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来也没有过“寒门出状元”这回事。真正寒门出身的考生连一甲都不录,直到清末才有改观。

古代,只要通过了乡试,成了举人,哪还有“寒门”?因为成为举人之后,实际他已经有了候选官员的身份,可以去做官,也可以不做官,但无论怎样,金钱已经不再成为他的问题。

而参加会试、殿试,最基本的身份要求就是举人,换句话说,最后当上状元的,在他成为状元以前,就必定已经发财了,就算不是土豪,起码也是富人的身份,所以才有“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之说,因此,历朝历代也从来没有过什么“寒门”状元,个个都是富人。

当然你可能说,考生在中举之前很穷,这是可能的。不过,除非社会时代特殊,否则这种人绝对无缘成为状元,也包括榜眼、探花,都不可能。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参加殿试。

历朝历代,有资料可查的状元,一共是641人,就算加上太平天国之类的政权录取的状元,也不过659人。

在正统朝代的641位状元里,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寒门出身。这些状元的身份,要么是官二代,要么富二代,要么世代书香,要么表面赤贫实际却受家族供资。

真正赤贫家庭出身毫无背景的人,没有资格参加殿试。

殿试是科举的最后一关。考生考过会试,身份即为贡士,要殿试面君必须要接受身份背景调查,然后报给礼部或是皇帝委任的钦差。

真正的寒门出身过不去这一关,因为这有一个条目叫“沙汰八律”,就是看这个人如果以后当了官,有可能在哪方面出问题。

其中第三律“贪坐”,第六律“浮行”,你没有足够的家底是不可能过审的。

你连饼都没见过,一辈子没吃过一顿饱饭,没见过世面,就太容易被糖衣炮弹打败。

但如果殿试出来,不论什么成绩,一般都能混个不错的官职。可是,假如你太容易贪坐、浮行,让你当大官那就是祸害了。

既然存在这种可能,真正寒门出身的人,他的封顶之路一般就是赐一个三甲“同进士出身”,好一点的是二甲“进士出身”,能让你传胪已经是天大的恩惠了,正常来讲根本就不会录你进一甲。

你连一甲都进不去,殿什么试?状什么元?

录取真正的寒门子弟进一甲,是在清末变法维新的时候,鸦片战争以后。

以上说了,真正寒门出身,连一甲都不录你,文人们争取了上千年,最终在清末变法维新的时候,修律大臣沈家本、伍廷芳上本,才使寒门子弟真正开始被录入一甲。

你知道沈家本是什么时候的人?他出生那年是1840年,鸦片战争都打响了。伍廷芳比沈家本还小两岁。所以,沈家本、伍廷芳争取到的这份福利,其实也没有什么实际效果。

换句话说,鸦片战争以前,历朝历代的一甲都不录取寒门赤贫出身的考生,那穷人怎么当状元?

到了今天,实际上我们也知道,供学子读书的开销实在是不低。除非是个人天才,否则没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成绩也的确很难达到巅峰,这就是社会问题了。所以,寒门出状元是有实际困难存在的。

最佳贡献者
2

寒门怎么不出贵子了?胡说八道。寒门代表的指的是没有低位(有钱但没当官)的的地主阶层,并不是贫寒的农民。处于这个阶层的家庭可以让学子专心读书,不用从事农耕耗费精力(五谷不分,四体不勤就是典型描述),在农业社会,可见该家庭付出之大。历史上的文状元家庭环境都是不错的,甚至还可以有伴读书童或红袖添香。换成现在大概相当于中产阶级。

我认识很多国内优秀的名牌大学生包括在读的清华学子。他们并不是显贵政要子弟,都是依靠自身的努力和家庭的付出才取得今天的成就。但总体上看,家庭条件有好差,但都是重视教育的家庭。可能有些人看到有一些人凭借关系上了清华北大,但那是少数,比例很低。学科也偏向于文体娱乐类的。数学物理建筑这类理工科都是凭本事考上的。清华有个姚班,谁要是能凭关系,砸钱进去这个班,简直是做梦。

中国的高考录取还是公平的,只要你分数在那里,分数足够高,即使上不了清华北大,还有几十所好大学啊。不要说我孩子这么努力,考不上好大学,那是因为别人的孩子更努力,别人的家庭付出更多。衡水中学就是典型的寒门出贵子。至少孩子爱学习,家庭也出得起学费。每年200个清华北大是他们应得的回报。

好好努力赚钱,至少要把孩子的学费赚回来。好学生是花不了多少补课费的。督促孩子好好学习(好孩子是不需要督促学习的,督促的是注意休息),少玩游戏,多理解父母辛苦。

头条上就有好几个小视频,父母打工,孩子被北大考古专业录取;清华录取通知书送到搬砖现场;很多被名校录取的孩子家庭从装修就能看出来不是什么显赫贵族,就是一普通家庭。

不要到处抱怨寒门难出贵子。至少先把寒门搞清楚再说。

3

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并不一定,是媒体的放大效应才使这个话题尤为受关注。

首先,拿什么人群做分母很重要。

如果你拿县里最好的一中做分母,北大数学系每年有不少学生是从县一中招来的。

但如果你拿整个县做分母,就会发现县里平均几万人也出不来一两个北大数学系的。

过去有好多失学儿童,连上学的机会都没有,如果拿过去所有的农村孩子做分母,“跳出龙门”的孩子做分子,和今天“寒门贵子”的比例做一个对比,结果可能差不多。

其次,今天名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减少其实很正常。

30年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80%,今天农村人口的比例已经不到全国的一半了。

所以今天清华北大的农村生源比例减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因为农村人口本身就减少了。表面数字现象的背后是复杂的,你想得到什么结论,都能找到你的证据。

再次,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各国普遍存在。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在我国的贫富差距跟30年前相比确实变大了,而贫富差距扩大使孩子们从小获得的教育资源不均。

但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因为任何国家的教育资源都是金字塔式的。世界上永远没有绝对的公平。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正在照顾较为贫困的人口:政策方面有所倾斜、社会福利保障、基础教育的投入都在增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状况也在逐步得到改善。清华、北大、上海交大、复旦,招本地学生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

4

从来没有适用过,谈何“那么”?

5

因为以前的寒门子弟读书都是自费,现在的寒门子弟都是公费,读书没有那么用心,。再者现在并不是只有读书才是出路,以前的读书人备受尊敬,现在只要有钱有权,即便你大字不识几个依旧人人奉承。一句话,就是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进化。

6

时代在变化,当时穷人没有出路,学的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现在么,你没点关系能做的,不好说。。。。

7

首先,明确一下,寒门出状元在过去也是很少有的。在过去读书是有很高投入的,只有豪门、贵族或商贾富户人家才有财力供养子弟读书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寒门连吃饭糊口都难,那还有财力供上学。

现在虽然人人平等,9年制义务教育,但越往上需要投入的钱越多,不只是学习,还有手机、电脑、网络、旅游等等投入,而且学生的眼界、见识、自信等方面也是和金钱投入分不来的,即使是在同样的起跑线上,寒门子弟也比别人缺乏起码的装备和资源,机会面前往往也不平等,他们相比之下没有试错的资源和机会,也就缺少了成功的可能。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