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为什么长孙皇后被称之为中国的三大贤后之首?

1.长孙皇后对丈夫忠贞不渝,玄武门之变有功劳。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13岁嫁给了李世民为秦王妃,李世民在协助父亲李渊建立大唐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李建成和李元吉羡慕嫉妒恨,视他为眼中钉;长孙皇后韬光养晦,她不动声色地尽心侍奉公公李渊,在与李渊后宫的嫔妃交往中,巧妙地弥补皇帝与李世民的嫌隙,同时又为李世民留存助力和声誉;在玄武门之变时,又果敢坚决地站在李世民身边,亲临军营发放武器,勉励将士英勇杀死!

作为一介女流,对丈夫的事业以生死的气概给予坚决的支持,随时激励着丈夫李世民的斗志!玄武门之变使李世民走向了辉煌,李世民称帝十三天后,就册封长孙氏为皇后,从此贤后伴明君,二颗耀眼的明星交相辉映!

2.深明大义,堪当楷模。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哥哥,很早就跟随李世民出生入死,在玄武门之变中同样功不可没;李世民君临天下后,基于他的战功和能力,想提拔他为宰相;长孙皇后知道后,却表示反对,她认为自己是三宫之首,长孙家族就是皇亲国戚了,如果让自己的哥哥在朝廷占据重要的位置,会留下外戚专政的隐患,长孙皇后用汉高祖、汉昭帝和汉宣帝朝的往事启发太宗,要丈夫不能重蹈覆辙,要以史为镜!

李世民解释说:我提拔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你是皇后,而是他有才能!长孙皇后知道自己一时不能说服太宗,干脆亲自去找自己的哥哥,她引经据典,阐明道理,让哥哥主动放弃,结果,长孙无忌拗不过妹妹,听了她的劝告!如此深明大义,防患于未然,几位皇后能做得到呢?

3.身体力行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长乐公主出嫁的时候,在太宗的主持下,嫁妆是永嘉长公主的两倍,为此耿介的魏征表示了反对,他认为此事逾越了礼制;长孙皇后知情达理,不仅没有责怪他,还生发感叹心:魏征”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并不拘一格,对魏征大加赏赐;随后勉励他“听闻你正直,现在见识到了,希望你一直保持,不要改变”。

她深知,魏征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柱石,保护这样忠诚的大臣就是对国家作出了贡献,长孙皇后善于借古喻今,巧妙地纠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尽心尽力地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促进了国家的发展,魏征和房玄龄都受过皇后的庇护!

4.与丈夫生死相依。

唐太宗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缠绵床榻,长孙皇后衣不解带,悉心照料,昼夜不离;二人自少年结发,共同进退,在生死攸关之际都互不离弃。因感念丈夫对自己的深情,长孙皇后这个时期曾将毒药系在腰间,“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贞观八年(634年),在九成宫的某夜,柴绍突来告变,太宗立刻穿上盔甲,长孙皇后不顾自己病体虚弱,立即紧跟太宗出击;左右竭力劝说她应以身体为重,长孙皇后只顾念着丈夫的安危,不惜自身病情加重,坚决随从丈夫,直至此事完结。

真爱无须誓言表白,多少次危难中的生死相随,增进了李世民与长孙氏在岁月深外的浓情深意,无论李世民的身份如何改变,长孙皇后对自己丈夫的爱都始终不渝。

5.从没主动干政。

李世民深知长孙皇后对政治有见解,非常尊重她的看法,纵使朝政大事对她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多次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只有丈夫出现差错时才旁敲侧击予以提醒,平时,就是一位安分守己、相夫教子的普通妻子!身为皇后,对制度和规矩恪守不渝,这种严以律己的作风难能可贵!

贞观十年,长孙皇后薨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太宗悲伤不已,嚎啕恸哭,自此再没立后;纵观长孙皇后的一生,自与太宗从少年结发后,一直互相扶持,走过了二十三载的风雨历程:伉俪情深,相辅相成,同舟共济,肝胆相照,“一与之齐,终身不改。”;被称为三大贤后之首,当之无愧!

最佳贡献者
2

长孙皇后好像在后世的评价一直都很高,连风头一时无两的武则天的有点无法遮盖她的贤后之名,而且在长孙皇后死之后唐太宗李世民也算是痛苦不已,也在她死之后多年没有在立皇后这也表示这李世民对长孙皇后的爱意真的是有点深沉,也不愧于一代贤后之名,接下来让我们解析下为什么后世评价这么高!

智慧雍容的文德皇后与李世民在隋唐之际的金戈铁马的征战中至死不渝,这一段铁血柔情,相濡以沫二十三载的帝后传奇是历史长卷中的一段永不磨灭的佳话。长孙皇后这个被历史神化的女子13岁嫁给李世民,带走了一个男人余生的永久的思念,作为女人她是幸福的。但是成为一代帝王、政治家的李世民是被什么样的女人吸引了他一辈子呢?男人喜欢女人容貌是最重要的,但是要永远的爱一个女人,不只是容貌娇艳那么简单了。长孙皇后的容貌让李世民喜爱,而长孙皇后的的秉性与智慧更让李世民敬重和赞赏。在成为秦王妃之前,柔弱不失坚强,美丽不失智慧,纯净玉致,逆境中二人互相安慰,扶持激励彼此,关系越加融洽。

在做秦王妃时气度从容,智慧绝伦,坚定的支持、宽慰秦王,在夺储斗争中与丈夫相互信任,生死相随。李世明登基后,称为长孙皇后,宽容大度,恩威并重,打理后宫井井有条,后宫问题众多,稳定是绝对的大局。古来乱局,涉及皇权稳定的问题多来自内宫。皇帝妻妾众多,不仅争风吃醋,更有争夺继承权的问题,长孙皇后从容不迫地管理后宫,使免除李世民的后顾之忧,以其卓绝的见识协助他成就贞观盛世。长孙皇后是一个集聚女人全部优点的女人。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他们有共同目标与价值观,是一对难得的才子佳人。

无垢的贤良淑德不仅表现在后宫,对于政治,她也有着自己的主张和见解。要知道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判断力毕竟有限,许多军国大事只是让皇帝思考,未免负担过重,因此许多大臣时常进谏与皇帝交流。但李世民听群臣的一件觉得还是不够,总是想去听听自己这位枕边人的意见。但是长孙无垢深知后宫干政的危害,即使自己没有坏心思,也难免为别人留下话柄,便几次三番拒绝李世民。但李世民却坚持要听她的想法,后来长孙皇后拗不过,便说了句:“居安思危,任贤纳谏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

也正是这句话,让唐太宗就意识到了即使内外无患,也要勤加练兵,并且广开言路,常常将敢于进谏的大臣称为自己的一面镜子。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唐朝成了历史上外部威胁最少的朝代,并且唐太宗任贤纳谏的作风称为传世佳话,为后来的帝王所效仿。在教育孩子上,长孙无垢也别有用心。因为自己的儿子李承乾是太子储君,因此时常居高自傲,花销张弛无度。长孙皇后深深意识到不能让孩子如此铺张浪费,若不然日后必然成为君主必定劳民伤财,便限制太子宫中的花销,一直到自己去世,李承乾的宫中依然费用紧凑,生活寒酸。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因病不治,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六岁。长孙皇后与太宗少年结发,二十三年来,一直互相扶持,于情鹣鲽情深,于政相辅相成。如今盛年而逝,太宗悲痛欲绝。他下令建筑了气势雄伟的昭陵,将皇后下葬,并破例为长孙皇后取“文德”两个字为谥号。此后,他又接连做了以下几件事:一、建起舍,令宫人住在里面,视死如生;筑层观,终日眺望昭陵,思念妻子;三、子以母贵,他亲自抚养长孙皇后所生的幼子幼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而那个皇后之位,不管有多少人觊觎,从此一直空着,整整空了十三年,直到太宗去世。

这样的长孙皇后不可谓一代贤后之名,就是太过于英年早逝了,不然就没武则天什么事了!

3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说到封建社会的后妃,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红颜祸水”,毕竟历史上利用自己的后妃身份,扰乱朝纲以至祸国殃民的不少,但也有一些后妃被后人称赞,以至于今日依旧被常常拿来做正面教材,长孙皇后就是这样一位贤后。

长孙皇后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关于长孙皇后历史上记载是很多的,《旧唐书》里写道“贤哉长孙,母仪何伟”,宋代的司马光夸她:“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禅益弘多”。几乎都是一面倒的夸赞。

那么长孙皇后到底做了什么,能够被后世称为贤后之首?我们不妨看看长孙皇后做了什么。

抑制外戚

我们都知道古代后妃喜欢争宠,争夺皇后之位,男人在外面打天下,女人在后宫也不会闲着,大多数后妃争宠的原因并不是满足自己,而是稳固家族的地位,带着家族的期望,只要一个人母仪天下,那整个家族都跟皇帝攀上了亲。我们来看看长孙皇后怎么做的。

长孙皇后有一个哥哥叫长孙无忌,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至交,一直尽心尽力辅佐李世民直到李世民拿到了天下。按照这个功绩和关系,李世民下意识的就想封长孙无忌做宰相,但是长孙皇后却执意反对。她认为自己已经是皇后了,如果让自己的兄弟姐妹做宰相,那很有可能会出现祸乱朝政的现象,汉朝的吕后和霍光就是前车之鉴。

长孙皇后的做法直接就杜绝了家族霍乱朝政的可能性,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行为,毕竟自己老婆还天天想着为娘家谋福利。

用俾房魏

公元632年,魏征力阻春狩 触怒龙颜,李世民回后宫之后大怒道:“ 看我杀掉这个庄稼老汉 ! ” 长孙皇后就问庄稼老汉是谁 ,李世民说 : “ 当 然是魏征 , 他总是在大庭广众之 下侮辱我 。 ”

长孙皇后听到后立即穿上皇后官服 , 站在庭院之中 , 向皇帝参拜 : “ 恭祝陛下 ! ”这一举措弄得李世民满头雾水,故而问之:“何事如此郑重 ?”长孙皇后回答:“我听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会有敢于直谏的忠臣,魏征之所以敢直谏,就是因为陛下英明,我怎么能不祝贺!”

李世民听了这番话不仅没有责怪魏征,还让魏征做了宰相,同样受益的还有房玄龄。我们都知道魏征敢于直谏,唐太宗是位明君,而说到底,这其中实际上还有长孙皇后的一份功劳。

勤俭节约

长孙皇后虽然位尊皇后,但是生活却十分简朴,一直认为衣服器物够穿够用就行,不仅是自己,连自己所生的皇子也是如此,从小就教育他们要勤俭节约,不因为是自己儿子就开特权。

长孙皇后在36时染病身亡,在临终时留下遗嘱,要求依山而葬,不用造坟,也不用棺椁,用木器和瓦器送终即可。

勤俭节约并不困难,但是在大富大贵之时,依旧能够保持节俭,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统治者做表率,才有贞观之治下的风气。

总结:

长孙皇后所做的事情,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无论是辅助丈夫,还是教育子女都是被人们所赞颂的,这些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依旧是值得赞扬的,如此的长孙皇后,怎么能不受人尊敬呢?

4

很荣幸能够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看法与想法,废话不多说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那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这个问题。

在下面优质内容我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与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长孙皇后出身于世代显赫的贵族世家,聪明贤惠,知书善文,熟读经史,是一个有见解、识大体、宽厚仁慈的女性。武德末年,长孙氏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

在后位时,她时常借古喻今劝谏皇帝,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更留下“朝服劝谏”以迂回策略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的美名;她性情不好奢靡,不允许自己的同母兄长孙无忌为宰执;对于自己掌管的宫人嫔妃非常仁慈,宫中无人不爱戴,后宫无乱事;尝著有《女则》十篇,书中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好一位称职的皇后,太宗读后感动得热泪夺眶而下。

长孙皇后去世时,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长孙皇后是皇帝的辅政良佐,是忠直大臣的保护伞,是后世皇后的标杆。因此被后世称为中国三大贤后之首。

关于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都是我个人的想法与观点,在这里同时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于分享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

我在这里,发自内心真诚的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拥有好身体,同时也祝大家在自媒体行业有一个好的发展,谢谢。

最后欢迎大家关于这个问题畅所欲言,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5

原因有一下5点。


1.长孙皇后与李渊的后妃之间积极联系感情,为李世民美言。

李世民的功高震主,不仅李建成害怕,连李渊对此也有所防范,这就让李世民在王室中一直处于一个被人陷害的危险处境。太子李建成始终没有放过任何机会对李世民进行诬陷、李元吉更是在李渊面前怂恿杀掉李世民,长孙皇后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是她与李渊的后妃之间积极联系感情,多方周旋,使得这些后妃在李渊那里为李世民多有美言,为李世民赢得李渊信任,具有极大作用;二是她为人虔敬,尤其是对待公公李渊,极为恭敬。长孙皇后的作为,其实是在积极为整个秦王府表态,秦王府不是目中无人之辈,都是为唐王朝尽心尽力的一份子。长孙皇后此为,其实也间接弥补或消减了李世民不韬光养晦之祸端。


2.兢兢业业地管理好后宫,照顾好小老婆,多生“皇二代”

被册封为皇后之后,长孙氏不是高高在上颐指气使,不是动脑筋谋取自身利益和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是想方设法保持整个后宫的和谐,不让李世民白天操劳政务,晚上还要来处理后宫的事。

争风吃醋在历代宫廷中司空见惯,或皇后或嫔妃为了“专宠”,拉帮结派,耍尽阴谋诡计,把整个后宫搞得乌烟瘴气,不仅让皇上费心劳神来处理,还常常影响了政局的稳定。

长孙氏从不“专宠”,反而让皇上有机会多多去亲近其他的嫔妃,让更多的“皇二代”问世。长孙氏对嫔妃和宫女的态度和蔼,与她们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如果她们生病或遇到了啥难事,长孙氏就会带着礼品去慰问或帮助去解决。一言蔽之,后宫上上下下都十分拥戴长孙氏。


3.长孙皇后不干政但会及时劝谏

魏徵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能够得到李世民由衷的尊重是经历了一番曲折过程的。

李世民对不留情面敢于劝谏的魏徵又爱又怕。有一次他正在赏鸟时,看见魏徵来了,怕魏徵批评他玩物丧志,就赶紧把鸟儿藏在衣袖里。估摸魏徵看出了名堂,禀报完后有意久久的逗留。李世民不便把衣袖里的鸟儿掏出来。时间长了,鸟儿被闷死了。

李世民回宫后给长孙氏讲了这事,怒气冲冲地说自己实在受不了啦,这次要把不给自己留一点面子的老魏狠狠整治一番!长孙氏不吭一声,赶紧回寝宫换了套正式的服装出来,给李世民行个大礼后,说恭喜陛下,恭喜陛下!李世民觉得十分奇怪,不明所以。

长孙氏说:只有在明君的统治下,才能有大臣敢于这么直谏;如果是一个昏君,哪一个大臣不怕被杀头株连九族呢?有魏徵这样的大臣,不正是皇上你的福分吗?李世民过后冷静一想,皇后说得千真万确啊!从此从心里更看重魏徵了。

除了魏徵,长孙氏还经常设法保护一些老臣。在她病重快要辞世时,她还挂记着老臣房玄龄,给李世民说,房玄龄是个很有能力的好大臣,要继续用他。李世民听从了她的劝告,重新启用了房玄龄。


4.抑制外戚专权

外戚干权一直是古代帝王十分惧怕的事情,就连汉武帝也是如此,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是李世民一块打江山的铁哥们,功劳卓著,后来李世民觉得就算抛开亲情关系,单是论功行赏,也该给长孙无忌封个高级官职,于是他几次想封长孙无忌做尚书右仆射,可是却遭到长孙皇后的坚决反对,而且长孙皇后还逼自己的哥哥长孙无忌拒绝接受官职任命。

长孙皇后不仅是贤后,更是政治见识了不起的女性。在她看来,外戚势力过大,会令群臣不满,就会影响朝堂的和谐,使朝廷局势失衡,直接影响到国本。


5.以身作则,训诫诸子

皇位继承人对一个朝廷的发展可以说是十分重要。就像隋文帝励精图治,为隋朝迎来一个稳定的发展期,却被隋炀帝快速地毁于一旦。皇位的继承人直接关乎着朝廷命运的发展,长孙皇后对于诸位儿子的教导可以说是十分严格,特别是对太子的教导。

长孙皇后做事风格简单朴素,不铺张浪费。她知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想要守住江山,最重要的就是开源节流。嫡长子李承乾自幼就被立为太子,身份高贵。主管东宫用度的遂安夫人觉得东宫的用度太少,想要增加东宫的支出,长孙皇后却始终不想助长太子的奢侈之风。据《旧唐书》记载,长孙皇后直接对遂安夫人说:“身为储君,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扬,何患器物之短缺与用度之不足。”主管夫人心疼太子,当母亲的长孙皇后自然也是心疼的。可她看到的是太子身上的责任和身为储君的朝廷之命。这份见识,不是所有的皇后都可以比肩的。

6

翻开中国历史,在政治舞台上,对于女性政治人物,人们常常先注意哪些乱政专权的皇后、嫔妃,而忽略了还有不少杰出的女性,她们在男性政治家忙碌于政坛上激烈角逐时,她们在男人们陷入朝廷政治旋涡中尔虞我诈地争斗时,站在男人背后,牵肠挂肚、忐忑不安,默默地承受着心理上的巨大压力,担心着她们的夫君、儿子惨遭祸害,担心着家庭飞来政治横祸。

而有一些后妃表现地特别出色,她们或在后宫尽其所能地支持他的夫君,或主动被动地参与政治角逐中,但她们并非像武后、吕后那样,阴险毒辣、手段残忍,而是表现出了贤惠、理智和宽容,她们是贤德之后,非常贤惠的妻子。

比如,有人选出了中国古代“十大贤后”,她们是:西汉汉武帝刘彻的孝武皇后卫氏、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皇后阴丽华、隋文帝杨坚的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唐高祖李渊的太穆皇后窦氏、唐太宗李世民的文德皇后长孙氏、唐宪宗李纯的懿安皇后郭氏、宋哲宗赵煦的昭慈圣献皇后孟氏、明太祖朱元璋的孝慈高皇后马氏、明成祖朱棣的仁孝皇后徐氏。

其中,汉武帝刘彻的皇后卫夫子、李世民之妻长孙皇后、朱元璋的发妻马皇后三位,被认为是最贤惠的皇后。

而最为引入注目的应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在所有贤后中,长孙皇后如果排第二,其他的皇后很难找出能排第一的。

长孙皇后(剧照)

唐吴兢于《贞观政要》中评价说:“三代兴王之主,无不内有贤助,以协成至治。任、姒、邑姜,其表表於经传者,为天下母仪之所取则焉。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马、邓不足以侪之矣!遇危疾而不以肆赦徼福,非卓然有见何以能?兹不幸而弗登耆艾,宜太宗有‘失内良佐’之叹也。”

南宋理学家真德秀于《大学衍义》说:“文德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方太宗之怒魏徵也,非后从容开捄,则徵不得免矣!其为君徳之累可胜计耶?一言而全直臣於将死之际,立太宗於无过之地,虽古之贤后何以逾此?吁可仰哉!吁可仰哉!”

对长孙皇后评价如此之高,确实令人赞叹,说:“若长孙皇后之贤,自三代而下,之绝无仅有者也。”又说:“文德长孙后之贤,其行事皆可为后世法。”这样的评价,历史上其他的皇后是极难享有的。

可见,称长孙皇后居中国古代三大贤后之首,是理所当然的,也是有事实根据的,下面所阐述的事例,能让人一定信服:长孙皇后是中国古代第一贤后。

(一)将门之女嫁给了右骁卫将军的二公子

长孙一族和李氏一家,都是显赫的家族,皆是门第非凡。

长孙一族原本姓拔拔,是北魏献帝分封的宗室之长,在孝文帝改革时期,拔拔氏被赐姓长孙。作为北魏皇族宗室分支,从北魏至隋以来,人才辈出,真可谓“门传钟鼎,家世山河”。(《新唐书·长孙皇后传》)

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的长孙晟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武将,据史书记载,长孙晟擅长骑射,能一箭双雕,因疾骑善射,长孙晟家被称为“霹雳堂”。隋朝时,长孙晟是右骁卫将军,受到隋文帝和隋炀帝父子的重用,多次出使突厥,是军事、外交方面的杰出人才。所以,长孙氏(后来的长孙皇后)是出身贵族世家的名将之女。

长孙晟对他这个幼女非常疼爱,长孙家族也对她的未来十分关心,长孙氏的伯父长孙炽对唐国公李渊的妻子窦氏十分赞赏,认为她睿智大气,一定能教出优秀的女儿来,于是,他经常劝说长孙晟为年幼的长孙氏与唐国公李渊家的公子结下姻亲。而长孙晟和李渊都曾是右骁卫将军,所以,长孙氏和李世民的婚姻是很有缘分的。可惜,在长孙氏八岁时,她的父亲长孙晟就去世了,长孙氏和她的哥哥长孙无忌便寄养在他们的舅父高士廉家。

李渊一家更是了不得,李渊出身于北周关陇贵族家庭,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李渊的祖父李虎是西魏时期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受禅之后,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后来唐朝的国号便是溯源于此。李渊的父亲李暿潜敝苡反蠓颉仓葑芄堋⒅蠼馓乒@顣去世后,李渊袭封为唐国公。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的姐姐,所以,李渊深得隋文帝和文献皇后(李渊的姨母 )的垂爱,李渊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时,击败了母端儿的农民起义军,又击绛州贼柴保昌,收数万降兵,因战功大,升为右骁卫将军。

李渊(剧照)

长孙晟和李渊都是朝廷的统兵将领,两家是很熟悉的,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在年少时就是很好的朋友,而长孙氏的舅舅高士廉见李世民是非凡人才,又知长孙氏幼年时她伯父曾多次劝长孙晟与李渊家结姻亲,于是,便在长孙晟丧期满后,促成了长孙家和李家联姻的事,将长孙氏许配给了李渊的二公子李世民。于是,将门之女、13岁的长孙氏,便嫁给了十六岁的李世民,成了右骁卫将军李渊的儿媳妇。

长孙氏与李世民结婚之后,有一天回到了舅父高士廉家,高士廉的妾室张氏,突然在长孙氏住的房舍外面,看见了一匹高二丈、鞍勒都在的大马出现,张氏非常害怕,她将此事告知了高士廉。高士廉请人占卜,卦象显示了“遇坤之泰”:内阳外阴,内健外顺,显示天地之交。占卜者解释说:“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此女“贵不可言”。(参看《旧唐书·列传第一 后妃上》)

(二)唐朝立国初期的贤惠妻子,乱局中的斡旋高手

隋末暴政,民怨沸腾,积压的社会怒气终于爆发,各地势力纷纷举起反旗,群雄纷争,形成了大乱局。李渊在李世民的策划和鼓动下,于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在晋阳起兵,举起义旗,李家是有根基有地盘有军事实力的,义旗一举,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便占领了长安。李渊、李世民很有韬略,不直接反隋,而是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取年号为义宁。同月二十二日李渊分封诸王之,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次年(618年)三月初九,又改封为赵国公。妻随夫贵,长孙氏随之也先后被封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

以隋代王杨侑为帝只是李渊的暂时政治措施,义宁二年(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终于把真正的政治目的公开了,他让受杨侑禅位,登基为帝,称国号为大唐,改元义宁为武德。诸皇子开始受封,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为秦王,长孙氏也随之受册为秦王妃。

建唐初期,大唐虽有晋阳、长安为根据地,但各地对李唐有威胁的势力仍不少,李唐势力所能管辖的范围也不大。而李世民作为李渊儿子中最能指挥打仗的军事统帅,成了执掌李唐军队的实际主帅,为了清除各地势力,李世民长年统兵在外作战,回家的机会很少,长孙氏只能守在家里为夫君牵肠挂肚,祝愿他在前方打胜仗。而她在家中,看好儿女,孝顺公公李渊。长孙氏仁德孝惠,深得唐皇李渊赞赏。李渊思念早夭的嫡子李玄霸,将长孙氏的亲生二儿子李泰,过继给李玄霸为子,封为卫王、上柱国。长孙氏虽舍不得儿子,但仍顺着公公之意,表示赞同。

李世民(画像)

秦王李世民在战场上叱咤风云,战无不胜,他先后击败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等,特别是在“虎牢之战”中捉住窦建德,围洛阳逼降王世充,以少胜多,消除了李唐的两股劲敌,至此,李唐王朝基本上消除了强硬的对手。长孙氏为夫君在前线的大捷和建立盖世战功而高兴和骄傲,但她在宫中却要加倍谨慎小心,因为她夫君的巨大战功引起了李渊的其他皇子特别是李建成、李元吉的警惕。

虎牢之战后,李世民班师返京时,受到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声名日盛,而且,因为军功显赫,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受封为“天策上将”,这不是普通的封号,而是职位显赫,他兼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邑增至三万户。他从此位在王公之上。李渊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属,李世民至此便开设文学馆,广收四方彦士智者进入文学馆,当参谋、顾问。文学馆是智囊机构,而秦王府是爵政府邸,这两个机构一结合,加上他手中有兵权,身边又有忠诚的文武属臣,并有洛阳这一准根据地,李世民的势力如日中天。

如此一来,麻烦也随之而来,李唐王朝在外部已经没有强硬的对手,而其内部的各王府之间,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洛阳虎牢之战后,李世民手握重兵,并设立文学馆,身边文武属臣人才济济,加上他威望日盛,秦王府的势力直逼东宫,李世民的功劳太大,名声太响了,显然已形成了功高震太子的态势,于是,各种猜忌随之而起。

李世民(剧照)

而且,李世民是一位洒脱和率诚之人,他不拘小节、不循常礼,经常会做一些在别人看来是不合常理的事。比如,在平定洛阳之后,有李渊的贵妃奉命到洛阳享受胜利成果,而李世民竟果断地对其拒绝,他因此而得罪了贵妃。此外,秦王的部属文武,多次与李渊后妃的亲属产生摩擦,闹得很不愉快。秦王府与后宫出现各种矛盾,李世民与李渊的关系也逐渐变得疏远。

在此局势下,秦王妃长孙氏表现出了她非凡的斡旋能力,针对着秦府上下对后宫有诸多摩擦的状况,她一方面表现出对于唐高祖李渊的加倍孝顺,并与后宫嫔妃增进情谊;另一方面,她竭力表现出谦恭、低调,一点儿也不因丈夫有巨大战功而变得高调,她礼貌而又谦顺地拜访太子府,进齐王府,与太子妃、齐王妃多有交往,极力缓和秦王府与太子府、齐王府的关系,弥补李世民与李渊,与后宫的缝隙。

当时,因为后宫妃嫔们经常联合在高祖面前谗言李世民的不是,而太子、齐王也常在高祖面前搬弄是非,议论李世民的傲气和不顺之心。李渊曾想对李世民采取一些措施,正是由于长孙氏的巧妙斡旋,加上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对李世民的鼎力支持,高祖李渊最终才不忍心对李世民下手。如果没有秦王妃长孙氏的调和、斡旋,李世民很可能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而且将失去了绝地反击太子李建成的机会。秦王妃的巧妙斡旋为李世民争取了十分宝贵的积蓄力量的机会,使秦王府有时间做好与太子府、齐王府决战的准备。

(三)玄武门决战中,她是秦王的坚决支持者和机智的辅助者

其实,李渊在对待李建成与李世民的问题上是有些昏聩的,有几件事引发了秦王府与太子府矛盾的激化,而且其主要原因皆是由李渊所造成的。

头一件事是在李世民被封为“天策将军”之前的武德二年(619年),因刘文静与裴寂矛盾激化,裴寂诬告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李渊下旨杀了刘文静,而李世民为刘文静讲话,引起了李渊的猜忌。其实,刘文静和裴寂曾都是李渊的重臣,都是帮助李渊成就大业的,是开国元勋。李渊称帝之后,封裴寂为尚书右仆射,而刘文静却只被封为民部尚书,归裴寂管辖。李渊对裴寂很尊重,而对刘文静则经常训斥。刘文静对此很不满,于是,在朝堂上,裴寂一有观点,刘文静便铁定要反驳。裴寂很恼火,在李渊搬弄是非,说刘文静诽谤李渊。有一次,刘文静的弟弟请巫师在家于夜里披发仗剑做法,被人告刘文静意图谋反,李渊派裴寂和萧瑀审问,萧瑀认为证据不足,而李世民也站出来为刘文静说情,说刘文静是晋阳起义的功臣,只有不满情绪,绝对无谋反之心。可是,这反而害死了刘文静,因为让李渊误以为是李世民在指责李渊,袒护刘文静。裴寂乘机向李渊挑拨,认为刘文静即便现在不反,将来也难保不反。于是,李渊不但下旨杀了刘文静,还因此而对李世民产生了猜忌之心。

另外的两件事是在之后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和七月间。

当年六月,有人告太子李建成暗通庆州都督杨文干,筹集军械想谋反,李渊大怒,把李建成拘押起来,并令人传杨文干觐见,而传令者却将李渊获悉密谋之事告诉了杨文干,杨文干担心入朝被害,索性起兵。李渊让李世民亲自领兵征剿,并许下诺言,若李世民得胜还朝,便废太子改立李世民。李世民立即率兵出征,而没等李世民大军到庆州,杨文干军已经溃乱,杨文干死于部下之手。可是,李世民回军之后,李渊并没有履行诺言让他当太子,而且还召回李建成,并指责李世民与李建成兄弟不睦,最后,李渊拿太子府、秦王府的人来惩罚,把太子府的王珪、韦挺和秦王府的杜淹等流放,以此来警告他们兄弟两。李渊的出尔反尔,这严重地加剧了两兄弟之间的矛盾。

同年七月,突厥寇边,军情危急,太子齐王与多数大臣纷纷赞同迁都,唯独李世民认为夷狄之患不足为惧,请求领兵讨伐突厥,李渊赞同。但是,太子与后宫妃嫔却乘机诬陷李世民是谋求执掌兵权,以谋篡位。李渊因此而起疑心。不久,唐高祖等在城南狩猎,诸王随驾。太子将一匹烈性胡马授予秦王,其实是想让秦王摔死,而秦王却驯马成功,他感叹道:“死生有命”。而太子却让后宫妃嫔污告李世民妄言“天命”。高祖大怒,但碍于边境不宁,强忍着没有处置李世民能征善战的军事将领。接着,太子又在东宫设宴,试图以毒酒加害李世民,但事未能成;之后,太子又和齐王策划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并想乘机逼宫,幸得率更丞王晊将此事告知李世民。李世民才逃过一劫。

这几件事,已经严重地激化了秦王府与东宫的矛盾。而在此关键时刻,秦王妃长孙氏发挥了她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她继续与后宫贵妃们以及太子妃等来往,消除秦王府与太子府的紧张气氛,以此来做出淡化双方矛盾的姿态;另一方面,她知道他夫君李世民遭到了挤压和猜忌,认为十分不公,她已经意识到局势非常严峻,她坚决支持她夫君,义无反顾地站在她夫君身后,没有任何胆怯和退缩,她和她的胞兄长孙无忌,联合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府重臣,尽心尽力地支持和辅佐李世民,使秦王府形成越来越明显的优势。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太白星再次现于秦野天空正南方的午位(太白现于秦野),司天监有傅奕密奏:“秦王当拥有天下”。唐高祖将密奏给李世民看,以此来警告李世民。而李世民感到已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该下决心决战了。

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领秦王府八百将士在玄武门设伏,长孙氏也出现在他夫君身旁,他从容地勉励将士,为将士们鼓劲。秦王妃亲自临场鼓励,使将士们必胜的信心更强了。而李世民也因爱妃无所畏惧地同他一道站在险境中而更胜利的信心。玄武门之变中,秦王李世民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他不仅除掉了他的亲兄弟、对手李建成、李元吉,而且,他也控制李唐的政治权力,让李渊失去了权力。六月七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长孙氏随之成为太子妃。八月八日,李世民登基为帝,十三天后,册封长孙氏为皇后。李世民的成功与长孙氏的默默支持和巧妙斡旋是有密切关系的,秦王府准备充分,势力增强,这与长孙氏默默无闻的支持是分不开的。李世民的巨大成功离不开长期在他身后竭力支持他的贤德王妃长孙氏。

长孙皇后(画像)

(四)抑制外戚,公而无私;劝谏皇帝,护佑忠良

长孙皇后不但敢于劝谏唐太宗,而且还很善于劝谏,她很了解她的夫君的脾性,很懂得以最妥当的方法来劝说他。如果说魏征是贞观朝的第一谏臣,那么,长孙皇后应该可以称得上是贞观朝“第一善谏的皇后”。

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可以说明长孙氏是一位很善于劝谏的极为智慧的皇后。

李世民常年打仗,而在当时,要打仗,马是第一重要的,唐太宗爱马,这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可是,有一次,唐太宗一匹心爱的骏马突然无病而死了,唐太宗非常心疼,他把怒气泄在养马的人身上,想把养马的人杀了。长孙皇后知道后,她没有直接为养马人请求赦免,而是与夫君谈起之前他们所了解的一个历史故事。他对李世民说:“之前齐景公因马死而欲杀养马者,晏子请景公准其列养马者之罪,得准后,晏子替景公数养马人的罪过:‘你养之马已死,此乃你罪之一;你让国君因马死而杀人,百姓知之,必怨国君,此乃你罪之二;诸侯闻之,必定轻视齐国,此乃你罪之三。’齐景公听后,便赦免养马者之罪。”讲完故事后,长孙皇后说:“陛下忘了之前读书时看到这故事了吗?”唐太宗听了,知晓皇后之意,立即免了养马人之罪。长孙皇后以巧妙的方式劝谏李世民,救了养马人一命。(参看《贞观政要卷二·纳谏第五》)

长孙皇后劝谏唐太宗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劝谏唐太宗不要让皇亲国戚享有特殊的权利;二是劝谏唐太宗要虚心纳谏,不要冤枉了忠臣,不要容不下谏臣。

李世民是个模范丈夫,很爱他的妻子;同时,他也是个很好的父亲,疼爱他的儿女。而对于他与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更是倍加宠爱。古代认为表兄妹结婚是亲上加亲,长乐公主李丽质被许配给长孙无忌之子长孙冲。李世民对他们的婚事十分注重,他对众臣说:“长乐公主,乃皇后所生,朕及皇后对其钟爱有加。今将出降,礼数欲有所加?”大臣们亦深知太宗宠爱长乐公主,何况长乐公主是皇后的亲生女儿,而男方的父亲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当朝国舅,于是,纷纷表示,应双倍加赠嫁礼。太宗很高兴地准了。然而,直率的谏臣魏征却表示坚决反对,理由是当时永嘉公主的嫁妆都没有这么多,而她是长乐公主的姑姑,晚辈的嫁妆比长辈多,这逾越了礼制。太宗将此事告知长孙皇后。长孙皇后不但没有怪罪魏征,反而赞叹说:“引礼义抑人主之情”,十分难得,她对魏征的直谏举动大加赞赏。为了鼓励忠臣直谏,长孙皇后还特意派人送了绢四百匹、钱四百缗给魏征,以作赏赐,并传口谕曰:“常闻卿正直,此次见识了,望卿能长久坚持,勿要改变!”这就是长孙皇后的贤德之处,魏征反对给她的女儿、未来的外甥媳妇增加嫁妆,而她却赏赐魏征,鼓励他秉公直谏。为了唐王朝的大业,长孙皇后一贯坚持杜绝皇亲国戚享受特权,即便是她最宠爱的女儿也一样。(参看《通典》卷五十九》《魏郑公谏录》)

长孙皇后不仅对她的女儿不允许有特权,就是对她的亲哥哥,也一样不允许有特权。父母早逝,长孙氏与他的哥哥长孙无忌从小相依为命,其亲情非同一般。而唐太宗和长孙无忌乃布衣之交,很早就在一起了,长孙无忌是唐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是唐太宗的心腹大臣。而且,由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深情相爱,因而,对长孙家族也倍加恩宠。因为这些原因,李世民曾多次想任命长孙无忌为尚书右仆射,可是,长孙皇后却屡屡表示反对。她清楚地意识到,她身为皇后,长孙家族已受恩宠有加,不能再享受特别权力了。她屡屡反对夫君让她哥哥登上宰相之位,生怕因此而有损于夫君的公正形象,生怕朝臣会因此而非议太宗重用外戚。可是,唐太宗认为长孙无忌文武兼备、政绩斐然,堪当宰相,所以,拒绝长孙皇后的请求。长孙皇后说不动她夫君,便转而去说服他哥哥,她暗中给她哥哥下皇后谕旨,令其辞去尚书右仆射的职位。唐太宗没有法子,只好答应长孙无忌辞去尚书右仆射的官职,但他却让长孙无忌升为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准许建公府,能自选僚属,这虽非“三公”(司徒、司寇、司空)却能享受“三公”待遇。对此,长孙皇后才同意了,同时也很高兴。(参看《新唐书长孙皇后传》)

在古代历史上,宫中后、妃多是为娘家人争官位、争权利的,她们巴不得让皇帝给予娘家人更多的高官厚禄,而长孙皇后却竭尽全力阻止她娘家人拥有特殊权力,劝阻他哥哥登上宰相高位。作为皇后,长孙氏这样的贤惠美德,是历史上极少有的。她极力阻止外戚揽有朝中大权,这种贤德之举,是促成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实,长孙皇后不是不“干政”,而是以她的特殊的“干政”方式来阻止外戚干政。李世民有长孙氏这样一位皇后,是贞观朝之大幸!

长孙皇后的另一巧妙的“干政”方式就是在李世民不冷静时,以机智柔和的方式来劝谏她夫君容纳直臣,劝其兼听则明。

唐太宗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是十分杰出的军事统帅,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洒脱而率直,虽说他是很有名的能“兼听则明”的帝王,但是,开明的帝王往往会遇到更多厉害的谏臣,有时,也难免会遇到了率直执着的谏臣,被缠住直谏,或大胆顶撞。而当李世民耐心达到极限时,难免也会愤怒,会大发光火,于是,盛怒之下,他也会想对“蛮横无理”的“可恨”谏臣采取极端措施。而每每遇到这一状况,他身后的长孙皇后总会站出来,以其特有的机智而柔和的方式,安抚皇帝,护佑忠贤谏臣。

在贞观朝,魏征是著名的敢于犯言直谏的大臣。他既是唐太宗最信任和喜爱的贤臣,又是最敢于直谏和顶撞的“愣臣”。比如,有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之后,依然怒气未消,她非常气愤地对长孙皇后倾诉,大声道:“朕必寻机宰了那田舍翁(乡巴佬)!”长孙皇后关切地问:“谁惹怒陛下?”李世民怒气仍在,答曰:“岂能有谁?乃是魏征,他总在朝堂上羞辱朕!”长孙皇后见夫君怒气冲冲,便不劝慰,亦不细问,她安静地离开夫君,回到内室,李世民感到诧异。一会儿,长孙皇后穿上了皇后服,很严肃地走到李世民面前,立即跪下,连声对李世民表示祝贺。李世民感到非常惊奇,不知皇后为何而祝贺。急问皇后何意。长孙皇后说:“臣妾闻君明臣直,而今魏征敢犯言直谏,皆因陛下开明之至,岂能不贺?”李世民听了,立即怒气全消,不但原谅了魏征,而且更对魏征的态度更好了。(参看《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四》)

受长孙皇后护佑的,除了魏征,还有其他重要大臣,比如,有一次贞观朝第一谋士房玄龄因较大的过失而被下令回家休养,过来一阵子,长孙皇后知道房玄龄已很久没有上朝了,她便对唐太宗说:“房玄龄陪奉陛下时日最长,忠心谨慎,胸有奇谋,其所知之朝廷大事,从无泄露,他若非大错,望陛下勿弃此贤智之臣!”唐太宗觉得皇后说的很有道理,便令人将房玄龄请回朝中。(参看《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四》)

长孙皇后说的很有道理,君明臣直。其实,还应该说,“后贤而君明”,长孙皇后的贤德之风,是助成李世民成了明君的重要因素,长孙皇后从不干政,但她却能以她特有的贤惠、机智和柔和,劝谏唐太宗宽容兼听,在唐太宗不冷静时,她能以很有智慧的方式来劝说太宗,以护佑贤臣、谏臣,若没有长孙皇后,李世民便很难坚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明君作风。有人说,“没有长孙皇后,就没有魏征;没有长孙皇后,魏征死一百次还不够!”这说法虽有些夸张,但却是很有道理的。

贞观十年六月(636年),长孙皇后因病情恶化,崩逝于太极宫立政殿,终年36岁。对长孙皇后的去世,太宗悲伤不已,他遵从皇后遗愿,以高山为陵,建了昭陵,让长孙皇后长眠于这宏伟的陵墓之中。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也入葬昭陵,与离开了十三年之久的爱妻长孙皇后,重新聚首,这一对深情相爱的伉俪,同寝于昭陵的冥室之中,而在昭陵周围,有他们所喜欢的一帮忠臣良将陪伴着。人生一世,能有李世民与长孙氏这样的经历,就很满足了!

7

长孙皇后,将门出身家教有方、心地善良、心胸宽厚、人品优良、贤良淑德、母仪天下,将后宫治理得井井有条,辅佐夫君唐太宗开创了贞观盛世的太平局面,因此长孙皇后以自己的一代贤名被称为历史书三大贤后之首。

8

1 文德皇后长孙氏 (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祖籍洛阳,小字观音婢, 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母妹,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唐高宗李治母亲。

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636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咸亨五年(674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尊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 。。。。。 2 光武帝刘秀元配—— 阴丽华

阴丽华(5年—64年3月1日),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元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春秋时期名相管仲后裔,汉明帝刘庄的生母。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刘秀还是一个尚未发迹的没落皇族之时,就十分仰慕阴丽华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新莽末年,天下大乱,刘秀亦于家乡起兵。昆阳之战后,刘秀于宛城迎娶阴丽华为妻。东汉建立后,阴丽华受封贵人。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皇后。汉明帝即位后,尊阴丽华为皇太后,共在位二十四年。永平七年(64年)正月二十日(3月1日),阴丽华崩逝,享年六十岁。同年二月初八,与刘秀合葬于原陵,谥号“光烈”。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性格恭谨俭约,不好赏玩珍品,不喜欢嬉笑戏谑。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中元二年(57年),刘秀驾崩,刘秀与阴丽华夫妻相伴走过三十四载的峥嵘岁月。历经乱世离别、皇朝建立、屈身为妾、位正中宫,阴丽华作为最理解、支持刘秀的人,始终伴随刘秀左右。刘秀也将自己千辛万苦建立的皇朝基业交到了他们的儿子手中。

3 朱元璋结发妻子—— 马皇后

明太祖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年一1382年)八月初八,本名不详,是归德府宿州人,滁阳王郭子兴的养女,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结发妻子。1352年(至正十二年),在郭子兴的主持下,马氏嫁给了时为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马氏婚后与朱元璋感情深厚。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氏和他患难与共。

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朱元璋对马皇后一直非常尊重和感激,对她的建议也往往能认真听取和采纳。朱元璋几次要寻访她的亲族封官加赏,都被马皇后劝止。对于朱元璋屠戮功臣宿将,马皇后总是婉言规劝,使朱元璋有所节制。马氏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册后以后,仍亲自带领公主、嫔妃刺绣和纺织。她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嫔妃皆敬服,都将她比拟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1382年(洪武十五年)农历四月,马皇后突然抱病。八月,病逝,年51岁。同年农历九月葬于明孝陵,谥号孝慈皇后。1403年(永乐元年)上尊谥号: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1538年(嘉靖十七年)加上尊谥号:孝慈贞化哲顺仁徽成天育圣至德高皇后。马皇后病逝后,朱元璋非常伤心,从此再也没有立过一个皇后。


9

1、温柔美丽。长孙氏喜好读书,守礼,循规蹈矩,美丽,贤良,品德高尚。她3岁时就被嫁给了李唐太宗。36岁时去世,两人一共当了23年的夫妻,一直非常恩爱;

2、贤内助。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关系僵硬的时候,长孙皇后就在中间调节,她孝顺李渊,恭敬后妃,成为秦王的佐助。在玄武门的风波的时候,更亲自到现场去慰问,手下的官兵都对此非常感激

3、节俭自好。李世民当了皇帝,长孙氏成为了皇后。她依然非常节俭,东西都只取所需,并不铺张浪费,并且严格要求自家人做官品德,自己也做到不干涉政治

4、劝诫君王。劝诫唐太宗,魏征作为臣子敢于进谏,是皇帝的福气,多听正直的镜鉴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