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花荣射雁,一箭射中第三只,众人喝彩,他为什么不射头雁或第二只那?

因为头雁是领头雁,一般喻指领头人,头领,皇上,射头雁给人会留下谋位的感觉,第二只应是头雁的最佳拍档,也不能射,第一第二喻指梁山老大晁盖和宋江,都不能射,但为表示箭术高超,只好射第三只。

二,说明三国时期武将的箭术比水浒高超

《三国演义》里面,关羽儿子关兴和张飞的儿子张苞有一场射箭比赛。在张苞三箭均射中红心后,关兴挽弓在手说:“射中红心何足为奇?”,正说之间,忽然头上一行大雁飞过。

关兴大喜,手指雁行,对张苞说:“我射这第三只”,一箭射去,那只雁应弦而落。

而在《水浒》中,晁盖对花荣的箭术有所怀疑,嘴上说:“射得如此亲切,改日却看比赛”。

当日酒至半酣,食供数品。众头领都道:“且去山前闲玩一会,再来赴席”。当下众头领相谦相让,下阶闲步乐情,观看山景。

行至寨前第三关上,只听得空中数行宾鸿嘹亮。花荣寻思道:晁盖意思不信我射断绒绦,何不就此施逞些手段,教他们众人看看,日后敬伏我。”把眼一观,随行人伴却有带弓箭的,花荣便向他讨过一张弓来 ,便对晁盖说道:“恰才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感夸口,这支箭要射中第三只雁头上。射不中时,众头领休笑。”

花荣搭上箭,拽满弓,觑得亲切,望口中只一箭射去。果然正中第三只,直堕落山坡下。急叫军士取来看时,那只箭正串雁头上。晁盖和众头领看了,尽皆骇然,都称花荣为神臂将军。吴用赞道:“休言将军比小李广,便是养由基也不及神手,真乃是山寨有幸!”自此梁山泊无一个不钦敬花荣。

从射箭过程看 ,关兴和花荣的箭术不相上下,都是射中第三只头上。

但是关兴在强手云集的三国属于二流武将,也并不是以箭术闻名。箭术明显超过他的有吕布的辕门射戢,黄忠射中关羽的头盔,铜雀台曹冲,徐晃的百步穿杨。还有赵云,太史慈等人。

而花荣是水浒传中无可争议的第一神射手。所以说,三国武将的整体箭术水平要高出水浒传中武将一大码。

箭术是武艺的一部分,由此推论三国演义武将的水平要比水浒中武将水平高出一大截。

总之关兴和花荣只射第三只雁,说明二人忠勇仁义,恪守臣子之礼,没有篡位之心。

同时说明三国武将的水平高于水浒中的武将水平。

最佳贡献者
2

《水浒传》中小李广花荣梁山射雁,是仿写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兴射雁的故事。不过,虽然同是射雁,而且射的都是第三只雁,但两本书在细节上大有不同,寓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关兴、花荣为何都选择射第三只大雁,这两个射雁故事究竟有何寓意呢?



施耐庵仿写罗贯中?

《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有很深的渊源,从两部巨著的一些人物、情节,乃至思想观点等方面,能够看出它们之间有一种传承的关系。但是,两部名著的传承渊源,绝不是师父与徒弟的关系,罗贯中不可能是施耐庵的徒弟。

我写过一篇讨论《水浒传》、《三国演义》谁先谁后的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罗贯中要比施耐庵大很多,《三国演义》肯定要早于《水浒传》。

实际上,罗贯中这部小说在嘉靖壬午年(1522年)刊印时,书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版本有一篇署名为“庸愚子”的序言,落款时间是“弘治甲寅仲春”,即明弘治七年(1494年)。



《三国志通俗演义》改名大概是在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这个时候的版本是《叶逢春三国演义》

但是,“王道生”却在《施耐庵墓志铭》中说,施耐庵不仅写了《江湖豪客传》(《水浒传》)等很多书,而且,还写了《三国演义》。

这个“王道生”自称“施耐庵”卒于1370年,这个时候,“王道生”已是垂髫之年了。垂髫,是指4-8岁的男孩,就以“王道生”能记事来推算,1370年时,“王道生”八岁,要活到嘉靖二十七年,就得是一百七十岁的活神仙了。



所以,“施耐庵”写《三国演义》纯属无稽之谈。而且,施耐庵也不可能写《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中没有任何信息显示与明朝有关,即便是所引用的诗词,也没有一首出自明代文人之手。所以,《三国志通俗演义》应当完稿于明朝建立之前。

《水浒传》中隐写了“靖难之役”,说明施耐庵至少活到了永乐时期。

简而言之,《三国志通俗演义》肯定在《水浒传》之前,施耐庵书中的一些人物、场景和故事,仿写了罗贯中的著作。

那么,花荣射雁单射第三只,大概是仿写了《三国演义》中“刘先主兴兵伐吴”这一则中的关兴射雁。



花荣射雁与关兴射雁寓意大不相同

却说关羽、张飞相继遇害,刘备决意伐吴。出兵之前,张飞之子张苞、关羽之子关兴向刘备请战,要为父报仇。为争夺先锋印信,张苞、关兴在刘备面前比试弓箭。

张苞连发三箭,均射中了箭靶红心,众将称善。关兴却说,射中死靶子何足为奇。此时,正有一行大雁从头顶飞过,书中写道:

兴指之曰:“吾射这飞雁第三只。”言讫,那只雁应弦而落。文武官僚,齐声喝采。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关兴射雁是显示武艺,与张苞争夺先锋官。同时,罗贯中也让读者在追思关羽、张飞时感到一丝欣慰,毕竟名将有后了。因而,刘备一见到这两个侄子就放声大哭。

罗贯中在这段故事中也没有为后来的故事伏线,关兴射第三只雁并无太多的深刻寓意。只是如一些演义小说或者传说那样,以射雁来表现武将高超的箭术。

《水浒传》中花荣射箭,文本故事中也有展示箭法,炫耀武功的意思。晁盖不信花荣能够一箭射断画戟上的戎绦,还嘀咕着来日比箭。



花荣见晁天王不服,心里想着不能让梁山好汉看扁了,便以射雁来展示箭术,为自己立威。书中写道,酒宴之间,梁山好汉散步消食,行至寨前第三关上,只听得空中数行宾鸿嘹亮。于是,花荣取过一张弓和一支箭,对大家说:

恰才兄长见说花荣射断绒绦,众头领似有不信之意,远远的有一行雁来,花荣未敢夸口,这枝箭要射雁行内第三只雁的头上。

从细节处看,花荣射雁也是选的第三只,但是,却还指定了要射这第三只雁的头。而且,花荣射雁的地点也做了特别交代,是在梁山的第三关上。

增加这样两处细节,施耐庵写花荣射雁便与关兴射雁更为精彩,而且,赋予了与罗贯中决然不同的含义,是一处重大的伏线,决定着梁山的前途命运,以及《水浒传》故事的主题。



花荣为何要射第三只雁的头

《水浒传》中说,花荣射雁是在梁山的第三关,又是射了第三只雁,而且,一箭正中大雁的头部。因这段故事出自关兴射雁,细节的不同,必定有作者的深意藏在其中。那么,施耐庵写花荣射雁的深意到底是什么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梁山在《水浒传》中到底经历了几任寨主。

几乎所有的读者都认为,梁山总共有三任寨主:王伦、晁盖、宋江。其实,在王伦之前,杜千也做过寨主。摸着天杜千是《水浒传》中梁山的开山之主。

杜千是梁山第一任寨主,这一点,我早就做过解读,一点疑问都没有。这里,只简略的以王伦的话,再来说一说。



却说王伦看了柴进的推荐信,便让林冲坐了第四把交椅,等于是接纳林冲入伙了。但是,给林冲接风喝酒时,王伦蓦地寻思:“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

这句话中有一个关键词“合着”。“合着”就是跟着,这个词最经典的例句是“合着时代的节拍”,先有时代的节拍,然后大家去“合”。《庖丁解牛》中的“合于桑林之舞”,也是这样的用法。

也就是说,杜千先上了梁山,后来,王伦“因鸟气”来投奔杜千。至于王伦为何取代杜千做了寨主,那就不得而知了。



晁盖是第三任寨主,花荣又在第三关射雁,射的是第三只雁的头,这段故事隐伏的就是晁盖中箭。

“公孙胜芒砀山降魔,晁天王曾头市中箭”这回书中,晁盖中了埋伏,一支箭不偏不倚,正射中了晁盖的面颊。

花荣射雁隐伏了晁盖之死,是不是可以说晁盖所中的那一箭是花荣所射呢?是不是说晁盖死于梁山的谋杀呢?这就是花荣射雁与关兴射雁大有区别之处,施耐庵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赋予了相同故事以不同的含义。



花荣射雁是《水浒传》主题的需要

容与堂本《水浒传》在花荣射落第三只大雁后,有一首赞诗。这首赞诗不仅夸赞了花荣的箭术,还暗点了花荣射雁的“重大意义”,其中,说到花荣射雁所隐喻的深意时,是这样说的:天汉雁行惊折断,英雄雁序喜相联

什么意思呢?因为花荣射落了第三只大雁,雁行就被冲断了。雁行被冲断,肯定得重新排序。在经历了“惊折断”之后,雁行便又“喜相联”了。

回到文本理解:因为晁盖之死,梁山好汉重新排定座次。一百单八将依次落座后,“众皆大喜”。这样解读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晁盖不死,梁山好汉也排了座次,是不是就不会“众皆大喜”了呢?

《水浒传》写梁山故事,说的是道家妖魔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聚义,一百单八将都是道家北斗七星群的星煞。



晁盖却不是北斗七星群中的星煞,他是佛教的四大护法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龚开说晁盖是“毗沙天人”,也即是毗沙门天王,这个佛教的护法天王在中国就是北方多闻天王、托塔天王。

施耐庵在“洪太尉误走妖魔”故事中,交代梁山一百单八将是大唐洞玄国师镇锁的妖魔。据我的分析,大唐洞玄国师应当指的是唐武宗时期的张天师张谌。张天师是道教的张天师,他们怎么敢把佛教的护法天王镇锁起来呢?因而,晁盖不是道家中人,不能参加梁山最终的大聚义。

假如晁盖不死,参加了最后的大聚义,梁山又如何排位呢?设计好了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怎么能让托塔天王力压道家的“天魁星”?座次都无法排,谈何“大喜”呢?

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宋江上山时,晁盖已死。《宋江三十六人画赞》也是把晁盖写成了“死人”,铁天王原来是一尊出自洪炉的造像。



《水浒传》写的是道家妖魔奉道家上界之命,下界“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施耐庵以晁盖之死,把梁山寨主之位归还道家的天魁星,才能更好的表现“替天行道”的主题。

晁盖之死扑朔迷离,施耐庵以花荣射雁来隐喻,大概说的是道家星君礼送晁天王归位。天王归位后,地位特别高,成为《水浒传》中少数掌握梁山“天机”的神,他知道了神医安道全上应地灵星。

《水浒传》中还有很多仿写《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情节,每一处都有深刻的含义,花荣射箭只是其中之一。

3

谢邀。
箭法高手即兴表演技能,往往选择射雁,关兴如此,花荣亦然。那,为什么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射下排雁中的第三雁呢?
有认为,射第三雁,有撞彩成份,即如三雁不中,仍然有可能把二雁或四雁射下。其实,果真如此,那就是箭手信心不足的表现,这对于象关兴或花荣这样的英雄人物,是不耻于这样的。
那么,这又有什么讲究吗?肯定有的:第一雁是头雁,它是带领雁群奔赴目的地的领导,英雄惜英雄,头雁是万万不能射的;二雁是副头雁,一旦头雁疲惫或不侧,二雁就会顶上头雁,这也是不能射的。
因此,箭法高手,选择射下三雁,既显英雄气质,又显个人素质!

4

射中间的保障一点,万一射不准,还有可能射下旁边的呢。

5

因为施耐庵是罗贯中老师

6

大雁迁徙过程非常辛苦,飞在最前面的雁就是头雁。要在前面领飞,空气阻力最大,比其他的雁累多了。而且雁是仁义的鸟,让老弱病幼雁飞在队伍中间,省力又安全,所以人们都不忍心射头雁。我忘了是什么戏有句唱词也是:让过头雁射二雁,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佛教中有戒食“五荤三厌”的说法,这三厌,据说就是指牛、狗、雁。这里的厌不是讨厌,而是不忍的意思。

7

第一个是前导,第二个是警卫,第三个才是领导

8

可见古人的心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