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起赵国的军事,最直接的一个印象就是胡服骑射。

不可否认,胡服骑射对于赵国的军事实力有一种质的提升。但是赵国的情况像极了现代社会的苏联。苏联与美国争霸,几乎是平分秋色的,但是这仅仅限于军事实力上,苏联大举发展军事,导致了农业轻工业规模始终发展不上去,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严重不匹配,这样的强国是虚的!

赵国也是如此,大幅度地发展军事,走军国主义道路,短时间内会取得直接的效果,例如破中山国、遏制齐国燕国、败秦国,都是军事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但是这样的强大持久不了,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国力上不去,一味发展军事,只会成为一个跛子。

说句不合适的比喻,二战时期到时候法西斯德国,经济实力与法、英不相上下,但是就是因为走了军国主义道路,军事实力大大提升,才得以横扫欧洲,但是却持久不了,后继乏力,躲不过失败的命运。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对问题有补充,大致意思是说:赵国的变法一般般,国土潜力一般般,内部派系矛盾很大,赵武灵王还被饿死了。像这样一个什么都不突出的国家,为什么在战国后期会超越老牌国家,如魏国、楚国,成为仅次于秦国,能跟秦国硬钢的强国呢?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赵国到底是不是如题主所说的这样呢?

我觉得,并非如此。

首先,赵国变法相比于大刀阔斧改革的秦国和魏国,确实不彻底。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并不只是步兵换了个马甲,骑上了战马这么简单

因为胡服骑射改革的实质,是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邹忌变法已经取得成果的情况下,赵国的一次跟风式改革。

胡服骑射虽然较侧重于军事,但其改革本质与魏、秦变法无异。如赋税、人才选拔、行政管理、奖惩机制(爵位),赵国当时都有一定程度涉猎。

也就是说,胡服骑射其实只是一个噱头,军事改革的背后,实际上也是赵王对赵国旧贵族的一次大洗牌。通过改革后,赵国聚拢了大量的文武人才,而老百姓通过改革也减轻了赋税徭役方面的负担,可谓是既强军,又强国,还利了民。

所以,不要纠结于赵国的改革力度是否轰轰烈烈,只需要记得一点即可:赵国的半拉子胡服骑射改革,确实明显拔高了国力,做到了对赵国潜力的深度挖掘

这一点从赵国到了灭国末期,还能凑出二十万大军与秦国硬钢就能看出。(当时战争潜力最大的三个国家是秦、赵、楚。赵国吃亏在基本盘太小。)



其二,赵国的国土问题(赵国南北向扩张空间不够,只能东西向发展)和内部派系倾轧问题固然存在,且赵武灵王死后,继位的赵惠文王水平也没他老爹那么英明神武。

但是,赵惠文王有个优点,就是他深知为君之道,能得善纳忠言,能把一票人才笼络在他身边效力。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蔺相如与廉颇的将相和以及名将赵奢的被重用。

并且,以赵惠文王为代表的赵国统治集团还有一个不能算优点的特点,就是非常善于转移矛盾,很会装孙子,一直都在故意掩藏实力

比如渑池之会前,赵国实力已经碾压被打残的魏国、楚国(被秦国打残)、齐国(被诸国联合打残)了,但赵惠文王深知以赵国的实力对抗秦国,占不到便宜,即便双方开打肯定也是两败俱伤。所以他一直保持了与秦国时战时和的关系。从来不与秦国翻脸,绝不全面开战。



这一点在公元前283~前280年期间,表现的特别明显。

当时秦国与赵国几番交手,赵国其实没吃多大的亏,但赵王一直都在示弱。很多人觉得这是赵国君臣无能的表现,但其实并不是这样。这实际上是赵国君臣头脑清醒的表现。

因为赵国当时如果头脑发热,傻乎乎的与秦国单挑了,吃亏的只是赵国。而赵惠文王通过寻求“合纵”方式联合诸国共同抗秦,其实才是正道。最起码,拉人进来,可以找到垫背的。

后来公元前280年,楚国实力小有复苏,开始挑衅秦国后,果然机会就来了。

赵国见秦楚开战,马上示弱于秦国,配合秦昭襄王在渑池开会,昭襄王惧怕楚国死灰复燃,便把打击目标移到了楚国身上,于是赵国便获得了难得的十年喘息之机。

可以说,正是赵惠文王在当时的服软,才奠定了后来赵国在长平之战前,国力仅次于秦国的基础前提。

当然,赵国也不是吃素的。秦攻楚,打得楚国迁都,服软后,秦军又开始攻赵,但是赵军在阏与大破秦军,将秦国全面攻赵的时间又往后延续了几年。

阏与之战后,秦慑于赵国的强劲实力,将打击目标转移到韩国,寄希望于吞并韩国的上党地区后,握有对与赵国全面开战的战略地缘。赵国深知上党的重要性,再加上韩国上党长官不愿意降秦,权衡利弊后,决定投降赵国。于是赵国遂接手上党,秦赵大战与无法避免,长平之战便爆发了。

PS:关于赵国该不该接手上党,提前与秦国决战。这又是另一个问题,这里不讨论了。

长平之战后,赵国起初很难熬,但借助魏楚联军的力量击败秦军后,赵国故技重施,开始装孙子,把魏国推到了台前。此后十几年间,魏国混得风生水起,俨然有复兴之势,秦国便把首要打击目标挪到了魏国身上。赵国借此又苟延残喘了近三十年。

只是可惜,长平之战的损失太大,再加上赵孝成王和赵悼襄王水平太差,一直无法恢复赵国国力。因而赵国也就彻底衰落,没能在这一期间复兴。

综上所述。三晋的地缘特点决定了赵魏韩三国的统治集团都非常狡诈,而且都擅长伪装他们的狡诈。这一点尤其在赵国方面最为明显,也最容易被人忽略。千万不要被赵国喜欢硬钢秦国的表象蒙蔽了,就误以为赵国很实在。事实上,赵国才是战国时代第一卖惨狂魔,是借力打力的“纵横”高手。

局势有利的时候就硬钢,局势不利的时候就疯狂卖惨,把矛盾转移到别国。这就是赵国这个后起之秀的崛起之道。

所以长平之战前,也就是公元前295~前266年期间,赵国在赵惠文王的统治下,并非很不堪 ,当时实际情况是:赵国内部派系偶有矛盾,但矛盾不大;赵国与秦国有一些战争,也有一些损失,但理智的外交保证了赵国的国力未遭受魏、楚等国那么大的损失。

赵国基本保存了实力,也一直向上发展。赵惠文王守成之君的评价,名副其实。


总结前两点再看赵国在战国后期,国力逐步甩开楚国、魏国,尤其是在军事实力方面甩开楚魏等国,具备了跟秦国硬钢的实力,还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吗?

另外题主还提到了燕国,认为燕国后期那么厉害,为什么不能成为赵国那样的强国。

我觉得燕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燕国在战国时代也没啥存在感,最有存在感的时代也就是燕昭王一代,通过联合四国灭齐,积攒了一些国力。但燕国的改革深入,其实还不如更半拉子的楚国。而且燕昭王死后,燕国迅速开始内讧,其实力就更大打折扣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平之战九年后,燕国以六十万大军伐赵,结果却被廉颇以二十万人击败。赵军后来通过反击,一连追杀了溃败的燕军五百多里,直接杀到了燕国都城蓟城下,并把蓟城给围了。燕王怕的要死,提出割让五座城邑求和。

试问,燕国连残废的赵国都打不赢,怎么可能具有对抗强秦的实力呢?

3

赵国的基础薄弱,又走了不少弯路,在战国中前期,一直混得很郁闷。

可是,在经历了赵武灵王“不彻底”的改革后,赵却迅速崛起,一举成为战国后期秦国最强的竞争对手。

基础薄弱、内忧外患的赵国

三家分晋时,赵国分到的是晋国的北域。看起来地盘不小,但位置相对僻远、土地贫瘠。许多地方是春秋时“戎狄”的地盘,经济水平比较低。

而赵的位置、领土造型都有点蛋疼:赵南有韩、楚,东有齐,西有秦,东北是燕,北面、西北是楼烦、匈奴、林胡等游牧民族。

这还不算完,赵国的中部,嵌着一个中山国,几乎切断邯郸与代之间的联系,使赵南北交通不便。(太行山阻隔,出入口有限)。

而赵浓烈的尚武之风,在早期不但没有缓解“外忧”,反而加剧了“内祸”。

宗族、贵族之间的内斗、攻伐此起彼伏,这使本就弱小的赵国国力变得更为羸弱。

弯路,使赵国混得很狼狈

早期的赵国,主要在干两件事:1、帮魏国打工;2、被魏国揍。

三家分晋之初,三家同盟。三兄弟齐上阵,东征西讨,嚣张得狠。

然而···赵国位置太偏,好处基本都让魏韩得了,赵没有得到什么好处。

赵国想自己欺负下卫国,占点便宜。结果,魏国大哥马上翻脸!

后果很严重:魏国攻占了赵都邯郸。

尽管赵在齐的支持下挺了过来,但国力严重受损!

此后,赵国参加“五国伐秦”之战,再遭大败,伤亡惨重!

被大国欺负也就算了,中山、北胡也多次来凑热闹,“万乘之国”赵国甚至被“千乘之国”中山所败!

赵国···混得很狼狈。

喘息之机

不过,命运关照了赵国一次:地处四战之地的赵国居然获得了喘息之机!

早年,赵被盟主魏国拉着到处打仗,一不小心还要被盟主哥哥揍,真心没有喘息之机。

不过,历史给了赵国一个喘息之机。

魏国衰落后,在一段时间内,秦楚齐之间的大国博弈,成了历史主线。

韩魏夹在其中,受苦受累;燕、宋更是被强齐所觊觎,自身难保。

赵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赵武灵王出色外交谋略,也使赵国这口气,喘得够长、够舒服!

赵武灵王通过挑拨秦齐楚之间的矛盾、通过联络诸侯干预齐灭燕,又通过与主要大国的友好交往,使赵国获得了更多的时间来改革、发展。

改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赵国很难像秦、魏一样,从“尽地教之利”,大力发展经济开始改革。

赵,只有南部是比较典型的农耕文明;北部大片地区当时还处于游牧文明或半农耕半游牧阶段。

而在农耕文明中,农业最发达的,是靠近黄河的邯郸-邢台一带。

这里,赵与齐、中山共享大河,却无险可守。

庄稼你可以种,但收成是不是你的就不好说了。

而在贫瘠地区发展农业,需要时间太长,战国中期的环境,这么做不现实!

拼经济、拼人口,赵国永远不会成为强国!

“胡服骑射”,是最适合赵国的改革。

1、军队国家化,加强中央集权。

旧军制下,“国有固籍,兵有常经”,军队与领主之间有依附关系,兵权并不掌握在赵君手中。

赵君通过“胡服骑射”,打乱旧军队的和领主军事地盘的关系,重建由赵王掌握的骑兵武装,使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消除文化隔阂,整合国内凝聚力。

开疆拓土容易,移风易俗难。

服饰、发型,是最显而易见的风俗、传统。

赵从王室开始接受胡人服饰、文化,既可以缓和与地方的文化冲突,更可能为吸收北面胡地骑士创造了条件!

内部凝聚,使赵人的尚武之风,成为强兵的助推器!

3、赵国拥有靠骑兵“弯道超车”的条件。

拼人口、拼经济,赵没有什么机会。

但是,拼骑兵,赵国就有优势了。

赵国一些地区,原本就是戎狄区,不管是马匹资源还是骑士资源都有优势。

如此,赵国的改革见效快,在“胡服骑射”第二年,即创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

由强军开始,赵国开始了弯道超车。

务实:战果转化为国力的效率极高

战国初期,赵国四处征战,但实利甚小。鉴于此,赵国改革后,征战目标明确,使国力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1、北击北胡,消化楼烦、林胡武装。

变法第二年,赵国就向中山、北胡发起进攻!

此战,赵“辟地千里”。同时,林胡王的军队由赵统率,赵骑兵军力再次大增。

2、讨灭中山,实力大增。

其后,赵国又发起了对中山的连续征讨,直至攻灭中山!

攻灭中山,使赵国力大增。

赵不仅独占中山的五百里之地,更使“北地方从,代道大通”,邯郸到代之间的交通畅通无阻,赵国南北连城一片!

后来,范睢在推销自己的“远交近攻”时,就是把赵国的这番操作当成经典案例。

自前307年变法开始,到前296年灭中山,短短十年,赵一跃而成为天下强国。

人才鼎盛

在赵武灵王、赵惠文王时期,赵国人才鼎盛。

蔺相如、赵奢、廉颇、李牧、乐毅、田单等人悉数集结于赵王宫殿。

这与两代赵王的经营是分不开的。

蔺相如,原本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赵奢,原本只是一位负责税收的官吏,赵王能简拔使用。

廉颇、李牧,本是赵国将领,因其军功,不断得赏。

乐毅、田单,原本是燕、齐名,赵王能纳而用之。

正是这种求贤若渴、赏罚分明的人才机制下,赵国贤臣名将云集,人才鼎盛。

优越的外交环境

当然,赵要单独与秦抗衡,实力还是差了一点。

一段时间内,外交环境对赵国非常有利。

一方面,魏楚齐相继衰落后,赵国在关东受到的威胁相对较小。赵国甚至可以去欺负一下齐、魏,获取利益。

另一方面,及时赵欺负一下其他诸侯,在秦赵之争中,其他诸侯仍会倾向于支持赵。

秦已经是天下独强。

如果说赵国还只是去攻取一些城池的话,秦国已经可以攻破楚都郢、围攻大梁,对列国造成灭国之险了!

因此,尽管这些诸侯和赵国摩擦不断,但在抗秦的问题上,魏楚等国还是支持赵的。

阏与之战,魏国的公子咎引兵牵制,使秦又后顾之忧,因此,秦在被赵奢挫败后仓皇撤军。

几之战,更是赵魏联军在廉颇率领下一起挫败了秦军。

邯郸之战中,赵更是在魏楚的支持下,渡过危险。

一边占人家便宜,还能一边得到人家支持,这样的外交环境,哪里去找?


赵国利用难得的喘息之机,抓住机遇,通过适合自己的”胡服骑射”,“短平快”地完成了变法,实力大增。

随后,赵通过务实的扩张,实力大增,一跃而成为天下强国。

在贤臣良将的支持、有利外交环境的加持下,赵国成为了天下唯一能与秦抗衡的诸侯。

不过,由于各种原因,赵国的改革在经济、政治上的深度毕竟不够,所以,赵“兵强而国未富”,经济仍不发达,基础不牢。

由于秦赵之间国力差距仍十分悬殊。赵国只有在外交、军事上的操作胜敌一筹,才可能与之抗衡。

长平之战,赵外交失败,失去各国之助,只得与秦单挑。

最终,在对赵极为不利的消耗战中,赵无力支撑,只得更换将领,冒险出击···全军覆没。

此后的赵,尽管仍能败燕挫秦,但也只能勉强自保,再无与秦争雄天下的机会了。

热血沸腾的战国时代,行将结束!

4

赵国自长平之战损失40万人,自此以后就一蹶不振。可是再长平之战后赵国仍然更秦国硬刚了三十余年,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赵国还能在长平之战后抵抗秦国三十余年呢? 一、全国军民一心抵抗秦国的征服

我们知道赵国只有二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也只有不到五百万。而长平之战一战战死将近全国十分之一士兵之后,几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战死。这极大的增大了赵国百姓对于秦国的仇恨,全国百姓爆发出来的空前团结,一致对外抵抗秦国的征服。内政方面,全国上下一心,同仇敌忾,加强战备。所以在邯郸之战中,尽管全国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的情况下仍然能坚持八九个月,等到其他国家的援军到来,最终取得邯郸保卫战的胜利。

二、合纵连横,成功伐谋 长平之战时,赵国伐谋失败

但是长平之战后,国家空虚,为了抵抗秦国,赵王采取合纵连横之势。对内坚守邯郸、持久防御、避免决战、以待外援,最终联合了齐、燕、魏、楚等国。

在长平之战中还有一个小插曲,那就是魏国出兵10万,但是由于主帅晋鄙持观望的态度,致使魏国军队没有参战,信陵君听说后就通过如姬窃取了魏王的虎符,最终夺得军权,带领军队前往赵国救援。这就是历史上“窃符救赵”的典故。

三、名将廉颇、李牧的战略布局

自长平之战后,廉颇重新被启用,虽然由于国内损失大量的人民,但是业涌现出了许多年轻将领,如:战国四大名将之李牧,还有乐乘、庞焕等中青年的将领。廉颇善守、李牧善游击,在加上再各国的支持下连却秦国。

当然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再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国国内由于饥荒,粮食不足,无力支持前线的军队继续作战,所以退出了上党的地区。而等到秦国粮食危机缓过来的时候,这时魏、楚等国也已经掏出了刀子等着秦国。

事实上,赵国虽然再长平之战损失惨重,但是再之后邯郸保卫战中,秦国也不好受,据统计秦国这两次战争也损失了三十多万,邯郸之战后,韩国收复上党郡,楚国收复河东,赵国也收复了太原等地。

所以赵国在最危险的时候,通过合纵连横打败了秦国,秦国也因此十余年无力发动大规模战争,赵国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但是相比秦国的领土和人口的庞大,赵国的小国寡民,恢复能力远不及秦国,所以最后免不了灭国的结局。

5

赵国的转折点是出了位英明神武的国君,他就是赵武灵王。

赵肃侯去世,15岁的赵武灵王继位。秦、魏、楚、齐、燕五国想趁机图谋赵国,便以吊唁为名派军队前往赵国。赵武灵王在肥义的帮助下,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措施。其他五国看到赵国鱼死网破的态度,就没动手。

赵国处在草原和农耕文明的交界地带,经常和草原骑兵交手,赵武灵王看到草原骑兵的优势之后,便着手推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在改革的初期,受到很大的阻力,大家觉得草原文明是落后的文明,怎么能向他们学习呢?赵武灵王力排众议,决心进行改革。改革的内容就是让士兵穿上短小的胡人服装,着重训练骑兵和弓弩兵。

经过几年的训练,效果显现出来。赵武灵王首先将经常侵犯赵国的中山国打服,接着打败匈奴的侵略,并出兵林胡、楼烦等地,都取得不俗的战绩。

正是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赵军强悍起来,成为东方六国中抵抗秦军的中流砥柱。

6

这个问题问得好,有几个方面可论证这个问题

1.

赵国与秦国相邻

最开始是晋与秦相邻,秦晋的关系很复杂,当时秦一直向晋示好,双方互通婚姻,“秦晋之好”就是这么来的。可是晋国有点摆谱,与中原其他诸侯国一样,心里根本瞧不起秦国。屡屡干一些背信弃义的事,当时秦王为了与中原国家平起平坐,有时也忍气吞声,不以计较。但数时候,双方以战争解决问题

秦晋经过崤之战,彭衙之战,王官之战,新城之战,河曲之战,辅氏之战,麻隧之战,栎之役,迁延之役等重要战役 ,秦国被晋国牢牢封锁在函谷关和桃林塞以西,晋国控制了河西地区的诸多城池。晋国得以长期称霸中原,秦国则独霸西戎。晋国也成了秦与中原诸侯交往的天然屏障。只有楚国与秦国接壤,可秦根本瞧不起楚国这个蛮夷。


后来三家分晋,晋被分成了韩、赵、魏三个国家,这几个国家与秦,在地理上成犬牙交错。

韩国:今河南中部、山西西南部。

赵国:今山西大部、河北中西部、河南一部、内蒙古部分地区。

魏国:今河南大部、山西东南部。

秦国:今陕西大部、甘肃东部、内蒙古一小部分

赵在最北方,与秦一起同时与匈奴交错在一起。注定了赵与匈奴经常发生大大小小的战争。长期有战争的国家,国民、军队对待战争的态度和国家发展方向是不同的。这一占足够让赵国变得硬气。

另一点韩、赵、魏合谋分晋后,三家关系并不是很友好(也导致了让秦各个击破的结局)。

赵雍15岁的时候,父亲赵肃侯去世,继承王位。当时,正处于各国乱战时期,而赵肃侯又树敌太多。所以,周边的,魏、楚、秦、燕、齐等过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打算趁着国君刚立,政局不稳的情况下,把赵国给做了。

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雍决定采取针锋相对、鱼死网破的强硬应对措施,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此外,赵雍年龄虽小,但是很有谋略,看到魏等国之间也有矛盾,就采取打拉、送钱等方式,破坏了魏等国的军事联盟,摆脱了危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赵在群雄的威信也就树立起来了。

四面有强敌,长期处于战争危险之中。生于忧患之中,战斗力肯定强了。

2.

赵国经历过改革

非常出名改革,就有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前面说了,赵国在地理位置上,东北同东胡相接,北边与匈奴为邻,西北与林胡、楼烦为界。这些部落都是以游牧为生,长于骑马射箭,他们常以骑兵进犯赵国边境。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机动性。

当时,赵国的服饰还是宽袍大袖,不利于打仗。而胡服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便于打仗。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在邯郸城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号令全国着把袖子改窄,习骑射,并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赵武灵王的胡服改制很彻底,他不仅要使军队将士改穿,还要全国上下臣民都改穿胡服,所以这一改变穿着的革新触及的层面就很广,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最开始,许多皇亲国戚非常反对,认为不能改变祖宗留下来的穿戴,改穿胡人的服装。不过,赵武灵王非常决绝,最后说服了所有人,赵国开始全面胡服骑射。

就凭这一点,赵国的骑兵与秦国骑兵力量已经是伯仲之间。把中原其他国家的军事战斗力已经远远甩在后面。

经过赵武灵王对人力、物力的重新整合,赵国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赵武灵王二十年 ,赵武灵王进攻中山国。赵军捷报频传,一直攻到了中山国都城灵寿附近的宁葭,彻底控制了太行山的重要孔道井陉。

赵武灵王趁秦国此时内战正酣,西渡黄河,攻取了秦国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对秦国造成严重的压迫之势。林胡在与赵军的作战中损失惨重,林胡王被迫向赵武灵王献出大量的良种马,才得以求和。在得到良种林胡马的补充后,赵武灵王又招募了大量的林胡勇士,把他们编入到自己的骑兵军中。

3.

赵国名将辈出

李牧

李牧应该是赵国第一名将,李牧的一生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匈奴之战;后部分是对秦之战。

对匈奴之战中,通过周密的前期筹划,李牧率军二十万,其中骑兵仅为一万三千人,这是一支多兵种组成的混合部队,最终在诱敌深入后,在代郡和雁门郡这个地方对十万匈奴骑兵进行了围歼战,而后乘胜吞并了褴国、东胡、林胡等。

后来是对秦之战;当时秦国大将桓齮进攻赵国,斩杀赵军十万,兵临城下,当时赵国已经没有可用之大将了,赵王只得将李牧调回来,率军反击秦国;在肥下这个地方,李牧打了一个漂亮的围歼战,秦国损失惨重,被迫撤军。

秦视赵为最大敌人,于是又派王翦率军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原本赵国能转危为安,但却被秦国反间计所害,李牧被杀,司马尚被废弃不用,之后赵国被灭 。

廉颇

很多人都以长平之战中廉颇的防守手段认为廉颇能力不行,其实廉颇的战绩之辉煌,丝毫不差于白起、王翦和李牧;公元前283年,率兵讨伐齐国,取得大胜,夺取了阳晋,赵王封他为上卿。

廉颇因为勇猛果敢而闻名于诸侯各国。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九年后,击退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军主帅栗腹,进军包围燕都三月,令对方割五城求和,并因此受任为相,封信平君。

赵惠文王死了以后,到了赵悼襄王时,由于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奔魏时居于大梁,当时的廉颇还是想为赵效力,而赵王也觉得还是需要廉颇,于是派人去看看廉颇情况如何,但是由于赵国很多人都不希望廉颇回来,于是设计暗害,传出了“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笑话,而后又到了楚国。老死于楚地,葬于寿春。

赵奢

赵奢原本是赵国的收税官,但是一次机缘巧合下,秦国攻打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援救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援救。”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

赵王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后来赵奢以铁血治军方式,让赵军勇不可当,在阏与大败秦军。“两军相遇勇者胜”就是这么来的。

经典战役仅此一役;但是此战的影响却是极大的,首先是他击败的是白起时代的秦军,其次他成功预料了那位中华史上第一的“纸上谈兵”的赵括。

还有:司马尚、庞煖、扈辄、赵括、乐毅、赵葱、颜聚。

最后被秦灭掉,真不是赵国差劲,而秦国更厉害,不仅国力雄厚,更是将星云集。而且国君更加有野心。

7

战国的四大名将,有一半来自赵国,另一半来自秦国。赵国也是战国后期唯一还能对抗秦国的东方国家,甚至还能与秦国争霸,而楚国、齐国、魏国均已走向衰落,剩下的燕国、韩国本身就是弱国。

秦、赵争霸多年,一直到长平之战时才决出最终胜负。不过,赵国强大起来却并非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事,而是经历了一百多年的积累。

第一、赵烈侯时期推行的公仲连变法,为赵国建立了制度、引进了人才

赵、魏、韩三国的君主原本是晋国的卿大夫,后来瓜分了晋国的国土成为诸侯。周威烈王担心如果不册封三家为诸侯,会像春秋时期遭到郑庄公的讨伐那样,所以不情愿地册封三家首领为诸侯国君,史称三家分晋。当时,赵国的开国国君正是赵烈侯。

赵烈侯时期的公仲连变法奠定了赵国崛起的基础,初步建立了赵国的制度、加强了财政收入。不过,当时的赵国仍然只是北方小霸,而且是魏国的仆从国家。三家分晋出的魏国一直占据着人口密集的中原,东伐齐,破之;南攻楚,克之;西战秦,胜之。在魏国独霸中原的时代,赵国还只是一方偏霸,且受到魏国压制。

第二、赵武灵王时期推行的胡服骑射,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力量

赵武灵王时期,赵国推行了军事改革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加强。其实,这也和赵国的恶劣地理环境有关。赵国毕竟地处北方,老百姓常年遭到匈奴、娄烦、中山等敌人的攻打,不得不流行重武轻文,所以锻炼出了强大的地方军队。赵人以勇猛好战而闻名,逐渐成为北方军事强国。

公元前300年,赵武灵王赵雍讨伐北方,赵军最远拓地至内蒙古阴山一带。为了测试胡服骑射的效果,赵国立刻对号称“九千乘之国”鲜虞人建立的“中山国”发起猛攻,并击溃了中山国的援军林胡人、娄烦人。

逐渐衰落的中山国,于公元前296年被赵国骑兵所灭。赵国边境北至阴山,西至九原,称霸北方诸侯。野心勃勃的赵武灵王甚至想绕过函谷关,消灭西南方向的秦国,不过还没实现就死于沙丘离宫之变。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能单独抵御秦国的强国,一直持续到长平之战前

战国后期,齐国遭到五国伐齐,丧失了一百多年来扩张的所有领土;楚国也在蓝田之战中失败,国力大损。东方只剩下赵国还没有经历过伤筋动骨的大败。不过,赵孝成王时期的赵国总体实力已经不如秦国是非常大的事实,但赵国的存在始终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障碍。

公元前262年,秦国军队攻下了韩国的野王地区,韩王被迫献出占有一半国土面积的上党郡求和,但上党郡的太守却私自投降了赵国。

赵孝成王贪图上党郡的40多座城池,于是与秦国开战,结果赵军反而被打得大败,只好退到长平一带据守。公元前260年,秦军在攻下了上党以后,立刻马不停蹄地开拔长平,决战由此展开。

长平之战的结果,秦军伤亡约20万人,而赵军损失了45万,彻底元气大伤。从表面上看,秦国只是重创了赵国,但实际上是削弱了最后一个东方大国。此后,东方六国之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与秦国单独抗衡,而秦昭襄王也给后代子孙铺平了道路。

8

赵国是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国家之一,在战国初期,赵国遭到魏国的重创后,国力式微,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弱小的诸侯之一。后来赵国为什么能崛起,成为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的强国呢?

且听笔者的分析:

第一,赵国在战国初期的式微

自从三家分晋后,赵国与魏国、韩国从晋国独立出来,此时的赵国还是比较强大的。最初,赵、魏、韩三国结为同盟,一致对外,故而三晋联盟无敌于天下。然而,魏文侯去世后,魏武侯由于干涉赵国内政,导致魏、赵失和。到了魏惠王继位,魏国与赵国开始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当时魏国乃是第一强国,魏惠王以十万大军攻赵,围攻邯郸三年,最终攻破赵国的国都,赵国不得不臣服于魏国之下。经此一役,赵国实力大衰。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继位。当时秦、楚、燕、齐、魏等国以吊丧为理,纷纷率军队入赵,明摆着是个新上台的赵武灵王一个下马威。对赵武灵王来说,这是国家积弱带来的耻辱,他暗下决心,发奋图强,要重振赵国的雄风。

第二,胡服骑射,开始赵国的军事变革

战国时代的一大亮点,就是各国为了发展,纷纷变法,其中最成功的,除了秦国的商鞅变法外,就是赵国的“胡服骑射”军事变革。

在军事变革之前,赵国的实力与燕国同列末位,逊于秦、齐、楚、魏、韩五国。赵武灵王锐意变革,他不惜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大力提倡“胡服骑射”。在赵国军事变革之前,战车部队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所谓的“万乘之国”就是指拥有一万辆战车的国家。然而,随着战争的发展,骑兵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与战车部队相比,骑兵具备更优越的机动性,在瞬间万变的战场上更能快速进退,速度就是取胜的关键。

在赵武灵王钢铁意志之下,胡服骑射变革得以全面铺开。赵武灵王实施全民皆兵的政策,只要是成年男子,都必须学习骑射。如此一来,赵国便拥有了广大的后备兵源,这一军事制度,对赵国的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吞并中山,开疆拓土

赵武灵王的另一个贡献,是开疆拓土,其中最重要的是吞并中山国,这也是胡服骑射变革的直接成果。

与当时中原诸侯热衷于相互争斗不同,赵武灵王的外交上相当明智。为了争取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赵武灵王实施“结秦连宋”的外交战略,避免与实力强大的邻居秦国为敌,也不主动挑衅魏、齐、燕、韩等邻国,超然于诸侯战争之外。赵武灵王把扩张的重点,放在各诸侯国都漠不关心的戎狄国家,其中最大的便是白狄所建立的中山国。

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开始发动征服中山的战争。这是一场艰难的战事,中山是除了战国七雄外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也是狄人所建立之国。狄人以英勇善战而闻名,正是在与中山的漫长战争中,赵国骑兵在实战中不断成长壮大。

征服中山的战争持续了十二年之久,到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彻底吞并中山,这是赵国崛起的标志性事件,赵国的领土大大拓展,雄踞北方。

除了征服中山外,赵武灵王还吞并林胡、楼烦部落,拓地千里。这一系列伟大成就,奠定了赵国二次腾飞的基础。

第四,后继者赵惠文王对赵国的贡献

可惜的是,赵武灵王晚年在立储一事上的不慎重,导致沙丘之变,死于非命。赵武灵王之死,对赵国是无可挽回的损失,也让赵国永远失去追上秦国的机会。因为赵武灵王这样的雄君是不世出之天才,他的能力与魄力,是继任者赵惠文王所无法企及的。

不过,赵惠文王也算是有为之君,赵国的雄图霸业在赵武灵王后能得以维持,也算不易。与赵武灵王相比,赵惠文王的贡献在于任贤用能,在他统治时期,赵国人才鼎盛。此期赵国著名的人物有一代名相蔺相如,有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有秦军克星赵奢等。

赵惠文王在外交上,延续赵武灵王的策政,避免与秦国直接为敌。秦、赵两国在渑池达成互不侵犯协定,保持默契,各自对外扩张。在与秦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赵国连续发动对魏国、齐国的进攻,并最终让魏国臣服。

不过,秦、赵这两个极具扩张性的军事强国,终究不可能永久和平相处。当赵、魏联手进攻韩国时,韩国被迫向秦国求援,秦将白起挥师救韩,在华阳之战中大败赵、魏联兵。这一战,是秦、赵两国走向直接对抗的开始。

不久后,秦军大举进攻赵国,兵围阏与。赵国名将赵奢挥师救援,在阏与之战中大破秦军,打破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也是赵国军力走向鼎盛的一个标志,从此赵国成为惟一可以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

9

赵国不傻,它也不想单挑老秦啊。但是没有办法,秦国要东出一统天下,就必须消灭赵国这个关东唯一还能打的“后生”!

战国中后期局势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正式崛起,成为战国一霸!而往日的超强大国魏国则因先两败于齐,再败于秦国,丢失河西之地,而日渐没落;东方大国齐国号称东帝,屡次侵略它国,风头一时无二,结果惹的六国攻齐,几乎灭国,后来虽然在田单的率领下成功复国,但国力已经衰微;燕国在燕昭王的治理下,国力蒸蒸日上,并差点吞没齐国,但关键时刻,燕昭王去世,燕国爆发政治斗争,导致并齐大业毁于一旦,国力也受损;昔日大国楚国则被秦国多次讨伐,丢失西陵、巫、黔中等地,都城郢城也被秦国攻陷,以致于被迫迁都,国力大损。而三晋中的韩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被列国欺压,国力孱弱。

当此之时,只有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赵国,国力日渐强大。其西破林胡、楼烦、北灭中山,拓地千余里,成为了山东六国的最强者。

可见,战国中后期的整体形势是,五国没落,秦赵两强,雄踞西、北。山中两虎,必然相斗!

秦国的战略

秦国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东出函谷,一统天下便成为历代秦王的志向!而为了达到目标,秦国选择的战略方针历来是远交近攻与枪打出头鸟!

远交近攻:顾名思义,是交好远方的国家,攻打近处的敌人。秦国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始终忠实的践行这个着这个战略方针。对于疆域不接壤的齐、燕两国,秦国始终保持着良好的邦交,而对于疆域接壤的韩、赵、魏、楚,则多次出兵,蚕食其土地,充实秦国国力!

枪打出头鸟:意思是越突出的人越容易受到打击,换到国家层面来说,就盯着国力最强的国家打。秦国要想统一天下,就必须时时刻刻警惕强国的出现。楚国强大,秦便攻楚;魏国强大,秦便伐魏;齐燕两强,则助燕伐齐,使之两败俱伤。纵观战国,任何一个东方强国的没落,都少不了秦国的影子。

而赵国,胡服骑射之后,军力之强,冠绝天下,甚至一度超过秦国,已然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最大障碍。且赵国与秦国接壤,毫无战略缓冲地,更易讨伐。因此,在战国中后期,赵国已经成为秦国的生死大敌,是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必须清扫!

赵国的战略

赵国在北方拓地千里之后,国力强盛,政局稳定,又有蔺相如、虞卿、赵奢、廉颇、李牧等名臣良将,可以说是山东第一强了!如此强国,自然存在着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志向。但秦国始终是像一把刀一样,横亘在赵国的头顶,时时威胁着赵国的安全,让赵国坐立难安。如何消灭秦国这个最大的威胁,是摆在赵国面前的最紧要的问题。

早在赵武灵王时候,便提出了绕道九原灭秦的计策,到赵孝成王时候,更是与秦展开多次交锋。赵国的所有行动,其主要目标就是消灭秦国这个大威胁。

而面对秦国的威胁,赵国寸步不让,一是因为秦赵都明白,这是生死之战,让步并不会缓解两国关系,反而会丧失良机;二是赵国是大国,国力强盛,与秦有一战之力,自然不虚秦国;三是秦赵同源,都崇尚武力,民风彪悍,风气如此,面对秦国压迫,岂能怯懦?四是赵亦有一统天下的志向,要一统天下,必须扫灭秦国。

综上,秦赵是唯独的战国两强,都是对方一统天下的障碍,事涉国家生死,当然不能让步;况且,赵国也有自己的无奈,明明是秦国想方设法的找赵国的麻烦!

以上是姑且说对于本问题的回答!欢迎大家关注我,期待互动与沟通!

10

以一个赵国去硬刚虎狼之秦是肯定刚不过的,而之所以出现赵国在战国后期成为唯一一个能够硬刚秦国,我认为有三个主要的原因。

一、赵国的国力在战国中后期快速发展

赵国作为晋国分裂出来到一个国家,其人口与经济水平均不如另外两个兄弟韩国和魏国,但是由于赵国的国土位置偏北,其发展前景远比位于中原地区的韩、魏要广阔。

到了战国中期,赵国迎来一个锐利进取的国君——赵武灵王。在赵武灵王在位时期,赵国对军事上进行了“胡服骑射”的改革,大大加强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凭借这支强大的军队,赵武灵王消灭了赵国的心腹之患——中山国,并且击败了北方的游牧民族,极大的扩展了赵国的国土面积。在外交上,赵国一方面保持了一定的中立,积极发展国力:另一方面赵国与燕国、秦国紧密合作,对齐国发动了一系列攻击,以少量的代价占领了不少地盘。

在赵武灵王之后,继任者赵惠文王继续保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赵国在两代君王的发展下,国力军力都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些准备为其后赵国硬刚秦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六国中的强国相继衰弱,赵国就相对较强

在战国历史上,秦国一开始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魏国和齐国曾经也是首屈一指的霸主,南方的楚国也有较强的实力,但是到了战国中后期,这些国家都相继的衰弱了。

魏国在经历了马陵之战、桂陵之战以及秦国在河西的失败后,魏国从此一蹶不振。齐国从巅峰到谷底,仅仅一次五国伐齐战争后,就从此跌倒谷底,再也爬不起来了。楚国则是在一次次丧城失地后,在被白起攻破郢都后,国力江河日下。

在这些国家一个个衰弱后,赵国在六国中的开始成为了一个主要强国,因此在秦国的眼里,赵国自然就成为了眼中钉、肉中刺。赵国的国力还算不错,才与秦国赢刚了几十年。

三、赵国在抗秦战争中名将辈出

赵国抗秦第一人无疑是马服君赵奢,在阏与之战中第一次以一国之力打败秦军,并且获得了歼灭秦军八万的战果。继赵奢之后和李牧出现之前,赵军虽然在战场上并没出现大败秦军的情况,但是赵军打的也是很顽强,在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中重挫秦军,有效遏制了秦军兼并天下的脚步。

在战国后期,赵国名将李牧的横空出世,成为了秦军的梦魇。李牧在劣势的赵国军队先后取得了“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胜利,可谓是战国历史上与秦军打仗最厉害的一位将领。依仗赵国的将领和顽强的赵军,赵国才有与秦军血战之力。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