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正所谓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史书的可信度都不大高。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可信度,并不是单纯指在由于科学技术等原因造成的史书不可信,而是由于撰写者的个人主观因素所导致的史书不可信。而且越是多势力角逐的时代越是如此,我来举几个具体的例子。

比如众所周知商朝的末代君主帝辛,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纣王。在《史记》和《尚书》中,纣王就是一个残暴不仁的昏君,要有多恶就有多恶,这个形象所直接影响的就是许仲琳的小说《封神演义》。但是在《竹书纪年》、《左传》里面,却在很多地方与前者有着明显的差距,比如子贡就很直白的说,“帝辛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算是直接讽刺了周朝史官抹黑纣王的原因了。

既然说到《史记》,那就再谈一点,比如说《史记》中记载了关于夏的一些信息,可汉朝离夏,那都多少久远的事了,所以司马迁在做这部分史料的时候,他也是根据前人的整理编撰,并加入个人主观想像的。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他整理的资料是假的话,这部分内容同样就是假的,不可信的。毕竟,直到现在考古技术如此发达,我们也无法判断夏朝是真的文明社会,还是原始部落。

除了作者主观思想之外(三国题材的史料其实最能说明史料的不可信,基本就是一个阵营一本史,换个阵营接着黑),还有在修史过程中,也会有大量的史料出入,比如《旧唐书》和《新唐书》,再比如之后清朝修的《四库全书》,好听一点是对先去史料的修缮整理,难听一点就是把史料改的更适合自己。

所以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古代的史料可不可信?那么我们又怎么判断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其实这还多亏了古代文人的习惯,就是没事写个日记,写个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县志。同一时间多重史料的结合,这就为验证史料真假,反证史料提供了可能性,也让我们更容易去辨别史料的真假。而历朝历代,对于修(前朝)史,都是一件非常看重的事情,所以也同样为历史资料的保存,起到了贡献。

最佳贡献者
2

首先你得有一个看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观,现在有一些人的历史观不正确,往往去查找所谓的真相,真相不重要。查找真相,那是考古学,不是历史学。你看历史主要的目的是以史为鉴。而不是去探寻这件事情是真还是假,因为你用一个记录去推翻另一个记录,你怎么能确定你所看到的那个记录是真的?

历史将人类的所有的活动都记录下来,所以他提供了很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你读历史,你学历史,可以给你的生活,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多的好处。当然也可以增加很多谈资。

如果你想去探寻真相的话,我告诉你肯定会失望,除非考古发现。因为有一句话你肯定听过,历史就是小姑娘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比如四库全书在编撰的时候,很多涉及到后金的全部都改掉了,而且是改的面目全非。

唐太宗李世民那么英明神武,但是他也把他的兄弟写得那么龌龊,为了增加自己统治的合法,司马迁算是中国古代排名第一的良吏,但是他也有很多东西如神话或者是隐喻的不敢详细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也是很公正的,但是涉及到司马懿的家族的往往都是用隐笔。因为任何一个史官都要受制于皇帝,他不可能跟皇帝完全对着干。所以若非考古发现,你怎么能知道你手中握有的材料就是真实的。

这样之后他记录下来的是否是真实的,我们也不知道,但是真实不真实重要吗?并不重要,我们需要的是以史为鉴,看看他能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和借鉴,这才是我们需要

3

个人私以为,对于历史重大事件,有史记及宫廷记录可查,更有民间野史小说可做旁证,若几者记录大体相符,则可认为是真实无误的。若几者记录有差错,也可推导该事件大概有几种可能性。

对于个别历史典故,小故事之类没有更多资料可以查阅,也就只能靠自己判断了。

至于更古远的历史了的确很难证明,尧舜禹之类的都是口传历史,真实性的确有待商榷,但这些也恰恰研究历史的乐趣,更多的思索,更多的猜想,可以更加丰满你心中的历史!

4

历史本身是真实的,你说的是历史记载吧,那要看编写者的态度、政治环境等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5

可信度是很高的。

不知我的记忆有多少错误。

据说西周时,订下规矩,天子是不可以干涉史官记史的。原因是历史是给后人看的。所以司马迁记史,不在乎汉武帝的感受。大家都知道,司马迁遭到宫刑,是好朋友汉武帝所赐。

据说唐朝时,有个皇帝去看史官工作,看到史官记录,说,你把我的祖先丑事记录下来,不怕吗?史官当场吓得跪了下来。从此,皇帝干涉修史,美化皇帝。但大部分还是可信的。特别是不关皇家的事。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