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主的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内涵很丰富。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刘禹锡《乌衣巷》一诗。理解该诗就必须能明白诗中的两个地名:朱雀桥,乌衣巷;两个家族:王氏家族,谢氏家族。这些概念搞清楚了,题问也就迎刃而解了。
一,朱雀桥
东晋时在金陵城外,秦淮河上建了一座浮桥,即朱雀桥,东晋谢安在桥上的重楼建有两只铜雀,故称朱雀桥。
二,乌衣巷
乌衣巷靠近朱雀桥,是一条幽静狭小的巷子(今南京市东南,文德桥南岸,夫子庙西南数十米) 。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乌衣巷 是六朝豪门世族的住地,十分繁华。其中有东晋名相王导、谢安的宅院。
三,王,谢家族
诗中"王谢"指的是:六朝望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之合称。晋永嘉之乱后,琅琊王氏和河南陈郡谢氏族人,从北方南迁至金陵,后因王谢两家的王导、谢安及其后继者们于江左五朝的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著 而彪炳于史册,成就了后世家族无法企及的荣耀。后成为显赫世家大族的代名词。
1,王氏家族
王氏家族晋朝琅砑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琅砑王氏是名门望族。王导(276––339年)字茂弘,和司马懿的曾孙、琅砑王司马睿友善。永嘉元年(307年),王导相随南渡,他联合南北士族,拥立司马睿为帝(晋元帝),建立东晋政权。王导官居宰辅,总揽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国政,从兄王敦都督江、扬六州军事,拥兵重镇,从弟子布列显要。
当年,司马睿登基那天,鸣钟击玉,百官陪列,大典隆重。元帝命王导升御床共坐,王导坚辞说:“如果太阳与地上的万物等同,老百姓怎能得到阳光的普照!”元帝只好作罢。故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2,谢氏家族
谢氏家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特别是谢安出山以后。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少以清谈知名,最初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多次拒绝朝廷辟命。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方东山再起,任桓温征西司马。
咸安二年(372年)简文帝崩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在淝水之战中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至此,谢安声望如日中天。谢氏家族发达到谢安任相时期达到顶峰。
四,解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诠释的是啥子意思?
(王谢世家大族,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巨室。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是《乌衣巷》诗的最后两句。在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给读者呈现出,当年秦淮河朱雀桥的笙歌曼舞已不复存在,而是满目疮痍的野草,野花。夕阳余晖斜照在达官贵人的居住地乌衣巷入口。当年在王谢两大世族的府邸华堂橼檁,屋檐上筑巢的燕子也离开了旧巢,飞到了老百姓家。
该诗最后两句点明了主题,即世事沧桑,盛衰更替的历史事实。如,李白《江上吟》诗中:…………
楚王台榭空留丘。…………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孟子·离娄章句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刘禹锡《乌衣巷》诗的高明之处是借物咏史明志,其诗句寓意藏而不露,十分含蓄。 该诗是他被谪貶23年后,奉诏回京,路上所作。 深刻体现了作者对于世事沧桑,兴衰更替的历史思考。也流露出作者宦海沉浮,屡遭谪貶后,超然物外的心情。
王谢华堂今何在?楚王台榭空留丘。
燕子飞入百姓家,沧海桑田说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