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

2020-09-25 11:01阅读(68)

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天不助诸葛亮。即便诸葛亮下令追杀司马懿,由于苍

1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天不助诸葛亮。即便诸葛亮下令追杀司马懿,由于苍天助曹,也不会对司马懿构成任何危害。

以前豹眼总认为司马懿这人很窝囊,而且很坏,隐藏很深,最后篡夺了曹魏的江山;认为诸葛亮一生忠于刘备、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而,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了解了一点历史之后,感觉远非如此,对于诸葛亮装神弄鬼很不感冒。现在反而是越来越喜欢这个老懿子司马仲达。

在豹眼看来,无论政治还是军事,司马懿一点也不比诸葛亮差,甚至要超过他。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拿司马懿一点办法也没有,这就是例证。

诸葛亮用了空城计、火烧上方谷、祈禳大法等等,但丝毫没有把司马懿咋地。

反而是司马懿通过使者了解了诸葛亮的食饭量,就断定诸葛亮活不了几天啦。而且司马懿也会观看天象,看到大星自东北坠落西南,就知道诸葛亮已经死了。

司马懿看到诸葛亮安营下寨之法,深以为诸葛亮是天下奇才,那是司马懿会做人、爱学习。

火烧上方谷,那是演义为了可读性增加的艺术色彩,不可以过度地解读,否则,就没有趣味了。

既然诸葛亮能向风伯借来东风,为啥就不能向雨师请求不要有这西雨;既然神机妙算,咋就算不出有这西雨,为何不早在司马懿逃亡的路上设下伏兵哪?

一切的一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那都是借口,为了自己的失败找一块遮羞布。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而把这一失,归结于天意,那就是唯心论。

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事先策划不周导致了失败,不可以归罪于天,那是逃避责任。

在豹眼看来,事后诸葛,找出失败的原因,远比以“成事在天”遮掩失败更可取。

2

“天不助我,而助曹”一说出现在新三国,而在老版本中,诸葛亮最后说的一句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死对头,因为有着司马懿的存在,才使得诸葛亮的北伐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功而返,甚至是有所损失。当然,这并不是说司马懿这位冢虎比诸葛亮这位卧龙厉害多少,而是因为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谨慎的人。正是因为两人都用兵谨慎,且又每次能够猜对对方的心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诸葛亮作为率兵出祁山的主动一方,常常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而司马懿被困上方谷一事,就是诸葛亮针对司马懿而设的计谋。当时,诸葛亮为了能够清除司马懿,其一方面命令马岱将葫芦谷的后路阻断,在里面暗射伏兵;同时,又命令魏延做疑兵去诱敌。两者以七星旗为方向,七盏明灯为暗号。

从诸葛亮的布置中,其实不难看出,无论是马岱,还是魏延,他们所率领的士卒都不会太多。毕竟,如果士卒较多的话,不仅会引起司马懿的注意,达不到埋伏的效果,更是会让行动操作起来很不方便。换句话来说,诸葛亮是希望一次性能够把司马懿解决在上方谷的,而不是说要进行第二次。

但事与愿违,诸葛亮的计谋很成功,也的确把司马懿引进上方谷而进行火箭射击。但是,正当这个时候,老天突然下起了雨来。正是因为这样的戏剧性变化,让司马懿有了一线生机。

一方面,司马懿虽然中了魏延的诱敌之计,但其只是率领中军追击而已,其余人马还是以三五千一队,一二千一队在祁山大寨附近活动,且祁山大寨和上方谷的距离并不是很远。另外,还有张虎、乐綝两位名将后代各自率领着五千兵马在后方接应。

可以说,当一场大雨下来时,本已有死志的魏军突然涌现一股求生意志,他们爆发的力量根本不是马岱,或者是魏延这五六百蜀军能够抵挡的,这和魏延的个人勇武无关。毕竟,他们的大后方还有魏军不下一万的接应大军。

另一方面,因为蜀军是以七星旗为方向,七盏明灯为号。因为刚放出一把大火,又突然有雨水浇灭,二者结合所产生的烟雾还是较大的。而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虽然能够在山谷上看到司马懿,以及张虎等人的举动,可以命令摇旗,但是马岱和魏延等人却看不到,视野不够。

最后,诸葛亮是是一个比较相信“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玄学之人。譬如,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时候,在胜利回师的途中,经过泸水时,江面突然狂风大作,孟获说是之前战死异乡的士兵作怪,要以人为祭品才能够平息。但是,因为他不想沾染过多的杀孽,才用馒头(音谐蛮头)来代替。当然,还有华容道关羽放曹操,以及黄承彦放陆逊,等等一系列事件。

从这些事件中,不难发现,诸葛亮是一个很讲究一次性解决问题的人,而且如果事情扯上一些神秘因素的话,他就会以玄学中的一些理论来说服自己,甚至是以理服人。因此,司马懿在上方谷能够逃脱掉,以诸葛亮的观点看来,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奈何“天不助诸葛,而助曹。”

3

在三国演义当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可谓是一对千载难逢的对手,司马懿的地位并非是像周瑜一样,他本人的才智谋略和诸葛亮旗鼓相当难分高下,也正是因为司马懿的存在,才给诸葛亮的北伐大业带来了诸多阻碍。

而在三国演义中,上方谷一战,原本诸葛亮已经设好伏兵,成功的将司马懿所引入到自己所设的圈套之中,并且在火攻的威势之下,司马懿可以说是已经走投无路,根本没有机会再翻盘了。剩下的只是慢慢的等待,最终到生命的尽头。而此刻在诸葛亮的心中终于也可以放下一切负担,因为面前这个十分难以对付的人马上就要烟消云散,阻挠自己完成北伐大业的一大块障碍,也成功地将其毁灭。想当年在赤壁的战场之上,周瑜和诸葛亮就是凭借着这样的一把大火,完全的将曹操所率领的20多万精锐一扫而光,成功的粉碎了他统一天下的图谋,并且为孙权和刘备争得了喘息和扩展自己势力的时间,这才为自己日后帮助刘备奠定三分天下的机会。可以说诸葛亮是因一场大火而成名,而此刻这把大火或许也会让他成功的在完成自己理想目标的路上再添一把动力,但是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雨却完全将诸葛亮已经早已筹划良久的谋略一起的冲散了。

而在三国演义这本书当中,当诸葛亮看着倾盆而下的瓢泼大雨,便发出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样的感叹,当然虽然大雨可以短时间的帮助司马懿摆脱火攻的困扰,但此刻他仍旧处在诸葛亮的包围圈当中,所以此刻占据优势的应该还是诸葛亮这一方。倘若此时能够派遣追兵加以捕杀和围剿,那么诸葛亮定能让司马懿九死一生,尽管不能够取他首级,但依旧能打败魏军。不过我们从三国演义的描述当中看出来,司马懿最终还是成功的逃脱了,这或许很大程度上与书中所描绘诸葛亮的放弃捕杀有莫大的关系,但是这样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吗?

关于这样情况的发生的可能性仍旧是十分的值得人们所怀疑,因为在战场之上,所对垒的双方之中,凡是有一方把握了必杀的机会,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像诸葛亮这样能够成功地将司马懿引入到自己的圈套当中,那么司马懿本身就是已经九死一生了,纵然火攻不会成功的完成效果,那么他一定还会有后续的补救措施,然而在书中却把诸葛亮完全描绘成了一个信奉天时的人。这样对于从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的做出新的决策的统帅来说是非常不吻合的。而诸葛亮也一向是一个心思细腻之人,他也不会采取如此武断的措施去放弃眼前的大好机会,从他个人的性格来看,尽管此次伏击不成,他肯定也设有其他的备用措施来防止司马懿逃脱这个圈套,书里所描绘的这些个情节,是并不符合诸葛亮本人的性格和做事习惯的,因此这个可能性还有待考证。

据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描绘的一个场景,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三国演义故事性的需要,而这种故事性并非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要知道如果拥有剿灭司马懿的机会,那么纵使天降大雨,诸葛亮本人也必然不会放他逃走的。所以说,在上方谷一战当中,面对天降大雨,诸葛亮却并没有派兵追击,这样的描述似乎没有任何可说服性。从小说的角度来讲,诸葛亮可能会做出这样的一种行为,因为三国演义里起码把诸葛亮描绘成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神人,正如一些人所描述的那般诸葛亮近乎妖。

之所以会出现诸葛亮大喊天不助我而放弃派遣追兵,诛杀司马懿这样的情节,或许完全就是为了符合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需要,而并没有从现实的角度去出发考虑事实。而诸葛亮在这场失败之后,便很快走向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这方面也和事实上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小说中这场埋伏的失败直接促成了多日积累在诸葛亮身上的疾病得到了一个大爆发,最终让他的身体一落千丈,最终走向油尽灯枯的时刻。这一方面的描写还是有些贴近真实情况的,毕竟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本人夙兴夜寐,不管军中大小事务全都由自己所裁决,如此的繁重的工作量之下,必然很难拥有一个比较健康的身体。

4

诸葛亮在火烧上方一仗时的表现,表面上确实让人费解。既然,上方谷是诸葛亮呕心沥血布置的一个大陷井,依诸葛亮谨慎的性格,为什么不留一手,在山上多布署一些弓箭手,要知道,蜀军的无当飞军,和诸葛亮发明诸葛连弩,那是可是令魏军闻之色变的兵种。真那样话,就是有一百个司马懿也活不了。可是,上方谷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父子一命。诸葛亮听说后,也只是说了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也没有下令士兵继续追杀。看起来,诸葛亮的举止有点怪异,可仔细分一下,也在情理之中。

一,诸葛亮没有多余的兵力。

诸葛亮布置在上方谷消灭司马懿,一是因为上方谷地势险要,的确是一个打埋伏的绝佳之地。没有这种地理优势的帮助,单凭蜀军的力量。要完成这么大规模的伏击战是不可能的。二是诸葛亮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在某种程度上讲也过于自信,毕竟,木牛,流马,诸葛连弩不是谁都能制造出来的。所以,上方谷内的地雷和干柴的威力有多大,他比谁都清楚。也就是说,诸葛亮有绝对的把握,一旦,所有计划都能如愿,无需布署更多的兵力。

由于,国力所限,蜀汉北伐时的兵力本就不多。大致有七,八万人马。为了保证火烧上方谷能够成功,还需要其后辅助动作,如坚守大营的人数,伪装屯田的人数,后续攻打魏军大营的人数。一番兵力布署下来,多余的兵力就所剩无几了,这也是,担任引诱任务的魏延只能领五百人的原因所在。

二,诸葛亮是一个信命的人。

诸葛亮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为了理想矢志不渝,带领弱小的蜀汉,一次次以弱攻强,毫不畏惧。

但是,他又知天理,信天命。如,在刘备攻打西川时,他千里迢迢派马良给刘备送信,提醒他:太白星处在雒城上空,主宰将帅,一定凶多吉少。

五丈原上,他知命不长久时,做的那场续命的法事,慌乱中,魏延踏灭了主灯时,姜维大怒之下要杀魏延,诸葛亮拦住了姜维,并说:此吾命当绝,非文长之过也。

这种性格决定了,诸葛亮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刚强的人。但是,刚强的表面下,也有他柔软的一面。一旦,有东西能击到这个柔软的地方,结果,就很危险。

上方谷的这场雨,就是那个击到他心中柔软地方的东西。受到打击的诸葛亮心中知天理,信天命那一面又泛了上来。

所以,诸葛亮长叹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综上所述,是诸葛亮的复杂的性格和理想之间的纠缠才让做出了非夷所思的决定。

5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生病,没有办法与司马懿周旋,司马懿也并不是一直坚守不战,而是经过上方谷一战之后才决定的坚守不战,在上方谷之战的时候,诸葛亮利用上方谷的地形和地势,把司马懿引进谷底。因为谷底杂草丛生,诸葛亮早就派人在上方放火。

最终司马懿大军被大火围困在谷底不得挣扎……

而司马懿自己也认为自己要命丧于此,但哪知道上天却突然降了一场大雨,司马懿大笑,这是连上天都在帮助他,所以司马懿乘着大雨便逃出谷底。

至于为什么不乘胜追击,杀掉司马懿?

第一在当时,诸葛亮的准备并不充足,不说有没有安排弓箭手。之所以能够引司马懿进入谷底,就是因为其部下极少,才让司马懿轻敌,所以才能引司马懿进谷底。

第二就是因为当时的火势太过庞大,诸葛亮距离司马懿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诸葛亮等人在上方山丘远远的看着司马懿被火势吞灭。如果诸葛亮等人距离太近,稍有不慎也会被大火所吞噬,所以在司马懿准备逃跑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放箭,因为很可能是当时的情况确实来不及追赶,也没有办法追赶,从而导致了弓箭手的射程不够……

6

人生在世,要的就是一股心劲。领兵打仗也是如此。

诸葛亮为骗得司马懿出营对战,百般思虑,昼夜不眠。最后想到用粮草来当诱饵。

大家读过或者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为了让司马懿进入圈套,竟然在上方谷布置粮草谷堆,而且是真的粮食。

司马懿进入上方谷后,命令军士打开粮仓查验真假。

诸葛亮深谙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真理,把大军粮草真的放在了上方谷,颇有背水一战,只可胜不许败的气势。

这才使得多疑谨慎的司马懿上当,从而没有进一步发现粮草下面的火药。

当司马懿全军进入上方谷,为抢得蜀军粮草而欢呼雀跃之时。诸葛亮携伏兵粉墨登场。

上来就是带火的弓箭一通乱射。刹那间,火光冲天。一时间还没反应过来的司马懿,清醒了之后,立马带兵想冲出上方谷。

然而,碰到了早早埋伏在此的魏延大军。

怎么办?前有伏兵,后有大火,两面是悬崖峭壁,躲都没地方躲,完完全全成了活靶子。

没办法,临终相互宽慰吧。司马懿父子抱在一起,仰天长啸,难道我父子二人今日要葬身于此。

蜀军将士心中大悦,丞相真乃神人也,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把对手几十万大军消灭了。就冲这,那几堆粮食烧的值啊。

话音未落,天公不作美,戏弄了诸葛亮一番。下起了瓢泼大雨。

剧情反转。

原先以为绝无生路的司马大军,顿时有了冲劲,加上魏军的援军也来了,正在谷口与蜀军交战。

而原先欢呼雀跃的诸葛大军,被淋成了落汤鸡。好好的一场胜利,就这么被老天夺走了。

诸葛亮也是被气得口吐鲜血。

“天不助我,助尔曹”。此时的蜀军士气低落,浑然没有了气势。加上司马懿的援军也来了。

而刚刚的那一场大火,把蜀军的粮草也给烧了。

背水一战的对立面就是全军覆灭。什么都没了,还拿什么去追击司马懿。

所以说,此时的诸葛亮不是不想追司马懿。而是不能拿数万蜀军将士的性命开玩笑。

心劲没了,什么都没了,命都不久了。

7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三国蜀魏时期的死对头,二人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智谋和斗阵半斤八两。

司马懿擅长守势,面对诸葛亮的凌厉攻势向来就一个字——拖。

司马懿这样做没毛病,有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从成都运出的军粮到达蜀军大营十分困难,因此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军粮供应是个难题。

事实确如此,诸葛亮每次北伐都因粮食问题无功而返。

到后来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运输粮食,蜀军的后勤有了保障,诸葛亮的后顾之忧迎刃而解。

在条件成熟时,诸葛亮进行了第六次北伐——六出祁山。

(木牛流马运粮)

司马懿得知消息大惊,于是率军和诸葛亮在今陕西眉县一带摆开了战场。

司马懿再念“拖”字诀不好使了。他突然发现眉县有一处地方名叫上方谷,又称葫芦谷,此谷口小肚大,两边高中间低,是天然储备粮仓。

司马懿认为此处是诸葛亮屯粮之所,于是就派人进行了一番秘密侦查,果然如司马懿所料。

其实诸葛亮用得是“诱人深入”之计,故意把木牛流马运来的粮食囤积在谷中,实际上是做样子给司马懿看的,目的是把司马懿引进上方谷。

司马懿不知是计,于是亲带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一队人马偷袭上方谷,预谋夺取诸葛亮的粮食。

诸葛亮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原来他早就在谷中布下了陷阱,只要司马懿等人一进入上方谷,埋伏的士兵就会引燃柴草,一队人马就会被活活烧死。

(司马懿父子三人被困上方谷)

诸葛亮所乐见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司马懿父子三人及士兵被熊熊大火所困,司马懿一看谷口被蜀兵把守,想逃出“上方谷“势比登天,没办法三人抱头痛哭。

此时司马懿仰天长叹:“我父子三人要死在此地矣!”话音刚落,突然一声霹雳,随之倾盆大雨从天而降,大火被雨水熄灭。

司马懿父子狂喜,精神为之一振,马上组织人马逃出了上方谷。

当时诸葛亮见此情景仰天长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司马懿父子及士兵乘机逃走。

(诸葛亮)

问题来了,葛亮为何不下令士兵追杀,或者让埋伏的士兵乱箭射死司马懿父子呢?

一、其实大家想多了,火烧上方谷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杜撰的一个故事,也就是真实历史上根本没有这场战斗。

即便是杜撰,老罗也不能信口雌黄,总要遵循历史发展吧?无论司马懿父子如何狼狈不堪,这三人都不能死在上方谷。

按照书中描述来说,只要司马懿进入上方谷,蜀兵把住谷口,司马懿父子插翅难逃。

前面是死葫芦头,后面出口仅一人一马岀进,据守谷口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司马懿父子三人,出来一个射一个,总之很难脱身。

(司马懿)

但此后司马懿父子还有历史使命,如果在此地都死了,后面三国归晋就没法写了。

以后司马懿还要为子孙服务,为子孙“代魏建晋”殚精竭虑。

同样司马昭也不能死,他要为儿子司马炎开辟江山,总之三人后面还有许多故事要讲。

二、诸葛亮认为天降大雨是天意,之所以没下令追杀或射杀司马懿父子,其实有为自己开脱的意思。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尺寸之功,空耗蜀国资源,这些都应该由诸葛亮承担责任。诸葛亮找了个借口,说司马懿所维护的曹魏乃“天不灭曹,天助曹耳”。

这就为诸葛亮北伐失败找到了合理解释,不是我诸葛亮能力不行,实在是天意如此。

也就是说,诸葛亮放过了司马懿,等于放了自己一马。

(诸葛亮)

况且天才谋士不以“夺一城一寨,或杀一兵一将为上谋,而是顺天应人。诸葛亮最后说了句“天意不可违”,假如诸葛亮逆天而为,杀了司马懿父子,也许魏国会出现比司马懿父子更厉害的人。毕竟诸葛亮吃定了司马懿父子,换做另外的人就未必能掌控,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只好任由司马懿父子逃走了。

文/秉烛读春秋

8

受演义的影响诸葛亮在我们后世心中已成为一个半神般的谋士,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然正史中的诸葛亮基本上以后勤和管理朝政为主。既然问道这个问题,我们当然以演义的视角进行分析,诸葛亮看将死的司马懿被大雨救了,为什么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助曹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在演义中虽然智谋无双,可诸葛亮是一个及其信奉命数的谋士,其但凡发生战事首先都要夜观星象,根据一些天数来决定如何应对敌军。最让我们熟知的莫过于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夜观星象得出一个结论曹魏的命数并不在赤壁之战而终结,诸葛亮在根据当时的局势和任性最终选择以追兵把曹操追至华容道,让关羽义释曹操。还有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也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把命数放在第一位的谋士,这样的性格注定了诸葛亮在上方谷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的举动。

其实以演义而言在诸葛亮出山之时,就通过命数推算出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的蜀汉与东吴一样终究不能夺取天下,而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最终选择逆天而行。诸葛亮后来为蜀汉进行多次北伐之前其实诸葛亮已经知道蜀汉不能打败曹魏,蜀汉从无一城之地到后来三分天下和诸葛亮之前多次北伐失败,让诸葛亮更加坚信命数的存在。

上方谷大战之前诸葛亮通过夜观星象得出一个命数,就是上方谷可以用火攻的方式让司马懿陷入险境,只是之后的命数诸葛亮未曾看出。另外诸葛亮通过星象也知道自己的命数与司马懿一样都会陷入险境。可在上方谷眼看司马懿就要命丧火海,可是天降大雨救司马懿与危难之中,此情此景让诸葛亮明白一切都是天意非人力可违之,最终诸葛亮选择接受命运,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而在喊天不助我而助曹。

倘若以当时局势来分析,上方谷天降大雨让诸葛亮陷入了疑惑,因为诸葛亮推断上方谷应该不会有任何雨水,可是诸葛亮却疏忽了大雨其实是自己造成的。上方谷又称作葫芦谷,其入口是非常的窄。差不多只允许一个人和一个马进入,可上方谷底是非常的宽敞。

诸葛亮在谷内放置了蜀国粮草,有放置干柴,硫磺等引火器具。就等着司马懿上当,果不其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还是中计,带兵马进入了上方谷,诸葛亮自然以火攻的方式让司马懿几乎上放弃了逃走的想法。

可是上方谷的地形本身就不利于空气流通,加上诸葛亮一把大火让上方谷内的温度短时间猛然上升,形成冷热两股气流想撞使之突然天降大雨,可以说上方谷这场大雨完全是诸葛亮放火造成的人工降雨。

当时大雨浇灭大火必定是烟雾弥漫,放箭和强攻的方式是肯定是杀不了司马懿的,倘若可以直接将司马懿斩杀也就没有必要大费周章的以火攻的方式终结司马懿。如今司马懿身边大火已经熄灭,司马懿在上方谷虽然成了一支孤兵,可上方谷的地形却成了司马懿的一道屏障,毕竟上方谷入口太窄,强攻基本上会出现强攻不下焦灼之象,对方必定会有大军前来救援,如此之下诸葛亮蜀军就陷入被两面夹攻之境。

诸葛亮作为蜀汉第一谋士又是举国之力进行北伐断然不能让蜀汉大军葬身于此,为了蜀汉基业让诸葛亮选择了保守之策,不令将士追杀司马懿,之后在寻其他之法伐曹魏,可诸葛亮在喊出天不助我而助曹后却一病不起。

虽然诸葛亮最后病逝五丈原让我们叹息,可纵观诸葛亮一生仍然让我们后世所尊敬,为蜀汉鞠躬尽瘁之举就可以让我们赞叹不已。

9

上方谷之战,是诸葛亮捉住司马懿的最佳时机,也是最后一次良会,可惜最后一刻,天上飘来一阵暴雨,浇灭了大火,也浇灭了希望。

有人说,诸葛亮不是会呼风唤雨的吗?不是很擅长看天气预报的吗?赤壁之战,你能借来东风,这次为何不再借一次,把暴雨给吹走呢?


其实这不能怪诸葛亮,前一晚诸葛亮看了天气预报,卫星云图上明明显示晴天来着,之所以下了暴雨,与天气预报无关,而与热对流有关。

我们知道,上方谷类似于葫芦,只有一个口,出口和入口一个口。这个谷下面窄,中间宽,上面又窄,当谷底燃起熊熊大火之时,热气从底部不断上扬,与谷顶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了小范围对流天气,继而下起了暴雨,这和夏天的热对流天气一个道理。

诸葛亮虽然看了天气预报,但他并不懂物理,没学过热对流原理,所以当暴雨浇灭了大火,救了司马三父子的小命之时,诸葛亮吐了口血,长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那么,大火救了司马懿父子三人,诸葛亮为何大喊大叫,而不立刻派兵追杀司马懿呢?


原因有三:

一是,司马懿外面有兵。司马懿只是带了小股人马进入了上方谷,大队人马留在外面了。《三国演义》中,司马懿刚刚冲了出来,便遇到了前来接应的张虎、乐綝,当时马岱军少,只有区区五百人,根本不敢追。

二是,诸葛亮大意了。诸葛亮素来谨慎,但这次却大意了,他本以为司马懿进了上方谷,大火一定会把他烧成烤乳猪,无需再多派兵力了,可人算不如天算。

三是,上方谷不适合埋伏太多部队。当年,司马懿龟缩在大寨里,做起了缩头乌龟,死活不愿出来,要与蜀军拼消耗。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不足,根本耗不起,所以诸葛亮采用了各种各样的计谋引蛇出洞。

要引蛇出洞,必须十分小心,不能让司马懿这只老狐狸发现任何蛛丝马迹,诸葛亮派出魏延、马岱二将,分别给了五百兵力,两次诈败,才把司马懿引到了上方谷,要是埋伏重兵的话,以司马懿之狡猾,估计早就发现端倪了,就不会上当了。


当然了,以上纯属演义,历史上根本没这回事儿,正史上没有上方谷之战,诸葛亮也没放火,司马懿也没出来,更没下暴雨。

《三国志》中:诸葛亮要引司马懿出来决战,但司马懿就是不出来,诸葛亮急火攻心,一口气没提上来,活活气死了!

10

来不及了,如当时无兵可调了?只能错等良机已失?乃天意吧?为了消灭司马懿精心部署了人员调配与战场选择,但没了到,人算胜不了天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