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的皇帝真的能随意任免官员吗?或者说皇权与律法之间谁大?:汉家王朝皇权是没那么膨胀的今天的人对于古代皇帝,总认为是权力无边无际的。皇帝动动嘴,大
今天的人对于古代皇帝,总认为是权力无边无际的。皇帝动动嘴,大臣跑断腿,君让臣死,臣不得不得不死。
但实际上,在汉族封建王朝中君主的权力是没有那么疯狂的。当然也不排除几个了例外,像是秦皇汉武这种雄主,天生自带唯我独尊的个性,杀伐独断,但也不会有大家想像的那么任性。
想杀谁就杀谁,那不成暴君了。
(千古一帝秦始皇也不能随意杀人,即便是无人能制止他,古代的史官也会独立地记录下来。嬴政怎么着都得顾及下自己身后的名声)
古代臣子的政治理念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以直言敢谏为荣,用今天的话来讲叫做“政治正确”。
并且古代对于皇帝和政府都设有监察机构,专门对二者的言行和施政方针进行监督。早在秦代就开始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皇帝言行。
到唐代升级为御史台,有了独立的司法权力,宋代御史台更是可以直接弹劾丞相,而到了明代,御史台改称都察院,明代都察院御史更是敢骂天骂地骂皇帝。
而且在明代不只是都察院御史敢骂皇帝,恨不得是个人都敢骂天子,以示自己为国直言的忠贞气节。
明万历时期的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在万历十七年写的一本《酒色财气四箴疏》,专门抨击万历皇帝怠政,不干活,懒,好色,嗜酒,贪财,总之把万历说的是一无是处。
万历皇帝虽然为此大为光火,但最后也只是将雒于仁削官为民,也没拿他怎么着。
毕竟万历皇帝面对挨骂,早就习惯了。
在明代骂骂皇帝都是小儿科,而在一些关乎立场的问题上,臣子更是绝不会和皇帝妥协的。
还是以万历为例,万历生前最喜欢郑贵妃所生的三子朱常洵,想立其为太子。但是按照汉家的规矩和明代的法律,储君需立长子。不过万历不喜欢自己的长子朱常洛,所以一直迟迟不立太子。
而大臣们都是支持皇长子朱常洛的,于是大臣们和皇帝爆发了明代著名的“挣国本”事件。
这件事僵持了十多年,历经几代首辅大臣,最后终以万历的妥协,大臣的胜利而完结。
可见,在汉族王朝中,皇帝是不能为所欲为的。
(天天挨骂的万历)
之所以现代人对于皇权的认知出现偏差,其实主要受到满清的影响。
因为满清是有在关外的满洲人建立的“征服王朝”,作为一个异族政权,有一些民族压迫是肯定的。
如果以明朝作对比的话,起码在明代言论是自由的,大臣可以公开指责皇帝。但在清代这是不可想像的。但凡你说错一句话,犯了皇帝的忌讳,你全家的人头就都没了。
清朝皇权专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顶峰,清代臣子俨然成为满洲皇帝的家奴,对于皇权的制约能力荡然无存。
(乾隆皇帝:只允许你夸我)
【家天下】
江海山川谷,普天莫王土;
草民将相侯,万众皆臣属;
天下归一家,杀伐凭喜怒;
跟庄似跟狼,伴君如伴虎;
顺君意者依,逆帝思者屠;
兔死烹猎狗,鸟尽藏弓弩;
将军定太平,太平将军戮;
腥风漫监牢,血雨染刀斧;
朝堂多冤魂,乡野堆枯骨;
晴天起风云,旦夕有祸福;
臣民常自危,威权太恐怖;
水能载舟行,亦可倾船覆;
帝王轮流坐,循环又如故。
首先明确,皇帝肯定不是能够随意任免官员的,要不然还要吏部干嘛。一般来说,除开一些暴君和昏君,大多数皇帝对官员的认知都得通过吏部引荐,依律奖拔,最后由吏部执行任免。皇帝本身很少直接接触底下官员,据统计,清朝一半的县令没有见过皇帝,当然大官除外。
大臣与皇帝的关系很微妙,天下是皇上的,但皇上不可能自己一个人治理天下。所以皇帝得把一些权力下放到大臣手上,皇帝和大臣都是统治阶级,实际上皇帝有了大臣的支持,他才是皇帝,否则,他就是个傀儡。中国封建社会中官员和皇帝实质上是合作的关系。皇帝通过官僚集团来治理国家,天下为陛下与百官共治。所以皇帝受到朝廷舆论的监督,所以任免官员也要看舆论的支持,考虑朝廷派系的平衡。
小编以为这就是为何皇帝为何不能随意任命官员的原因。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矢志不渝 无授权禁转
古代的皇帝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当然也包括官员的任免权。
然而皇帝能否随心所欲地任免官员呢?若说是一两个官员的升迁贬谪,皇帝是拥有绝对自主权的,但这是特例,皇帝只能针对及其个别的官员凭好恶任免,对整个官僚集团来说,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地任免,而是需要一定的程序,有合理的理由。皇帝通过对任免权的控制保证皇权独尊,相反,官僚集团也以对任免权的控制制约皇权。
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其实道出了封建皇帝制度的本质。整个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皇帝本身也是地主,只不过是体量比较大的地主。皇帝的权利来源也绝非“神授”,而是源于整个地主阶级的支持,也就是士大夫的支持。其中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职位的升迁。士大夫为代表的官僚集团支持皇帝的统治,皇帝则通过任免与士大夫共享利益。而作为明君,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亲贤远佞。所谓亲贤远佞就是任免官员需要按照法度,按照功绩来升迁贬谪,只有这样,才能笼络士大夫之心,使整个官僚集团有能力的有上升渠道,无能有罪的被追责贬谪,使整个士大夫阶层看到皇帝与他们合作的诚意,他们也就尽心尽力地维护皇帝的统治。而古代明君大多如此,唐太宗,宋太祖等。
(别说官员了,明朝后期,官员连皇帝宠幸哪个女人都要管)
相反,如果皇帝凭自己之好恶进行任免,则使有功之臣得不到升迁,溜须拍马之辈却身居高位,这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个重大的打击,官僚集团也失去了维护皇帝统治的热忱,不再忠于皇帝,采取不与皇帝合作的态度。纵观封建王朝,如果政治昏暗,小人当道,则名士能臣就归隐乡野,不再出世做官,这其实就是以不合作的方式对抗皇权。万历不上朝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对官员进行必要的任免,也就是变相的为所欲为,所以我们说万历埋下了大明灭亡的祸根。
(当皇帝就能为所欲为?你想太多了)
皇帝为了能有效地任免官员,创立了科举制,通过科举制笼络天下士人。科举制下,皇帝当然不能为所欲为地行使任免权,只有科举考试通过的才能做官,如果皇帝随意提拔未通过科举的人,这是不合规矩的,所提拔之人也必然受到整个官僚集团的排斥,这无疑有损皇帝的威严。事实上,皇帝只对重要的职务行使任免权,比如宰相等,而如县令之类的小官,一般由吏部决定,报皇帝批准即可,皇帝行使名义上的任免权。
由此看来,贵为皇帝也不能随意任免官员。
参考文献:<中华史>(请支持毅品文团队的各种原创文章及实体书,独立专业有种有料)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相关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在宋朝以前,基本做不到;明朝的时候,比较困难;清朝的时候,简单多了。
为什么宋朝以前做不到呢?因为宋朝以前,官员的任免是由宰相说了算的。人是宰相用的,不是你皇帝用的,皇帝是没法子随便动的。尤其是可以开府、拥有自己幕府的官员,那些官吏更像是家臣,皇帝就更没法子动了。至于说杀人,更不用提了,都是要有律法依据的,你不按照律法来,负责刑狱的官员是有权拒绝的。
但到了明代,随着皇权的加强,皇帝对官员的任免干涉力度就加大了,因为没有了“大管家”宰相,皇帝的意志可以贯彻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了。但是对于杀人,皇帝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但凡是死刑都必须要经由三法司共同商定,只要有一个单位拒绝签字就杀不了。
至于清代,那就没谱了,这个王朝是如此的奇葩,以至于在自由和民权遍地开花的时候,在中国居然做家奴都是一种幸福。在这个背景下,无论是人事任免还是人头落地,那都只能是皇帝的一句话的事情了。雷霆雨露莫非天恩,正是如此。
说到底,这些都只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所带来的产物而已。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不能。
即使皇帝用人,也要按一定规矩、手续办事。当然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不同政治环境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下文中,我们就分析一个具体的个案。我们来看一看赵普是如何狠狠摆了赵匡胤一道~
我们知道,960年的时候,赵匡胤犯上作乱,黄袍加身,结束了后周,建立了宋朝。宋朝建立伊始,地方上还有很多人对之表示怀疑,有的人就直接举兵,捍卫周室。所以960到962年期间,赵匡胤大体在和忠于周室的势力打仗。为了凝聚人心,塑造一个和平禅代的公共形象,这些年里,赵匡胤沿用了后周的整个宰相班子。这一方案很用有,地方上的大员一看,前朝的宰相现在还是宰相,就渐渐接受了新的王朝。
到了964年的时候,时局就渐渐稳定下来了。赵匡胤渐渐就觉得,用前朝的宰相很不方便,就打算把他们都换了。于是,有一天就把后周的整个宰相班子,范质、王溥、魏仁浦,全部罢相,安排闲职了。赵匡胤当然不是不要宰相了。我们知道,从黄袍加身到宋初的很多决策,都是赵普出谋划策。所以,两天以后,赵匡胤找来赵普说——朕已经研究决定了,你来做宰相!
赵普心里当然是兴高采烈啦,但表面上,他没有这样。他说——慢!他跟赵匡胤指出了一个问题。
以前任命官员,和现在一样,口说无凭,还需要一个委任状。就是说,朝廷要下发一个正式文书,兹委任谁谁谁,做什么什么官。这个委任状,以前就叫告身。这个告身很有趣,是以皇帝的口吻下达的,所以具体内容是“朕如何如何”,但是要有关部门签字才能生效,尤其宰相签字必不可少。
于是问题就来了:两天前,赵匡胤罢免了所有的宰相……要任命新的宰相,需要宰相签字……现在没有宰相在位,就没有人可以签字,就不可以任命宰相了……那就更没有宰相了……
赵匡胤一想,这有什么难的!我是皇帝,我签个字,还不行么?赵普说,不行,“此有司所行,非帝王事也。”这是说,这件事是有关办事机构来办的,不是皇帝可以做的。其中的原委,我们看到委任状的格式就知道了:
从右往左,右边大字基本就在讲,我们研究决定了,你来做这个官;左边的小字,就是具体经办的有司,经办官员要一一签字,这个委任状才有效。具体有哪些官员呢?以盛唐的标准来讲:
侍中具官封臣 名
黄门侍郎具官封臣 名
给事中具官封 名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
年月日
可 御画
除了最后皇帝御画一个“可”字,其他需要中书门下的官员签署才行。
可以想象,赵普就指给赵匡胤一看:你看,这些都要有司签字,你是皇帝也没用,这不是你签的!
这一下,赵匡胤就慌了。自己新皇帝上任,不了解状况,一不小心把宰相全撤了,现在出了纰漏,怎么办呢?大家就开动脑筋,想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这皇帝赵光义,是开封府尹,同时还是同平章事。这同平章事的全称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虽然主要是表示尊荣,但毕竟名义上是中书门下的长官,就是宰相,就他来签字吧。
这样一来,赵普的委任状有人签字了,他就成了宰相。
这看上去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赵匡胤把前朝的人撤了,把自己的心腹弄成了宰相。赵普如愿做成了宰相。赵光义还顺带刷下存在感,表示自己很重要。但其实,从头到尾,这是赵普的一个阴谋!
为什么呢?
简单说:就像现在,表格上可以用很多格子,但也不是都要填的!没有要填的话,空着就可以了。这个告身,虽然有宰相签字一栏,但不表示一定要有宰相签字!没有人担任宰相,在上面写个“使”或者“阙”就可以了。其实,这也是很常见的事情。毕竟,这格式从唐初开始逐渐形成,到了五代,职官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些表格上存在的首长要员,实际上很多时候都不任命了。比如,后来司马光的拜相告身,虽然是元丰以后的制度,但基本原则一以贯之。如下所引,任命司马光做宰相,需要中书令、中书侍郎签署,但这两个位置上没有官员,空着就好了。根本就不是个事!
29. 中书 令 使
30. 中书侍郎 阙
31. 尚书兵部郎中、知制诰 臣宋敏求 宣奉行
32. 奉
33. 敕如右,牒到奉行
34. 熙宁二年八月 日
到了这里,整件事情就水落石出了。
赵普这人心机得很。他通过这个事件,他告诉赵匡胤:
你不要觉得你是皇帝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文书行政,有自己的规则,这些你都不懂。但我是专家,你要多问问我哟!
过去,皇帝是言出法随,口含天宪。所以,理论上皇帝可杀任何人,任免官员。
某些时代,其他力量对皇权有所牵制,比如东晋,那是世家政权,皇帝基本无权。
唐代讲究三省六部制约,门下省对皇帝诏书有封驳权,拒绝副署令之无效。
宋代讲究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不杀上书言事者(两宋只宋高宗杀陈东一人)。甚至宋徽宗的女人李师师被官员嫖了,宋徽宗也只能找个借口贬官而已。
就算皇权已经极为加强的明代,文臣风骨依旧,争先恐后上书指责皇帝过失,以被廷杖为荣。
但是,这些制约只有在皇帝愿意遵守的情况下才有效。比如皇帝使用手诏方式,可不交付门下省审核而直接传递尚书省执行。
清代,皇权达到极致,台鉴御史都是找大臣的麻烦,谁敢质疑皇帝命令?更不要说六科給事中敢封驳皇帝诏书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咱的,封建帝王当然是言出法随,想干嘛就干嘛,又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何况随意任命大小官员?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为了皇位家天下,哪个不是争的头破血流尸骸遍地,为啥,不就是为那份随心嘛
可惜,皇帝命令也得有人执行啊,天下那么大,总不能自个儿去种地砌墙吧……皇帝真的那么随心所欲么?其实,他也只是团队话事人罢了
既然在圈中,那就得受这份约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你好我好,大家都守规矩,才是硬道理,否则山大王也当不长久
就人才制度来说,汉之前世袭,大汉举孝廉,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隋唐之后科举考……分利慢行是趋势,皇帝大臣都得遵守。王安石,那么厉害,从知县到宰相也走了30年
当然,皇帝毕竟是皇帝,总有一些特权的,有一词叫简在帝心,入了帝王法眼,机会总会多一些,升官总会快一些,比如卫青,从奴仆到封侯,二十来岁,就成了大将;比如李卫,从买来的从五品闲职,到一品总督,一共也就十年时间……
再者,家天下中的家,帝王家事,除了立储立后,大臣也是管不到的,太监首领,锦衣卫黏杆处什么的,这就是皇帝一言决之,群臣虽诟病,但也没办法
创业中的帝王,那另说……
这个问题回答起来很简单,可理解起来就有点难。
简单,是说,皇帝的理论权力是极其大的,当然包括随意任免官员甚至杀死官员,而皇权和律法之间的关系,理论上也是皇权至上,因为皇帝本人是有“立法”的权力的,具体来说,可以大规模修订律法,也可以颁布“令”,而当代的“令”,在下一代整理时,就会酌情补入律法。
而理解起来难,就是皇帝理论上的权力和事实上会不会行使这个权力,甚至能不能行使这个权力是不相关的。
比如汉献帝说,曹操,你自杀吧,曹操会从命吗?恐怕不会,这是所谓的权臣时代,而在皇权在握的“明君时代”,唐太宗回宫对着长孙皇后说,我一定要宰了魏征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反倒盛装拜贺,最后唐太宗只能说自己是气糊涂了,糊弄过去。
换句话说,皇帝的权力的行使,是有很多的程序要求和顾虑存在的,并不能真的“随心所欲”。
比如宋神宗要杀运粮出问题的官员,宰相直接截胡不下文,宋神宗愤愤说一件快意事也做不得,宰相直接怼,如此快意事不做也好。
这时候是不是皇权旁落了呢?
当然不是,这只是宰相利用了公文程序,又拿出了大义名分,来挟制皇帝的“出圈”举动。
换句话说,皇帝的权力本身是有圈的,这个圈的大小,来自于整个国家舆论、官僚组织对他的挟制的能力,如果大,圈就小,比如明朝的万历皇帝,只能靠和文官集团怄气来混日子,而如果挟制能力小,那就会如秦二世一般肆无忌惮。
但是无论如何,皇帝都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和立法的权力,只是看他会不会用,敢不敢用罢了。
“皇帝”是中国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可谓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也不是想干嘛就干嘛的,有着许许多多的规章制度约束,不然万历皇帝为什么会那么多久不上朝,和大臣倔气。
皇帝虽然贵为九五至尊,但是并没有官员的绝对任免权。皇帝皇帝想要提拔的官员,需要得到其他官员特别是吏部官员的同意。如果皇帝要提拔一个没什么能力且人品差的人,大臣们是绝对不会同意的,官员们会上疏、辞职来对抗皇帝。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像秦皇汉武、朱元璋这类的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提拔官员就容不得其他大臣的反对了。他们也不会选一些没用的人,担任要职。皇帝对于一两个官员的升迁贬谪,皇帝是还是拥有绝对自主权的,但这是只是个别次数。
人事任免权,这其实是古代皇权的核心。如果皇帝对封疆大吏没有了任免权,那么肯定会导致国家分裂。就拿周朝来说采用分封制,到东周后期就行成诸侯割据的局面。人事任免权是古代皇帝防范封疆大吏的重要保证。
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天下,皇帝的权利也绝对不是什么“君权神授”,而是整个地主阶级对皇帝的支持和皇帝对于地主阶级利益的维护。士大夫为代表的官僚集团、地主阶级支持皇帝的统治,皇帝则通过任免、授予士大夫权利,而共同治天下。皇帝不能一意孤行,为所欲为,要考虑到士大夫和整个官僚集团的利益,所以皇帝不可能随便任免官员。
如果皇帝完全凭自己的喜好进行任免官员,则使有功之臣得不到升迁,阿谀奉承的小人之辈却身居高位、飞黄腾达。这对整个官僚集团将是个沉重的打击,皇帝会失去官僚集团的忠心。
皇帝为了能有效地任免官员,避免自己的失误而提拔无用之人创立了科举制,通过科举制笼络天下士人,大大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水平。在科举制下,皇帝人事任免权就会受到制约,只有科举考试通过取得功名和立有战功的人才能做官,如果皇帝任意随便提拔无功无用之人,会遭到诸大臣的反对,所提拔之人也必然受到整个官僚集团的排斥,这样还会损坏损皇帝的权威。事实上,皇帝只对重要的职务行使任免权,比如宰相、首辅、总督、巡抚等,而如县令之类的小官,一般由吏部决定,报皇帝批准即可,皇帝行使名义上的任免权。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