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桂强
老北京的胡同儿很多,胡同多自然街口也多,而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宣武门外的菜市口了。在很多的影视剧作中,我们常常听到堂官宣判:“拉倒菜市口斩首”,北京的菜市口也因此名声大振。
(菜市口刑场)
古代的刑法一般讲求的是“秋后问斩”,意思是被判处死刑的犯人,在每年的秋后被押解到菜市口处决。有身份的犯人享受有坐刑车的待遇,没有身份的罪犯只能带着脚铐被押赴刑场。到菜市口之后,犯人依次跪下,刽子手也依次站好准备行刑。一般要等到午时三刻才开始行刑,因为古人认为人死阴气太盛,故选在一日阳气最盛时行刑,方能压制。而午时三刻,太阳挂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阴影最短的时候,这在古人看来也是一天当中阳气最盛之时。犯人的头砍下来之后,挂在木桩上示众,来警示后人。
清代魂归于菜市口的名人有很多,前后咸丰末年的顾命大臣肃顺,后有戊戌六君子等人。那么为什么要在菜市口处决犯人呢?
(戊戌六君子)
我想这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警示民众吧!每当菜市口处决罪犯,就像上演一幕大戏。中国人历来喜欢凑热闹,因此大凡执行死刑时,菜市口都会被围的水泄不通,大家都想来目睹一下别人被处死的过程。我们也能理解那时民众的心理,毕竟古时娱乐活动很少,难得有这么一场免费的大戏上演,猎奇心理严重的中国老百姓们又怎么会错过呢!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上看,正是有这么多百姓来围观,才能更好的教育民众。死刑犯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被统治者加以否定。在被押赴刑场之前死刑犯虽然罪大恶极,但是仅少数人知道,经过“菜市口舞台剧”的上演,他的罪行广为人知。在“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时代,名誉对一个人何等重要,尤其是重视盖棺评论的古人。因此死刑犯永远背负着恶名,遗臭万年,并且他的后人也总是被人指指点点,抬不起头来。在肉体上,不用多说,斩首对于死刑犯的痛苦还少一点,如果是千刀万剐,那么对于死刑犯来说是生不如死。旁观的百姓看到死刑犯临死前的呻吟,我想总会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吧!
(菜市口刑场)
1912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菜市口也不再是处决罪犯的场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繁华的商业街和交通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