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说道根子上是周人的发祥地,西周的故都。
往大了说,东头从武功县开始,西头到凤翔县为止,北边挨着北山,南边还抱着渭河,拿尺子这么一量,足足数百平方公里。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不乐意了:“你快拉倒吧!是吹牛不上税咋的了?周朝的故都,这家伙都方圆数百公里?您当这是北京城的五环六环啊!”
瞧您说的,这也不是俺胡咧咧,这是专家判定的,俺就是依据他们的说法说这事,这和俺没关系。
但这不妨碍俺猜测,前头咱不是说了吗,这是周人的发祥地,他不仅把城市划拉进去了,连周围居住在乡下的周人也算进去了,所以您说的这五环六环还是符合的。
因为有这么个歧义,所以人家又规定了一个核心区,这地就在岐山县和扶风县交接的地方,拢共二十多平方公里。
当然您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上来理解这周原。
不管咋说,周原这地人家属于宝鸡市,跟西安不搭的。
话说周原这块呢是古公亶父,也就是周文王的祖父,搁这建立的都邑,所以这地所谓的城郭啦,宫殿啦,宗庙啦时有发现。
这也说明虽然后来随着周文王的迁都,这块有点没落,但仍然不失是一处极为重要的政治中心。
题主的事
话说在1976年的岐山县这块,考古界搁这就发现了一组叫凤雏甲组宫殿遗址。这名字确实够别扭的,他整体坐落在一个夯土台子上,面积大概有一千四百六十九平方米。
是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式的院落。
就这遗址挖到了第二年秋天,才在西厢房的第二间屋子里边找到了一个地窖,从这里发现了大量的龟甲骨头的,大约有一万七千多片。
后来经过专家的研究,发现这些龟甲骨头大部分是用来占卜的,当然也有记录商周关系,和周朝初期的一些历史的。
研究表明这地方是周朝早期的太庙。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别扯那么没用的!说说这困惑到底在哪?”
困惑就是这些个骨头。开头大家伙把这骨头挖出来,进行整理。有些骨头摸起来坑坑洼洼的,而用肉眼瞅啥也瞅不出来,压根就是一根普通到极致的骨头而已,要说啥甲骨文,压根就没有。
要不说整考古的就得用心细的人,您要是让俺这心比棒槌还粗的人去考古,多少黄瓜菜那都得凉透了。
其中有一个考古工作者,人家就用放大镜瞅了一下,这一瞅不要紧,脑门就冒汗了。
就这用肉眼瞅瞅不出来啥的骨头棒子上,居然有字,这字实在是太小了,小的只能用放大镜瞅。
就这字小的跟哪黄米粒差不多,这都赶上咱现在的微雕技术了。
最小的一块,面积就2.7平方厘米,不到三个大拇指的指甲盖大,愣是刻了三十一个字。
当专家把这些个字整理完毕,他们想到了一个问题。
周人是咋把这字刻上去的?用骨针?毕竟这东西是那会比较流行的器具,可问题来了,用骨头在骨头上刻字,这不可能啊!
要想在骨头上刻字,那必须用比骨头还要硬的东西才成。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想到了:“这还不容易,用铜针啊!那会都青铜器时代了!”
这想法是对,但咱没有实物啊,而且要刻这么小的字,这铜针的针头就必须更尖更小才成,咱有那技术吗?
说道这里,要俺说,技术一定有,只是咱没发现而已,这不,到了2002年的时候,咱就出土了一个商代的铜针,长八厘米,针头特别的细。
这工具找到了,算是解开了考古学家心头的一半的困惑。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要问了:“咋还有另一半的?啥呀?”
刻字的工具找到了,但咋刻上去的呢?搁现代咱都得用放大镜来瞅,过去可没有放大镜。
他们是用啥工具瞅呢?然后再刻呢?那刻好了,又是谁看呢?他又是拿啥瞅呢?
这就有人揣测,这可能周人当中有人得了眼疾,这眼珠子瞅啥都能把物体放大。
可俺就不明白了,这样的人,那可是万里挑一啊!他又是咋找到的呢?
俺就觉得不靠谱。
接下里是俺自己想的,人工造的放大镜没有,但天然的这世界上还是有的,您比方说露水,符合中间厚边缘薄的特点,这就能充当放大镜,也许是将水珠子滴到骨头上,然后用铜针戳着水珠子刻上去的?
当然这是俺的揣测,毕竟到现在专家们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不是!
话说咱大华夏的子民,脑壳壳里充满了脑细胞,这点小问题解决起来,比俺想的办法要靠谱多了,至于是啥办法呢?只能通过以后的考古来实现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