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我国古代,清明节时节,就有插柳植树的传统。我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由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在陕西首创的。他是西魏北周时期的一位名将,今西安市人。以前,官道上每隔一华里就在路边设置一个土台作为标记,也就是现在人说的里程碑。土台经风吹日晒雨水冲刷,需要经常进行维修,不但增加了国家的开支也使百姓遭受劳役之苦,既费时费力又不方便。据说韦孝宽上任雍州刺史后。,经过调查了解。他毅然下令,雍州境内所有的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改种一棵槐树,用淮树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还能为过往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

最佳贡献者
2

插柳,一般是在清明节时节。小时候在农村,还有清明前在门上插柳枝的风俗,现在早没有了。

插柳,最早应该来自于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不为做官,政治清明,寒食节改为清明节,在死坟上插柳,表达怀念之情。

介子推因不愿接受重耳的高官厚禄,背着老母亲躲进了山上。重耳为了逼迫他出来,命人烧山。结果,介子推与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重耳大伟感动,命这一天为”寒食节”,国内不许有炊烟。一年后,重耳去祭拜介子推,发现那棵柳树发出了新枝。于是,改寒食节为清明节,插柳成为一种纪念活动。

到了唐朝,折柳就成了一种送别的时髦,被文人们描述的各种各样依依不舍。因为“柳”与“留”同音,折柳送别,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数不胜数的诗句。

插柳也有人说是踏青,驱邪。

总之,插柳都是在初春柳枝刚发芽的清明前后。

3

“柳”有伤感、离别的意思,而在表述意象的时候“杨柳”的意思想通。杨柳为何代表了伤感?可以在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找到解答。

《陈风 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东门之杨,其叶肺肺。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首诗就表达出作者在杨柳树下等心爱姑娘而没有等到的伤感。

《小雅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写出了战士出征回来物是人非的凄苦景象。

此外还有《小雅 菀柳》、《小雅 小弁》、《齐风 东方未明》等等,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阅读《诗经》。

根据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柳”作为意象从《诗经》开始,到后来的魏晋唐宋逐渐发展,其形象也开始固定下来。

“插柳”其实也偏有伤感、离别的意思。

“渭城朝雨浥清晨,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汉阳江上柳,望客引东枝。”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等等!很多很多了,感兴趣可以去查找阅读,作为解答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4

插柳是一种风俗,相传起源于神农氏。也有预报天气和趋鬼辟邪之说,故有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之句,具体形成时间已无从考证。


5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关于清明节有个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其实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节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6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除此之外,还有戴柳、插柳是清明节传统的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以南方为多。如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也是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一、清明节为何有戴柳、插柳

清明节正是柳树生长的时节,戴柳、插柳已成为清明节的传统民俗。自古以来,节日当天,人们有的是在门口或屋檐前插柳枝,有的在头上戴柳圈,还有的地方女子头上簪柳、男子身上配柳。关于这个习俗的由来有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宋代大词人柳永。柳永才华横溢但仕途不顺,最终在襄阳因贫困而亡。生前与他有所往来的歌妓,念其才华,集资将他安葬。每逢清明节,歌妓们还要到他坟前插柳枝纪念,之后就有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第二种说法是防病虫。清明节前后气温渐升,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希望通过插柳戴柳,避免虫疫。第三种说法是辟邪驱鬼,柳树俗有“鬼怖木”之称,所以,人们相信清明这天戴柳、插柳能祛邪气。

相传此俗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神农氏。到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元旦插柳枝,认为能避鬼。后来这种习俗活动转到寒食节或清明节进行。

此外,插柳还有记年祈寿之意,民间有谚语云:“戴个麦,活一百;戴个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还有一种说法是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所以,清明插柳、戴柳的习俗也因此流传下来。

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

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坟建祠,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下令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清明节也因此而来,并逐渐传承下来。

晋文公于是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总之,清明也是人们慎终追远、祭奠逝者,缅怀先烈的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插柳作为清明节的传统习俗,被赋予了诸多的意义:一表惜别,因杨柳飘悠,似有依恋之情;二表挽留,因“柳”与“留”谐音,送客以柳枝表示挽留之意。

三表祝愿,因柳遇水土就能生存,故借此祝愿客人随遇而安,它寄托着我们对过去的思念,也承载了我们对未来的希望,若你心中有哀思欲寄,对故去之人有依恋之情欲表,不妨来在这个清明插柳吧。

7

古代什么时节就有“插柳”了呢?

说起插柳就会想到清明插柳,其实插柳有太多太多故事和传说了。清明插柳,有两个故事, 一是关于宋代的词人柳永的,据说柳永去世后,柳永的粉丝,也就是红楼中的那些女人跑到柳永墓前怀念柳永,顺便插柳,表示自己的想念之情。这个插柳的版本,个人表示不怎么能说的过去,因为很早以前就有清明插柳的习俗了。

另一个清明插柳的故事是关于介子推的,也是寒食节由来的传说。晋文公重耳早年被自己的父亲和兄弟追杀逃亡,曾经被介子推救了一命,重耳历经十九年的生死大逃亡,最终重耳变成了晋文公。

当晋文公想报答介子推的时候,就派人去找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山岭重重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终究也没有出来。

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有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第二年率众臣到绵山祭奠介子推,看到被烧柳树死而复活。以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门前插柳,扫墓栽柳,抒发对介子推的思念之情。




8

一般应是春天。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