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阳谋的智慧

皇叔刘备为什么会摆摊卖草鞋呢?

这就是“推恩令”的最伟大成就。

《三国志·蜀志·刘备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

中山靖王,正是景帝的亲儿子,汉武帝的亲兄弟刘胜。

(前154年)景帝三年,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削藩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叛乱虽然得以平息,然而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依然日益激化。

(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登基。面对日益强大的地方诸侯国势力,果断地采纳主父偃的上书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自己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制定封号。——阳谋

自古以来立长不立贤,立贵不立长。在“推恩令”的这一推之下:使诸侯王都会分封子弟为侯,那就是以前没“编制”子弟,都能得到皇帝的法定封号。总体看来“推恩令”的颁布,诸侯王并没有损失,反而多了法定的侯子侯孙,只好不坏,何乐不为呢?就算个把有大智慧看得远、看得透的,也只能三缄其口。

这一推,可以说当时是举国欢腾,毕竟嫡长子就几个,而庶子却是数以千计。就中山靖王刘胜而言,可是有120多个儿子,其中就有个儿子刘贞受皇帝封号为--(陆城亭侯)。

这一推,说好话的太多了,举国拥护,也没人会出来抵制了。

后来的这一推再推,就把刘备的祖宗刘贞(陆城亭侯)推了11代到刘惠(济川侯)。再推到刘雄已经没什么可推,也不可能有什么封号,这刘雄的有个孙子字玄德,就是街上摆摊卖草鞋的那个......巨擘的势力,变得犹如瓦砾。

“推恩令”有效地瓦解了诸侯国内的强大势力,化整为散,随时可以各个击破。

“推恩令”颁布推行,用以解决中央专制皇权与诸侯国之间日益激化的尖锐矛盾。不失为一项最为明智的法令,它使诸侯则被割得七零八落,势力也越来越弱,从此丧失了向中央集权挑战的实力。

再推行“算缗法”、“告缗法”、“均输法”,统一货币,统一物价;将冶铁、煮盐、酿酒等归由国家垄断经营;推广“代田法”和耧车,大修水利,治理黄河等这一系列措施起到最为关键的促进作用。从而增加了国库收入,为汉王朝的强大奠定了经济基础。

最佳贡献者
2

我们总说某人善使阴谋诡计,而用阴谋的人也总是为人所不齿。但和卑劣的阴谋相对还有一种极其高明的计谋叫阳谋。“推恩令”就是一条令人拍案叫绝的计谋,这不仅是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也是一个无解的计谋!


(汉武帝画像)

那么阳谋“推恩令”到底是什么样的计策呢?为了方便理解推恩令,在介绍之前,先来介绍一下推恩令推出的时代背景。

郡国并行制

自太祖刘邦开国以后,吸取秦亡的教训,因此并没有完全采用郡县制,而是封国与郡县并存,希望同姓诸侯王能够作为大汉的屏藩,在有需要的时候能够站出来维护刘家的统治!

这项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确实维护了统治,但是在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同姓诸侯却不断坐大,渐渐有了和中央朝廷分庭抗礼之势,这是坐镇长安的汉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

(西汉郡国并行制)

需要强调的是,汉朝的诸侯王不同于后来朝代的有名无实的王爵,汉朝的诸侯王是实打实的一方诸侯!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封地,还有一整套行政班底,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可以类比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而且按照宗法制度,诸侯国王要将所有的

所以从汉文帝开始就在着手削藩,而到了汉景帝时期直接下令削藩,强制收回诸侯王的权力和土地,这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七国之乱”很快就被平定,而除楚国以为其余六国也皆被除国。但是直到汉武帝初期,仍有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且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着中央集权。

推恩令

所以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以后,摆在他面前的仍然是如何巧妙的削藩。正在汉武帝一筹莫展的时候,主父偃出现了,他就向汉武帝提出了著名的阳谋—推恩令,而汉武帝也是听完立即采纳了主父偃的计策。那么推恩令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主父偃影视形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原来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只能将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剩下的虽然是诸侯王的儿子,但是在诸侯王死后却分不到一丁点的土地。这种情况下诸侯王国始终是铁板一块,中央朝廷很难对其下手。而推恩令则以施恩的形式要求诸侯将土地分封给其他子弟,以施恩之名,行削藩之实。简单的说就是要诸侯王将一张大饼分成若干分小饼,然后小饼又继续分成若干更小的饼!最后是诸侯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却不断加强,以至诸侯不再能对中央朝廷构成任何威胁。

(推恩令图解)

当然这些手握土地的诸侯王当然就是那第一个不同意的人了,也是那唯一的一个。因为和他同一血脉的子弟可就不这么想了,他们对于汉武帝却是感恩戴德!因为按照以前的规则,他们是不可能分到土地的,而汉武帝的推恩令却使得他们也能分到土地,那他们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诸侯王即使想要反对,那么很快就会被他的子弟所孤立,他就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而且如果他这么做,就违反了汉武帝的政令,汉武帝就有理由对付他了。这样外有汉武帝,内有其他子弟的压力,诸侯王只能乖乖的交出自己的权力和土地,不敢有丝毫的反抗。如果他敢反抗,则是必败无疑,到时候不仅仅是现在的土地,就是命可能都没了,我想只要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能清醒的认识到这一点,所以也就没有哪个诸侯王敢于抵抗汉武帝的推恩令!
(汉武帝影视形象)

“推恩令”就像一剂毒药一样,被汉武帝扔到了各个诸侯国那里,不费一兵一卒就分化瓦解了这些雄霸一方的诸侯国,而他们还不敢有所反抗,这真的是很无解的一个计策。而多年以后的酎金失侯事件也充分说明了推恩令的成功,汉武帝以酎金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就轻轻松松废掉了列侯一百零六人,而他们却不敢有一丝的反抗!

3

推恩令是汉朝汉武帝时期推行的一个旨在减少诸侯的封地,削弱诸侯王势力范围的一项重要法令,他和削藩令本质是一样的,属于削藩令第三代版本,推恩令的实施引起了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的谋反,不能说没有反抗。


汉武帝刘彻

分封天下是推行削藩令的前因

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落下帷幕,刘邦称帝,依据军功分封了八位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和一百四十余人彻侯,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韩王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闽越王无诸。彻侯一百四十余人中包括鄼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留侯张良、曲逆侯陈平等。


汉高祖分封天下图

这些诸侯王除了楚王韩信,与刘邦更多只是盟友关系,刘邦分封也是对其既定地盘的承认,因此西汉初年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国内诸候林立,和春秋战国没有很大的区别。这对于汉高祖来说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在分封后不久,刘邦就以造反或者“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些诸侯王一一清除,只留下比较弱小的长沙王与鞭长难及的闽越王。



在解决异姓王后,刘邦又先后分封一批同姓王,其中有刘邦的堂兄荆王刘贾、刘邦的兄长代王刘喜、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刘邦的侄子吴王刘濞,以及刘邦的儿子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恢、代王刘恒、燕王刘建等,希望能依靠刘氏子弟作为汉室江山的藩屏。令刘邦没有想到的是,他以为的家天下为后来的七国之乱埋下了伏笔。

汉文帝的第一代削藩令-治安策


贾谊

在刘邦去世后代王刘恒即位为汉文帝。不久,先后发生济北王刘兴居、淮南王刘长举兵判乱事件,这表明同姓王也不一定可靠,在这样的情况下,梁王太傅贾谊写下《治安策》来警示文帝。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其中“可为痛哭者”,就是指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国家虽然暂时安定,但是隐患重重,等到诸候更加强大了,即使尧舜也治理不了。对此,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办法,具体是让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割父亲的封地,这样一来虽然诸侯王越来越多,但每个诸侯国地盘越来越小,就无法合力与中央进行对抗了。可以发现,贾谊的对策可行性很高,也正是如此汉文帝时期一直致力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改革,诸侯国地盘越来越小,淮南国实力被削弱,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

汉景帝的第二代削藩令-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后,采取了更为激进的削藩政策,他采用了御史大夫晁错的建议,晁错认为,中央与诸侯的矛盾日益加剧,所以不如利用诸侯王犯法,趁机削减诸侯王的封国。

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这种激进的削藩政策可以说过于直白和粗暴,这导致被削地的诸侯王甚为不满,而且未削地的诸侯王也惶惶不安。公元前154年,汉景帝下诏削吴国的会稽、豫章二郡,吴王刘濞暗中勾结楚王刘戊、赵王刘遂、齐王刘将闾、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济北王刘志、淮南王刘安、庐江王刘赐、衡山王刘勃等反叛,形成了七国之乱,最终晁错以被腰斩收场,七国之乱也被很快平定,而各诸候经此一役也不再有与中央抗衡的实力了,更为重要的是诸侯王失去了任免官员的权力,这样一来诸侯王封国的政治权力愈加微弱。

汉武帝的第三代削藩令-推恩令

汉景帝驾崩后汉武帝即位,虽然汉景帝的改革让诸候失去了与中央直接对抗的资本,然而汉武帝仍然不放心,诸候之间仍然有联合反叛的可能。公元前127年,中大夫主父偃向汉武帝献策,主张将诸侯王庶子封为侯,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封地和爵位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把封地分成几个部分传给各个儿子,分别形成直属于汉廷的更小的王国与侯国,达到分化、削弱诸侯王国势力的效果。这一建议既符合了汉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


主父偃

但此举让淮南王刘安非常不满,与弟衡山王刘赐图谋反叛。结果东窗事发,武帝未动一兵一卒,派遣宗正将淮南王、衡山王治罪,淮南王、衡山王自杀而死。其他诸侯王虽然没有再叛变,然而武帝也找出各种理由废除封国,比如——

  • 济川王刘明因射杀中尉被废为庶人,济川国除;
  • 燕王刘定国与父亲的姬妾、弟弟的妻子、自己的女儿通奸,自杀国除
  • 济东王刘彭离喜夜间杀人越货,被废为庶人国除
  • 常山王刘勃居父丧时玩乐,被废为庶人国除

公元前112年,诸侯王、列侯来给朝廷进贡用来祭祀的贡金,而武帝却认为许多“酎金”成色不合格,下令将“王削县,侯免国”,一次性被剥夺侯爵的竟然多达上百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大加强,汉朝才真正完成大一统局面。

结论: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没有引起更大的判乱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汉文帝、汉景帝的削藩已让诸候国的势力大大削弱,到汉武帝时,诸候实力已不足以对抗中央政权。

4

这项政令的实质是: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再细分给自己的子弟;依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中央政府能趁机削弱其势力,便于各个击破。

汉文帝时,贾谊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具体办法就是,让诸侯王内部再细分为若干国,即诸侯王子孙分享属国封土,地尽为止。

推恩令颁布者汉武帝刘彻,颁布时间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春正月,主父偃(人名)上书建议,令诸侯推恩于子弟,分封列侯,这样,名义是中央施恩德,实际上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与贾谊的主张一脉相承)。

为何没有人起来进行大规模的抵制呢?

1.前车之鉴。

文帝时的淮南王、济北王谋逆事件,景帝时的“七国之乱”都被汉中央政府瓦解平息了,有杀一儆百,以儆效尤的作用,各诸候不敢轻举妄动。

2.推恩令有迷惑作用。

颁布推恩令后,诸侯王的支庶得以受封为列侯,拥有了自己的利益,能继续享受养尊处优的日子,没必要犯上作乱。

3.力量消长,形式不利于大规模抵抗。

推恩的过程就是原诸候王国缩小的过程,也是汉中央控制的土地与力量逐渐扩大的过程,纵使谁敢带头叛乱,朝庭也容易各个击破!

5

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没有诸侯抵制?

其一,还是有抵制的,但是失败了。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后,诸侯门当然知道这是削弱他们的政策,比如淮南王,就因不满汉武帝,一直想着自己当皇帝进行了谋反活动。

话说淮南王,还是比较有才的,《淮南鸿烈》就是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的,也许正是刘安自持有才,才不甘心只当一个诸侯王,梦想着哪天也能成为皇帝。



这种机会终于有可能了,汉武帝初期,年轻气盛,血气方刚,想成为大有为之君,一上台就着手进行改革,想以儒家的有为思想代替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

但是,窦太后是朝廷大权的实际掌控者,看着汉武帝越闹越欢,信奉黄老学说的大臣不断在窦老太太面前煽风点火,终于身为太皇太后手握军权的窦漪房开始干预,汉武帝改革被迫终止,汉武帝的地位也受到威胁。

淮南王刘安一看,急忙派人到京城活动,以黄老学说取悦窦老太太,凭借《淮南鸿烈》卖弄才华,为了取得大臣们支持,刘安女儿刘陵勾引朝臣,刺探朝中内情,甚至暗通匈奴。



窦老太太可是明白人,知道淮南王想干什么,她干预汉武帝也是为了震慑吓唬他,可没打算真的废了他,刘安的异想天开自然泡汤。

人就怕想象,尤其是有过可能性的想象过。虽然当皇帝的梦想化为泡影,但在刘安心里却永远有了这个念头,汉武帝的推恩令就像一把火,又点燃了刘安的皇帝梦。

刘安怀着对推恩令的不满、当皇帝的幻想,私下里准备着谋反,不料事情走漏,被汉武帝得知,最终自刎而死。



其二,无力抵制。

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时期,各诸侯国互相串联,发动了著名的“七国之乱”,结果没过多久七国之乱就被朝廷平定,发动叛乱的诸侯国或被削夺封国,或实力被大规模削弱,有实力的诸侯国所剩无几。

到汉武帝时期,经过七国之乱后的诸侯国实力已经大不如以前,朝廷也加强了对各诸侯国的管制,推恩令推行时,各诸侯国是敢怒不敢言,无力抵制朝廷的命令。



结语。

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时,各诸侯国想抵制,但不是无力抵制就是失败了,推恩令得以顺利实行。

可见,推恩令的成功推行是因为有强大的朝廷实力做后盾,才不至于出大乱子。

篇篇原创,给你独特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6

汉高祖刘邦在剿灭异姓诸侯王之后,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自此,西楚霸王项羽大封异姓诸侯王留下的烂摊子才算是被收拾干净了。但好景不长,短短几十年,刘姓诸侯王们便再次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势。到吕后去世时,汉高祖庶长房的几个孙子已经有实力发动“剿灭诸吕”的军事政变了!这让捡漏当上皇帝的汉文帝刘恒如坐针毡、如芒在背,自己这帮兄弟和叔叔、大爷家的那些个后代,会不啊也有样学样呢?于是,一场历经三代的削藩大戏正式拉开了铁幕……



因为彼时刘姓诸侯王实力雄厚,汉文帝不敢操之过急,采取了“掺沙子”和“温水煮青蛙”的策略。不断加强由汉廷向各诸侯国派驻行政官员和驻军统帅的职能,逐步将刘姓诸侯王的行政、财政权和兵权收归国有。同时,因为犯罪被杀或自尽的诸侯王,其封地不再由其儿子承袭,而是收归国有、设置郡县。但是,这种方式虽然稳妥却相当被动,而且耗时太久,短期内很难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汉景帝刘启即位之后,年轻气盛、对于父亲“掺沙子”和“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明显有些“等得不耐烦”了!加之晁错等人的推波助澜,一场暴力削藩大戏上演了。汉景帝寻找各种理由,先后下诏削减了楚、赵等诸侯国的封地,少则数县、多则一两郡,搞得刘姓诸侯王们人人自危。而且,汉景帝在此事上还表现出了严重的“一碗水不端平”倾向,下手的对象几乎都是小宗旁支!最终,吴(代顷王刘仲系)、楚(楚元王刘交系)、齐(齐悼惠王刘肥系,但齐国本身没有参与)、赵(赵幽王刘友系)等小宗旁支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联合举起了反旗,史称“吴楚七国之乱”。虽然汉景帝费尽心力最终平定了这场叛乱,但是也认清了一个现实——暴力削藩行不通!



汉武帝刘彻即位以后,在主父偃的建议下,改弦更张、以阳谋取代阴谋,正式退出了所谓《推恩令》。一场名为恩典,实则暗藏祸心的温和式削藩正式拉开了大幕。



何谓推恩?

在汉武帝抛出《推恩令》之前,汉王朝各诸侯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王去世后由王太子继承诸侯王之位,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包括其他嫡子是没有继承权的。其他嫡子或许还可能有被汉廷另封为列侯的机会,而庶出的儿子往往什么也得不到……久而久之,这些人的后代便逐渐沦到平民无异的地步。



所谓推恩,通俗点讲就是雨露均沾、人人有份。在诸侯王去世之后,按照子嗣数量将诸侯国均分,王太子虽然仍然继承诸侯王之位,但是他得到的却只是原来诸侯国N分之一的地盘。其他地盘则被分给了诸侯王其他的儿子,汉廷同样给他们封王!如此一来,原本强大的诸侯国被化整为零。地盘的缩小就意味着收入和实力的削弱;没有了硬实力,刘姓诸侯王们还拿什么与汉廷对抗?久而久之,诸侯国变得越来越小,多则数县、少则一县,甚至还不到一县,几乎沦为了如列侯一般的存在,再也无力威胁汉廷……汉武帝借助推恩彻底解除了刘姓诸侯王对汉廷的威胁,汉王朝历经文景武三代,终于完成了削藩大业,将刘姓诸侯王限制在了可控范围之内。



推恩同样是削藩,为何诸侯王们不抵制?

推恩虽然同样是削藩,但却由阴谋变为了阳谋,诸侯王们明知道是个坑,却又不得不往里跳……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何刘姓诸侯王无人抵制?



较强的诸侯国已经被灭

汉景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之后,趁势撤销了吴国等几个实力雄厚的诸侯国。虽然楚国没有被撤销,但是也被削去了不少封地,实力也大不如前了。换言之,在汉武帝抛出《推恩令》时,老刘家这些诸侯王们的实力已经大幅萎缩了,想再发动一次“吴楚七国之乱”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



推恩是阳谋、是恩典,抵制师出无名

刘姓诸侯王们之所以不抵制《推恩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改变了策略,由阴谋改为了阳谋!以往削藩都是通过阴谋手段罗织罪名,然后削夺诸侯王们的封地,甚至直接诸侯国除名。但是,推恩不同,其表面上是一种冠冕堂皇的恩典,皇帝非但没有要诸侯王一寸土地,相反还多给了许多顶“王冠”!“地皮还是你家的、永远都是,我不惦记!”如此一来,诸侯王们用什么名义来抵制?师出无名啊!皇帝给你们恩典,你们却要抵制、甚至反叛,这不正好给了汉武帝武力削藩的口实吗?因此,诸侯王们明知是个坑,也不得不往里跳!跳进去好歹还能给子孙留下个富贵万代;不跳,恐怕明天自己还是不是诸侯王都很难说了……



内部矛盾无法协调,抵制可能适得其反

推恩模式之所以成功,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它成功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对于诸侯王其他的儿子来说,自己本来一个大子儿也分不到!可现在却从天上掉下一顶诸侯王的桂冠、砸到了自己脑门上,这无异于是中头彩了。没有谁会愿意放弃到手的利益,而且这可不是什么蝇头小利!如果诸侯王和/或者他的法定继承人——王太子不同意,不用汉廷出面,诸侯王其他的那些个儿子首先就不会答应!诸侯国发生内乱几乎是可以预见的,如果这时候汉廷再扇点阴风、点把鬼火,诸侯国瞬时间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汉廷同样是最大的赢家,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综上所述,并不是老刘家这些诸侯王们没有看出《推恩令》背后暗藏的祸心,也不是刘姓诸侯王们不想去抵制,只是没有那个硬实力、也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抵制《推恩令》不仅师出无名,而且还可能导致诸侯王与儿子及/或诸侯王儿子们之间的内斗,让诸侯国陷入内乱、使汉廷渔翁得利,得不偿失。刘姓诸侯王们明知是个坑,却不得不往里跳!这就是《推恩令》的厉害之处,主父偃和汉武帝真是够损的,这招儿太阴了!

7

汉朝时为解决分封诸侯国的问题,最著名的事件就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与汉武帝使用“推恩令”,前者来硬的,后者使的是软刀子。武帝采取主父偃所建议施行的推恩令,直接将原本的诸侯国各个击破,变成了一堆散沙,再也无力与长安对抗,而这也被视作汉朝彻底解决王国问题的标志事件。

不过话虽如此,武帝的推恩令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会造成什么结果,尤其是那些诸侯王,然而当时却没什么人去反抗。而事实上,不是诸侯王们不愿意反抗,而是大势已定,诸侯王们根本就没有反抗的能力。

汉朝对诸侯的处理,并非从汉武帝开始

汉朝初定的时候,刘邦分封天下诸侯,而后又剪除了长沙王吴芮之外的其他所有异姓诸侯王,将自己的刘氏子孙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刘邦认为先秦时代那种完全施行分封制,或者像秦朝那样完全施行郡县制都是不可取的,所以开创了郡国并行制。

刚开始,这样的制度倒还没什么问题,毕竟汉朝初期实力衰微,所有人的实力都比较弱,而且初代的诸侯王与长安嫡脉之间还是有非常亲近的血缘关系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不断疏离,而诸侯王的实力也不断强化,矛盾开始显现并不断激化。

当时的诸侯国,地位要高于汉朝直辖的郡,而且其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大多还都位于物产丰饶的经济富裕之地,最重要的是,诸侯国们还拥有强悍的武装,诸侯王们可以随意调遣。久而久之,诸侯王们拥兵自重,成为了长安集权的最大障碍

从刘邦翦除异姓诸侯王开始,汉朝就已经开始进行对于诸侯王问题的处理,只不过刘邦前头驱走了猛虎,随后又主动引狼入室,大肆分封同姓诸侯王,王国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解决。

吕后离世之后爆发的诸吕之乱,虽说最终被平定,代王刘恒被迎立为新皇,但他也清楚诸侯王的力量实在过大,不得不处理,所以汉文帝时代,就开始采取贾谊等人的建议,大力“以亲制疏”与“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方法,就是将自己的皇子分封到各地,还有就是把原本大的诸侯国拆散,使得王国数量变多,力量削弱

最著名的就是,当时将齐国分成七份,置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七个诸侯国,分给已故齐王刘肥诸子。而这样的做法与后来汉武帝施行的“推恩令”本质上是一样的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诸侯不成气候

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上《削藩策》,请求削减诸侯封地,收回旁郡,而后景帝对楚王、赵王、胶西王等先后下手,引起了其他诸侯王的震动与惊慌,最终吴王刘濞等联合起来举兵反叛,汉朝著名的七国之乱由此爆发。

不过这场动乱,仅仅几个月之后就被平定,参与反叛还有被牵扯进来的诸侯王中,赵王、楚王、齐王、胶西王自尽,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被诛杀,吴王则在东越国被东越王所杀,其头颅被东越献给了汉朝,唯独济北王因是被迫参与,而且动乱中一直坚守不发,所以得到了赦免,并未获罪。

而在七国之乱被平定之后,主要的七个诸侯国里,楚王爵位被汉景帝收回赐给了刘邦之侄刘礼,而其他六国全部被削去废除。

与此同时,汉景帝趁机收回了诸侯国的支郡与边郡,全部归于朝廷,并且继续分封诸皇子到各地就藩,取消原本诸侯王任免封国官吏与征收赋税的权利,诸侯王不得继续直接管制封国,而由朝廷派遣人员去管,诸侯王也无权过问封国政事,只能按照朝廷规定数额收取租税做俸禄。

到了这个时候,其实诸侯王的实力已经被汉景帝削得七七八八,虽然诸侯国依旧存在,但已经失去了与朝廷对抗的能力,而这也为后来汉武帝时代开创盛世奠定了基础。

汉武帝推恩令,属于最后一击

经过祖父与父亲的经营,到武帝时期,诸侯王们的实力早就大不如前,不过当时还有些地域比较大的诸侯国,连城千里,加上天高皇帝远,他们在封地里到底还在做些什么朝廷也难以得知,诸侯王们也倚仗着皇族身份,时常违背朝廷,依旧是是个隐患。

景帝时期虽然限制掉了诸侯国大多数的权利,但是时移世易,诸侯王们依旧富有,私下里豢养甲士,培植私力。而当时的汉武帝,正在筹谋攻打匈奴,需要收集充裕的财富,并且有个绝对安稳的后方。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决定采用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

主要内容就是,诸侯王离世后,除了按照传统能够继承其王位的嫡长子,其他的诸子们也可以分割获取到一定的土地与财产,为侯国,而按照当时的规制,侯国乃由汉朝直辖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如此一来,诸侯国越分越小,而汉朝直接管理的地方越来越大。

除此之外,汉武帝还时常用各种借口,一下子削去一大片侯国,比如贡品的成色不够好之类,汉武帝的推恩令,属于汉朝解决诸侯国问题的最后一次补刀。

诸侯不是不想对抗,而是根本无力

汉武帝施行的推恩令到底是为了什么,最终会带来什么后果,稍微有点智慧的诸侯王都心知肚明,但是他们却根本没有与汉武帝讨价还价的余地。

首先,推恩令虽然对诸侯王还有原本要继承其爵位的诸侯世子不利,但是对于原本那些没有资格继承诸侯王爵位与财产的庶子、诸子们来说,这是个天大的好事,因为他们也能够获得爵位与财产。所以,诸侯王若是不肯接受推恩令,恐怕头一个要反的,就是他们自家的子嗣。

再者,经过文景两朝,诸侯王的力量早就不复从前了,就算是有些侥幸留下的大诸侯,其力量再强也是独木难支,要与朝廷对抗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面对武帝的旨意,诸侯国只有无条件接受的份儿,没有商量的余地

所以说,诸侯王们的确都知道推恩令意味着什么,但是他们的确没有能力去反抗汉武帝的命令,只能去接受,这是大势所趋无法改变。

8

汉武帝时期诸侯被压制,没有实权进行反抗抵制。

因为景帝时期,爆发的七国之乱,中央政府收回了诸侯国二千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封国的相国,中尉,内史,皆由中央任命,实际上是中央派来监视掣肘诸侯的官员。

诸侯王权力大部分丧失殆尽,别说妄图恢复到周王朝,七国之乱前的水平都达不到了。所以各地诸侯也没有实权进行反抗抵制。造反更不可能,淮南刘安密谋造反,准备骗朝廷相国,内史,中尉一网打尽,但是中尉不去,淮南王就毫无办法了。

建元三年,汉武帝几个亲弟兄来长安朝见汉武帝,席间著名种马王刘胜哭了。汉武帝问他为什么感伤,他回答到被朝廷官员欺负的没办法了。刘胜在历史记载中,好酒及色,这样的诸侯王被整治的来亲哥哥面前哭鼻子。可想而知,诸侯王在朝廷面前是什么状态。

刘彭祖算是诸侯王中最凶悍的一个王了,他怎么对付朝廷官员呢?在朝廷官员面前装孙子,背后打黑枪。离间关系而已。当面硬刚?平头百姓江充都把他搞得换掉太子,自己差点都要去打匈奴给儿子赎罪了。 亲兄弟尚且如此,燕王,齐王,衡山王,淮南王这种稍微疏远点,也就能发几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叹息了。

推恩令在汉代历史时期的影响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直接让诸侯国的土地和势力越来越小,细分很多份。从而让诸侯势力减弱,便与国家管理。

所以个人认为武帝推恩令意义其实是在于怎么样不撕破脸的给只剩一口的诸侯王给予最后一击。 所以虽然各位亲戚在ICU还剩下最后一口气。但是刘彻郑重宣布只用安乐死,绝不拔管子,还算有点人情味。

9

汉武帝用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首先是建立在中央政府有极大优势的基础之上的,其次,这是阳谋,不怕你不不上钩。

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势力就大为减弱,中央政权占据优势

汉初,诸侯王势力在嚣张之际,便是吴楚等国联合发动七国之乱。

但最终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被平定,已然说明中央政权是有优势的。

而且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诸侯国进行了进一步打压。

叛乱的七王没活下来一个,除保存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余六国皆被废除。汉景帝还机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削弱诸侯王的权力。

经过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大大增强,诸侯国失去了很多实权,中央政府占据绝对上风,这位之后的汉武帝以“推恩令”来进一步解决诸侯国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推恩令”是阳谋,诸侯王庶子是大力支持的

“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实现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

而在嫡长子继承制下,庶子是没有多少机会立享有父亲遗产的,所以庶子的大力支持这么做的。

对于诸侯王的那些庶子来说,这是皇恩,“厚恩”,是赏赐。

推恩令和之前的削藩不一样。

削藩是直接拿走诸侯王的土地、人口等实际权力,诸侯王的家人当然会反对。

但是推恩令,不是拿走诸侯王的土地,人口,而是将他们“赏赐”给诸侯王的所有儿子们,让很多以前不能受益或受益很少的庶子得以受益。

庶子们当然不会反对。

即便有诸侯王造反,这些庶子将是制止造反的第一道防线。

10

刘邦设立郡国并行制,虽有力羽翼了刘氏天下之余,也带来系列问题,正面的如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等人起来与陈平周勃等开国功臣诛诸吕,匡扶汉室,负面的如七国之乱,汉景帝杀了老师晁错又费了好大劲才平定。随着国力的强盛,中央集权的加强,王朝与当地的冲突明显加大,两方互斗了两代人,到了汉武时期,采纳了主父偃脱胎于贾谊治安策的推恩令,一举解决王朝内忧,自此,再没有大的王国之祸发生,推恩令能够顺利实施,有几个原因。


首先,刘邦虽然也分封建国,但已经不是周制,是秦制补充式的分封,从权力集中分散来看,中央强者恒强,长久以往,必然会走向全面秦制,刘邦分封从被迫的异姓王,走向有计划的翦除并让同宗上位为同姓王,腾笼换鸟换上至亲拱卫,分吴楚之地分给刘贾和刘濞等宗室。这项国策再经文帝以阴柔的方式推行,形成明确的第二步,就是继刘邦的以同姓取代异姓,走向以亲制疏。所谓亲疏,如儿子比兄弟亲,兄弟比叔伯亲。真正着手并有效在解决汉初诸侯国问题从这时开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与此同时,汉文帝采取贾谊的建议,贾谊是儒家中难得一见的大才天才,他的许多见解具有真知灼见,看事洞明,也受到权贵的嫉恨,被排挤出朝堂,但他的“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建议得到刘恒的大力推行,他把齐国分为七个封地,又把淮南为三个,用分地的办法,表面大施皇恩,其实是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到文帝十六年即前164年,王国总数增至十七个,即刘邦末年的九国,加上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城阳、庐江﹑衡山八国。对于一些没有后代的就废除国家,如长沙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继之的景帝刘启,继续推行其父定下的分化制肘王侯国的策略,封六位儿子为王,至此,王国增加到二十二个。在此时,由于误判形势,听取了晁错的削藩建议,用强硬手腕直接夺取诸侯王封地,迫反吴王刘濞等疏宗,七国之乱的组成人物,基本是刘邦的亲人为主,与文景系对比已算是外人,他们感受到明显威胁而抱团以清君侧为由起兵,大乱已成,汉景初期惊慌失措,定下心后处置得宜,杀晁错堵了七国的起兵理由,又用周亚夫窦婴为大将出兵平叛,三个月乱事就平定。这次平叛,根本消除了王国中的有力一派,为推恩令施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汉武帝实行的推恩令不是削藩,它是以皇帝的恩令而发出的,表面是为了诸侯王的后代着想,实际是铲除王朝长远威胁。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由于国力空前强盛,各大王国也在之前消耗殆尽,推恩令的实行没有出现大的反弹如叛乱等事,到最后,许多原刘氏宗室,被推成一般民众,如汉末刘备,穷得已经要靠织席贩履为业。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