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简单一点回答,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搞清楚“历史”的含义。《现代汉语词典》对“历史”的解释有四个:①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的经历;② 过去的事实 ;③ 过去事实的记载;④历史学。
回答“历史是客观的还是主观的”,至少对“历史”一词有两个方面的理解:一是指词典解释的前三项,过去的事实;二是指历史学,比如《二十四史》。这个问题哲学味太浓,我把它通俗一点理解:历史书籍记载的事情是可信的吗?是否存在、发生过?
下面我以陈寿的《三国志》记载的“曹髦之死”来分析历史典籍的可信度。
曹髦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在位6年,20岁被杀死。曹髦怎么死的?曹髦血气方刚,不堪忍受司马昭的欺辱,他一时冲动亲自带领300人向司马昭宣战,司马昭派贾充、成济带领3000甲兵应战,成济杀死了曹髦。皇帝被杀,朝政不稳,司马昭为了安抚人心,趴在皇帝尸体旁边大哭,如丧考妣,下令把凶手成济灭了三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杀死皇帝怕天下人骂他“弑君”,逼迫郭太后下旨宣布曹髦的罪行。
曹髦为什么去攻打司马昭?他不知道必败无疑吗?《三国志·魏书》是这样记载的:
【原文】高贵乡公卒,年二十。皇太后令曰:“吾以不德,遭家不造,昔援立东海王子髦,以为明帝嗣,见其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而情性暴戾,日月滋甚。吾数呵责,遂更忿恚·······其所言道,不可忍听,非天地所覆载。·······吾语大将军,不可不废之,前后数十。此儿具闻,自知罪重,便图为弑逆······举兵如西宫杀吾,出取大将军。”
【解析】高贵乡公卒,就是曹髦20岁死了。原因是什么?陈寿没有写。再往下写的什么?郭太后详细揭露了曹髦的罪行,他自取灭亡,死有余辜。郭太后自责,因为自己无德无才,选曹髦当皇帝是失职。本来认为曹髦爱读书可以成就伟业,后来发现他性情残暴凶狠。郭太后多次责骂曹髦,数十次建议废了他的帝位,曹髦怀恨在心,计划用毒药杀死郭太后,然后去杀死大将军司马昭。曹髦平时的言行不堪入耳,不灭了他真是天地不容。意思是司马昭和郭太后共同为民除害,杀死了曹髦。
历史上曹髦确实被杀死,其他史书如《资治通鉴》、《汉晋春秋》有记载。为什么陈寿在《三国志》没有写原因?陈寿(233-297),原为蜀国人,作为亡国之臣入魏国,然后是西晋。司马家族的丑事他不敢写,他也害怕像司马迁写《史记》遭到“宫刑”。郭太后为什么颠倒黑白骂曹髦?她也是被逼无奈,否则生命难保。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谁不珍惜?
从哲学角度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曹髦20岁死。这是客观事实,可以写。怎么死的?历史家撰写史书资料供别人看,怎么写?他是有计划、有目的创造性撰写,带有主观性。所以说历史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年青的物理家、化学家、数学家,没有年青的历史学家?《二十四史》是正史,但不一定是“真史”。今天我们读史书,要学会独立思考,对历史事件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否则越读越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