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最强硬吗?说实话,明朝以及后面的清朝都喜欢把明朝给整成刚强的形象,但是实际上是,明朝的使节在帖木儿面前就是跪着的。

而且连个垫子都没有,直接跪在地上,这属于打明朝的脸。这是《列王记》的前段,我们可以看完整版。

明朝使节跪在帖木儿的后面,而且根据《克拉维约东使记》,明朝使节原来是坐在帖木儿边上比较尊贵的位置,但是西班牙使节到了之后被强行给西班牙人让位,还让明朝使节跪在地上。

话说,明朝要是强硬的话,这几个使节应该宁死不屈才对,怎么能给帖木儿下跪,所以明朝是真强硬。

还有明英宗被也先太师俘虏,并给也先太师叫门,这是真强硬,打脸打的真响。

还有1550年的庚戌之变,阿勒坦汗的大军在北京城下耀武扬威,明军不敢出战。还有1555年53个倭寇纵横东南,吓得明军龟缩在南京不敢出战。这是真强硬。

而且,万历朝鲜之役,明朝一度幻想通过议和换来日本撤军,而且还答应封丰臣秀吉为朝鲜国王,换来的是猴子那句吾掌握日本,欲王则王,何待髯虏之封。

明末,明朝给蒙古林丹汗上贡,让林丹汗牵制满洲。而且明朝还两次想要和满洲议和,只不过没成功,这是真强硬。

所以明朝强硬吗?纯属扯犊子。

全文完

最佳贡献者
2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经历过无数朝代更替,那么哪一个朝代被认为是最强硬的呢?那就是明朝。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唯独明朝“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签订不平等的条约,可谓拥有着汉人风骨。

强硬的表现:

1.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对付满清和造反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土地依然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计划。从英宗到崇祯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廷更是坚定,兵临城下宁死不迁都,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2.明朝没有汉朝那么强悍,没有唐朝那么繁荣昌盛,也没有宋朝的灿烂文化。但是仔细去研究这个朝代,就会发现:无论被打的有多惨,君王亲征被俘虏?首都被外族围攻?无论哪种情况,从来没有认输过,可以用“头可断,血可流,气节风骨不能丢”来形容。后世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容明朝,它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最强硬的朝代

明朝由开国皇帝朱元璋打下江山,疆域辽阔,为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比较著名的事件有郑和下西洋,有那个年代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有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还有医学宝典《本草纲目》。明朝后期,国力衰弱,外忧内患,各种起义和入侵随之而来。但是王国之后,明军仍然抵抗清军三十八年,世所罕见。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看看清末的溥仪是怎么说的,“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这个皇帝,其它老百姓的死活,日本人的殖民统治,我一概不管”。然后再看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是怎么说的“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随后自缢媒山头。这种宁死不屈的强硬态度,是其他王朝不可匹配的.

结论:

明朝一朝,一直坚持着“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不管胜败,永远都是四不原则,朱元璋看后代如此,也该欣慰。明末虽然清军入关,但是根本上来说不算全部是被清所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内起义的影响。能够抵御外来侵略那么多年而不投降,头可断,血可流,气概从不丢,这也正是那个年代汉人所拥有的气节风骨。值得我们今日的所有国人学习.

3

瞧这问题问的,能让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气得吐血。

政治是一种艺术,并不像理科那样,有万事皆灵验的公式和法门,而需要根据情况决定斗争策略。

强硬或者不强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定,有时候需要强硬,有时候则需要妥协。

一味地强硬,那不是一根筋吗?

尤其还要加个“最”字,这是嫌明朝死得不够快吗?

那么,明朝的强硬程度怎样呢?

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蒙古土默特部崛起了,很强大;其首领俺答汗因对明朝关闭了边境贸易市场,就发动了对明朝的战争。镇守宣府和大同的宣大总兵仇鸾出钱贿赂俺答汗,让俺答汗只要不打他,别的地方随便打。俺答汗一看,不用打仗就能收到钱,挺好。就向东直入北直隶府,一路没什么阻拦,顺利杀到京城。

当时明朝京城的将领和官兵,听到兵部尚书的命令之后,竟然没有人敢出城迎战!将领吓得变色,士兵吓得发抖。结果任由俺答汗在北京城外纵兵饱掠。俺答汗在攻城前放出话来,称“予我币,通我贡,即解围,不者岁一虔尔郭!”最终嘉靖帝束手无策,众臣也低头不语,无奈只能派人给钱。至于给了多少,史料对此予以隐晦。

这很有城下之盟的意味,甚至比澶渊之盟还不如,至少澶渊之盟前北宋还御驾亲征,双发真刀真枪地干过。

这一个例子就能看出,明朝并不是一味地强硬。

至于“最”强硬,则更无从谈起了。朱元璋派去王保保处的使臣被杀了,强硬了吗?没有。派去日本的使臣被杀、被扣,明朝强硬了吗?也没有。

其实,用《道德经》里的话,可以解释强硬与柔弱的艺术。

老子在《道德经》第七十六章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这个意思我想不需要多解释了,概括而言则为,一味地强硬会让你处于劣势,而柔弱灵动则让你处于优势。

这与“峣峣者易折”的意思也很接近:高直的东西容易折断。实务中的政治策略与今天作秀的政治不同,一味地坚持强硬必定会带来失败。明朝也并不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

4

算不上,汉唐就比明朝强。汉唐的民族精神比较强硬,宋明的民族精神更“自私”一些。

汉唐是谁欺负我我灭谁;宋明属于“退无可退”下反击,明朝相对更强势些:谈谈明朝的“强硬史”

明朝自建国初,朱元璋因为国力,特别是国内经济问题下,主张“内忍”思想,列了“不征之国”的名单。里面有朝鲜、日本、安南和占城(也就是今天的越南)、琉球(今天的日本冲绳)、暹罗等国家。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等看,朱元璋的政策是对的。


明朝“最强硬”、最类似汉唐、最具有“世界眼光”的皇帝是朱棣,在其执政时期是明朝最强硬、地域最广阔时期,但时间不长也具备了日后失败的基础。因为朱棣的政策在日后根本没有被延续,因此,朱棣时期的政策代表不了明朝。

可以代表明朝政策的是宣宗,宣宗登基后实行了“大内撤”时期。也就是思想和领土双重内缩,几乎把朱棣时期扩张的领土全部放弃,从而实现了“传统中原政权”适合农耕文化的最大领土目标。

日后的诸如什么:无和亲、天子守国门等都是“内撤下的坚守”。当西方列强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没有来之前,也就是嘉靖以前,我们都是防守少数民族强势政权,对于西南各地区也是越来越不在意。

即使西方列强派出的是少量、二三流的殖民武装,明朝也只是赶出大门后,任凭他们在村中大街上为非作歹。欺辱传统的“藩属国”,大明也没有过实际反应。就是本国商人在马尼拉遭到数次残杀,明朝的反应也是很让人失望的。也就是说:明朝继承了宋朝,只要我好什么都不管的历史态度。包括视为国防体系中的“宗藩关系”也是如此。

汉唐时期可不是这样,汉唐都曾经有“装孙子”的时期,但是装完孙子后就是绝地反击,汉朝用了二百多年的时间灭了匈奴的统一政权。后来,匈奴仍然在南北朝时期有过很严重的破坏,但是,这只是内迁后少部分的匈奴人,是在中原政权“自掘坟墓”下起来的。最终融化于中华民族中。


唐朝也是如此,“渭水之盟”唐太宗向突厥装孙子,但唐太宗没有一二十年就灭了东突厥,唐高宗又灭了西突厥,从而使得突厥统一政权被消灭。最终,大部分突厥迁走,少部分被融入中华民族中。

反观明朝的强硬,从来是“防守”下的强硬。例如宋真宗时期在河北、山西等地区开展“大树御敌政策”,明朝也同样学习在九边地区大规模种树,希望用茂密的森林挡住南下的部队。这就是典型代表“你不能进攻,我也不进攻,咱们两不相扰”。包括宋朝对火器的发明、明朝向西方学习佛郎机仿造等,都只是作为“防守”而非进攻的手段。



因此,强硬不是你瞎强硬,也不是口中喊着无这个无那个不,结果却是国土一步步被分食。这叫骗人的强硬。

5

大明王朝(1368一1644)传十四世,十六帝享国276年,从明太祖朱元璋"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灭大元时侯起,就注入狼性,血性从来没有怂过。同少数民族之间的冲突是兄弟之间的搏弈,相逢一笑泯恩仇,没有什么好说的,同列国之间的战争可是每战必胜,令人血脉喷张。


一,援朝之战,自从唐朝白江口之战后,大将刘仁轨取得决定性胜利,日本想要重建东亚秩序的迷梦被打醒,开始隐忍了上千年。明朝万历年间,日本权臣丰臣秀吉统一了日本,他拥有战国时代铸造的雄兵勇将,野心勃勃,幻想象当年蒙古人一样,定都北京,统治亚洲。

日本军队刚一登上朝鲜半岛,便遭到明朝援军的痛击。鸣梁海战,邓子龙,李舜臣指挥中朝联军几乎全歼了日本海军。丰臣秀吉在忧愤中病死,日本狼狈撤军,二百多年不敢西顾。二


二,屯门之战(明葡),大航海时代以后,西方殖民者到全世界抢夺财富。1521年,萄葡牙殖民者妄想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明萄之间爆发了海战。明朝出动海军万余人,葡萄牙海军七八百人。战争结果是大明海军完胜,不过明军也初步见识了西洋火器的利害,开始加快研制新式火器的步伐。


三,西草湾之战,经过门屯之战后,蔔萄牙人没有被打疼,不长记性,再次挑战天朝大国的龙威。屯门之战后,明庭下令不要和萄人接触,西草湾之战后,明朝再次取胜。明庭自信心满满,下令大明海军,凡挂萄国旗的船只,发现即摧毁。迫使萄人坐下来谈判,每年向大明交纳百分之十的税收。



四:料罗湾海战,荷兰乃西欧弹丸小国,但在十七世纪,造船业居欧洲首位,组建了强大的海军。荷兰造船技术一流,船又快又稳,荷兰人号称海上马车夫,军舰装备新式加农炮,荷兰海军横冲直撞,狂妄无比,来到大明地界,双方爆发了海战。


在自己家门口,大明海军怕过谁。大明出动战舰一百五十多艘,荷兰海军几十艘,这是古代中国海军同西方海军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战争结果仍是大明海军获胜,荷兰人心疼的拿出2800两银子,才允许开路。


大明帝国的实力隆治汉唐,声震欧洲,耐何倒在天灾,瘟疫和内乱之下,满清异声突起,定鼎中原,却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得丧师失地,呜呼!

6

古梁镛:江湖在何方?天地山水间!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要问最强硬的王朝是哪个,这个问题牵涉的历史问题非常广泛,整体而言,古梁镛觉得,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王朝应该是汉朝、唐朝、元朝,不过因为元朝只属于蒙古帝国的一部分,因此暂且不论。

下面,古梁镛详细分析,汉朝、唐朝和明朝的历史成就。

大汉帝国:犯我国土,虽远必诛!

秦末群雄并起,各地爆发了规模壮大的农民起义和诸侯武装割据,最终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但是刘邦在平定韩王信勾结匈奴叛变的时候,被匈奴单于冒顿率四十万大军围困在了白登山长达七日之久,这在大汉历史上是充满屈辱的一笔,在随后的时代,汉王朝为了发展民生经济,主动放低姿态推行和亲政策,而这项政策直至汉武帝时代才结束。

大汉帝国双雄:卫青、霍去病。

汉武帝从小便深刻认知到和亲的耻辱,因为汉武帝的一个姐姐曾被汉景帝送往茫茫草原执行和亲政策,汉景帝对此即心痛又无奈,这一切都被幼小的汉武帝铭记心头,汉王朝经历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个时代的发展,直至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面对匈奴屡次违约侵扰边疆,正式开启对匈奴的战役。



大汉帝国对匈奴第一次战役

匈奴侵入上谷、渔阳(北京密云县),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兵出云中,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发起突然袭击,匈奴白羊王逃走。西汉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西汉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内蒙古杭锦旗)和五原郡(内蒙古五原)。

大汉帝国对匈奴第二次战役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出陇西,越过焉支山(甘肃 山丹县东南胭脂山)西进,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军短兵肉搏,大获全胜。同年夏天,霍去病第二次西征,越居延泽(内蒙古居延海),攻到祁连山,大破匈奴军,河西的匈奴 贵族损失惨重。同年,匈奴贵族内部分裂,浑邪王率四万人降汉。这次战役后,汉在这里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从此打开了汉通西域的道路。



大汉帝国对匈奴第三次战役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为了彻底击溃匈奴,汉武帝召集诸将商议 ,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这一年,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分东西 两路进军。针对匈奴贵族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错误判断,西汉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卫青率领的西路军,从定襄,越沙漠,北进千余里,对匈奴单于大军进行包围。经过激战,匈奴单于率数百骑突围远逃,其主力全部被歼,汉军直追至赵信城(蒙古杭爱山下),霍去病的东路军从代郡(河北蔚县一带)出兵,深入二千余里,跨过大沙漠,同匈奴左贤王接战,大败对手,凯旋而归。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无力大举南下。



据史书记载,匈奴主力,所谓控弦之士三十万。然而武帝用兵之初十年间,斩虏敌军就达二十万,同样,大汉帝国军事将领豪杰涌现,如元朔六年(前123)的卫青兵团,下属就有中将军公孙敖、左将军公孙贺、前将军赵信、右将军苏建、后将军李广、强弩将军李沮(读如居),均为一时之选,堪称精兵强将。

汉武帝时期彻底击败了强大的匈奴,打通了大汉王朝和西域各国的经商贸易之路,这条路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自此以后,一部分匈奴投降大汉王朝,一部分残余势力逃窜进入欧洲。

因此,大汉王朝被誉为“强汉”。

大唐帝国:天可汗,万国来朝!

隋朝末年,起义战火呈燎原之势迅速蔓延,其中比较强大的有宇文化及势力割据,唐国公李渊势力割据,西秦霸王薛举势力割据,大凉政权李轨势力割据,天兴政权刘武周势力割据,夏政权窦建德势力割据,残隋政权杨侗势力割据,郑国王世充势力割据,瓦岗李密势力割据,梁国萧铣势力割据,楚国杜伏威势力割据……等等,面对多达十几路割据势力,太原李渊集结天下英雄豪杰,最终统一天下。



但是唐初内乱频生,因此唐初对待强大的突厥采取了低首臣服的姿态。

突厥颉利可汗非常傲慢,曾经率军直逼长安,李世民无奈,在渭水之畔冒险面见颉利可汗,向契丹求和,这件事对李世民影响非常大,突厥一日不除,大唐王朝一日难以翻身。



大唐王朝军事成果。

贞观四年(630年),李世民令李靖出师塞北,挑战东突厥在东亚的霸主地位。唐军在李靖的调遣下,灭亡东突厥,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诸国尊为“天可汗”。参与进攻突厥的主要将领有兵部尚书李靖、代州都督张公瑾、并州都督李勣、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为各道总管,统率十几万唐军攻入突厥。

平定突厥之后,太宗继续经营西域,先后多次用兵。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寇边,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太宗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麴文泰西域朝贡,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太宗于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唐太宗以高句丽摄政弑主虐民为由,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但东渡辽水以后,由于遭到高句丽的顽强抵抗,唐军在安巿城(今辽宁海城南营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气候转冷,草枯水冻,粮草不继,兵马难以久留,只得下诏班师。在这之后,唐太宗对高句丽的进攻仅维持在一些小规模的突袭

贞观十九年(645年),薛延陀首领多弥可汗拔灼开始和唐朝大军作战。次年,唐军反击并打败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拔灼的堂兄伊特勿失可汗咄摩支向唐军投降,薛延陀灭亡。

贞观二十年(646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建立了南至罗伏州(今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后改名余吾州,今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今吉林通化)的辽阔疆域。

大唐王朝在李世民的经营下,真正成为傲世存在的强大帝国。

纵观历史,在所有大统一王朝中,汉代汉武帝时期、唐代李世民时代可谓中华历朝历代实力最为强大的时代,虽然这两个朝代也难免和其他王朝一样盛极而衰直至被取代,但是不可否认,这两个时代是所有朝代中最为强硬的两个时代。

强硬的明王朝

平民百姓朱元璋创立大明王朝,朱元璋去世后,大明王朝执政者朱允文被燕王朱棣所取代,史称“永乐大帝”。

明代是所有王朝中非常特殊的一个朝代,有两句话可以概括。

第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二句:文臣不怕死,武将不惧战。

纵观历朝历代,明王朝是唯一“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的王朝,永乐大帝时期,朱棣曾亲率大军出击北元,将北元三大部落中的两个击溃,一个投降。朱祁镇时期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即便大明皇帝被敌军俘虏,大明臣子以于谦为首,哪怕另立新君也不向瓦剌低头。

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各王朝整体而言,面对强敌,大明王朝整体的士气评分要高于其他朝代,因为在明王朝276年的历史中,“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是他们一直坚持的王朝原则,而在所有帝王时代,汉武帝刘彻时代、唐太宗李世民时代无疑是中国历史最强硬的时代。

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还请朋友们多多点赞支持。

喜欢的记得转发+关注哦!

7

明朝的强硬其实是相对而言的,如果你了解明朝的战争历史,就会发现明军无论多么惨,面临的情况有多么危急,都绝不用女人换取和平,绝不割地求和。

皇帝的强硬

最著名的当属“土木堡之变”!连皇帝都被敌军俘虏了,而明朝所作出的回应是——拥立新帝,绝不南迁!

这种气魄不是每一个朝代都能拥有的,你就说宋朝吧,虽然很富庶,但是一遇到强硬的对手,皇帝是第一个主张逃跑的。

而明朝的皇帝则没有一个选择逃跑的,就连昏庸的明英宗,在面对重重包围的瓦剌军队时,也是镇定自若,既不逃跑,也不投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瓦剌人,如果是换成赵宋皇帝,恐怕早就吓得尿裤子了!

刚中带柔的强硬

尽管明朝的法律很严苛,但不得不说明朝是真的把百姓当人看的。同样是亡国之君,崇祯帝和溥仪的思想就完全不同:

崇祯:朕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溥仪: 这时占据着我全心的,不是东北老百姓死了多少人,不是日本人要用什么办法统治这块殖民地。它要驻多少兵,要采什么矿,我一概不管,我关心的只是要复辟,要他们承认我是个皇帝。

二者之间的君王思想瞬间高下立判了!

你多半知道朱元璋当初起兵的时候有多么勇武,多半也听过后来成了永乐大帝的燕王朱棣是多么英明,你也多半听过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多么的"荒唐"……

可是明朝的每一个皇帝,却没有一个是软骨头的。你看崇祯皇帝天子殉国,你看正统被俘却决不求饶,你看隆武战死沙场,你看绍武被俘,绝食自杀……

这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的骨气!

8

明朝没有汉朝的倾国倾城,也没有唐朝的浪漫开放,更没有宋朝的感性多情,但她一身傲骨,就已经留在历史的洪流中。

盘点中国历史,古代中国史上共有九个大一统王朝:秦、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其中秦、晋、隋国祚都很短,虽然都终结了长期的乱世,但很快就又一片混乱。元朝虽疆域辽阔,还具有奴隶社会性质的四等人划分,享国不过百年;满清则割地赔款,成为中国最没骨气的王朝,在当时来说属于异族当政。而北宋连一个幽云十六州都收复不了,虽富得流油却花钱买平安,被称为弱宋。

而唯独汉、唐、明并列为中国最强盛、最具影响力的三个朝代,被称为“强汉”、“盛唐”和“烈明(或说刚明)”。

遗憾的是,由于清修《明史》极尽诋毁、抹黑、污蔑之事不胜枚举,现代人看到的《明史》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篡改,所以,在许多朋友眼中,明朝似乎是一个很窝囊的朝代。其实不然,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硬的王朝。

一、整个有明一代,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霸主级的存在。

明朝国祚276年,期间有三大盛世。即明初长达70年的三大盛世时期,分别是:朱元璋时期的洪武之治,永乐帝时期永乐盛世,明仁宗和明宣宗时期的仁宣之治。中间有弘治中兴,最后有隆万盛世。

明朝时期,中华朝贡体系发展到鼎盛。洪武二年(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便立即派人到海外各国宣谕:“曩者我中国为胡人窃据百年,遂使夷狄布满四方,废我中国之人伦。朕是以起兵讨之,垂二十年,芟夷既平。朕主中国,天下方安,恐四夷未知,故遣使以报诸国 。”同时, 还带去《大统历》 一本, 使各国 “知正朔所在,必能奉若天道。”

到了朱棣时期,中国的藩属国多达100多个,成为藩属国最多的帝国,包括日本、外吕宋(菲律宾以北的吕宋半岛)、苏禄(菲律宾)、暹罗、满刺加(在缅甸)、占卑(今印尼)、苏门答腊、马六甲、锡兰狮子国(斯里兰卡)、胡马塔(今印度南部)、古里、木古都束、中也门、舍利弗(在今红海)、扬波(东非)、苏马(索马里)、千里马(坦桑尼亚)、桑结(今桑给巴尔岛)、西洋花烹国等。

而长达五十四年的隆万盛世(1567——1620)较少为人提及,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少有的一段开明、开放、繁荣、稳定的辉煌时期,“十钱斗粟”,“家给人足,道不拾遗,夜不闭户”。

“隆庆开关”后,明朝出现一个全面的开放局面,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明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国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政治体制逐渐走向君主立宪,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1/3 涌入中国,共计约5亿两,为当时的世界各国所称羡、研究和学习。因此,这段辉煌的历史也完全值得今天的国人骄傲与自豪。

《警世通言》作者冯梦龙有诗说了对隆万盛世的感受:扫荡残胡立帝畿,龙翔凤舞势崔嵬; 左环沧海天一带,右拥太行山万围。 戈戟九边雄绝塞,衣冠万国仰垂衣; 太平人乐华胥世,永永金瓯共日辉。

明朝在军事上也非常强大。明成祖朱棣曾五次远征漠北,每次都是大军五十万,这种规模还如此高频率,除了明朝是绝无仅有的。明代曾经有5次对外战争,都以全胜告终,这一成绩也是冠绝中国历朝历代。

一是明成祖朱棣远征安南(越南),以碾压式的胜利结束了战争。二是1521年——1522年与葡萄牙之间的一次战争,一战屯门,二战西草湾,均战胜了葡萄牙。三是1592年——1598年爆发的万历朝鲜战争,明朝军队跨国出战,在朝鲜半岛击败了来势汹汹的日本军队,使得日本在300年间不敢染指朝鲜半岛。四是1633年与荷兰进行的料罗湾大海战,明朝军队在郑芝龙的帮助下,击败了荷兰与海盗的联军。五是1637年,明朝军队在广州击败了侵入中国内河的英国船队,迫使英国赔偿白银2800两。

这5次外战中,除了第5次规模较小外,其余几次外战规模都比较大,明朝军队取得了全胜的骄人战绩。特别是第4次和第5次,都发生在明朝末年。明朝统治摇摇欲坠之下,竟然还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郑和七下西洋,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郑和船队旗舰郑和宝船排水量2500多吨,要知道二战期间的驱逐舰大概就是这个吨位了,这基本上就是一支无敌的舰队,七十年后哥布伦发现美洲的船队旗舰吨位还不到他的百分之一。

思想文化被称为“软实力”。明朝时期,涌现了王阳明、李贽、顾宪成、高攀龙、王船山、黄梨洲、顾亭林等儒学大家。以东林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冲击了官学的垄断地位,并带动了自由探讨辩论的学风。在明朝,读书人的地位很高。只要中了秀才就入了士的行列,中了举人一生吃穿不愁,中了进士则前途一片大好。许多宰辅之臣,直接就是学富五车的大儒,如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朝廷很尊重读书人,能容纳他们的过错,甚至出现了骂皇帝越狠,升官越快的现象,如清官海瑞。

在比较宽容的环境下,明朝文化繁荣发达,产生了四大古典名著中的3部《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以及著名的《金瓶梅》《牡丹亭》等小说戏剧作品。同时,书法、诗文、绘画等领域名家辈出,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流传至今。

明朝时期,农学、医药学、金属冶炼、建筑与造园技术、造船与航海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方面有了极大发展,居于世界领先地位。难能可贵的是,面对西学东渐,明朝没有当作洪水猛兽,而是吸纳融合。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科学家还与利玛窦、熊三拔等西方科学家进行合作,翻译出版了一批西方科技著作,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测量法文》等。

《永乐大典》(初名为《文献大成》)是一部由姚广孝以及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 《永乐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是中国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

二、明朝历代君主具有血性,是中国古代唯一“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君王死社稷”的有骨气的封建王朝。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这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没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是九个大一统王朝中所仅有。无论遇到多大的压力,从未向外族低头,永远昂首,这就是最有骨气的大明王朝,称之为“烈明”。

为使后代皇帝必须重视边防,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距离九边之中的山海关、蓟门、大同都非常近,一旦边关有漏洞,虏骑就会直逼首都,就被称之为“天子守国门”。

创建弘治中兴的明孝宗还创造了古往今来一个特殊的纪录,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用实际行动实践男女平等的皇帝。他一生只娶了一个,从不纳宫女,也不封贵妃、美人,每天只与张皇后必定是同起同卧,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朝夕与共。正是由于孝宗坚持只宠皇后一人,使得他成为历代皇陵中只葬着夫妻两人的绝无仅有的典型,给他明君贤主色彩颇浓的一生更加平添了许多亮色。

明朝皇帝有一个非常大的优点,就是比较有节操,即便是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的明英宗,也非常有骨气,始终不投降(比较一下宋朝的徽钦二帝),无论如何胁迫和引诱他,明英宗都没有放弃,也没有为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美好前景而交换国家利益,体现了明英宗的英勇气概。

不论明英宗还是崇祯帝,几场在京城打响的大战中,都为后人展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与江山同在”的风采。而当大势已无法挽回,明朝灭亡的时候,末代皇帝崇祯拒绝迁都到江南的建议,在送走太子、敦促后妃自尽、亲手斩杀公主后,上吊自杀,被称之为“君王死社稷”。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和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又说出了怎样的话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

大明覆灭已成定局,崇祯遗书:“朕自己摘下冠冕,用头发遮住脸愧对先人,贼子们可以随意蹂躏我的尸身,但不要伤害任何一个老百姓!”

日本占据东北后,满清统治已失去了最后的尊严,溥仪为了皇帝的虚名,竟然说道:“不论日本人在东北屠杀多少人,也不管他们抢走多少煤和粮食,他们不让我继续做清朝的皇帝,对于这一点,我是无法甘心的。”

三、无论从王公将相还是普通布衣,明朝殉国死难人数之多、抵抗之强、遗民之多都是历朝最强烈的。

明朝不但君主有一副硬骨头,就连臣子们都继承了一身傲骨。

崇祯不知道的是,早在京城沦陷的前一日,忠于明朝的大臣们便已掀起了殉国的浪潮,他们比自己的君主更早一步走向死亡,以此表达殉国之志。而殉难“比率”最高的,却是明王朝皇宫里的宫女们,城破之夜,选择自杀殉难的宫女,先后多达数百人。直叫诸多降将降臣羞愧万分。未死在北京之劫的忠臣们,大多在南明政权时期以身报国。

崇祯自杀后,明朝亡国了吗?并没有。接下来的南明旗帜不倒,继续反抗清朝。即便是南明亡了后,也一直不断有反清复明的声音。

公元1645年,清军多铎率军围困江都,史可法率四千亲兵坚守孤城,在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绝境下,他誓死坚守,与扬州军民共存亡。多铎五次致书于他,许以高官厚禄,劝其投降,史可法拿到书信后没有拆封,而是直接投入火盆焚毁。

后来清军攻破扬州城,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史可法大笑一声说:“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于是壮烈殉国。史可法死后,清军进入扬州城,由于百姓依然坚决抵抗,结果惹恼了清军,他们开展了疯狂屠杀,死亡逾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

清军南下,昆山城陷,死难者四万余人。清人笔记中有一则这样的记载:“本朝开国时,江阴城最后降,……时城中积尸满岸,秽不可闻,女子啮指血题诗‘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永历皇帝死于昆明的时候“城中士民‘皆垂泪,有恸哭失声者’,时逼死坡脚有法华庵,庵内十八尼姑闻朱由樃殉国,即自焚庵内。

到了南明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以死相殉的人就更多了,如十四岁举义,十六岁牺牲的夏完淳;以典吏微职率领江阴全城抵抗清军八十日的阎应元;在大陆上坚持明朝正朔时间最长,在永历帝被杀以后依然顽强不屈抗清,最后一直到康熙三年在茅麓山重重被围、兵疲粮尽、自焚而死的李来亨;前面提到的冯梦龙,在清兵南下时以七十高龄奔走反清,顺治三年(1646)春被清军所杀;还有绝食而死的大儒刘宗周,泣血而死的李定国,服毒殉国的宋应升(宋应星的哥哥),投水自尽的陈子龙、夏允彝、祁彪佳等。还有成千上万名字都已经湮没的人物,数不胜数。

所有这些人,或为封疆大臣,或为布衣文士,国难之时,他们皆临危不惧,挺身赴难,百屈不挠,杀身成仁。

《明遗民录》作者孙静庵所著《异史氏与诸同志书》中说:“又思宋明以来,宗国沦亡,孑遗余民,寄其枕戈泣血之志,隐忍苟活,终身穷恶以死,殉为国殇者,以明为尤烈。”

朱义禄在《论黄宗羲与全祖望的“遗民”观—兼论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中说:“对后世的影响而言,明清之际遗民是大大超过了宋元之际的。朱明德《广宋遗民录》罗列了四百余人,孙静庵《明遗民录》虽达八百余人,“而其所遗漏者,尚汗漫而不可纪极也。”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的烈士与遗民数量最多,事迹也最壮烈,但被刻意埋没与遗忘的程度最深。现在的人但知宋亡的崖山,但又怎知明亡时类似崖山的壮烈数不胜数!

中华忠烈,真是不绝如缕。

这种冒死不顾、为义殉身的宏大景象,极大拓展了作为伟大民族的想象力和视野,已经定格为统一的大一统民族国家不可或缺的精神核心。

透过历史烟云,我们可以看到层层白骨,累累血污。这一场大浩劫,把中华最优秀的人物几乎扫荡略尽。这一场浩劫,仿佛做了一个历史的大筛子,把骨头最硬,品格最高洁,才华最特出的人物几乎通过这个筛子消灭干净,余下的除了少数隐姓埋名,深居不出,壮志未酬,忍辱负重的遗民,就只剩下助纣为虐的,苟且偷生的,懦弱无能的。

所以史家有云: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

9

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天子御国门,君臣死社稷。这句话不是空穴来风,明朝时期,是中国对世界影响力最强大时期,不仅万国来朝,更是主动影响了世界,这一点汉唐也比不了。当时南方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不灭亡,中国将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第一个走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中国也将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明朝的医学、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都远远走在世界前面。郑和下西洋,所打造的大船,工艺水平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比的上中国。文学上,四大名著皆出于明朝而且白银占有量世界第一。十六世纪和十七世纪,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用过国际贸易流向中国,经济空前繁荣

作为最有骨气的朝代,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到了明末那种内忧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两路顽强对付满清和***的李自成,对关外的国土自始至终没有放弃'全辽可复'的愿望。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更是坚定,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10

明朝最辉煌成就……朱门繁延十几万泣血后裔、为大清刀煮。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