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子胤礽,最得力的底牌老四胤禛、十三哥胤祥、肖国兴等人。这些人可以说为太子马首是瞻,最起码一开始都全心全意的为太子办事。这些牌用好了,那朝中八爷党根本不是对手。退1万步来讲,这些人是也一个人就能收拾了,太子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一个明君形象,拉拢好四爷就可以了。

这些都是王炸级别的好牌,却被太子一张张打废了。这些好牌任何一张给老八,老八都不会落得如此下场,就在老四和老十三去办差的时候,作为太子本该大力的肯定老四的作为,但是太子却站在了其他大臣甚至老八老九的角度,说四弟做事可能太过操切。就连康熙看不过去环顾左右而言:天津的萨其马如何如何。人心都是肉长的,老二这样做,老四没感觉吗?一来二去肯定也会有些寒心。于是燕珍请来了邬思道。那到底有什么意图?太子还是没有反应。以至于后来老师办事有些不那么向着太子的意思。第一次太子被废虽说老四老十三继续保举了太子。可这个时候已经不是他们的本意了。就连此时十三阿哥都劝说老四争这个太子。可见太子是不会用人,愣是把这俩一文一武的得力干将给推出了自己的阵营。

最大的底牌嫡出的身份,就是这个身份,康熙老爷子亲自抚养成人。为何说这是最大的底牌呢?在封建社会中嫡出要比庶出自然高那么一个等级。这是社会上公认的事实,由于太子生母赫舍里皇后早亡。康熙对待这个唯一的嫡出儿子的感情,那自然是别的阿哥所不能比的。

至于胤礽嫡出的身份,也在一次次做的那些出格的事,逐渐寒了康熙老爷子的心。让这个曾经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康熙都感叹。这就是我大清将来的皇帝吗?言外之意那是失望透顶。这也是太子第二次被废的主要原因。

太子有监国的身份,可以发太子手谕。可不要小瞧了太子手谕。这个手谕仅次于皇上的手谕潮中所有的文武大臣见到此手谕,只要不违背大是大非,那就得一概照章执行。否则就是谋逆的大罪。这个利用的好,拉拢的人什么建个组织阵营,那都不是什么难事。

这张王牌在太子手中太子是怎么使用的呢?买官卖官。还国库欠款用了一下,惊的康熙说不出话来。太子复立之时一下子罢了,那么多支持老八的文武百官甚至连马奇一并报复。这样实在不是一个太子该有的度量。国家机制一直在高速运转,你太子却拿这个公报私仇。老四胤禛当时就告病辞职,把太子师傅王掞都气的不轻。这样乱用的权利那就离失去也是不远了。

最佳贡献者
2

先说这康熙老爷子吧!八岁登基,当了六十年的皇帝。是中国在位最长的皇帝。一口气生了三十多个儿子,活下来的二十四个。生闺女估计也有一二十,但活下来多少,后来怎么了就不得而知了。



太子胤礽是老二,母亲是赫舍里皇后。太爷爷是辅政大臣索尼,舅姥爷是索额图。标准的皇二代,富贵逼人。皇后生下胤礽就难产死了。而康熙一改满人不理太子的规矩,直接立胤礽为皇太子。不出意外,康熙驾崩后 他顺理成章的是大清的新皇帝。



大清的规矩,阿哥出生后在宫中生活学习 ,待到成年便搬出皇宫居住,或开衙建府。而太子则一直留在宫中。康熙对这个太子还是喜爱有加的,政务闲暇至于还会抽空教太子读书骑射。待到成年也将一些事物交由太子搭理。满心热情的培养这个大清的继承人。



然而事情没有按照老爷子的想法走。随着康熙年龄日渐增长,精力也一日不如一日,所以很多政务都交给儿子们去处理。而这些儿子们也是优秀,处理政务得心应手。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势力。不再是太子一家独大。



面对其他阿哥的崛起,自小在权利核心的侵染,太子自然不会无动于衷。也加大培养自己的心腹和势力。太子年富力强,又是皇太子。朝廷上有舅舅索额图。无形中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而康熙作为少有的圣君,自然不能容忍任何人染指自己的权利,包括自己的儿子。便对太子逐渐心生不满和防范。



矛盾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爆发了,康熙下诏废太子。太子被废,其他阿哥觉得有机会 便趁机做大。而康熙心里还是喜欢这个太子的,最终把其他势力打压下去,复立太子。



太子复立,不是想的是谨慎为事。而是挟私包袱,放纵手下贪污腐败。不仅如此 ,太子竟策划提早登基。康熙最终还是忍无可忍再废太子圈禁起来。



康熙是彻底放弃了太子。这其中也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矛盾。只是胤礽自小为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多年,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带来挑战,矛盾自然不可调和。而太子自小幽闭深宫,无法走入朝野了解时局。而其他阿哥则不然,对大清对社稷有更深的体会和了解。



康熙晚年倦怠政务,帝国已显疲态。他心里清楚太子不是可以扭转颓势的人。废太子另选贤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太子落败也是必然......

3

胤礽是康熙的第一任皇后赫舍里氏所生,他母亲当天就因难产死了,康熙非常喜欢这位皇后,两人13岁就结婚,算是青梅竹马,第二年也就是1675年,康熙立胤礽为皇太子,但并不是像电视演的,在皇后生命垂危时立的,是后来外部环境和朝廷政局导致的康熙提前立的。

胤礽的母亲赫舍里是康熙青梅竹马的皇后,开国功臣索尼孙女,康熙前期维稳赫舍里家族功不可没。

清朝努尔哈赤时,曾按嫡长子制,首先立了皇长子褚英,后来被努尔哈赤杀了,又立了二儿子代善,因犯错被废了,这种情况下努尔哈赤干脆不立嫡长子,就由几个王公贝勒开会推选,但是这样有个问题,如果贝勒结盟权力太大后,会影响皇权,顺治的多尔衮就是例子,所以康熙长大后,总结前几任立皇储的经验,还是决定按嫡长子制。

胤礽,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两立两废,终成苦果。

另外,康熙按嫡长子制立胤礽为皇太子是在1675年,正好是吴三桂举旗时,陕西提督王辅臣叛变的一年,王辅臣投吴三桂后,迅速占领了四川、陕西,加上吴三桂占领的南方,整个中国有半壁江山落入吴三桂之手,康熙焦头烂额,随时可能国破家亡,他为了身后事开始打算,立一个皇太子,万一自己死了,有人承继大统,所以按嫡长子制立了胤礽为皇太子,一是立皇储,二是对赫舍里家族的肯定,三是免得一堆皇子争储内斗,四是万一自己挂了有人接班。

胤礽二次被废后,囚禁于咸安宫,他在此度过了13年春秋直至死亡,图为咸安宫。

胤礽在4岁时也曾出过天花,在康熙亲自看护下,才痊愈,康熙对这个没妈的孩子格外爱护,当年明珠支持皇长子胤禔想跟胤礽掰掰手腕,立即就被康熙罢官了,但这样爱护下,胤礽表现的非常贪婪,什么都要用最好的,而且比较冷酷,康熙生病了他表现的很冷漠,让康熙不满,1708年55岁的康熙去木兰围场狩猎,一天晚上发现自己帐篷外有人偷窥,并带着武器,报告说是皇太子胤礽,康熙觉得性命受到了威胁,大怒,废黜了皇太子。

胤礽死后,雍正追封为和硕理亲王,葬于黄花山理亲王园寝,墓现已成废墟。

废了太子后,康熙十几个儿子开始争储,互相结党、互相揭发,康熙一看不行,冷静后又恢复了胤礽皇太子,但争储矛盾并没有结束,1710年爆发了沈天生贪污案,审讯时牵连到了皇太子,原来胤礽在秘密进行提前登位的计划,曝光后康熙再一次废黜了皇太子胤礽,并把他圈禁在咸安宫,最后幽死在了圈禁之地。

4

胤礽由皇父康熙一手带大,耳提面命,时时勤导,时皇帝对太子的下血本教育颇让诸臣惊叹。

其一,胤礽的聪明绝顶,又肯不要命的读书,因而他的成绩很好,四书五经,政书通鉴等古代传统教材统统不在话下。故例行在众大臣之前讲书让康熙狠狠骄傲了一把。 也许鲜有人知,他不仅本国知识不在话下,甚至还追随乃父景仰起了外国文化。康熙喜爱西方科学文化,故他也愿意将此教授给自己最重视的儿子。

其二,年轻时的他谦和懂礼,为年老诸师父看座、赐食,尽管学习很好却仍很谦逊地表达自己还不够精深,让卑下惯了的诸师父“不胜惶悚”,受宠若惊。

其三,文武双全,自不用多说。时人对他的字的评价最高。大概他的字体有康熙的影子,也不乏他自己的风格。

其四,彰显大国储君风采。笼络汉族文人 也是康熙授意。太子与江南名士的交结同样给他们留下了良好印象;而与外国传教士的交往更是彰显泱泱大国储君的风华绝代。

其五,不俗的政绩。数次监国多少减轻了康熙帝的负担与后顾之忧。保成的负面评价数不胜数,似乎世界上所有的罪名都能安在他身上。但事后他爹却又努力为其开脱,二立太子诏上的太子居然又成了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但他长期养成的坏习惯却是不可否认。

我觉得看待任何人物都应持正反两面去评,保成绝不是某些狗血影视小说里那么懦弱不堪,若如此他怎么可能稳居储位将近40年?除非在位的皇帝是无道昏君。

5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关注葛大小姐,天天历史故事!)


爱新觉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母亲是孝诚仁皇后赫舍里(赫舍里的父亲是领侍卫大臣赫舍里·噶布喇,爷爷是辅政大臣索尼),赫舍里作为康熙的结发妻子,12岁嫁入皇室册封为皇后,二人感情很深厚,赫舍里的长子夭折,生次子胤礽时难产去世,年仅21岁,康熙对这个嫡长子非常看重,刚满周岁就确立他为皇太子。

而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赫舍里成了叔叔索额图的女儿,胤礽刚出生就被立为太子,这是为了剧情需要,与历史是不符的。

胤礽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皇太子,出生就自带光辉,他也没有辜负康熙的期望,自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还熟练满洲弓马骑射,康熙外出,他数次担任监国,在朝廷内外颇有威名,远不是《雍正王朝》中那个只会泡老爹码子、从国库借钱、一问三不知的窝囊太子,为了突出雍正,胤礽在二月河的笔下受老大委屈了。

这是胤礽19岁时的书法作品

康熙是这样评价胤礽的:

“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这个评价是胤礽第一次被废除太子之后。

“二阿哥(胤礽)何曾不好?二阿哥学问骑射艺能,并无可议之处。”这次评价是胤礽第二次被废除太子6年之后,也就是康熙57年做的评价。

那么,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礽为什么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最终成全了胤禛呢?

其实,胤礽两次被废除不能全部怪在他的身上,他也是一个受害者。

首先,胤礽被封为太子后,他就成了众兄弟们的靶子。

清朝没有沿袭明朝的制度,明朝一旦确定太子,其他皇子们都要分封出去,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则不同,虽然确立了储君,其他皇子依然住在京城,更要命的是,康熙给了这些皇子们非常大的权力,康熙三十七年,皇长子胤禔封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禩封为多罗贝勒,受封的皇子参与朝政,分管六部,称为掌部阿哥。

这次分封,直接结束了太子胤礽一家独大的局面,间接削弱了太子的力量,而受封的皇子随着权势的增加,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野心。清朝从来就没有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皇太极、顺治、康熙都不是嫡长子却都继承了皇位,这就为其他皇子争夺皇位埋下伏笔。

太子胤礽成了各位皇子们共同的靶子,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就算胤礽再有本事,也会露出破绽,一旦被竞争对手抓住,就大做文章,压力那是相当的大。

为了争夺继承权,老大胤褆甚至使出了魇咒太子的邪恶招数,简直是不择手段,可以想象其他皇子背着康熙也没少干缺德事儿。

由此可见,在册立太子这件事儿上,康熙是有责任的,虽然他册立胤礽为储君是出于宠爱之心,但是间接上他却把胤礽放到火上烤。

其次,过早设立太子,造成皇帝和储君两个权力中心,早晚会发生矛盾。

胤礽作为储君,看上去光鲜亮丽,其实非常危险,兄弟们的竞争虽然让他头痛,而最大的威胁却是来自于康熙。

因为康熙太长寿了,活了69岁,当了61年皇帝,胤礽的储君就当了36年,翻遍历史,长时间当太子的大多没有好下场,汉武帝时期的刘据当了30年太子,结果父子反目成仇,刘据身死;朱元璋的时期的朱标当了25年太子,最后死在朱元璋前面了。

太子当久了,就要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是不可避免的,这样就形成了两个权力中心,晚年的皇帝最怕太子逼宫,很容易激化父子间的矛盾。

胤礽第二次被废,很大原因就是步兵统领托合齐与兵部尚书耿额在官员聚会的宴席上公开发表同情太子的言论,卫戍司令和国防部长都站到了太子一边,康熙当然警觉了,当年梁武帝萧衍86岁被活活饿死,李渊被李世民夺取皇位后,软禁在宫中,马嵬兵变后,失去兵权的李隆基只好让位给儿子李亨。这一点,康熙看的非常清楚,所以,他很快就二废太子。

第三,胤礽德不配位,不是当皇帝的最佳人选。

康熙曾经评价胤礽“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其实,这是前半句,后半句是“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由此可见,康熙对胤礽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是满意的,但是对他的德行是打了差评的。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跟着康熙到热河,途中皇十八子胤祄患有重病,康熙老来得子,对胤祄的病非常担心,慌慌张张去探望,却发现胤礽对弟弟的病情毫不在意,便批评他没有做哥哥的样子,没想到胤礽却敢和康熙顶嘴。

返京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半夜悄悄靠近他的大帐偷看,康熙吃惊不小,甚至怀疑胤礽有“弑君”的嫌疑。

胤礽第一次被废黜后,行为疯癫,甚至一度被康熙以为他是被鬼附身。后来,胤礽再次被复立为皇太子后,储君之争并没有缓解,紧接着出现了托合齐、耿额结党案和户部尚书沈天生等串通户部员外郎伊尔赛贪污案,胤礽均牵扯其中。结党案最终被人告发,并升级到胤礽联合托合齐等军方人员逼康熙退位,皇帝和储君的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从塞外回来的康熙立即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至此,胤礽彻底从皇位争夺战中出局,被圈禁在咸安宫,直到雍正二年,死在咸安宫,享年五十一岁,追封和硕理亲王。

欢迎关注、转发、评论,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读有趣的历史!

6

胤礽是如何做到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长城说历史)

胤礽是康熙的大儿子,也是康熙原配妻子所生之子。同比几个阿哥来讲,他有很多别人享受不到的待遇。在九王夺嫡中,胤礽也是被利用了好多次。九王夺嫡前,胤礽可以说有一手好牌。而在九王夺嫡,却把这手好牌打坏了。

接下来长城君详细的聊聊,胤礽如何把一手好牌打烂?

胤礽的一手好牌

说起胤礽,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在他刚出生就难产而死,当时其母亲只有21岁。当时,康熙皇帝非常伤心,下定决定要亲自抚养胤礽,并亲自教育。在这之前,康熙有一个儿子夭折了,因此,对这个儿子非常好。胤礽生下来不得一个月便被封为太子,可以说,非常幸运,待遇非常好。

从小胤礽贵为太子,在各方面都好,不能让康熙失望。胤礽聪明好学,骑射也非常好。作为满人,又是太子,如骑射不好,那就笑掉大牙了。有一次,康熙带几个皇子前去狩猎,太子胤礽基本都是百发百中。

在从处理政务上,也得心应手,平时也非常勤奋,康熙几次的御驾亲征,都是太子胤礽在处理朝政。有几次,康熙还夸奖胤礽治国有方,很好的处理朝政,康熙皇帝对他也非常有信心,也比较信任。

如何把好牌打烂

这要从九子夺嫡说起,那时太子胤礽已经当了30余年的太子。

其一,从时间上,也是比较长,但凡是个人,都很难熬。明明是太子,眼看都要当皇帝,可是,康熙一直不传位。这让太子胤礽有些熬不住,说白了太急了。

其二,当康熙要下令追讨欠款之时,太子胤礽比较急,因为他欠的比较多,虽说由老四胤禛负责。可是,老四胤禛做事比较认真,国库欠款还要在十日之内交齐,不归还者,要进行抄家。这让太子更急,最终导致卖官还国库欠款,让康熙知道后十分失望。

其三,太子胤礽做了出阁之事,让康熙更加失望。其实,这件事也是被人利用的,最终此女子也没有捞到好下场。

其四,胤礽最后听信手下之言,调动兵力想逼康熙退后,可是,此次行动提前被康熙皇帝预料,刚出动就被康熙派去的人所擒获。这一次彻底的被康熙所失望,导致终身圈禁。

太子胤礽也被老八胤禩坑过;也被老四胤禛坑过,只是老四胤禛不知道而已,因为由邬思道在后面操纵。

长城君曰:太子胤礽被康熙两次废除,说明他自己没有明智之举,所做的事情都有些糊涂。明明可以做皇帝,但是,所做之事被他人所利用,导致康熙对他彻底失望,最终老四胤禛做上皇帝,称为雍正皇帝。

【文:长城说历史,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本文原创,抄袭必究,如认为长城君分析的可以,请留下您的点赞,收藏,转发,评论以及关注,谢谢。】

7

我是不白哥哥,纯手机打字,回答几点:

一、父亲康熙太优秀、抑制了胤礽的发展

康熙的文治武功,无需赘言,在位六十一年,且从小就把胤礽带在身边宫中培养,时间上、空间上无形中抑制了胤礽的天性和发展。让胤礽内心深处孤独、自卑、抑郁。简单说,自己自制力、毅力不强,很容易因为性格上的缺陷露出破绽。

二、兄弟众多且相当优秀

著名的“九子夺嫡”,大家耳熟能详!且不谈二月河小说家语,看看胤礽成年这帮兄弟,老四老十三、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其他闲人都文武才智俱佳,对胤礽太子地位造成了冲击。

三、康熙超长待机,太子备胎时间太长

当了四十多年太子,也给政敌们留下太多时间,让政敌们一波一波创造太多机会背刺。

四、天下承平,胤礽没有立功立德机会

虽陆续外有战事,但是康熙时代,整个社会环境海河清宴,胤礽基本没有机会以皇太子身份去建功立业,只能老老实实在紫禁城修炼。看看今日之大不连颠查尔斯老太子,就能体会当日胤礽之无用无奈无趣了。

8

诚谢邀请。

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立胤礽为太子。胤礽时年三岁。此时的康熙,万想不到,历史给胤礽的定义居然是清朝的第一位太子,中国历史中最后一位太子。

不过,康熙自始至终都在刻意的培养这位皇太子。太子身边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当时代博学鸿儒,比如汤斌,耿介。而且,康熙皇帝还亲自投入到了皇太子的培养当中去,为他选择教科书,甚至有时还会和太子的老师起冲突。同时,太子在学习文化的时候还不忘记学习满人的弓马骑射。

康熙的心理,是要把他培养成天下第一皇太子的。当皇太子逐渐成熟,康熙便给太子提供了很多摄政监国的机会。意在历练太子,同时在日后接班的时候,能够适应复杂的形势。

不过,问题问太子的一手好牌。实话讲,在胤礽的皇太子生涯当中,哪里有好牌?按照中国历史中的惯例来讲,皇太子的身边会有一个秘书机构,也就是他的老师们。这些人在皇太子继位前,带其读书,并且为其抵挡朝中洪流。日后太子变为皇帝,这些人便位列三公,飞黄腾达。

可是,康熙在太子读书期间,不断的离间太子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甚至说不断的更换老师。这样如此,太子便没有了可靠的文官集团为其保驾护航,流言蜚语之下,太子位危矣。

不仅如此,康熙还将些莫须有的疑虑安在太子身上。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被处死。索额图虽然与皇太子过从密切,从血缘上来说还是太子的叔姥爷,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太子和索额图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而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列举皇太子的种种恶行,其中一大罪状就是,太子想给索额图报仇,妄图谋逆。

实际上,皇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原因,就是康熙皇帝担心太子会谋逆。接着胤衸去世的由头,就把他给废了。

然后说了太子种种不孝,后来康熙又觉得这事有点打脸,又重新把胤礽立为太子。这回太子可就不管不顾了,毕竟废了再立,如果再废的话,皇帝将毫无威信可言。

玄烨将责人,处人,逐人的权力,一概交由胤礽。之后,康熙皇帝又担心自己做虚君,横下心来又把太子给废掉了。理由当然还是太子的不对。

实际上,有关于康熙废太子一事,很多清史家都在强调是康熙的过错。孟森先生讲是康熙惯着胤礽,姚念慈先生讲是康熙患有严重的被迫害妄想症。

无论怎么说吧,康熙皇帝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反倒是造成了清朝的一大笑话。而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明着说,是秘密建储一事的起因。暗着说,这件事请一定程度上在加强着君主专制。

9

比起其他皇子来,胤礽的确有一把好牌。

一是血统高贵。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的原配赫舍里皇后。赫舍里皇后出身于世勋家族,她的先祖是开国功臣,祖父是辅政大臣索尼,哥哥是当朝大学士索额图。

二是年幼被立。胤礽出生即失去了生母赫舍里皇后,康熙面对难产而死的赫舍里皇后,心里悲痛不已,又想到他和赫舍里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承祜,于是在承祜忌辰,把才1岁的胤礽立为皇太子。

三是深得宠爱。由于胤礽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康熙对他极为怜爱,没有把他交给别的嫔妃抚养,而是亲历亲为。一边日理万机操劳国事,一边还对胤礽细心养育,悉心培养。

(胤礽剧照)

胤礽在康熙的指点和培养下,最终成为一名众人赞不绝口,康熙也深以为傲的储君,那么他的优秀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其一,学有所成。

在对胤礽的教育上,康熙是一毫也不马虎,他先后为胤礽挑选了张英、李光地、熊赐履等名师大儒为他讲学授课。

胤礽在学习上非常刻苦,他勤学好读,在年少时便能对康熙所考倒背如流,并对所学内容有独道见解,因此深得老师夸赞。

帝师汤斌在《汤子遗书》中评价:

“皇太子自六岁学书,至今八载,未尝一日间断。字画、端楷在欧、虞之间。”

除读书外,胤礽骑射也极为精湛。

《清实录》中就曾记载:“上幸景山,命皇太子骑射,连发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圣意大悦。时太子睿龄方六岁。”

聪慧再加上刻苦,胤礽最终成为文武皆备的人才。不光精通满汉蒙文,还在书法字画和骑射上成绩斐然。

(康熙剧照)

其二,善理政务。

康熙亲自做胤礽的治国导师,亦是淳淳教诲。

待胤礽治国的理论知识充裕之后,又将他带在身边,巡游民间,使他“望其谙习地方风俗,民间疾苦”,好让他在以后决策判断的时候有所参考。

康熙亲征噶尔丹在外有10月余不在京师,便放心让胤礽监国,代理军政事务。

据《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中记载:“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可见,对胤礽多么放心。

其三,恭敬孝顺。

胤礽由于从小就得康熙亲自抚养,因此和康熙极为亲近,父子之情也非常深厚。

康熙每次出巡或征战,胤礽对他都颇为挂念,勤以书信问候。

据《清实录》记载:“臣从来依恋膝下,习以为常。今自三月二十一日,奏章近二十日未畿回示,臣心寝食不宁。”

如此书信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颇多,无不彰显了胤礽为臣为子的恭顺孝顺。

因此,优秀的胤礽,不光成为康熙的骄傲,还得到朝臣的夸赞。就连外国使臣也给他很高的评价,甚至断定他将成为继康熙之后又一伟大的皇帝。

(九子夺嫡)

那么,胤礽又是怎么把这一手好牌打烂的呢?

一、党羽众多。

胤礽从康熙十四年到康熙四十七年第一次废黜太子之位,做了33年太子。

由于胤礽是明立太子,因此朝臣们都知道他将来早晚都要做皇帝,所以很多大臣为了图个锦绣前程,纷纷依附于胤礽。再加上后来康熙又让胤礽监国,代掌国政,于是擅长投机的大臣们,更是趋之若鹜。这样一来,胤礽的势力非常强大。

身为最高统治者的康熙,虽说以胤礽为傲,但当皇权受到威胁时,矛盾也就难以避免了。

二、僭越礼制。

胤礽是诸皇子中最为受宠的一个。

早在康熙十八年,京师发生地震,朝臣认为是宫中大兴土木引发天怒,所以上奏请求停止正在建设的宫殿。康熙同意将其他宫殿的修建停止,唯独东宫建设继续进行。

康熙二十五年,康熙命大臣逢节日,必须对胤礽行二跪六叩拜大礼,同时下旨,要求对太子名讳要避讳。

康熙对胤礽的特殊对待,让胤礽渐渐养成了不可一世,傲慢无礼的性格。

康熙是位主张节俭的皇帝,出巡住的行宫亦很简陋,但胤礽却挑三拣四,对所住常常报怨不止。

除此外,胤礽铺张奢侈,宫中例行俭省,就连康熙也把用度缩了又缩,但胤礽却挥霍如故,每月所用都超过康熙。

另外,胤礽违礼僭制,常常将本该是皇帝才能享用的东西据为己用,因此康熙对他的不满日益增多。

(索额图剧照)

三、被众孤立。

胤礽由于从小身份就是太子,其他皇子对他心里充满了妒忌和不满。虽说皇太子之位只有一个,也应该是大家公平竞争才是,现在由于胤礽的原因,导致大家都没有机会搏一搏,换谁能高兴呢?

所以,皇子们对胤礽的一举一动,都盯得很紧,只要胤礽说了不恰当的话或者有不合适的行为,他们立刻就向康熙报告,并极力丑化和诬陷胤礽。

四、皇子分权。

康熙不光只精心栽培皇太子胤礽,对皇子们的教育也非常上心。所以,皇子们从小都受到极好的教育,长大后,还得到了很多政务实践,在政事上有着很强的处理能力。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给成年皇子们进行了册封,同时将内务府和中央六部的职务,分别交给成年皇子们。

康熙的本意,是希望这些成年皇子能成为胤礽的辅佐大臣。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分解了胤礽的权力。

众皇子手握权力后,并不满足于做个忠心的大臣。他们结党营私,暗中与胤礽作对,并常在康熙面前说胤礽的不是。

这样一来,胤礽就感觉受到了威胁,只好求助于舅舅索额图。于是康熙大怒,将索额图拘禁饿死。

被剪除了势力的胤礽愈发不安,唯恐太子之位不保。

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围场打猎时,他最宠爱的皇十八子胤祄重病。当时,胤礽不仅毫无关心之意,反而还在夜间鬼鬼祟祟,靠近康熙行宫帐外偷窥。

在皇子们的推波助澜下,本就矛盾重重的康熙和胤礽,终于父子反目,导致本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胤礽,最终遭到废黜。

虽然后来康熙为了平息九子夺嫡之乱,又恢复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可是破镜怎能重圆,胤礽担心再次被废,于是结党逼宫,最终让愤怒的康熙再次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

(参考史料:《清史稿》《清实录》《汤子遗书》)

10

“臣以为太子虽有错,错不在太子一人;太子虽有过,过不至于废黜。皇上适才说太子不尽职,我请问: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雍正王朝》)。



大爷、三爷、四爷、八爷、九爷、十爷、十四爷,这些人个个都想要胤礽这个储君的位置。当然历朝历代的皇子皇孙有哪个不是想要这个储君的位置呢?但是与其他朝代不同的是,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参与的皇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单独放到任何朝代都能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君”,想想看让这些人觊觎着,谁能不慌。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些皇子不但有能力,还有权力。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三月,康熙大封已成年的诸皇子,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胤禛、胤祺、胤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之后康熙为了锻炼这些皇子,他将他们悉数放入朝中参与国家政务,并分拨佐领,各有属下之人,分管六部等国家机构。如此,因康熙的有意为之,这些有能力的皇子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利用康熙赋予的权力在朝中大肆培养忠于自己的党羽,当时佟国维、马齐、张廷玉、隆科多等朝中重臣悉数都分属各皇子。



想想看,储君的位置就一个,可要想要这个位置的却有数十位皇子,这些皇子都是有能力有权之人,如此必然就会引起激烈的争斗。

正如《雍正王朝》中胤礽的师傅在朝廷与众人争辩太子有无过错所说:“自从太子辅政以来,六部公卿有几位大人尽职辅佐太子善为谋政;皇上说太子不修德,上书房几位重臣都有匡正德失的职责,佟国维、马齐、张廷玉几时对太子赞善匡失;诸位皇子除一二位辅助太子理政,其余的各位阿哥谁不是各自为政、阴为绊阻,甚至还有暗中魇镇者”。



是的因为康熙的有意为之,让那些皇子在朝堂上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势力,为了争夺这个储君之位,他们指使着手下的官员是百般陷害于太子胤礽,看到太子出错,他们非但不劝阻他改正,反而是故意唆使,或看着他放大这个错误,同时是对康熙百般说胤礽的不是。而有些诸皇子更是直接设计让太子出错,即使他不出错,他们也会想办法让他出错。

综上所述,可以说不是胤礽自己把一手好牌打坏,而是诸皇子或设计,或逼迫,或陷害的让胤礽把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坏。



说实话,胤礽本是一个十分合格的储君。身为一国储君,他具有不俗的政治才能,康熙三十五年、三十六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之际,先后有十多个月的时间不在京城,而这段时间就由胤礽负责监国,替康熙全权处理朝政事务,“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

那在这十个多月的时间里,胤礽处理朝政处理的怎样呢?康熙在这期间,曾经给胤礽数封朱批,在一份朱批中他这样说道“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能让康熙安心的在外打战,这足以说明胤礽的治国能力的确不俗。



同时在监国期间,胤礽不但得到康熙的认可,百官也皆认可于他,“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从这些事迹可以看出,胤礽绝非是一个昏庸之人,他实乃是储君之典范。但是就是这么一位贤能之君,最终的结局确是硬生生的被其他的兄弟给逼疯了,为了得到那个位置,他的兄弟是想尽办法的陷害于他,甚至是想置他于死地。如此,胤礽彻底的疯狂了,为了不失去这个位置,他想尽办法想提早登基,如此犯了康熙的忌讳,最后在康熙“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的怀疑中,胤礽被废。

只得说,胤礽败不是败在自己的昏庸,而是败在自己兄弟的阴险与陷害中,败在了兄弟的无情,败在了兄弟的绝情。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