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高兴同大家一起探讨这一问题!

隋朝从公元581年隋文帝称帝到公元618年隋炀帝亡国,只有短短37年时间。隋朝的短命之由,除了隋炀帝杨广的荒淫无道,还有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军事改革弊端等诸多原因。

仓廪实而百姓苦,隋朝动摇了民众这个执政基础

隋文帝杨坚称帝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储备粮食,减免赋税,厚养民生,奠定了很好的统治基础。至公元597年,隋朝的人口大增,从皇宫到地方,库银充足,粮食满仓。隋文帝在全国各地设置了义仓,作为赈灾之用。老百姓眼看着能过上太平盛世了,但是杨广当上皇帝后,这一切都改变了。

隋炀帝杨广,是隋文帝的次子,还是个美男子,打小就很聪明,又受了精英教育,12岁的时候就被封了晋王,又得到王韶、李雄和李彻等良才的辅佐,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自信心和优越感。当上皇帝后,他的信心更是爆棚,誓与秦始皇、汉武帝一比高下。有雄心壮志是对的,但是在优越感和隋文帝积攒的巨额财富面前,隋炀帝却刚愎自用、穷奢极欲,向暴君的方向越走越远。他把他父亲设置的义仓又收归官有,还加重了赋税,粮食烂在仓库里和百姓饿死道路旁形成了两道截然不同的风景。

《隋书·食货》载:隋朝灭亡前,百姓废业, 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轫,吏皆惧法,莫肯赈救, 由是益困。初皆剥树皮以食之,渐及于叶,皮叶皆尽,乃煮土或捣藁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②重江南而压关陇,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愈演愈烈

隋场帝在争夺皇位的时候,遭到高领、元星等北方权贵的强烈反对,对他们恨之入骨。加上他多年经略江南、建功立业,当过扬州总管,他的皇后萧氏是后梁明帝的女儿,可以看出,他与江南政治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基于这一历史原因,隋炀帝称帝后,放弃了隋文帝时期关中本位的用人原则,重用了一大批江南世族子弟,对原来北方关陇集团的重臣元老加以打压和排斥,加深了南北两大政治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公元613年,关陇集团头目、楚国公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进逼洛阳,余杭民、刘元进等也纷纷举兵响应,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已经不可弥合。

更直接的是宇文化及。公元618年,他充分利用关陇集团的不满,发动江都政变杀了隋炀帝,一起被杀的还有沈光、来护儿、裴蕴、许善心、虞世基、袁充等江南集团的大臣将相。隋炀帝死后,江南集团还曾经图谋为他报仇。

③合兵农而乱生产,军事改革大刀阔斧却隐患重重

隋文帝和隋炀帝对隋朝的军事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最大的手笔是“兵农合一,寓兵于农”,废除了南北朝以来的私兵制度,大大削弱了在外将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兵源也变得取之不尽,国家机器看似比以前强大了很多。但是改革的弊端也是暴露无遗。

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极大破坏了原有的生产生活秩序,社会生产力严重下滑,很多地方田畴荒芜。废兵户成民户以后,军人种田虽然也享受免赋调的优惠,但也要自备资粮给养,很多府兵负担不起、穷困潦倒、聚众为盗。士卒长时间得不到训练,战斗力严重削弱,乃至于数次败给突厥,甚至用兵百万却打不过高丽。

结语:综上所述,隋朝虽然有着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老百姓却“人乃相食”,隋炀帝抱着“金算盘”盘剥劳苦大众,其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却削弱了部队战斗力,而江南集团与关陇集团的政治斗争更是加速了其走向灭亡。

最佳贡献者
2

隋朝的迅速灭亡,其实与秦朝极为类似,均亡于内部不稳之下的大幅度改革。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当时内部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其实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推行大幅度改革,无疑使得国家变的更加动荡,再加上二世的胡作非为,国家迅速灭亡根本无法避免。

统一天下后内部矛盾重重,隋朝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南下攻灭南陈,就此终结了西晋末年以来的乱世,然而由于长期的分裂,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其内部矛盾却极为突出,统治的根基其实并不稳固。

1、贵族门阀之间矛盾尖锐。正如西晋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所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历经两汉三国的发展,从西晋时期开始,贵族门阀不仅对权力形成了垄断,就连皇权也一度受到士族牵制。虽然南北朝之后门阀士族权力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仍然极为庞大。继承于北周的隋朝,其核心权力基本被关陇士族所掌握;而被灭的北齐,其核心权力却集中在山东士族手中;同样被灭的南陈,其核心权力却集中在南方汉人贵族手中。因此,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随着国家被灭而失去权力的山东士族和南方贵族,又岂肯善罢甘休。

2、民间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西晋灭亡以来,由于北方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差异开始进一步拉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分裂,导致民间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而这种矛盾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北周(隋朝)各阶层对待北齐和南陈百姓的态度,例如北周上下称北齐百姓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隋书·食货志》),完全就是一种征服者的姿态。而南陈方面表现的更为直接,一直以来对北方胡人政权的不满,导致南方反抗隋朝统治的叛乱此起彼伏,例如《北史·苏威传》所载“旧陈率土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这种情况下,北齐和南陈百姓对于隋朝的认同感,可以说极为有限,甚至极为反感。

如上所述,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想要从“地方政权”过渡到“中央政权”,由外而内的完成统一大业,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隋朝的统治根基,其实根本不够稳固,而这也是隋末天下大乱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急于摆脱关陇士族牵制,反而导致统治根基动摇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其权力核心一直都掌握在以“八柱国集团”为首的关陇士族手中,隋文帝篡权本就难以服众,而为了避免将来再度被关陇贵族篡权,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意图摆脱关陇士族牵制,却不想反而动摇了统治根基。

1、官僚制度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不仅大肆分封宗室为王,从而加强杨氏宗族对地方政权的掌控,更是废除了北周仿《周礼》设置的六官,转而恢复汉、魏旧制,建立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制,并将李穆、于翼、窦炽等北周重臣明升暗降,授予太师、太尉、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虚衔,而将三省六部主要官员授予自己的亲信,同时对官吏的选任、考核、升迁和赏罚等制度进行全面调整,例如隋炀帝后初步推行的科举制,大力提拔寒门学子,进一步限制门阀贵族对权力的掌控。

2、经济制度改革。杨坚称帝后,为了争取关陇士族支持曾封赏了大量土地,然而皇位稳固之后,便又迅速颁布均田令,按照官职大小严格规定田地数量。彼时,门阀庄园遍布天下各地,从而掌握了大量土地、农民和粮食,而均田令颁布之后,便使得农民纷纷脱离门阀而变身自耕农,同时限制了门阀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从而使得朝廷加强了对百姓的直接控制,削弱了门阀贵族的经济实力。此外,隋文帝又通过“大索貌阅”推行人口普查,从而使得大量逃亡百姓从门阀贵族的荫庇下脱离出来,使得贵族门阀失去了大量劳动力,经济被进一步削弱。

3、军事制度改革。自门阀贵族出现以来,这些地方豪门便往往掌握着大量私兵,而“八柱国集团”无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于是隋文帝又推行了军事制度改革,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即兵农合一),同时解除门阀贵族军事力量。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纳租庸调,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是典型的从募兵制改革为征兵制。隋炀帝继位后,则继续对府兵制进行改革,即实行兵权分离的政策,使得十二府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则仅负责军令的传达和武官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掌握。

4、迁都洛阳、疏通运河。隋朝的都城本设于关中,但关中却是关陇集团的根本势力所在,为了进一步摆脱关陇士族的牵制,隋炀帝继位之后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并迁徙大量王侯世家、富商大贾、工艺匠人进入洛阳,使得新都迅速繁荣了起来。而疏通运河不仅保证了洛阳的供给,同时加强了南北联系,使得洛阳迅速成为经济政治中心。迁都洛阳不仅可以远离关陇士族,而且还加强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在朝堂上的权力。此后,隋炀帝从605年至618年的十几年间,更是基本就一直在洛阳和江都转悠,几乎不怎么在长安停留。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隋文帝和隋炀帝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皇权得以进一步稳固,但同时也加剧了皇权和关陇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军事制度的改革更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急速下滑。结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乱之后,皇权无所依靠,而同为关陇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
行政区划整合速度太慢,地方势力太过弱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虽然官僚制度各不相同,但却基本沿用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然而,由于东汉末年以来一级行政区“州”的管辖区域太大,导致地方官员严重威胁中央统治,因此先后对“州”进行拆解。再加上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发,职务分配需求扩大,结果导致行政区划被分割的越来越小。根据统计,南北朝时期,天下合计设有220州、999郡,县更是多达数千个,不过由于彼时政权众多,因而管理问题尚不突出。

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刺史”权力过大,地方势力再度威胁中央统治,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废除三级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行政区划。然而,由于当时一级行政区“州”的数量实在太多,导致中央朝廷难以管理、行政效率低下,因而隋炀帝继位后,开始的大量并省州县,并效仿汉制,改州为郡,再次实行“郡-县”二级制。

不过,由于行政区划整合牵扯问题太多,因而改革速度极为缓慢,到隋朝末年时,天下仍然设有多达190郡、1255县。行政区划太多导致的结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乱时,地方政权力量太小,自保尚且不能,平叛勤王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导致隋朝的统治极为脆弱,而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更多只是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使得以上问题全面爆发,最终不仅自己在“江都兵变”中被杀,隋朝也随之覆亡。

3

隋朝的灭亡在隋文帝后期就埋下了伏笔,杨坚晚年杀害开国功臣和良将,多疑倾轧,用人不当等举措,给继承人树立了目无一切的榜样。

继承人杨广才厚德薄,追求奢华。客观地说,他的对外征伐和国内的大型工程,都是着眼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只不过是操之过急,过度透支民力,造成了内忧外患,最终身死国灭。

第一,营建东都洛阳,耗费大量劳动力。到了南北朝时期,关中一带生态系统破坏,长安周边的粮食产量已经不足以供应首都的运转。隋初的统治者已经开始准备迁都洛阳,并在洛阳周边大建粮仓。在当时的洛阳建都,通过修驰道和开运河,可以辐射全国,联系东西南北,以巩固统治。据说,当时隋朝为了建设华丽的洛阳城和宫殿,每个月要役使二百万民工,按照当时全国只有五千万人口,绝对是个很高的比例,大量劳动力不能正常耕种土地,极大地破坏了生产,从而加重了农民负担。

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修建,绝对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需要几代人循序渐进的努力才能造成的工程,结果杨广同志希望通过他一代人就造成,不断地赶工期,导致开凿运河的百姓累死很多。但是,这条运河在后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意义深远,可惜杨广操之过急,大大地透支了民力。

第三,杨广在南巡和北巡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奢华,在途中带领几十万脱产的军人、公职人员、后宫人员。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大的“三公经费”开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百姓怨声载道。

第四,在巩固边防、征服四方、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同样是好大喜功。在开边战争中,最能给大隋朝放血的是征伐高句丽的战争。当时候,高句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集权制度与先进文化的东北亚强国,强国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威胁,杨广深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隋炀帝征伐它的目的也很明确,即:“勿使子孙忧”,想一劳永逸地解除东北边防威胁。他在三次出兵高句丽的过程中,由于军事指导思想错误和具体指挥的失误,每一次都要损失几十万将士,杨广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了三次。作为比较,唐初太宗出兵高句丽,由于后勤补给跟不上,作战困难的情况。但是,唐朝高层立刻就调整军事方略,对高句丽改为长期骚扰,使其疲惫,后一鼓作气,在高宗时期干掉了这个中原的巨大威胁。

百姓被杨广同志急功近利的劳役和兵役坑惨了,不得不造反,被冷落的帝国贵族们也瞅中时机,起兵反隋并取而代之。



4

隋炀帝内外政策失败,又连年征伐失利,大量青壮年殁于战争,剩下的造反可能有活路,不造反只有死。另外,隋炀帝久居扬州,失去对关中与中原等核心地区的控制。

隋炀帝急功近利好大喜功,致民穷财尽,百姓被迫揭杆而起,又因开创科举制度被关陇集团抛弃,大隋军力及经济实力再强,也于事无补。

面对高句丽的步步紧逼和隋朝内部关陇集团的不断膨胀,对外扩张,是转移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

综上,隋炀帝本想成为千古一帝,没想到却成为亡国之君。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id": "v020167e0000bs65ptbaut8o3ttgnipg

5

军事和经济实力再强也顶不住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隋朝的气数被隋炀帝杨广用十四年的时间耗尽了!

一,隋文帝杨坚劈荆斩棘,建立天下一统的大隋王朝。

杨坚势力起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时其承袭父辈公爵在朝为官,由于跟随周武帝灭北齐而声望日隆。

武帝死宣帝即位,这个周宣帝宇文赟貌似不是做皇帝的材料,即位不久就传位给年龄只有八九岁的儿子宇文阐,自己一边躲快活去了。

杨坚时任大丞相、大柱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辅政而不乱征,同时还出台一些好的政策惠及百姓,所以威望极高。由于杨坚位高权重和出台的政策触碰到了王公贵戚、朝廷重臣们的利益,所以遭到群起诋毁,随后举兵欲伐之而后快。

面对宇文家族和诸多将领的举兵起事,杨坚力挽狂澜,用自己超人的谋略个个击破,最后将造反者统统镇压或消灭,此后逼迫宇文阐禅位于己,至此北周灭亡,隋朝建立!

二,杨坚创造的雄厚家底被杨广短短数年败的一干二净,终家败国亡。

杨坚建立隋朝后,遂打败陈朝,又对周边各部族恩威并施,逐渐实现隋朝的大一统。杨坚在位时励精图治,统一钱币、度量衡等,并轻徭减赋安抚民生。

使自南北朝时期因战乱导致的民生重创得以慢慢恢复。自此,隋朝是自汉朝以来又一个强大的大一统王朝无疑!

杨广的即位,众所周知不是那么光彩的。自杨广即位以来,虽然多多少少做了点国家政务,但都无足轻重,起不到使国家发展所要达到的战略前景。但说享受幸福生活他可是天下第一,亡国就是从其享受开始的。

杨广即位以来,为了更好的奢靡生活,大兴营建,所到之处必修寝宫。后宫佳丽何止三千?遂又命江淮地区的官员挑选姿色甚好的童女每年上贡。为了去江淮一带游玩,聚民力百万疏通运河,建造万余船只,每每出行,船队一望无际,随从人员达二十万左右。

途径之处五百里之内,美味佳肴时刻奉上,食物器物浪费不计其数。

玩累了“过家家”,又想玩“骑马打仗”!遂发动大规模战争,聚军民百万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几场战争杨广纯粹在玩人海消耗战,由于暴征暴敛,导致义军突起,最终骑马打仗的游戏杨广玩的败兴而归。

随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天下大乱,杨广于江都之变被杀身亡。

其子孙作为傀儡苟延残喘,最终禅位李渊,隋朝灭亡。

三,总结。

杨广的骄奢淫逸,劳民伤财终使大隋一命呜呼,据史料记载,为之所累的民众高达千万之多,这么庞大的数字实乃骇人听闻!这样败坏自己的国家和臣民,岂有不亡之理?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不妥之处还请斧正!谢谢!我是@玺印芳华 感谢您的关注!

6

隋朝的迅速灭亡,其实与秦朝极为类似,均亡于内部不稳之下的大幅度改革。隋朝虽然一统天下,但当时内部矛盾重重,统治根基其实并不稳固,这种情况下推行大幅度改革,无疑使得国家变的更加动荡,再加上二世的胡作非为,国家迅速灭亡根本无法避免。

原因之一:统一天下后内部矛盾重重,隋朝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

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朝南下攻灭南陈,就此终结了西晋末年以来的乱世,然而由于长期的分裂,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其内部矛盾却极为突出,统治的根基其实并不稳固。

1、贵族门阀之间矛盾尖锐。正如西晋刘毅在《请罢中正除九品疏》中所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历经两汉三国的发展,从西晋时期开始,贵族门阀不仅对权力形成了垄断,就连皇权也一度受到士族牵制。虽然南北朝之后门阀士族权力有所下降,但其影响力仍然极为庞大。继承于北周的隋朝,其核心权力基本被关陇士族所掌握;而被灭的北齐,其核心权力却集中在山东士族手中;同样被灭的南陈,其核心权力却集中在南方汉人贵族手中。因此,隋朝虽然统一天下,但随着国家被灭而失去权力的山东士族和南方贵族,又岂肯善罢甘休。

2、民间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西晋灭亡以来,由于北方进入民族大融合时期,南北方差异开始进一步拉大,再加上长期以来的分裂,导致民间矛盾同样极为突出。而这种矛盾最为典型的表现,便是北周(隋朝)各阶层对待北齐和南陈百姓的态度,例如北周上下称北齐百姓为“机巧奸伪,避役游惰”之民(《隋书·食货志》),完全就是一种征服者的姿态。而南陈方面表现的更为直接,一直以来对北方胡人政权的不满,导致南方反抗隋朝统治的叛乱此起彼伏,例如《北史·苏威传》所载“旧陈率土皆反,执长吏,抽其肠而杀之,曰更使侬诵五教耶”。这种情况下,北齐和南陈百姓对于隋朝的认同感,可以说极为有限,甚至极为反感。

如上所述,隋朝虽然统一了全国,但想要从“地方政权”过渡到“中央政权”,由外而内的完成统一大业,仍然需要较长的时间,短期内隋朝的统治根基,其实根本不够稳固,而这也是隋末天下大乱迅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因之二:急于摆脱关陇士族牵制,反而导致统治根基动摇

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朝,其权力核心一直都掌握在以“八柱国集团”为首的关陇士族手中,隋文帝篡权本就难以服众,而为了避免将来再度被关陇贵族篡权,隋文帝和隋炀帝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意图摆脱关陇士族牵制,却不想反而动摇了统治根基。

1、官僚制度改革。隋文帝在位期间,不仅大肆分封宗室为王,从而加强杨氏宗族对地方政权的掌控,更是废除了北周仿《周礼》设置的六官,转而恢复汉、魏旧制,建立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官制,并将李穆、于翼、窦炽等北周重臣明升暗降,授予太师、太尉、太傅和太子太师、太子太保、太子太傅等虚衔,而将三省六部主要官员授予自己的亲信,同时对官吏的选任、考核、升迁和赏罚等制度进行全面调整,例如隋炀帝后初步推行的科举制,大力提拔寒门学子,进一步限制门阀贵族对权力的掌控。

2、经济制度改革。杨坚称帝后,为了争取关陇士族支持曾封赏了大量土地,然而皇位稳固之后,便又迅速颁布均田令,按照官职大小严格规定田地数量。彼时,门阀庄园遍布天下各地,从而掌握了大量土地、农民和粮食,而均田令颁布之后,便使得农民纷纷脱离门阀而变身自耕农,同时限制了门阀地主对土地的兼并,从而使得朝廷加强了对百姓的直接控制,削弱了门阀贵族的经济实力。此外,隋文帝又通过“大索貌阅”推行人口普查,从而使得大量逃亡百姓从门阀贵族的荫庇下脱离出来,使得贵族门阀失去了大量劳动力,经济被进一步削弱。

3、军事制度改革。自门阀贵族出现以来,这些地方豪门便往往掌握着大量私兵,而“八柱国集团”无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于是隋文帝又推行了军事制度改革,规定“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籍帐,一同编户。军府统领,宜依旧式”(即兵农合一),同时解除门阀贵族军事力量。军人依均田令受田,免纳租庸调,平日生产,每年有一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是典型的从募兵制改革为征兵制。隋炀帝继位后,则继续对府兵制进行改革,即实行兵权分离的政策,使得十二府有领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则仅负责军令的传达和武官的管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掌握。

4、迁都洛阳、疏通运河。隋朝的都城本设于关中,但关中却是关陇集团的根本势力所在,为了进一步摆脱关陇士族的牵制,隋炀帝继位之后便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并迁徙大量王侯世家、富商大贾、工艺匠人进入洛阳,使得新都迅速繁荣了起来。而疏通运河不仅保证了洛阳的供给,同时加强了南北联系,使得洛阳迅速成为经济政治中心。迁都洛阳不仅可以远离关陇士族,而且还加强了山东士族和江南士族在朝堂上的权力。此后,隋炀帝从605年至618年的十几年间,更是基本就一直在洛阳和江都转悠,几乎不怎么在长安停留。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隋文帝和隋炀帝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皇权得以进一步稳固,但同时也加剧了皇权和关陇集团之间的矛盾,而军事制度的改革更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的急速下滑。结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乱之后,皇权无所依靠,而同为关陇士族的李氏家族得以迅速崛起。

原因之三:行政区划整合速度太慢,地方势力太过弱小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虽然官僚制度各不相同,但却基本沿用了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然而,由于东汉末年以来一级行政区“州”的管辖区域太大,导致地方官员严重威胁中央统治,因此先后对“州”进行拆解。再加上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频发,职务分配需求扩大,结果导致行政区划被分割的越来越小。根据统计,南北朝时期,天下合计设有220州、999郡,县更是多达数千个,不过由于彼时政权众多,因而管理问题尚不突出。

隋朝统一天下后,为了防止“刺史”权力过大,地方势力再度威胁中央统治,隋文帝杨坚“罢天下诸郡”,废除三级行政区划,实行“州-县”二级行政区划。然而,由于当时一级行政区“州”的数量实在太多,导致中央朝廷难以管理、行政效率低下,因而隋炀帝继位后,开始的大量并省州县,并效仿汉制,改州为郡,再次实行“郡-县”二级制。

不过,由于行政区划整合牵扯问题太多,因而改革速度极为缓慢,到隋朝末年时,天下仍然设有多达190郡、1255县。行政区划太多导致的结果就是,隋末天下大乱时,地方政权力量太小,自保尚且不能,平叛勤王更是无从谈起。

正是由于以上三点原因,导致隋朝的统治极为脆弱,而隋炀帝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更多只是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使得以上问题全面爆发,最终不仅自己在“江都兵变”中被杀,隋朝也随之覆亡。

7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其统治者做的决定和制度的影响,统治者做的决定导致阶级矛盾爆发,而其规定的制度也遭到了反弹。

一、开凿大运河耗费太多民力和财力。

大运河的开凿的确是我国伟大的水利工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河,但是放到却不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因为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这个工程是弊大于利的,为了开凿大运河,耗费了太多的人力和财力。

当时人们是被迫参与大运河的建设,是朝廷发放命令让人们无偿参与的,而一个国家想要稳固统冶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稳固民心,只有稳固民心才能有稳定的统治,隋朝这一做法无疑是导致了民心溃散。

二、隋朝帝王过急加强中央集权遭到反弹和制度的不完善。

隋朝帝王看前朝经常发生相权大于君权的情况,于是隋朝各个帝王都发布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特别是隋炀帝,大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中央集权的确有利于稳固帝王的统治,但是如果操之过急反而起到消反的效果,隋炀帝的做法触碰到了一些官员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反谈。

科举制是在隋朝的时候开始推行的,但是科举制一开始执行的时候并不完善,有着许多漏洞,虽然平民也能通过科举制获得官职,但是这些平民的权力根本比不上士族的权力,因此科举制的漏洞并没有解决当时的问题。

三、平民百姓服役过重,导致阶级矛盾爆发。

当人们服役开凿了大运河之后,帝王应该做的是给人民一段时间去休息,但是隋朝帝王却做出了开阔疆土的决定,去讨伐契丹,虽然最后成功大败契丹,但是人民已经被折腾的快要累死。

隋朝经常爆发农民起义就是因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而得不到民心的隋朝自然是坚持不了多久就陨落了。

8

隋朝能够结束南北朝、统一全国,证明了他的实力是非常强大的。之所以建国才38年就灭亡了,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隋炀帝好大喜功,导致国库耗费过多,民怨沸腾。

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了西晋以来300年左右的分裂局面。并且,他开创了开皇之治,政治安定,民生富足。

而隋炀帝上台后,先是迁都洛阳,以洛阳为核心,修建大运河体系,仅此一项,就征发数百万劳役,历时6年之久。

此外,隋炀帝不断对外征伐,北平突厥,西征西域,东征高句丽,耗费无数钱粮。

第二,隋朝皇族出身于关陇军事集团,这个贵族集团自北魏末年开始,基本上掌握着军权和政权。为了摆脱关陇贵族的掌控,隋炀帝一方面设计科举制,打压关陇贵族势力,另一方面迁都洛阳,试图与长安的他们划清界线。

结果,过多的劳役造成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军揭竿而起,遍地扯旗响应;关陇贵族趁势造反,杨玄感、梁师都、李轨等权贵纷纷意欲取代隋朝。最终,同样出身关陇贵族的李渊起兵反隋,不到一年时间,即取代了隋朝。

因此说,隋文帝留下的强大隋朝,在隋炀帝过度征发徭役、对外战争的迅速消耗下,再加上关陇贵族的分崩离析,想不灭亡是不可能的。

9

隋朝的灭亡表面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急功急利。但背后隐藏着很多东西,我们先说表面的。

在通俗历史上,隋炀帝是一个昏聩无能的皇帝。他心狠手辣,贪婪美女,弑父篡权,好大喜功,隋朝灭亡全怪他一人。但这些都是说书人的言辞,不但幼稚,而且愚蠢。

隋炀帝不但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更是一个非常具有超前意识的人。他经修的京杭大运河惠泽后世一千多年,他制定的很多政策和做出的事情都是后人乘凉。可以说隋炀帝就是太心急了,把一千年的工作,他全部做了。这样的代价就是,在哪个农民几乎就是奴隶的年代。超级工程的实施,劳民伤财,民怨沸腾。

而面对高句丽的步步紧逼和隋朝内部关陇集团的不断膨胀,对外扩张,是转移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包括后来的唐朝,最大的忧患也一直都是高句丽和关陇集团势力。李世民怎么死的?是死在远征高句丽的路上。唐朝为什么政变不断?就是因为关陇集团势力太过庞大。

对于隋炀帝这样又年轻,又有才干的封建君主来说,他就和当年秦始皇一样。为了自己的理想,拼命折腾本国的老百姓。如果隋炀帝成功了,他就是千古一帝。如果他失败了,就是历史罪人。

至于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况,秦朝弱吗?明朝弱吗?但最后不一样死?一切都是历史矛盾积累的结果。如果我们只看表面很简单,但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所不知道的问题。


10

杨广治国手段过于残暴,修东宫修运河,三征高丽数下江南,最后没有了劳役还要求女人去服劳役,当时的老百姓为了不服劳役还有自断手脚的,加上农民起义前中期不重视,到了后期又不愿意低下高傲的头颅,赖在江都不回洛阳,不能说杨广没功绩,但是说隋朝是被他门的皇帝折腾完得一点都不为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