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资讯 > 如何评价《爆裂鼓手》?

如何评价《爆裂鼓手》?

2020-09-26 18:40阅读(74)

如何评价《爆裂鼓手》?:哪怕只活到35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不要平庸过完一生,成为人间的一粒尘埃。这是电影《爆裂鼓手》主角安德鲁的一句奉为圭臬的:-鼓手,

1

哪怕只活到35岁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也不要平庸过完一生,成为人间的一粒尘埃。

这是电影《爆裂鼓手》主角安德鲁的一句奉为圭臬的话。这部电影被人称为“史上最残酷的励志片”。它借用安德鲁练鼓练到虎口开裂,一个一个创口贴也无法阻止飞溅出来的鲜血来告诉大家:

迎难而上的坚持是对自我理想的负责到底,是对不想屈就的现实的不断反抗。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19岁的安德鲁就读于美国一所一流音乐学院,他选择的是鼓手中最难练的爵士架子鼓。而他也一心想成为顶尖鼓手,他想成为查理·帕克一样优秀的乐手。

他的魔鬼导师弗莱彻最大的梦想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查理·帕克。按理说,两个人有着共同的追求,很容易产生心灵共振,朝着同一个目标使力,这将是一个温情感人又励志的故事,但是没有。

弗莱彻非常严苛又及其暴躁,他会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学生,会在安德鲁没踩对拍子直接抄起椅子砸过去,一旦在训练过程中出现任何错误,他不会直接了当地指出错在哪里,上来就是扇耳光让对方指出错的地方,一直扇到你找出为止。

强压下的摧残,心灵上备受煎熬。为了达到导师的要求,安德鲁跟女友分手,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练鼓上。他只想要赢,要成功,要成为下一个查理·帕克,其他的都可以不管。

他有着近乎自残的执着和坚持,即便是出现车祸,头破血流也要赶上演出时间,终于在纽约顶级音乐会舞台上,安德鲁以他炉火纯青的技艺和完美的演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故事很励志,但也引起我们深思,这种自残式的坚持和魔鬼般的训练,真的值得吗?除了成功,我们还应该看到更多。

01你对他人的态度,总有一天会反射到你自己身上

孩子是父母的镜子,学生也可以是老师的镜子。总是以咆哮体行走的弗莱彻,

每句话都要带一个“fuck”,除非某句话特别长,要分为好两三句来讲。

安德鲁第一天进入“爆裂鼓手”团就遭到弗莱彻最恶毒的语言和被扔椅子的待遇,你永远都猜不到下一秒弗莱彻会以哪种变态的方式来凌辱你。

这种方式一度将安德鲁推向了精神崩溃的边缘。在一次比赛前,安德鲁因为粗心将鼓槌落在了车上,在弗莱彻要换鼓手的威胁下,安德鲁向他保证会以最快的速度在比赛开场前拿回鼓槌,因为太过焦虑和担心,开车时注意力无法集中发生了车祸,他满身血痕,仅存的清醒的意识还是让他爬起来就往比赛现场冲。

但车祸受伤还是影响了发挥,弗莱彻恶狠狠地告诉他毁了这场比赛。委屈、愤怒、疼痛、不甘、失意被杂糅在一起,形容一股洪荒之力,他再也无法忍受了,冲上去将弗莱彻扑倒在地,两人扭打在一起,嘴里不停地用弗莱彻惯用的脏话骂回给了弗莱彻

老师的言传身教处处影响着信任自己的学生,一个惯用体罚和侮辱性语言来教育学生,不但难以令人接受和理解,而且会给对方的心灵带来很大的创伤,最终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后果会反噬教育者本身。

02上天不会亏待时刻准备成功的人

在一次比赛休息中场,当时还只是助手的安德鲁不小心弄丢了乐谱,马上就要继续演奏了,但主力鼓手因为没有将乐谱背下来,没法上台演奏。这时安德鲁自告奋勇,因为他早已将马上要上场演奏的乐曲烂熟于心。

之前因为没有达到弗莱彻的要求,安德鲁被弗莱彻爆粗口吓哭,回去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训练。他反复地听音乐带,不停地逼迫自己突破极限,高强度的训练,鼓槌将他的手磨出了血那就贴上创可贴,然后继续练,后来伤口已经变得血肉模糊。比起自己的梦想,比起弗莱彻的羞辱和体罚,这点痛不算什么。

能忍受极度的痛苦才能带来极致的成功,你想要,就要拿相应的代价来换。

试问如果安德鲁平时没有逼迫自己进行高强度训练,没有反反复复一遍一遍地听音乐带,这次比赛必然会失利,除了要面临弗莱彻的炼狱般的惩罚,还要承受自己弄丢乐谱带来的自责和不安。

罗曼罗兰说:“人们常觉得准备的阶段是在浪费时间,只有当真正机会来临,而自己没有能力把握的时候,才能觉悟到自己平时没有准备才是浪费时间。”

上天从不曾亏待准备着,时刻准备成功的人。

03你以谁为榜样,最后他就会成为你的命

查理·帕克是属于弗莱彻和安德鲁两个人的。一个想寻找下一个查理·帕克,而另一个想成为查理·帕克。

查理·帕克是对波普爵士乐贡献最大的中音萨克斯演奏家,他苦练成才,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而这,也奠定了弗莱彻施行以近似残暴的手段来教学的基调。他从不担心有人会受不了这样的方式而离开,因为真正的帕克是不会离开的。

只要不死,就一定会成长。弗莱彻曾对安德鲁说过,宽容和鼓励不会给人带来任何进步,在英语里,再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了。

有人说,天才要想成为大师,是要向艺术的神坛献祭的,而这祭品,是无底线的忍受和接受,是无止境的训练和试错。

一边摧残,一边成长。用压榨最后一滴潜能的方式,来享受这痛苦伴随快乐的人间至味。

只是,这种不带情感,过于功利的追逐成功的方式,会成就一个人,也会毁掉一个人。

在想赢的路上会有很多人,安德鲁是,肖恩也是。但弗莱彻“不关心路上的殉难者,不关心途中的伤亡人数。对他而言,这是一次打磨的过程,只有经过打磨,粗精的钻石才能熠熠生辉。”

成功是目的,但不是唯一的目的。不择手段,疯狂地成长、出名,可能走的也不会太远。人不是机器,在追求的的过程中,需要幸福的意义,过分在意外在的荣誉和功名,不仅会很辛苦,最后的绽放,也可能是离死亡更进一步。

所以,就有了肖恩的自杀和安德鲁最后突破了极限,获得了成功。他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靠近自己的偶像。

04把握主动,内驱力才是助你走得更远的力量

不疯魔不成活,虽然弗莱彻冷酷无情且充斥着血和泪的训练方式令人望而生畏,安德鲁也曾因此崩溃抑郁、消沉并放弃过。

最后安德鲁能够成功,弗莱彻也功不可没,不管你承不承认,狼性手段是有一定效果的,但绝对不会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那个因素,最关键的还是安德鲁自身内在驱动力使然。

最开始安德鲁因为能加入“爆裂鼓手”团而兴奋的不知所以,那天他向自己喜欢已久的女孩发出邀请,约好一起出去吃披萨。

随后在进团没多久因为没有踩对节拍,被骂的狗血喷头,这还不算,还被扇得鼻青脸肿。他刚刚燃起的既兴奋又期待的火苗被瞬间浇灭。随后他选择跟女友分手,他不允许其他任何事分散自己的精力。

他封锁了自己,隔绝了外界,一个人对着架子鼓疯狂练习,练到汗流浃背全身湿透,练到虎口开裂流血不止,不断提高自身能承受的极限,血染红了鼓面,那场面,触目惊心。

对于架子鼓,他是真的喜欢,真的坚韧,真的愿意全力以赴,他将整个人生都交给了音乐。

唯有真实与热爱,才能激发内在驱动力,也才能有更充足的动力和无限的创造力。

05父亲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最大的底气

安德鲁的母亲很早就过世,所以他与父亲相依为命。整部电影父亲出现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出现,都是浓浓暖意。

他们会一起看电影,共吃一桶爆米花,安德鲁会很自然地跟他分享学校里的事,比如他感觉弗莱彻好像对他有好感了,他与父亲分享;

在家庭聚餐时,安德鲁表达了对成功直接而赤裸的追求,父亲提醒他朋友也很重要;

在安德鲁因忍受不了弗莱彻无人性可言的压迫两人打了起来,父亲陪他一起见律师,并对律师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我绝对不会容忍他折磨完我的儿子之后大摇大摆就走了,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我儿子更重要的了;

在安德鲁满怀信心地走进顶级音乐舞台上才发现中了弗莱彻的圈套,第一场结束后他沮丧至极,默默走出来,门口一直关注着他的父亲给力他一个紧实的拥抱。。。

他们似乎有着心灵相通般的默契,如父如子,如此父子。高兴时能一起分享,失意时能得到安慰,父亲更像是一池温泉,让人放松,完全融入,恣意游走,汲取力量。

《爆裂鼓手》以另一种方式讲述的是一部关于成功的故事,但其折射出来的种种现象却发人深省。

向上的路都不好走,但敢于突破自我,有豁出去的决心,活该最后成功的就是你。

2

谢邀。

如何评价《爆裂鼓手》这个问题,在技术层面几乎没有讨论的必要。奥斯卡六项大奖提名足够说明问题了。

爵士乐是这部电影的载体,两位主角对于艺术理想近乎疯狂的偏执追求是剧情。爵士乐本身就是带有剧情色彩的音乐类型,高潮迭起,变幻莫测,高超的剪辑功力让电影跟爵士乐完美结合。

整部电影的节奏一再加快,矛盾一再升级,到最后师徒二人从对立走向和谐而结束。

燃,不疯魔不成活,从电影中你能看到对艺术有着偏执追求的人到底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打鼓打到手快残废,用双手的鲜血喂饱手下的鼓,艺术才能得以升华。

这是常人很难理解的,而最让观众难以接受的,就是魔鬼导师弗莱彻的“逼迫式教学”,脏字像密集的鼓点一样脱口而出,扔椅子扇巴掌,在他的教育模式中,没有人格和尊严,只有成功和失败。

老实说,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也很不适应,一度出离愤怒。但当我看到安德鲁在最后一场演出时,近乎癫狂的打鼓,双手再次满是鲜血,但却面露微笑时,好像又有点理解了。

影片中弗莱彻和安德鲁酒吧谈话时的几句台词让人印象十分深刻:“英语里没有比这两个字更害人的了——不错。”

在追求艺术的道理上没有“不错”,“不错”成就不了鼓王,也成就不了天才。

这到底是不是一部励志电影?应该是吧,或者更准确的说,它是一部“黑暗励志电影”,心里脆弱的人不会被激励,而是被激怒。

3

抖M只有找到那个命中注定的S,生命才能大和谐。

男主安德鲁,一位立志要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渴望被S爸爸残酷调教的抖M。

在家里的时候

谈恋爱的时候

这样一个志向远大的抖M,他的S爸爸自然要更加可怕。

安德鲁所在的最顶尖音乐学校中的最顶尖导师弗莱彻就是这样一位爸爸,他希望通过自己残酷的教学方式找寻到一匹永远不会被他所压倒的千里马。

扮演弗莱彻的J·K·西蒙斯凭借这个角色

斩获了第72届金球奖的最佳男配

提问:一个施虐的暴君形象是如何展现的?

我们可以通过几个镜头感受一下。

随着秒针刚好指向12的那一刻,弗莱彻准时踏入到教室

乐队第一次失误后,小号手顺势放出了小号中的唾液

当训练有人跑调后,弗莱彻会反复进行逼问:“你觉得,你自己跑调了吗?”直到一位朋友支支吾吾地承认。

弗莱彻立刻要他滚蛋,回过头却又笑眯眯地说:“其实他并没有跑调,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那已经够糟的了。”

他们相逢在一个浪漫的夜晚。

追梦少年安德鲁在学校与架子鼓相伴,敲打着他无处安放的青春。

变态导师弗莱彻也在为自己的音乐室乐队寻找一名新的替补鼓手。

在抖M安德鲁的眼里,这可是不可多得大大大大S,安德鲁当场奏乐一曲。

一曲高山流水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就像潘金莲打落了那支竹竿,一对SM天雷勾地火般地相遇了。

你想得美

安德鲁来到音乐室乐队训练的第一天,就受到了大S弗莱彻特别的爱。

打耳光,扔椅子,攻击安德鲁单亲家庭的身世。

这是弗莱彻对安德鲁调教的入门课程。

但,真正的抖M是无所畏惧的

晚上哭着入睡,但第二天早上起来,安德鲁做的,是练习。

鼓棒把手磨出了血,绑上一条OK贴继续练。

一条OK贴粘不住了,就绑上两条。

直到手再也抓不紧鼓棒。

训练是刻苦的,竞争更是激烈的。

像弗莱彻这种大S,身边自然有着好几个M。而安德鲁不过是个替补鼓手。

“说好的SM是灵魂,忠诚,义务,责任呢,怎么到处给我找姐姐?”

抖M安德鲁不得不走上了后宫心计争宠路。

傻甜白的人设

机会很快就来了。

一次演出中,安德鲁成功把核心鼓手的谱子弄丢了。

“哎呀,我发誓刚刚还在这里的”

核心鼓手没有谱子没有办法进行演出,而抖M安德鲁早已把他的谱子背得烂熟。

“我不行” “我行”

“你背过Whiplash的谱子了?”

“背过了,每个拍子都记得”

这次完美的表现,安德鲁获得了弗莱彻爸爸的赏识,成功晋级为了核心鼓手

弗莱彻对安德鲁不吝展现出自己偶尔柔情的一面。

壁咚

而安德鲁也认为弗莱彻越来越欣赏自己。不,是喜欢自己

然而,后宫战争哪又有永远的胜利者。

包含男主安德鲁在内有三名抖M都紧紧地拥护在弗莱彻爸爸身旁卖力跪舔。

安德鲁刚刚坐上的核心鼓手位置很快就被挤了下去,下一场重要的演出马上就要开始。

接下来,安德鲁上演了教科书级别的《抖M的自我修养》。

更加欢脱地求虐。

有了主人,女朋友还留着干嘛。

到了表演那天,出了车祸,赌上自己的学业,也完成自己的演出。

付出了这么多努力,安德鲁终于成功地把表演给……搞砸了。

昏倒在舞台上,因无视纪律被学校开除。

后面精彩的反转不再累述。电影的结尾就如同你们所预料的那样——

抖M安德鲁必然和他的弗莱彻爸爸心连着心奏响了一曲生命大和谐。

不疯魔不成活,是对影片人物的最好概括。

当导演访谈问及这部影片的剧本创意时,导演达米恩·查泽雷犹豫许久后透露,这是改编自他高中的亲身经历(啧啧啧)

再问,却不愿再答。(所以导演是被伤透了心,最后弃音从影了是吗)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在这部反类型的励志片中,也能看到很多现实生活里高三考生的影子。

我们身边没有弗莱彻的小皮鞭,但头上依旧悬着高考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导演用自己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对成功这个主题给予了双面的解答——

理性字母,谨防骗炮

“只要你一个眼神肯定”

“我的爱就有意义”


——END——

真故电影

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个真实的彩蛋。

今日推荐——

4

这部电影首先我给出的评论是—很真实。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以下2点来解释。

1.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

这部电影没有理想包裹的糖衣炮弹,它有的只是男主对打鼓的热爱与满腔热血,它不像以往的影片一样,只要努力之后就能换来好的结果,这也正是这部影片的真实之处,男主有一个很宏伟的理想,但是往往回到现实中他又会被魔鬼教练无情的撕碎,因为对于这个鼓手教练而言,理想总是那么的脆弱不堪。

在这部影片中,现实与理想争锋相对,一个是锋利的针尖,而另一个是充气的皮球,当现实摆在你面前时,你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被现实慢慢的折磨到泄气,要么将理想包裹上现实的外衣,与其争锋相对。

有句老话叫做:“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那么我告诉你,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是真实存在的,而这部影片中就很好的表现了这一点,这是它真实性的存在。

2.理想是存在的,但痛苦是真实的

理想不是想想就能成功的,你会因此而痛苦,很多人可能会说,理想是我喜欢的,哪里来的痛苦?那么我告诉你,就算你做你最开心的事情,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如果你还未感受到,那是因为你坚持理想的时间还不够。

就像影片中的男主一样,打鼓是他的热爱与理想,但他也因此放弃了很多很多东西,首先他放弃了自己的女朋友,每天拼命的练习,其次他几乎放下了所有的业余时间,痛苦不单单来自于他自己,还来自于魔鬼教练的施压,但男主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用通俗一点话来说,他两个就是为了理想而行使的疯子。这一点,同样也是影片映射现实的真实之处。

总结:这部影片真实的让人可怕,但是这就是现实,它演绎出的不仅仅是一个逐梦的赤子,它更能让你真切的体会到要达到理想所遇到的重重困难,或许,有人看完这部影片就放弃了曾经的理想了吧!

你会知难而退吗?

5

我最害怕的,就是相信受虐可以成功

看完爆裂鼓手的第一瞬间,是大快人心的高兴,安德鲁终于成功了,他得到了导师的认可。每个人只要坚持自己的努力,尽管道路坎坷,就会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等到自己热血散去,才发现,我成了另一个安德鲁。

不得不说爆裂是部好电影,成功塑造了处在天平两端的人,身为教师的弗兰彻,身为学生的安德鲁。一个制造成功,一个相信成功,构成了整个电影的架构。故事线也由此展开,弗兰彻不断的用魔鬼式教学,让安德鲁一次次更加努力练鼓。

我不喜欢弗兰彻,从头到尾。从他第一次走上课堂开始。

没有任何一个乐团,看到指挥会全部低下头。那不是威严,那是压迫;

没有哪一个指挥,会故意打断演奏,故意将手停在半空中;

没有哪个老师,在和学生谈心,是为了抓住他的弱点。

当众骂娘,满嘴FUXK,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但偏偏是这种人,却成了别人眼中的名师,成了所谓的个性。在弗兰彻眼中,替补都是核心选手的养料,用他们来刺激,来造成压力。所用的魔鬼教学,不过是想拥有自己的查理·帕克。到最后演出发生事故,弗兰彻也是怀恨在心,设局将安德鲁在公众场合丢人,企图毁掉他的职业生涯。

真正可怕的并不是弗兰彻,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实现想要的。可怕的是那信条: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毒害了多少安德鲁,多少胸怀梦想的少年。长号、大提琴、萨克斯、钢琴,抱着热情来到音乐室乐队。却因这虚无的信条,变的麻木。

在来看看安德鲁的分手戏,

“我们分手吧,因为我想更优秀”

“你还不优秀吗?”

“我想成为最伟大之一”

“但有我你就成不了?”

“嗯”

说这句话的时候,安德鲁内心是没有安全感的,他已经做好了孤注一掷的准备。在家庭聚餐上,他一度放弃了自己的家庭,说“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一种极端的自我功利主义在安德鲁心中蔓延。将一个热血少年变成了一个机器工具。而这些,都是成功这个信条所赐。

到底是谁定义了成功,必须是家喻户晓,必须是腰缠万贯,必须被人敬仰。又是谁定义了失败,就是默默无闻,就是穷困不堪,就是寄人篱下?说到底,爆裂教人们去不要命的努力,教人们都听信弗兰彻的话。却不提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教人明辨孰是孰非。

此时在看鲁迅先生对青年说的话,我想,这才是对努力的真正解释。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弗兰彻说:“世上没有哪两个字,比不错更害人的了”。当然,教人去相信更害人。

6

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电影。在各大电影拿奖拿到手软的《爆裂鼓手》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影片一共拍了19天,后期制作70多天,然而,在各大电影节势如破竹。从圣丹斯电影节最高荣誉评审团奖和观众选择奖,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同志棕榈奖,并入围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

你说牛逼不牛逼?


更厉害的是,这是导演达米安·沙泽勒的处女作,而导演是一个典型的80后。看到这个人的履历,你会发现,世界上真的有电影天才。而天才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因为沙泽勒的第二部电影《爱乐之城》还让石头姐成为奥斯卡影后——这是后话。


《爆裂鼓手》把J·K·西蒙斯碰上了奥斯卡,演了大半辈子的他,终于拿到了一枚奥斯卡最佳男配,也算是老树开花,为将来的演艺事业拓宽了道路。

在影片中,西蒙斯扮演的毒舌老师实在让人喜欢不来。对学生大吼大叫,一言不合就各种打骂。而且最让我不能认同的是,他的教育观就是培养各种拿奖的种子选手,这种陈旧的教育观,和当今中国主流的学习就是为了高考,上个好大学一样没有多少区别。


虽然恶毒老师的教育观有待商榷,但是西蒙斯的演技真的特别棒,确实贡献出奥斯卡影帝级别的演绎。

在影片中,他特殊的教育方式,导致有些被他开除的学生,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上吊自杀了。这也让他丢掉了饭碗。


但我以为,他有这么强大的战斗力,就是当不成音乐老师,也可以当个体育老师。


你们说是不是?


7

这部讲梦想的电影之所以没显得陈词滥调,原因有两个。

1.它没有迎合主流价值观去批判因为执着梦想而对身边人感受的忽视,而且替疯狂的人发声。

2.在符合主人公叛逆性格的设计下,让故事最终走向脱离了老师的设计,达成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爆裂鼓手》讲述了一心想要变得“伟大”的大一新生鼓手,理解并认可“魔鬼”老师的做法,不断突破极限走上“伟大”之路。



整部电影的气质很有趣,排练、演出的场景加上很多节奏感很强的BGM,和两个主人公有些极致的疯狂气质交相辉映。一个想要成为天才,一个想要创造天才,是选择轻松的生活还是选择成为那个痛苦的唯一。



在前半部分精彩的人物塑造后,电影所呈现的两个人的疯狂程度不断上扬,成为两个偏执狂的交锋,这种戏剧性也是魅力所在。一个无人敢于反抗的“魔鬼”教师突然有了一个对手,再从对手转变为惺惺相惜。



两个人不断讲述着查理帕克的典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从大的表达框架上,导演想要说明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不同的人,就是疯狂的想要功成名就,查理帕克在这里是精神代表。但最后,主人公没有接受老师的掌控,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了另一个不同的“查理帕克”。

8

爆裂鼓手结尾处的一段高潮演绎,生活失意的时候可以看看,没有极致的偏执,就不会有极致的成功。安静的夜里,适合看看这部电影,想一想自己真正热爱什么,努力的够不够。

{!-- PGC_VIDEO:{\"status\": 0, \"thumb_height\": 360, \"vname\": \"\u7206\u88c2\u9f13\u624b\u9ad8\u6f6e\u7ed3\u5c3e\u8be0\u91ca\u4ec0\u4e48\u53eb\u505a\u771f\u6b63\u70ed\u7231\u6781\u81f4\u504f\u6267.mp4\

9

这是一部才华横溢的电影。在各大电影拿奖拿到手软的《爆裂鼓手》真是让人喜出望外。

影片一共拍了19天,后期制作70多天,然而,在各大电影节势如破竹。从圣丹斯电影节最高荣誉评审团奖和观众选择奖,入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提名同志棕榈奖,并入围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五项奥斯卡提名,最终斩获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最佳音效三项大奖。

10

谢邀!


《爆裂鼓手》讲述的是一个19岁少年安德鲁(迈尔斯·特勒 Miles Teller 饰)成长在单亲家庭,一心想成为顶级爵士乐鼓手。某晚他在学校练习时被魔鬼导师弗莱彻(J·K·西蒙斯 J.K. Simmons 饰)相中,进入正规乐队,同时也开始为追求完美付出代价。安德鲁越是刻苦练习,与外部世界越是隔膜。唯一理解他的是弗莱彻,但后者的暴躁与喜怒无常扭曲了这段师生关系,更让安德鲁耳濡目染,连带自身的性格亦发生变化。最后当安德鲁终于登上纽约音乐厅的舞台,他才惊恐的发现原来弗莱彻一直等着将他打入尘埃...... 《爆裂鼓手》讲述一名少年在严师督教下,以非常规手段挑战自己的极限、追逐爵士乐鼓手梦的热血故事。主人公热爱打鼓,但过度的投入让他失去对音乐的初衷,进而演变为生命的负荷以及师徒间近乎疯魔的对决。电影不只有音乐人的苦痛,更让人看到传统励志背后的残酷真相。


《爆裂鼓手》表现出的是一个人的人性的爆裂,人性的扭曲,通过电影来夸大了人的欲望和冰冷。

里面的一句台词“you are done”一枪毙命,把自己的欲望放纵到了顶峰,得到了人性的解放。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心理变态。一个人心理上一旦有问题,那么对于他来说做什么都是正常的。但对于其他人来说就是疯子一样,人人可畏。

这些只是个人见解。请勿喷,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