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没发迹前只是个社会底层的混混,但他的脑子却又是十分的聪明,他对那些身居高位但又没什么真本事的人是十分的鄙夷,即便在亲眼见到秦始皇时,他想到的也只是“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一副欲取而代之嘴脸。

自视甚高,蔑视权贵的傲气已经渗透进了刘邦的骨子里,他是不会以社会地位的高低来判断和使用人才的,所以对破格使用韩信不存在心理障碍。

再就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老弟兄们能力有限,冲锋陷阵还可以,但要指挥千军万马战必胜攻必取,那就别指望了,这些粗人还真没有一个人能胜任大将军一职。

而萧何和张良等谋士也只能运筹帏幄,对亲自指挥大兵团作战则是外行。

使用韩信不仅可以让那些基层的军官和士兵看到加官进爵的希望,从而提高战斗力。更为重要的是,这个位置上万万不可出现当初任用雍齿那样的失误,韩信做为新人,相对来说要更容易控制。

使用韩信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避免内耗,樊哙、周勃等人资历和带兵能力均相差无几,任用其中任何一个人为大将军,其他众将都会产生抵触心理,将产生可怕的内耗,而使用韩信则可避免此问题。

韩信又是萧何和夏侯婴极力推荐的人物,刘邦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听得进劝告。

能让萧何和夏侯婴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在刘邦的印象里好像还从来没有过,既便是对刘邦本人,他俩也不曾有过这样的钦佩表现。

刘邦是以会用人而闻名于世,否则韩信也不会抛弃如日中天的项羽而来投奔失魂落魄偏居一隅的汉王。

所以,当萧何气喘吁吁的将韩信追了回来的时候,刘邦才认真的重新审视韩信。

刘邦是个大手笔的赌徒,既然萧何和夏侯婴都看好了韩信这个赌注,他就没理由不赌上一把。

刘邦清醒地知道,如果再没一个帅才来力挽狂澜,以自己的现状很难再有出头之日。

所以当萧何把韩信这棵救命稻草抛给他时,他虽存有疑虑,但绝不会放弃,一个溺水的人是不会放过任何活命的机会的。

最佳贡献者
2

那要去问萧何,当年萧何月下追韩信,不知是因为韩信欠他钱还是欠他情,就这么把身无分文,项羽不待见的韩信追了回来。刘邦也纳闷,自己的丞相怎么去追了这么个路人甲回来。后来在萧何的大力举荐下,刘邦封韩信为将军:

吾为公以为将。

随后韩信跟开了天眼一样,一路开挂,消灭魏国,痛打赵王和代王。在太行山攻灭赵国,再往东方,灭齐国。最后和刘邦一道在垓下大败楚军,逼迫项羽自杀。可惜之后功高盖主,被杀。

可以看出,韩信像一块慢热型的固体凝胶香水,只有给他加热,才能释放他的香气。韩信之前在项羽那,没有懂得加热香水的人。随后韩信到刘邦那,遇见了萧何,而萧何就是韩信命中注定的贵人。在萧何的煽风点火之下,韩信这块固定香料也就香飘万里。可惜最后香气四溢,变成了迷魂香水,吕后刘邦哪能受得了,就把他杀了。

3

为什么刘邦会让一介小兵做大元帅?个人以为有以下原因:

一,困守愁城,军心不稳

秦灭后,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以老大自居,分封天下。

考虑到刘邦是个挺有实力的对手,项羽把他打发到巴蜀偏僻之地,还把关中一分为三,另封三个秦降将为王,把刘邦的东出之路给堵死。

这就让刘邦很被动了。

手下兄弟们都是跟着他从老家或者其他中原地区过来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原本是想着以后成功了可以论功行赏,享享清福,哪知到了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要什么没什么,谁想得通呢。

于是军心不稳,很多人都开了小差,借着上厕所,一转身就开溜了。天天有人跑,跑的级别也越来越大,像瘟疫传染似的,早晚全都会跑光了呀。

刘邦表示郁闷得很,压力很大,急于想打开局面,可是苦于没好路子。

二、萧何站台,可以一试

萧何是何许人也?刘邦的老兄弟、铁哥们。

应该说刘邦可以对谁都不放心,但是对萧何还是极为信任的。萧何的人品,萧何的能力和见识,在刘邦眼里,自己是自愧不如的,要不然能让他干总管,把自己所有家当都交给他?

所以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事,让刘邦心动了。有了萧何的站台,刘邦有了用韩信的底气。更何况,还有自己的专职司机夏侯婴的推荐,也给他添加了信心。

三、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刘邦出身低微,自己又没什么本事,在这方面还真不及项羽的零头。但是在用人方面,项羽就不是他的对手了。刘邦敢于用人,也善于识人、拉拢人,这是他最大的本钱。

搁在韩信身上,身份卑微、职位不高,这都不会成为他任用韩信的障碍。他真正考虑的是韩信的真材实料,是否能帮他走出困境。

如果说项羽带有几分贵族气质,尚有些理想主义,刘邦就是实实在在的实用主义者。

四、企昐高人,激励士气

可以想象,这时候的刘邦阵营,士气低迷,上上下下,看不到打回去的希望。

如果此时有个人站出来,信誓旦旦的说,兄弟们,我有办法!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且不论真假高低,至少大家还有个奔头。

这对刘邦来说,没有任何损失,反正已经是没辙了,韩信来干,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综上,刘邦拜韩信为将,看上去不太合常理,实际上是综合考虑,用意很深。

非常感谢大家的阅读和关注,行者刘三只写有态度和有温度的文字!

4

刘邦能够让韩信做大元帅,直接原因是萧何月下追韩信,并要刘邦拜韩信做大元帅,刘邦出于对萧何的信任才答应让韩信做大元帅,但我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刘邦具备了一些关键素质,才做出这样明智的决定,那么刘邦具有怎样的素质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不妄自尊大,能够听取别人意见:刘邦知道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能够看清自己,这就使得他能够听取别人意见,并真心采纳别人意见。

2. 敢于冒险精神:从起义前押送囚徒到骊山途中解散囚徒,到带头攻下沛县,再到起用韩信,都能反映出刘邦的冒险精神。

3.心胸宽广,海纳百川:萧何本为沛县主簿,张良为韩国派过来的谋士,韩信更是项羽方叛逃过来的叛兵,且有胯下之辱,刘邦能够做到英雄不问出身,给与重任,可见刘邦心胸开阔,海纳百川。

5

汉高祖刘邦重用韩信,在于他的知人善任,在于韩信是有雄才大略之人。刘邦重用韩信,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韩信为刘邦所献的《汉中对》:除操作层面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关中,争霸天下之外,对时局大势之解构,对人心向背之把握,令人叹服。

2.韩信在《汉中对》里,条条直指项羽要害,精准剖析了项羽劣势:有匹夫之勇而不放心将领;有妇人之仁却不愿赏功;有大权在握却处事失信;占尽优势却放弃战略要冲;虽名为霸主却已失尽民心。让刘邦信心大增。

3.韩信在《汉中对》里,以夺取天下为大目标,而且确定了任用天下英勇善战人才;分封城邑给有功之臣;以仁义而兴正义之师;体恤将士回归故乡的心愿等等,可操作性强且易于执行。

4.刘邦看中了韩信格局宏大,境界高远,执行力强。所以大胆重用韩信,从而成就了一番旷世伟业。


6

一、按照当时的情况,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给汉王刘邦汉中之域,闭塞之地,蜀道艰难,隔山避日,刘邦率领的汉家军走在蜀道上士兵多有逃跑者,逃脱者,这是因为这些兵士多来之中原之地,丰沛区域,他们那里愿意去遥远的蜀地汉中,甚至在这个时候连刘邦手下丰沛集团人物也多有怨言,怨声四起,不愿意像发配一样到远离家乡的闭塞蜀地汉中。按当时的境遇刘邦也是和众兄弟一样,心情沉重,忍气吞声,不得不遵照项羽的分封难为情的去到遥远的汉中。谁让他惹了项羽而当时又打不过人家哪!

二、刘邦率领自己的原班人马到了汉中以后,军心不稳,思乡心切,甚至到了人心涣散的危险境地,他遍观自己的丰沛人物,发小兄弟,真正能够带领起汉家军的军事灵魂人物真是乏善可陈,难寻杰略,曹参、周勃,难说杰出,樊哙、卢绾庸常之辈,萧何只是后勤大管家,对军事,用兵打仗不是他的常项,当然在汉中这个时候刘邦对于萧何那是言听计从,尊敬有加。

三、历史上什么事物都离不开时与势,时间节点与势的盛衰是取决于人的行为意识,行为倾向的首要原因。在这个汉王艰难的日子里他是多么希望借势打回丰沛,回到自己的家乡,回到项羽的地盘那是需要能力,需要人才,需要的事多了去了……。历史选择了刘邦,挽救了汉家,这个时候韩信出现了,出场了,通过萧何对韩信的谈话、观察,方略的实施,能力的分析,萧何做出了、认定了韩信的军事能力,军事方略。于是他向刘邦郑重推荐了韩信,并且向刘邦阐明了走出关中,兵向中原,实现汉家的远大抱负,当然也是韩信的军事方略。刘邦当他听到萧何的极力推荐,韩信的军事设想,在此时的境遇面前他信然接受萧何的极力推荐,顺水推舟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统领军队,然后明修栈道 ,暗渡陈仓,兵向中原,踏入项羽的势力范围,走向了逐鹿中原的大战场,大决斗,历史选择了萧何、韩信,更选择了聪明绝顶的汉天子刘邦。

7

刘邦会让小兵当元帅最大的考虑是让天下人看到我任人唯贤,不计出身,不问来路,(韩信是敌方项羽那里的),这样广招天下贤能之人。其次,是麻痺项羽,造成项羽轻敌。

然而,最主要的还是相信张良、肖何对韩信才能的认可。

8

韩信刚开始并不是跟着刘邦的,而是跟着项羽,但没有被重用,这才转而投靠了刘邦。但在刘邦手下,也没有得到重用,而是在他逃走后,萧何月下追韩信,追回后,劝刘邦重用韩信,韩信这才得到重用。


韩信的奋斗史

韩信原本是六国中韩国的贵族,韩国灭亡后,他和其他六国贵族一样流亡,有时候甚至连饭都吃不上。


这时候,刚好在河边洗衣服的大娘给了他一碗饭,但劝他说:“小伙子,你要自己找份工作啊,整天这样也不行啊。”但韩信并没有听进去,而是还是这样浑浑噩噩的度日。


这天,他走在路上,一名屠夫拦着他说:“你背后背着剑干什么?你敢和我打一架吗?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从别人胯下钻过去,这是多么耻辱的一件事,但韩信照做了。


因为他不想起争执,这样对他并没有好处,暂时的耻辱并不算什么,一辈子的耻辱才是真的耻辱。


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旧六国贵族纷纷揭竿而起,反对秦二世的暴政。虽然韩信也是韩国的贵族,但无奈自己没有启动资金。当时项羽可以说是最强大的一支队伍,因此就选择了去项羽那里找份差事。


他找到项羽,因为他是旧六国贵族,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项羽很热心的接待了他。但他只是看韩信长的比较壮实,比一般的兵士要强很多,因此给他了一个小官做做。截至到这个时候,韩信的人生之路才迈出了第一步。


韩信的逆袭之路


在项羽手下做了一段时间,韩信发现,项羽好像不适合自己。因为项羽本身打仗能力很强,再加上有他的叔父项梁,以及亚夫范增,自己在这里没有多少用处。


尽管韩信也多次向项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都被项羽忽略了,这可能和项羽的自负有关。论武功,你比不上我,论谋略,你也不如亚夫范增,我干嘛要用你的方法。


这样一搞,韩信感觉不行,自己在项羽这里永远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的。因此,他赶紧物色新的人选,这时候,刘邦进入了他的眼中。


比起项羽,刘邦只能算是一介平民,带着他那些同乡之人起义,他的手下大将,不是屠夫就是其他一些小的职业,自己投奔过去应该得到重用。


因此,算盘打好了,他就离开了项羽转而投靠了刘邦,韩信的离去并没有引起项羽的注意,毕竟,谁会在乎一个小人物的离开。


韩信来到汉军之中,同样,因为他并不出名,刘邦也只是给他一个小官做。但刘邦的谋士萧何,在一次和他的谈话中,发现了他的不俗。但没有一个好的机会,他知道韩信这个人不一般,要大的官职才能留住他。


不久,机会来了,因为刘邦的封地在蜀地,关中又被其他的诸侯王堵住,汉军的许多兵士纷纷溜走。韩信借此机会,也溜走了,你不用我,我干嘛要在这里陪着你。


但萧何知道韩信溜走之后,立马翻身上马,去追韩信,搞得刘邦以为萧何也逃了。刘邦正准备放弃的时候,萧何回来了,还带回了韩信。


刘邦很是疑惑,就问萧何:“逃跑这么多大将,你都不追,你追这个人,我都没有印象,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萧何反问他说:“大王是不是一直想待在这?”


刘邦马上回答:“谁会想待在这,这鬼地方,要能打出去我早就出去了。”


萧何回答:“大王若想出去,韩信是唯一的选择。”


刘邦一向相信萧何的判断,而且他看人从未走眼过,因此就说:“逃走了那么多的官员,刚好有职位空缺,你给他安排一个位置吧。”


萧何说:“一般的位置留不住他。”


刘邦回:“那要什么位置,除了我的位置,你帮他选一个吧。”


萧何说:“我建议拜他为大将,大王您选个好日子,把这事办一下,这事马虎不得。”


因此,韩信就在刘邦的大营中做了大将,可以说,他从一个无名之辈,一跃成为了一军的大将军,可谓真是逆袭。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不得不说,萧何的眼光就是很好,韩信做了大将军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功进入关内之地,和项羽开始了楚汉之争。


项羽也没有想到,被自己放走的一个小人物,有一天会站到自己面前,与自己对抗。不知道他有没有后悔放走韩信,但后悔也没用,两军交战,唯有一战。楚汉之争历时四年,最终以项羽乌江自刎而结束。


刘邦如愿以偿的做了皇帝,而韩信也顺势被封了王,如果这样看,韩信的一生还算不错,从一个小人物逆袭成了王侯。但接下来的事,就是悲剧了。


正如当年范蠡劝说文种一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也不例外,在局势稳定后,他就开始着手清除这些异姓王。


韩信先是被该封为淮阴侯,大权基本被夺,之后刘邦又用言语试探,看他是否有不臣之心,韩信侥幸逃过一劫。


之后,刘邦外出,有人向吕后报告韩信要反叛,刚好吕后正要找人立威,便决定拿韩信开刀。但吕后本人没有多少才智,便请萧何出谋划策,萧何便以自己的名义把韩信请进宫。韩信自然没有怀疑萧何,但谁知却被吕后抓了起来,最终被灭了三族。


因为当时韩信是萧何举荐的,最终又是因为萧何而死,所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结语】

韩信能从一个小小的兵士,最终变成了大将,甚至还封侯。这一切,除了韩信本人自己有能力之外,与萧何有着巨大的关系,可以说,萧何算是韩信的伯乐。但韩信对于萧何来说,并不能算朋友,只能算是一种类似于上下级的关系,当我不需要你的时候,你的价值就没了,尽管你曾经是千里马,但现在我更需要你的肉。

9

韩信给人的印象深刻的就是会打仗,因而他有“兵仙”的美誉,可就是这样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曾经被刘邦气的要逃走。

刘邦能拜韩信为大元帅,多亏了刘邦的谋士萧何,要不是萧何,韩信很可能会被埋没掉,或者另寻赏识之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掀起了一波反秦的浪潮,正是乱世造英雄的好时候,韩信也想出人头地,希望自己一生所学有用武之地,他先是投靠了项梁,项梁战死后,他又在项羽账下效力,他为项羽出过不少谋策,但是项羽都不采纳,无奈之下,他只有远走高飞,寻找他的伯乐。

刘邦做了汉王后,韩信投奔他而来,刘邦觉得他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因而让他做了一个小仓管。

韩信苦于没有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直到刘邦任命韩信管理粮饷后事情才有了转机,萧何作为刘邦的谋士一直在后方负责粮草的运输,因而有了接触韩信的机会,在几次交谈过后,发现他在军事谋略方面又独到的眼光,因而觉得此人可堪大用,因而极力在刘邦面前推荐。


但是刘邦仍然无动于衷,久而久之韩信也失去了耐心,一次机会韩信逃跑了,这事让萧何知道了,他急的不得了,失去这样人才,如果为敌方所用,将会是刘邦的心腹大患。

他赶紧去追韩信,结果被其他人误以为也要逃走,刘邦得知后气的直跺脚,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气才消,问萧何为何要跑,萧何答到,我为你追回了一个军事天才,并且劝刘邦到,如果大王志向就是汉王,可以不用韩信,如果大王想夺取天下,非得用韩信不可。


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刘邦终于决定要起用韩信,并封他为大将军,韩信拜大将军后,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屡次出奇谋,派奇兵,打了不少胜仗,为刘邦顺利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10

首先,这是一个姿态的问题。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韩信就是一个特别想当元帅的的士兵,他对自己的定位就是成为一世名将。即便受到胯下之辱也没有动摇过自己的志向,不逞一时之勇而轻付有用之身。

其次,他懂得向高层推销自己。在项羽军营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向领导献计,到了汉营的时候又跟夏侯婴和萧何推销自己的才能,并且最终得到了萧何的认可,不然也不会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了。

然后,就是“良禽择木而栖”。乱世之中,各方势力割据,他深刻明白自己没有条件独树一帜,若想成功只能给别人打工,当一个老板不能赏识自己的时候,就换一个能够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所以他离开了项羽,也曾要离开刘邦。宁可埋没于世,也不寄人篱下为了几块钱工资而蹉跎一生。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得有真本事。当他从刘邦那里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大将军一职后,立刻就向老板证明了人家没有选错人。一个比隆中对还要具体可行的方案,一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妙计,让他声名鹊起。

所以韩信的成功不是因为运气,而是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