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来看看当时秦国变法前的现状,法家思想深受统治者的认同.

1.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为了本国政权,纷纷启用人才,以求变法图强.魏国李哩变法成功,引起了秦孝公的兴趣.孝公时期,国力贫弱的秦国引发统治者的深思.渴望找寻一位仁人志士通过变法来挽救秦国现状.

2.从国力来说,国力微弱,因秦国地处偏僻,经常被其他盟友遗忘,除此之外,秦国遗留大量的奴隶制社会风俗.思想和习俗都走入了瓶颈期.

3.秦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困境,魏国通过变法,经济军事显著提高,魏国强盛后,为了领土攻打其他小国,秦国是主要攻打目标之一.秦国屡战屡败.

4.其他国家通过变法,国家实现了不同的税收制度,秦国比较晚,落后其他国家.其他诸侯国变法瓦解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鼓励了老百姓积极性,生产力得到解放.

孝公时期,已经意识到变法才能图强,才能改变秦国积贫积弱的现状.所以商鞅变法应运而生.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在秦国开始推行新法。每一次变法就是一次权利,利益的转移。商鞅要在秦国推行新法,不可避免的触碰到了秦国老贵族们的利益。所以纷纷出来阻挠。

商鞅来个舌战群儒与老贵族们打了一场口水仗,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可谓是针尖对麦芒。最终,商鞅技高一筹,以一己之力成功战败老贵族。

战败的老贵族们虽然想要阻止商鞅推行新法,但是已经有心无力。商鞅的新法方才得以可以推行。

虽然新法可以推行了,但是商鞅害怕百姓不信。于是在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并命人贴出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

立木为信

商鞅的这一举措,不仅取得百姓对自己的信任,同时也为自己即将推行的新法预热。商鞅要是生在现代社会,一定会是一个营销高手。

商鞅推行的新法主要包括“法律”的改变,“土地改革”,“军事改革”。在军事方面施行的“军功制”,让秦国的军队再后来作战中猛如虎。秦国许多名将就是“军功制”的受益者。

商鞅变法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经过百多年的积蓄,秦国成长为了不惧六国的猛虎,为始皇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足了准备。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虽然让秦国强大起来,但是变法过程中商鞅损坏了太多秦国老贵族们的利益,老贵族们对商鞅恨之入骨。最终老贵族找到机会将商鞅车裂而死(有种说法是,商鞅并没有死,秦惠文王虽然迫于秦国老贵族们的压力要将商鞅车裂,商鞅用它的生命换来了秦国的强大。

最佳贡献者
2

儒、道、墨、法四家思想,每一家学派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和重要著作,在当时影响很大,但只有大家适合生死存亡的战国时代,嬴渠梁要强国就必须选用法家。

一、儒道墨法只有法家适合大争之世

儒家学派拒绝谈利害,只谈仁义,只对君主歌功颂德,使君主们在非常舒服的精神状态中,任用他们担任官职,但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自然被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

道家的思想是逃避的,把人生的富贵尊荣,看的都像天际的浮云,绝不追求,也不跟人竞争,如果有人竞争,他们就立刻退让,这不符合大争之世。

墨家的思想是宗教的,像一个苦行僧,无条件为他人分忧。在人类未能全部快乐之前,他们不单独快乐。因为他的理想太好,要求太高,以致必须有一种殉道的极端宗教感情才可以胜任,这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办到的,不久就发生后继无人的枯竭现象,逐渐消失在人群中,只留下世人敬仰的学说。

而法家学派主张实行法治,加强君权,向君主分析厉害,并提出具体的方案,为君主们谋取实际利益,这非常适合各国从事的生死存亡的斗争,让各国君主不得不赋予权力。

二、法家的前辈已经用事实证明:法家可以强国

管仲是一个典型的法家,而且使用法家政策使齐国强大,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李悝,晋国高级官员,晋国分裂后,担任魏国高级官员,他用法家治国,平抑物价,丈量土地,是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超级大国。

吴起,运用法家思想,让鲁国不再受侵略,让魏国称霸,让衰老的楚国重生。

历史证明,法家是强国之道!

三、历史上最大的魔术——商鞅变法

秦孝公嬴渠梁认为人才决定国家的命运,在他继位的第二年,发出求贤令,欢迎各国知识分子光临秦国,法家句子商鞅入侵秦,嬴渠梁将大权交给这个素不相识的客卿,命他变法。

商鞅对秦国的政治、经济、军事、风俗、社会结构,进行了彻底的改变。变法是人类智慧所能做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他能把一个侏儒变成一个巨人,把一个没落的民族变成一个蓬勃奋发的民族,把一个弱小的国家变成一个强大的国家。只用了19年,秦国继位国之后成为超级强国,但他比魏国的实力雄厚百倍,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

不管你承不承认,法家思想已经完胜当时百家争鸣的所有思想,成为了后世治国的重要思想理念。道家思想过于清静无为,儒家思想过于讲道理礼法,墨家思想过于无私博爱,纵横家思想只适合搞外交,兵家思想更适合排兵布阵。

这么多思想当中,只有法家思想是非常适用于治国的。当然,两千年以来的统治者们,始终都是以儒家教化世人。

不过儒家思想只是为了保证统治者至高无上的皇权,只是从思想层面上管理世人,可是人的肉体该用什么来管理呢?只能靠法家思想。

嬴渠梁要想秦国强大,只能靠商鞅的法家思想。

  • 1、法家思想在商鞅变法前,已经有成功的先例。

法家思想并不是商鞅首创,法家思想真正的缔造者,应该还是儒家学者的弟子,那就是魏国的李悝。李悝的老师是子夏,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是孔子的高徒。

所以说李悝算起来是孔子的徒孙。一个儒家弟子,居然是法家的缔造者,这的确是挺让人意外的。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於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见於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彊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史记》

当时是魏文侯执政期间,李悝帮助魏文侯实行变法,魏国一跃成为众多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个。不论是经济还是军事,都异常强大,甚至后来将秦国摁在地上摩擦。

李悝变法的成功,是商鞅变法的基础和背景。 后来商鞅前往秦国,所带的正是李悝编写的《法经》。

  • 2、其他思想在各国并没有什么成效。

孔子曾经在鲁国实行儒家思想,可是鲁国在战国时期,却逐渐衰落,甚至被楚考烈王所灭,鲁国本质上除了严格奉行周礼,国力并没有因为实行儒家思想而增强。

道家思想并没有哪个国家敢正儿八经的去实行,毕竟哪个君王在天下一统之前,就敢什么都不管,有时候折腾也是一件好事。

墨家思想的创立者墨子,本身也是儒家学者的弟子,他是宋国人,也曾经做过宋国的大夫。在战国时期,形成了非儒即墨的格局。可是宋国这些深受墨家思想所影响的国家,也没有强大,反而在战国时期逐渐消失。

而实行法家思想的魏国、韩国等诸侯国,都逐渐变得强大了起来。所以说法家思想是有市场的,嬴渠梁自然也希望引进法家思想。

  • 3、嬴渠梁下定决心支持商鞅变法。

综合了所有思想以后,嬴渠梁最终决定,还是以法家思想作为变法的主要思想。商鞅变法,最核心的部分,其实就是秦孝公嬴渠梁的无限支持。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史记》

商鞅变法的思想基础,是李悝的《法经》所提供的,基本上也都是按照魏国变法的所有步骤和策略来进行的。

商鞅本人负责变法的严格实施,这一个过程中,如果没有嬴渠梁的绝对支持,基本很难完成。因为商鞅变法的过程需要得罪很多贵族。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在秦国贵族当然是有权有势的人,伤害到了这帮人的利益,不管是谁,他们都不会答应。好在嬴渠梁是国君,可以镇得住他们。等到嬴渠梁去世以后,商鞅也就被贵族们给搞死了。

法家思想推崇以法治国,而不是以人治国。

  • 1、历朝历代都离不开以法治国的思想。

不管是先秦时期,还是后世的封建王朝,其实以法治国的国家都是非常强大的。而且就算这个王朝是以儒家或者道家思想作为宗旨,其实也不能离开以法治国。

比如说汉朝初期,是以道家的黄老学说为治国宗旨,可是汉文帝、汉景帝这些皇帝他们并没有放弃以法治国的理念,而且那个时代是酷吏盛行的一个时代。

汉武帝时期,虽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法家思想依旧成为了治理国家的主流思想。酷吏张汤就是以法治国活生生的例子。

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

汉宣帝的儿子刘奭一直迷信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可是汉宣帝对此非常失望,他告诫刘奭,治国必须要兼有霸王道,其实就是在强调法家治国的重要性。

  • 2、以人治国只会让政府失去公信度。

在先秦时期,很多国家都是以人治国。因为贵族们都是王族的亲眷,他们在做了官以后,对来老百姓,基本上都是看个人心情。

这就比较可怕了,百姓们整天活在这种统治之下,那对自己的政府肯定是失望透顶的。个人的好恶可以决定百姓们的生死,这种事情绝对不利于国家的强大。

每个百姓都活在战战兢兢当中,谁还会愿意给国家卖命呢?而当时的诸侯国,要想在春秋战国站住脚,那就必须要依靠百姓的力量。

为此,有觉悟的诸侯国,开始做出改革,甚至开始任用外国人才和寒族,目的就是为了激发百姓们的积极性。

  • 3、商鞅变法,便是严格实行以法治国,所以能使秦国强大。

很显然,商鞅变法便是严格按照法家的套路来治理国家。法令一旦制定好了,那是不以人的思想作为转移的。

  1. 首先这可以良好地解决个人好恶决定百姓生死的问题,只要不违背法令上的事务,就不应该获死刑。
  2. 其次官员具有可替代性,不管是谁来做这个官,都是相同的断案方法。因为按照法令来办事,绝对比人情世故来办事要公正的多。
  3. 再者能够调动老百姓们的积极性。只要政府的公信力树立了起来,那么老百姓便有了遵循的依据,按照法令行事之余,老百姓们的生产力也会被调动起来,军队的战斗力也能提高。

由此可见商鞅变法,便是对法家思想最好的实践。嬴渠梁将秦国交给商鞅,绝对是最成功的一次选择。

总结:嬴渠梁为了商鞅变法,得罪了整个秦国的贵族。

其实变法是一件挺伤人的事情,因为变法的过程,需要得罪很多人,其中就包括了你最近亲的人。

嬴渠梁在变法的时候,其实就把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都给得罪光了,比如说他的大哥嬴虔,就是被商鞅割掉了鼻子。

这种牺牲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历代变法也是很难成功的。王安石变法,因为宋神宗的懦弱半途而废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参考资料:

《史记》

《汉书》

4

我是纳谏如流,由我来回答

秦孝公嬴渠梁和商君商鞅,战国时期的模范君臣。商鞅在前面大张旗鼓的改革,嬴渠梁在背后默默支持商鞅,帮助商鞅扫除一切障碍,包括自己的兄长。君臣合力,其利断金。商鞅变法仅仅只有二十年的时间,变法大成,陆续夺回被魏国之前所占领的土地。之后的秦王都以法家的思想治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梦想。法家思想在秦国的一统战争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的确是只有法家思想才能使秦国变得强大,才能够兼并六国。

战国时期的变法有秦国的商鞅变法,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的申不害变法,赵国的“胡服骑射”变法,齐国的变法严格上来说不算是变法。其中商鞅,李悝,吴起,申不害变法,都是以法家思想为中心的变法。

百家争鸣,各种学说流传于诸侯间,有后来成名的儒家、道家,可为什么在封建王朝中籍籍无名的法家,却在战国时期混得风生水起,远远超过了后来成名的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成名得益于战国这个时期。春秋时期大概总共有上百个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就只剩下了秦国、齐国,燕国、楚国、赵国、韩国、魏国、鲁国、宋国、中山国、越国、卫国等国,总共不超过二十个国家。

到了战国中期,鲁、宋、越、中山全部被吞并,中原战场变成了以秦、齐,燕、楚、赵、韩、魏七个国家为主的战场,谁都想灭掉谁。提倡仁爱思想治国的儒家肯定行不通,否则孔子也不会在活着的时候不受人待见;道家更加行不通,“无为而治”这套治国方针只适用于和平时代,与百姓一起休养生息,与战国时期显的格格不入。

能够在战国时期吃得香的只有法家,法家讲究的是效益,是实干派,凡事以国和君为中心。用法令来约束百姓,用法令来愚化百姓,使百姓愚昧,听从国君的命令。只有国君有权威,百姓愚昧,听从国君的命令,国家才会强大,才能有足够的实力吞并他国。

总结

在那个大分裂的时代,每一个国君都看重利益,抱有兼并六国的野心,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国家能够一统六国。在这种情况下,别的思想根本行不通。儒家、道家这种后来成名的思想,都是在大一统朝代才流行的思想。大一统朝代的国君主要的工作就是富国强兵,开创盛世,基本很少会打仗。就算要对外扩张,欲望也不会有战国时期的君主那么强烈。

5

是的,秦孝公只有通过法家思想才能迅速让秦国实力聚拢提升。而商鞅的变法政策将法家思想贯彻的最为彻底,故这种强强的联合,最为成功。

战国是杀伐不断,英雄迭出的竞争激烈的时代,急需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

春秋时期,列国争雄,诸侯争霸,然而秦国地处边陲,发展缓慢,第一次跻身于中原大国是在秦穆公时期。秦穆公求贤纳士,与邻国晋国交好。但秦穆公之后,秦国仅百年没有贤能的君主。

故而再次被排除在大国行列之外,再次成为边陲弱国。尤其在秦厉公、秦躁公、秦简公及秦出子乱政时期,统治阶级争权夺势,国君频繁更替,国力被损耗严重,河西之地也被魏国占领。战国时期的秦国摇摇欲坠,急需彻底改革。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深知变法图强的道理,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韩国申不害变法,但大多变法不彻底。战国激烈的竞争,秦国最糟糕的国情现状,需要极端的强权体制。无疑,商鞅“己所不欲,先施于人”的法家思想极其符合秦国。

秦国走向强大,商鞅的法家思想最为实用。

秦嬴渠梁在接受秦国时,统治阶级利益分配不均,领导高层争取夺利。秦国政治高层无心国民发展,各诸侯国农耕水平都得到提升发展时,秦国仍然落后,以至于人口一直稀少。

秦国人口少,农耕水平低,加上地理位置的缺陷,以至于诸子百家,百花齐放时,秦国人才是少之又少。政治高层紊乱,经济水平低,文化发展弱,人口稀少。这就是商鞅法家思想到来之前的秦国。

商鞅的法家思想理念都一一解决了这些问题,首先强调君王的地位权势,君王驾驭臣下,必须靠刑赏两大权柄,赏有功,诛有过,这样极端的利益关系有效限制了旧贵族势力,也让秦国不遗余力的重用人才,如张仪,范雎。

其次,商鞅的法家思想贯穿秦国就是王霸事业,在国内粗暴的驱使民众经济发展,兄弟分家,乡邻连坐,无功不封爵,有效的解决了国内的农耕问题,也增强了国民的生产积极性。俨然是以军国主义强国为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

商鞅的法家思想有效的解决了当时秦国的大部分问题,减少统治阶级间的利益冲突,巩固王权。并通过赏罚分明引进优秀人才,增强民众的生产和战斗积极性,从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从边陲小国走向虎狼强国。

但是,秦国的法家思想重视利益,忽视教化,淡漠道德,导致秦国成是法家思想,败也法家思想。

我是妙趣侃历史,欢迎点评关注。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6

当然不是,的确是商鞅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 但根本原因还是因地制宜,重视农耕与奖励军功的制度使秦国真正的强大起来 ,而这些,虽然也是商鞅变法的内容 但不是其中的法家思想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法家思想在推行变法时拥有更好的契合行,依法治国和各个系列的严苛律法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新法的施行,但并不是说除了法家思想,别的诸子百家就无法使秦国变的强大起来

就当时的战国而言,各国变法都不尽相同,对于各国国君来说,用什么思想治理国家并不太重要,毕竟当时还没有陈胜吴广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也没有汉高祖斩白蛇起义,以一介布衣登上皇位的例子,在当时是真正的家天下 ,七国国君,包括大部分贵族,都是世代传承而来,七国国君包括秦国赢氏也是三皇五帝的血脉,人们思想没有解放,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国内人民起义基本没有,贵族叛乱也不是太多,国君更多的考虑是如何增强国力 ,去对付别国,可以说各国的危险基本都是来自于外敌,而不是国内

所以国君更重视能增强国力的实际政策,而不是诸子百家各自宣讲的政治理念

那么如果不用法家,是否能用别的学派思想来强盛秦国内

答案是,可以

首先我们已经确定,单单只有政治思想,没有具体强国政策的学派是不可能强国的,毕竟我们不可能饿着肚子谈理想,也不能用思想去打败敌人,那么儒家,道家,以及其他只能空谈思想的学派基本可以排除了

还有一些相对比较专业领域一点,比如兵家,纵横家这些,这些学派本职上属于力量倍增器,他们可以更好的发挥现有的实力,或者是增强自己 削弱敌人, 只是相对来说,这些都需要本身国力强盛到一定程度效果才能完全发挥出来,本源不够强大,怎样的战神和谋士也无力可施,就像乘法一样,前面基础值太小,后面再多几倍出来也是无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嘛

真正能够使国家强盛本源,也是秦国需要的思想学派,是如同墨家,法家,农家等自带富国强兵施政纲领的学派,秦国最后选择了法家,所以秦国政治效令非常严格高效,慎密的法律条令保护了人们的利益不受贵族剥削,使秦人勇于战阵而锲于私斗,在开垦农田方面,法律也无孔不入的监督着人们,既不让贵族欺压百姓 又不让百姓偷懒不尊政令,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迅速的使秦国良田增加,粮食产量大大增收,军功制度也让秦国军人悍不畏死,秦国由此强盛起来

那么,换了墨家又如何呢,首先,墨家掌握着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最高的科学,毫无疑问秦国的生产力会大大提高,工具的创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至于军力也是如此,没有法家严苛的斩首记功,但多了墨家的各种精妙军械,秦军的战力也会大大增加,另外,据记载,墨家不但善于研究技术,掌握着大量科技和大量专业技术人员,还可能有一种特殊的兵种训练方法和围绕新式墨家军械产生的各种新战术(墨子曾经用新军械和新战术在军事推演中多次击败鲁班)

至于农家,掌握的基本都是生产技术而不是军事技术,使秦国慢慢变的强大也还可以,强到最后横扫六国的地步就不一定了,毕竟其他六国也并不都是吃素的

综上所述,可以说,若用墨家,效果不会比法家逊色,甚至于大大超出,在内政方面,法家是用法律来改变现状,控制生产关系来提高生产力,军事方面则是军功制度来激励战士勇猛杀敌,墨家则是发展科技,内政上以生产技术的进步来提高生产力,军事上 ,则是以升级军事装备,改变军事战术来增强战力。

两相对比,还是墨家更胜一筹,毕竟,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嘛

7

答案是肯定的!因为那时的秦国要想强大,必须提高国家凝聚力。法家治国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惠及百姓并树立政治权威,也就是说话算数!

说话算数可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在那个封建专制家天下的时代,君主就是老大,可以肆意妄为,百姓只有受欺压的份。

法家思想制定的条条框框同样约束皇家贵族,有点人人平等的意思,侧面讲法家思想为百姓争取了人权。

再者从国家发展来看,当时诸侯争霸,发展国家势力是第一位的,落后就要被挨打。

其他百家争鸣的学说均不适用于当时的秦国,所以法家治国思想无疑是最正确的,历史也验证了这一点。

尽管法家思想触动了某些老氏族的利益,商鞅最终也被处以极刑。但商鞅的法家治国思想被秦惠文王嬴驷继续采用,使秦国得以发展壮大,经过上百年的励精图治最终统一天下!

所以,嬴渠梁采用商鞅变法是对的,也只有商鞅变法才能救秦国!

8

说法家,必须先说道家,说道家则绕不过《道德经》,再追本溯源,那就不得不提一下《周易》。

有人说《周易》是中华民族的哲学总纲。既然是总纲,必然是众学之本,各家之源。

那《周易》讲的是什么呢?细读每一卦,你会发现它所诠释的正是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如果看不懂,没关系,去读《道德经》。

《周易》跟《道德经》什么关系?你了解一下老子是干什么的就明白了。

老子是周朝图书管理员,有人说他又叫太史儋,精通易学,曾预言陈国陈完(田氏之祖,孙子先人)后人将在姜姓之国崛起,后来果然有了田氏代齐。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精通《周易》的老聃,经多年沉淀,把晦涩难懂的天书精髓提取成了琅琅上口的《道德经》。

《道德经》把天地法则呈现在人们面前,开启了众妙之门,能得一门者便足以开创出一片惊世骇俗的天地!道家,法家,名家,儒家,阴阳家,等等,无不例外,却又各有其独特之处。

比如,老子希望人们遵循天地的法则,可是法家却认为人类应该有人类的法则,不应该成为天地手中的“刍狗”。

这一点正好点中了秦侯的命门。

秦国从一开始就被周朝正统列为编外小部落,根本进不了王国核心,数百年来被扼在边陲,似乎就是天命如此。

所以东周伊始,秦国就挤破了脑袋想要进入那个秉承尊尊亲亲的姬姓贵族圈子,其所拥立的周平王果然争气,挤掉周携王成为真命天子,秦国因此有幸第一次被天子钦命位列诸侯!

这就点燃了秦国与命运抗争的希望之火,而且这种精神像传世的祖训一样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但人才匮乏和缺乏文化灵魂一直是秦国难以突破的一道坎。正因如此,即便是中原的三流人才百里奚和骞叔,也被秦穆公当成国宝一样看待。

当宣扬人定胜天的法家思想如此赤裸裸地呈现在秦孝公面前时,他的感觉就好像是刑天找到了脑袋,躯体找到了最合适的灵魂!

所以,选择法家是秦国追逐自己梦想的必然选择,正所谓,最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就是这个道理!




9

春秋战国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思想流派,主要为儒、道、法、墨。

儒家崇尚礼乐仁义,讲究以礼治国。但是在这个礼坏乐崩,群雄割据的时代,不可行。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但是在大争之世,也行不通。

墨家以兼爱为核心,反对战争。但是在这个战争时代,追求利益,也无法成功。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不别疏亲,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虽是严刑酷法,但是奖罚分明,有法可依。

所以秦孝公如果不采用法家的治国思想,很难走向成功。





10

战国时期,秦国自秦穆公春秋称霸后,经历几代乱政,列强蚕食,国土沦陷。到了秦献公,为了收复河西失地,又与魏国连年争战长达二十年。秦国国力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在此危难关头,秦献公的二儿子赢渠梁以其非凡的胆识提出了罢兵休战的主张。秦献公不肯,但在次日的决战中却中了魏军的狼毒箭,身负重伤,不得不退兵。临终确定由赢渠梁来继任秦国国君。秦献公的大儿子公子虔勇猛善战、颇负人望,秦国老氏族想拥立公子乾,但公子乾深明大义,全力支持赢渠梁,真正起到了秦国柱石的作用。此时的秦国陷入四面楚歌之绝境,辎重耗尽,兵源匮乏,国力虚弱。而六国虎视眈眈,时刻准备分秦。

这就是年轻的赢渠梁即秦孝公继位的时候也是秦国最艰难的时候的情状,秦国国力已消耗殆尽,到了亡国的边缘。但秦国举国上下还处在替秦献公报仇雪恨的激情之中,他们要求杀了被擒的魏国丞相公叔痤,继续与魏国决战。秦孝公面对秦国穷弱的现实,力排众议,放了公叔痤并采取了割地与魏国修好的英明决策,终于迎来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和稳定的局面。当公叔痤要求秦国纳贡称臣时,秦孝公回答的非常经典:“不纳贡,不称臣。秦国穷困,无贡可纳;秦人硬骨,不能折腰!”。随后,秦孝公又刻了一块国耻碑,立于宫门,让全体国人牢记国耻,发愤图强。为了富国强兵,秦孝公即位第一年就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求贤令》中他实事求是地陈述了秦国的贫弱现状、自己发奋图强的决心和秦国将来对强秦士子的回报。为了鉴别和斟选真正的人才,秦孝公让入秦的士子先到秦国各地走访三个月,根据实情写出策论,再按才录用,最终确定了大贤才——卫鞅。

商鞅,本姓卫,因是卫国皇室之后,又称公孙鞅。后因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在“商”地,才被称为“商鞅”、“商君”。曾被魏国丞相公叔痤推荐给魏惠王但魏惠王弃之。壮志未酬的商鞅在前三次觐见秦孝公无果,第四次会面君臣相谈甚欢,《史记》原文:“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遂秦孝公拜卫鞅为左庶长,总领国政,推行变革。赐卫鞅穆公镇国金剑,并晓喻朝野:“先祖穆公镇国金剑,号令所指,违者杀无赦,凡坏我变革大计者,无论公室宗亲,一律依法论罪!”接着,秦孝公又抽调干吏景监做左庶长府领书,抽调干将车英做执法都尉,给卫鞅配备了精干的属官。还与卫鞅同车而行、偕手入府。莫大的信任与支持保证了新法的顺利实施和商鞅变法最终的胜利。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具体如下:废除井田制,准许买卖土地,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取消贵族特权,废除“刑不上大夫”;奖励军功,即使是奴隶也可以因军功恢复自由身,而贵族没有军功者不授爵位;厚赏重刑,建立连坐制度,对耕织、作战、告奸有功者施以厚赏,对那些私相斗殴者、不积极外战者、懒惰贫穷者、隐匿犯罪者加以重刑。商鞅通过“徙木立信”树立国家威望信誉,以铁血政策保证新法的实施。时太子触犯新法,因是国家储君,不能用刑,商鞅就让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代为受过,一个处以刖刑(砍脚),一个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涂墨)。新法实行四年后,公子虔再次犯法,商鞅竟然割掉了他的鼻子(劓刑)。于是“秦人皆趋令”。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国脱胎换骨,国富兵强终成虎狼之秦。《史记》记载:“秦人富彊,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变法后的秦国军事实力剧增,连连获胜。元里之战,秦军斩首七千,夺取魏国少良。安邑之战,秦军长途奔袭成功占领安邑。河西之战,秦军俘获魏军主将公子卬,大败魏国军队。商鞅作为法家的优秀弟子,通过变法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与经天纬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将法家带到了唯我独尊的地位。秦国也由此傲视群雄,成为战国最强。商鞅变法为秦国最终一统天下打下了深厚的基石。当然也因为秦孝公是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是一位虚怀若谷,一心求强的贤君;他是用人不疑,持之以恒的明君。他更是秦国由弱转强,终成虎狼之秦的圣君。

秦王朝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自由奔放、最为充满活力、最为伟大的时代。用那时候的话说,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时代。那个时代名将辈出,大才如云,英主迭起,那是一个大争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所有文明支系都被卷进了这场全面彻底的大争之中!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举凡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在这种大争之中碰撞出最灿烂的辉煌。战争规模之大,经济改革之彻底,权力争夺之残酷,文化争鸣之激烈,民众命运与国家命运的联系之紧密,创造的各种奇迹之多,涌现的伟人之多―――所有这些,都是后来的时代无法与之比肩的,甚至是无法想象的。”这个时代里有张仪、苏秦等人纵横捭阖于列国王庭之上;也有儒家、墨家、道家等流派论战于思想的盛宴之中;还有春申、孟尝、信陵、平原等公子的养士风流;更有白起、李牧、廉颇等在沙场上的生死存亡。这一时期,天下的能人志士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努力拼斗。

根据斯时秦国国势衰微、人口稀少、军力孱弱的情状,只有采取法家商鞅之变法釜底抽薪、严令法度、富农强国、练武强兵才能从根本上快速使秦国强大。若取儒、墨、道、士等家侧重于管理提高国力策略,等于隔靴搔痒、制表不制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秦国孱弱问题,况且秦国其时国民衰微根本谈不上发展。故如果不是采用法家的治国理念,秦国衰微积重难返,非但强大不了甚至有亡国之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