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每年高考报道一些寒门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富家子弟没有?

为什么每年高考报道一些寒门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富家子弟没有?

2020-09-26 04:02阅读(69)

为什么每年高考报道一些寒门学子考上清华北大,富家子弟没有?:这只是舆论导向,宣扬正能量,实际上寒门难出贵子。富家子弟考上清北,不会出现在新闻里,只存在

1

这只是舆论导向,宣扬正能量,实际上寒门难出贵子。富家子弟考上清北,不会出现在新闻里,只存在于各种调查、科研项目中。还记得2017年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坦言:“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些条件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北大“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中显示,清北、人大这些精英大学的学生中,30%自评来由中上或上等经济地位的家庭,而该比例在211大学和非211大学分别只有18.6%和14.6%。精英大学里来自农村或乡镇的学生比例为19.2%,而在另外两种类型的大学里该比例则分别为31%和32.8%。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发现,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0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社科2010级王斯敏等几位本科生在清华2010级学生中做的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源占总人数的17%。那年的高考考场里,全国农村考生的比例是62%。

2

1、富人阶层首先人数比例肯定是比较少的,就以中产来说就好,百度出来数据是中产占成年人口比值大约14%,相应的你可以理解为,富人阶层的考生比较少。

2、从新闻报道来说,一个富人阶层的孩子上了清华北大,可能有部分人会说:家里有钱,请最好的老师,我要有钱也如何如何。但是,如果穷人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是不是画风就变为:穷人孩子早当家,有志气,能吃苦。并且能给其他人一个好的榜样,给其他经济不好的人一个希望。我们大家不也是希望有朝一日出人头地。这样的事例,也更能激发其他人的斗志。

3、感觉偏差。就像写作文一样,你过个马路写出来是没人关心的。但是你过个马路结果摔了一跤,引出纠纷,就有人看啦,有人讨论,发抖音等等。可是你能认为,大家过马路天天摔跤吗?

其实从数据上来说,经济条件越好,后代的成才率是越高的,不要因为写了几个富二代如何胡作非为就以为有钱人的孩子都那么堕落。事实上,因为从小获得教育资源的倾斜,他们的成才率更高些。美国其实就是通过教育就开始在阶层上进行分层,有钱的孩子读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没钱的孩子读公立,接受快乐教育,那就好好快乐着吧。

目前,中国的教育,我认为是最公平的,最有成效的的教育。只要好好读书,就有成才改变命运的机会。

3

考上清北已足以让人艳羡了,还又是个富二代,你报道他干啥!

4

只要是一个和平的年代,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受“马太效应”的影响,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都会不停的挤压寒门的各种利益,其中就包括受教育的权利。所以说不管政策怎么倾斜都会是寒门子弟越来越不利的。所以说有许多教育专家寒门子北上名校的比例下降,这肯定是真实情况。

如果政策强制把寒门子弟弄到名校,那么会不会有副作用呢?当然有,举个美国提升黑人种族地位的例子,某次某州招3个公务员,要求必须要招一位黑人,结果就是录用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均是白人,而录用了第3人就是170多名的黑人第一名。关于这点公平还是不公平,现在都没有结论。如果名校不兼顾公平和生源质量,可能名校的招牌都保不住。

不可否认的14亿人的国家,千万人左右的高考队伍,当然缺不了寒门子弟进入名校,于是这就是成媒体关注的焦点,目的你我都懂的。新闻往往报道的是典型而不是普遍现象,所以越报道的频繁越说明这种矛盾可能更突出。

“马太效应”让强制越强,富者越富,反之亦然。是导致和平年代总是短暂的重要原因。在工业革命之前,物资的短缺导致通过行政等手段来调剂的效果几乎没有。现在情况虽然好转,但是也存在公平竞争与保护弱者的两难选择,几乎没有任何大国能处理好这个关系,仅在北欧的部分小国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

不管是什么家庭和背景,进入学校就应该好好学习,每年都有不少从三本民办大学考入一流名校的研究生,他们才是最棒的。我们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选择我们以后的路。

5

清华北大,国内最顶级的两座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学术殿堂。不过对于国内考生来说,想要考上这两所名校,得十二载寒窗苦读,打败数百万人才有机会呀。很多人说寒门难出贵子,因为寒门学习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学习条件比不上城市孩子,也没钱上各种辅导班,家教课,同等条件下竞争力会小很多。但是我想说,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无法选择家庭,能做的就是尽自己能力认真读书。

有人说读书有什么用?读了书也不一定能当饭吃。 每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只要细心留意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数省份的高考状元都出自富裕的家庭,出自贫困家庭的高考状元寥寥无几。所以清华北大作为我国最好的两所高校,每年成功考上的学生中,很少有家境特别贫寒的学生。那么为什么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就很难在高考中考出高分,很难考上清华北大呢?背后的真相很扎心。对于家境不太好的学生来说,在迈向清华北大路上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身边可以接触到的教育资源十分有限,只有通过拼命努力拿下高中所学的所有知识才可以考一所自己理想的学校。而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轻松到综合实力强的高中就读,可以找名师为自己补课,可以花重金去学艺术学奥数为自己的高考增加优势。并且很多家境比较好的学生其实从出生起就已经开始领跑很多同年龄段的人,所以他们中间上清华北大等名校的人相当多。

现在高考对于贫苦孩子来讲又是比较残酷的,据清华、北大的学生家庭调查,数据显示,来自贫寒之家的学生占比越来越低。以至于很多教授惊呼:“寒门已经越来越难出贵子!“因为,随着社会资源越来越集中,寒门子弟的劣势更加明显。而一些清华北大的学霸们,确实很聪明也很有才华,但是学霸们的背后,却有他们的父母的”悉心培养“。实际上,个人的资质固然很重要,但是光有个人天份,却没有家庭给你提供最好的受教育机会,你肯定也比不过”官二代“和”富二代“。因为他们可以请最好的老师开小灶,他们可以拿出最好的课外辅导书来拓展自己的答题思路。而穷苦孩子只能接受课堂上的教育,自然很难拼过富二代。 所以,白岩松老师的话,只能说在上世纪80年代,大家在相对公平的教育环境下,寒门出贵子的机会将多一些。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近几年参加高考的学生,他们父母的文化水平,基本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尝到了高考的甜头,于是,对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视。而孩子的成绩,也水到渠成的,在父母的督促下,以及学校师长的教导下,获得较大幅度的提升。与其说,富家子弟更容易考上名牌大学,不如说良好的家庭教育,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与其盲目的抱怨教育不公平,不如脚踏实地,做好自己的家庭教育工作,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自己的成绩。穷孩子生活在较艰苦的环境,会比生活在优越环境的孩子懂事得早,有句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一切都是环境改变孩子的观念。他们知道读书可以改变他们的命运,所以珍惜读书的机会,因为他们的资源有限,所以会去寻找资源学习,自己努力找到的资源会比较用心牢记,日积月累的知识会开拓他们的视野,学习能力会越强,坚毅也是不可少的,他们的内心一般较强大。现在的孩子家里人太宠了,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社会诱惑多。而且学习枯燥,当然不喜欢。不用心学习,怎样培训也没有用。“而我们这些中层的人家,读书出来大多都没用,找工作都要靠人”我觉得你说这话不对,既然你可以读书出来了,怎么会没用呢?找不到工作也是个人问题,证明你的工作能力不强或是不够奋进拼搏,还有一个可能就是低不就高不成。其实先找到一份生存的工作是硬道理,你可以从自己喜欢的工作底层做起,慢慢努力拼搏,我相信你总会做出成绩。

清华北大一直都是我国学生梦想中的学府,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能考上这两所大学就代表着未来的光明前程有望,不说一飞冲天,至少也能超脱原先的阶层,成为众人眼中学霸的存在。

6

给底层老百姓希望!

7

这样可以让很多看到希望,就农村人,在城市中不停忙碌奔波的看到希望。

人很多这样的人知道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好好读书,才会有现在的生活现状。

让很多人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那些寒门学子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发生,那自己一样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

8

寒门学子的学习生活条件和富家子弟相比没有最差,只有更差!披荆斩棘的道路上更容易找出热点吸引大众眼球;反之富家子弟已经享受了非普通人的优质教育资源,考入清华北大就好比在康庄大道上跑步,缺少看点。不容忽视的现状是寒门子弟考入清华北大的机率越来越低,也许物以稀为贵,更能彰显新闻价值吧?

9

做个黄梁美梦,小编在哪里得到这个结论?实际情况是寒门考入清华北大越来越少了,每年所占比例逐年减少,而小编提出一个伪命题,哈哈哈?

10

这是所谓的寒门学子上清华北大之后就慢慢改变初心 毕业之后多是留学之后留在了海外 哪里有什么报国之心 他们多是野心家和卖国贼 有人说的也对(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嘛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