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之盟,是北宋以一场胜利赢得的“耻辱”性盟约。然而,审视这段历史,并以整个北宋王朝开全面、客观的评价“澶渊之盟”,应当说是宋真宗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宋真宗特别自负中原的正统地位,过重的承载了先祖留下的“复燕”责任。从而,错误的判断了形势,将这个原本有利于北宋王朝走向强盛的盟约,当成了奇耻大辱。
同时,宋真宗十分迷信皇权天授,认为自己就是天子,辽朝蕞尔小邦,竟然也威胁天朝,撼动皇权。因而,澶渊之盟签订后,一方面愤愤不平,另一方面又感受到的辽国强大,心底惧怕对辽作战。于是,将一个利好于北宋王朝的盟约导向了负面,影响了后来的北宋君主。史学家认为,北宋亡国,与澶渊之盟有必然联系。
因而,原本是一件历史功绩,却被宋真宗自己弄成了败笔。那么,澶渊之盟对于宋真宗来说,到底功在哪里,败在何处呢?
北宋对辽国作战的空前大胜
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皇位,以汴京为都,占据中州,平定天下。赵匡胤一登基,便改变周世宗向北用兵,征伐北汉、辽国的军事策略,调转枪头,战略中心向南转移。
《宋史·赵普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某天下雪,赵匡胤、赵光义忽然来到找普家,喝酒的时候,赵匡胤向找普问天下大计。赵普说:“太原当西、北二面,太原既下,则我独当之,不如姑俟削平诸国,则弹丸黑子之地,将安逃乎?”
这次对话,导致了赵匡胤平定中原诸国,然后北向取幽燕,“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建隆八年十一月,南唐战败,李煜被俘,中原定鼎。在这八年中,辽国休养生息,不断壮大,赵匡胤、赵光义再无力北伐,恢复幽燕之地。收复北地的重任,便交给了赵氏子孙后代。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赵光义御驾亲征,进攻北汉,辽国派兵驰援,在白马岭(今山西孟县)与宋军交战。赵光义大败辽军,斩杀辽将耶律敌烈。宋太宗于是乘势北伐幽州,与辽军大战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此战,宋军大败,赵光义仅以身免。这场战役,大概让下一任皇帝宋真宗心有余悸,澶渊之战时,竟然面临同一种局面。
到了雍熙三年,宋太宗再度兴兵复燕,潘美、曹彬两路进击,均遭惨败,宋将杨业战死(一说被俘)。同年十一月,辽圣宗宣布对宋作战,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从此,北宋陷入契丹不断进攻泥淖,防御压力十分巨大。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辽圣宗亲率对北宋发起攻击,几乎是连战连捷,深入宋境。在寇准的极力主张下,宋真宗御驾亲征。宋真宗亲临前线,宋军士气大振,加之部署得当,澶州(河南濮阳)城下以八牛弩射杀辽将萧挞览,动摇辽军军心。加之辽军内部分歧,宋军赢得了战场主动权。
辽军一见战局不利,担心宋军会乘势而上,不仅将招致此战大败,还有可能威胁到幽州。于是,利用此前北宋降将王继忠传达辽主媾和愿望,上书宋真宗说辽国愿意讲和。十一月,宋辽签署合约,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划定疆界,以白沟河为边界,约为兄弟之国,双方皇帝以年龄大小互称兄弟,不再相互攻击。
这是北宋立国以来,辽国在战役进行时主动提出讲和。宋真宗御驾亲征,一战而超越先祖,可谓一场空前大胜。
澶渊之盟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北宋虽然取得了澶渊之战的优势,倘若进一步攻击,也能赢得这场战争。但是,有宋太祖高粱河战役的教训,宋真宗不敢乘胜攻击幽州,实现复燕大计。于是,见好就收,与辽国签订澶渊之盟。虽然,从盟约的表面看,北宋要向辽国纳贡,等于是称臣了。但是,此后百年,宋辽之间不再发生大的战争,为双方百姓结束战乱,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空间,北宋国力逐渐走向强盛。
双方约为兄弟之国,开始了空前的双边贸易。北宋利用资源优势,很快形成了贸易顺差,一年从边境贸易中赚到的银子,远远不止向辽国的岁贡。
北宋因此节省大笔军费开支,以往应对辽国战事的军费就高达3000万贯。由此,北宋、辽国百姓徭役、赋税负担大为降低,极大的减轻了负担。宋真宗之后,直到宋徽宗朝,北宋经济十分繁荣,超过了历朝历代。
在长期的双边贸易往来中,北宋的香料、犀角、象牙、茶叶、瓷器、漆器、稻米和丝织品进入辽国,北边的羊、马、骆驼,乃至雪藏制冰技术也进入宋境。相对而言,北宋的文化输出远大于辽国。这样,就维持了隋唐以来的民族融合局面,北地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中原汉文化的传承。绿野老道认为,以辩证唯物论看待这段历史,澶渊之盟的意义不仅止于北宋。
以此分析,宋真宗与辽国签订的“澶渊之盟”在客观上中止了战争,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经济发展,是一大历史功绩。综合来看,这是北宋立国以来,对辽国策略的一次空前大胜。但是,宋真宗却不这么看。在君权神授、中原天国思想的主导下,把澶渊之盟所带来的历史机遇,导向了另外一面,成为揭开北宋亡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北宋丧失了一统北方的历史机遇
《宋史·真宗本纪》一开篇,就毫不例外的讲了一个神话故事:
乾德五年,五星从镇星聚奎。明年正月,后梦以裾承日,有娠,十二月二日生于开封府第,赤光照室,左足指有文成“天”字。
这段记载,绝对是编造的。脱脱的依据,大概应当出自北宋宫廷资料。这样的神话虽然也以不同的讲法出现在历代皇帝的传记中,但宋真宗出生的记载,却是把“澶渊之盟”玩坏的根由所在。
澶渊之盟签订后的头几年,宋真宗“放河北诸州强壮归农,令有司市耕牛给之”、“罢江、淮、荆、浙增榷酤钱”、“诏天下榷利勿增羡为额”、“ 诏缘边归业民给复三年”、“ 罢两川税课金二分”……等等,采取了一系列减轻百姓负担,鼓励发展民生的措施。宋真宗在位二十五年,北宋户口增加416万户,财政增加12861万,人均财富增加3倍多。
但是,宋真宗却念念不忘澶渊之盟的负面影响,认为天朝大国向辽朝岁贡,皇皇天子竟然与外夷称兄道弟是奇耻大辱。
又时刻念及祖上的复燕大计,却因为澶渊之盟而毁于一旦,且不敢对辽国用兵,担心辽国强大而威胁自己的帝位。到了景德四年年底,宋真宗忽然宣布改年号为“大中祥符”。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正月,宋真宗对臣下说:
夜將半,朕方就寢,忽一室明朗,惊视之次,俄见神人,星冠绛袍告朕曰:“宜于正殿建黄箓道场一月,当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勿泄天机。”朕悚然起对,忽已不见,遽命笔志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于是就在朝元殿建道场,祈祷天降符瑞。一月之后,皇城司传来好消息,说左承天门屋之南角,有黄帛曳于鴟吻之上。这幅黄帛约有两丈长,包裹一卷天书。宋真宗认为,这就是天降符瑞,便率王公大臣于道场中祭拜。打开黄帛后,果然有天书,上面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恒,指的就是赵恒,宋真宗。
宋真宗伪造的符瑞天书,很像《推背图》。赵氏一脉相承,爷爷造《推背图》,孙子造天书,都在图谶上打主意,说自己的皇权是天神所授,威不可凌。
宋真宗这样干的目的,就是希望天降符瑞,借助神力灭掉辽国,解除对自己的威胁,以巩固自己的天授皇权。
澶渊之盟后,北宋国力十分强大,假如宋真宗励精图治,致力于强化北宋国防,且别说在他手上灭掉辽国,统一北方,也可为后世子孙奠定基础。一旦条件成熟,向北用兵,辽国大概也很难支撑很长时间。凭后来北宋的经济实力,完全有可能做到这一点。
澶渊之盟对赵宋后代的影响
除了伪造天降符瑞,把自己装扮成上天神授的皇帝,以此震慑外夷和内忧,强化自我心理外。宋真宗还搞了一次贻笑后世的泰山封禅。
《宋史·真宗本纪》记载,大中祥符元年三月,山东兖州父老一千二百人上书宋真宗,请求封禅。后来,又动员兖州并诸路进士等八百四十人,以及文武官、将校、蛮夷、耆寿、僧道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余人“诣阙请封禅”。其实,这都是宋真宗指示手下干的,却假装“不允”。
地方五次进京上书请求封禅,早就做好准备的宋真宗于当年四月,委任知枢密院事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为泰山封禅经度制置使,着手准备泰山封禅。冬十月,封禅队伍正式出发,以天书为前导,真宗銮驾仪仗居中,文武百官紧随,经历十七天跋涉,到达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宋真宗封禅之后,全国各地不断发现天书、符瑞、祥物,争相进献,一场闹剧在北宋境内疯狂上演。大中祥符三年,宋真宗应河中府士人、父老、僧道、文武官员和各界代表三万余人到京请愿,亲往山西汾阴祭祀后土祠。六年,老子故里亳州进献三万七千枝灵芝,亳州官吏及百姓三千余人进京请愿,宋真宗又幸亳州拜谒老子,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历时十五年的崇道闹剧宣告终结。然而,这场因澶渊之盟引发的闹剧笑话,却并未因宋真宗的死去而彻底结束,至少给赵氏子孙留下了两大遗患。
第一,开启了自我麻痹,不修武事的亡国之程。宋真宗认为契丹很强大,但却可以用钱摆平。澶渊之盟北宋谈判使者曹利用因辽国狮子大开口,索要30万岁币而战战兢兢不敢回禀,而宋真宗听了这个数字后,反倒认为自己赚到了,还嘉勉了曹利用。
宋徽宗后来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相约攻打辽国。童贯攻击幽州失败后,宋徽宗立即效仿先祖,以重金请金兵帮助拿下幽州。金兵大举进犯北宋,宋徽宗不断割地赔款,试图用金钱砸金国退兵。金兵帮助北宋攻克幽州后,宋徽宗大肆渲染“复燕”之功,按照宋真宗的遗言,封童贯为广阳郡王。
第二,宋徽宗在内忧外患一齐爆发之际,祭起宋真宗崇道法器,下“革佛诏”,变本加厉的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加封玉皇大帝,自称上帝长子,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迷信道教,打压、禁毁佛教,掀起了北宋时期第二个崇道高峰,彻底改变了立国初期儒道佛三教并立的格局。但是,上帝也救不了岌岌可危的北宋王朝,宋真宗躲过的一劫,却在宋徽宗身上兑现。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按照宋金海上之盟的约定,双方夹击辽国。打破澶渊之盟以来辽宋百余年和平局面,北宋失掉盟友屏障。金国也在这次联手灭辽战役中,看到了北宋军力孱弱,伐宋之心萌发。宋徽宗又背弃海上之盟,策反辽人,授金国兴兵之柄。金国休整一年后,宣和六年八月攻占蔚州,向北宋进兵。一年之后,靖康之难爆发,北宋灭亡。
从历史大角度看,澶渊之盟是一次有功于历史的盟约。但若站在赵宋历史这个历史节点上看,由于宋真宗任用王钦若、赵安仁等奸佞,错误的判断了局势,自负自大,且又对自己的皇权产生恐惧。因而,把澶渊之盟缔结的休养生息局面导向负面。从而,影响了此后北宋的政局,北宋走向灭亡,这也是祸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