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左右战争的胜败的因素很多,战场的态势也是瞬息万变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要获得战争的胜利,不是靠排兵布阵和人数多寡决定。

要想获得战争的胜利,需知己知彼,谋划在前,行动在后,方能不殆。

而问者所言的:“几万少数民族打的几十万中原军队到处跑\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对中原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有误解。

在古代,中原政权远征少数民族时,的确总是举大军出征。人数上,往往是少数民族兵力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兵力。

例如,明朝蓝玉远征漠北,带兵15万人,取得俘敌数万人的战绩。这还是前线部队,不算后勤保障、运送粮草的那帮人。


1410年,朱棣首次亲征北伐,带兵50万人!最终,击溃5万蒙古铁骑。

之所以带这么多人,主要是因为草原太大了,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中原一出兵,他们就藏到草原深处了。中原政权必须派出大军分兵搜捕敌军!一次出征,要奔着两三千公里的路程走,沿途还要保证粮草供应不能断。

兵力少了,真不够用。

举个例子,游牧民族5万,由于都是骑兵,可以一起机动转移。而中原出兵20万,要分三路搜寻敌军,(中军10万,边路各5万)。边路遇到敌军,以牵制为主,等候主力增援。

一旦边路出现轻敌冒进,被敌军咬住,就有可能被切断粮草供应。游牧民族都是骑兵,集中起来很容易找到你的薄弱环节。然后,跟你搞袭扰和消耗战,你基本没有胜算。这一败,就是全军覆没。


例如,明将丘福率十万大军征讨鞑靼,就是由于轻敌,孤军深入,中了敌人的埋伏。最终,全军覆没。

所以,必须大军平推,确保万无一失。像明初那样,中原士兵战斗力远胜蒙古的时代,很少。那时候,只要找到蒙古军队,就能打胜。明军见到蒙古军队,冲上去就砍,没啥阵形可说。

明初时,蒙古也被打怕了,也是见了明军就跑。他们的战术,一是拖,拖到明军粮草耗尽撤退的时候,再出来打。二是,找冒进深入的明军,切断粮草运输,饿晕了再打。

不过,大多时期,都是游牧民族占优势。中原政权都需要依靠城寨,搞平推战术,围死游牧民族军队。蒙古骑兵,就是见人就砍,能不攻城就不攻城,最多就是“围点打援”。

(文|勇战王聊历史)

3

所谓少数民族就是游牧族,铁骑兵、马刀剑、弓箭,而以宅地文化农耕文明的中原步兵,在灵活性、快捷性不敌游牧族骑兵,盾牌和掘壕笨办法御敌,怎挡骑兵冲锋?于是秦始皇修筑长城,可见无奈。后有朝代以骑对骑,养马,方有改善。

4

不成比例,谁也不傻,除非你,跟十倍的兵力对抗!

5

首先,古代中原军队的兵种组成。古代中原地区缺少大规模养马的地理环境,因此中原军队大部分以步兵为主。其中步兵又分为弓弩兵、长矛兵、刀斧兵、攻城器械、辎重部队,以及保障后勤运输的民夫。步兵里面又以弓弩兵编制最多,中原军队相当重视弓箭这种武器,唐朝军队里面,弓手一度占到了80%的比例(刀斧手也装备弓箭)。中原军队编制里面的少量骑兵部队,分为重骑兵和轻骑兵。另外,最大的人数占比,其实就是民夫,一般中原军队动不动号称30万人或50万人出征,绝大部分其实是负责运输军粮和装备的后勤民夫,因此民夫占比相当大。

第二,少数民族一般分为北方的游牧民族和西南地区的山地丛林少数民族,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军队战法不一样。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由于装备战马,同时政治制度还比较原始,基本上平时是牧民,战时是骑兵。因此这些游牧民族的军队机动性非常强,但攻城能力和持续战斗的意志相对比较薄弱,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欢打顺风仗,战斗过程如果有优势,就能一拥而上,打败中原军队;如果战斗过程处于下风,基本就迅速撤退了,不会恋战。但是由于他们装备了战马,具备较高的机动性,因此就算战斗失败,也能迅速撤离战场,因此以步兵为主的中原军队能够取得的战果也非常有限。同时茫茫大草原上面,没有卫星监控和GPS定位,补给线又长,时间一久军队补给不上,就会被拖垮。南方的山地丛林少数民族,因为靠着山高林密,具有很强的地理优势,喜欢采用游击战术,中原军队过来征伐时,敌人就迅速散入丛林之中,中原军队一般是得地不得人,很少能成建制大规模消灭叛乱的少数民族军队,待到时间一久,少数民族破坏后勤通道,骚扰驻军,导致中原军队败在后勤不济,水土不服上面。

第三,取胜之道。面对不同的敌人,就要采用不同的战术战法。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其实汉代的卫青和霍去病的战术就非常成功,利用优秀的向导引路,采用一人多骑的骑兵战术,抛开攻城和辎重部队,携带短期的军粮,采用斩首战术,长途奔袭、快速突击,战略上大迂回、大穿插、打歼灭战。霍去病17岁为骠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19岁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10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漠北之战又消灭匈奴左部主力7万余人,封狼居胥。明朝的时候,北方边军的武刚车就很有名,碰到游牧民族骑兵时,明军一般用武刚车结成一个圆阵,首尾相连,竖起车厢板做防御,然后圆阵内布有长矛兵,让重骑兵轻易不敢靠近,然后辅以弓弩兵在内进行远程火力输出。这样游牧民族的轻骑兵就变成了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口了。骑兵弓箭远程射程不如步兵的弓弩,一进入就在火力覆盖范围内,得不偿失,靠重骑兵冲锋又突不破长矛林,白白送死。同时武刚车载有大量补给,可以边打边撤,不怕围困。所以这种战术也能够有效的克敌制胜。对付南方的山地丛林游击军队,主要还是靠政治上的剿抚相依,清朝时期由于玉米和红薯的传入,已经能够将西南的土地变成农田,保证了粮食补给和财政收入的平衡,对于不服从的土司军队进行重点打击,对于服从的土司进行封赏优待,基本上很快就完成了“改土归流”的征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了。

6

古代,除了王朝兴盛时候,汉族大多数都是处于守势,排兵布阵当然有相应的对策。

先说攻势比较典型的几个朝代,秦始皇秦朝,那会儿马蹬没有发明,草原民族骑兵也就是骑在马上的步兵,他们优势就是骑射,但是由于没有马蹬所以,骑兵冲击的优势不明显,容易掉下来,而秦朝在秦始皇的强力支持下,蒙恬摔30万军队北击匈奴,至于30万秦军是什么军种,史料并未详细记载,而战国时代胡服骑射最成功的应是赵国,但是赵国已灭,而秦军与赵国作战中以步兵为主力,以此推断,蒙恬率领的应是步兵为主。

从史料记载来看,秦军武器比较先进,有职业的强弩兵种,这好比现代的炮兵与机枪兵,是远程打击的最强兵种,而有战国策》中记载:“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砂子、少府、时力’(弩名),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这样的劲弩,单靠人的臂力是根本拉不开的,只有采用“蹶张”才能奏效。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弓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合今831.6米),张力也当超过十二石(合今738斤)。《中国全史》中也提到“(战国)大弩射程竟达900米”!

秦最先灭的国家就是韩国,秦军也有征用被俘工匠传统,所以韩国强弩理由当然会装备秦军,强弩之外有手持弩机,据记载,手持弩机射程大概二百米左右,弩机兵,秦军还有戈兵,戈长一丈,另外弩机兵身配有剑。

说完装备,开始说布阵,秦军主动攻击匈奴腹地,匈奴遁走,秦军就地扎营,缓缓搜索前进,由于秦军在匈奴腹地水草肥美地方停留,使匈奴牛羊无法正常放牧所以匈奴会集结兵力进行决战。那么战争开始!

匈奴集结八到十万骑兵,开始准备冲锋。而秦军就地结成战阵,强弩在后,弩机次之,戈兵在前,匈奴骑兵一般会在据敌一千米左右进行集结然后骑马行至五百米左右开始加速冲锋边冲锋边射箭,靠马的冲击冲开敌阵,然后居高临下用弯刀砍向敌人。骑兵一旦冲入敌方阵营,那就回出现屠杀。匈奴单与已经利用这个阵法胜利了无数次,可是这次却遇到了从未有过的状况。

匈奴骑兵集结完毕,开始前行,还没有开始指令加速冲击射箭的时候,无数巨大的弩箭从天而降。强大的冲击力甚至直接把马射穿,而匈奴骑兵离秦军距离尚远,骑兵的箭根本射不到秦军阵中,于是下令加速冲锋,剩下的骑兵开始加速,刚要到骑兵弓箭射程内,还没到之际又一股弩箭雨射来,这次弩箭精确度比较干,直接射到骑兵身体,剩余骑兵继续冲锋,由于前两阵弩箭雨洗刷,剩下的匈奴骑兵已经心惊胆战伤痕累累,终于冲到秦军阵前,一根根长戈钩向马腿,大部分骑兵落地,还没爬起来,就被利剑刺死!匈奴惨败北遁!

7

作为一个军事者,要看当时的天时地利人和,离开这些分析,只能说是纸上谈兵。

8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理清几个问题。1.少数民族军队是指的哪一地域的少数民族,古代中原政权周边的少数民族非常多,按照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域的不同,有游牧民族、渔猎民族等区分。像大家都很熟悉的三国演义,里面提到的南王孟获和五溪蛮首领沙摩柯,都属于生活在南方山地雨林的少数民族。特别是历史上孟获的部队,可能跟大家想象中不一样,他们善于筑城,而且拥有相当数量装备铜甲的甲具骑兵,蜀汉政权的精锐部队无当飞军,就是以南方少数民族为主力建立起来的。但是真正的威胁还是来自北方的游牧和渔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匈奴、突厥(游牧)和女真(渔猎),而且这两种民族的作战特点也有很大区别。

2.中原军队是哪个时代的,秦汉、隋唐、大明这几个时期,中原军队的骑兵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以唐为例,唐军巅峰时期战马的保有量超过七十万匹,另外几个朝代虽然没有那么恐怖的数量,但是也差不多够用。只有宋朝,由于陇西地区被西夏人占据,失去了中原王朝传统的养马地,再加上来自北方的巨大军事压力,战马的损耗也不小,所以才会显得异常被动。

3.中原军队的武器装备,冷热兵器混装时代和纯冷兵器时代,面对骑兵的作战方式也有区别。骑兵战马对火器的反应,也经历过从恐惧到习以为常的过程。

4.作战地点的选择,丘陵地带、平地、河流对双方排兵布阵的影响都非常大。

历史上出现题目中这种情况,基本都是在宋以后,先秦时期,北方游牧民族还没有成气候,中原政权忙于内战,也不可能有精力去管北边。秦汉时期,对匈奴是有优势的,同等数量的中原军队可以完胜游牧骑兵,但是如果人家不和你打,骑着马跑得远远的那就没辙了。西晋永嘉之乱,五胡南下中原,此时八王之乱已经把国家打烂了,不可能有几十万军队跟他们打,祖逖北伐、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陈庆之带领白袍军的北伐,都是以少胜多,如果真给他们几十万军队,中原也就光复了……隋唐不需多言,只要兵力不是比人家少太多,是不可能输的。

我觉得出题的朋友,应该是想问北方游牧民族骑兵在平原或者是草原地区同中原政权以步兵为主的军队交手,而且双方使用的都是冷兵器。以宋朝的雍熙北伐为例,二十万大军以收复幽云十六州为目的,浩浩荡荡的来往北方,结果不光没有完成战略意图,还搭进去了名将杨继业。

宋军因为缺少战马,所以机动性不如对方,大军出征,特别是出境作战,如果兵合一处,那么后勤很难保障,分兵前进,又会被对方利用机动优势各个击破。就算最终到达目的地,几十万大军要想统一指挥,也是很困难的,特别是步兵。费了半天劲,终于把阵型布好了,大阵坚如磐石,不可突破,三军将士酒足饭饱,气势高涨,就等着对方来一决雌雄。结果人家转身走了,不和你打,先饿你三天再说。怎么办呢?追吗?一动阵型就乱了,接着就露出破绽,对方趁机攻过来,然后前面的溃兵又冲散了后面的阵型,整支军队就完了。

所以说,步兵对骑兵,阵型怎么摆可能并不重要,如何隐藏主力部队,如何将对方引入包围圈才是获胜的关键。

9

少数民族重在骑兵,只有找到克制办法,就可大胜,象李牧,卫青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