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个问答很有讨论价值,津城沐雨来回答。

战国时期,三家分晋之后曾经一度默默无闻,而赵武灵王时期的胡服骑射,让赵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的强国,是战国后期唯一可以和秦国在军事上单独相抗衡的国家。

那么赵国有取代秦国统一天下的可能性吗?

从当时赵国强大后的情形来看,不具备这种可能性。

为什么呢?主要有三点原因:



其一,赵国变法有限,国力军力不对称。

赵国在四面强敌环伺的情况下,有雄心的赵武灵王进行了军事上的改革——胡服骑射,但是,胡服骑射并没有像秦国商鞅变法那样全面和彻底。

赵国在胡服骑射后,军力大大增强,其实力不亚于秦军锐士,甚至比锐士更胜一筹,尤其在运动战中更占有优势。

但是赵国在经济上的改革较少,国力不稳定,难以支持长久的消耗战,长平之战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赵国撑不下去了,想尽早结束战争,于是才冒险任用赵括,结果造成元气大伤。

政治上的改革也少,受“人制”影响更大,国君大臣能力不强时更容易显现,这也是秦国能两次离间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其二,赵国地理位置不好,没有稳固的后方。

赵国北依匈奴,但是并没有坚固屏障,侧后的燕国更是喜欢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时不时侵扰赵国侧后方。

中原地区虽然赵国最强,但其他诸侯国也有一定实力,西部秦国虎视眈眈,绝不会让赵国放心的扩张,而打败秦国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非长年累月数代君臣不能完成。



其三,赵国没有大一统的雄心壮志,尤其赵国国君赵武灵王后一代不如一代。

赵国从建国以及进行的胡服骑射,其目的都是为了强国,但没有一统八荒的气魄。而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就基本确定了以后一统天下的格调。

赵国自从赵武灵王以后的国君,更是一代不如一代,可谓是一代创业、二代守业、三代毁业、四代亡业,并不能像秦国那样奋六世之余烈,经过代代人的持续努力不断积累。



所以,赵国称霸强国尚且可以,但几乎不具备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而赵国能统一天下的唯一可能性,就是赵武灵王时期能实现绕道攻秦的计划,成功消灭秦国,获得稳固大后方并失去最强大的阻碍。到那时,赵国统一天下也未尝可知。

知历史,明兴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创,欢迎大家随手关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

最佳贡献者
2

虽然赵国在胡服骑射后,成为了仅此于秦国的军事强国,但是很可惜的是他仍然不具备统一六国的条件。

首先,地理劣势。从地理上说,赵国有着天然的劣势,赵国是四战之地,北面匈奴部落时常侵扰,不得不筑起长城;南面是魏国,在战国初期就有围魏救赵的故事,也是纷争不断;东面是齐、燕,曾经的五国伐齐让齐国耿耿于怀,最终在长平之战袖手旁观;还有不明白唇亡齿寒,只知道落井下石的燕国,在长平之战后,屡次侵扰赵国,虽然多次被击败,但严重阻碍了赵国的修养生息。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这就决定了赵国没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不像秦国势力强大,就兵出函谷关,势力弱小,就躲到关后,安心生产。这样导致赵国无法把力量集中于一点,或远交,或近攻,有序蚕食其他六国。

其次,政治腐败。战国后期,赵国可以说是人才济济,丝毫不逊于秦国,像廉颇、李牧与秦国白起、王翦相比也毫不逊色。但是,两人先后毁于小人郭开之手。长平之战后,赵孝成王重新任用廉颇,廉颇不负重任,屡次击败挑衅的燕国。但后来,孝成王去世后,悼襄王继位,不信任廉颇,于是让乐乘代替廉颇。廉颇一气之下打跑乐乘,自己也不得不逃到魏国。后来,悼襄王后悔了想要重新任用廉颇。廉颇仇人郭开提前贿赂使者,让使者回报赵王,廉颇已经年纪老迈,不堪重用;廉颇之后,李牧担任赵国大将军,屡次击败秦国。最终,秦国通过反间计贿赂郭开,经过郭开谗言,赵王迁冤杀李牧,导致赵国三个月亡国。有名将而毁之不用,赵国又怎么能统一天下。

第三,昏君庸主。赵国一共十三位国君,真正能够称得上雄主的只有赵武灵王一人,但赵武灵王前明后暗,没有做到善始善终,一手导致赵国内乱,让自己饿死沙丘。而后来的惠文王也只是守成之君。到了孝成王的时候,因为决策的失误,用人不当,丧失了赵国四十万精锐,让赵国一蹶不振。到了悼襄王、赵王迁开始自毁长城。这样的君主有怎么能够带领赵国铁骑统一六国。

3

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不要退位,联合五国伐秦,楚军沿长江而上,直取巴蜀。燕、齐、韩、魏四国联军攻打函谷关。赵军骑兵倾巢出动,出九原,直扑咸阳,咸阳必破,秦国必亡。

赵国得关中之地,楚国得巴蜀,另外四国尚未攻破函谷关,寸土未得。

四国不服,赵楚联盟,赵国灭魏国与燕国,楚国吞并韩国并攻入齐国,齐国向赵国求援,赵国联齐灭楚,尽得楚地,逼齐国投降,一统天下,赵武灵王称帝,为赵始皇,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平百越,并占领朝鲜半岛,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发展生产,鼓励生育,轻徭薄赋,取消人头税,与民休息,建立密折制度、军机处与秘密立储制度,赵朝因此国祚绵长,华夏民族从此姓赵……

4

秦国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是经历了几代明君的不懈努力实现的,而其他六国或有明君强主出现,但终归是昙花一现,缺少一个延续性。说回赵国,赵国没有经历过深彻的变法,期间也出现了几代明君,但是缺少能够制定长远国策的强相,虽然赵国名将辈出,征战是个好手,但是统一天下的重担始终没有落在这个国家。

5

赵国自从长平之战后就失去了和秦朝争夺天下的资格。总共几百万人口,被白起坑死了几十万,元气大伤。再加上赵国昏君太多,经济实力也拼不过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赵国的灭亡是迟早的。

6

如果说战国七雄里面真要让我找一个能够统一天下的国家的话,除了秦国以外我选择赵国。

这里面的门道主要就是一个民族融合的问题。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更多的是如何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融合在一起,组建起一支强大的步骑混编兵团,这一支强大的兵团,也正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最大的成果,也是赵国在这之后纵横天下的真正的王牌。

夺取天下最大的问题不是说去如何夺取更多的土地,土地多了,天下的地盘儿也大了,去了可以有些地盘儿,拿了之后也没用啊,你比如说那些深山老林,你拿了之后,圈了那么大一块地,你有什么用?根本一点儿用都没有,你只有拿下那些人口多,生产力大,将这些地方拿到手之后,你才能够算得上是拿到一块儿有用的复数的地盘,但是这块地盘可以为你所用吗?

这个里面可能你也得仔细想想,对于天下的战国七雄的其他六个国家,除了秦国以外,他们是真的没有实力去夺取更多的土地吗?他们是真的没有这种心思去把别人的国家吞并成自己的国家吗?并不是他们是没有办法消化拿走的那些土地,他们需要时间更加需要的是手段。

你比如说齐国,齐国都已经率领军队打到燕国的首都了,结果人家还是忽悠的撤并了,为什么燕国的老百姓不欢迎他们,燕国的老百姓根本就不为他们所用,(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问答)齐国短时间之内消化不了烟果,结果把得手的土地吐了出来,后来燕昭王复仇成功了!

所以只要有一种方法能够短时间之内将吞并到的土地转化成自己的综合国力,这个就拥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而能够完成这种资本的只有两个国家,第一个是秦国,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军工制度大大增强秦国的实力的同时更加增加了秦国的侵略性,全国可以不惜代价的吞并。其他国家的土地子明,因为他们有办法消化这一切,所以这正是他们最大的资本所在。

另外一个就是照顾赵国的胡服骑射是将两个原本互相难以相容的民族枕边成为一个强大的军队,这一点可以说类似于秦国的军功制度,可这个东西的局限性太大……

胡服骑射能够将它稍微转化一下,也是一个能够夺取天下的神兵利器,可惜自赵武灵王死了之后,赵国难以再出英明之主,唯一一个有点儿气数的赵惠文王爷只是一个守成之主,对于赵国的老百姓来讲,赵武灵王死了之后整个赵国就失去了一种侵略性,打仗完全就成了一个没头苍蝇四处乱打,而且还动不动的把自家的城池送给其他的国家做礼物,这一点你说不要命那是假的。

所以说对于赵国来讲,他想要统一天下,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你比如说秦国,秦国能够夺取天下纯粹是多种因素,综合干扰之下才有这样的结果,这并不是说秦国天命所归随便乱打就能够拿下天下秦国,这是需要努力的凤六世之余烈,并且加上商鞅变法这样的重大举措,才让秦国有了统一天下的资本,记住这是资本,不是说它能够夺取天下!

相比较于天下其他六个国家,秦国的资本是最大的也是筹码最多的,所以秦国最后一举压垮了其他六个国家,夺取了天下赵国的资本,相较于秦国的资本来讲少的可怜!你到长平之战,赵括把40万赵军拱手相让的时候,赵国已经没有任何资本跟秦国再次争雄天下,唯一的资本全在长平之战里面死的再也不能再死了。

7

即便没有长平之战的惨败,即便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之后,赵国军事实力空前强大,风头一时无两,就连秦国都对其避让三分,但是我认为赵国依然没有可能攻灭六国,从而统一天下。原因有以下几点:


1、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并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领域,综合国力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加强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确实使得赵国强盛于一时,但它与秦国的商鞅变法不同,它仅仅是一场军事制度方面的改革,照搬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射作战方式,采用了胡人的骑兵编制和服饰,但并没有触及到政治、经济等领域,并非是一场彻底的、全方位的改革,赵国的综合国力也没有得到根本的加强。而秦国的变法则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等内容,涉及到了国家的政治制度、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方方面面,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解放,关中地区由此成为富庶之地,这是支撑秦国进行对外战争并且保持长盛不衰的物质基础。

(胡服骑射仅仅是一场军事改革)

反观赵国,虽然经过胡服骑射使得军事实力空前强大,但是战争最终竞争的还是两国的综合国力,看谁的经济基础更加雄厚。长平之战赵军被围46天之后连粮草等基本的战略物资都得不到补充,以至于官兵相食而亡,甚至为了支持战争赵国都要向齐国借粮,由此可见,赵国的改革很不彻底,也不具备统一天下的综合国力,这是根本原因。


2、在国家主政人才方面,赵国以军事家为主,如廉颇、赵奢、李牧、庞煖等,缺乏成熟的政治家和战略家,如秦国的魏冉、范睢、吕不韦、李斯等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不彻底,还有一个不良后果就是没有推动赵国封建化的进一步发展,赵国的上层政治结构还是旧有的贵族和血缘政治。赵国的旧贵族因循守旧且势力很大,赵武灵王在进行胡服骑射改革时也是阻力重重,最后经过武灵王的威逼和利诱以及适当的妥协下才进行了这场局限性很大的改革。

(为秦统一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秦国丞相李斯)

由此也就导致了赵国的执政上层,很难招揽和留住具有成熟战略眼光的政治家以及改革派人物。在强大旧贵族势力的排斥下,即便招到了这样的人才,也很难推行有效的社会改革。事实上,赵国正是缺乏这样的主政人才,才在内政外交方面总是吃瘪,昏招迭出,葬送了大好形势,仅仅在武灵王改革六七十年后便招致亡国。就连推行改革的武灵王本人,从后来所犯“欲分国为二”的错误并导致“沙丘之变”来看,他都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另外,在“触龙说太后”、“赵奢收税”、冯亭献上党之地等一系列重大国家问题上,我们都能看到旧贵族势力的思想意识对于赵国政治的影响之深,也看出了赵国在政治外交方面处理问题的欠缺和不足,这正是因为赵国主政人才方面缺乏具有成熟战略眼光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所致。


3、从地形上看,赵国身处四战之地,周围强敌环伺,不但战事频繁而且战略纵深也不足,无论是国力还是民力都得不到充足的休养生息


秦国为什么跟山东六国拼消耗拼了几百年都长盛不衰,最后甚至直接一统六国,除了秦国通过改革提升了综合国力这个根本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占据了地理优势,秦国所在乃是山河形胜之地。


对此,贾谊的《过秦论》分析得就很透彻:“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秦国占据了有利地形,想打我就开关迎敌,主动出击,不想打我就关上门来,据守函谷关,任你千军万马也打不进来,也不影响国内的生产生活,可以说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占据了最佳地理位置。


反观赵国,周围与秦、魏、齐、燕等强国接壤,北方还有强悍的游牧民族时常侵扰,可以说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得随时防备敌国的袭扰,这就导致军队得时刻枕戈待旦,国家机器时刻保持运转为战争做准备,徒耗了国力。 赵国自保尚且捉襟见肘,又哪来的余力去统一天下呢?

8

赵国是完全没有可能统一其他六国的。

其一,三家分晋之后,战国时代便开始了,七雄最先崛起的是魏国,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一时之间实力剧增,绝对是七雄最强的,说打谁就打谁,赵国与韩国就跟在后面趋炎附势。其后商鞅在秦国变法,通过与魏国数次大战接过了魏国霸权,成为了七雄最强的,而赵国只是经历了胡服骑射,并没在本质上进行改革,所以实力不允许。

其二,地理位置的劣势,赵国堪称七雄中面对匈奴最多的国家,在与中原争霸的同事还要忙着跟匈奴作战,腹背受敌,难当大用。

其三,雄主太少,秦奋六世才统一天下,赵国哪怕出现连续两代雄主都还有机会,可惜没有如果。赵武灵王后的操作有多骚有多惨十分具有参考性。

9

先摆明结论:赵国不可能统一六国。

看过《大秦帝国》的朋友们都知道,魏国在庞涓时代便称王,可以说风光无限,但却在王业和霸业之间举棋不定。所谓王业,就是以代周天子为长远目标,一统六国,但当时六国实力较为均衡,一国单独灭另一国的条件并不成熟。所谓霸业,便是同春秋时期一样,以会盟的形式,让其他国家尊自己为盟主,但这种形式较为松垮,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不过眼前利益可观。魏国便是在不肯放弃到眼前的肉,没有抓住机会灭秦,反而与申不害变法后的韩国消耗,白白浪费魏武卒的军力。

以此例子正想说明,尽管赵武灵王在军事领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胡服骑射练就一批强大的军队,但战国是大争之世,需要长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力量支持,才能完成旷日持久的战争。

首先,稳定的内政是所有军事斗争的前提。赵国自武灵王改革,也就惠文王、孝成王算得上有为之君,但同时,胡服骑射,向游牧民族学习,改良风俗和军备,在获得游牧民族归附的同时,势必会引起保守派的反弹。对比秦国,商鞅变法不仅仅局限于军事领域,改革的过程来自于君王的强力支撑,秦国奋六世之余烈,六代君主全都奉商鞅之法为富国强兵之法,赢驷坚决打击保守的贵族,保住了改革的成果。

俗话说,燕赵之地多义士,赵国有内斗仇杀的传统,因此本就差异巨大的农耕和游牧文明,在这种风气下矛盾更加尖锐,赵国只在军事领域的改革,会让拥有兵权的一派具有极大的权威,并不利于团结。秦国通过严刑峻法,严禁私斗,逼迫人民将矛盾彻底转向对外的军事攻略。

其次,经济基础是战争机器的基础。赵国的改革未触及传统贵族的基础,他们依靠祖辈的世袭占据相当的封地而不用纳税,新兴军功阶级的热情并未得到彻底的激发。相比之下,秦国彻底废除贵族井田制,重农抑商,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并实行军功爵制度,全都是打破落后的贵族奴隶主生产关系,将土地和生产资料交与强制分家的普通民众,民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参军改变命运的热情被彻底激发。

然后是地理战略上的,可谓地利。秦国居淆函以西,守函谷关以拒六国,通过攻略河东高地,进可攻,退可守。但赵国处于中心,尤其在韩、魏被秦国打服之后,直面来自强秦的压力,而东北方向又有世敌燕国,东有传统强国齐国,加上韩、赵、魏原本一家却也不团结,赵国可以四面出击,但也会面临四面楚歌的风险。

秦、赵均人才辈出,战争互有输赢,但秦国东出有既定国策,且以连横破六国之合纵,在秦国夺取巴蜀之地,再夺楚国大量城池后,粮仓、人员的后方保障,足以支撑其东出,秦国崛起已成大势。

而赵国,虽攻取中山、代郡,都是贫寒之地,长平之战,就是持久消耗,后方无以为继仓促出战才导致惨败。而且代代易主则易策,无坚定一统之心,无广纳良才之策,赵国虽强于一时,但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无一统六国的可能。




10

别说,还真有。

这一切在赵武灵王的时候出现过,而且赵武灵王制定了就好像秦国的远交近攻一样切实可行的分步策略。只不过天意弄人,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因为继承人问题搞得一地鸡毛。害了自己和赵国。

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15岁继位,在他手里赵国从比韩国略强的二等诸侯国一跃而成为战国第二强。攻灭中山,开拓代地。能够硬钢秦国。

首先,不要说比秦国弱小就一定没有机会这样的话,整个战国大势此起彼伏很正常。要是强大的一直强大那统一全国的应该是魏国轮不到秦国。所以赵国如果策略统一,方法正确,并保持一以贯之几代君主都是明君。其实机会也有。

赵武灵王作为主父的时候曾经亲身犯险去秦国亲自考察。他在世的时候定的主要敌人就是秦国。这算是抓住了牛鼻子。因为只要能打败并最终兼并秦国。接下来统一天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战国后期,东方六国面对秦国更多是为了自保,及时联军攻秦也只是走函谷关这条线,秦人只要守住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东方六国基本就没戏。

只有赵武灵王开辟了新的攻秦路线而且在他在世的时候是为此战略而努力的。就是从赵国的代地以居高临下之势直插秦腹心之地。不要说这是天方夜谭。后来的历史上李渊不就是利用太原直插关中平原成功的吗。

这个战略其实很让秦国担心,在主父那一次秘密出访秦国不久,秦昭襄王他们就专门为此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可惜这一次出访不久,赵武灵王就开始作死,最终作死了自己,被围沙丘,一代明君活活饿死。他死之后这一大胆但有可操作性的战略就被搁置了。而老二超越老大一般只有一次机会。没有把握住就再也不会有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