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影视综艺

熵,祖母悖论,《信条》如何逆转时空?,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

2020-09-27 02:50影视综艺

简介《》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迈克尔·凯恩、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该片于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1]。该片 熵,祖母悖论,《信条》如何逆转时空?...

《》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悚片,由克里斯托弗兰执导,约翰·大卫·华盛顿伯特·帕丁森、伊丽莎白·德比齐、迈克尔·凯恩、肯尼思·布拉纳联袂主演。该片于2020年9月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1]。

该片讲述了整个世界的存亡危在旦夕,特工利用“时间逆转”,努力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2]。

中文名

-

下面是更多关于tenet的问答

电影《信条》是非常经典的一个剧本。是由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动作惊束片,是非常值得看的一个作品。

诺兰电影有两大特一个是对观众商要求比较高,一刷能看人很少二点是音效非常劲爆,场面太过真实,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信条》这部电影处处有机关,片名也不例外。原文名《Tenet》是一个回文词,不管是正着读还是倒着读都是这模样。这也预示着几条人要通过逆转时间来回到过去,拯救世界。IMAX巨幕看起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观众的脑海里却布满疑云,看完电影后,智商160以下的脑袋都大了一圈儿。

看一部逆转时间的电影,我们需要逆转思维。平时大家都玩过这样的游戏,特别是团建的时候,总会有反向动作,老师说左的时候你要向右转,乱转的人也可以看这部电影,毕竟,诺兰的要求不高,他希望大家感受电影,而不是试图理解电影。理解电影是那些超级乐迷的事儿,我们看个红火热闹不也挺好的嘛?比如炸飞机,诺兰拍摄时真炸了一架波音747,电影产业的破坏性比阿冠对电影产业的破坏性大多了。

神奇的地方很多,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就叫主人公,由大卫·华盛顿饰演。他通过实验室专家芭芭拉(Clémence Poésy扮演)的解释知道,在逆转的世界,子弹不是射出去的,而是被收到枪里。逆转的汽车是倒着走的。一个逆转的人要和正常的人打架的时候,他要收拳而不是出拳,我的天,那不是自残吗?在这种时空错乱的世界里,我们想起了疯子的舞蹈。

于是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悖论,正如主人公的同伴尼尔(罗伯特·帕丁森)所问的,如果你回到过去,干掉了你的爷爷,那这个世界上怎么会有你?没办法解释,就像他谈到另一件事情所说的,“不管发生什么,发生就发生了。”

总有一些怀旧的格格不入的情绪左右着主人公,他的同伴,还有那些坏蛋,干掉就干掉了,没有呻吟也没人注意。就像在《盗梦空间》里的层层噩梦,死亡没有支配权也毫无意义。

电影开头,古典音乐爱好者在音乐会上突遇袭击,而主人公一句轻描淡写的“只有坐在廉价座位的人”会被干掉,这奠定了整部作品的没有同情心的基调,好像拯救了世界,死几个无关的人,并不是什么大事。

个人觉得,得知道一些简单的物理知识。《信条》中的时空逆转,跟物理学理的增熵和减熵有关系,如果完全不了解的话,可能会看不太懂。

电影《信条》兰导演又一烧作,该片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时空穿同样是穿空,在以往的电影中,故事的主角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进行跳跃,这部电影却没有采用这个套路,而是使正反时空交叠在一起,创造了新的视觉观感。

 

在科幻电影中,穿越时空,主流的方式是利用时间机器,要么就是像电影《星际穿越》中那样利用虫洞等时空隧道。穿越的目的无非就是反派想要通过改变过去,来影响现在或未来。《信条》中未来的地球环境变得很糟糕,一部分人类不满于现状,想要毁灭过去的世界,改变未来。

 

由于时空穿越还属于科幻概念,关于时间机器,电影中往往一笔带过,并不会做过多的介绍。这一细节的最早解析,源自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影《回到未来》系列,这也是科幻穿越电影的鼻祖。该电影中主人公是通过经过特殊改装的汽车穿越时空的,设定好时间,当速度达到一个限定值时,就能穿越时空。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显然是不可能穿越时空的,而《复联4》中钢铁侠等人进入量子领域穿越时空的方式则更靠谱点。

 

在电影《信条》中也有时间机器,不过这个时间机器有点不同,因为这里穿越时空靠的不是时间跳跃,而是使物质的熵发生逆转,进而使这些物质穿越时空回到过去。

 

熵和时间的关系

 

时间这个概念对于大家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宇宙自诞生,万事万物就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时间的本质便是运动。如果万物处于绝对静止状态,也就没有时间概念了。人类正是利用周期性运动来记录时间的,比如时钟。

 

熵通常描述的是体系的混乱程度,混乱程度越高,体系的熵值也就越高。这个概念最早由克劳修斯于1865年提出,并运用于热力学。在热力学中有四大基本定律,其中的第二定律便是熵增定律。对于一个孤立的系统,如果没有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该体系的熵值就会不断的增加,这便是熵增定律。

 

熵为什么会增加?

 

因为物质一直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中,在孤立的系统中,混乱程度必然会随着时间(或者说运动)而增加。除非有外力能改变孤立系统中物质的运动状态,也就是与外部环境发生能量交换,这样才有可能使体系中的熵值减小。

 

打碎一个玻璃杯很容易,但想要将它恢复如初,却要难上千百倍。宇宙可能就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似乎总是朝着无序(熵增)状态发展。

 

熵和时间通过物质的运动联系在一起,而时间有一个重要的特性就是单向性,于是事物熵增的方向就被认为是时间流逝的方向。

 

既然熵增代表了时间的正流向,那么熵减便代表着时间倒流,电影《信条》中的时间穿越便是基于这么一个设想。遥远的未来,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逆转物质熵增属性的黑科技,从而将未来的物质或者信息传递回过去。

 

当正常时空中的物体或者人被逆向化后,他们便处于逆向时空。在这个时空中,不仅时间流向改变了,因果律颠倒,所有的物理规律都与正向时空相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逆向流动的时间和正向流动的时间,流逝速度是一样的。

 

穿越时空遭遇的最大难题——祖母悖论

 

在所有穿越情节中都会遇到这个大难题,如果主人公回到了过去,在父亲出生前意外害死了自己的祖母,那么主人公也就不会出生,那么他又怎么从未来穿越回过去并害死自己的祖母?

 

本质上就是穿越行为可能会导致因果律被破坏。对此,科学家给出了一种解释,就是平行宇宙。

 

而平行宇宙是从量子理论中引出来的,该理论认为这个世界存在无数个与我们平行的宇宙。在量子世界中,物质的运动是随机的,每种不为0的可能性都会在不同的平行宇宙中发生,形成无数条时间线。

 

如果是在同一条时间线上,从量子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去往过去的穿越行为都会对未来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可能会通过蝴蝶效应进一步放大。平行宇宙理论认为,所谓的时空穿越,实际上是到了另一个平行宇宙,或者说因为自身的穿越行为而创造了另一个平行宇宙。

 

这样就避免了因为穿越而违反因果律。不过这也认定了一个事实,也就是过去不可改变,已经发生的终将发生。

 

《信条》中主人公逆转时空,实际上还是处于同一个宇宙的同一条时间线上,只是自身的时间流逝方向变了,并没有去往平行宇宙。两个不同时间流向上的人还处于同一时空中,这才有了后面那一场红蓝双方对反派的双向时间夹击之战,也就是影片中所提到的时间钳形作战。

 

在电影中,由于故事发生在同一时间线上,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祖母悖论的现象,导致因果律被颠倒,整条时间线被设计成了一个闭环。因既果、果既因,就如同电影的名字一样TENET,一切都是对称的。故事的起点和终点都发生在同一天,一切早已注定,过去不可改变。

 

现在理论上可行的时间旅行是穿越到未来

 

想要穿越到未来,相对论中就给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就是改变自身所处时空的时间流逝速度。

 

当物体处于高速运动状态,或者处于强引力场中,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要比低速弱引力场中物体所经历的时间慢。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太空中的GPS卫星上的原子钟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与地面同步校准一下。如果你长时间乘坐飞机,寿命也许能比地面上的人多零点几秒。

 

如果你驾驶着一艘速度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或者环绕一颗黑洞高速运动,当你离开所处的时空环境,由于时间的相对性,你会发现自己穿越到了未来。

未来是不确定的,穿越行为不会破坏因果律。而当你到达未来那个时间点,你就成为了未来历史的一部分,显然这是一趟单程旅行。

至于回到过去,目前还属于幻想。

 

不过,电影《信条》中这种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方式,确实新奇,不得不佩服诺兰的脑洞。影片前半部分在一些细节处埋了伏笔,而这要等到后半部分才逐渐显露。看不懂,可能是因为人物反复逆转,把大家绕晕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科学探索菌!

电影心理罪:

《心理罪》改编自原著“画像”中的猎奇故了原著中的重点,对犯罪心理的专注表面上是传统的犯罪电影,但故事的推进力在于角色之上,由角色的内心刻画领衔,完成故事的发展。 由影帝廖凡搭档李易峰,自然会突出个性上的反差,同时也在演员表演层面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

剧情上,电影《心理罪》无论是从原著还是电影的角度都非常独特,以犯罪心理作为切入口,以诡谲离奇的连环凶杀案、病态扭曲的“吸血鬼”呈献给国内观众前所未有的新奇刺激感。

而对于两位演员来说,李易峰+廖凡的配置,一新一老,可以说电影是有备而来,由影帝廖凡带鲜肉李易峰,自然会突出个性上的反差,同时也在演员表演层面上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毫不夸张的是,本片是李易峰演得最好的一次。

扩展资料:

剧情简介:

一杯人血牛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什么样的扭曲心理才会为之痴狂,甚至不惜接二连三,连环杀人?非同寻常的杀手,超越常理的罪案,需要非同一般的警探。

年轻气盛的犯罪心理学高材生方木出手相助,却被卷入其中,身手不凡的野兽派刑警队长嫉恶如仇,却难以走出内心泥沼。两人联手,却成绝妙拍档。一场身手的较量,心智的角逐,随之展开。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诺兰新信条》甫一上映,观众就呈现出两极分化。但表示因为喜欢而选择二刷三刷的铁还是电影没结束就愤而离场的观众,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这部片子不太好懂。

《信条》剧照

不太好懂几乎已成为诺兰电影的标识。这些表面上看起来不太好懂、对观众不友好,但实际是对观众发出强烈召唤,需要观众与电影一起玩游戏的电影,被电影理论家埃尔塞瑟形象地称为心智游戏电影。这些影片里常常会有诡异的细节、复杂的叙事、心智失常的主人公等,让观影过程变得十分烧脑,甚至必须多次观看,才能对影片完全掌握。

从2000年的《记忆碎片》开始,诺兰的电影大都可以归入这类心智游戏电影之中,或至少具有心智游戏电影的某些元素。而且诺兰的厉害之处是能够将心智游戏作为新配方加入商业大片之中,从独立导演起步到成为如今商业大片数一数二的导演,并且逐渐改变了大片的特质,让其不再仅仅是华丽的大场面,也不仅仅只是流畅叙事加个性人物,它还可以、也必须加入更多新的时代内容。

信息量超载的谜题:多平台与召唤粉丝

1980年代之后的电影工业几乎可以被称为商业大片时代。作为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的生产,大片也推动着全球电影工业走向跨媒介的水平联合体新生产机制。票房不再是大片的主要收入,电影的经营活动越来越多地与其它行业交织在一起,比如电视、游戏,甚至玩具、主题公园和食品业等等。但大片内容如何承担起这种多媒介的新生产机制则存在很多讨论的空间。当大众渐渐对故事简单、充满视听盛宴的高概念大片产生审美疲劳的时候,诺兰从心智游戏电影那里找到了一种新玩法——信息量超载的猜谜游戏。

心智游戏电影就是一种十分适应多平台,为观众多次观看设计出来的电影。首先可以用其特效和奇观价值去吸引进影院观影的公众,再通过成为信息交换素材和网络的冷知识和秘闻来吸引网络上的粉丝社群,还可以进一步促成DVD、游戏及其他衍生品等的发行。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心智游戏电影中所提供的信息量往往比一般的电影多得多,因为这些电影制作出来就是为了鼓励重复性的观看和吸引狂热的粉丝。这些粉丝接下来会在网上建立活跃的粉丝基地来与电影进行互动。

很多心智游戏电影导演也会非常鼓励粉丝对电影的猜谜行为,比如诺兰就是一个积极鼓励粉丝互动的导演,不仅擅长在电影中设置各种“锁眼装置”,而且通过各种宣传指导观众投入到这个解锁游戏之中,达到吸引大量观众进入影片的目标。在《信条》中,诺兰依然投放了大量召唤粉丝的“锁眼装置”,比如网上已经展开热烈讨论的TENET的涵义、无名的主角、熵、祖父悖论等等。这些饵料诱使粉丝积极进入对电影文本的讨论,并狂热地一遍遍回看影片,也为影片进一步在不同平台扩展故事世界奠定了基础。从《信条》所留下的大量空白来看,制片方甚至可能已经考虑了续集的拍摄。这种种手段,都与目前多媒介的新生产机制密切相关,揭示着商业大片的内容和架构在新生产机制下的悄然变化。

复杂叙事和心智异常主人公:科技强势时代的感官训练

除了信息量超载和大量谜题,心智游戏电影另外的显著特征就是叙事的复杂和主人公的异常心智。这些特征与我们目前的科技强势时代密切相关。

以叙事来说,在计算机和因特网驱动下,人们需要更多动态的、实时的反馈和反映,而且连结网络的热点和节点也明显地与线性思维分道扬镳。因此,心智游戏电影可以看作是“书写系统在广泛监控、实时性和永恒反馈等条件下的叙事”。而那些受到良好教育的网民以惊人的速度适应了这种体系背后的迷宫通道和导航原则,对一些新的复杂叙事有着天然的需求和亲近感。诺兰所获得的非线性叙事大师、后现代叙述大师等赞誉与他在电影中不断探索复杂叙事的可能性密切相关,也恰好满足了这些新观众对复杂叙事的强烈渴望。

《盗梦空间》剧照

心智游戏电影还十分喜欢塑造心智异常的主人公。在诺兰的成名作《记忆碎片》中,主人公就患有失忆症。还有诸如精神分裂症、妄想狂、歇斯底里症等都是心智游戏电影十分喜爱的主人公状态。这些病症性人物看似失去了控制,但他们的思想却有可能获得一种与我们目前所处的人造的、程序化的和自动化的环境的新关系,成为适应这个由媒介与科技统治环境的新人形象。比如妄想症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网络社会可能变成一种财富,它能够依靠身体直觉,对环境高度敏感,从而发现新的联系。《信条》里反复告诫我们不要试图去理解,而是去感受,就是一种妄想症的思维模式。而失忆症则使人具有一种随机反应、多重任务的人格特征。《信条》的主人公就被塑造成失忆症的状态,他虽然来自未来,但却对此毫无记忆。他的身体被完全编辑到这个拯救世界的程序之中,失忆反而成为一个武器,让他就像一个聪明的炮弹,不断接受被编程的任务并严格执行。

但《信条》的主人公设计确实有些太“机器”了,完全去除个人身份,连名字都没有,这可能是导致《信条》让很多观众无法与主人公形成共情,在观影中获得情感满足的重要原因,不像之前的《星际穿越》等都非常好地利用了情感力量来调剂心智游戏电影的前卫感。

未来焦虑:作为思想实验的大片

心智游戏电影还喜欢多重时间安排和前后移动的时间框架,而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对未来影响现在和过去可能性的思想实验。这种思想实验在被埃尔塞瑟称为心智游戏电影之父的美国科幻小说家菲利普·K·迪克的科幻小说中就反复出现,也被大部分的心智游戏电影所继承。这种循环时间的安排表征的实际上是一种现实的危机感和对未来的焦虑情绪,即通过焦虑地计算未来等待人类的风险,展示过去人类行为所形成的当下危机。

在诺兰的大片序列中,《星际穿越》就充满着这种对人类未来的焦虑,并巧妙设置了一个循环时间,将父亲的离去和归来重叠在一起。《信条》在未来焦虑的展现上更是淋漓尽致。影片以未来人类对现实人类发起攻击作为叙事的基本动因,因为现实人类的胡作非为,未来人类已经没有生存的空间,于是决定彻底毁灭现实人类。而影片的整体情节设计则是从现在回到过去的十分工整的循环拯救过程。《信条》中这种未来、现在和过去的复杂交织正是心智游戏电影未来焦虑思想实验的经典呈现。

值得注意的是,《信条》有意将本应成为主角的未来人类表现为不在场状态,也完全放弃了一般科幻片对未来景象的奇观展示。相反却采取了一种十分写实的影像呈现方式,甚至连本应充满科幻色彩的时间旋转门和时间逆流状态都太过真实,缺少视觉魅惑感。诺兰似乎想以这部“写实”影片真正警示人类,如果继续目前的状态,这样的未来并不是幻想。这种严峻的基调可能是《信条》作为商业大片另一个重大失误,将对未来焦虑的比重过于放大,加入过多的思想实验和反思内容,可能能够吸引一部分狂热粉丝,但会损失更大量的普通观众。因为当娱乐性和情感满足都无法获得,普通观众几乎找不到一个可以进入这部大片的入口,必然觉得沮丧。这也说明心智游戏电影的超载信息、复杂叙事和批判性反思对普通观众来说还是有不小的门槛,如果在商业大片中加入过多,可能会成为观影的阻碍。

但无论如何,诺兰还是实现了电影工业的新玩法。他之前已经成功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黑暗骑士》等大片,说明将心智游戏元素加入商业大片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新配方,不仅增加了大片的时代质感,能够对新的时代命题有更敏感的反应能力,而且也让其摆脱高概念大片的简单模式,让一些更复杂和有一定深度的内容能够进入大片之中。

诺兰的探索也说明,一些有探索精神的独立电影的存在完全可以作为商业电影的助推器,是应该受到电影工业重视的内容。而新一代观众对商业大片也有新的要求,他们渴望大片能够提供一些更让他们烧脑和惊叹的内容。这些对中国电影工业如何发展自己的商业大片是有启示作用的。

Tags:tenet,如何评价电影《信条》(TENET)?,熵,祖母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