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军队之所以会经常打败仗的原因我认为并不是因为盔甲太重。而题主所说的盔甲太重,从资料来看,宋代最重的铠甲是步人甲,也就是下图所示的铠甲。而用重甲步兵面对面对抗优势骑兵冲锋显然不够现实,即使真有人这么做也只能说明武将昏庸。武器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之一却不是决定性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永远是人。
下面我在阐述一下我的观点。我认为宋朝军队经常打败仗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其一:宋朝建国伊始的既定政策。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开国皇帝太祖赵匡胤出身行伍,帝位也是通过陈桥兵变得来的。虽然他是既得利益者,也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从心理上看,他非常害怕后来者会把自己的经历进行复制,正是基于此才会有后来的“杯酒释兵权”。这还没完,皇帝不仅要把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也相应的降低了武将的身份地位,可谓是对军队将领防范有加。从此重文轻武也就成了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这项政策最终就导致朝廷鲜有良将可用。简单回忆一下便知,秦有白起蒙恬,汉有卫青霍去病,唐有高仙芝郭子仪,明有徐达常遇春,宋朝(特别是北宋)名将能随口说出来的有几个?
宋太祖
其二,宋朝的军队制度。宋朝一方面普遍采用募兵制,兵源结构复杂,其中不乏一些只为吃口饱饭的饥民和混吃等死的市井无赖。诚然,这些人都是社会上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把他们招入军队可以集中起来便于管理。可是如果反过来想一想,这在和平时期无伤大雅,一到战时军队的战斗力就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军队及军队将领的频繁调动。皇帝的本意是这样能够有效避免将领在军队中威望过高将来一呼百应威胁统治,但如此折腾也直接导致了“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军队要么看不上新调来的将领,将领要么用不顺手下面的兵士,军将心不齐,战争自然就不容易打赢。况且当初宋朝主要面对的都是来自英勇善战机动灵活的少数民族骑兵的威胁。
其三:燕云十六州这个重要屏障的丢失。这个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始作俑者是后晋开国君主,儿皇帝石敬瑭。当初石敬瑭为了夺取后唐的天下,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作为交换条件,借用契丹国的势力成功翻身,但石敬瑭就是一条咸鱼,翻了身的咸鱼依旧是咸鱼,而他的王朝也同样是一个短命王朝。石敬瑭为了一己私立不惜枉顾天下利益把阻挡契丹铁骑的燕云十六州拱手相让,使游牧民族长驱直入扰乱中原王朝数百年,实为千古罪人。
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