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影视综艺

化学有哪些专业,常见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

2020-09-26 03:25影视综艺

简介水(H2O)>甲(MeOH)醇(EtOH)>丙酮(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Et2O)>氯仿(CHCl3)>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石油醚 化学有哪些专业...

水(H2O)>甲(MeOH)醇(EtOH)>丙酮(Me2CO)>正丁醇(n-BuOH)>乙酸乙酯(EtOAc)>乙(Et2O)>氯仿(CHCl3)>苯(C6H6)>四氯化碳(CCl4)>正己烷≈石油醚(Pet.et)。 

其中甲醇、乙醇和丙酮三种溶剂能与水互溶,正丁醇是所有与水不相容(分层)的有机溶剂中极性最大的,常用于萃取苷类成分。氯仿是唯一比重比水重的溶剂。

混合溶剂的极性顺序:苯∶氯仿(1+1)→环己烷∶乙酸乙酯(8+2)→氯仿∶丙酮(95+5)→苯∶

丙酮(9+1)→苯∶乙酸乙酯(8+2)→氯仿∶乙醚(9+1)→苯∶甲醇(95+5)→苯∶乙醚(6+4)→环己烷

乙酸乙酯(1+1)→氯仿∶乙醚(8+2)→氯仿∶甲醇(99+1)→苯∶甲醇(9+1)→氯仿∶丙酮(85+15)→苯∶乙醚(4+6)→苯∶乙酸乙酯(1+1)→氯仿

甲醇(95+5)→氯仿∶丙酮(7+3)→苯∶乙酸乙酯(3+7)→苯∶乙醚(1+9)→乙醚∶甲醇(99+1)→乙酸乙酯∶甲醇(99+1)→苯∶丙酮(1+1)→氯仿∶甲醇(9+1)

拓展资料:

水不具有任何药理与毒理作用,且廉价易得。所以水是最常用的和最为人体所耐受的极性溶剂。水能与乙醇、甘油、丙二醇及其他极性溶剂以任意比例混合。

水能溶解无机盐以及糖、蛋白质等多种极性有机物。液体制剂用水应以蒸馏水为宜。水的化学活性较有机溶剂强,能使某些药物水解,也容易增殖微生物,使药物霉变与酸败,所以一般以水为溶剂的制剂不宜久贮。在使用水作溶剂时,要考虑药物的稳定性以及是否产生配伍禁忌。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溶剂

-

下面是更多关于极性溶剂的问答

主要的有机试剂性大小顺序:

水(最大) > 甲> 乙腈> 甲醇> > 丙醇> 丙酮>  二氧六环> 四氢呋喃> 甲乙酮> 正丁醇> 乙酸乙酯> 乙醚> 异丙醚> 二氯甲烷>氯仿>溴乙烷>苯>四氯化碳>二硫化碳>环己烷>己烷>煤油(最小)

常用的试剂的极性具体是多少也是可以查到的,下图是常见有机溶剂的的具体极性数值。

从描述来看,我是学化学出身的,对么学好化学这门课我是最有发言

如果你是刚学化学,我建议你把化学当成文科来看待,对于很多要记忆的东西一定要记住啊,这是前提。

另外对于一些比较有计算性的东西,建议你多做专项训练,并且要多做题目。 化学家故事—共产主义学家马

当卡尔·肖莱马还健在时,伟大命导师恩格斯这样称赞他:“这友既是一位优秀的共产主义者,又是一位优秀的化学家。”在肖莱马逝世后,恩格斯特意为他写了一篇传记性的悼文,对他的一生作出了全面的评价。为什么肖莱马能获得恩格斯的这么高的评价呢?

从学徒工到化学家

卡尔·肖莱马于1834年9月30日诞生于德国黑森林州达姆斯塔德城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父亲约翰是个穷木匠,母亲罗特是个纯朴的家庭妇女,他们一共有9个孩子,卡尔是最大的孩子。1850年卡尔争取到本城一所职业学校受教育,可是到1853年就回家境困难而辍学。他非常喜欢化学,因此他来到一家药房当学徒。由于他勤奋好学,很快成为药剂师的得力助手。1856年他来到海德堡一家药店当配药助手,在海德堡大学,著名的化学家本生正 在主讲化学,肖莱马想方设法去旁听本生的演讲。本生的精湛实验演示和生动的报告使肖莱马更向往化学,这时候他暗下决心。一定要作一名化学家。

1859年,他仅靠自己谋生所积蓄的钱,投考著名化学家李比希主持的吉森大学化学系。这是当时全世界青年化学家所向往的圣地。又因学费不足,肖莱马只读了一个学期便离开了学校。好在这一学期里,由于他的发奋努力,学完了作为实验基础的分析化学课,通过学习和训练,他基本上掌握了化学实验的技巧。同时在这学期内,他还听了著名化学史家柯普的化学史课程,初步培养了他对科学史的爱好。离校和失业并没有影响肖莱马对化学科学的追求。此时恰逢英国曼彻斯特的欧文斯学院化学教授罗斯科招聘一名私人的实验助手,肖莱马闻讯立即赶赴英国,只身远离祖国,来到英国这一工业城市,经过努力终于成为罗斯科的实验助手。在这里他很满意,一是可以继续学习化学的有关课程,二是可以更多地、又是独立地进行化学实验。从这时起,肖莱马总算实现了他的宿愿,步入了化学研究的大门。他一面自学,一面研究,很快取得到了许多成果,

1871年被破格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4年成为欧文斯学院的第一个有机化学教授。他在英国定居了30多年,一直到1892年逝世。

有机化学的奠基人

肖莱马对有机化学发展最主要的贡献是对脂肪烃的系统研究。从1862年起,他从煤焦油和石油中先分离出戊烷、己烷、庚烷和辛烷,仔细地测定了这些脂肪烷烃的沸点等物理常数,分析了它们的元素组成,并通过测定其蒸汽密度求出了其分子量。随后他继续对甲烷、乙烷、丙烷、丁烷直到辛烷都作了深入研究,又通过卤化、水解、氧化、酯化等反应制备并考察了这些烷烃的衍生物,如卤化物、饱和一元醇、脂肪酸、醛、酮及酯等,实现了一系列有机合成。这种系统的基础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在他以前,化学家只对个别的、最低的几种烷烃进行过研究,人们对脂肪烃的认识是零散和无规律的。正是肖莱马开创了脂肪烃、包括高级烃在内的系统研究,可以说今天我们对脂肪烃的有关知识,最初就是由肖莱马提供的。为了了解和掌握脂肪烃的系统知识,肖莱马不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而且还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由于各种脂肪烃的知识还是空白,实验研究中发生爆炸事故是难以避免的。对此,恩格斯描绘肖莱马时说:“那时候,他常常脸上带着血斑和伤痕来看我。跟脂肪烃打交道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大部分还没有被认识的物质,总是在他手上爆炸,这样他就得到了不少光荣的伤痕。只是因为戴着眼镜,他才没有为此而丧失视力。”

1357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提出了碳原子是四价和碳原子间可以相互连成键状的学说。这学说是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也是有机化学发展的关键点。然而这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并没有立即为广大化学家所接受,特别对于碳原子的四价是否等同,碳原子间又是如何相连。认识很不统一。最伤脑筋的是如何运用这一学说来解释有机化学中大量存在的异构现象。在当时有人就认为碳的四价是相异的,并以此来解释同分异构现象。有人认为乙烷存在CH3一CH3(甲基)和CH3一H(氢化乙基)两种异构物,并由此推广认为CnH2n+2烷烃也应有类似的两个系列的异构物。为此肖莱马选择了这一课题作为自己的攻关对象。1862-1864年3年里,他做了大量的相关实验,最后以雄辩的事实证明碳原子的四价的同一性,推翻了上述关于烷烃存在两个结构系列的假定,清楚地阐明正因为碳原子以其等同的四价与其它碳原子作不同的排列,才呈现出不同的结构而产生异构现象。肖莱马的这一工作对于化学结构理论的推广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表明肖莱马在科学研究中是勇敢的和有革新精神的。肖莱马在弄清了异构现象后,转向了对同系物现象的研究。经过扎实、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发现了一条定律,恩格斯把它称为“CnH2n+2系列碳氢化合物的沸点定律”该定律指出烷烃分子随着碳原子的增加,沸点逐步升高,直链烷烃与具有同样碳原子数的支链烷烃相比,具有更高的沸点。这一定律清楚他说明有机物性质与其结构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即有机物的性质受其化学结构所制约。

此外肖莱马在脂肪醇方面的研究也取得很大的成绩。他发现了将仲醇转变成伯醇的普遍反应,有人称这反应为肖莱马反应。这个反应后来在有机合成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872年,为了便于教学,他亲自编写了一本具有独创性的《碳化合物的化学教程》。这本书是完全按着有机化学结构理论而写成的优秀教利书,在欧洲很受欢迎。1877年,肖莱马和罗斯科合作编写了《化学教程大全》。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化学教本,全书共9卷,到肖莱马去世后才出齐,至本世纪20年代先后发行了5版。恩格斯在谈到这本书时指出:“他的巨著化学教程,虽然是他和罗斯科合著的,但几乎完全是他一个人写的(这是所有的化学家知道的),此书被认为是英国和德国目前最好的一部著作。”

“快乐的农夫”

1859年秋,到英国后不久,经人介绍肖莱马认识了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频频的来往使他们很快成为亲密的朋友。肖菜马为人诚挚而谦逊,幽默而乐观,马克思、恩格斯非常喜欢他,给他取了“快乐的农夫”的浑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影响下,肖莱马开始研究科学的社会主义,学习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和历史理论,政治觉悟提高很快,不久就成为德国工人阶级的政党——社会民主党的早期党员和共产国际的成员,积极参加国际工人运动。他多次充当马克思、恩格斯的联络员来往于欧洲各国,因此欧洲各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人都知道肖莱马。在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机会主义流派的斗争中,肖莱马始终坚定地站在马,恩一边。肖荣马生前未曾结婚,他把全部精力都扑在事业上,同时他还把他的大部分收入捐献给党和生活有困难的同志,在党内赢得很高的威信。恩格斯高度地赞扬了肖莱马的高尚品质,说:“这真是我长期以来认识的最好的人中的一位。”作为化学家,肖莱马有与众不同之处,这就是他在研究化学时,能自觉地应用唯物辩证观点来观察和思考。他用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去解释烷烃中的同系物现象。他从有机合成的成就和发展趋势预见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未来远景。特别是他运用了唯物史观认真地研究了化学史,他在1879年用英文发表的著作《有机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他的一次尝试和一项重要成果。该书1885年被译成法文, 1889年作者又出版了此书的德文版。此书的英文增订版是作者逝世后的1894年出版的,由此可见该书深受欢迎。本来肖莱马还要撰写一部化学通史,可是直到他逝世,他只完成了六七百页的手稿。困为工作太忙以及他的早逝,这部有许多新观点的作品未能面世,实在可惜。

通过化学史的研究,肖莱马明确地指出:“化学的发展是按辩证法规律进行的。”他还用了化学史上的具体事例来说明利学的发展对生产实践的依赖性和促进作用及科学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当深受化学传统中的经验论影响的德国化学家柯尔贝反对荷兰化学家范霍夫提出的立体化学学说时,肖莱马立即表明自己支持立体化学学说的立场,明确指出:为发展自然科学,就需要有新的假说:要建立新的假说,就需要理论思维。假说有的可能是错的,有的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就能成为科学的理论。化学家离开了理论思维,单靠实验是不能成为好的化学家的。在强调理论思维的重要性时,肖莱马又指出,不要把现有的理论当作教条,因为它也要按辩证法规律不断发展。当新的实验事实与现有理论发生矛盾时,首先应尊重事实,提出新的假说,本应墨守旧的理论框框。

肖莱马在他一生的最后20年内,特别注意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考察自然科学的理论问题。他在欧文斯学院还专门开设了化学史和化学哲学两门课,这两门新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因为从中他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而是智慧和思想的启示。从恩格斯1873年5月30日致马克思的信中,可以知道肖莱马参与讨论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写作计划。肖莱马在信纸边上写上了注语,表示他完全同意恩格斯提出的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体,物体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自然科学只有通过物体的联系及其运动来考察,才能认识物体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肖莱马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亲密关系,实际上肖莱马是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科学问题的一个顾问。

正当革命和科学事业都需要肖莱马作出更多贡献的时候,无情的肺癌夺去了他的生命。1892年6月27日肖莱马与世长辞,终年58岁。恩格斯专程前来参加葬礼,并代表党的执委会在墓前献上花圈。参加葬礼的还有欧文斯学院的全体教师和他的许多学生。后来为了纪念他,欧文斯学院创建“卡尔·肖莱马化学实验室”以示永久纪念。

量子化学大师鲍林

鲍林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他在化学的多个领域都有过重大贡献。曾两次荣获诺贝尔奖金(1954年化学奖, 1962年和平奖),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1901年2月18日,鲍林出生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幼年聪明好学,11岁认识了心理学教授捷夫列斯,捷夫列斯有一所私人实验室,他曾给幼小的鲍林做过许多有意思的化学演示实验,这使鲍林从小萌生了对化学的热爱,这种热爱使他走上了研究化学的道路。

鲍林在读中学时、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化学成绩一直名列全班第一名。他经常埋头在实验室里做化学实验,立志当一名化学家。

1917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俄勒冈州农学院化学工程系,他希望通过学习大学化学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鲍林的家境很不好,父亲只是一位一般的药剂师,母亲多病。家中经济收入微薄,居住条件也很差。于经济困难,鲍林在大学曾停学一年,自己去挣学费,复学以后,他靠勤工俭学来维持学习和生活,曾兼任分析化学教师的实验员,在四年级时还兼任过一年级的实验课。

鲍林在艰难的条件下,刻苦攻读。他对化学键的理论很感兴趣,同时,认真学习了原子物理、数学、生物学等多门学科。这些知识,为鲍林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2年,鲍林以优异的成绩大学毕业,同时,考取了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生,导师是著名化学家诺伊斯。诺伊斯擅长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知识非常渊博。对学生循循善诱,为人和蔼可亲,学生们评价他“极善于鼓动学生热爱化学”。

诺伊斯告诉鲍林,不要只停留在书本知识上,应当注重独立思考,同时要研究与化学有关的物理知识1923年,诺伊斯写了一部新书,名为《化学原理》,此书在正式出版之前,他要求鲍林在一个假期中,把书上的习题全部做一遍。鲍林用了一个假期的时间,把所有的习题都准确地做完了,诺伊斯看了鲍林的作业,十分满意。诺伊斯十分赏识鲍林,并把鲍林介绍给许多知名化学家,使他很快地进入了学术界的社会环境中。这对鲍林以后的发展十分有用。

鲍林在诺伊斯的指导下,完成的第一个科研课题是测定辉铝矿(mosz)的晶体结构,鲍林用调射线衍射法,测定了大量的数据,最后确定了mosz的结构,这一工作完成得很出色,不仅使他在化学界初露锋芒,同时也增强了他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心。

鲍林在加州理工学院,经导师介绍,还得到了迪肯森、托尔曼的精心指导,迪肯森精通放射化学和结晶化学,托尔曼精通物理化学,这些导师的精心指导,使鲍林进一步拓宽了知识面,建立了合理的知识结构。

1925年,鲍林以出色的成绩获得化学哲学博士。他系统地研究了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三者的联系,同时还从方法论上探讨了决定论和随机性的关系。他最感兴趣的问题是物质结构,他认为,人们对物质结构的深入了解,将有助于人们对化学运动、的全面认识。

鲍林获博士学位以后,于1926年2月去欧洲,在索未菲实验室里工作一年。然后又到玻尔实验室工作了半年,还到过薛定愕机和德拜实验室。这些学术研究,使鲍林对量子力学有了极为深刻的了解,坚定了他用量子力学方法解决化学键问题的信心。鲍林从读研究生到去欧洲游学,所接触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专家,直接面临科学前沿问题,这对他后来取得学术成就是十分重要的。

1927年,鲍林结束了两年的欧洲游学回到了美国,在帕莎迪那担任了理论化学、的助理教授,除讲授量子力学及其在化学中的应用外,还讲授晶体化学乡开设有关化学键本质的学术讲座。1930年,鲍林再一次去欧洲,到布拉格实验室学习有关射线的技术,后来又到慕尼黑学习电子衍射方面的技术,回国后,被加州理工学院聘为教授。

鲍林在探索化学键理论时,遇到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的解释问题。传统理论认为,原子在未化合前外层有未成对的电子,这些未成对电子如果自旋反平行,则可两两结成电子对,在原子间形成共价键。一个电子与另一电子配对以后,就不能再与第三个电子配对。在原子相互结合成分子时,靠的是原子外层轨道重叠,重叠越多,形成的共价键就越稳定一这种理论,无法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为了解释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说明碳原子四个键的等价性,鲍休在1928一1931年,提出了杂化轨道的理论。该理论的根据是电子运动不仅具有粒子性,同时还有波动性。而波又是可以叠加的。所以鲍林认为,碳原子和周围口个氢原子成键时,所使用的轨道不是原来的s轨道或p轨道,而是二者经混杂、叠加而成的“杂化轨道”,这种杂化轨道在能量和方向上的分配是对称均衡的。杂化轨道理论,很好地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在有机化学结构理论中,鲍林还提出过有名的“共振论” 共振论直观易懂,在化学教学中易被接受,所以受到欢迎,在本世纪40年代以前,这种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到60年代,在以苏联为代表的集权国家,化学家的心理也发生了扭曲和畸变,他们不知道科学自由为何物,对共振论采取了急风暴雨般的大批判,给鲍林扣上了“唯心主义”的帽子。

鲍林在研究量子化学和其他化学理论时,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新的概念。例如,共价半径、金属半径、电负性标度等,这些概念的应用,对现代化学、凝聚态物理的发展都有巨大意义。

1932年,鲍林预言,惰性气体可以与其他元素化合生成化合物。惰性气体原子最外层都被8个电子所填满,形成稳定的电子层按传统理论不能再与其他原子化合。但鲍林的量子化学观点认为,较重的惰性气体原子,可能会与那些特别易接受电子的元素形成化合物,这一预言,在1962年被证实。

鲍林还把化学研究推向生物学,他实际上是分子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生物大分子,特别是蛋自质的分子结构,本世纪40年代初,他开始研究氨基酸和多肽链,发现多肽链分子内可能形成两种螺旋体,一种是a -螺旋体,一种是g -螺旋体。经过研究他进而指出:一个螺旋是依靠氢键连接而保持其形状的,也就是长的肽键螺旋缠绕,是因为在氨基酸长链中,某些氢原子形成氢键的结果。作为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一种重要形式,a -螺旋体,已在晶体衍射图上得到证实,这一发现为蛋白质空间构像打下了理论基础。这些研究成果,是鲍林1954年荣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项目。

1954年以后,鲍林开始转向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有关麻醉和精神病的分子学基础。他认为,对精神病分子基础的了解,有助于对精神病的治疗,从而为精神病患者带来福音。鲍林是第一个提出“分子病”概念的人,他通过研究发现,镰刀形细胞贫血症,就是一种分子病,包括了由突变基因决定的血红蛋白分子的变态。即在血红蛋白的众多氨基酸分子中,如果将其中的一个谷氨酸分子用缬氨酸替换,就会导致血红蛋白分子变形,造成镰刀形贫血病。鲍林通过研究,得出了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症是分子病的结论。他还研究了分子医学,写了《矫形分子的精神病学》的论文,指出:分子医学的研究,对解开记忆和意识之谜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鲍林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他曾广泛研究自然科学的前沿课题。他从事古生物和遗传学的研究,希望这种研究能揭开生命起源的奥秘。他述于1965年提出原子核模型的设想,他提出的模型有许多独到之处。

鲍林坚决反对把科技成果用于战争,特别反对核战争。他指出:“科学与和平是有联系的,世界已被科学的发明大大改变了,特别是在最近一个世纪。现在,我们增进了知识,提供了消除贫困和饥饿的可能性,提供了显著减少疾病造成的痛苦的可能性,提供了为人类利益有效地使用资源的可能性。”他认为,核战争可能毁灭地球和人类,他号召科学家们致力于和平运动,鲍林倾注 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研究防止战争、保卫和平的问题。他为和平事业所作的努力,遭到美国保守势力的打击,50年代初,美国奉行麦卡锡主义,曾对他进行过严格的审查,怀疑他是美共分子,限制他出国讲学,干涉他的人身自由。1954年,鲍林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后,美国政府才被迫取消了对他的出国禁令。

1955,鲍林和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罗素、约里奥·居里、玻恩等,签署了一个宣言:呼吁科学家应共同反对发展毁灭性武器,反对战争,保卫和平。1957年5月,鲍林起草了《科学家反对核实验宣言》,该宣言在两周内就有2000多名美国科学家签名,在短短几个月内,就有49个国家的11000余名科学家签名。1958年,鲍林把反核实验宣言交给了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向联合国请愿。同年,他写了《不要再有战争》一书,书中以丰富的资料,说明了核武器对人类的重大威胁。

1959年,鲍林和罗素等人在美国创办了《一人少数》月刊,反对战争,宣传和平。同年8月,他参加了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由于鲍林对和平事业的贡献,他在1962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他以《科学与和平》为题,发表了领奖演说,在演说中指出:“在我们这个世界历史的新时代,世界问题不能用故争和暴力来解决,而是按着对所有人都公平,对一切国家都平等的方式,根据世界法律来解决。”最后他号召:“我们要逐步建立起一个对全人类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公正合理的世界,建立起一种和人类智慧相称的世界文化。”

鲍林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与和平战士,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揭开原子内幕的卢瑟福

卢瑟福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的纳尔逊,毕业于新西兰大学和剑桥大学。1898年到加拿大任马克歧尔大学物理学教授,达9年之久,这期间他在放射性方面的研究,贡献极多。1907年,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授。1908年因对放射化学的研究荣获诺贝尔化学奖。1919年任剑桥大学教授,并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31年英王授予他勋爵的桂冠。1937年10月19日逝世。

在19世纪末,物理学上爆出了震惊科学界的“三大发现”: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同一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 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1859一1940)发现了电子。这些伟大发现激励了卢瑟福,使他决心对原子结构进行深入研究。

1899年,卢瑟福用强磁场作用于镭发出的射线,他发现,射线可以被分成三个组成部分。他把偏转幅度小的带正电的部分叫a 射线,把偏转幅度大的带负电的部分叫b 射线,第三部分在磁场中不偏转,且穿透力很强,他称之为r射线。

1903年,卢瑟福证实a 射线是与元素氦质量相同的正离子流(氦核),b 射线则是带负电的电子流。卢瑟福把a 射线也称为a 粒子,他进一步用实验证明,a 射线打击到涂有硫化锌的荧光屏上,就会发出闪光。因此,他利用这一现象制成了可以观测澈粒于的闪烁镜。

卢瑟福进一步对口射线的穿透力进行研究,他发现,大部分a粒子都可以穿透薄的金属箔,这些粒子在金属箔中“如入无人之境”,可以大摇大摆地通过。这一现象说明,固体中原子间并不是密不可人的,排列并不紧密,内部有许多空隙,所以a粒子可以穿过金属箔而不改变方向。

实验发现,也有少数a粒子穿过金属箔时,好象被什么东西挤了一下,因而行动轨迹发生了一定角度的偏转。还有个别的以粒子,好象正面打在坚硬的东西上,完全反弹回来。根据以上a粒子穿过金属箔的实验现象(这个实验被称为a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设想,原子内部一定有一个带正电的坚硬的核,a粒子碰到核上就会被反弹回来,碰偏了就会改变方向,发生一定角度的偏转,而原子的核占据的空间很小,所以大部分a粒子还是能穿过去。他根据这一假定计算出,原子核半径约为3×10-12厘米,而原子的半径为1.6×l0-8厘米。

1911年,卢瑟福受“大宇宙与小宇宙相似”的启发,把太阳系和原子结构进行类比,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象一个小太阳系,每个原子都有一个极小的核,核的直径在10-12厘米左右,这个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并带有之单位个正电荷,原子核外有之个电子绕核旋转,所以一般情况下,原子显中性。

卢瑟福发现了原子核以后,进一步用各种金属做“粒子散射实验,发现不同的金属对”粒子的散射能力不同,散射能力越强,证明核带的正电荷越多,因而斥力也就越大。 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和助手莫斯莱,在卢瑟福指导下,证明各种不同元素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正好等于它们的原子序数。卢瑟福的原子模型,成功地解释了许多物理化学现象,但后来的研究发现,它有很大的局限性。他的学生、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森·玻尔,综合了普郎克的量子论、爱因斯但的光子论,在卢瑟福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玻尔模型,这个模型比卢瑟福模型有很大改进,但它是经典力学与量子论相结合的产物,故随着科学的发展,出现了很多不符合实际的情况,所以后来被量子力学模型所取代。

卢瑟福在核化学方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他用a粒子散射研究原子核时,发现对于轻元素来说,往往出现反常现象。他当时认为,可能是因为轻核的核电荷少斥力小,高速a粒子有可能克服斥力,打到轻核里面去,因而出现反常。后来他就按着这个想法深入进行研究。卢瑟福首先选用最强的放射源,当时叫镭C',实际上是204Po,对轻元素进行轰击。1919年,他在用a粒子轰击氮时,发现产生出一种新的、射程很长、质量更小的粒子,经研究证明,这种粒子是氢的原子核。卢瑟福把他发现的这种粒子命名为“质子”。在这一实验中,他不仅发现了质子,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核反应:

14N+4He——>17O+1H

接着他又发现,硼、氟、钠、铝、磷等元素都能发生核反应,在核反应时,一种元素可以变成另一种元素。1920年,卢瑟福又提出了中子假说,他认为原子核中,质子可能与电子紧密地结合,形成一种不带电的粒子,即中子。他推测,因为中子周围不形成电场,所以当它通过气体时,应不产生离子。它不受电场作用力的影响,所以,穿透力会很强,只有当它与原子核发生正面碰撞时,才会转折。而被碰撞的核,因为得到一定的动能,可能以一定的速度射出。

卢瑟福关于中子的预言,在1932年,被查德威克所证实,他用a粒子轰击铰元素而得到中子:

9Be+4He——>12C+1n

卢瑟福对放射性的研究,最终指明了原子擅变的可能性,实现了中世纪以前炼金术士的梦想。此外,卢瑟福还对天然核裂变现象做了理论上的探讨。他认为,天然放射性是基本原子的爆炸分裂造成的,在以天文数字计算的原子中,某处会突然发生爆裂,放出各种射线,而所留下来的部分就成了另外的原子。如果爆裂时射出的是一个a质点,则这种新元素的原子量比爆裂前将减少一个氦原子的原子量。在卢瑟福时代,只知道重原子的裂变,还不知道轻原子可以聚变,无论是裂变还是聚变部能放出能量。

卢瑟福为人正直,尽瘁科学,不阿权贵,他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为人类培养了许多第一流的专家,如玻尔、莫斯莱等。池逝世以后,每年人们都在10月19日为他进行悼念活动。

http://www.fu12.com/tangji/

化学属于内分泌治疗,又称药物去势。

生成素释素\成的超活性LHRH类似物可在用药早期脑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使脑垂体的LHRH受体下降调节,受体减少,反而抑制了LH的释放,睾酮的产生减少,最终使睾酮下降至去势水平,从而起到与手术去势相似的疗效,称之为药物去势,也是一种标准的前列腺癌内分泌治疗方法,也被一些国家用这种方法打击性犯罪者。

目前在德国、美国、意大利、哥伦比亚、萨尔瓦多、多米尼加共和国部分地区、阿根廷西部曼多萨省、波兰、韩国,对强奸犯实施这种药物控制法。

扩展资料:

虽然许多性犯罪人在服用药物期间减少再犯,但不能立即论断是化学阉割所生的功用。因为:

1、虽然在使用这些药物之后可以降低性欲,但是药物不能改变犯罪的其他相关因子(例:偏差的性观念、亲友的支持、反社会的思考模式等等)。

2、而根据犯罪心理学迄今已稳固的理论与实证成果,以“社会认知行为疗法”矫正犯罪人身上或身旁的这些因素,可以稳定收到减少再犯的效果。

3、迄今没有实验证实再犯的减少效果来自药物,而不是因为同期间几乎所有性犯罪人都会接受的咨商/矫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化学阉割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一、化学的前奏

1.人类的起点——火的利用

在几百万年以前类过着极其简单的原始生活,靠狩猎为生,吃

的是生肉和野果。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至少在距今50

万年以前,可以

找到人类用火的证据,即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生活过的地方发现了经火

烧过的动物骨骼化石。

有了火,原始人从此告别了茹毛饮血的生活。吃了熟食后人类增进

了健康,智力也有所发展,提高了生存能力。

后来,人们又学会了摩擦生火和钻木取火,这样,火就可以随身携

带了。于是,人们不再是火种的看管者,而成了能够驾驭火的造火者。

火是人类用来发明工具和创造财富的武器,利用火能够产生各种各

样化学反应这个特点,人类开始了制陶、冶金、酿造等工艺,进入了广

阔的生产、生活天地。

2.历史悠久的工艺——制陶

陶器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已很难考证。对陶器的由来,说法不一,

有人推测: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用容器是用树枝编成的,为了使它耐火和

致密无缝,往往在容器的内外抹上一层粘土。这些容器在使用过程中,

偶尔会被火烧着,其中的树枝都被烧掉了,但粘土不会着火,不但仍旧

保留下来,而且变得更坚硬,比火烧前更好用。这一偶然事件却给人们

很大启发。后来,人们干脆不再用树枝做骨架,开始有意识地将粘土捣

碎,用水调和,揉捏到很软的程度,再塑造成各种形状,放在太阳光底

下晒干,最后架在篝火上烧制成最初的陶器。

大约距今

1

万年以前,中国开始出现烧制陶器的窑,成为最早生产

陶器的国家。陶器的发明,在制造技木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制陶过程

改变了粘土的性质,使粘土的成分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碳酸钙(gài)、

氧化镁(měi)等在烧制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陶器具备了防

水耐用的优良性质。因此陶器不但有新的技术意义,而且有新的经济意

又。它使人们处理食物时增添了蒸煮的办法,陶制的纺轮、陶刀、陶挫

等工具也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和水

便于存放。因此,陶器很快成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定居

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更是离不开陶器。

3.冶金化学的兴起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人类开始使用金属代替石器制造工具。使用得

最多的是红铜。但这种天然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产生了从矿石冶炼金

属的冶金学。最先冶炼的是铜矿,约公元前3800

年,伊朗就开始将铜矿

石(孔雀石)和木炭混合在一起加热,得到了金属铜。纯铜的质地比较软,

用它制造的工具和兵器的质量都不够好。在此基础上改进后,便出现了

青铜器。

到了公元前3000~前2500

年,除了冶炼铜以外,又炼出了锡(xī)

和铅(qiān)两种金属。往纯铜中掺入锡,可使铜的熔点降低到800℃左

右,这样一来,铸造起来就比较容易了。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有时也

含有铅),它的硬度高,适合制造生产工具。青铜做的兵器,硬而锋利,

青铜做的生产工具也远比红铜好,还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币。中国在铸

造青铜器上有过很大的成就,如殷朝前期的“司母戊”鼎。它是一种礼

器,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土青铜器。又如战国时的编钟,称得上古代在音

乐上的伟大创造。因此,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当时农业、兵器、金融、

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把社会文明向前推进了一步。

世界上最早炼铁和使用铁的国家是中国、埃及和印度,中国在春秋

时代晚期(公元前

6

世纪)已炼出可供浇铸的生铁。最早的时候用木炭炼

铁,木炭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把铁矿石中的氧化铁还原为金属

铁。铁被广泛用于制造犁铧、铁■(一种锄草工具)、铁锛等农具以及铁

鼎等器物,当然也用于制造兵器。到了公元前8~前

7

世纪,欧洲等才相

继进入了铁器时代。由于铁比青铜更坚硬,炼铁的原料也远比铜矿丰富,

在绝大部分地方,铁器代替了青铜器。

4.中国的重大贡献——火药和造纸

黑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为什么要把它叫做“黑火药”呢?

这还要从它所用的原料谈起。火药的三种原料是硫磺、硝(xiāo)石和木

炭。木炭是黑色的,因此,制成的火药也是黑色的,叫黑火药。火药的

性质是容易着火,因此可以和火联系起来,但是这个“药”字又怎样理

解呢?原来,硫磺和硝石在古代都是治病用的药,因此,黑火药便可理

解为黑色的会着火的药。

火药的发明与中国西汉时期的炼丹术有关,炼丹的目的是寻求长生

不老的药,在炼丹的原料中,就有硫磺和硝石。炼丹的方法是把硫磺和

硝石放在炼丹炉中,长时间地用火炼制。在许多次炼丹过程中,曾出现

过一次又一次地着火和爆炸现象,经过这样多次试验终于找到了配制火

药的方法。

黑火药发明以后就与炼丹脱离了关系,一直被用在军事上。古代人

打仗,近距离时用刀枪,远距离时用弓箭。有了黑火药以后,从宋朝开

始,便出现了各种新式武器,例如用弓发射的火药包。火药包有火球和

火蒺藜两种,用火将药线点着,把火药包抛出去,利用燃烧和爆炸杀伤

对方。

大约在公元

8

世纪,中国的炼丹术传到了阿拉伯,火药的配制方法

也传了过去,后来又传到了欧洲。这样,中国的火药成了现代炸药的“老

祖宗”。这是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纸是人类保存知识和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

大贡献。在使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以前,中国古代传播文字的方法主要

有:在甲骨(乌龟的腹甲和牛骨)上刻字,即所谓的甲骨文;甲骨数量有

限,后来改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字。可是,孔子写的《论语》所用的竹简

之多,份量之重是可想而知的;另外,用丝织成帛(bó),也可以用来写

字,但大量生产帛却是难以做到的。最后才有了用植物纤维制造的纸,

一直流传到今天。

1957

5

月,中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西安市灞(bà)桥的一座古代

墓葬中发现一些米黄色的古纸。经鉴定这种纸主要由大麻纤维制造,其

年代不会晚于汉武帝(公元前156~公元前87

年),这是现存的世界上最

早的植物纤维纸。

提起纸的发明,人们都会想起蔡伦。他是汉和帝时的中常侍。他看

到当时写字用的竹简太笨重,便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用树

皮、麻头、破布、破鱼网等做原料,先把它们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长

时间浸泡,再捣烂成为浆状物,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

晒干,便制成了纸。它质薄体轻,适合写字,很受欢迎。

造纸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化学工艺,它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产物。

实际上,蔡伦之前已经有纸了,因此,蔡伦只能算是造纸工艺的改良者。

5.炼丹术与炼金术

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力有了较大提高的时候,统治

阶级对物质享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皇帝和贵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两种

奢望:第一是希望掌握更多的财富,供他们享乐;第二,当他们有了巨

大的财富以后,总希望永远享用下去。于是,便有了长生不老的愿望。

例如,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寻求长生不老药,不但让徐

福等人出海寻找,还召集了一大帮方士(炼丹家)日日夜夜为他炼制丹砂

——长生不老药。

炼金家想要点石成金(即用人工方法制造金银)。他们认为,可以通

过某种手段把铜、铅、锡、铁等贱金属转变为金、银等贵金属。像希腊

的炼金家就把铜、铅、锡、铁熔化成一种合金,然后把它放入多硫化钙

溶液中浸泡。于是,在合金表面便形成了一层硫化锡,它的颜色酷似黄

金(现在,金黄色的硫化锡被称为金粉,可用作古建筑等的金色涂料)。

这祥,炼金家主观地认为“黄金”已经炼成了。实际上,这种仅从表面

颜色而不从本质来判断物质变化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他们从未达到过

“点石成金”的目的。

虔诚的炼丹家和炼金家的目的虽然没有达到,但是他们辛勤的劳动

并没有完全白费。他们长年累月置身在被毒气、烟尘笼罩的简陋的“化

学实验室”中,应该说是第一批专心致志地探索化学科学奥秘的“化学

家”。他们为化学学科的建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甚

至总结出一些化学反应的规律。例如中国炼丹家葛洪从炼丹实践中提

出:“丹砂(硫化汞)烧之成水银,积变(把硫和水银二者放在一起)又还

成(交成)丹砂。”这是一种化学变化规律的总结,即“物质之间可以用

人工的方法互相转变”。

炼丹家和炼金家夜以继日地在做这些最原始的化学实验,必定需要

大批实验器具,于是,他们发明了蒸馏器、熔化炉、加热锅、烧杯及过

滤装置等。他们还根据当时的需要,制造出很多化学药剂、有用的合金

或治病的药,其中很多都是今天常用的酸、碱和盐。为了把试验的方法

和经过记录下来,他们还创造了许多技术名词,写下了许多著作。正是

这些理论、化学实验方法、化学仪器以及炼丹、炼金著作,开挖了化学

这门科学的先河。

从这些史实可见,炼丹家和炼金家对化学的兴起和发展是有功绩

的,后世之人决不能因为他们“追求长生不老和点石成金”而嘲弄他们,

应该把他们敬为开拓化学科学的先驱。因此,在英语中化学家(chemist)

与炼金家(alchemist)两个名词极为相近,其真正的含义是“化学源于炼

金术”。

二、创建近代化学理论

——探索物质结构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但是,物质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最早尝试

解答这个问题的是我国商朝末年的西伯昌(约公元前1140

年),他认为:

“易有太极,易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以阴阳八卦来解

释物质的组成。

约公元前1400

年,西方的自然哲学提出了物质结构的思想。希腊的

泰立斯认为水是万物之母;黑拉克里特斯认为,万物是由火生成的;亚

里士多德在《发生和消灭》一书中论证物质构造时,以四种“原性”作

为自然界最原始的性质,它们是热、冷、干、湿,把它们成对地组合起

来,便形成了四种“元素”,即火、气、水、土,然后构成了各种物质。

上面这些论证都未能触及物质结构的本质。在化学发展的历史上,

是英国的波义耳第一次给元素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他指出:“元素是

构成物质的基本,它可以与其他元素相结合,形成化合物。但是,如果

把元素从化合物中分离出来以后,它便不能再被分解为任何比它更

的东西了。”

波义耳还主张,不应该单纯把化学看作是一种制造金属、药物等从

事工艺的经验性技艺,而应把它看成一门科学。因此,波义耳被认为是

将化学确立为科学的人。

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物质是由元素构成的,那么,

元素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1803

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创立的原子学说

进一步解答了这个问题。

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有三点:1.一切元素都是由不能再分割和不能

毁灭的微粒所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2.同一种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

质量都相同,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性质和质量不同;3.一定数目的两种不

同元素化合以后,便形成化合物。

原子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不少化学现象。随后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

罗又于1811

年提出了分子学说,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学

说。他认为,许多物质往往不是以原子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分子的形式

存在,例如氧气是以两个氧原子组成的氧分子,而化合物实际上都是分

子。从此以后,化学由宏观进入到微观的层次,使化学研究建立在原子

和分子水平的基础上。

三、现代化学的兴起

19

世纪末,物理学上出现了三大发现,即

X

射线、放射性和电子。

这些新发现猛烈地冲击了道尔顿关于原子不可分割的观念,从而打开了

原子和原子核内部结构的大门,揭露了微观世界中更深层次的奥秘。

热力学等物理学理论引入化学以后,利用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的概

念,可以判断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方向和条件,从而开始建立了物理

化学,把化学从理论上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在量子力学建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键(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结

合力)理论,使人类进一步了解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大大地促进了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联系,为发展材料科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也日益密切。化学家们运用化学的观点来观察和

思考社会问题,用化学的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例如能源危机、

粮食问题、环境污染等。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产生了很多边缘学科,如生物

化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等等,使得生物、电

子、航天、激光、地质、海洋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化学也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数不清的物质保证,在改善

人民生活,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方面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现代化学的兴起使化学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成为

多分支学科的科学,开始建立了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

理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为分支学科的化学学科。化学家这位“分子建筑师”

将运用善变之手,为全人类创造今日之大厦、明日之环宇。

2.元素发现史上的两次奇迹及科学方法研究

陕西省渭南师范专科学校化学系张文根

化学发展史上,从个人发现新元素的数量方面讲,出现过两次奇迹。

值得研究的是,两次奇迹基本上都采用了类似的科学研究方法。

1.戴维与新元素的发现

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1778~1829)出生于木刻匠家庭,从小就

喜爱化学实验。他曾用自己的身体试验氧化亚氮(笑气)气体的毒性,发

现其麻醉性,使医学外科手术发生了重大改途;他还发明了安全矿灯,

解决了因火焰引起的瓦斯爆炸,对19

世纪欧洲煤矿的安全开采做出了有

益的贡献。但是,他一生最辉煌的成就莫过于新元素的发现。

1799

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Volta)发现了金属活动顺序,并

应用其发明了伏特电池。次年,英国化学家尼科尔森(W.Nicholson)和

卡里斯尔(A·Carlisle)利用伏特电池成功地分解了水。从此,电在化学

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科学家的广泛关注。

1806

年,戴维对前人有关电的研究进行了总结,预言这种手段除可

以把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外,还可能分解其他物质,这一科学思想使他

把电与物质组成联系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系列新元素的发现。

1777

年之前,对于碱类和碱土类物质的化学成分,人们普遍认为具

有元素性质,是不能再分解的。法国化学家拉瓦锡(A·L·Lavoisier)创

立氧化理论之后,则认为这两类物质都可能是氧化物。1807

年,戴维决

心用实验来证实拉瓦锡的见解,同时也想验证一下自己预言的正确性。

最初他用苛性钾或苛性钠的饱和溶液实验,发现碱没有变化,只和

水电解结果一样。通过分析,他认为应该排除水这个干扰因素。于是改

用熔融苛性钾,结果发现阴极白金丝周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火焰,说明

由于加热温度过高,分解出的产物立刻又被燃烧了。后来他换用碳酸钾

并通以强电流,但阴极上出现的金属颗粒还是很快被烧掉了。最后,他

总结教训,在密闭坩埚内电解熔融苛性钾,终于拿到了一种银白色金属,

并进行性质实验,发现在水中能剧烈反应,出现淡紫色火焰,显然是该

金属与水作用放出氢气的结果。山此,戴维判断这是一种新金属,取名

为钾。不久,他又从苛性苏打中电解出了金属钠。次年,用同样方法,

他从苦土(MgO)、石灰、菱锶矿(SrCO3)和重晶石(BaCO3)中分别又发现了

新元素镁、钙、锶和钡。

1807

年12

月,尽管当时英法两国正进行着战争,法国皇帝拿破仑仍

然颁发勋章,以嘉奖戴维的卓越成就。但是,戴维并没有因此骄傲起来。

金属钾被发现以后,他由该金属可从水中分解出氢气受到后发,认为钾

也应该能够分解其他物质。于是在1808

年,他将钾与无水硼酸混合,在

铜管中加热,得到了青灰色的非金属硼。这样,不到两年,戴维就发现

7

种新元素。如果加上他1810

年和1813

年确定的氯元素和碘元素,

戴维一生发现和确认的元素就有

9

种。这一成就在他去逝之前的52

个元

素发现史上,无人能与其媲美。

最早的化学要说元前1500年,人类学会在熊熊的烈火中由制出陶器、由矿石烧出,学会从谷物酿造出酒、给丝麻等织物染上颜色,这些都是在实践经验的直接启发下经过长期摸索而来的最早的化学工艺,但还没有形成化学知识,只是化学的萌芽时期。

约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1650年,化学被炼丹术、炼金术所控制。从1650年到1775年,是近代化学的孕育时期。随着冶金工业和实验室经验的积累,人们总结感性知识,进行化学变化的理论研究,使化学成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应用,继而更加注意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从1775年到1900年,是近代化学发展的时期。1775年前后,拉瓦锡用定量化学实验阐述了燃烧的氧化学说,开创了定量化学时期,使化学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

扩展资料:

20世纪以来,化学发展的趋势可以归纳为:由宏观向微观、由定性向定量、由稳定态向亚稳定态发展,由经验逐渐上升到理论,再用于指导设计和开拓创新的研究。一方面,为生产和技术部门提供尽可能多的新物质、新材料。

另一方面,在与其它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的进程中不断产生新学科,并向探索生命科学和宇宙起源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化学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1 物的变化和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为基础的科学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课题2 氧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 最轻的气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课题2 元素

课题3 离子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课题2 燃料和热量

课题3 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性课题 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课题2 溶解度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第十一单元 盐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题2 化学肥料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有以些专业:

无机化学,分析化有机化学理化学,结构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催化化学,高分子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大气化学,固体化学,胶体化学,化学生物学(偏向用化学研究生物的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科学。

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

扩展资料

①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离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②化学专业培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化学及与化学相关的科学技术和其它领域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Tags:极性溶剂,常见溶剂的极性大小顺序,化学有哪些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