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牧是赵国最伟大的军事将领,他的军事能力要强过廉颇。廉颇如果没有被换下,秦国不能赢得长平之战的胜利。如果是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国更无胜算。

第一,为什么说李牧的水平比廉颇高

赵国在胡服骑射军事变革后,对秦国有过三次胜战(这里不算邯郸保卫战),其中李牧指挥了两战,赵奢指挥一战。李牧这两战,比赵奢的那一战,要艰难得多。赵奢的时代,是赵国军力鼎盛的时代,而李牧的时代,是经历长平之战后的衰落时代。因此,李牧之胜利,较赵奢更为不易。

据《战国策》的记载,赵奢破秦师于阏与,赵国出动二十万大军,在兵力上是以多打少。而李牧时代,赵军与秦军交锋,是以寡击众,以弱击强,故而胜利更难得。在阏与之战时,廉颇认为阏与道路险阻,难以救援,而赵奢则力排众议,认为两军相遇勇者胜。最后,赵奢率领20万大军救援阏与,大破秦师。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在军事能力上,说廉颇是不如赵奢的,更不如李牧。

我总结如下:李牧是以弱击强,打败秦军两次;赵奢是以多打少,打败秦军一次;廉颇是两军相当,在长平与秦军打了个平手。

第二,李牧的用兵原则,注定他是秦军之克星

李牧带兵打仗,有非常独到的一套方法。

他在北方战区练兵时,做了以下四件事: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我们在长平之战的史料中,没有看到关于赵国骑兵的任何记载。相反,倒是看到白起动用两万五千名骑兵,截断赵军的粮道。如果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赵国的骑兵力量会大大增强,哪容秦军骑兵轻松截断粮道呢?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敌人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军事统帅就可以对战场的形势了如指掌。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反观赵括,连对方换了主将这么重要的情报都一无所知,在情报战上就是个盲人。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反观赵括,用赵母对赵王说的话:“赵括刚被任命为上将军,就摆显威风,军官们没有一个敢抬头正视他一眼。大王所赏赐的金银丝帛,他都拿回家藏着,还整天留意哪里的田地房屋便宜,价格合适就买下它。”这就是思想境界的差距。

凭着以上四点,李牧就足以成为秦军的克星。

第三,李牧擅长打大兵团作战

说到李牧,我就想到人民解放军中最优秀的将领之一粟裕,粟裕去世时,中央军委给他的评价说:尤其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李牧也是如此,无论是击破匈奴之战,还是击破秦师之战,李牧都展现他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卓越才华。

首先,他注重各兵种协同作战。比如在破匈奴之战中,李牧麾下部队,有四大兵种,分别是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在不同的区域,各兵种的优势是不同的,比如山地,步兵、骑兵就占利,而车兵就不利;比如在平原,车兵就可以纵情驰骋,攻守兼备。长距离攻击,弓弩兵就有优势。可以说,李牧对各兵种的协同作战,玩得烂熟于胸了。

其次,李牧重视诱敌深入。李牧用兵,与白起是比较接近的。在长平之战中,白起就是采取诱敌深入之计,围歼赵括兵团。如果白起遇到的李牧,而不是赵括呢?两人的能力伯仲之间,无论谁要诱敌进入伏击圈,都没那么容易。

其三,李牧与白起一样,善于战术欺骗,用假情报来误导敌人。白起围歼赵括,是战术欺骗的杰作,李牧围歼匈奴兵团,同样是军事欺骗的杰作。因此,让李牧来指挥长平之战,秦军是根本找不到破绽的。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在长平之战时,李牧还只是无名之辈。我们假设的李牧与白起之战,是两人在巅峰期的对决,而不是默默无闻的李牧对阵大名鼎鼎的白起。因为李牧用兵与白起颇为相似,不排除他曾经深入钻研白起的用兵之道,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最佳贡献者
2

  在下怀着沉痛的心情告诉大家,没有用!长平之战赵国换谁上都没用,而且凭心而论,在赵国这方面,没有哪个将领比赵括更适合当主帅了!是的,你没听错,赵括确实是此战主帅的不二人选。

  长平之战,赵国方面最初的主帅是老将廉颇,秦军主帅是左庶长王龁,廉颇欺王龁年轻,“小儿王龁乳臭未干,老夫誓斩丫于马下!”于是全军出击,摆出了进攻的姿态,然而双方在玉溪河一交手,秦军步骑混合骁勇异常,赵军损兵折将,廉颇只得退守空仓岭,尔后担心被秦军抄了后路,一退再退,直至百里石长城这才扎住阵脚,任凭王龁百般骂阵,就是坚守不出,“老匹夫你下来”"小儿你上来"……秦军只得强行攻关,就此秦赵两军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双方僵持了大半年,赵国有点顶不住了,几十万大军在前线作战,对于粮草的消耗是个天文数字,赵国商业发达,而农耕却远弱于秦,眼看着粮草消耗殆尽,赵孝成王心急如焚,到邻国重金购粮,尼玛,燕齐等国很傲娇,不卖!这下赵孝成王坐不住了,一再电令廉颇出击速战速决,而方面军总司令廉颇仗着资历老“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不出兵!长此以往,就算秦军攻不破赵军防线,丫的粮草也供不上,一样会不战自溃,温水煮青蛙,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所以廉颇的坚守战略根本行不通!

  国难思良将,紧急关头赵孝成王想起了名将赵奢的公子赵括,此君将门虎子,熟读兵书通晓战策,且得到了客居赵国的名将乐毅和田单的大力举荐,没两把刷子能入得田乐两大名将的法眼?于是根本不用秦国方面的什么反间计,赵孝成王已然用年轻热血的赵括换下了老迈的廉颇。

  赵括也不负重任,上任伊始就着手筹划一场与秦军间的总决战,形势也逼迫得赵国必须梭哈,押上全部的身家豪赌一场!胜则一战成名,败者马革裹尸,古往今来不敢冒险的军事家都不是优秀的军事家,于是赵括出击了,而秦国也猥琐地临阵换帅,悄悄调上了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武安君白起

  于是长平大战最后的决战拉开了大幕,赵军渡过丹河直扑秦军阵地,面对初出茅庐的赵括咄咄逼人的攻势,年逾古稀的沙场老鸟白起不敢托大,而是订下了一条毒计,计将安出?诸君且听我细细道来———

  秦军在一路后撤的同时,很阴险地派出一只两万多人的轻骑从太行道杀出,截断了赵军主力和后勤部队的联络。麻痹的,找不到当时的地图……否则聪颖的观众们看一下就一目了然了。但是这个不重要,也就是说当时秦军截断赵军后路的军队才区区几万人而已!而赵括的主力却有数十万之众,故而秦军将赵括的主力军勉强包围住的同时,号称秦国第一军神的白起也是胆战心惊,“馅大皮薄”随时都有被猛将赵括突破击溃的危险。

  好在这时候秦昭襄王出手了!亲自挂帅,征调河内十五岁以上的男丁,运用人海战术,死死地顶住了赵军后退突围的路线。所以这时候的赵括其实不是面对一个白起,而是白起再加上秦昭襄王,单单一个白起根本困不住赵括!

  有观众看到这里就纳闷了,秦国的国君能以倾国之力亲自出征,那赵国的国君在干球捏?难道是荒淫的昏君不成?当然不是,赵孝成王也很想派兵进行反包围,但是坑爹的问题来了,赵国这时候有后顾之忧,北有匈奴旁有燕国,这两货随时想在背后插赵国一刀,大家颇为看好的李牧正苦哈哈地防守着匈奴人呢,赵国无法做到举全国之兵来打这场长平战役,所以赵孝成王很无奈地坐邯郸的王宫内,默默地祈祷列祖列宗的庇祐。赵武灵王在天之灵也相当捉急,恨不能亲自带兵胡服骑射,最终身陷绝境的赵括选择了肖申克般的自救,不断地向秦军发起冲锋,这时赵括的策略就是“即使劳资光荣地倒下,你丫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果然,长平之战后,秦军也是损失惨重,到了“兵疲粮尽”的地步!


  长平战罢,赵军四十余万精锐尽墨,而秦军倾全国六十余万之兵也伤亡过半,试问古往今来,谁能身处在包围圈中还能如此大面积地杀伤敌军?是一句腐儒式的轻飘飘的纸上谈兵能做得到的吗?一场关乎国运的大型战役,与其说较量的是双方军事家的谋略,倒不如说比拼的是双方的综合国力,“时也,命也”赵国就差了强秦半筹,于是就败了,唉,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欲听其它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更多精彩的独家内幕,敬请关注云汉原创说战国!哈哈哈…

3

答主先把结论直接抛出来算了:好不到哪去。

上面有人从兵制战术角度来分析的,说赵军战斗素质不如秦军(有一定道理),但秦军在军事素质上实际上并无压倒性优势,从廉颇与王龁战役前期的火力接触情况来看是各有胜负,赵军略处下风。在丹河沿岸赵军形成筑垒防御的情况下秦军啃不动赵军的野战强固工事纯属正常;也有人从时间断面分析说如果李牧在战役前期有把握打出纵深突击全歼秦军,但如果接手的时间从白起奇兵出太行道抄赵军后路就没有办法了——这种表述更是说了等于没说。

其实长平之战最大的问题不在战场上,而是在战场之外。或者说,得益于通俗历史读物包括《过秦论》这种指向性明确的策论误导,大多数人对战国末期列国的国家间关系都有很大的误解,比如认为六国一定是齐心协力地对抗秦国的入侵,而且秦国的实力已经达到了一个打十个这种地步——完全不是这么回事,确切来说,战国末期各国的关系更类似于吃鸡游戏,就以长平之战牵扯到的秦、赵、魏、韩以及它们背后相当强大的楚国来说,魏与赵、魏与楚、魏与韩、魏与秦之间的矛盾与敌意,并不比秦与赵小。这种矛盾也彻底地体现在了长平之战时列国的整个战略态势上——一是各国对秦、赵两国的基本态度是放任这两国自己削弱,最好杀个两败俱伤;二是如果其中一方胜利,那么就要主动出击让胜利的一方吃点苦头;三是主动出击的国家也不能一路浪战搞成渔翁得利,而是见好就收。

就这么一个极为复杂的局势下,这是李牧能搞得定的?在现实位面上是秦军全歼赵军后赶紧退回河东(再不回去收粮食连秦昭襄王都得吃土去),然后第二年十月才复定上党,接着顶着魏国的小动作(魏取伊是)去攻邯郸——接着魏安釐王就开始放大招,派兵断了秦军的河东后路,加上信陵君窃符救赵把邯郸城下的秦军揍得鼻青脸肿,急得秦昭襄王赶紧找白起救场。如果换到赵国一方在战场上占据优势,做梦都想成为三晋共主的魏安釐王怕是会直接从邺城出兵直趋邯郸(差不多也就几十公里),端了李牧的攻击出发地,让李牧的进攻立刻成为无本之木——这也是李牧能搞定的事吗?

其实,长平之战从一开始就是充满了秦赵双方各种蜜汁操作的战争——从秦国的角度来说顶着国内的饥荒去揍韩国,揍完韩国又接着揍赵国,从任何角度来看,似乎都有着非常深刻的深层次原因(现在认为秦昭襄王一系列智熄的操作是在通过封邑拉拢客卿集团);而从赵国的角度来说完全是被秦国这么一个滚刀肉拖在了战场上,得亏赵孝成王还没有傻透知道再这么拖下去地里的粮食就要全完了,而他解决问题的方式则是换上马服君之子一波梭哈。这俩国家一阵操作猛如虎过后实际结果是两败俱伤,秦国好不容易夺下来的上党又被韩国夺回去了,好不容易夺下来的太原几年后也被赵军夺回去了,更不用说还丢了穰侯魏冉封地、商业中心陶邑(又是魏国搞的小动作);赵国更不用说了,甚至在名义上承认了魏王的霸权,以至于魏安釐王晚期的魏国变成了“威行于冠带之国”的存在——还有楚国,楚考烈王趁着这几个国家杀得不可开交之时果断把刀插往泗上,整合了皖北、鲁南最富庶的地区。说白了,长平之战其实是一场看魏国心情的战争,不管打成什么样,实际上最后都便宜了魏、楚两国。

以上是《军武次位面》为您解答,赞同回答的话,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_^

4

长平之战是范睢入秦后推行他的远交近攻战略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凭此战击败最强近邻赵国后,秦统一六国的步伐已经很难阻挡。

长平之战这样超大规模的战役,胜负结果不但要看战场上指挥官间的博弈对决,亦是大后方两方君王之间的斗智斗谋,从战役结果来看,无疑,赵国无论是前线的指挥官还是后方的君王方都是完败于秦。

战争起因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这就使得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割离,成为孤悬于外的一块飞地,韩王见上党郡注定无法保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上党郡割让给秦国,以此让秦国罢兵,停止继续攻打韩国。

但是,上党郡上至郡守冯亭下至平民百姓都不愿意降秦,他们便自己谋划,以上党郡辖下的十七座城池投靠邻近的赵国,以借助赵国的力量来抵御秦国。

这时的赵国是赵孝成王执政,他经与平原君赵胜商议后,觉得拥有了十七座城池加盟,对赵国的国力提升是有帮助的,便接纳了冯亭的投靠。同时也预备好了秦国的报复。一待秦国率军来报复,便用廉颇率军迎敌。

战争形势

赵国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军事改革以来,赵国的军事力量变得强大起来,这也是赵孝成王明知接收上党郡后秦国必定报复,也敢于这样做的原因所在,他是有底气的。

在发动长平之战前,秦国已经接连征伐了好几个国家,。垂沙之战,大败楚军 ;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鄢郢之战,又击败楚国,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在秦昭王时期,秦国已加快了攻伐六国的脚步,国土面积在不断扩大,国力也是强上增强,秦军也变得越来越武勇。

两将特点

白起作为一代战神,经历了大大小小70余战,而无一败绩,伊阙之战歼灭韩魏联军24万,郢都之战,大败楚军,迫使楚国迁都。他能根据战争的不同形势、不同环境施以不同的战术,并一战破敌。如伊阙之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鄢郢之战施以掏心战术,并附以水攻;华阳之战长途奔袭......

战场指挥在白起手里,就如在在雕琢一件完美的艺术品一般,已经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而在长平之战时,白起早已是集各类战术大成之后了,这样的白起,只要他打起精神,不犯轻敌之心,是很难被击败的。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白起据二分之一。白起被称为战国人屠也是名不虚传。

这时的李牧应该还没出世,处于默默无名中,或许是还在赵国北境在对战匈奴中磨砺。就李牧一生的作战特点来看,李牧经历的战役虽没有白起那么多,但他也是位能依据不同作战环境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作战战术,并一战破敌。李牧和白起一样,也是自出战以来从未尝败绩,并且善出奇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骑战步战无所不精。这两位要是在战场上碰上,无疑是火星撞地球。

两人战场对决谁能胜出

长平之战,若是李牧换赵括,迎战秦军,我是看好李牧。虽然这时的李牧无甚作战经验,在经验的丰富性上远远不如白起。但初出茅庐并不一定就是缺点。如霍去病十八岁出征不一样取得奇功。

李牧对白起,是以暗击明,因为白起在明,李牧在暗,李牧对于白起,完全就是一张白纸,白起无从去研究李牧,他不知道李牧的特点。而李牧对于秦将自然是研究得透透的,无论是明面上的主将王龁,还是暗中换上的白起。

长平之战,白起是以诱敌之计引诱赵括出战,从而对赵军主力进行包围一举而歼,此战术对于李牧来说是难以奏效的,李牧针对匈奴就是以诱敌之计而大破匈奴的。在肥之战迎战秦军时,秦军也是先以诱敌之计想引诱李牧,却被李牧将计就计一击捣心,大破秦军。

李牧对于诱敌之计无论是自己使用还是别人对他使用,都能取得大胜。白起在面对李牧时,难免不起一点轻敌之心,毕竟这时的李牧还籍籍无名,李牧抓住时机击败白起还是有很大可能的。因此,在主将的战术硬碰硬上,李牧是不弱于白起的,反而还占有一点优势。因为纵观李牧一生征战,逆势战顺势都能打。

而白起和王剪一样,都是惯打顺势战,而且打的也多是顺势战,事前谋划精细,然后按部就班的照着计划布署实行就成了。毕竟秦本身的国力就要远强于其它诸国。

所以,一旦白起使出诱敌之计不奏效,第一步受挫时,惯于顺风顺水的秦军能不能快速改变战略战术调整部署扭转不利局面是存在极大未知数的。

再来看两军单兵实力,即使白起在面对赵括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时,秦军也是以付出损伤二十万的代价取得惨胜,这还在赵军并没有拼战到最后一刻,而是大部提前投降的情况下,这说明,即使在主将指挥失当,但赵军的作战能力也是很强的。这样的赵军要是在李牧指挥下,无疑更会发挥出极大优势。因为李牧在北境迎战匈奴时,就以厚待手下将士而著称,在长平之战,这帮赵军若是李牧来带,更会激发出为他死命效忠的骁勇潜能。

所以,李牧击败白起是存在极大可能的,战术上李牧不会犯错,三军又用命,而白起作为先出招的一方,战术又失效,先出招又容易暴露破绽被李牧抓住,要是再欺李牧无名再犯点轻敌之心,更会导致惨败,长平之战的结果就会改写,或许就会成为白起的滑铁卢。若是不犯轻敌之心的话,正常发挥,秦军会小败。

5

长平之战,可谓是决定秦赵两国命运的历史性大决战。

战争进行到最后,以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而告终。从此赵国便从当时顶尖的军事强国,跌落成了一个二、三流的国家,被灭亡也只是时间上的事情了。

很多喜欢赵国的总会赶到遗憾,认为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赵括的指挥不当。如果能够换一位统帅,说不定就会有不一样的结局。而李牧,似乎就成了指挥长平之战的的最佳人选。

诚然。

李牧身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赵国最后的一位将星,其用兵的能力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李牧真正适合来指挥长平之战吗?这就要从李牧的用兵风格来分析。

大败匈奴

李牧的军事生涯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驻守在代地的雁门郡,为赵国抵御北方的少数民族。

在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牧就秉承着一个原则,就是坚壁清野,死守不出。每日杀猪宰羊,犒赏士兵,训练这些士兵杀敌之术。可一旦北方的匈奴来袭,李牧便下令回防,谁敢擅自出战,立斩不饶。

这种情况就导致匈奴每次都能肆意劫掠,但却根本劫掠不到什么东西,只能空手而回。几年时间下来,虽然没有什么实际的损失,但却留下赵军胆小畏战的名声,让赵王感觉到很没面子,就找人代替了李牧的位置。

可这样一来,代郡损失惨重,赵王只能再次任命李牧出镇雁门郡。结果李牧依旧如故,匈奴便越发的轻视李牧,轻视雁门郡的赵军。而赵军内部呢,每日都吃香的喝辣的,但却一仗不打,以至于士兵们的求战意愿非常高。

李牧见时机成熟,便一边派人在草原上放牧,吸引匈奴来袭;一边却调集了十五万大军,就等匈奴主动钻进包围圈。

匈奴早就习惯了赵军的不抵抗政策,因此毫无防备的率军前来,结果正遇上李牧早就准备好的大军。一战之下,匈奴各部损失惨重,死的死,降得降。此后十余年间,匈奴再不敢踏入赵境一步。

肥之战

肥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秦王政十四年,可以说是李牧真正的成名战。

早在秦王政十三年,秦军就在阳平之战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就挟大胜之威,再次领兵北上,越过太行山脉,直击赵国后方,一战斩首赵军十余万人,兵锋直指赵国都城邯郸。当时在位的赵王迁赶紧命李牧率军南下,抵御桓齮的进攻。

李牧抵达前线之后,认为秦军此时气势如虹,不宜直接进行决战,便原地坚守,拒不与秦军交战。而桓齮认为,秦军远道而来,必须速战速决,于是在几次求战不得之后,桓齮便率领主力前去进攻肥下,妄图诱使李牧率军援救肥下。

结果李牧不但没有回援,反而趁桓齮率领大军离开之机,出兵猛攻秦军后方大营。秦军士兵早就习惯了赵军坚守不出,哪想到赵军会突然进攻?再加上秦军主力不在,一战之下,秦军大营尽数落入赵军之手,粮草辎重取之无数。

大营失陷消息传出,李牧料定桓齮必会率军回援,便在大营两翼部署重兵,只留少量兵马正面对抗秦军。而桓齮得到消息之后,果然率军回援,一头就扎进了李牧布好的口袋里,一战之下,秦军近乎全军覆没。主将桓齮畏罪潜逃,终身没再返回秦国。

井陉关之战

井陉关之战,是李牧一生中最后一场战役,可以算得上是李牧最后的辉煌。

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五年,韩国刚刚灭亡不久。此时赵国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国内人心浮动,秦王嬴政趁此几乎,派出两路大军攻赵,企图一举灭亡赵国。

秦将王翦起兵三十万,从上地出发,直逼井陉关下。

而李牧,当时就坐镇井陉关内。

李牧的思路非常清晰,组织麾下赵军严守井陉关,不让秦军越雷池一步。王翦是何等人物,不用我多说,想必大家也很了解。就这样一位当世名将,被李牧活生生挡在井陉关下,难以再进一步。

只可惜,这次的李牧还没有等到秦军出现破绽,就被昏庸的赵王迁撤职查办,死于非命

结语

通过上面几次战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

李牧的作战风格,就是敌不动,我不动。敌一动,我伺机而动。我不会主动与你交战,但只要你露出破绽,那我会毫不犹豫抓住,直到你全线崩盘为止。

或许这与赵国后期处于劣势有关,以至于李牧并不敢主动出击。但长平之战的局势,其实也是赵军处于劣势,李牧断然不会主动出击,一定也会坚壁清野,等待秦军的破绽。

那么问题就来了。

赵孝成王为什么要换掉廉颇?

秦人散布谣言,固然是一方面的因素。但更大的原因,是赵孝成王欲求速战,而廉颇的坚守政策,显然是违背了孝成王这一需求。而李牧的策略,在前期与廉颇其实是大同小异。因此就算是换上了李牧,最终也会被孝成王换下来,激进的赵括依旧会登上历史的舞台。

所以,即使长平之战由李牧指挥,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参考资料: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十一》

《赵国名将——李牧》

百度百科

6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李牧一定比赵括强的多,但即使李牧也无法让赵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不过可以最大程度的消耗秦国的国力,甚至可能谈和。  

赵括是赵国大将赵奢之子,赵奢原来只是赵国收税的小吏,因为执法公正被举荐。之后秦国攻打韩国,赵奢带兵去救,这个第一次领兵的年轻人在阏与大破秦军,赵奢成了赵国军队的支柱。赵奢的儿子赵括,在同样的情况下,临危受命,却没能复制他父亲的传奇,致使四十万大军全军覆灭。那么如果把赵括换成赵国后期的名将李牧,长平之战的结果会改变吗?

长平之战是赵国与秦国赌上全部国力的战争,当时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单论军事力量的话已经可以和秦国一较高下了,长平之战可以说是决定战国后期走向的一战。

长平之战的起因是秦赵两国争夺韩国的上党,双方在上党陈兵几十万对峙了两年。赵国大将廉颇坚守不出,计划寻找时机挫败秦军,秦国对其无可奈何,但此时赵王却把廉颇换成了赵括。秦国也暗中派白起去前线指挥作战,两边换帅,最终导致四十万赵军全军覆没。

赵王会突然换将的原因主要是赵国打不下去了,四十万大军两年的吃喝拉撒把赵国的粮食消耗光了,而且少了四十万青壮男子,赵国这两年粮食减产严重。赵国国内怨声四起,当时在换将前赵国曾经向齐国借过粮食,但是被齐国拒绝了。赵王当然知道廉颇这样做是最好的,但是他更清楚的是赵国已经撑不住了。  另一边秦国和赵国的情况非常相似,长平之战期间秦国国内经济也濒临崩溃,之后战胜赵国也是惨胜。虽然屠杀赵国四十万大军,但自身六十万大军也损失近半。“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不过秦国的综合国力比起赵国更强,征服巴蜀两国以及后续的开发,也为秦国扩大了大片的粮食产地,所以秦国比起赵国坚持的时间更长。

如果由李牧代替赵括领导赵国军队,那他也一定和赵括一样,要面对军粮不足的严重问题,而且也将面对秦国的战神白起。白起和李牧都是战国最杰出的将领,他们都不会轻易的被对方击败。 可以肯定的是,由于国内的问题,赵王还是会催促李牧出城应战,但李牧绝对不会像赵括一样草草出击以致被秦军包围。不过和秦国的决战是无可避免的,战争很可能是以下两种情况:

1、两军激战之后双方都无法全歼对方,秦赵两国罢兵言和。这种情况可能性不大,因为此时双方已经打了两年,赵国多次找秦国和谈但都被拒绝,秦国的目标就是打垮赵国,此战不让赵国大出血是不大可能停战的。

2、李牧领导的赵军与白起领导的秦军顽强战斗,两位名将指挥都没有出现重大失误,但奈何赵国国力不如秦国,最终被歼灭。而秦国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六十万军队损失七八成,推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这种情况是最有可能的。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被秦国打垮,东方六国再无力阻止秦国东进。可以说长平之战是秦统一的先声,但面对国力强于赵国的秦国和白起这名秦国战神,即使赵国派出的是李牧,这场战争的结局很难被改变。

7

换成李牧也得走廉颇的路子,如果主动出战谁都得败。这和明末洪承畴太相似了,简直就是翻版。不同的是赵括战死,洪承畴投降了。

8

长平之战的时候,名将李牧还籍籍无名,所以没机会指挥上党赵军。但是,就李牧连却秦军的肥之战和番吾之战来看,如果当时赵国能有李牧这样的名将坐镇,至少不会落的被秦军坑杀四十万那么惨。甚至,李牧有可能把上党长平之战打赢。



结合长平之战的秦赵形势以及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中战术风格,分析一下李牧会怎么布局长平之战。

01.长平之战,秦赵的形势对比

秦军的作战半径是咸阳到上党,而赵军的作战半径是邯郸至上党。所以,辎重转运和战力涵养上,赵军更胜一筹。但是,秦国国力太强,所以单纯拼国力,赵国没有胜算。如果能靠拼消耗取胜,赵国也不会换掉廉颇了。所以,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要比秦国更着急。即便是李牧领兵,他也得打速决战,或者解决后勤辎重的问题。



实力如果形成碾压,那么名将和兵法毫无用处。但是,秦赵之间虽然实力有差距,但并未形成碾压。所以,名将的正确决策,就非常重要,特别是相对弱势的赵国一方。因此,李牧要取胜或打平,就不能重蹈赵括的覆辙,急吼吼地死命推进。

赵国庙堂还可以提供支持,但是赵军根本就不能指望。因为平原君这伙人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强不了多少。如果这伙人稍稍给力一点儿,赵括和廉颇也不会那么被动。当时的情况是:六国都恨秦国,但同时也都患上了恐秦症。所以,赵国是可以寻求合纵支持的,魏国其实就是一个坚强盟友。



韩国已经打残了,所以真心无法指望。而燕国还在趁火打劫,所以也别指望。齐国虽然经历过五国伐齐的劫难,但田单复国(前279年)已经快一代人了,所以国力应该恢复过来了。但是,齐国和楚国都是一个想法,秦国不是好东西,赵国也不咋地。所以,最好就是看这两个家伙两败俱伤,然后再从中渔利。

形势对赵国不好,但是好是坏也没啥用。因为赵国庙堂肯定没指望,最后只能进行军事较量。

那么,秦国会不会知难而退?答案是不可能。秦国就是一定要拿下上党之地,同时还要借机会把赵国打残。赵国不纳上党十七城,秦国都可能兵出太行山、去揍赵国。

02.李牧在肥之战和番吾之战的作战套路

秦赵肥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3年,秦将桓齮兵出太行山、深入赵地,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斩首赵军十万。受任败军之际的李牧,在执掌赵军后,直接效仿廉颇长平之战的套路,就是固守壁垒、不打野战,等着秦军来攻。但秦将桓齮也不是傻子,所以一定要跟赵军打运动战,于是领兵进攻肥下,试图调动赵军来援,然后在运动中歼灭赵军。而李牧则直接进攻秦军壁垒,断了秦军的宜安营地。待桓齮领兵回援的时候,李牧又半路截杀,一打一截,击溃了十万秦军。



秦赵番吾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32年,秦军一路从邺地出发,试图渡过漳水、进攻邯郸;一路从太原出发,试图从山西高地、进攻邯郸。李牧的打法是:任你两路来、我只一路去。邺地方向,利用赵长城和漳水的地利,拼命搞防守;番吾方向,李牧亲领主力出击,而且来了就跟秦军硬刚。秦军番吾战败、漳水无功,于是只能撤退。

把以上两个战例中的套路,给抽象概括一下,基本上可以确定李牧的战法有三:一是以我为主,不能被敌人牵着鼻子走;二是攻守兼备,但以守为主、守中求战;三是能够抓住敌人的弱点,击其一点以求破敌。

03.李牧会怎样布局长平之战,主要看其是做廉颇还是做赵括

如果李牧直接取代廉颇,一上场就是廉颇的位置,那么他一定也会是廉颇的套路,但肯定会比廉颇更猛烈一些。

秦赵之间争夺的焦点就是上党高地,但是冯亭举上党十七城降赵,赵国能够最先占据上党高地。然而,廉颇行动太慢,秦军行动太快,所以秦赵两军在上党摆开了战场。廉颇前期虽有进攻,但进攻的决心和力度远远不够,所以秦军在增兵之后,就正式完成了上党布防。




因此,李牧领兵一定会把先下手为强发挥到极致,率先全定上党高地,然后在以上党高地的地利优势,对阵秦军。如果是这种情况,那么秦军几乎不会有什么胜算,上党高地拿不下、赵军主力干不动,从河东郡佯攻上党的难度系数太高。所以,打到最后也只能是耗费国力,却全无收获。

如果李牧是取代的赵括,一上场就已经在上党战场跟秦军死磕了,那么李牧就必须要在速决战中实现逆转。速决战,不是主将的决定,而是赵国的庙堂的决定。因为赵国的实力扛不住持久战。

于是,李牧的做法应该是先取守势,然后在寻找弱点、转守为攻,而不是像廉颇那样退到丹水大营就当缩头乌龟了。至于李牧会怎样转守为攻,这个不好揣测。但李牧的作战风格肯定要这样做。

另外,李牧的做法也会跟赵括一个套路,就是发动疯狂进攻。但是,赵括这个人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却是李牧可以避免的。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就是论其兵法布局,赵括能把老父名将赵奢给逼得哑口无言。如果战争是棋局,那么赵括肯定能打赢老父赵奢。但是,赵奢为什么不认可赵括呢?原因就是战场不是棋局,战场上的士兵或是会害怕、或是会忘死、或是会垂头丧气、或是会兴高采烈。你把他们都当成棋子了,而这些棋子却都是有自我意志的。所以,为将者不仅能布局还要了解军心。

赵括跟守街亭的马谡,犯的都是一样的错误,就是不洞悉军心。两军对阵,一鼓作气杀不过,战士就会逃跑或自保,不会再打了。结果这两个人就是把士兵当成了棋子,错误地认为把士兵放在预定位置就肯定能拼杀。

但是,李牧不会犯这个错误。所以,即便是进攻,李牧也不会把自己置于死地。因此,长平之战肯定会变成秦赵之间的消耗战,最后拼得两败俱伤。

赵括全力进攻秦军的目的,就是以自伤一千为代价而实现杀敌八百的目标。然后,赵国庙堂就会可以用这个结果逼这秦国和谈。所以,李牧按照赵括的设计去打,一定能够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因为赵括是在赌博,这个赌博并非没有胜率。

04.李牧能把长平之战打赢吗

这个可能性太低,因为白起不是桓齮。白起半生戎吗,而且从无败绩。虽然李牧也从无败绩,但是军队素质上秦军更强。所以,李牧以疲弱赵军对阵精锐秦军,占不到便宜。

如果秦军的实力真得太强,李牧大概率的做法就是放弃上党而退守太行山陉口,利用井陉口或滏口陉这两个要塞挡住秦军,然后再寻求转守为攻的机会。


然而,在战场上彻底战胜秦军,或实现大比例的杀敌,李牧这个名将也很难做到。原因是秦国庙堂比赵国庙堂要优秀得多。秦昭襄王都已经御驾亲征搞后勤了,而赵国庙堂还在犹豫着不知所措。同时,燕国这个讨厌鬼,这时候也没闲着,已经在燕赵边境上搞事情了。所以,赵国真心无法举国应战。

但是,战场有很多变数。所以,只能以秦赵的对比形势和李牧的战场风格来揣测分析。至于李牧可能会打出什么战果,就真心不好推测了。

只能说李牧肯定会比廉颇和赵括打得好,所以赵军不会败得那么惨。因为廉颇和赵括的错误,李牧大概率都不会犯。但李牧能不能打赢,概率真不大,因为秦军实力太强。

9

恐怕结果还是凶多吉少。如果仅仅考虑战国四大名将的战斗力排名,窃以为这是不够的。关于那几位的排行本文不复赘述。

其实长平之战并不是局限于两个武将之间的较量,而是秦、赵两个国家之间的一次战略大较量。

统帅:秦昭王VS赵孝成王

相较于初出茅庐的赵孝成王,秦昭王率领秦国铁骑早已踏遍大江南北,笑傲群雄:垂沙之战,大败楚军;伊阙之战,战胜韩、魏两国,扫平秦军东进之路;鄢郢之战,获得了楚国大量国土;华阳之战,大败赵、魏联军,攻取了魏国的几座城池和赵国的观津。

军师:范睢VS平原君

范睢看见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当机立断,使出离间计,促使赵国换将;平原君劝谏赵孝成王收下上党,并认为即使秦国来攻,廉颇打不赢也守得住,但当赵王换将之时却默不作声,眼睁睁地看着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去应对几乎百战百胜的秦军。

将军:白起VS赵括

百战百胜的战神对纸上谈兵的草包,完全就是田忌赛马中的上等马对下等马。更何况赵括临战前连其母都要与其划清界线,中饱私囊,不礼遇将士,军心涣散,与众志成城的秦军怎么打。

下面就长平之战的来龙去脉以及上面三个代表所主导的作用简单展开,以此来说明赵国为什么必败。

范睢提出远交近攻,秦军攻打韩国,将上党与韩国本土分开,韩国欲将上党割让与秦,上党郡守自愿投赵。平阳君认为此举必引火烧身,但赵王与平原君却一拍即合,结果引得秦大军压境。最高统帅及军师的鼠目寸光诱发了长平之战。此为一失。

秦军主攻,廉颇坚守,双方胶着不下。

孙子曰: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如果举兵必克,双方胶着则对攻方不利,所以廉颇坚守正确,而秦军应速战速决。

孙子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也就是说,五倍于敌方的兵力才敢选择攻城,两倍则分割消灭敌人,相当则可以抗击,不如敌人就避免与其争锋。

当时,秦军投入兵力60万,而赵军45万。秦军一开始选择了下下策攻城,且双方兵力并不悬殊,攻城对秦军不利,廉颇选择避其锋芒、据城坚守完全正确。所以此时实际上赵国略胜一筹。

赵国遭遇小败,虞卿主张合纵,联合楚、魏抗秦,赵王却听信楼昌之言去议和。老谋深算的秦昭王假惺惺同意议和,实质上是为迷惑楚、魏,从而孤立赵国。此为二失。

秦军屡攻不下,秦国军师范睢看出门道,马上改变策略,使出离间计迷惑赵王。年轻好战的赵孝成王果然中计,用赵括换下廉颇,当初举荐廉颇的平原君一声不吭。再来看秦国这边的配合,秦昭王听说下等马赵括上线,立马偷偷换上上等马白起,并下军令“有敢透露者斩”。

赵孝成王临阵换帅,赵括也不甘示弱,把部下统统换血,好了,从上到下清一色草包了。然后秦军佯败,年轻的赵括倒是和赵王上下一心,马上出击。那边的秦昭王一看鱼儿上钩,马上发动举国之力围剿赵军。再来看看孙子兵法:两倍兵力则分割消灭敌人。是不是这个套路?毫无疑问,秦昭王指挥完胜。此为赵之三失。

其实,赵王主导了整个战局,廉颇、平阳君、虞卿不都是难得一见的人才吗?他哪怕只要听进去一次,结果未必如此,关键他不善用人,目光短浅,急于求成,好好的一手牌让他给打烂了。赵括只是其中的一步,即使换上李牧,李牧同样会如廉颇一样,选择坚壁不出,赵王能同意吗?别忘了,李牧也是被年轻主战的赵王迁给杀死的,两人的命运何其相似。善待部下的将军都是好将军,吴起、李牧、项羽哪个不是如此呢?只有赵王完全授权于廉颇,战事才有可能扭转。您说呢?

还是后来的冯唐评价得对啊:不是廉颇、李牧有多厉害,关键是君主会不会任用他们。可参见文章: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 - 今日头条】https://m.toutiaocdn.cn/item/6685630419565543947/?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556893939&req_id=20190503223219172017000001586E143&group_id=6685630419565543947&tt_from=copy_link&utm_source=copy_link&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

手机上输入,如有辞意不周之处,敬请谅解。





10

长平之战,如果派李牧前去。肯定不会造成后来的失败。李牧若去,采取的战法应该和廉颇一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以前李牧同匈奴作战的时候,采取的就是以逸待劳的战法。只要匈奴来攻,就让军队退回营垒,只是坚守。而当时的赵王也犯了同样的错误,认为李牧怯战,派人将他换下。换下的将领采取出击匈奴的方法。结果屡战屡败。于是赵王只得叫李牧再次前去。李牧还是坚守不出。故意在匈奴面前造成自己怯弱无能的感觉。而在这段时间,李牧善待士兵,却不让他们出战。士兵们都对李牧心存感激,都憋着一股气,想要立功。于是李牧加紧训练士兵。如此过了几年,士气高涨,兵员精良,见到时机成熟,便利用放牧的方法吸引匈奴来犯。然后出奇兵围歼匈奴。这一战使匈奴损失十几万人,从此一蹶不振,不敢再犯,可谓是一劳永逸。

所以面对强悍的秦军,如果派李牧前去。他一定也会采取同廉颇一样的战法,坚守待时,以逸待劳。拖垮秦军,然后找机会出击。因为他不会像赵括一样,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主动出击中敌奸计。所以就不可能有长平之败。但是有一点,赵王不信廉颇的战法。又怎么能信李牧的战法呢?赵王急于打败秦国,解赵国之围,所以自然也不可能叫李牧这样的将领前去。故赵国失败为势所必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