军政大权。当时六卿之中“智氏”最强。赵氏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后,联合韩氏﹑魏氏才灭掉了智氏,至此晋国韩赵魏三家独大,到晋平公时,晋国宗室名存实亡,晋候被架空,韩赵魏三家分晋,分别成立韩国、赵国、魏国。因韩氏在六卿中起步最晚,所以分的地盘最少。

三家分晋后,第一代魏文侯是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重用李悝变法,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重用军事家吴起改革军制,打造出横行战国的“魏武卒”,经两代苦心经营,魏国称霸中原,后来崛起的秦国,先期的主要对手就是魏国。

三家分晋后,第一代赵烈侯,为政待以仁义,又选练举贤,新建的赵国逐步走入正轨。传了五代后,赵国出了个牛人赵武灵王,制定"胡服骑射"政策,放弃中原人的宽衣博带和战车战术,换以短衣紧袖、皮带束身、的骑兵战术,国力大强。秦国后期的长平大战,赵国虽然主力丧尽,但是依然将秦国打的“兵甲折损大半,国内为之一空”,足见赵国之强悍。

反观韩国,地盘本来就小,第一代韩哀侯也是有为之君,灭郑国,并迁都新郑,使韩国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至韩昭侯在位时,任用申不害进行变法,加强中央集权,但是韩国在军事方面没有出现一个扭转乾坤的人物。韩国地处秦、魏、楚三国之间,每个实力都比他强,无法进行扩张,导致越来越弱,成为关东六国里面第一个被秦国灭掉的国家。

7

错!三晋分家的时候韩国并不弱,三晋之中魏国才是最弱的一方!当时的三晋实力最强的是赵国,赵国是土地大三晋最大,人口多大约有300多万人口,牲畜也多有骑兵20000名,骑兵兵力天下第一;韩国略逊于赵国,韩国的土地没有赵国大但也大致跟齐国相当,人口居中有250万人口左右,军力强盛有50000名正规步兵,这是晋国解体前的主力部队;魏国实力最弱,魏国的土地略大于韩国但是都是山地,人口大约220万人,因为在晋国国土上属于大后方,几乎没有正规军队,只有在与秦国交界的地方有部队20000人。

其次,即便到战国中期的韩国的实力也还是有的。当时的韩国由于手工工业十分发达,韩国人又很会做生意,这使得他们非常富有。而韩军得益于自己的工业加工能力,韩军装备非常好,战斗力也很强。所以从当时的实力上看,劲韩这个称呼韩国还是担当得起的。

韩国之所以会衰弱主要是跟周围国家有关系,首先崛起的是魏国,魏国在李俚变法以后国家强大,这时候韩国与魏国太接近自然会挨揍;第二个崛起的是秦国,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同样崛起来了,韩国跟秦国又十分接近所以秦国崛起后自然也是揍韩国。

再来是赵国崛起,赵国在赵武灵王崛起也开始向外扩张,韩国大量领土就被赵国侵占。跟着这么一大群强盗当邻居,韩国就算想要崛起难度就很大了。

8

韩国的弱小,几乎是天生注定的。地少罢了,偏偏还挤在一堆强国中间。本来在这一堆强国之中,还有一个好兄弟魏国一直罩着他,结果末了又勾结旁人把好兄弟魏给害了——这样的韩国,你还指望它怎样?

首先,韩家,当初在晋国的六卿时代,就不是一个强者。著名的智伯索地事件,首先就发生在韩家,当时的韩氏当家的是韩康子,一声不吭就让出了一万户的土地,为什么?就是因为韩氏是最弱的,如果敢于抵抗智伯的强索,立马就会有亡族之灾。同样,当时也尚未强大的魏家,所采取的就是与韩家类似的方法。而智伯将此种方法用在赵家身上之际,赵家立马就爆了,为什么?因为在晋国,赵家是可以与智家平起平坐的势力。

也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形势,韩家只能做一个尾随者,起初他尾随智伯去讨伐赵家,而当赵家反击之际,他又成了赵家的尾随者,不论是站在哪一边,他都是一个第三方的角色,为何?就是因为力量不足,当不了主角,只能做配角。

随后,当三家分晋,韩家依旧是第三方,因为当时的强者,就是赵,其次是魏。但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之后,魏迅速富强。公元前408年,中山国入侵赵国,赵国居打不过,要向魏国求救,甚至不惜割让智地(今山西省永济、蒲州古城、临猗县一带)。由此可见魏已经强于赵。随后,魏国更向赵国借道,一举灭了中山国,而赵国只能做壁上观。

而韩国,在这个时候不能说完全没有努力,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国,并迁都新郑,就是韩国最大的努力。但此后再无扩大势力的可能,因为韩国四面被秦、赵、魏、楚四个强国包围,无论你怎么顽强,都不可能打败任何一个。

对于韩国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跟着大哥混。魏国就是此时的三晋大哥,三家伐齐、伐楚、伐秦,都以胜利告终,而韩跟着魏,也过了一段好日子。

但到公元前343年,当魏国称王之际,韩国选择了背弃这个盟友,于是魏兵围韩,韩向齐国求救,齐国围魏救韩,结果魏国主力军在马陵被孙膑设计歼灭——魏国霸业从此一去不复返。

然而对于韩国而言,这反而是更大灾难的开始。因为魏国毕竟是你的大哥,过去一直罩着你,现在你勾结齐人把魏国废了,难道你就能做大哥了吗?当然不是,因为此时秦国迅速崛起,韩国不但没有做老大的可能,反而成了无人关照的小瘪三,此后的历史,便是韩国不断挨揍、不断割地,直到割无可割的亡国。

所以,世上有些事,是无可奈何的。韩国在战国七雄之中,始终是一个弱者,不可能成为强者。

9

韩国不但在三家分晋中最为弱小,就是在六卿专政时,实力也最弱。

韩氏起源于晋国的公族,可上推晋穆侯。

曲沃桓叔庶子韩万,因协助曲沃武公由曲沃克晋,被武公封于韩,繁衍氏族,逐渐在晋国成为门阀名卿。

然而,自韩万之后,韩氏并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人物,对晋国的霸业有绝大的贡献。

直到韩献子韩厥。

韩厥是韩氏第五代领袖,早年丧父,由赵盾抚养长大,被赵盾推荐为晋军司马。前597年,参加邲之战。前589年,参加鞍之战。

最重要的,前583年,帮助赵武使赵氏复兴。韩厥在前573年继栾书为正卿。

因在赵氏复兴的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韩氏与赵氏关系很好。

在赵文子(即《赵氏孤儿》中的赵武)任中军将(晋国执政一把手),提拔韩厥之子韩起(韩宣子)任上军佐。

赵武死后,韩起接任中军将。

所以,韩氏的崛起,并非有能力强的人物,还是由于赵氏。

三家分晋之前,韩氏的封地就比不上赵魏,加上四面被包围的地理环境,即所谓的四战之地,弱小是必然的。

更多历史品评、讨论,请关注头条号- 探微阁主!

10

我来说两句,三家分晋,以地盘来说,赵国最大,魏国其次,韩国最小;以富裕程度来说,魏国最为富裕,韩国其次,赵国最穷;

以地缘来说,赵国离中原地带最远,受中原侵犯的危险最小。但同时赵国北邻戎狄少数民族,长期对峙和干仗,民风最为彪悍。所以赵国即便不富裕,但地缘的安全+彪悍的民风,自保绰绰有余;再说魏国,魏国建立之初是葫芦状,国土分为河东与河内两大块,中间狭长走廊穿过。北赵南韩、西秦东齐、东南又是楚国,除了燕国,魏国几乎与所有大国都有交界,处于五战之地,地缘特别差;再说韩国,韩国就一整块,虽然不大,但国土相对呈完整块状,地缘条件略好。

三家立国后,韩赵二国自视地缘条件和武力尚可,纷纷走向对外扩张道路,打打杀杀几十年。赵国一无所得,老穷邻中山国始终没干掉。韩国功绩尚可,灭了小霸郑国,迁都新郑,国土面积扩大了不少。

与此同时,魏国却选择了内修的道路,法令、经济、军事全方位展开改革。很快就有了成效。魏国大将乐羊先拿中山国开刀,帮赵国一举灭了中山国(虽然后面来来回回折腾了几次),魏国一跃成为三晋盟主,于是魏国乘机会跟韩赵置换土地,改变了自身国土乱七八糟的窘境。

身为盟主的魏国一方面不断西进,侵吞秦国的生存空间,吞并秦国河西高原和秦东地带,硬是把秦国压成一个贫弱小国。另一方面,继续率领三晋联军打齐国、揍楚国。魏国一时如日中天,天下公认霸主大魏国。然而,韩赵被捆绑在三晋联军中却苦不堪言,打仗叫上他们,分钱分地没他们份。三晋同盟没多久就散了。

盟主魏国欺负完秦国、齐国、楚国后。转头继续欺负自家的兄弟韩赵。在魏国强大后。韩国地缘条件开始下降,四周都是大国,小国都分完了,没有再开拓的空间了,于是乎一步一步沉沦衰弱下去,虽然中间出了个申不害变法,但也是昙花一现,改变不了小国处境。

赵国不同,面积大,又不富裕,加上民风彪悍,魏国欺负赵国有限,兴趣也有限。所以赵国实力没怎么削弱。赵国自立国以来就公认为战力强悍的大国,自身潜力很大,一旦明主上位,上下一变革,实力便豁然暴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就是很好的例子。

因为,综上来说,三晋里面,赵国始终都是自保能力最强的国家。魏国在强大的时候自保能力超强,一旦衰落,就成为其他大国的鱼肉。不过也亏魏国富裕,强国底子还在,虽然不断被侵略蚕食,但元气尚在,也是很长时间里公认的大国强国。韩国是最惨的的,国土最小,扩展空间几乎没有、战略纵深很小,自保能力最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