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然不一样了,不然两千年没有进步吗?

儒家思想是一直在与时俱进演变的。

儒家的演变

  • 1 春秋时期 ,儒家的开创

春秋乱战,打成了一团,周天子失去了权威,国际秩序崩塌,开始了百家争鸣,诸子百家争相推销自己的学说。

诸子中有一个孔丘,也就是孔子,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其实,周天子的国际秩序根本是人伦血亲和朋情故交的关系。

周武王姬发当年分封天下,封的都是挚爱血亲和一起战斗过的忠诚部下,和这些部下也早就联姻过了,不是儿女亲家就是姑表叔侄。

大家都是一家人,亲戚里到的,遇到事情了,讲究的是坐下商量,尊老爱幼,论的是一个“礼”字。

但事物发展自有规律,所谓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亲情是越来越稀薄的。

所以“礼乐崩坏”了。

面对礼乐崩坏,孔子提出了“仁”,什么是仁呢?

“克己复礼”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曰仁,“天下大治”曰仁。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劝那些诸侯说:“想想以前大家都讲‘礼’的日子多好,你们为上者也都德高望重的,咱们要‘以德治民’啊!放下刀剑,不要打了,坐在一起好好商量多好,说起来还都是亲戚。”

自然没人听他的,纷纷说道;“你这个老儿,别人提刀握剑虎视眈眈盯着俺,早就不做亲戚了,你让俺先放下刀剑?岂不是害俺去死?不通!“

为此,孔子一度“乏粮困于陈”,差一点就去要饭了!

人是要吃饭的啊!

为了吃饭,孔子只好退而求其次,开始搞事业了。

读书人搞事业能干什么?当然是办教育了。

所谓“有教无类”的初始意义,就是只要你愿意交学费来学,我就愿意教你,不论你的出身血统和智商以及资质。(多像现如今的某些企业性质的学校啊)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孔子之前,教育是被世袭贵族垄断的,非贵族不得读书识字。

贵族家庭的教育是父传子、子传孙,概不外传的。

孔子一为了挣钱而办学,那些在春秋乱世立有军功的新兴军事贵族就高兴了,一传十十传百,应者云集。

被孔子得了三千门徒七十二贤者,孔子的这个教育事业可谓庞大了。

既然办教育,就需要教材啊!

孔子随即整理编订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儒家至此算是开创起来了,孔子也成了一代宗师了。

好好办教育就是好啊!

  • 2 战国时期,儒学的丰富和发展

到了战国,天下更乱,连周天子也没有了,以前的诸侯霸主,打完了人,灭了人家的国,还要拉过周天子来“讲讲道理,走一下”礼节形式“,以示自己还是有道德的。

战国时期,你如果问某一位大哥,“大哥,您为什么打俺?”

大哥说:“我蛮夷也!”打你就打了,没有道理。

因为孔子教育事业的成功,他的门徒众多,成千上万的人遍布天下,凭了口舌之利,大声呼喊孔子的教导,“大家要讲仁德啊,克己复礼啊!打人不对。”

其中一个叫做孟轲的声音尤其大,他也学了孔子周游列国,四处劝那些诸侯王,“那啥,既然没有周天子了,咱们总要讲父子亲情吧?总要讲长幼有序吧? 您作为君主总希望和臣下有恩义相连吧?您和友邦朋友之间总需要言而有信吧?这些东西舞刀弄枪的可得不到,所以还是放下刀枪,推行仁义吧!”

诸侯们瞪着眼睛纷纷嚷道:“你这个老儿,如今天下早已没有公理,大家都武装到了牙齿,提着刀拿着剑保护着自己,你来劝俺放下刀枪,岂不是让俺去死?不通!”

这个孟轲就是孟子,他也不得志。

还有一个荀子,更有意思,他面对失去了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的既成事实,与时俱进,发明了一个“天”的理论。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大概意思是:只要一个人能复了“礼”,顺应了天命,这个人完全可以代周而立,做那天下共主。

孔子的教育事业办的就是成功。

  • 3 儒家的黄金岁月——汉代。

到了汉代,大家终于打不动了, 其实也是终于打出了胜负,出现了一个天下共主刘邦。

儒家出了一个董仲舒,他杂糅了 孟子和荀子的思想,提出了“天命所归”,“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理论,以解释刘邦的成功。

同时,也为以后的治理提出了具体办法,他从孟子的“君臣有义,父子有亲,朋友有信”中引申出了“三纲五常”。

所谓三纲五常,其实只有四个字,那就是“下服从上”。

汉武帝听了深以为然,儒家有点意思,董仲舒是个人才,那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吧!

儒家第一次登上了统治者舞台。

  • 4 宋明儒学的大发展

汉朝之后,天下又进入乱战,魏晋南北朝十六国还有隋唐其实是佛道两家的黄金时间,大概是因为大家杀戮太重需要宗教慰藉 吧!

儒家作为地火潜伏了下去。

唐朝中期虽然有一个韩愈搞了次复古运动,儒家露了露峥嵘,可是大唐旋即进入了军阀割据,紧接着是五代十国。

又是武夫当道,枪杆子才可以混饭吃,儒家又归于沉寂。

到了大宋,赵匡胤一统天下,励精图治,大和平来临,儒家又冉冉升起。

出了“程朱理学”。

程是程颢和程颐两兄弟,朱是朱熹。

二程兄弟在汉儒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要达到仁政,必须遵循”天理“,也就是他们的“理学”。

何谓“天理”,天理即是人伦道德,尊卑等级,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亲永远是对的,多么混蛋也不应该反抗;君主永远是正确的,怎么残暴臣子也应该忠诚。

大家遇到压迫都不反抗,当然都一团和气,可不就“仁政”了呗!可不就家庭幸福了呗!

很符合统治者的利益以及千万家庭君王(父亲)的利益。

可是,有压迫就有反抗,怎么才能做到不反抗呢?

朱熹给出了答案,“存天理,灭人欲”。

这里就不批判朱熹了,咱们只要知道这六个字很混蛋就行了。

灭人欲是灭不了的,朱熹的同时代人,就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也是儒家。

陆九渊虽然不敢明确反对被统治者认可的理学,他还是喊出了“吾心即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

是为“心学‘。

做人有时候还是遵循自己内心的好,包括你们君主和做父亲的人。

“理学”也罢,“心学”也罢,他们的最高旗帜还是孔子的“仁”。

然后是大元朝,大元90年,统治者虽然是佛教,但是地方上还是儒家的天下,大元不管,也没有能力去管。

到了大明,朱元璋很喜欢朱熹的理论,“理学”是在帮助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嘛!

于是,理学大行其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被归为了“天理”。

为了削弱子女反抗家庭压迫,连妇女裹脚也被有意无意地大力提倡了出来,一片罪恶。

这时候的这种儒家其实已经离孔孟之论有点远了,但是他们也确确实实是儒家,因为儒家的最高纲领是“天下无事”,把搞事的人都搞定,自然也 可以说是“天下无事”的仁政了。

再重复一遍,人欲是灭不了的 。

大明中期就出了一代大儒王阳明。

王阳明喊出了“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面对一片罪恶,他说:问问自己的良知,君王也罢,臣下也罢,普通人也罢,要找出内心的良知来,这个良知是每个人与生具有的。

然后,再“知行合一”。

我们要知道, 面对拥有绝对力量的“存天理灭人欲”,能喊出这一句话,非常不容易,王阳明很伟大!

  • 5 明清之际的儒学新发展

循着王阳明的路线,到了晚明先是李贽喊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肯定了人们的正常需要,肯定了人欲的正常,反对道学家的虚伪说教。

李贽的命运坎坷。

黄宗羲出现的时候,明政府控制天下的力量已经没有那么强大了,黄宗羲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有点孟子的意思了,君臣是平等的,君有义了,臣自然忠,父亲慈了,子自然孝。

顾炎武更进一步,直接批判君主专制了,他说:“天下者天下人的天下,应该’众治‘。”梁启超后来总结顾炎武的思想为八个大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再进一步,批判了历代帝王把天下作为自家私产的做法,他说应该“循天下之公”,耕者有其田,尊重物质运动规律,有点唯物主义的味道了。

那么这些人开始直接反对君王了,还算儒家吗?

当然算了,孔子从来也没有支持过某个具体的帝王,他所提倡的只是“大仁”,天下人幸福。

这些人追求的还是“大仁天下”,所以还是儒家。

可惜,大清来了。

大清统治者认为还是“存天理灭人欲”比较符合他们的利益。

然而不怕。

儒家是地火,“心学”暂时潜伏而已。

最后孙中山循着王夫之喊出了“天下为公”,推翻了把天下视为帝王家私产的制度。

最佳贡献者
2

所有思想都是与时俱进的,包括儒家思想!

3

儒法两家共同存在,还有诸子百家,中国传统文化,要着什么文化就用什么文化。

4

很明显是不一样的

儒家思想在每个朝代,都根据实际情况,有着自身的变化,甚至儒家学派之内,也有着各自的流派。

而现在的儒家思想其实和汉唐的儒家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的。各个时代儒家也根据各自的需要对孔孟一类的著作有着自己的解读。

在汉唐之后,儒家思想有两次很大的变化而这些都是没有的。

程朱理学

以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兴起于宋代,对于后世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般人所认识的儒家,其实都是程朱理学的儒家,这个和汉唐时期的儒家有着巨大的区别。后世的明清的儒家的主体,基本都是以程朱理学为主的

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是明朝王阳明创造出的新的儒家学派,这个学派对于明末的思想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包括后世的思想这些,都有巨大的影响。

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都是汉唐之后兴起的儒家内部学派,对后世的儒家发展影响极为巨大,而这些都是汉唐儒家所没有的。

5

汉武帝时用过儒家。汉唐儒家并没有达到明显极端,特别是在唐。唐多信佛道。南宋,明,清,儒家才到了极端。

6

现在是儒家是新儒家,算是异端。汉唐儒家是真正的儒家。没有杂质的是西汉儒学。其他的时代越来越远离本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