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把一位将领的军事能力划成几线,那么东吴大都督周瑜毫无疑问是三国时期军事能力最强的一线中人。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舒城)人,公元175年出生在一个颇具势力的江南士族家庭。

周瑜的叔祖父周景曾任东汉太尉,父亲是洛阳令,后死于董卓之乱。孙坚起兵讨伐董卓时,周瑜刚从洛阳迁居至庐江舒城。他与孙坚子孙策同龄,两人是儿时的玩伴,私交甚笃,后来周瑜任中护军兼江夏太守时,率部攻克皖城(今安徽潜山),得乔(也称桥)公二女,一称大乔,一称小乔,都是江东闻名的绝色女子。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二人成了连襟。

孙策被许贡家客刺死后,周瑜受孙策遗命全力辅佐其年轻的弟弟孙权,经过几年的东征西讨,相继平定了割据今日江、浙、赣、皖一带的地方势力,成为威名赫赫的东吴年青统帅。

208年,曹操削平北方后,亲率十五、六万大军,号称八十万,浩浩荡荡南征荆州刘表,此时,刘表已在惊恐中病亡,次子刘琮继任父职,无谋无勇的他迫于曹军的兵威,不战而降。

依附刘表的刘备,被曹军击溃后南逃,在当阳长坂(湖北当阳境内)被曹军最精锐的“虎豹骑”追上,因寡不敌众,败退夏口(今汉口)。

彼时,曹操连连获胜,志骄意满, 以为其觊觎已久的东吴地区(今长江下游)唾手可得。

曹操夺取荆州,得到了七、八万荆州水军与上千艨艟战船,声势大振,于是挥师顺江东下,想一举歼灭刘备、孙权。

为了恐吓孙权,他修书一封命人送去,扬言即将统八十万大军,准备踏平东吴,企图迫使孙权投降。

孙权在柴桑(江西九江)接到战书后,召集文武大臣商议对策。以张昭为代表的大部分文臣认为曹军势大,不可抵御,主张投降,好歹还能做个一方诸侯;只有鲁肃坚决反对,力主抵抗。刘备的使者诸葛亮向孙权分析了敌我态势,耐心说服孙权联手抗曹。

孙权不甘心降曹,但觉得曹操兵多将广,难以抗拒,对举兵抗曹还下不了决心,为此,急召统军在外的周瑜商定大计。

周瑜从鄱阳(今江西波阳)星夜赶到柴桑,态度坚定的支持鲁肃,坚决主战。

周瑜的理由是:(一)、北方还没有全部平定,盘踞关西的韩遂、马超对曹操身后的威胁甚大,因此曹军难以持久作战。

(二)、曹军大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的降军实乃为形势所逼,未必真心降服,军心不稳。

(三)、现在天气奇寒,曹军远来,战马缺乏饲草,天时对曹不利。

就凭此三点,大可与曹操决一死战。

诸葛亮游说孙权的话,大体与周瑜不谋而合,于是孙权力排众议,决意联合刘备,共同抵抗咄咄逼人的曹魏大军。

孙权任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去和刘备协力御曹。

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曹军大约15、6万,加上荆州降军7、8万,共计二十余万。刘备实力不济,麾下水陆合兵不过万人,刘琦手下的江夏军,也在一万左右。周瑜、程普的吴军,按《三国志》的记载,大约有3万左右。孙、刘联合起来,也不过五万之众。双方的兵力对比,大约一比五。论实力,可谓众寡悬殊。

但在地利以及军队的长处上说,孙、刘联军明显有便宜可占,因为周瑜足智多谋,吴军擅长水战,而黄盖又献上火攻之计,于是可以取长补短,以寡胜众。

当周瑜率三万吴军抵达樊口(今湖北鄂城西北)时,望眼欲穿的刘备欣喜若狂的说:“孙将军决定迎战曹操,真乃英明决策!不知贵军来了几多兵马”?周瑜答:“三万”。刘备说:“可惜人少了些”。周瑜信心满满的说:“这么多已足够了,请使君看我打败曹操”。联军会师后,继续溯江西上,在赤壁(今湖北嘉鱼长江一侧,还有武昌县西赤矶山一说)与曹军前锋遭遇,一场短促而激烈的战斗随即展开,联军牛刀小试,获得胜利。

曹操见初战失利,就引军退驻长江北岸的乌林,与驻军赤壁的孙、刘联军隔江对峙。

果如周瑜所料,曹军将士千里跋涉来到南方,水土不服,疟疾、腹泻等疾病迅速在军中流行开来;北方人大都不谙水性,经受不住长江上风浪的颠簸,士卒体质迅速下降,士气低落。

为减轻晕船,曹操祭出昏招:命部队用铁索将战船链起来,上面铺上木板,以增强船只平稳度,降低风疾浪涌时战船摇摆的幅度。

曹军用铁链将战船连接起来,被周瑜部将黄盖发现了,觉得这是一个破敌的大好机会。周瑜采纳了黄盖提出来的火攻之策。周瑜派黄盖诈降曹操,骗取其信任后带着十艘战船,船上满载浸了油的干柴草,趁东风呼呼大作时突然向曹军船阵发起火攻。因战船被铁链绞在一起,情急之下无法解开,火借风势,吞噬一切,曹操的数万水军瞬间灰飞烟灭。

而此时的曹军陆师主力正闹瘟疫,战斗力下降,在孙、刘联军的夹攻下,大败亏输,死伤惨重,曹操不得不搜罗残兵败将退回北方去了。

据记载,曹操逃到江陵时曾清点人数,发现损失惨重,兵力死伤已经超过一大半。周瑜指挥联军水陆并进,衔枚急追,很快抵达江陵城下。曹操心情沮丧,无力再战,只好留曹仁、徐晃守江陵,自率残部仓惶北去。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周瑜是这一大战役的总指挥。他以联军五万之众,一举击溃曹操的近三十万大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周瑜面对强敌,冷静沉着,客观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长、短之处,及时发现并抓住了曹操所犯的致命错误,巧妙地利用敌军的弱点,扬长避短,出其不意地采用火攻之策焚烧敌船,遂使联军的弱势转化为优势。

赤壁之战后,周瑜指挥吴军乘势围攻江陵(南郡治所)。经一年苦战,周瑜带伤坚持,指挥若定,曹仁见守军伤亡很大,且上游的夷陵已被周瑜袭夺,只好放弃江陵北撤,吴军夺占了荆州之南郡,屡建奇功的周瑜被孙权任为南郡太守。

原先没有地盘、到处依附的刘备,乘赤壁大胜,一举占领了原属荆州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之后,刘备要求孙权将周瑜占据的南郡借给他。鲁肃居然支持将南郡借给刘备,理由是给曹操多树一个敌人,而且利用刘备在荆州为孙吴抵挡曹魏的进攻,实乃上上策。孙权同意了鲁肃的意见,不但把南荆州借给了刘备,还把妹妹也嫁给了刘备。

周瑜却反对这样做。 他从江陵赶回京口,对孙权说:“如今曹操刚刚战败,还不可能马上进攻我们,请让我和奋威将军孙瑜一起率军西上,攻取益州(四川),再攻占汉中,让孙瑜留守,和西北的马超相互声援。然后,我率军和将军一起攻夺襄阳,北击曹操,一举平定北方就大有希望了”。孙权同意了这个战略计划。于是周瑜返回江陵,雄心勃勃的准备西征。

从战略上看,周瑜灭刘备、夺益州的谋划具有两重性:当时刘备羽翼未丰,曹操新败,暂时无力南进,益州刘璋暗弱,防守空虚,时机确实难得,攻灭或兼并刘备、袭取益州都是可能实现的,但东吴的主要敌人是曹操,曹操虽遭挫败,但力量还是比东吴强得多。灭掉东吴,占据长江中下游是曹操的既定目标,一旦有机可乘,曹操就会毫不犹豫地再次大举南下。假如吴军西进,江东空虚,曹操肯定不会放弃这一绝佳时机,一定会出兵南下攻吴,吴军就会陷入两面挨打的不利境地。

周瑜的军事才能很高,善于出奇制胜,甚至堪称是三国名将中的翘楚,但他缺乏大局观,也就是说他缺乏战略眼光 。赤壁之战爆发前 ,他并未主动提出联刘抗曹,但也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战后,他极力主张东吴单方面抗曹,明显在提防并排斥刘备。

与鲁肃、诸葛亮比,周瑜的军事业务能力或许还技高一筹,尤其在以奇用兵上,过于谨慎的诸葛亮还不如他,但比战略眼光,这位“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儒将可就有些逊色了。

建安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周瑜率大军从江陵浩荡西进,开至巴丘(今湖南岳阳)时,准备溯江西上取益州时,突患重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年仅36岁。周瑜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有极高的建树。

他不仅是三国时文武兼具的一流军事家,而且胸襟开阔、豁达大度、礼贤下士、才气纵横,只可惜天妒英才,否则还能建立更大的功业。由于小说《三国演义》水银泻地般的影响力,民间广泛流传“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周瑜是个“性度恢廓,心胸豁达”之人,《三国志》载,老将程普自认资格老,对周瑜当大都督、总指挥不服气、还轻视他,多次语出不逊、冷嘲热讽,甚至还当众“凌辱”他,周瑜毫不计较,反而“折节容下”,虚心向老将请教,逐渐使性格桀骜的程普感动并叹服。后来,程普逢人便说:“与公瑾相处,如饮美酒,如沐春风, 不知不觉就使人陶醉了”。由此可见,周瑜之所以能成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指挥家,具备心胸开阔、宽以待人的优秀品质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最佳贡献者
2

瑜亲跨马櫟陈,会流矢中右胁,疮甚,便还。后仁闻瑜卧未起,勒兵就陈。瑜乃自兴,案行军营,激扬吏士,仁由是遂退。——三国志

南郡之战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虽然败北,却依然占据荆州地区,孙刘联军准备乘胜夺取荆州,曹操命令曹仁、徐晃等留守江陵,乐进留守襄阳,自率大军北还,江陵和襄阳其实都是属于南郡,留下三大名将镇守,可见曹操对南郡的重视。对于地盘更大的荆南四郡,曹操却没有留下兵力镇守,几乎可以说是放弃荆南地区了,与此同时周瑜也选择不去进攻荆南四郡,而是死磕南郡,可见南郡的战略意义远远大于荆南四郡。

夺取南郡以后,西可入巴东,进取益州,北可入南阳,进取中原,退可占据长江天险,作为江东的屏障。如若夺取了南郡,被隔断的荆南四郡则可传檄而定。对于曹操集团来说,南郡同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襄阳到许都的路线几乎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失去了南郡意味着孙刘联军可以长驱直入到许复地区,关羽北伐之时就有人对曹仁说,如果襄阳失守,黄河以南皆非国家所有。

夷陵之战

周瑜在甘宁的建议下,让他率领数百人抢先攻占了夷陵,这样一来,就断绝了刘备进攻南郡的路,孙刘虽然依然处于联盟状态,但是核心利益是不能让步的,因此周瑜在开战之前,先把刘备进攻南郡的路堵上。曹仁见夷陵守军人数不多,于是率领数千人围攻夷陵,意图收复夷陵,周瑜派遣吕蒙救援甘宁,曹仁为免腹背受敌,选择撤退,然而周瑜早在曹仁撤退的路上设置木柴阻击曹仁,因为有了木柴的阻挡,曹仁部行动缓慢,周瑜乘机率军追击曹仁。

之后周瑜乘胜渡江进攻江陵,其先锋部队率先渡过长江与曹仁部将牛金交战,由于牛金兵少,迅速被周瑜围困,曹仁亲自上阵,才勉强救出牛金。

关羽“绝北”

这时候刘备主动提出让关羽率军“绝北道”,切断江陵与襄阳的联系,并且让张飞听命于周瑜,协助周瑜攻打江陵,那么刘备为什么突然那么积极的帮助周瑜,把自己最强的两员大将都调过去协助周瑜攻打南郡呢?是因为刘备和孙权是盟友,所以刘备竭尽所能的协助盟友夺取南郡么?其实不是的,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刘备此举,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在周瑜围攻江陵之时,刘备却出兵进攻荆南四郡,由于有周瑜大军的阻挡,荆南四郡根本无法指望来自曹操的救援,而且他们原本是荆州牧刘表手下,只是奉刘琮之命才投降的曹操。如今刘表长子刘琦在刘备手上,四郡太守没有怎么抵抗也就直接投降了,刘备进攻江陵的路已经被周瑜堵死,索性利用江陵拖住周瑜,退而求其次的进取荆南。

不得不说关羽的“绝北道”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由于关羽水军对江陵——襄阳一线的骚扰,乐进、文聘始终无法成功救援曹仁。虽然关羽多次被“击败”,但是关羽打的是游击战,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乐进等将即使把关羽打跑了,害怕关羽乘机切断退路,所以不敢南下救援曹仁,曹操又派遣李通率领骑兵支援曹仁,依然被关羽设置鹿角阻挡。

带伤出阵

但是江陵城易守难攻,即使有关羽“绝北道”,有张飞受周瑜调遣,依然久攻不克,曹仁号称“守城太守”,他守的城可不是那么容易攻克的,周瑜寸土未得的时侯,刘备却已经夺取了荆南四郡,周瑜这时候依然以大局为重,没有追究刘备乘虚而入的做法,继续与曹军死磕江陵。周瑜与曹仁约定决战,却被流矢射中,身受重伤,曹仁见周瑜受伤,乘胜进攻周瑜,周瑜强撑伤体,亲自出现在阵前指挥作战,周瑜军因此士气大涨,曹军大败,周瑜乘胜夺取江陵。

周瑜的军事能力能否称一流?

从南郡之战可以看出,周瑜的确是一个合格的统帅:

首先他能够率先抢占夷陵,阻止刘备对南郡的图谋。

其次在刘备乘机夺取荆南四郡之时,依然能够以大局为重,继续对抗共同的敌人——曹操。

最后身受箭伤依然能够指挥作战,表现了其极佳的军事素养。

综述,周瑜的军事能力是可以算的上一流的。

参考文献:

《三国志》

3

如果谈这个问题,就要排除《三国演义》的干扰,什么“三气周瑜”,什么“赔了夫人又折兵”,什么度量狭小嫉妒心强“要置诸葛亮于死地”等等,把个少年得志、意气风发、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都督弄得面目全非了。

周瑜十六岁时,即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就自带兵马,辎重给小霸王孙策开疆拓土,这一点孙策念念不忘,认可周瑜给了自己很大的助力,这时的功绩不谈,单是十六岁能带五、六百名兵就可知不同凡响,自古英雄出少年印证在周嘟嘟身上了。

由于跟随孙策南征北战,屡建奇功,成为孙策的重点培养和提拔对象;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2月11日,“沙羡大决战”中,24岁的周瑜率部与程普、黄盖等部作为主力跟随孙策进行强攻,终于打败了黄祖;这个时候,周瑜在临阵指挥上已可以与能征惯战的孙坚旧将老将相提并论了。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而亡,周瑜不忘初心,牢记嘱托,率军回吴郡抱来孙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尽心尽力辅助孙权,为主尽忠,在开疆拓土方面蹶功至伟,这期间,周瑜作为东吴武将之首,已震慑四方,美名远扬了。

然后就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打的最漂亮的一仗,就是力主孙权联刘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当时曹军号称80万,实际应该在20多万,而孙、刘联军方面,直接参战的就是周瑜所部3万多人作为主力,织席贩履之徒刘备只有2千多人。


所以赤壁之战真正的指挥者应该是周瑜,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不再赘述,单说周瑜打赢了这场战役就相当了不起,已经奠定了自己的军事地位,所以,个人认为,排除三国演义的干扰,真实的周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军事能力排在第一位!

4

周瑜指挥了赤壁之战,按演义的说法,周瑜的军事能力只属二线水平!

诸葛亮曾与鲁肃说道:做为一个好的统帅,应知天文、识地利,草木皆为兵!周瑜在与诸葛亮的斗智斗勇中,也显示了诸葛亮比周瑜技高一筹!比如:草船借箭、假道伐猇,周瑜的智谋均被诸葛亮识破!最后,周瑜在既生瑜,何生亮中含恨而终!

放眼三国演义,军事能力在一线水平的是:郭嘉、诸葛亮、庞统、司马懿。二线水平的是:周瑜、陆逊、曹操、吕蒙、张辽、关羽。

5

天妒英才,在三国时期,不止魏国损失了像郭奉孝这样年轻有为的能士,吴国同样也损失了一位在英年时期便撒手人寰的英才——周瑜。周瑜,字公瑾,是东汉末年名将,洛阳令周异之子。他出生于官宦世家,他的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加之他形貌昳丽,长大后更是有姿貌、精音律,因此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年少时期便与“江东小霸王”孙策交好,21岁起便随着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协助孙策在吴地开拓打出一片天地,携手建立了孙吴政权。后来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同协助年少的孙权管理国家大事。建安十三年 (208),他更是率军联合刘备的蜀军,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自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

孙权曾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在《三国志》的《周瑜列传》中曾记录当世的蜀国国君刘备对周瑜的评价: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那么,咱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时期属于几线。

要笔者看来,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时期当属一线,这一点通过周瑜的自身经历就可以看出来。

周瑜是奠定了孙吴政权的元老重臣,没有周瑜,吴国就没有能与蜀魏叫板的实力。建安五年(200)四月,孙策遇刺身亡,临终时把军国大事托付其弟孙权。然而孙权统业时,年龄尚小,并且当时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这样几个地方,其偏远险要之处还未归附。并且这几个偏远的地方的首领还随时会找孙氏的麻烦。再加上那些曾经为吴国浴血奋战、尽心竭力的人当时还散落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的关系。而张昭和周瑜等人认为孙权能与他们一起成就大业,于是倾心服侍他。在军事上,主要靠周瑜才奠定了孙氏集团统一吴地的基础。

周瑜在任期间,替孙氏集团招纳了众多的人才。他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并且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包括后面举荐的大将甘宁也是周瑜和吕蒙共同向孙权举荐的。这足以体现周瑜的知人之明和识人之志。

周瑜的名气和才干不止吴国内家喻户晓,甚至曹操都想笼络他。据《江表传》记载,曹操想周瑜为自己所用,曾派善于辩说的蒋干前去游说周瑜,但周瑜十分坚决的回绝了蒋干。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在赤壁之战中,作为主帅,周瑜可以说是靠谋略、智慧和胆识推动着整场战役的进行。《三国演义》中曾记载诸葛亮怎样的借东风、怎样地舌战群儒。但事实上,一方面这些都是小说家加工后的事,另一方面要论军事才能,可能诸葛亮比之周瑜尤为不及。从周瑜前期联刘抗曹到后面苦肉计、反间计的实施,再到最后决胜的赤壁之战,都体现了周瑜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布局之策。

可惜周瑜英年早逝,或许如果他能够再活20年,三国的历史可能将会有不一样的发展,也会更加精彩纷呈。题目所言周瑜的军事实力属于几线?笔者认为周瑜的军事才能可以说是吴国一流、整个三国时期的一流。不知作者们有何看法?欢迎留言交流。

6

谢邀!传说周瑜一步三计,诸葛亮三步一计!你说谁厉害?表面上看周瑜思维敏锐,来得快。然而,计多难分优胜劣汰却拿不定主意;诸葛亮则不同,心思缜密,洞察全面而避重就轻,三步一计拿得稳拿得准,玩弄周郎于股肱之中……

象周瑜之谋略,既生瑜,何生亮!没有诸葛亮顶头怼克来压抑他,三国时期,他的计谋诡异到极致当之无愧!就连司马懿难于与之媲美……

其实,司马懿只会读计而不会用计!此人相当耐得住性子,心态平和而熬劲厉害……此点恰恰与周瑜相反,一个是急性子,一个是慢性子。

总上所述,三国魏蜀吴之军事,论计谋之才,诸葛亮当数第一,周瑜第二,司马懿第三……

7

几线?

不客气地说,周瑜足够与曹操比肩。

整个三国之中,能够算超一流军事大师的除曹操之外,只有周瑜。

周瑜属于全面性的顶级军事人才。

战略层面上,周瑜可与荀彧并列,是孙权合格的军师。

在战役层面上,周瑜的战役策划,统筹组织能力超过诸葛亮。

在战术指挥应变方面,周瑜是合格的方面军统帅,远超关羽、司马懿。

在战术鬼谋方面,周瑜是孙策的顶级谋士,比郭嘉荀攸贾诩并不逊色。

8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瑜、周郎、周公瑾。东吴孙策重振父业,挟其力。不然孙策亡前嘱弟孙权:外事不决,可问周瑜。周瑜俨然紧排东吴孙策、孙权后第三号拍板人物。

惜哉,罗氏《三国演义》,为浓墨重彩突出诸葛亮这朵红花,被拉来当第一绿叶映衬。以大都督之位,抬当时投刘备还无正职之诸葛亮之轿。

通常相嫉的人,多在一起处事才产生忌心。周瑜与诸葛亮各为其主,且那时诸葛亮跟的是飘无定所的刘备,自家主公横破一路南下无阻的曹军。自己正意气风发,志满意得之时,何来"既生瑜,何生亮"的心小抑郁感叹,还被气郁至死。明显罗贯中编篡,为小说生动提趣而写。

倘若周瑜能穿越,看到罗氏演义,才会被气死,到有可能。


9

方圆论坛观点!

周瑜的军事能力在三国还是属于一线水平的。很多人把诸葛亮,庞统,徐庶这些人和周瑜对比。其实这么做对周瑜来说很不公平。因为周瑜和诸葛亮,庞统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领域的人才。诸葛亮庞统他们都是属于谋士,也就是出谋划策这一类的参谋。而周瑜是统帅,属于武将。根本就是两个方向。你说不同的领域对比怎么可能公平。

孙策临死的时候给孙权的建议是“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这就可以很明显的区别出来周瑜是属于武将行列。而张昭和诸葛亮是一类型的。文人谋士。至于周瑜的军事能力这个不用质疑,妥妥的一流统帅。甚至有人还曾说若非周瑜英年早逝,东汉末年的天下三分可能会变成天下两分。最经典的以弱胜强之战——赤壁之战就是由周瑜打出来的。

而且周瑜曾给孙权规划过发展战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如果真按照周瑜的策略实施的话,那就没诸葛亮什么事了。诸葛亮的三分天下策略也就成了无用之举。接下来很可能会变成东吴和魏两分天下。而想要实行周瑜的策略就必须先夺取荆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管在小说还是电视剧中都可以看出,周瑜心心念念的都是荆州,而且东吴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不善陆战。而且东吴表面上是由孙氏长官。但实际上都是世家大族控制的。而东吴世家守土有余,进取不足。也就是说他们比较喜欢偏居一隅,所以即使周瑜的策略再好,东吴没人支持那也是白搭。

而且我们透过历史可以看出,周瑜在战场可以说是战无不胜。但是在智谋上和诸葛亮比还是差一点。所以周瑜多次想要暗算诸葛亮都没有成功。反而是自己费力不讨好。由于本身周瑜在阴谋诡计方面就比不过诸葛亮。导致之后周瑜和诸葛亮的交锋中周瑜屡屡挫败,这也让周瑜悲愤的说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呛之言。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10

周瑜的军事能力,放在整个古代军事史上,都是一流的军事谋略家,当年刘备就曾这样评价他“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也曾在陆逊面前论东吴功臣宿将功绩时说:“孤非公瑾,不帝矣。”

作为军事战略家,正确的决策是建立在对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地理和军事实力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周瑜的战略决策在赤壁之战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古代战争中料敌决策的经典范例。

曹操水陆大军直压东吴,朝野上下“闻之皆恐”,出现了不少投降派,唯有周瑜和鲁肃力主联刘抗曹,周瑜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决策,是什么课分析了东吴在政治、军事、地利和民心诸多方面的有力条件,从而得出了孙刘联合、同心协力,曹军可破的结论,从而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并导演了一出千百年来为军事家所赞赏、为骚人墨客所吟诵的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

当孙权面对曹操大军南下的局面时,虽然不愿意投降曹操,但也信心不足,犹豫不决,这时候周瑜为孙孙权剖析了一番敌我形式。

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马超、韩遂仍割据凉州,后方不稳;曹操舍弃了北方军队善于骑射的特长,而依靠水军作战,相当于是以己之弱攻敌之长,同时天气情况也不乐观,天寒地冻,战马缺草,中原士兵进入到江南地区作战,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而且曹操的军队至多十五、六万人,由于连续征战,已经疲惫;收编的刘表军队最多不过7/8万人,而且对曹操也存在疑虑,这样的军队人数虽多,但并不可怕,只要有5万精兵即可获胜。

正是周瑜的这一番分析,坚定了孙权的联刘抗曹决心,从而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回合刘备,溯江西上,与曹军在赤壁隔江对峙。

在这次决战中,周瑜精心策划,利用曹操骄傲轻敌的心理和水军舰船密集配置的弱点,采用炸降和火攻战术,出其不意地向曹军发起进攻,把曹军大败,使得曹军损失了三分之二的兵力,而且奠定了三国鼎立的政治格局。

这一战,是周瑜全权指挥的,盟友刘备集团实际上处于从属位置,在赤壁水战时的主力也是吴军,而非刘备的部队,而在水战之后,刘备迅速拿下荆州四郡,吴军占领了荆州北部。

显然这样的结果,对于孙吴来说并不公平,打败曹军主力的是周瑜率领的东吴精锐单独完成的,但荆州之地的分配上,刘备却占了大便宜。面对这种局面,周瑜在对待与刘备的关系上,并不反对联合,而是主张采取既联合又限制的方针,不久之后,周瑜把战略眼光投向了益州。

这也是周瑜独到的战略眼光的表现,彼时曹操由于赤壁惨败,内部不稳,短期内不会对江东构成威胁,此刻出兵益州,拿下之后,即可“竟长江以极”,将整个长江握在手中与北方曹操对峙,极限压缩刘备的生存空间,十分之高明。

孙权也批准了周瑜的计划,但遗憾的是,周瑜才发起西征,就由于箭伤复伐,病死于巴丘,时年仅36岁。

倘若周瑜没有死,或许刘备不可能占据益州,实现三足鼎立的局面,至少也不会占据整个益州。东吴诸将,以战略眼观而言,首推周瑜。而将周瑜放在整个三国将帅之中,也是能排进前三的人物。仅一场“赤壁之战”,足以让他名流千古(倘若没有《三国演义》为了塑造“鬼神莫测”诸葛亮的形象,周瑜的形象也不至于那么反面。)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