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除鳌拜就是两大原因:一是鳌拜专横朝政,揽权擅权,结党营私;二是鳌拜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一、专横擅权,结党营私。

顺治死后,传8岁康熙继位,由4大臣辅政,孝庄太后决断。四大臣分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依照顺治的遗命,以索尼为输臣之首,但他年老体弱,无意揽权。鳌拜是四人中最骄横的一个,不甘心屈居人下,每有议政,必须听命于他。

鳖拜权势日益扩张,周围聚集了一批趁炎附势之人,以他弟弟穆里玛,侄子塞本特、讷莫和大学士班布尔善、阿恩哈,泰壁图,噶诸尔,迈音达等人为骨干,组成一个的政治势力集团。

二、残害忠良,滥杀无辜。

1、实行马背政治治理国家,大兴文字狱。鳌拜是打仗出身,缺乏文化素养,凡事都用粗暴的方法处理,被称为马背政治。他专权期间大兴文字狱,制造庄氏惨案,被处死达2000人。

2、残害忠良。苏克萨哈实在看不惯鳘拜的所作所为,便和其他大臣联名上书康熙,奏请亲政。鳌拜便将苏克萨哈视为眼中钉,伺机陷害他。苏克萨哈闻到了鳌拜欲加害于他的消息,便罢官不干了,奏请为先帝守陵。鳌拜马上主持召开议政大会将苏克萨哈父子凌迟处死,处斩其家人十三人,立即执行。

3、假传圣旨,处死大臣。鳌拜为了打败政敌,故意挑起镶黄旗与正白旗互换圈地事件。本来已经处理好了的圈地矛盾,鳌拜旧事重提,要求重新调换土地。这一要求遭到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诲、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等人反对,鳌拜竟然假传圣旨,把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人处死。

鳌拜的擅权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权威,康熙与鳌拜的矛盾日益尖锐,对鳌拜的容忍已经到了极限,自亲政之日起,便渐渐尝试摆脱鳌拜的控制。

多行不义必自毙。康熙经过周密策划,智擒了鳘拜,并彻底摧毁了其政治集团。

最佳贡献者
2

这人啊,膨胀的时候不知道及时刹车,往往结果就是车毁人亡。

皇权其实就是高压线,在安全距离可有所作为,并名留青史,一旦碰触,自然玩火自焚。

鳌拜便是如此,但正史上,鳌拜被擒拿后,康熙并没有杀他。囚禁之也等于武功尽废生不如死了。今天在闲聊一下这位大清忠臣鳌拜。

首先脑海中先把徐锦江的头像剔除,人家真实的鳌拜是长这样的。

可不是那个满脸炸毛的电视剧形象

青年鳌拜确实英勇不凡,他开始为皇太极的部下,随着皇太极冲锋陷阵是屡屡李霞功勋,早早的就被皇太极重视成为良将之一,立过的军功咱在大概罗列一些:崇德二年在和大明皮岛之战中奋勇劈杀,充当急先锋肉搏,引导攻克了皮岛立下首次功勋,被授予晋爵三等男,满洲“巴图鲁”(意思是最棒的勇士)在崇德六年,和大明的松山之战中,与蓟辽总督洪承畴部队肉搏 鳌拜本人冲锋陷阵勇猛无比,五次出战皆大胜而归,因功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也就是副都统)。同年八月松锦会战又击溃大明军队,又被升为护军统领。

大清入关前,皇太极没看到明天的太阳,死了,死后在大位的更替上,鳌拜也出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和索尼等老臣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坚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福临为新一代皇帝,并极为效忠的慷慨演讲:“我们这些个兄弟,嘴上吃身上穿的的是先帝给的锦衣玉食,先帝对我们有天高海深的恩情,先帝走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立先帝的儿子呢?”这段激情过后,立马把觊觎皇位的多尔衮给整尿了,自此鳌拜对顺治帝福利是有拥立之大功的。

清定鼎中原,北京建都后,顺治元年的时候鳌拜主要就是满世界的追打李自成等农民军,并领兵在西安,两湖,重创了李自成的大顺军,在顺治三年的时候随后又在四川和豪格一起攻打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并在这次战争中,鳌拜又身先士卒的拼命攻杀,斩首无数,把张献忠彻底攻陷,为新生的清代政权立下了开疆拓土的不世之功。

顺治终于熬到亲政后,对这位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鳌拜也是很够意思,视为左膀右臂,赋予了重权,让鳌拜在朝堂之中参与各类事务,翻译成现在职位大概是历经公安部长,外交部长,内务部长等等吧,鳌拜深获顺治帝的赞赏和提拔。

短命的顺治在顺治十八年早早挂了,死前让才8岁的康熙玄烨继位,并再一次重用鳌拜为辅政大臣,辅政一共四个人(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事后,鳌拜在弄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说白了就是膨胀了,咱不客气的说,看官各位,如果你身处鳌拜这个位置,身上有军功,手上有权利,你膨胀的比他还得厉害,人往往在打江山的时候能有气节,在做江山的时候受不了这糖衣炮弹的诱惑,直到康熙六年亲政了,鳌拜还是不能刹车,说白了做了这么多年的权利中枢,作为一个武夫出身的鳌拜,是不可能做出退休放权的决定的,这就是人性,遥想某位大眼镜,不也是退休后死死抓住军权好几年不放手吗,所以谁也别说谁了,都是人,谁也不是神。

但如果你遇到一个窝囊废皇帝,你还可以学学曹操玩玩狭天子以令诸侯,但点太背了,鳌拜遇到了康熙。

后果大家都知道的,有心眼的康熙在宫里召集了一些青壮年整日练习布库(摔跤)为戏,韬光养晦迷惑鳌拜,并在康熙八年的时候,安排好了一场铲除鳌拜的大戏,等鳌拜进宫之后,一声令下鳌拜被生擒,历史便是这种后果,你不能做到曾国藩急流勇退,那么有人帮你退的。

鳌拜被抓后,康熙把准备好的几十条大罪状宣读,按照历史上那些情节,鳌拜必死无疑,但康熙赦免了他,念其身上的伤疤和功劳,其实也对后面的臣子做一个震慑的作用,无论你身处何位,身份多么高,只要你弄权不知道收敛,照样可以把你一撸到底!

3

康熙继位之初,朝廷是四大臣辅政的局面。四大臣名为辅助政务,实际上是代行皇权。

凡是由四大臣商定的要事,都以“辅臣称旨”名义,或谕令诸王、贝勒、大臣会议与各部、地方督抚定议奏上,或直接让他们执行,因此“辅臣称旨”等同于诏令,不得违背。不过任何政务必须由四大臣集体讨论,然后共同上奏,个人不能单独向康熙请旨。

在“座次”上,四大臣有先后之别,以相互制约的方式保持权力均衡。但是,随着四大臣各自权力的变化,以及彼此的利益诉求的不同,从而形成相互对立或合作,甚至个人独大的局面。

苏克萨哈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后来及时投靠顺治,因而受到重用。但两黄旗、白旗之间的历史恩怨并没有消除。多尔衮摄政期间,索尼、遏必隆、鳌拜等两黄旗大臣曾被打压,顺治亲政后,他们东山再起并很快团结一致,与正白旗的苏克萨哈对立。

四大臣中,索尼是首辅,但年老体弱;苏克萨哈排行第二,才思敏捷,能力出众,与许多汉官结交;遏必隆缺乏主见;鳌拜是三朝老臣,战功赫赫,个性强势,以至于朝中大臣“多惮之”。

鳌拜有很强的权力欲,但排位最低,自然不甘心。他与苏克萨哈虽是姻亲,但政见不同,最后结成仇怨。鳌拜很清楚,只有扳倒苏克萨哈,才能更上一层楼。

于是,鳌拜以“圈地不公”为由头,重新挑起了黄白旗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打击正白旗的苏克萨哈。

索尼眼看鳌拜日渐嚣张,又同苏克萨哈势不两立,而自己又年老多病,心中不安。当康熙到了十四岁的亲政年龄时,他策划另外三位辅臣与他一起上奏,请求亲政。康熙觉得自己“年尚幼冲,天下事务繁殷,未能料理”,要四大臣继续辅政几年。索尼等人屡次陈奏,而康熙只是“留中未发”。

1667年六月,索尼逝世。七月,康熙将索尼等人多次请求亲政的奏折对臣子公布,并上奏孝庄太后。经孝庄同意“择吉亲政”后,康熙于当月接受文武百官朝贺,并“布告天下,咸使闻之”。从此,康熙就开始定期听政,令鳌拜等人仍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处理政务。

康熙亲政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在政务问题上开始形成自己的主见。在康熙逐渐掌权的过程中,他与鳌拜的矛盾也开始凸现,但鳌拜权力很大,康熙处于下风,很多旨意难以推行,苏克萨哈冤案就是其中一例。

苏克萨哈感觉自己与鳌拜积怨很深,为了保全自己,他上奏向康熙请求辞职,并吐露心中不悦:

“令臣往守先皇帝陵寝,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则臣仰报皇上豢育之微忱,亦可以稍尽矣——《清圣祖实录》”

鳌拜看到苏克萨哈的奏折,心中很是不爽,立刻以“辅臣称旨”的名义,斥责苏克萨哈,气势咄咄逼人,并借助康熙的权威“王大臣会议具奏”。

接着,鳌拜伙同班布尔善等人,在遏必隆家密谋,给苏克萨哈定了二十四款罪状。

康熙很清楚,苏克萨哈的罪状完全是鳌拜故意捏造出来的。因此,当鳌拜上判决书的时候,康熙“坚执不允所请”。然而鳌拜一意孤行,仗势欺人,竟然“攘臂上前,强奏数日”,最后,无视康熙的反对,强行处死了苏克萨哈。

从此,鳌拜更加嚣张。平时上朝时,遏必隆在鳌拜之右,两人地位相当。遏必隆对此提心吊胆。有一天上朝时,遏必隆刻意后退几步,低头哈腰地给鳌拜让座。鳌拜看见此情景,理直气壮地上前而坐。鳌拜的同伙更直接,在上奏时故意将遏必隆放在鳌拜之后。趋炎附势的人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吹嘘“鳌拜为圣人”。

鳌拜的爵位一加再加,他的同伙穆里马、班布尔善、阿思哈、噶褚哈控制着各部门,飞扬跋扈。朝廷文武百官,许多投其门下。“一切政事,先于私家议定,然后施行”。对于下属,鳌拜“所喜者举荐,所恶者陷害”。康熙只是名义上亲政了,实际上是傀儡。

鳌拜堵塞言路,恐吓群臣,欺负康熙,而且行为举止粗鲁,从不遵守朝廷礼仪。康熙曾十分气愤地指出:

“鳌拜于朕前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意之处,即将部臣叱喝。又引进时,鳌拜在朕前理宜声气和平,乃施畏震众,高声喝问……又凡用人行政,鳌拜欺朕专权,恣意妄为——《清圣祖实录》”

鳌拜的行为,是年轻有抱负的康熙不能接受的。康熙清楚地认识到,不铲除鳌拜,他就不能按照自己的旨意处理政务,也称不上一个真正的帝王。

康熙八年,康熙亲政还不满两年,资历尚浅。他的对手鳌拜,经过多年的经营,已经树大根深,控制各关键岗位,让康熙都“其力难制”。

康熙深感扳倒鳌拜不容易,要经过周密策划与安排。为了避免打草惊蛇,康熙决定采取非常规方式。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让后世津津乐道的“智擒鳌拜”。

为了让鳌拜放松警惕,康熙韬光养晦,装出一副喜欢玩耍无所事事的样子,精心挑选一批年轻力壮的侍卫,每天和他们玩摔跤。即使鳌拜奏事,康熙也照常玩耍。鳌拜看到这样的场景,以为康熙还很幼稚。从此,鳌拜“心益坦然”,在宫中进出也不再戒备。

有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上朝,康熙出其不意,用眼神暗示与他练摔跤的侍卫。侍卫蜂拥而上,鳌拜还没反应过来就已被擒拿。

之后,康熙迅速抓捕鳌拜同伙,并命令大臣审理鳌拜罪行。最后,议定鳌拜三十款大罪。康熙亲自审问鳌拜,鳌拜全部招认。

鳌拜虽自知有罪,但仍希望能免去一死。他面对康熙,摆出为救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康熙心生怜悯,免鳌拜一死,将其终生拘禁。

秋媚说:臣权与皇权此消彼长,鳌拜的专权,必将不容于皇权。康熙如果不铲除鳌拜,他就会沦为清朝的“汉献帝”。所以,不管是康熙个人还是在皇权的集中,他与鳌拜不能共存。

4

向敬之

鳌拜是忠于大清的。皇太极死后,鳌拜等两黄旗大臣鼎力支持豪格嗣统,后因多尔衮与豪格势均力敌,势同水火,鳌拜等坚持要立皇子继承,故而六岁童福临幸运地成为了顺治帝。

鳌拜死忠幼主,不惜与擅权的多尔衮对抗,受尽了致命性打压。顺治帝驾崩前,指令索尼四位内大臣为顾命大臣。鳌拜居四辅臣之末位,但资格老,军功高,常常气势夺人。

新的幼主康熙长大成熟,也如乃父顺治一般少年老成,他于康熙六年开始亲政,而四辅臣只留有鳌拜和遏必隆。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说:“在康熙十五六岁时,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因此,任何人都没有勇气对他提出异议。”这个“最有势力的宰相”就是鳌拜。

此时的鳌拜,已经对康熙的皇权构成了严重威胁。两个天生的权力控,组成了一个领导班子,自然要进行彻底的较量,最后以三十条大罪将鳌拜拿下。虽然康熙将鳌拜视为大逆贼,但只有鳌拜专擅弄权,而没有篡位之举。

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鹿鼎记》中,都安排了鳌拜置办龙袍、意图篡位的场景,但这不见史料记载。

康熙之所以要干掉鳌拜,主要是鳌拜跋扈威逼,让康熙心生忌惮、讨厌和害怕。康熙二年,孝庄太后为了政治需要,和四辅臣联姻。索尼有孙女,遏必隆有女儿,鳌拜有女儿,都准备送给康熙为妃子。谁知,康熙当廷指婚,鳌拜的女儿嫁给苏克萨哈的儿子,让鳌拜心生怨恨。

鳌拜要排斥异己,就能矫诏擅杀。如他先杀内大臣费扬古,继而杀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最后连四辅臣之一苏克萨哈也处死了。

鳌拜喜欢权力,想发号施令,但他骨子里还是对皇帝忠诚的。这一点,康熙和后世之君也明白。《清史列传·鳌拜传》称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帝又下旨,称“鳌拜战阵功多,特追赐一等男”。雍正继位后,“赐鳌拜祭葬,复一等公,世袭罔替,加封号曰超武”。这样,无疑是给鳌拜平了反。

5

需要纠正一下,康熙是“倒鳌”而非杀鳌拜,鳌拜最后是老死在禁所。一般来说,有大功者,需要皇帝足够开明,臣子善于藏拙,才有可能相对和谐相处。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乃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满洲镶黄旗人,三代元勋。以战功封一等超武公爵位,其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年轻的福临去世。顺治立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嗣位(即康熙帝),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后索尼年迈故去,苏克萨哈与之不和,遏必隆庸懦,鳌拜虽居末位,然而逐步专横,成为当朝最大的权臣。

康熙在诛鳌拜诏中说:妄称顾命大臣,窃弄威权,痛斥鳌拜锋芒毕露。后乾隆四十五年谕曰:鳌拜当日自恃政柄在握,辄敢擅权骫法,邀结党羽,残害大臣,罪迹多端,难以枚举。



实际上,鳌拜为顾命大臣,这是实情。然而他的专权,影响到了富有大略康熙帝的新君权威,朝堂之上大臣对鳌拜的亦步亦趋,党羽广布,颐指气使,更使得年轻有为康熙帝的嫉恨。鳌拜之过,不在于专权,因为在他的位置上,不擅权亦难,怎么看都是跋扈。而在于没有适可而止,犯了为臣之大忌,这是他悲剧根源所在。



另外,根据史学家研究,鳌拜固守满洲旗民利益,搞圈地运动,不符合康熙力图满汉一家,天下一体的政治设计,汉族官绅自然对鳌拜也怀有怨恨。在现在的影视剧中,鳌拜亦被严重丑化,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清史稿》在总结时说:

四辅臣当国时,改世祖之政,必举太祖、太宗以为辞。然世祖罢明季三饷,四辅臣时复徵练饷,并令并入地丁考成。此非太祖、太宗旧制然也,则又将何辞?索尼忠於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苏克萨哈见忌同列,遂致覆宗。遏必隆党比求全,几及於祸。鳌拜多戮无辜,功不掩罪。圣祖不加诛殛,亦云幸矣。

6

谢谢邀请

熬拜本就是个危险人物,康熙不除掉熬败,江山还能保得住吗??熬败掌握军权势力越耒越大,在内外勾结,康熙必须除掉熬拜。


7

鳌拜是四个顺治留下的辅政大臣的第四名,他对顺治十分忠诚,战功出众,被誉为满州第一勇士。但是性情桀骜不驯,由于成为辅政大臣,认为皇帝弱小,不足为惧。以满族贵族利益为第一,特别是他的利益。

一、坚持跑马圈地,和其它旗换地。

清军入关后,自顺治元年开始跑马圈地,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八旗子弟各跑马插旗,抢掠土地,原来的主人一夜间失去所有,只能给旗人做佃农。其中多尔袞的正白旗和鳌拜所在的镶黄旗占地最多,前后共计圈地三次,顺治四年大体结朿。

当四大臣辅政后,位居第一的索尼圆滑,苏克萨哈原为多尔衮下属,遏必隆倒问鳌拜,鳌拜在没有遏制的情况下膨胀了,要求正白旗的苏克萨哈与镶黄旗换地,并又开始了跑马圈地,引发了逃亡动乱。

二、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苏克萨哈不同意换地,鳌拜很不满意,先找藉口杀了康熙的贴身护卫,又杀了护卫全家。

因户部尚书,直隶总督等人不同意换地、圈地,鳌拜就要极刑处死他们,除苏克萨哈外,索尼、遏必隆都同意,但康熙虽小,都坚决反对,结果交刑部议处,每人各打一百鞭,但鳌拜却假传聖旨杀了他们。并强行换地。随后又杀了苏克萨哈。

这实际上是满清旧贵族坚持掠夺平民的政策和康熙与民平安政治上的斗争。

三、把持朝政,导致被杀。

康熙和孝庄太皇太后作了大量工作,先是娶索尼孙女做皇后,使索尼支持康熙,并提前在14岁亲政。

但索尼不久病死,鳌拜沒有了顾忌,履履犯忌,最严重时,自己写好了诏书,到御案上强行盖印,根本没有还政的意思。康熙的政权和生命都受到威胁,不得不利用布库逐人,逮捕、囚禁了鳌拜。

有人说鳌拜是大清的忠臣,没有杀皇帝的意思。只怕是没注意最主要的原因吧。

8

楼主怎么这么傻,没读过清史书籍,难道还没看过电视剧啊?抽空看看《康熙王朝》。

鳌拜的确是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康熙感恩并没有杀他,而是将其囚禁一生。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但是晚年时候骄傲自大,操握权柄、结党营私,完全不把康熙小皇帝放在眼里,还残害了很多忠良之士。做为堂堂一国之君的皇帝,康熙怎么能容忍他骑在自己脖子上胡作非为?!

所以从古至今没有人会同情鳌拜,完全是咎由自取。康熙也算做到了仁慈,没有杀害,只是囚禁。鳌拜最终在囚禁之中老死。换作其他皇帝,如朱元璋、刘邦之流,早千刀万剐了!曹操当年也是挟持汉献帝,跟鳌拜一样,看看曹操被骂成什么样子!袁崇焕并没有通敌的实证,崇祯仅仅是猜疑,就把袁崇焕给千刀万剐了!还有岳飞,没有一个人会认为他不忠心国家,但宋高宗出于议和私心还是将岳飞残忍谋害……你说,像鳌拜这样明目张胆欺负皇帝的人,能不被骂吗?

9

康熙并没有处死鳌拜,鳌拜被擒获后,立刻服软了,他向康熙展示自己,当年为皇太极拼命而留下累累伤痕,感动了康熙。于是康熙将他囚禁,最后,他死在囚所。

在老百姓眼中,鳌拜就是个大奸之人,甚至被说成有图谋不轨野心的奸臣。事实上这是个误解,鳌拜对皇室的忠心,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深入骨髓。他与康熙皇帝的矛盾就是一个字:权!骄横张扬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末路!

一、忠心耿耿的鳌拜

鳌拜的忠心体现在两件事:第一件事是皇太极驾崩后,他与多尔衮死扛,拼死拥立皇太子的儿子豪格继承皇位;第二件事是多次遭受多尔衮打击,誓死不改对皇帝的忠诚。

皇太极驾崩后,没有留下遗诏,在谁继承皇位的问题上,形成了两大派系。一派以多尔衮的正白和襄白两旗为代表,力推多尔衮,另一派以皇太极的正黄旗和豪格的镶黄旗,支持豪格。两派势均力敌,为争皇位,陈兵殿前,火并一促即发。

对汉族来讲,父死子继是天理,“嫡长子继承制”早已深入人心。但对满清来说,他们没有完整的继承法,按照旧制,新可汗的产生要通过八旗议政,共同推选。但皇太极已经不是可汗,他早已按照汉人的制度,登基称帝了,所以继承制度成了个夹生饭。

加之爱新觉罗家族旧日的恩怨,有一种说是,皇太极当年就是抢了多尔衮的汗位。皇太极突然驾崩,没对继承人有所交代,更加重了事件危机。

鳌拜当时的身份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权,是双方争执的关键性人物。鳌拜显示出了他对皇太极的忠诚,他对众人说:“我们都是受到先皇大恩的人,吃的都是先皇的饭,穿的是先皇的衣,如果不能让先皇的儿子继位,我们宁可追随先皇于地下!”

同时,他积极串联索尼等重臣,立下“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的誓言。接着他又让军士加强戒备,守护门禁以备不测。

在鳌拜等人的压力下,多尔衮见形势不可违,只好退而求其次,提出立皇太极6岁的儿子福临为帝,他和济尔哈朗共同出任辅政大臣,双方这才达成一致。

清军入关后,没能即位的多尔衮开始了对鳌拜的无情打击。尽管这期间,鳌拜在平定大顺军、大西军的军事行动中,立下首功,但多尔衮不但不嘉奖,还找借口处罚鳌拜。这期间,鳌拜三次被定为“死罪”,多次被降职、革职为民。

可见,鳌拜面临的处境多么艰难,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对皇帝的忠诚。当多尔衮得势之后,原来豪格的支持派,大多改换门庭,投靠在多尔衮的门下。这时候,如果鳌拜对多尔衮表示顺服,以他的战功,飞黄腾达不是问题。但鳌拜宁可冒着杀身的危机,就是不屈服于多尔衮。

多尔衮去世,顺治亲政后,感慨于鳌拜对皇室的忠诚,他视鳌拜为心腹。由此,鳌拜历经苦难,终于迎来人生的辉煌。

二、战功显赫的鳌拜

鳌拜战功显赫,被誉为“满清第一勇士”,号“巴图鲁”。他参加过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皮岛之战,面对有所准备的明军,他奋力杀敌,第一个登岛;松锦之战,他五战五捷,扫清了三海关外的军事障碍;西充之战,彻底打败李自成,击溃张献忠。

鳌拜所参加的几场战役,都是满清关键性的大战役,他表现出来的勇气无以伦比。除了有勇,他还很善于决断。松锦会战中,他原来的任务是救援受困的济尔哈朗部。但救出济尔哈朗后,他审时度势,觉得应该乘势追击明军残部。于是他不等命令,下令部众乘胜追击,连败明军,为皇太极大军到达后的总决战,创造了条件。

三、被权势迷失的鳌拜

得益于顺治帝的信任和提拔,鳌拜逐步走向权力的顶峰。顺治驾崩后,按照他的旨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出任康熙帝的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索尼是左右逢源的老滑头,谁也不得罪,太极高手。遏必隆是庸碌无主见的人,与鳌拜关系不错。只有一个苏克萨哈是鳌拜的死对头。所以四辅实际上就是鳌拜联合遏必隆,死斗苏克萨哈。

大概被权势迷混了头,此时的鳌拜欲罢不能,变得飞扬跋扈,连皇帝的话他也敢违抗。曾经有大臣违逆他的不法行为,惹得他大怒,网络了一些罪名,非要杀之而后快。康熙了解情况后,批示按刑部的意见,处以鞭刑,但鳌拜竟然胆大到抗旨,直接把人杀了!

索尼去世后,苏克萨哈请求康熙亲政。他的请求惹怒了鳌拜,你苏克萨哈请皇帝亲政,我鳌拜不也得交权吗?他很不爽,找了个罪名要求康熙下旨诛灭苏克萨哈全族。过程很惊悚,鳌拜竟然用胳膊夹着康熙,逼着康熙立刻下旨!

康熙不得已,只好听从了鳌拜的命令,杀了苏克萨哈,这也为鳌拜覆灭打下了伏笔。康熙智擒鳌拜的事大家都知道,不多说了。

我觉得,鳌拜跋扈是事实,但逼着康熙下旨,这样的事很可能不是真的。鳌拜再牛,他也牛不过皇权,如此明目张胆挟持皇帝,那不跟谋反一样吗?所以很可能是编造的,无非是为了突出康熙除鳌拜的正当性,以及英勇形象而已。

假如鳌拜真的有谋反之心,康熙有那么容易擒获鳌拜吗?假如鳌拜真的有谋反举动,康熙能那么宽容他吗?不可能的!本质上就是鳌拜太贪权,不愿意归政康熙,触了龙鳞而已!

10

说起鳌拜,大家最津津乐道的便是康熙擒鳌拜了,这个事件标志着年少的康熙帝亲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件,而康熙除鳌拜的原因,小说和影视剧中多有演绎,那么康熙除鳌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历史上的鳌拜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历史上鳌拜的一系列行为。

鳌拜,满洲镶黄旗人,瓜尔佳氏,在清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他十分英勇,所以被赐予“巴图鲁”的称号。至顺治朝之时,鳌拜已经凭借着英勇和能力出任领侍卫内大臣,并加太子太傅衔。顺治十八年,奉命与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一同为辅政大臣。在这四个大臣当中,鳌拜权势最大,他仗着自己的滔天权势,为所欲为,犯下了很多恶行。

一、权势滔天,滥杀异己

鳌拜很重视自己的权势,对于不服从自己的人,多假借圣旨将他们除去。史书记载鳌拜和内大臣飞扬古有仇隙,所以飞扬古的儿子,也就是康熙的御前侍卫倭赫等人,并没有对鳌拜以礼相待。鳌拜对此怀恨在心,于是给倭赫等人安上了擅自乘御马,用御弓等罪,将他们判处死刑,不仅如此,还给飞扬古安上了怨望之罪,同样判处死刑。

除此之外,鳌拜还杀死了很多人。大家比较熟悉的便是镶黄旗和正白旗换地的问题,而支持苏克萨哈的大学士苏纳海和直隶总督朱昌祚,被鳌拜因拨地迟误和妄奏的罪名而被处死,苏克萨哈也因此抑郁而终。

从鳌拜处死的这些人中可以看见,这些人都是朝廷之中的重臣,而他给这些人所安置的罪名都难以成立,但就是因为与鳌拜观点不合,或者不服从于他,所以才被鳌拜狠心杀死的,足可见鳌拜滥杀异己的心态了。

二、结党营私,堵塞言路

鳌拜之所以能够滥杀朝廷大臣,主要是自己权势滔天,而这滔天的权势便与他的结党有关。

最初四大辅臣的排位中,因其他三位都与皇室有姻亲关系,所以鳌拜是居于末位的。而随着鳌拜权力日盛,朝中依附他的人越来越多,鳌拜将自己亲信均安排在了朝中的重要职位之上,以至于朝中执权柄之人都成为了鳌拜的爪牙。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去世之后,鳌拜便位居第一。

不仅如此,他还杜绝言官的谏言。一次熊赐履在条陈朝政之时,说到了内臣要做外臣表率,朝廷之臣需要明白自己的分寸云云,鳌拜觉得是在暗示自己,所以便禁止言官议论朝政。

我们知道,古代的皇帝都是要有言官时刻警醒自己的,设言官的目的就是为了政治清明,能够使统治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杜绝了言官陈奏,朝政便难以再清明。由此可见鳌拜专权给当时朝政所带来的黑暗,同时也可见当时朝中人人自危的情况,实则朝廷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所以鳌拜被除是迟早的事了。

三、僭越皇权,无君臣之分

如果说前两条是鳌拜被除的重要原因,那么这一条就是康熙皇帝最不能容忍的罪状。鳌拜不顾康熙皇帝的意愿,但凡推荐人才之时,丝毫不顾康熙的反对,每当康熙有异议之时,便施加震慑,令康熙服从他的安排。而且不论康熙皇帝是否同意,任意矫诏,滥杀异己,权力已经凌驾于皇权之上。

康熙皇帝幼年登基,尚不懂朝政,然而随着他的年纪增长,加之在朝务处理的熏陶之下,成长的也十分迅速。面对鳌拜的专权行为,胸怀大志的康熙皇帝又怎么能够容忍。所以鳌拜被除,也便不足为奇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