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比司马光小2岁,同样都是年纪轻轻就考中进士,都是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一位是文学大家,另一位是史学大家。在宋神宗变法之前,司马光和王安石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只是,两个人的性格截然相反。王安石固执坚韧,锐意进取,而司马光沉稳谨慎、老成持重。虽然两人都是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但是治国理论却是南辕北辙。
宋神宗不缺乏胆识、魄力与雄心抱负。但他深知这些问题数代已经积弊良久,绝非克日可成。他需要选一位肱骨之臣来帮助他富国强兵。那么,谁是他可以依靠的肱骨之臣呢?
仁宗与英宗朝是大宋名臣辈出的时代。他们的名字如繁星般闪耀在十一世纪大宋帝国的朝堂之上。到了神宗朝,如吕夷简、范仲淹、李迪、包拯、狄青等元老相继已经故去,但依然有许多名臣依旧活跃在大宋官场上。-韩琦、欧阳修,文彦博,富弼、张方平、苏洵、苏轼、苏辙、吕公著……
然而但这些重臣虽然鼎鼎大名,却让神宗感到失望, 他们虽然长期受儒家理念熏陶,经过几十年的官场历练,有着丰富的行政经验和政治手腕;但因循守旧、萧规曹随、安于现状,也是他们的如今的画像。
有“真宰相“之称的三朝老臣富弼来宫中见皇帝,少年天子殷切期待这位老臣子的富国强兵之策,然而得到的回答却是:“陛下临御未久,当布德行惠,愿对外二十年口不言兵。”
口不言兵二十年?维持安定团结就好?神宗是承平天子,但也是非常具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感的帝王,他是不甘平庸的,一定要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如今,大宋这艘超级战舰已经失去前进的动力了,必需变法改革。可那些仁宗朝的老臣已经暮气沉沉,让他们领导朝廷来富国强兵,肯定是不可能的。以唐太宗为偶像的他,迫切希望找到自己的魏征、房玄龄,来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
宋神宗
神宗朝——是开源还是节流?
宋神宗把目光放在大宋朝廷中生代最耀眼的两颗新星上——王安石与司马光。但两人的治国思路却完全相反。
司马光的富国强兵战略:
司马光政治主张依旧是继承范仲淹衣钵。他总结概括出了造成大宗政府财政亏空的主要问题:用度太奢(用钱太奢侈)、赏赐不节(赏赐官员不够节俭)、宗室繁多、官职冗滥、军旅不精。
他提出的解决办法是:农业为本、节约开支、仁义治国、注重吏治。
可现在大宋的财政支出年年增加,节约下来的财富如杯水车薪,根本是无法解决当时的财政亏空的,靠节约是完全解决不了问题。
王安石的富国强兵战略:
与司马光“节流”的主张不同,王安石主张是“开源”,并给出了一个令宋神宗无法拒绝的解决方案——“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足”,就是通过理财,不用给老百姓加税,就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而使国库充足。
司马光(剧照)
当庭辩论:
于是在神宗的主持下,王安石与司马光这两位昔日的好友在殿前进行了政治主张的PK。
王安石认为钱不够用,就应该增加财政收入以便应付不断扩大的开支。而司马光以传统儒家观念认为增加财政收入就是多收税,也就是搜刮民脂民膏,这样会使百姓穷困潦倒、盗贼并起,于国家无益。现在国家财政困难,钱不够用,正确的是应该节省开支。比如官员有俸禄就好了,应当免去俸禄以外的一切封赏。
王安石当然不同意司马光的说法,他认为大宋明明富有四海、远超汉唐,大臣们为国操劳,赏赐算不了什么,况且已经形成惯例。最关键的是也省不下多少费用,又徒伤朝廷大体。所以国用财政不足,就应该通过理财来增加收入。
可史学家身份的司马光对历史如数家珍,马上对这个说法嗤之以鼻,他提出天下财物是恒定的,不在政府手中,就在民间。所谓不剥夺民间财物,依靠理财生钱,只不过是汉代奸臣桑弘羊欺骗汉武帝使用过的花招罢了。这导致了汉武帝末年民众不堪忍受、盗贼四起。
辩论解析:
王安石要开源,司马光要节流。按现代经济学上来看当然王安石是对的,GDP总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快速提升。可当时是农业社会,商品经济不可能象现代社会那么发达,儒家观念又是重义轻利,君子不可言利,一致认为变法的财政收入就是来源于民脂民膏;后来熙宁变法确实造成大地主阶级、富商巨贾等的利益损失。但这些地主阶级、商贾、权贵阶层的利益是司马光说的民脂民膏么?平民百姓的钱那才是民脂民膏。
神宗选用王安石,开启变法时代
对于年轻的皇帝来说,“节流”是几十年来的老调重弹,严重缺乏可行性,仁宗朝就已经开始节流了,效果也堪忧。神宗登基之初就请司马光主持工作,缩减不合理开支,司马光也觉得难以执行,以要修《资治通鉴》为名拒绝。可神宗需要的是建功立业、恢复汉唐故土,这番事业需要极大的财力支援,仅仅节流,连应付当下财政支出都不够,更不用说平西夏,伐契丹。所以宋神宗选择司马光还是王安石,答案显而易见。
熙宁二年(1069年)开始,神宗拜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中华帝国史上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开始了中华帝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而司马光在神宗一朝大部分时间是待在洛阳编著《资治通鉴》。
所以,在神宗朝,文学家与史学家的PK中,王安石吊打司马光。
变法成果:富国
通过变法后,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国库充裕,据记载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彻底改变了北宋"积贫"的局面,据记载,几十年后宋徽宗北伐都还在用神宗当年国库积攒下的财物。
“今诸路常平,免役,坊场,河渡,户绝庄产之钱粟,无虑数十百巨万。如一归地官(指户部)以为经费,可以支二十年用。...”
——毕仲游《上门下侍郎司马温公书》
除了国库收入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也呈现了百年来不曾有过的商业繁荣景象,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社会经济和生产力的飞速提升。《文献通考》载,元丰年间天下垦田数比治平年间多了20余万顷。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北宋后期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其他经济作物,如茶、棉花、甘蔗、桑蚕等,产量也均高于唐朝(《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
变法成果:强兵
随着变法进入军事体制之后,这样军队总数由宋英宗治平元年的一百一十八万人,缩编到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一千三百多万贯。冗兵现象但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提升。
王安石在位的熙宁年间两场战事也体现了军事改革的效果。
收复河湟:
宋神宗出兵河湟地区(即今甘肃临洮、兰州至青海乐都和西宁一带)经过一年多的进军、剿抚,以王韶为主将的宋军率军拓地2000余里,占领5个州,招抚控制大小蕃族 30余万帐,是太宗之后北宋第一次大规模的开疆拓土。并且通过这次收复河湟,达成了斩断西夏右臂之战略目的,对西夏形成包围的态势,拿回了对西夏战争的主动权。
攻破交趾:
熙宁八年,交趾起兵侵大宋。熙宁九年,宋神宗任命郭逵、燕达统兵5万出兵大败交趾军,收复失地,并攻入交趾境内,破城无数,斩交趾太子李洪真,俘左郎将阮根,交趾军损伤惨重,割地求和。
王安石罢相之后,宋神宗不但没有废除新法,而是依旧执行着变法,并在元丰年间进行管制改革。所以王安石变法失败之说是指王安石后来的罢相,王安石变法革新的国家政策并没有变化。
哲宗朝——新党还是旧党?
神宗驾崩后年轻的哲宗登基,高太后垂帘听政,这时候王安石已经离开朝廷好多年了。高太后是妥妥的旧党,召回司马光为宰相。司马光为相后不到一年就陆续废除了一切宋神宗与王安石创立的新法,将新法大臣全部贬谪出朝廷。不仅如此,对于西夏,司马光主张妥协求和,主动把神宗时期大宋军士耗尽生命和鲜血夺取的安疆、葭芦、浮屠、米脂四寨的土地,重新割让给西夏。
哲宗登基的第二年(元佑元年)王安石与司马光都去世了。但新党和旧党的斗争并没有结束,宋哲宗亲政后,又全面恢复了新法,召回新党大臣,将旧党的大臣全部贬黜出朝廷。哲宗朝依旧是新党赢到了最后。
所以,在哲宗朝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都去世了,但政治路线之争,依旧是王安石赢到了最后。
结语
无论是神宗朝还是哲宗朝,赢到最后的都是王安石为首的新党,王安石新法也给北宋带来了实际的富国与强兵。所以王安石并没有斗不过司马光。而是司马光斗不过王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