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得太美了,203咱不提,155mm榴弹一般都有50米破片杀伤半径,10-15米“绝对杀伤半径”,如果现实中遭遇电视中那么近距离的炮击,下场就是灰飞烟灭,即便炮火在人附近爆炸,横飞的弹片和冲击波也足够将人搓成破抹布。
在中外许多场战争中,遭遇重炮覆盖的军队无一例外伤亡惨重,只要火力密度超过一定数量,则人员根本没有躲避的地方,学电视剧怕是死一万次都不够。
躲避炮火最好的办法是躲在工事防炮洞中,如此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部队的炮击伤亡率,如果没有防炮洞,那么足够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堡垒、坑道工事、战壕、散兵坑也能提供不同程度的防御。比如上甘岭的坑道工事,在美军针对性的火力滥炸下,被硬生生炸短了好几米,但志愿军正是靠着它们保存了部队的完整。
实际上志愿军也很无奈,大多数时刻只能依靠反斜面工事和坑道支撑,仅放出个位数的观察员在外侦察,继而视战况烈度增加人员,这样即便遭遇炮击也不会造成重大伤亡。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德军就已经总结出了基于流体效应的战壕建设标准,要求战壕修成直角转弯,这样能最大限度的减弱冲击波的推进。当时大炮成为战争的主宰,如索姆河会战开始前,英军对德军进行了几天的持续炮击,德军几道战壕防线成为唯一能坚持的东西,他们持续不断的开挖战壕,这才保存了有生力量,但只要进入“绝对杀伤区”,你在战壕里也一样是死。
实际上,也只有今天的美军,因为打惯了强调快速机动的治安战,耍惯了支援火力压人的战争模式,不再强调修筑完备的野战工事,每每挖个散兵坑,或者推个小斜坡应付,反正对手们顶多都是些迫击炮、火箭弹。
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的一些火炮比过去厉害的多,早已能进行编程定高爆破了,杀伤死角更少,趴在地上不仅没用,还会增大中弹面积,让人躲无可躲。
所以说,不要把电视剧当真,都是看着玩儿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