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唐朝人口到达巅峰的5300万,人人都以为这样的盛世将年年岁岁的延续下去,殊不知,在距离长安一千公里外的范阳郡(就是今天的北京),安禄山举兵反唐,改写国运的安史之乱爆发。是什么让盛唐在国力巅峰直接自由落体?又是什么让帝国精英在山河日下之时定要争个你死我活呢?这就要从唐朝兴趣的原因说起了。关于唐朝繁荣和崛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府兵制,科举制,关陇集团,其实就是唐初的土地与税收制度、军事制度、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核心统治阶级这四点。
一、唐王朝繁荣的四个基石
均田制就是政府根据每家每户的人数,把国家的土地分配给个人,其中三分之一可以传给子孙后代,三分之二要在死后归还国家,让国家再行分配。租庸调制则是规定了老百姓总共有三种需要纳税的种类,租指的是相应的地租,庸指的是每人每年要向国家服役二十天,去修建基础设施、大型工程之类的,调就是上交地方的土特产。租庸调制以人为基数,每个人无论贫富,缴纳的数目都是相同的,这在王朝建立初期大大的鼓励了人们的积极性。
府兵制这项军事制度就是兵农合一,军人打仗的时候是土兵,不打仗的时候就是农民,相应的,当兵也可以免除赋税,瓜分战利品。府兵的后勤完全自给自足,除了口粮,战争时的装备也需要自行准备。这样一来,军人自给自足,积极性高,战斗力强,最重要的是国家也能够因此减轻很大一部分军费开支和后勤供给。科举制则让普通百姓有了上升通道,更加激发了国家的活力。
关陇集团诞生于南北朝时期,是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的统治核心,由西魏权臣宇文泰所建立,主体为军事贵族”八柱国”和“十二将军”以及关中士族,其中结合了汉人和鲜卑人,兼顾文武,成为了一个新的荣辱与共的利益集团,显著提高了国家高层的内部凝聚力。除了北周、隋、唐三朝的皇室,大量的后妃、官员也都出自这个贵族集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皇帝可以姓宇文,可以姓杨,也可以姓李,但是掌权者必须是关陇集团。依靠着关陇集团、均田制和府兵制,原本弱小的北周-隋打败了富庶的北齐和南陈统一了全国,而隋-唐又发明了科举制,让大量的人才为国效力,由此,开创了梦幻般的大唐盛世。
二、均田制崩溃,府兵制崩溃,唐王朝的经济、国防都大大下降
大唐的巅峰自由落体并非不是没有结构性的原因,相反,在国家走向繁荣的路上,四大支柱中最基本的两根已经悄然依次崩塌。首先崩塌的是均田制这项最根本的土地制度,均田制瓦解的原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打个比方,在均田制下,国家的土地是一块大饼,受田户们都有资格分这块饼。建国之初,每家每户都能分得足够的饼,但是一百多年过去之后,人们发现这块饼不够分了,大饼不够分的原因一是因为人口增加了五倍,在古代社会,由于科技不发达,单位土地的产量能养活的人口远低于现代,土地资源定会限制国家 人口的发展,当人口总量超出了土地可以供养的极限,原有的土地制度就难以继续运行下去。
二是因为供给减少,供给减少源于特权阶级对土地的兼并,关陇集团虽然在国家建立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凝聚人心的作用,但是作为皇亲国戚、开国功臣和官僚世家,他们拥有减免田租的权利,这项特权恰恰是破坏国家根基的诱因。因为世家大族的田租远低于一般的税赋,所以当收成不好或者税赋庞杂的时候,百姓甚至愿意去给他们做家丁、奴仆,把自己的土地以低廉的价格卖给贵族,再承租回来,避免高额的税赋,以求生存。长此以往,属于世家大族的土地越来越多,属于国家的饼越来越小,分饼的游戏终于难以为继。
均田制瓦解就像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紧接着推倒的就是国防的根基——府兵制。府兵制被推倒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没有了足够的兵源。起初,府兵是从均田制的受田户中选出来的,当兵的年轻人都是个人体格健壮,家境相对富足,又不是独生子没有后顾之忧的。后来,随着田地的供需失衡,均田制瓦解了,原本生活在均田制下的农户们生活越来越紧张,有相当一部分为了躲避纳税成为了世家大族的私人家丁,受田户越来越少,府兵的兵源也渐渐枯竭,折冲府开始招不到足够的士兵。这种情况下,唐玄宗还要继续开疆拓土,越打越远,士兵们常常要远赴万里之外征战,原本战时为兵,闲时为农,自己种地自己吃,现在一整年都在打仗,根本没时间种地,口粮只能指望家里供给,军人家庭比普通民众的负担还重,既没好处,又有生命危险,府兵预备役们很多都逃跑了,府兵制就这样逐渐名存实亡。
均田制和府兵制的崩塌促使唐玄宗必须找到替代方案以维持帝国的运转,于是,他只得设立了节度使制作为权宜之计,哪曾想,这一举措让潘多拉的魔盒彻底打开。节度使的原身是行军总管,原本只是军队的临时统帅,战时授予,战后取消,就像公司里的项目负责人,项目过程中设立,项目结束后取消,负责人返回原岗位。到了玄宗时期,因为府兵制的瓦解,国家财政也无法承担高昂的军费,所以就将节度使设置成为一个常驻职位,并逐渐授予其征兵权、地方财政权,甚至地方行政权,自行解决兵源和粮饷,给朝廷减轻负担。
唐玄宗是打得一手好算盘,想着当甩手掌柜,可事情的发展却大大超乎他的预期。节度使们给士兵们发粮发枪,士兵们渐渐就只知有节度使而不知有皇帝,这样一来,节度使们在所管辖的藩镇中就成了绝对权威,俨然成为了各个藩镇的国王。虽然大多数节度使都忠于国家,比如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封常清、高仙芝、郭子仪、李光弼等,他们算是有贼胆没贼心,可总会有人既有贼胆又有贼心,藩镇权力这么大,这逐鹿天下的诱惑又岂是人人都能抵御的呢?就这样,混世魔王安禄山横空出世,于是,看似魔幻,实则必然的安史之乱爆发了。
结束语
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整个中国北方被安史之乱的战火燃烧了整整八年,这场叛乱不仅打断了唐朝的国运,甚至将中国的古代史一分为二。自此以后,中原王朝从原本的开放进取转为后来的被动保守。至此,繁盛雍容的唐王朝消失不见,留给中晚唐的,只剩下一幅千疮百孔的山河,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以及文臣争斗轮番上演,国家只能疲于应付,再无复兴的希望。
在农业社会,农民和耕地以及相应的税收就是国家的根本,只要根本制度能够稳定有效的运转,国家就能国泰民安。而在唐朝初期,由于经历了连年的战乱,人口大大减少,国家的土地是有富裕的,所以每个受田户都能分到足够的土地,但随着王朝兴盛、人口增强,受田户分不到土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均田制的崩溃是必然的。而均田制的崩溃,就导致了府兵制的崩溃,就大大削弱了国防力量,最后安史之乱揭开了乱世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