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魏明帝曹叡托孤之时,司马懿和曹爽两人并受遗命,两人都获得统帅全国军事的权力。

在两人合作的早期,处理政务时,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还互相谦让,司马懿每次都让曹爽先决定,曹爽则作出谦让低调的姿态,可以说,在早期,两人都获得了很好的名声。当然,我们也可以看成这是曹爽的低调行事,因为对于曹爽来说,司马懿就是长辈。

按照《曹爽传》所言,曹爽其实是“外以名号尊之,内欲令尚书奏事,先来由己,得制其轻重也。”这是说,在后来,曹爽着力提拔的心腹丁谧、毕轨等人开始从中挑拨,后来,曹爽有决断的时候,司马懿都不能改变其想法了。

陈志《曹爽传》裴注:初,宣王(司马懿)以(曹)爽魏之肺腑,每推先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当时称焉。丁谧、毕轨等既进用,数言于爽曰:“宣王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以推诚委之。”由是爽恒猜防焉。礼貌虽存,而诸所兴造,皆不复由宣王。宣王力不能争,且惧其祸,故避之。

两人在政治上的分歧冲突,在史书上可以查到:

  1. 正始五年的曹爽征蜀事;
  2. (《宣帝纪》六年八月事)曹爽把中垒营、中坚营废除,士兵全部交给中领军曹羲(曹爽之弟);

  3. (《宣帝纪》七年正月事)曹爽让前来投奔曹魏帝国的柤中百姓返乡。

这三件事,都是曹爽一意孤行的结果,司马懿反对也没用。

可以说,正始年间,两人的合作关系已经破裂,司马懿除了外镇淮南出去溜达了几次外,朝廷中的事已经让曹爽及其党羽垄断了。

司马懿为什么要夺权?

很简单,司马懿就是为了争权。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七十岁,他还装病装痴麻痹曹爽,对于司马懿说,时日无多,当皇帝的肯定是不可能的,他要的是夺下曹爽的特权。

当然以他自己的阅历,也必然知道,夺权成功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家族地位的提升,提升之后就是继续维持,他对长子司马师的期望很高。所以高平陵之变的策划,司马懿只跟司马师交代,司马昭到政变前一天晚上才得到父亲和兄长所决定的事。

司马懿在政变时表现出来的狡诈狠毒,屠杀曹爽三族,引来其他官员的不满与反感,这也是夺权之路必然产生的负面效应。司马懿根本不想给曹爽翻身的机会。

不夺权的话司司马懿会被曹爽干掉吗?

不会。

曹爽已经大权在握,司马孚的尚书令职务被自己和丁谧等心腹架空,司马师的中护军不过是给司马懿一个面子罢了,禁军大都在自己兄弟手里。

司马懿本人,对于曹爽来说,荆州刺史李胜上任之前去拜会司马懿,司马懿那垂垂老矣的病态(装出来的),更是让曹爽放心下来,更加肆无忌惮享受权力所带来的快感。

曹爽兄弟最后的罪名是“图谋不轨”,这罪名不论是真(罪有应得),是假(司马懿事后罗织罪名,栽赃陷害),以曹爽的地位,他是根本不需要杀司马懿的。

崇高的地位、名望对于曹爽来说都是已拥有,在司马懿示弱(扮猪吃虎)的前提下,他实在没有理由去除掉司马懿,给自己抹黑。

陈志《曹爽传》:当陈(曹)爽与(何)晏等阴谋反逆,并先习兵,须三月中欲发,于是收晏等下狱。会公卿朝臣廷议,以为“春秋之义,‘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爽以支属,世蒙殊宠,亲受先帝握手遗诏,讬以天下,而包藏祸心,蔑弃顾命,乃与晏、飏及当等谋图神器,范党同罪人,皆为大逆不道”。于是收爽、羲、训、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张)当等,皆伏诛,夷三族。

最佳贡献者
2

套用一句足球解说词就是:留给司马懿的时间不多了。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71岁,机会错过不会再有。而从他夺权之后的行为来看,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子孙篡魏清障铺路。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焦急中耐心等来的一个绝佳机会,并非偶然的突发事件。此次行动应该酝酿了很久,至少在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的时候就有了定夺——3000死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招募、训练、隐匿、运作绝非朝夕之功。司马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他在曹爽集团的排挤下正在失去权力。而他失去了权力,也就意味着子孙不能承继大业。

曹爽与司马懿最初并无冲突,还拿他当爹一样供着——“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当然这个可以理解为手段,不一定出自真心,但他对司马懿也的确没有明显抑制。曹叡托孤时司马懿是太尉,没有“录尚书事”的行政权。少帝曹芳继位后其职务变更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 录尚书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绝对的实力派。曹爽是曹叡托孤的第一辅臣,彼时曹芳才8岁,司马懿的任命肯定要征询他的意见,他不反对即是说明戒心不大。

后来曹爽想掌控尚书台,不想再让司马懿录尚书事,便奏请天子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这里就要敲黑板划重点了,曹爽建议的职务是大司马而不是后来任命的太傅。大司马位高权重,此前历任该职的是曹仁、曹休以及曹爽他爹曹真,都是曹魏的宗亲股肱,不应视为排斥。至于大司马为何又成了皇帝的老师太傅,《晋书》中有明确交代,即“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也就是朝臣们都认为大司马是个累人的活,出于关怀才建议60出头的司马懿出任太傅的,不是曹爽的个人行为。

曹爽此举的目的,是打算任用何晏、邓飏、丁谧等人进行后世称为“正始改制”的行政改革。也正是这项改革危害了司马懿的核心利益,成为他铤而走险的导火索。“正始改制”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厉行节俭不用说,司马懿也没反对的理由,取消州、郡、县行政体系中郡一级设置的简政政策也没来得及实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晏主持的选举,也就是改革九品中正制用人上的弊端,限制“中正”对人事的过多干涉,将权力集中到尚书台。中正多由世家大族掌控,其代表和代言人司马懿自然就成了排挤对象。司马懿权力边缘化,于是在家装病等待奋力一博。

曹爽其实没打算杀司马懿,毕竟他没了实权,只要老老实实就行。司马懿装病后就更没必要了,他没采取任何监视措施就是证明——期间只让李胜探听过一次虚实,还找了个履新辞行的正当理由。司马懿就没那么客气了,曹爽弃权后即被软禁,监视可谓密不透风。而司马懿最终食言,将曹爽兄弟以及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全部夷灭三族、斩草除根,就完全是为子孙铺路的态势了。

3

高平陵事变本质是一场政治权力斗争,原本是两大政治集团了为争夺核心权力而进行的一场事变,事变的一方是以曹爽为首的纨绔派,事变另一方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元老派。

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中心历来就是权力斗争的集中点,能够放得下权力的人,五千年历史上廖廖无几,除了范蠡、张良外,其他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人,都是不愿意放弃的权力的人,哪怕暂时处于权力的低谷。



要了解高平陵事变,就得了解当时曹魏的政治形态。

魏明帝曹睿病重之际,以司马懿和曹爽为辅佐重臣,曹睿的这个托孤人选及结构都是不合理的,以初出茅庐的曹爽和久经沙场的司马懿辅政,能力实在相差太多,这样就不能形成制衡,魏明帝的托孤人选为高平陵事变埋下隐患。



曹爽一党有:曹爽、曹羲、曹训、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等人,这些人除了曹爽的亲兄弟之外,其他大多是曹睿时期因为浮夸而被排斥的人,真本事不多,但排斥人的本事不小。

司马懿一党有:司马懿、蒋济、高柔、王观、陈泰等人,这些人大多是曹魏老臣,比如太尉蒋济是三朝元老,陈泰是陈群的儿子,高柔是袁绍外甥高干的堂弟,这些人原本就是曹魏的重臣,颇有能力。



人一旦接触到权力,就开始变得肆意妄为,曹爽在与司马懿掌权共同执政时,起初还是毕恭毕敬的,时间一长,曹爽开始飘起来了。

曹爽虽然是曹真的儿子,但在成为辅政大臣之前的履历是一片空白,只是凭借自已的曹氏宗亲身份成为托孤大臣,曹爽的官职是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 ,假节钺,录尚书事,地位还在司马懿之上。



司马懿的官职是太尉,假节、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和曹爽各自统领精兵三千人。要知道司马懿可是战功累累,平定辽东,抵御诸葛亮,斩杀孟达,击退东吴,但地位还是在曹爽之下,只是因为身份了。

如果两人能和平相处,曹魏也许能一直走下去,可是一个德不配位,手高眼低却想着专权,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时刻想着纂位,这样就注定了无法避免权力斗争。



曹爽在丁谧等人的劝说下,利用大将军的职位,先将司马懿由太尉明升暗降为太傅,太傅只是皇帝的老师,位高而无权,在对司马懿明升暗降的同时,曹爽还对一大批曹魏重臣也是明升暗降,比如三朝元老蒋济,由握有禁卫实权的领军将军晋升为太尉,这样一来,朝廷所有大权,都落入曹爽之手。

曹爽掌握大权后,提拔亲信,打击异已,只要不是自已一党,基本上都被曹爽排斥,或贬官,或免职,这样曹爽就在朝廷上形成一个政治集团,一旦形成集团,权力斗争必不可少,而且越来越激烈。



久经沙场、身经百战的司马懿冷冷的注视着这一切,在失去权力后,开始装病,这一装,就是二年之久,上帝欲毁灭一个人,必先让其疯狂,司马懿不是没有能力同曹爽斗,只是司马懿为了夺回权力,采用了欲擒故纵之计,先让曹爽作乱,进而曹爽得罪了朝中几首所有的重臣,然后司马懿在暗中联合了这一批被曹爽排斥的重臣,联合起来,寻找到了一个机会,发动了高平陵政变

高平陵事变,就是司马懿联合利用了一批曹魏重臣,共同对付曹爽,有太尉蒋济,有司徒高柔,有太仆王观等人,以欺骗的手段诱使曹爽投降,以保留曹爽富贵给曹爽留了一条后路,而没有逼曹爽狗急跳墙。



高平陵事变,司马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一批人,并且从事后来看,司马懿不仅欺骗了曹爽,还欺骗了这一批盟友,独享胜利果实,原本司马懿阵营的目的是夺权,而不是杀人,但是司马懿不仅夺权,而且还开始了政治大清洗,凡是曹爽一党基本上被诛杀。

司马懿杀曹爽一党,杀了五千多人,这已经超过了夺权的范畴了,恶化了政治生态,曹爽虽然专权,不过是排斥政治人物,但司马懿则完全不一样了,他开始杀人,灭人三族,开始了自已的专权。



等到事变成功后,所有参与高平陵事变的人发现,曹魏的政治生态仍然是专权,不过是从曹爽换成了司马懿。

司马懿为什么发动高平陵事变?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司马懿之心,也是一样,只不过司马懿藏得很深,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原因,就是夺取权力,然后再专权掌控朝政,因为司马懿发现,整个朝政,再也没有人能同自已对抗了。



所谓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是司马懿计划已久野心夺权的一部分,最终目的,就是夺取魏国天下,这与曹爽是完全不同的,曹爽只不过想做个富家翁,但司马懿要的不是富贵,而是整个曹魏的天下

4

可以讲司马懿的政变也是一步步被逼出来的。

公元238年末,曹魏太子曹芳即位,可是只有八岁。司马懿、曹爽主政,曹爽、司马懿也都进位侍中,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曹爽、司马懿各自领兵三千人轮流在宫内宿卫,一开始曹爽因司马懿年纪已大,地位一向很高,经常把他当作父辈侍奉,每有事情必去拜访咨询,不敢独断专行。



不过曹爽自己心里有小九九,他有自己亲信的人,就是何晏和丁谧。何晏和丁谧都共同劝曹爽,这天下是曹氏的天下,大权不能托付给别人。曹爽问怎么办?丁谧替曹爽出谋划策,让曹爽禀告皇帝发布诏书,改任司马懿为太傅,外表上用虚名使他尊贵,实际上打算让尚书主事,上奏先由曹爽过目,以便控制大局,曹爽听从其计。于是曹爽以曹芳皇帝的名义任命司马懿担任太傅,曹爽弟曹羲担任中领军,曹训担任武卫将军,曹彦担任散骑常侍、侍讲,其余兄弟都以列侯身分侍从,出入宫廷禁地,尊贵宠信没有超过他们的了。掌兵的都是曹家的人,司马懿有被架空的趋势和危险,

大将军曹爽是一步步在把司马懿往死里逼的,公元248年他采纳何晏、丁谧的计谋,把太后迁居到永宁宫,这时候曹爽不再客气,也不再掩饰,开始独揽朝政大权,广泛地提拔亲戚党羽,多次更改制度。太傅司马懿不能禁止,就与曹爽之间产生矛盾。五月开始,司马懿开始称病,不上朝参与政事。

司马懿一称病,大将军曹爽就当作他死了一样,自己已经取得绝对胜利了。于是骄奢无度,饮食衣服与皇帝相同,尚方署中的珍宝玩好,也充满了他的家,他还私自留用明帝的宫中女官做歌舞乐妓。当然我们知道这些罪名有一些是后来加的,但是可以想象,曹爽掌握了绝对权力,什么荒唐的事情都可以做出来的。

他掘开地面建造地下宫室,在四周雕饰了华丽的花纹,并经常与他的党羽何晏等人在里面饮酒作乐。曹爽这么闹,他的弟弟曹羲深深地为此忧虑,多次哭泣着劝阻他别再这样做,历史上政治和权力斗争风起云涌,你睁大双眼都不一定防范得了,何况现在这么玩呢?但曹爽不听。

曹爽兄弟们在首都玩不过瘾,还要带着人马经常一起出都城去游玩,司农、沛国人桓范对他说:“您总理万机,掌管城内禁兵,弟兄们不宜同时出城,如果有人关闭城门,又有谁在城内接应呢?”曹爽说:“谁敢这样做!”上天要让他灭亡必先让他疯狂,曹爽离失败已经很近了。



朝廷当中自然有正气表率,河北地界的冀州刺史孙礼就是一位,当初,清河、平原二君争议地界,八年也不能决断。冀州刺史孙礼请求观看宫内收藏的魏明帝受封为平原王时的地图加以决断;但曹爽相信清河郡的上诉,说地图不可用,于是孙礼上疏自我申辩,言辞颇为强硬严厉,连带着说了曹爽的坏话。曹爽勃然大怒,弹劾孙礼对朝廷心怀不满,那当然没孙礼的好处,他被叛罪了五年。五年后过了很久,曹爽毕竟要重要正气之人,于是又改任孙礼为并州刺史。

孙礼上任之前去看望太傅司马懿,司马懿基本上在当时属于逍遥派,他说话也没人听,所以司马懿的家里成了轻松扯淡的地方,孙礼于是很放得开,当着司马懿的面露出忿然之色。司马懿当然看得出来孙礼很不高兴,于是说:“你是嫌得到并州地盘小呢?还是怨恨处理分界事务不正确呢?”孙礼说:“何明公言之乖也!礼虽不德,岂以官位往事为意邪!本谓明公齐踪伊、吕,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今社稷将危,天下凶凶,此礼之所以不悦也”。一句话说出了朝廷内正直的人的心声,司马懿从能力到道德都应该追循伊尹、姜子牙的足迹,匡正辅佐魏国朝政,上报明帝的嘱托,下建万世的功勋,而如今曹爽一党作乱,把持朝政,荒淫无度,国家将要遭受危难,天下也动荡不宁,你司马懿在干什么?难道还要袖手旁观么?孙礼说完已经悲痛万分,泪流满面了。司马懿很激动,也发现孙礼是国家正气之人,于是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且止,忍不可忍”。我只是在找机会罢了,绝不会坐视不管。


司马懿终于等到了机会,公元249年正月初六,魏帝祭扫高平陵,大将军曹爽和他的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都随侍同行。曹爽兄弟们一出门,太傅司马懿马上就痊愈了,他以皇太后名义下令,关闭了各个城门,率兵占据了武库,并派兵出城据守洛水浮桥;命令司徒高柔持节代理大将军职事,占据曹爽营地;太仆王观代理中领军职事,占据曹羲营地。

但是天子曹芳就在曹爽军中,司马懿还要走走流程,他向魏帝上书禀奏曹爽的罪恶,请求罢免曹爽进行调查。曹爽很窝囊废,放弃了抵抗,主动认罪,带着皇帝回城等待司马懿处理。司马懿当然知道政治斗争的无情,于是毫不留情得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丁谧、毕轨、李胜以及桓范等人都逮捕入狱,以大逆不道罪劾奏朝廷,并全部诛灭三族,斩草除根。

至此,曹魏大权完全落入司马懿手中,皇帝任命太傅司马懿为丞相,赐九锡;司马懿坚决推辞不受。

5

要回答司马懿为何要发动高平陵政变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高平陵政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何为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是魏文帝曹丕早年的“嫡系”之一。早在曹丕还没有成为魏王之时,司马懿便投入了曹丕的怀抱,为曹丕出谋划策。曹丕之所以能够在与曹植的争斗中脱颖而出,这里面很难说没有司马懿的指点。在曹丕篡汉之后,司马懿自然也跟着水涨船高,受到了曹丕的重用。但是,或许因为曹丕太了解司马懿了、深知司马懿的能量,终曹丕一生,虽然重用司马懿,却一直是有限重用、将其限制在文官范畴之内,始终没有让他染指军队!



魏明帝曹叡即位之后,面对曹魏开国元戎凋零、新生代将领又青黄不接的窘境,不得不启用司马懿统兵。而这也给了司马懿发展军中班底的机会,为后来的高平陵政变埋下了伏笔。这里顺带说一句,高平陵其实就是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但曹叡和他父亲曹丕一样,对司马懿同样采取了且用且防的策略,终曹叡一生,司马懿一直处于曹叡的可控范围之内。只可惜天不假年,曹叡和他父亲曹丕一样不长命,不到四十岁便撒手人寰了。因为亲生儿子全部夭折,曹叡不得不过继了叔叔曹彰的孙子曹芳为嗣子、继承皇位。可彼时的曹芳尚未成年、还是个孩子,根本挑不起曹魏的大梁。于是,曹叡玩起了权力平衡,选择了宗室曹爽和异姓大臣司马懿联合辅政的格局。曹叡的出发点是好的,如果按这样的模式走下去,也不失为一个维护皇权的好办法。只可惜,曹叡严重低估了自己那位本家曹爽的野心!曹叡前脚刚去世,曹爽不久便幽禁了郭太后(魏明帝曹叡的皇后)、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架空了司马懿,形成了一家独大之势,将小皇帝曹芳变为了自己的傀儡。



正始十年,处于半赋闲状态的司马懿趁曹爽及其亲信随小皇帝曹芳祭祀魏明帝高平陵之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兵京师,迅速控制了禁宫和整个京师。紧接着,司马懿以被幽禁的郭太后之名废黜了曹爽,并趁热打铁、夷灭了曹爽三族。自此,司马氏完全控制了曹魏政权,曹氏彻底沦为了傀儡、摆设,史称高平陵政变。



司马懿为何要发动高平陵政变

首先,在魏明帝曹叡去世之后不久,曹爽幽禁了郭太后,用明升暗降的方式架空了司马懿。要知道,司马懿是彼时唯一合法与曹爽平起平坐的辅臣,即便被架空,也依然是巨大的威胁!更何况,司马懿在军中还具备一定的影响力,这就更加具有威胁性了。可以预见,一旦曹爽彻底控制局面,司马懿的结局只能是被清洗,几乎没有疑问。说到底,司马懿之所以发动高平陵政变,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自保。最佳的防御是什么?是进攻!只有灭掉对手,才能真正达到自保的目的,不是吗?



其次,从高平陵政变发生之后不太久,司马懿去世之后他儿子司马师便彻底架空了曹芳,数年之后索性废掉了曹芳来看,司马氏父子觊觎皇位的野心恐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换言之,司马懿早就暗藏野心,他只是在等待一个时机。就算没有高平陵政变,恐怕也还会有其他什么名义的政变发生!



其三,曹爽的能力的确不行,在幽禁郭太后、架空司马懿之后,曹爽几乎达到了不受任何制约的地步。但是,无论是对外还是内政方面,曹爽都乏善可陈,而且严重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搞得“天怒人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并没有表露出野心,而且他还推出了“正统招牌”郭太后。如此一来,一场政变就变成了合法的“清君侧”,名正言顺。对于世家大族而言,换上司马懿起码要比曹爽好一些,自然也不会激烈反对。这就是为什么司马懿敢凭着手里区区那点儿兵力发动政变的原因所在,也是为什么司马懿不兵发高平陵而是选择控制京师的原因所在。司马懿的目标就是郭太后,因为手里有了郭太后司马懿的政变才能“合法”!



其四,曹爽随小皇帝曹芳祭祀高平陵时带走了不少亲信。彼时京师群龙无首,驻军不过就是一群乌合之众,而且防守也较为空虚,这也是司马懿敢于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原因之一。如果曹爽坐镇京师,他的亲信们各司其职,任司马懿如何神机妙算,恐怕也不敢轻易赌这一把。



总之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让司马懿占尽了!高平陵政变的发生有偶然原因,但也是必然的结果。司马懿野心勃勃,他不可能甘心被架空、沦为刀俎之下的鱼肉!发动对曹爽的反击只是时间问题。

6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是占领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司马懿长时间遭受到曹爽的强势压制,而等到司马懿有机会夺权的时候必定会绝地还击的,就是换成其他人也会这样做的。下面小编就来详细介绍一些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原因。

司马懿遭到曹爽的政治制裁,只能苟且偷生,所以司马懿对曹爽早已经恨之入骨

曹睿临死前的托孤大臣本身都是曹氏宗亲的,但是由于士族的反对,阴差阳错之下曹爽和司马懿成了托孤大臣,两个人一文一武,一个是曹氏宗亲,一个是士族大夫。

刚开始司马懿和曹爽成为托孤大臣的时候两个人还是相互尊重,军政大事相互商量着来。但是随着曹爽势力的逐渐增强,他的私心也随着膨胀了起来。然后就是大力打击政敌,其中就包括司马懿,慢慢的司马懿就被曹爽给架空了!

随着司马懿权力的丧失,曹爽对他的打压和防范越来越严重,他的日子是如履薄冰,只能装病来保全自己的生命。所以司马懿对曹爽是恨之入骨的,遇到了好的机会必定是要夺权的!

曹爽权倾朝野,滥杀无辜,树敌太多;而司马懿团结士族,赢得了士族的支持

曹爽得势之后便飘飘然了,只要是不合他心意的朝中大臣,全部都被曹爽打压了,甚至他还软禁了郭太后,可以说此时的曹爽已经是把皇权完全架空了,可以说曹爽已经是祸乱朝纲了。

然而此时的曹爽已经是怨声载道,而被曹爽打压的朝臣很多都暗中和司马懿关系保持密切,所以曹爽的一举一动皆在司马懿的眼线之中。这不仅给司马懿提供了曹爽的一举一动,还为司马懿赢得了群众基础,这为司马懿发动政变奠定了基础。

司马懿吃准了曹爽愚蠢自大,软弱无能,贪图享乐

曹爽陪曹芳去高平陵扫坟为了表现忠诚,他的亲信是倾巢而出,这是多么愚蠢的决定,直接给了司马懿可乘之机。所以说曹爽真的是太过愚蠢自大了!

司马懿控制皇宫之后,曹爽手中还有天子和粮草自己军队,所以此事曹爽如果召集魏国地方军队勤王的话,很有可能是可以击败司马懿的。但是当曹爽听到司马懿只是夺权,并不追求自己过错的时候,曹爽直接向司马懿投降了。

不得不说曹爽真的是太软弱无能了,这样的鬼话也能信。幸亏司马懿夺权成功,不然魏国可能也要毁在曹爽的手里了!司马懿也是看透了曹爽软弱无能贪图享受才敢发动政变的,如果曹爽像曹操那样英雄,司马懿是断断不敢的!

就这样,司马懿对曹爽恨之入骨,而曹爽又失去了人心,在曹爽犯了一个愚蠢的错误之后司马懿果断发动政变。而曹爽面对司马懿的政变竟然委曲求全,导致了自己的身败名裂,更失去了全家的性命!

7

先下手为强!

8

曹家和司马家之间的政治斗争自从幼帝曹芳继位后逾演逾烈,曹爽空挂曹家皇族远宗之名,却不能团结宗室和旧臣对付司马懿,结果善忍的司马懿通过装病骗过曹爽,然后在高平陵之变,从此彻底了一切格局。之后到达白热化。

其实,自从曹操当年看到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后,特意叮嘱儿子曹丕要提防司马懿。曹丕继位后,虽然对司马懿重用,但却防止他擅权。39岁的曹丕病逝后,他的儿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雄才大略的曹叡虽然在政治上颇有建树,但却是个福大命不大的人,238年年底,年仅36岁的曹叡已经病入膏肓。

曹叡尽管后管佳丽众多,但出人意料的是,竟然没有养成一个儿子。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曹叡只好从宗亲里选了一个曹芳作为养子继位。

尽管曹叡执政时期,靠司马懿抵御了诸葛亮的北伐,但他牢记祖上的叮嘱,对司马懿还是比较提防的。因此,在他的第一次托孤大臣之中并没有司马懿。

曹叡的第一次托孤人选是5人组合:大将军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

这套托孤班子名单最大的特点是9个字:5人都源自曹魏宗亲。曹宇是曹操的儿子,夏侯献是曹魏宗亲一派,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睿的发小。

然而,这个托孤名单出来后,曹宇却表示不能接受,原因是他觉得托孤人员太多。曹叡没办法,只好询问自己的两个宠臣孙资和刘放。

孙资和刘放两人平时和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的关系并不好,害怕他们辅政后实权在握而对他们不利,于是趁机向曹叡说:先帝有遗诏,藩王不得辅政,陛下刚病不久,曹肇、秦朗等人就有所言语,这等人辅政,必然对社稷产生巨大危害。

曹叡听了脸色煞白,问谁能替代?这两人建议让曹爽代替曹宇为大将军,又举荐司马懿为副手。

对于曹爽和司马懿这样的2人托孤组,曹叡思量良久,最终同意了。随后,曹叡让两人执手,写下了手诏,并诏告天下。

曹宇、曹肇等人只能虽然“不服”,但也无可奈何了,只能仰天长叹了。

总之,曹叡虽然一直都在压制司马懿,但驾崩前还是受到了孙资刘放两人意见的左右,不得已让司马懿成为了托孤大臣。而这也彻底改变了曹魏江山。

果然,司马懿出其不意地发动高平陵之后,曹爽投降后,司马懿食言了,最终杀害了他。至此,曹魏国势倾颓,大权旁落。司马师继父位后,对皇室监控更加严密,魏帝曹芳无奈之下,决定自强,于是密令中书令李丰、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结果因为保密工作没做好,政变失败,曹芳被废掉了皇位。

之后,司马师另立了曹丕的孙子东海定王曹霖的儿子高贵乡公曹髦为君。

当时的曹髦虽然只有14岁,但从小聪慧过人,是位文武全才。他阴差阳错地当上皇帝后,利用自身学识屡次召开文学会,意图团结众臣,与大臣们谈古论今,引经据典,舌辩无碍,使众人心悦诚服。总之,曹髦处处展露出“兴复”之心。

曹髦当皇帝第二年,机会来了。当时毌丘俭、文钦等人打出“勤王”的旗号,发起了淮南之变。这件事引起了“摄政王”司马师的高度重视,他于是亲率大军东征,并让弟弟司马昭留守洛阳。

结果在平乱的过程中,司马师不小心受了伤,被对手的暗箭射中了头部,结果目眶迸裂,在回到许昌时一病不起。司马昭知道后,赶紧从洛阳到许昌去询问后事。在这个关键时刻,曹髦亮剑了,他利用司马昭羽翼末丰的情况,下诏令让司马昭留在许昌打理后事,尚书傅嘏领军回洛阳。

曹髦想通过这釜底抽薪之计夺回军政大权。

然而,事实证明,曹髦的计谋用对了,但人却选错了,尚书傅嘏是司马家的死党。因此,傅嘏收到诏令后与司马家的谋主钟会进行了“密中谈”,结果钟会看出了曹髦的心思,于是马上派人通知司马昭,要他赶紧带兵回洛阳,主持军权。

就这样,曹髦的如意算盘落空了。司马昭迅速回洛阳后,马上接替兄长成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此后,曹髦空有大志,但已无力回天。而司马昭步步紧逼,很快加大都督职衔“奏事不名”。再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剑履上殿。总之,这时9个字可以形容: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曹髦进行最后一搏,他召见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向他们提出要以天子之尊讨伐司马昭。

结果王经一听,苦苦进谏,说是朝野上下都是司马家族的人把控局势,千万不可造次。结果曹髦不听,王沈王业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司马昭进行了“告密”。

结果可想而知,当曹髦带着宫中几百侍从宫卫“讨伐”司马昭时,曹髦被早有准备的司马昭大军镇压,曹髦也被屠杀。

“甘露之变”后,虽然自己还是没有敢真正坐上皇帝宝座——另立曹奂为帝,但也给他的后人铺平了道路。在司马昭手上,他还完成了灭蜀之壮举,后来,司马昭的儿子又灭了东吴,三国就这样归晋了,曹魏江山也就彻底葬送在了司马氏手上。

9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71岁,机会错过不会再有。而从他夺权之后的行为来看,其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子孙篡魏清障铺路。

高平陵之变是司马懿在焦急中耐心等来的一个绝佳机会,并非偶然的突发事件。此次行动应该酝酿了很久,至少在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的时候就有了定夺——3000死士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招募、训练、隐匿、运作绝非朝夕之功。司马懿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是因为他在曹爽集团的排挤下正在失去权力。而他失去了权力,也就意味着子孙不能承继大业。

曹爽与司马懿最初并无冲突,还拿他当爹一样供着——“恒父事之,不敢转行”。当然这个可以理解为手段,不一定出自真心,但他对司马懿也的确没有明显抑制。后来曹爽想掌控尚书台,不想再让司马懿录尚书事,便奏请天子改任司马懿为大司马。曹爽建议的职务是大司马而不是后来任命的太傅。大司马位高权重,此前历任该职的是曹仁、曹休以及曹爽他爹曹真,都是曹魏的宗亲股肱,不应视为排斥。至于大司马为何又成了皇帝的老师太傅,《晋书》中有明确交代,即“朝议以为前后大司马累薨于位”,也就是朝臣们都认为大司马是个累人的活,出于关怀才建议60出头的司马懿出任太傅的,不是曹爽的个人行为。

曹爽此举的目的,是打算任用何晏、丁谧等人进行后世称为“正始改制”的行政改革。也正是这项改革危害了司马懿的核心利益,成为他铤而走险的导火索。“正始改制”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厉行节俭不用说,司马懿也没反对的理由,取消州、郡、县行政体系中郡一级设置的简政政策也没来得及实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晏主持的选举,也就是改革九品中正制用人上的弊端,限制“中正”对人事的过多干涉,将权力集中到尚书台。中正多由世家大族掌控,其代表和代言人司马懿自然就成了排挤对象。司马懿权力边缘化,于是在家装病等待奋力一博。

曹爽其实没打算杀司马懿,毕竟他没了实权,只要老老实实就行。司马懿装病后就更没必要了,他没采取任何监视措施就是证明——期间只让李胜探听过一次虚实,还找了个履新辞行的正当理由。司马懿就没那么客气了,曹爽弃权后即被软禁,监视可谓密监视可谓密不透风。而司马懿最终食言,将曹爽兄弟以及曹爽集团的核心成员全部夷灭三族、斩草除根,就完全是为子孙铺路的态势了。

10

司马懿为何要发动高平陵之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下,他发动高平陵之变,架空皇帝的底气何在。

司马懿年少成名,得多位名士称赞,又是河东世家大族出身,可想而知其才识,眼界都甚高。

公元201年,曹操征辟他为官时,他却称病不出。直到7年后,曹操再次征辟他,并威胁他不出仕就下狱,这才不得已出仕,任太子府属官,辅助曹丕。

后来曹洪想调司马懿去帮他做事,司马懿也瞧不起那个空有勇力的土包子。

由上可知,司马懿年轻时眼高于顶,目无天下英雄。

司马懿多次得罪曹操,曹操看他不顺眼,但也没杀他,除了有曹丕维护,最重要的是司马懿身后站的是河东世家大族,他有嚣张的才识和本钱。

由下面的战史中可见一斑:

1:在关羽攻樊城之战中,司马懿和蒋济劝阻了曹操迁都的计划,并建议联吴牵制关羽,结果大败关羽。

2:在孟达欲反之时,先斩后奏,率军8天急行军围围新城,并外据蜀军,内攻新城,十多日拿下。

3:此后司马懿又驻防长安,成功抗击诸葛亮3次北伐,并最后将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

4:后来,司马懿又统军歼灭割据辽东50年的公孙度势力,一统北方。

因为征战各地,累累功勋,使得司马懿在魏国军中留下了战无不胜的赫赫威名。

回到高平陵事变前夕,司马懿面临着什么境况?

公元239年,曹叡去世,年仅8岁的曹芳即位,司马懿与曹家宗族曹爽一起成为辅政大臣。曹爽排挤司马懿,先将司马懿调任太傅,令其不再掌军。

而后大肆替换军中将领,全部交由曹家宗族担任。

这样一来不仅得罪了军中旧将,也损害了各大世家的利益。

公元246年,吴军入侵,大将军曹爽应对失利,使得不少人心生不安,前去请求司马懿主持国事。

司马懿素有决断,此时虽然安抚众人说忍之,实际上已经暗蓄死士,联合对曹爽不满的郭太后,太尉蒋济,中护军司马师,暗中布置。

公元249年,魏帝离京祭拜魏明帝,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均随行,天赐良机,司马懿立即上奏郭太后,请求废除专权的曹爽兄弟,得到许可。

于是高平陵事发,司马懿与曹爽约定只夺其官职,曹爽被逼弃官,司马懿立即毁诺,诛其三族。

由上可知,司马懿无论是心性、才能、背景,均是当世之首,玩弄权术,更是天下无双。这样的人,上司稍有不力,便无法驾驭。

司马懿连曹操都瞧不起,哪里会甘居曹芳,曹爽这些人之下,造反是必然的,只是高平陵之变是个偶然机会罢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