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谢谢邀请

韩信在东下攻赵之前,连克三秦和魏豹等强敌,军中士气高昂。韩信的实战指挥能力也让士兵们很是信服。

所以,尽管韩信的手下只有不到三万名士兵,而赵军却有二十万之众。但汉军依然信心百倍,只待一声令下,便可神气活现的跟随主帅扑向井陉口。

赵军的主将是书呆子成安君陈余,他信奉的是“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完全忘记了前人那“兵者,诡道也”的经验之谈。

但赵军中也有能人,广武君李左车闻知韩信将攻打赵国,就向陈余提出了:“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的建议。

如果陈余采纳了这个建议,那韩信真就会有大麻烦了。粮草是军队的命脉,如果粮草被断,军队将不战自乱。

而对手又坚壁清野,深沟高垒不出战,不给韩信腾挪的机会,再以数倍于汉军的兵力以逸待劳,光是看看这些都替韩信发愁。

韩信有破解李左车这条计谋的方法么?答案是没有。因为井陉之道,车不能并行,骑兵排不成队列,军队呈一字长蛇形行进,根本无法应对敌方的伏击。

而李左车再以三万精兵去截断粮道,韩信也同样抽调不出足够的兵力前去保护。顾此失彼之下,后果将不出李左车之所料,韩信将“前不得斗,退不得还,”进路被挡,退路被断,亦无粮食供应,那样的话,韩信可真就成了瓮中之鳖。

韩信毕竟是个不世出的战神,早就考虑到了这一层,他谨慎的就地扎营,并不急于东下,每天不断的派出间谍前去赵国刺探消息。

当探子回报广武君的计谋不被采用时,韩信这才“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兵发井陉口。

在这盘棋局中,缺车少炮的韩信硬是将死了兵强马壮,阵容整齐的陈余。虽然有赖于其本人过人的军事天赋,但“猪队友”陈余的神助攻也功不可没。

只可惜了满腹韬略的李左车,虽然才高八斗,却也只能在一旁打酱油。

当他眼睁睁看着陈余昏招迭出,自已又无能为力,心中该是有多么的绝望啊。

最佳贡献者
2

井陉之战,是韩信担任大将军之后,为刘邦打的第一个有战略意义的大胜战。

此战有一个小插曲,就是著名军事家李左车曾经献计陈馀,可惜陈馀不听。

韩信率军平定魏国之后,与张耳一同进攻赵国,陈馀未接受谋士李左车的建议,居然非常轻视韩信的“背水列阵”之法,最后大败而被斩杀于泜水。

那么,如果陈馀采纳李左车的良策,韩信还能取得此战胜利吗?我认为韩信不能胜利,主要还是这么两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李左车的谋略不在韩信之下

李左车颇有谋略,他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著名的谋士,仅仅是怀才不遇而已。

从后来韩信问计于李左车,就可以看出李左车确实是精通兵法韬略的军事家。

  • 赵国灭亡以后,韩信曾向他请教计谋,李左车提出:“百战奇胜”的良策,才使韩信顺利收复燕、齐之地。

战胜赵军之后,韩信居然悬赏千金,来捉拿李左车。不久,就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

韩信其实非常敬佩李左车,为他松绑后,还让他面朝东而坐,以师礼相待,然后向他请教攻灭齐、燕方略。

李左车认为,汉军士卒疲惫,战斗力已经大减,如果和齐、燕军队硬拼,胜负很难预料。

不如按兵不动,休养生息,培养战力,镇守赵国,安定百姓,派人以兵威,说降燕国,则齐国可以快速平定。韩信采用李左车之计,燕国果然不战而降。

可以看出,李左车确实是精通兵法韬略之人,如果当时陈馀重视李左车的良策,韩信会很被动。

其二、李左车针对汉赵局势,给陈馀的计策确实非常厉害,如果陈馀采纳,韩信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

当年井陉之战,赵军统帅成安君陈馀,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一死战。

李左车认为:汉军千里运输粮草,士卒饥渴疲惫,而且井陉这个地方,山谷狭窄,沟壑绵长,军队的车马不能并行,宜守不宜攻。

只要严防死守,就可以万无一失。于是,李左车向陈馀说明两军的优劣,最后,他自请带兵3万,从间道迂回到汉军的背后,进而断绝汉军的粮草。

陈馀却自以为是,不听劝告,也不严守井陉,而是坚决主动出击汉军。

后来,韩信迅速挑选2000精锐骑兵,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起来,等待出击。

次日清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

结果,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2000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因此大乱。

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韩信斩杀陈馀,擒获赵王,趁机灭亡了赵国。

假如当时陈馀重视李左车的良策,韩信就会面临两线作战,最后失败的可能就会是韩信。

综上所述,李左车是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的著名谋士,他的谋略不在韩信之下。

而且,李左车针对汉赵局势,给陈馀的计策确实非常厉害,如果陈馀采纳,韩信可能会陷入两线作战。

所以我认为,如果陈馀采纳李左车的良策,韩信可能不会取得胜利,还可能会失败。

3

韩信之所以被人称为“兵仙”,就在于其非凡的军事指挥能力,和神鬼莫测的用兵应变能力,如果陈馀用李左车的计谋,难道韩信就会束手就擒,事情真的有这么简单吗?如果大家真的这样认为,那么大家就看错了韩信,也低估了韩信。

诚然,如果从上帝视角来看,李左车的计谋对于韩信很有针对性,他让陈馀利用地形的优势和优势兵力坚守不战,自己则率领三万精兵去袭击韩信的粮道,这样一来就让韩信进退失据,似乎李左车所说是必胜之谋。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韩信猛攻陈馀把守的隘口,而李左车又能偷袭成功。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从史料记载上来看,就算陈馀采用了李左车的计谋,李左车的计谋也不可能成功,因为真正好的将帅胜在战之前。韩信对于战前情报的收集是十分重视的,韩信派出收集情报的人,可以源源不断的将对方的动向通报给韩信,便于韩信快速做出相应的判断。因此当他听说陈馀不用李左车的计谋时,长长出了一口气,实际上并不是他怕什么,只是如果李左车的计谋被采纳,自己要多费些周折罢了。因为只要知道了对方的部署和安排,韩信自然就能找到应对的办法,这就是韩信最突出的能力应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虽用兵多变,但却是个谨慎之人,尤其是在进行攻坚战的时候,他并没有贸然直接到井陉口,而是距离三十里的时候就停止的了前进,并安营扎寨。为自己留下了退身之地,“未思进先思退、未思成先失败”,步步为营和背水一战并不矛盾,一切都要顺应时变,只是战法不同而已。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韩信就是因为善于应变,知道不同的情况下,面对不同的敌人,要采取针对性的战术,才拥有了“攻必克、战必胜”的能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4

历史,不能说如果!如果说“如果”,那么结论只能是“如果”!

5

历史没有那么多如果,这样的问题很傻[捂脸]

6

井陉之战,如果陈馀采用李左车之计,那不就没有井陉之战了么?

韩信打仗,有两大特点:一、信息战;二、善用地型

但凡大仗之前,韩信都会广派探子,把对面的底细探个门儿清,比较谁是主帅,谁是副帅,谁是参军,可能采取哪些计策等等等等,这些都在韩信探听的范围之内。除此之地,周边的地形,有没有山,有没有水,哪里适合埋伏,这也都是韩信所要考虑的。

所以,韩信在井陉之战时,第一时间就得知了陈馀不用李左车之计,所以才敢大胆地采用背水一战、奇兵袭营的计策。



假如,陈馀听取了李左车之计

那么韩信必然会更加谨慎,采用一些其他的计策,比如佯兵前行,引李左车来攻,将其包围拿下之类的。



古代行军打仗,虽然变化套路没有现代战争那么快,但是也不是一层不变的,单就韩信用兵而言,其灭魏、伐赵、战龙且,三次都利用了水,却是三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灭魏之战,是绕过重要渡口,偷偷渡河,此为奇兵之策;

伐赵之战,韩信背水一战,借水以提升军队士气,此为攻心之策;

战龙且,韩信水淹敌军,趁其渡河之计,放水杀敌,此为纵水之策。

三个对手,三种计策,韩信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绝不是偶然。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即便陈馀听信了李左车之策,韩信一样有办法想出对策应敌,只不过没有那么轻松罢了。

7

可以很肯定的回答,如果按李左车所说,韩信就算不死,进攻赵国的想法也要破灭。

这一点甚至韩信本人也承认,所以他才在战后下令,李左车只能活捉不能杀,并诚恳的向他求教破燕齐之术。李左车如果只是妄言,韩信何必如此重视,人只会佩服能整死自己的人,韩信也不例外。

古代战争,地利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进攻赵国,韩信最忌惮的不是二十万赵军,而是敌方屏险固守,所以他才要用背水阵势,把自己都当成诱饵,把赵军引诱出大营。

但要指出的是,韩信对陈余一举一动非常清楚,这说明赵军内部有他的间谍,做到这点并不难,因为张耳是赵国前国相,陈余的老熟人,老冤家,他跟陈余和赵国的渊源太深了,甚至赵国就是他和陈余建立的。

所以,如果李左车的计策被采用,韩信应该有逃跑的余地,但只要赵军固守,韩信只能望山兴叹,他有可能找到另一条路,另一个办法歼灭赵军,但我认为,希望并不多。因为秦国多次伐赵,走的全都是井陉口,那怕被李牧拖在这里死磕,也只能想出反间计,没有别的办法。

8

首先说答案,陈馀若采用李左车之计,韩信恐怕要命丧井陉谷口了。

井陉口是当时有名天下九塞之一,此地中部低狭而四周却高而平阔,状如井口,姑而得名。关前只有一条非常狭窄的山路贯通大山腹地,路最窄处不过数尺,险峻非常。所谓“车不并轨,骑不成列”,就指的是这里。

地形大概这样

陈馀引兵二十万屯于井陉谷口的关城之内,占据要害之地,易守难攻。而韩信所部精锐当时已被刘邦调往荥阳,此时韩信手中只有两万新招募的新兵以及数千老弱病残疲卒而已。两面实力对比悬殊,明眼人都能看出,这仗其实是没有多大悬念的。赵国在井陉之战的惨败,其实是败在将帅不和以及陈馀的刚愎自用和目中无人上。

李左车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的孙子,家学渊源,擅长兵机谋略。秦末之世,天下大乱,六国并起。李左车跟随赵王歇,屡立战功,被封为广武君。但不幸的是,赵国此时的实权,其实是掌握在陈馀手中,而陈馀明显对李左车是心存戒备之心的。

李左车像

陈馀从来就不是个心胸宽广的人,他连自己的老师兼救命恩人张耳都容不下,和他反目成仇。又怎么可能对身世名望都远过于己的李左车开诚布公,不加猜忌呢?如果按李左车的主张行事,由他率领奇兵绕到韩信身后,断其粮草与退路,而陈馀则坚守不出。这样一来,韩信困于峡谷之中,进则无法快速攻破关城,退则有李左车截断后路,形如被瓮中捉鳖。加上粮草略尽,士卒离心,不出数日必然全军溃散,一败涂地。

陈馀像

这一计策什么都好,坏就坏在计策的实施,需要让李左车独自领兵。陈馀心中清楚,李左车是人中龙凤,一旦让他得到兵权,那怕是区区几万人,都可能让他一飞冲天,翻然翱翔不可复制。这是陈馀打死也不愿看到的,既便是他明知李左车说的有理,也会想方设法,找借口拒绝。

何况,在他看来,自己拥兵二十万,兵力有绝对优势,与韩信正面硬刚,未始没有胜机。只是,他没想到的是,自己将面对一个怎样恐怖的对手。最后,韩信对付陈馀的战略与李左车计策不谋而合,只不过反客为主,引陈馀出关后,先派奇兵夺取关城,断其后路。自己则率主力硬扛陈馀正面攻势。这样一来,被瓮中捉鳖的,就是陈馀了。

此战过后,李左车兵败被俘,韩信得知他给陈馀所谋划的计策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亲自解开李左车的绑索,拜伏于地,甘愿以师事之。而李左车也感其诚意,实心为其出谋划策,指点迷津。韩信在这之后的百战不败,李左车的指点功不可没。

陈馀即无自知之明,更不了解韩信。失败的命运,其实在他决定出关迎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历史无法假设,不得不承认,韩信之所以被称为“兵仙战神”,除了出人的谋略外,运气也是站在他这一边的!

韩信剧照

9

韩信、张耳统兵欲过太行山井陉口攻取赵国。赵王与成安君陈馀陈兵二十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广武君李左车向陈馀献策:“今这井陉口,车不可并行,骑兵不可列队,行军数百里,其粮草必落在后面,希望您暂拨给我三万奇兵,我从小路截断汉军辎重粮草;您深挖护营壕沟,加高兵营围墙而待。汉军前不得战,退不得回,我的部队断绝汉军后路,荒野无食可掠,不出十日,韩信,张耳的头颅就可悬在您的旗下。希望您考虑采纳我的计谋,否则定被他俩擒获。”

如果陈馀采纳了这个建议,那么韩信可就麻烦了。粮草是兵马的命脉,粮草若被断,则军队不战自乱。

而韩信也没有破解李左车计谋的办法。李左车若率兵三万去截断韩信的粮道,韩信也抽不出足够的兵力来保护粮草,如果那样,汉军很可能不战自乱。

但韩信是一代兵仙,作为大将,韩信早已考虑到了这一点,他稳扎营寨,不敢冒进,不断派出探子去赵国打探消息。

当听到李左车的计谋没被采用时,韩信大喜,率部大胆开进,背水为营,引诱赵军,又用二千精兵径往赵营,拔除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赵军战不能胜,又见营寨被汉军占领,军心大乱,韩信遂破赵。

10

公元前205年,项羽在彭城击败刘邦,本来看汉军势大投靠刘邦的诸侯,看到刘邦战败纷纷脱离刘邦,这使得许多诸侯纷纷选择中立,严重威胁汉军侧翼,为了摆脱这一不利局面,刘邦采纳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制定了正面坚守、侧翼发展、敌后袭扰的战略方针。

公元前205年,韩信首先率军击灭了魏王豹,平定魏地。

当时,黄河北北方尚有代(今山西北部)、赵(今河北南部)、燕(今河北北部)三个割据势力,虽然是三个中立割据,但汉为了扩大势力是必须要消灭的三个墙头草。汉要灭楚,就必须先翦除这些诸侯国,使项羽陷于孤立。


韩信针对这些割据势力只图据地自保、互不救援的弱点,便向刘邦提出进一步开辟北方战场,逐次消灭代、赵、燕,东击田齐,南绝楚军粮道,对楚军实施侧翼迂回,最后同刘邦会师荥阳的作战计划。它得到了刘邦的赞许和批准。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击败代国的相国夏说。公元前204年十月,韩信统率汉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对赵国发起攻击。赵王歇、赵军主帅陈余闻讯后集结大军于井陉口防守。

井陉之战,是韩信最为经典的战役,在该战役之中,韩信背水列阵,置之死地而后生,以三万余新募之卒而大破赵军。斩杀赵军主将陈馀、并擒获了赵王歇,赵国也因此灭亡。此战不但成就了韩信的“兵仙”之名,也是楚汉相争的重要转折,韩信灭赵之后,基本上形成了汉对楚的战略包围。

井陉口是太行山有名的八大隘口之一,就是现在河北获鹿西10里的土木关。在它以西,有一条长约几十公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的行动。当时赵军先期扼守住井陉口,居高临下,以逸待劳,且兵力雄厚,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

当时赵军主帅陈余手下的广武君李左车,很有战略头脑。他向陈余认真地分析了敌情和地形:韩信越过黄河,实施外线作战,前段时间俘虏了魏王豹、夏说,并乘胜进攻赵国,士气旺盛,“其锋不可挡”,所以赵军必须暂时避开汉军的锋芒。但是汉军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弱点。这主要表现为,汉军的军粮必须从千里以外运送,补给困难。井陉口道路狭窄,车马不能并行,因此汉军粮秣输送一定滞后不济。鉴于这一分析,李左车进而向陈余建议:由他带领奇兵3万人马从小道出击,去夺取汉军的辎重,切断韩信的粮道;

而由陈馀本人统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坚壁不战,与韩信军周旋相持。李左车认为只要运用这一战法,就能使得韩信求战不得,后退无路,不出10天,就可以彻底消灭汉军;否则,赵军是一定会被汉军打败的。


而作为赵国一方,为何有稳妥之策不用,非要与韩信争衡呢?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代相),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以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吾奇兵绝其后,野无所掠卤,不至十日,两将之头可致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必不为二子所禽矣。”

李左车的计策,是以井陉道狭窄凶险而绝汉军粮道。陈馀率赵军主力深沟高垒勿与交战,使汉军进退不得,又无从劫掠,不到十日,必败无疑。《史记》记载,陈馀不采纳李左车之策,乃是说:成安君(陈馀),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后人亦以此认为陈馀迂腐至极。

但其实却不然,陈馀与张耳在赵地经营多年,功绩卓著、并有贤名,而绝非迂腐之辈。陈馀之所以不纳李左车之策,并非陈馀不爱用诈谋奇计,乃是其认为韩信易与。史载:...(陈馀曰:“吾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

韩信、张耳之兵仅数万,且系新募之卒,战斗力有限。而赵军号称二十万,按虚张声势之惯例,赵军也得有十万左右,得是汉军的两三倍左右。再则,汉军又系劳师远征,疲惫以极。单从双方实力对比来说,陈馀有压倒性的优势。故而,陈馀认为不需要以“奇谋”取胜,只需实力碾压即可。

倘若,赵军与汉军的实力相当、甚至不如,陈馀也会采纳李左车的稳妥之策。章邯巨鹿围赵之时,张耳数次派人向陈馀求救,而陈馀自度兵少,恐不敌,而不敢救。而井陉之战,陈馀主动出战,一则,陈馀认为自己有压倒性的实力优势。二则,陈馀为了“示武”於诸侯。汉军兵少而不敢击,将受到诸侯的轻视。

在井陉之战中,韩信取得作战胜利,关键在于他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计划地制造和利用赵军的错误,巧妙地掌握士卒“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孙子兵法·九地篇》)这一心理状态,奇正并用,背水列阵,灵活用兵,出奇制胜,速战速决,从而一举全歼赵军,谱写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精彩篇章。赵军的失败,则在于主帅陈余迂腐而又傲慢,并拒绝采纳谋士李左车正确的作战方案,昧于了解汉军的作战意图。终于使赵军丧失了优势和主动地位,在处处被动中遭到全歼。

军事的布局不在于你有多么完美的战术设计,有多么精妙的奇思异想。关键在于你如何把握战术的节奏,把每个环节都丝丝入扣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去完善它,而不至于一步错,满盘输!而韩信运用高级间谍巧妙背水破敌殊成绝响,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背水之阵有多奥妙,在于韩信知道敌军实际的情况,对症下药!井陉之战制胜之道不在于韩信的奇兵正兵配合的如何神奇如何“哲学”,在于韩信有把握取得敌军大营,故做疑云!

有这么两句话:“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和“军无常势”。韩信是帅才,绝不会没有注意到汉军的弱点。韩信的偷袭策略,本身就是一定程度上考虑到陈余的性格而作出的。如果当时的陈余不是刚愎自用和迂腐不堪,相信韩信也不会死脑筋地不去做出改变。或许是“示敌以弱,暗度陈仓”,或者是别的什么(因为手上没有地图,所以没办法做出准确的推测。见谅)。当然,陷入困境,不能做到原来历史上的“连下赵国五十余城”的机会是相当大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