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他善于攻心。这是所有儒将的共同特征。儒家能打的其实并不多,其中王阳明,曾国藩算是个中翘楚。为什么王阳明会用兵呢?

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智商高,有人说他的心学,其实原因很简单,人家本来就学过兵法。在明史里记载的很明确,而且是王阳明传的第二句就提到了: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顾益好言兵,且善射。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王阳明二十岁考中乡试,学业大进。只是更喜欢谈论兵法,而且擅长射箭。

相比读书,他更喜欢学兵法。

那王阳明用兵的特点在哪里呢?攻心!我们来举个例子。

话说王阳明在山西剿匪的时候,有个土匪头子仲容让弟弟仲安诈降。

如果是你会怎么办?要么被骗,要么直接砍了仲安。王阳明呢?他选第三条路。

假装什么都不知道,每天带着仲安吃喝玩乐,逢年过节还给土匪送礼。仲容以为王阳明上当了,于是自己也带了几个人来诈降。

就这智商也跟王阳明斗?

对,王阳明是在将计就计。看见仲容来了,把他们一起引入祥符宫,好好地用酒食招待他们。盗贼喜出望外,更加放心。守仁请仲容留下观赏灯乐。正月三日举行合祀先王的祭礼,守仁在城门口埋伏了披甲士兵,盗贼入门,就一一擒获并杀了他们。

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剿灭了仲容。

剿匪如此,在跟宁王比划的时候,也是如此。排兵布阵,王阳明不是一流的,但是攻心,他一定是超一流的。当然也不可否认,他的智商,悟性极好,再加上心学加持,所以用兵如神。

最佳贡献者
2

王阳明不仅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也是明朝卓越的军事家。人们形容王阳明是英明豪迈、文武双全,“左手执卷讲学授业,右手抚剑叱咤三军”的大豪杰。王阳明有三次征伐之功:平定南赣汀漳等地的匪乱;平定差点导致明武宗丢掉江山的宁王之乱;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地区的叛乱。

平定江西、广西等地的匪乱,当朝武将评价他:“王阳明先生剿匪竟不费吹灰之力,犹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早晨出战,傍晚即告捷,真乃神人也!”

平定宁王之乱,他只用了短短四十一天时间,就平息了蓄谋十年的叛乱;而平定广西思恩、田州地区的叛乱,更是展现了“不折一矢,不戮一卒,而全活数万生灵”的“神武不杀”的能力。

进士出身的王阳明只是一介书生,为什么打起仗来这么厉害?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年轻时的积累。王阳明从小就展示出他与通常的迂腐儒生的不同之处。他觉得当世的儒生仅仅是巧于章句,平时只关注科举及第和荣华富贵,一旦遇事,就束手无策,实乃儒生之耻。所以,他非常注重弓马之术的学习,青年时期饱读《孙子兵法》《六韬》《三略》等兵书。

二、对孙子兵法的娴熟运用。若对王阳明平定南赣汀漳匪乱所用兵法加以分析,则不难发现他曾多次借鉴《孙子兵法》,其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兵贵胜,不贵久。

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以虞待不虞者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三军之众,可使毕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匆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

爱而不能令,厚而不能使,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王阳明还精通《握奇经》中的各种兵法。因此,他指挥旗下两千精兵作战时,能做到因势利导、随机应变。

三、善于运用攻心战。

打战打的就是心理战。无论是平定南赣汀漳匪乱,还是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都使用了很多攻心奇谋。

王阳明是心学大师,所以他特别注重对敌人的感化。在剿匪之前,他对于贼匪都是先感其心,后抚其身。

王阳明曾经命人张贴过一篇自己写的布告谕文《告谕浰头巢贼》,贼匪读了之后感动得落泪。

在告谕中,王阳明运用心学循循劝导。他说:“我也知道,你们或为官府所逼,或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歧途。此等苦情,甚是可悯。”

“你们辛苦为贼,所得也不多,你们当中也有衣食不足的人。为什么不用为贼的精力,来耕田经商,过舒坦的日子?何必像这样担惊受怕,最后还身灭家破?”

王阳明以循循善诱的口吻开导众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仁厚、至诚之意令人动容。

据说,浰头群匪见此告谕文后都深受感动,很多匪首都纷纷率部归降。有人还表示,要以死报答王阳明的不杀之恩。

在平定宁王之乱中,王阳明还使用了一系列的用间、用诈、布疑、伏击、袭击的先发制人之谋,使他以绝对的劣势,却用出乎意料的速度建立盖世奇功。

首先,王阳明假造了一封由两广总制军务都御史杨旦发出的紧急公文,说是奉兵部尚书王琼之命,率领狼达土兵四十八万前往江西省府。王阳明派机灵之人带着这份伪造的公文前赴南昌,想办法让它落到朱宸濠的手里。

然后,王阳明又亲自伪造了回复兵部的手抄文书,建议与其把朱宸濠包围在南昌府,一时恐怕难以消灭,不如各军缓步进军,只等朱宸濠率军离开南昌府城时,官军可在前往南京的路上设下伏兵。

王阳明令人将手抄文书缝在十几名小吏的衣袖中,让小吏们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擒住,使伪造文书落入朱宸濠手里。

最妙的一招是,他专门给朱宸濠的谋士李士实、刘养正写信,感谢他们“精忠报国之心”,希望他们寻机行事。这些导致朱宸濠对李士实、刘养正生了疑心。所以,后来王阳明攻打南昌,李士实坚决主张直扑南京,绝不能回去救援南昌,朱宸濠就没有听从。这最终导致了朱宸濠的失败。

就这样,朱宸濠彻底被王阳明的这些计策耍得团团转,贻误了作战时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失败。

四、不动心:心学智慧的运用。

有人曾向王阳明请教用兵之法,王阳明说:“用兵有什么方法?不过是学问精纯坚实,养得此心不动罢了。”

王阳明在丰城听说宁王叛乱后,为了摆脱宁王的追杀,放弃大船,换乘小渔船前行。换乘过程中,王阳明令随行参谋备好东西。渔船将要开动时,王阳明问:“准备好了没?没有忘记什么吧?”

随行参谋回答道:“全都齐了。”

王阳明笑道:“不是还有一样吗?”

随行参谋互相看了看,不知到底忘了何物。王阳明指着大船舳前的罗盖说:“没有那个东西的话,即便到了地方,又拿什么来证明我们的身份呢?”说完,王阳明便让人拆下罗盖,放在渔船上。

当一行人到达吉安府时,府城中已经听闻宁王叛乱的消息,全城戒严,城门紧闭。随行参谋见状,便高高举起罗盖,城内之人这才打开城门,将王阳明一行迎进内城。看到此情此景,随行参谋心生敬佩,明白即便身处危难之中,王阳明依旧游刃有余。

即使身处险境,王阳明也能凭借自己平日的修行,做到淡定和不动心,为战胜对手奠定了强大的心理优势。

3

王阳明之所以能打胜仗,一是王阳明对军事,对打仗有一定的了解,二是王阳明有智慧,对兵法的理解深刻。



王阳明在封建社会中应该是个异类,一般的读书人“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王阳明没有只读圣贤书,“王阳明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王阳明青年时期曾经独自单骑察看边关,还和少数民族的人结为朋友。

王阳明年轻时曾经迷恋兵书,而且用模拟排兵布阵,王阳明负责修建工程时,也曾把工匠按军事式的重新分组编排安排工作,结果收到良好效果,工程提前完成。

王阳明虽然没打过仗,但是王阳明研究过兵书,会骑射,巡看过边关,而且建造工程时,模拟军事方法。

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虽然没打过仗,但是不代表他对军事一窍不通,相反他相当了解军事打仗。



第二点,也是最主要的原因,王阳明天赋极高,有智慧,对兵法理解深刻。

从“五溺”中,我们可以看出王阳明对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研究很深,天赋极高的王阳明融会贯通,创立了“心学”。 王阳明创立“心学”,影响深远,因此王阳明被称为圣人,五百年第一完人,一个开宗立派的人,应该富有智慧。

中国古代社会,能称为圣人的不多。 形而上学谓之道,行而下学谓之器。

我用个不恰当的说法,王阳明对军事的看法应该是“道”层次,我们凡夫俗子对“军事”的看法处在“器”的层次! 他看待问题,看待军事的角度和方法已经超出了我们常人的层次,处在另一个维度。

王阳明总结自己的用兵之道“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是兵法,也是哲学。《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个优秀的指挥员,但是他对军事的理解和看法,远不能达到王阳明的程度,这就是差距。

而且打仗,军事问题不仅仅是打仗军事问题,它牵连着民风民俗,社会制度,社会经济政治等多方面问题,做为一个伟大的统帅,不仅仅要有军事才能,其他方面的才能也得具备,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人物!

所以,实现经验不丰富的王阳明也能打胜仗。

4

王阳明虽然没有实战经验,但他打胜仗,都是用他悟透的心理学来打的心理战。而对方却不知道,博弈论这一套的心理学方法,所以就着了他的道。最终被他战而胜之,那是必然的啦!

首先我们要说,王阳明的学问,那可是经过实践中来经过不断的锤炼磨练,砥砺得来的真才实学。

比如说他还在早年的时候在学习四书五经的时候,竟然还有余力来研习兵法,佛学,道学。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他本身的四书五经学习都能达到倒背如流的程度,只是因为在科举考试,考进士的时候,主考官故意给他打低分,想让他磨练磨练的,否则,王阳明只需要十几岁就能考中进士,考上状元也都是未可知的,超过他状元的父亲王元也不是什么奇怪或者神话。

你知道王阳明从来不是一个死读书,背书本的小料而是一个认真学习体悟经典的大材。

其次我们要说说王阳明,虽然没有实战的经验,可是他从小的时候就一个人骑着马,前往山海关等边关去锻炼,去寻找战斗的,带兵的打仗的感觉。而且他从小就专门练过射箭和骑马,射箭的水平那可是相当的高,能够达到百步穿杨对效果。

另外他父亲在朝廷里面做高官,也经常有机会,在他小的时候就带他边关,从而找一种练兵打仗的感觉。没有这些铺垫,我想问姚明一到战场上,那正是早吓得他尿裤子了,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然而,王阳明却不是一个单纯的书生。

第三就是要说说王阳明的拿手学术绝活,那就叫做阳明心学。主要的意思就是心即理,理即心。通俗点说就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就是说,人性才是不变的道理,不变的真理。不知道你有没有明白,如果没有明白的话,那我也不能说得更具体了,因为王阳明的心学,我当初学了很长时间,一开始也真是没有搞明白,慢慢的通过悟才能够有所得,有所体,有所通,有所明。

总之一句话,就是研究人的心理和人性方面的学说和学问。也就是说,王阳明对人性的把握,那是相当的透彻,他能够明白,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心理?

最后划重点,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说王阳明是如何运用他的心学在和宁王进行心理战的。大家都知道,王阳明首先在和宁王进行战斗之前,那是专门跑到南昌的市民当中,打听和了解宁王朱宸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爱好?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想干什么?为什么要造反,总之,他是摸了个清,调查了个够,这样他才开始对朱宸豪进行动手的。

而且王阳明亲自给宁王朱宸濠写了劝降信。这封信写的简直是吧朱贞豪的心理活动,所思所想,都透了一个多,当然啦,这里面,王阳明是有计策的有方法的,主要的目的是引他上钩,或者说挖坑,引他往火坑里跳。

当然如果说王阳明在动手之前的调查研究那也可以说是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那是百战百胜的一招,对吧。

至于心学运用到心理战,那也是有科学根据的。就是在现代战争中,正确运用博弈论的的一种具体体现,其实也不完全是或者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大家应该都知道,现在大学里面专门有一门课,就是博弈学,当然了,博弈学最重要的就是吃透对方的心然后再进行博弈。

可以这么说吧,王阳明和宁王朱宸濠的战争其实更多的层面不是在战场上,而是在心理层面的谋划和较量。王阳明除了亲自给宁王朱宸豪写了一封信之外,还专门给南昌城里面的所有将士们,也写了一封非常有针对性的劝降书,这封劝降书,可以说写到了每一个跟着朱宸濠造反的人的内心里面去了。是非常有震撼力的,动摇军心的一篇力作。

总之,经过前期的分化和瓦解,朱承豪的军心已经动摇,连他自己的心理也都已经面临崩溃,在此情况下,采用偷袭的方法,很轻松的就把朱宸豪给打败了。

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其实做起来真的是很难的,要实现这个目标,连靠想象都会觉得很难以实现的,所以说王阳明思想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叫做知行合一。

真正的知行合一,不是停留在嘴上和思想意识里,而是体现在行动上,体现在行动的效果上,体现在最后的结果上。

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书生,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也没有实战的经验,然而他一出场就是消灭了有号称数十万军队的,不可一世的朱良豪这么一个敢于造反的悍匪王爷。

他竟然完成了一件事后人们想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这就是王阳明,一个创造了不可思议奇迹的男人!

哎呦,服了!

5

王阳明是心学创始人,他打仗厉害是因为他善于利用人心容易被情绪蒙蔽的弱点。

有人也问过王阳明,打仗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王阳明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实际打仗的技术是成熟的,不同的将领打仗的技术区别不大。但是关于用兵打仗,他说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意思是,打仗,主要是在人心上下功夫

大家看看王阳明打的胜仗,基本是先攻心,再出手制胜。当对手部署停当,好整以暇地等待战斗开始时,是很难找出什么漏洞加以攻击的,打这种仗,基本就是双方靠蛮力互砍,实力比拼了。王阳明从来不打这种仗,无论是在赣南山区剿匪,还是平定宁王之乱,王阳明都是以巧取胜。巧在哪里呢? 就是采取不同的手段,给对手施加压力,放出或虚或实的信息,误导对手,引起对手的恐慌和混乱,调动对手。对手不动是没有机会的,对手一动,就脱离了他原来的战斗部署和设计,破绽就暴露出来了,王阳明就抓住这个战机出兵攻击,一击即中!

可以这么说,王阳明打仗,就是在践行自己的心学。人心被一己私欲所蒙蔽,不能客观地看到现实的真相。心学讲“去人欲而存天理”,是教人去除内心人欲的蒙蔽,存乎心之本体之良知良能,此时,人心与天理就浑然一体了,人心就像镜子一样映照万物,通透灵明!而王阳明打仗,是先保证自己“此心不动”,不起妄念,然后再利用对手的内心容易被情绪蒙蔽的弱点,设计一个局挑起起对手紧张、恐慌、猜疑等情绪,对手在紧张、恐慌中难免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对手一动就会露出破绽,就有可乘之机,王阳明就是抓住这个破绽加以攻击,则一举而破。

6

王阳明在平定宁王之乱和广西剿匪中,充分地表现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即统帅气质。战争是残酷的,但王阳明打仗本身就是一门战争艺术,精彩无比。王阳明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本人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从小立志要当圣人,以“平天下”为己任。熟读古圣先贤之经典,向他们看齐。明大义、反宦乱,以至遭到庭杖之罚。

第二,从小就有将军梦和英雄梦,特别崇尚明朝英雄于谦。从小研习兵法,苦练武艺和兵器,从而达到精通兵法,射箭一流的境界。还有勇气非凡,15岁孤身一人出关击退蒙古兵。

第三,求真理,悟真道。对当时绝对权威思想“程朱理学”产生怀疑并提出异议,寻访儒家之外佛道两家高人完善自我体悟。

第四,不比常人,思维行动奇特。当婚之夜出离、七天七夜格竹等行为已经表现出与常人的不同,但还有更甚的,就是做了棺材躺在里边进行思考。

第五,基于上述多种原因,终于悟出终极学说“心学”。其为孔孟之道的继承,更是儒学的发扬,而且还是一种心理学,“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宁王叛乱之时,王阳明已经悟道成功,已是智慧和狭义的化身,无所不能,无所畏惧。虽然叛乱突发,王阳明所处环境及资源非常不充分,但他不慌不乱,处若泰山,积极应对,击败宁王。之后一系列的剿灭匪寇之事,更不在话下。

阳明公之“心学”,对明朝后期的党派之争,对日本的强盛崛起都做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7

王阳明打仗为什么很厉害?这个问题问得好。

王阳明打仗,打的是心战。所谓:心是人生的大战场。

也就是说,王阳明打仗,必然是运用他自己创立 的心学。那么他是怎么用的呢?

王阳明心学在战争当中的运用原则是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此心不动,让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一切,包括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包括敌方的各种可能性。

此心不动,要照见战场虚实,未来进退,前提还是“致良知”。只有检视自己的内心,以自己的良知为依据,为标尺,才能把一切看清。因为良知是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原理和规律所在。

即使是在战场上,敌方有违背良知的行为,就必然在战争中出现各种问题。举个例子,如果敌方内部,主将对士兵有克扣军饷的行为,这就是良知出现了问题,这就是敌方的一个大漏洞,利用这个漏洞,让良知惩罚敌方,被克扣军饷的士兵起而反抗自己的主将,那么可想而知,对方未战先乱,一战必败。

良知不仅仅是体现在道德上,更多体现在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遵循上。事物本质,都要遵循良知而行,脱离良知,必然溃散。再举一例,作战之时,主力和游击部队要互相配合,步兵和骑兵要有层次按步骤进攻。如果游击部队不配合主力,不及时提供情报,或不从侧翼辅助,则主力有可能被击溃,这也会泱及游击军本身,最后落得全军溃败。

此心不动,用良知照见对方的问题,然后随机而动,抓住对方的漏洞,一鼓击败对方。这就是阳明心学在战场上的运用。

这个说说容易,但别人很难做到,因为心学的修炼,不但需要下苦功,更需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它,使之成为一种信仰。

8

谢谢邀请,王阳明虽然是文人出身,但是他参透了生命本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

一切事物,只要你遵照“天道”的法则行事。你就会轻松达成目标。

王阳明作出了对于国家卓越的贡献,无论是政界、军界还是商界。他就是因为他龙场悟道之后,提出了——“心外无物”之至上真理,知行合一。

《传习录》提出的——心学。这些理论与我们的老子以及那些圣人们提出的理论相辅相成,是大彻大悟之大智慧。

由于这些悟道的他就能够轻松的举重若轻的面对一切事物。

因此这样一个圣人做到这样的成就是理所当然的,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9

王阳明是哲学家,也是军事家。《明史·王守仁传》对他的用兵有这样的评价:“王守仁始以直节著。比任疆事,提弱卒,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籓。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换句话说,王阳明任封疆大吏后,率领弱小的军队,带着一群书生,扫除横行多年的贼寇,平定叛乱的藩王。在明朝的200多年中,文人带兵打仗能不断取胜,王阳明位列第一,无人能及。

王阳明怎么会这么神奇?这可以从“道”和“术”两个角度来看。“道”是他的心学修养;“术”是他的军事修养。

  • 王阳明朝服像


(一)心学修炼

王阳明是儒家心学宗师,是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心学不是空谈,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修养。王阳明的心学既有本体论,又有工夫论,让人能够不论面对什么样的外部情况,都能心思宁静,丝毫不乱。《明史·王守仁传》中说,王阳明“当危疑之际,神明愈定,智虑无遗。虽由天资高,其亦有得于中者欤?”这意思是说,王阳明的心学修养使他面对危难疑虑的情况时,心思非常镇定,考虑问题缜密细致,没有任何遗漏的地方。这固然是由于王阳明天分非常高,但也应该说是来自他的心学修养。

《孙子兵法·谋功篇》中说:“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战争中充满的变数,部署战争的统帅稍有考虑不到的地方,就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王阳明的心学修养,使他完全符合《孙子兵法》中对统帅的要求。在战斗中,即使面临非常危急的情形,他也能保持头脑冷静,迅速拿出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如宁王朱宸濠叛乱发生时,王阳明正在赴福建公干的路上,闻讯后立即停下来,就地安排属下各府县组织民兵平叛,同时派出一批间谍迷惑朱宸濠,让朱宸濠率军离开江西,王阳明则带兵抄他的老窝。

  • 心学宗师王阳明


宋代苏洵说,为将者要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修养。盘点古往今来的名将,有这等修养的人实际上并不多,而王阳明恰好是其中之一,这种修养就来自他的心学修炼。心学,给了他强大的内心,让他无往而不利。

(二)军事修养

带兵打仗是个技术活,心学修养高,并不代表就能带兵打仗。在古代战争中,为将者要懂得怎样排兵布阵,怎样部署进攻、防御,怎样搜集情报做出判断……一句话,需要懂带兵打仗的技术。

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哲学家,是心学宗师,其实他还是一位学习、钻研过军事技术的军事家。

王阳明少年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像我们今天的不少男孩子一样,他也有过从军梦。当时,明朝已经有了内忧外患的苗头,长城以外的蒙古人是不是地入侵一下,长城以内不时有“民变”发生。如王阳明少年时,陕西一带有石和尚、刘千斤等人的起义。王阳明15岁那年,按捺不住心中的梦想,竟然到居庸关外蒙古人的地盘上混了一个多月,学习胡人的骑射本领,研究怎么样防御胡人,中进士后曾写出一篇《边务八事》。这种大胆的行为遭到他父亲的反对,他才把心中的从军梦暂时放下。

王阳明少年时的偶像,是东汉名将马援。据说他少年时曾经做梦梦到自己到了纪念马援的“伏波庙”里,瞻仰这位偶像的风姿,还写过一首诗:“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

  • 王阳明梦到王越赠送宝剑


当然,只有梦想是不够的。王阳明早年有一位老师,名叫许璋,教授王阳明军事技术。据《明儒学案》《上虞县志》等书记载,许璋字半圭,浙江上虞人,精通天文地理,孙吴韬略,奇门九遁之术,比王阳明年长20多岁,有的书上记载他曾经做过王阳明的塾师。许璋淡于功名利禄,早年对心学感兴趣,曾经要去岭南拜访明代心学的大师陈献章(即陈白沙),走到湖广遇到陈献章的一位弟子,经过辩难之后打消了拜访陈献章的念头。王阳明在阳明洞筑室修炼的时候,这位许璋教过他军事。王阳明平定宁王之乱后,要送给许璋一些金帛,许璋丝毫不肯受;阳明又想荐之于朝,许璋说:“爵赏非我所愿要的,你又何必以这些东西来相强呢!”嘉靖初年,许璋去世,活了七十多岁才死。王阳明以文哭之,并亲自题写他的墓碑,曰:“处士许璋之墓”。

王阳明除了跟着许璋学军事,还经常自学。弘治十年(1497年),他第一次会试落榜后,由于当时边境上传来胡人警报,他就暂时放下无聊的八股文,开始钻研军事。《王阳明年谱》记载,这一年“先生念武举之设,仅得骑射搏击之士,而不能收韬略统驭之才。于是留情武事,凡兵家秘书,莫不精究。每遇宾宴,尝聚果核列阵势为戏。”可见,他学习军事,不是只学习骑射,而是研究军事谋略,而且经常在参加宴会的时候,在桌子上用果核之类的东西,给大家表演“沙盘推演”的游戏。

  • 王阳明向绍兴知府推荐许璋的信(阳明手迹)


王阳学了兵法韬略,想着练练手,可惜总没什么机会。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阳明中进士,被分配到工部做“实习生”。这一年,他给皇帝上疏,陈述边防策略。大概皇帝没时间理会这个新科进士上疏,此事再无下文。王阳明在工部的第一个差事,是督造威宁伯王越的墓。王越是进士出身的名将,也是王阳明很佩服的前辈。王阳明抓住这个机会,把建造坟墓的民工按照军队中的“什伍法”组织起来。休息的时候,他就指挥这些民工练习“八阵图”。在他的统一调度指挥下,修墓任务出色完成,王越的家人想送些金银表示表示,王阳明坚决不接受。于是,王家把王越生前用过的宝剑送给了他,他痛快地接受了。

然而,王阳明的仕途并不顺利,作为一个超级“军迷”,一直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反而被流放到贵州受了很多苦。但他对军事的爱好,却一直未减。正德十一年,王阳明的“伯乐”、兵部尚书王琼举荐他巡抚南、赣、汀、漳等处。王琼与王阳明并不熟,但他从别的地方听说过王阳明的军事能力。之所以让王阳明去那个地方,一是因为当地有数十年没有平定的“巨寇”,二是王琼预见到宁王要造反,先把王阳明派往那里盯住了。

果然,王阳明不辱使命,到任所后很快平定各个山头的“巨寇”,并在当地设立和平县,推行十家牌法,清除掉当地民众再次造反的隐患。随即宁王之乱爆发,王阳明仅仅用了42天,就活捉了宁王朱宸濠。

军事学说讲究“不打无准备之仗”,这事就军人说的。王阳明以一介文人,带兵打仗能收到这样的效果,说明他是“有准备之人”。在不知道能否有机会带兵打仗的时候,就钻研军事技术,故而一旦战争爆发,就能够迅速用上。


参考资料《明史·王守仁传》、钱德洪等编纂《王阳明年谱》、邹守益编《王阳明先生图谱》等。

10

在平定南方匪患时,王阳明根据战争情形,因时因地制宜,使用了很多军事谋略。我们知道,王阳明青少年时代就曾专门研究过兵法,所以,虽然这是他第一次负责军事行动,却张弛有度,迅速剿灭了所有土匪。


当然了,即便在行军途中,王阳明也没忘记研究学问。他曾给弟子们写信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意思是我这次出征,消灭这些山贼鼠辈并不难,难的是你们这些学生要把心里面的贼消灭掉。什么是心里面的贼呢?其实就是各种欲望和杂念,如果把它们都消灭了,就可以走上圣人之道。



对王阳明来说,圣人学问才是最重要的,带兵打仗只是在践行他的学问而已。带兵打仗,王阳明其实是不太情愿的。但既然带兵了,就务求学以致用,这就是他知行合一的具体表现。


王阳明说,不管是安静地坐在书房,还是带兵打仗,都要克服自己心中的杂念,不妄想,不胡乱行动,内心安定,这样就能遵寻良知的指引,做到无往而不利。


焦虑和忧愁,往往会遮蔽我们的双眼,让我们无法知道事物的真相,当然也就无法客观地去对待和解决问题了。这就是有名的“在事上磨炼”,当然也是王阳明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关于《王阳明大传》的书籍解读,已经在“路上读书”小程序上架了,想了解王阳明的更多故事和他的学问,可以在小程序上收听,相信听完全书,你会更有收获。

喜欢我的答案,随手点击,一键关注”路上读书“,每天分享一本高分好书,讲趣味历史故事,好玩、好看、有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