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代帝王中,诛杀功臣最多、手段最残忍的恐怕要数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了,他奉行的原则是:你谋反,我杀你!你不谋反,我也一样杀你。
总之就是一句话:凡是有本事有威胁且不容易控制的人,不管你有没有谋反,统统都杀了,他才放心。
按照这个逻辑,朱元璋曾经的对手陈友谅,他的后代应该也是很大的潜在威胁,朱元璋应该也会斩草除根永除后患。
但是奇怪的是朱元璋并没有绝了陈友谅的香火,反而善待他的几个儿子还封了侯,其中陈友谅的一个儿子还到了朝鲜半岛,并活到了明成祖永乐一朝,可谓得到了善终。
这个人就是陈友谅次子陈理,陈理称王的地方位于朝鲜半岛上的高丽王国,他被当地人称为陈王,如今韩国的很多陈姓就是陈友谅的后代。
朱元璋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对待敌人的儿子向来都是斩尽杀绝,为何却放过陈友谅的儿子陈理,还让他到了朝鲜当了“陈王”呢?难道不怕他将来造反为父报仇吗?
也许有人会说,陈理在老朱面前只是一个小角色,根本斗不过朱元璋,所以根本没必要杀!
但是不要忘记陈理陈友谅的儿子,虽然他本人没有他父亲陈友谅那么大的本事,但是他背后的几十万旧部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旦有一天,他的旧部重新汇 聚打出他父亲的名号,拥护陈理东山再起,那就成了巨大的威胁。
朱元璋显然会看到这一点,到那时为何却不像处死功臣那样,顺手也除掉陈理呢?
我分析,其中有以下几种原因。
1、陈理本人确实是扶不起的阿斗。
陈理本人怯懦胆小,胸无计谋,鄱阳湖大战中,父亲陈友谅战死,他却只知道哭泣,如果不是张定边等大将奋力死战带他突围,他恐怕早就成了刀下之鬼。
说陈理软弱无能,从两件事可以看出来:一件事是陈友谅死后留给他几十万的军队,身边还有张定边等几员大将,按道理坚持几年应该没问题,但是他还没坚持一年,就被朱元璋大军打垮,出城投降时撅着屁股一个劲的磕头求饶,根本没有枭雄陈友谅的气魄。
另一件事是他被俘到南京后,朱元璋问他父亲怎么样?他竟 然卖父求生说父亲是个残暴的人。
这样一个可以把父亲都出卖的儿子,当然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正所谓“兵熊熊一个,将雄雄一窝”,这样一位阿斗式的后主根本掀不起什么大的风浪。
2、陈友谅的主力已被消灭。
众所周知陈友谅倾全国之力,率60万大军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决战。
他虽然兵力占优势,但是却犯了战略失误,将战船用铁链锁住,朱元璋抓住机会发动火攻,来了个“火烧鄱阳湖”大败陈友谅的汉军。
经此一战,陈友谅主力精英部队基本被消灭,其本人也被流箭射杀。失去了老爹的庇护,陈理就是一个软柿子,想造反已经没有了资本。
退一万步说,陈理即使动了造反的念头,朱元璋也不会惧他。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陈理已经被套上了“紧箍咒”,朱元璋把他安顿在金陵,身边的卫士大多是朱元璋的兵,在朱元璋的地盘上,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随时监视,一旦他敢动造反的念头,朱元璋一句话就能将他的脑袋砍下。
3、朱元璋必须要树立陈理这个招牌来笼络人心。
大家都知道当时朱元璋虽然已经称帝,但是元朝的势力依然盘踞关外,随时会南下反扑,而陈友谅、张士诚等称霸一方已经多年,虽然名义上被消灭了,但是他的残部势力依然很活跃,一旦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很可能会打出“陈理”这个招牌来闹事。
当年李渊刚刚建立唐朝时,鲁莽地处死夏王窦建德,没想到他的残部刘黑闼却卷土重来,大闹河北故地,让李渊头疼不已,如果当时李渊不杀窦建德,而是给他美女金钱把他软禁起来,那么他就能利用窦建德的威望震慑其残部。
同样朱元璋不杀陈友谅之子陈理,也是这个道理。留陈理一命,可以牵制陈友谅残部势力,相当于给自己立下了一块金字招牌,让更多的人看到朱元璋的的仁爱,便于收买人心。
此后虽然很多臣子故意想要搞掉陈理,朱元璋都挡了回去,同时他还专门安排人员护送陈理到朝鲜半岛,让他远离政治的旋涡,此后他在朝鲜半岛的高丽王国定居并开枝散叶,如今韩国很多陈姓,就是陈友谅的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