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刘备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蜀汉为什么却因此一蹶不振呢?: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两方面的,一是硬实力的打击,直接损失就是五万精兵,这对于家底本来就不
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是两方面的,一是硬实力的打击,直接损失就是五万精兵,这对于家底本来就不厚的蜀汉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大的重创;二是大量的人才损失,其中刘备在精神上的一蹶不振,以及后来刘备的病死,这才是蜀汉一蹶不振,三年都没有走出夷陵之战阴影的关键原因。
先说说夷陵之战在账面上的损失。这个损失还要从失荆州开始说起。
公元219年10月,孙权背盟,命吕蒙、陆逊偷袭荆州。这一战下来,刘备保守估计损失了四万荆州精兵。并且,关羽这位“三国第一大将”也被擒杀。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关羽的死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公元220年初,刘封因为不救关羽,以及他和孟达的矛盾,刘备在上庸的三城被魏国夺去,保守估计,刘备又损失了几千精兵和上庸的几千土著兵。刘封逃回成都后,被刘备杀掉。(诸葛亮的建议)
比丢失上庸更让刘备头疼的是,刘备帐下第一谋士法正也在这一年病死,终年四十五岁。法正之死,令刘备十分感伤,一连哭泣数日。随后追谥他为翼侯,赐其子法邈爵为关内侯。而夷陵之战后,诸葛亮也曾经感叹的说道:若法孝直还在,一定能制止主上的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也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法正传》
公元221年,刘备于益州称帝。同年,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四万大军攻打东吴。结果大军未发,蜀汉另一位万人敌大将,张飞被手下杀害。而后将军黄忠也病死成都,两人都死在了夷陵之战前。
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期间,蜀汉的骠骑将军马超也在成都病死了。马超的死,宣告了刘备帐下的四员大将(前后左右四将军)全部都不在了。
马超死后没多久,刘备即遭遇夷陵之败。而这一败,几乎断送了刘备所有的精锐。
首先是兵员上的损失,保守估计是两万,如果按照《傅子》的记载,吴军总共消灭了八万蜀汉军,刘备仅以身免。当然了,这个记载比较扯。比较靠谱的兵员损失兵员,包含五溪蛮的兵力,应该是四到五万人。
其次是大将上的损失。此战失利,导致蜀汉战死武将不计其数,其中较为出名的且有记载的包括:张南、冯习、土著部落首领沙摩柯、傅彤。镇北将军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得率众向曹魏投降马良由南方往西北撤退时被步骘截击而死。蜀汉政权最缺的就是人才,而蜀汉在夷陵之战的人才损失,几乎是雪崩式的。
第三是蜀汉国内的政治动荡。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听说刘备大败,于是举兵拒守。随后黄元见成都并未派兵镇压,便进兵攻临邛县,宣布汉嘉郡独立。紧接着,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全部宣布造反。此时蜀汉接近一半的国土都反叛了。
从公元219年—222年,刘备集团在这三年期间的兵力损失,起码在八万人左右。刘备的实力是个什么水平,而八万精兵对于刘备是个什么概念?应该不用多说了。
蜀汉本身就是个小国,哪里经得住这种连环打击的折腾?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还没呢!对于蜀汉打击最大的是——依托刘备个人魅力才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国家的精神领袖刘备因为夷陵之败而一病不起,最后一命呜呼。
关于刘备之死对蜀汉的震撼,诸葛亮后来在他的《出师表》中有说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的这段话,并不是在胡扯,他只是客观的陈述了事实而已。因为同样的情况,只要看看其它的失败案例,就可以体会到蜀汉当时的危急存亡到底有多严重了。
当年,袁绍在官渡惨败。官渡之后,袁绍的实力依然强过曹操,但是因为袁绍病死,于是袁绍的儿子在河北四州搞内讧,结果河北四州就全部被曹操给吞并了。
当年,刘表在曹操南征前夕去世。荆州八郡带甲十万,并非不可与曹操一战。结果本土士族的欺负刘琮暗若,愣是逼得刘琮不战而降,结果荆州被曹操吞并了。
现在,刘备在临死前给刘禅留了一个一模一样的烂摊子。并且,刘备也是在烂摊子没有解决之前就咽气了。如果后来没有诸葛亮和一班对刘备尽心竭力效忠的忠臣誓死辅佐刘禅。估计蜀汉的下场也一定是袁氏之于河北,刘氏之于荆州。
综上所述,在历史上,像刘备这种先主兵败忧愤身亡,留下烂摊子给幼主的失败案例可谓是比比皆是。而遭遇这种情况的政权,比如袁绍一族,刘表一族,几乎都是迅速分崩离析,二世而亡。
刘备临死前,蜀汉的情况说句不好听的,离亡国也就只差半步路了。只不过幸赖当时魏吴交战,无暇顾及蜀汉,而诸葛亮等人也是殚精竭虑,力保刘禅。蜀汉也就在这种极其危险的情况下才熬了下来,又续了四十年的国运。
夷陵之战,刘备以举国之兵东伐孙吴,一战几乎全军覆灭,岂能不一蹶不振?
有人认为,刘备取得汉中,关羽未发动襄樊战役之前,是刘备集团最鼎盛时期,这个说法不准确。
刘备最鼎盛的时期,应该是在取得益州之后,在汉中之战以前。汉中之战,尽管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消耗很大,几乎把刘备拖垮啦。仅仅是地盘有了扩大,但势力却大大地削弱。
01
汉中之战前,刘备的势力
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接受刘璋邀请,率领数万步卒入川。
当时,刘璋的主薄巴西人黄权劝阻说:“刘备有骁勇的名声,现在要以部下的身份对待他,就没法满足他的心愿;要以宾客的身份对待他,一国难容二主,这不是使自己安全的好办法。”从事广汉人王累把自己吊在益州城门上劝阻刘璋,刘璋全都不予采纳。
尽管如此,刘璋也不是完全没有戒心。刘备到达涪城后,刘璋率领三万精锐步骑,到涪城迎接刘备。
从这个情况分析,刘备入川率领的兵力不会超过三万人。因为刘璋以主待客,一般而言在兵力上要超过刘备。最大的可能,刘备就是带领一到二万人入川。
从当时刘备本身的势力来看,也不太可能能够带领太多的荆州兵力。
刘表控制荆州带甲十数万,刘表病逝后,江北主要力量控制在刘琮手里,刘琦最多控制两万,荆州南四郡的驻军在四到六万左右。
赤壁之战后,满打满算,刘备就接受了刘表五万人左右的兵力,这还不算孙权可能接管的刘表的兵力。
后期刘备留给关羽镇守荆州的三四万人,以及张飞、赵云、诸葛亮率领入川的兵力,也需要二三万人。尽管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在荆州势力有所发展,但不会达到刘表时期的规模,能够有一半的势力就很不错了。
再说,刘备入川是协助刘璋防御汉中张鲁,如果带领重兵似乎不太合理。
刘备入川之后,刘璋给刘备做了兵力补充,但也不会太多,刘备控制的人马最多就是二三万人。
刘璋父子经营益州二十多年,结合蜀汉灭亡时,人口不足百万,甲士十万二千人来看,当时的刘璋拥有十万兵力,也不为过。
刘备跟刘璋翻脸以后,采纳庞统建议,斩杀杨怀、高沛,吞并了其部队。
刘璋派遣吴懿、李严等带兵阻挡刘备,结果都投降了。刘备围困成都,刘璋率领城内三万精兵投降。
从刘备取得益州的过程来看,除了在雒城遇到张任、刘循较为激烈的对抗,几乎没有太大的军事消耗。
因此,刘备占据益州后,仅益州之兵,势力就可能在十万之上。这时,应该是刘备最鼎盛的时期。
02
汉中之战
215年,孙权派遣吕蒙袭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率领五万人马回援公安,关羽率领三万对抗鲁肃。刘备率领的五万兵力,基本是能够调动的绝大部分机动力量。
由于曹操此时占据了汉中,意图进攻西蜀。刘备与孙权湘水划界,把长沙、桂阳让给了孙权。但关羽控制的军事实力,应该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果刘备还有机动能力,就绝不会仓促之间与孙权达成妥协,让孙权轻而易举就收回了长沙、桂阳二郡。
之后,刘备带领这五万兵力离开荆州,回到汉中与曹操集团展开决战。
从217--219年,汉中对峙持续了近两年。尽管刘备最后取得了胜利,但刘备集团却大伤元气。
第一,曹操撤军,把他控制地区的人口几乎全部迁走,战略物资更不必说,几乎留给刘备一座空城,刘备并没有发财。
第二,益州内部,已经到了男兵女运的地步。
根据《三国志·蜀书·杨洪传》的记载:
“先主争汉中,急书发兵,军师将军诸葛亮以问洪,洪曰:“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备在汉中前线吃紧的情况。但诸葛亮没有马上发兵,却去征询杨洪的意见。
诸葛亮并非不清楚汉中对于蜀中的重要性,唯一的可能是诸葛亮遇到了困难。长久的汉中对峙,劳民伤财,世族百姓怨声载道,如果处理不当,必然会引起民变,后果可想而知。
诸葛亮以征询意见的方式,选定主张积极抗战的本地士族杨洪,加以重用。委派他征兵、征粮、征发徭役运输粮草。这足以说明,汉中之战已经让益州处于内外交困,处境非常艰难困苦的时期。
汉中之战后,益州急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但是,在仅仅两个月后,关羽就发动了襄樊之战,彻底把刘备集团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03
夷陵之战
襄樊之战,关羽在荆州的精锐全部损失殆尽。不管关羽是否与刘备、诸葛亮存在矛盾,但刘备可以不需要关羽,绝不会不要荆州。
唯一的解释,就是刘备已经在汉中打得精疲力尽,毫无能力再来援救荆州。
经过一年多的休整之后,刘备才勉强调集了举国之兵,开始对孙吴的征伐。
史料记载,孙权得知刘备东伐,上书魏文帝曹丕,说刘备出动了四万人进攻东吴。
这个数据应该是确信的。
第一,一年的时间,刘备不可能在兵力上有很大的补充,主要还是汉中之战的主力部队,经过休整以后的势力。
第二,刘备集团内部,荆州人士很多,刘备已经江河日下,给孙权通风报信的人员不少。孙权的情报应该很准确。
第三,孙权并不敢扩大刘备的势力,以免导致曹丕趁机背后偷袭。
刘备具体的实力部属是:
派遣将军吴班、冯习、张南率领三万为先头部队,自己率领一万在后,后期赵云率领一万作为后续增援部队。
进入吴境之后,刘备派遣黄权带领部分兵力,驻扎江北,防御曹丕的进攻;派遣马良劝说五奚蛮族首领沙摩柯带领一万人加入。
夷陵之战被陆逊战败后,刘备只身逃回白帝,收集溃散的部众,加上后期赵云带来的增援兵力,一共两万人左右。
这就是,当时能够调集的所有人马,这部分兵力在刘备病逝后,也就留在了永安,防御东吴的入侵。
夷陵之战,不仅刘备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覆灭,而且将军冯习、张南、傅肜、马良、沙摩柯等战死,黄权投降曹魏,杜路、刘宁等投降孙吴。
在这种情况下,蜀汉彻底崩溃。刘备恼羞于夷陵惨败,不久后病逝。
夷陵之战是在汉中之战以后,蜀汉已经精疲力尽,而且又在襄樊之战后几乎崩溃的情况下,发动的自杀式的战役。夷陵一战彻底断送了蜀汉的命运,一蹶不振,在所难免。
尽管经过诸葛亮之后大约五年时间的调整,但蜀汉已经没有了任何对抗曹魏、东吴的实力。艰难维系着存在,灭亡是迟早的事,纵是智慧如神的诸葛亮也无力回天啦。
没错,夷陵之战刘备确实最多只损失了5万人,但你知道刘备有几个5万人吗?况且5万人只是刘备的表面损失,更深层次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刘备在发动夷陵之战的两个月前称帝,以刘备称帝时蜀汉政权的实力来看,刘备是三国中最弱小的政权,仅有益州一州之地,相比于曹魏的九州之地,东吴的扬州、交州以及绝大部分的荆州之地,刘备的一州之地,实在是微不足道。
冷兵器时代的土地是有承载人口,而人口直接决定了国力的强盛。
刘备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彻底地失去了荆州三郡的控制,在襄樊之战及东吴偷袭荆州之战中,刘备损失了荆州三郡: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及关羽治下的5万荆州军,以及荆州三郡数十万百姓的人口损失,以及荆州三郡数千基层官吏,赋税来源少了三分之一。
刘备称帝后,整个蜀汉政权治下的人口不到一百万,军队近十万人,官吏有数万人,可是十万人的军队,让刘备在夷陵之战就损失了一半,这不是绝对的惨败又是什么呢?一场战争损失了一个政权一半的军队,就算是亡国也不奇怪。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刘备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精锐士卒,如果需要再培养5万精锐士卒出来,至少需要10年, 人口的生长是极其缓慢的,古代士卒如果不是特殊要求,一般至少20岁成年后才能入伍当兵。
然则5万士卒只有你所看到的表面损失,刘备带出去参加夷陵之战的军队,是跟随刘备参与了赤壁之战、入川夺取益州之战、汉中之战,全部都是身经百战的士卒,这种有经验的士卒更是难以培养和寻找,要知道在战场上,一个有经验的士卒可以抵挡三个新兵蛋子,刘备居然一下子就损失了5万身经百战的士卒,这基本上是毁灭了刘备发动对外战争的实力,从此, 刘备就陷入了被动防御而一蹶不振。
好吧,这只是士卒的损失,你注意到了蜀汉基层将官的损失吗?
夷陵之战,刘备带出去的5万军队基本上全军覆没,士卒或死或降,军队中的基层将官也是如此,刘备手下的将领冯习、张南战死,别督傅肜因为断后战死,蛮族首领沙摩柯战死,将领杜路、刘宁向东吴投降,大将黄权因为后路被东吴切断,率领一万人向魏国投降。
这些都是有名有姓的著名将领,而那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大多数基层将官全部成建制的战死或投降,要知道一支军队的灵魂的就是将官,如果把军队比作一棵树,将官就是树的主躯干,士卒就是树枝,而首领就是树根,士卒就算全部战死,只要将官还活着,就能很快重新组建一支军队,而一旦将官全部战死,要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军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说完了硬损失,还要看看软损失,软损失主要是精神层面和影响力方面的,看不清、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损失。
首先是军心和士气的损失。
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想要取胜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军心和士气,曹刿论战中说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完全靠的就是军心和士气取胜的,同样比如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的破釜沉舟,也是为了提升士气和军心,这是巨鹿之战项羽能够取胜的原因之一。
现在夷陵之战刘备大败,5万精锐全军覆没,整个蜀汉政权震动,损失的不仅是人员,而且心理上的损失同样巨大,体现在对未来充满悲观情绪,体现在对外战争再也不敢贸然出战,体现在军队失去了战争胜利的信心。
一支没有军心和士气的残余军队,还能有何作为呢?
其次,夷陵之战也让刘备名誉扫地。
刘备是一世枭雄啊,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刘备从黄巾起义的184年开始,到夷陵之战爆发的221年为止, 已经在战场上摸爬滚打37年了,这样一个老兵油子,经验丰富的统帅,并且在赤壁之战和汉中之战还击败过曹操的刘备,居然在夷陵之战中,输给了名不见经传的陆逊。
还输得这么惨败,这让刘备这张老脸往哪搁啊?
最后,让蜀汉政权的国际声望一落千丈。
三国之中,原本就是蜀汉政权实力最弱,实力最弱也就罢了,你还来个全军覆没,这叫什么?这叫败家,这叫挥霍!
夷陵之战之前,曹魏和孙吴也没太把蜀汉当回事,夷陵之战后,估计曹魏和孙吴会把蜀汉当空气,都认为蜀汉不是威胁,都一致认为蜀汉再也不可能与自己竞争天下,让原本对刘备,对蜀汉政权还有些期望的有识之士,希望彻底破灭。
夷陵之战的失败,让所谓的隆中对规划成为水中花,镜中月,除了国际上的声誉一落千丈,在蜀汉国内,也因为刘备的失败引起叛乱不断,这就是连锁反应,或者也可以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
首先是汉嘉郡太守黄元的叛乱,接着就是南中地区的汉族豪强雍闿联合孟获、叟王高定等豪强发生叛乱,这都是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引发的,诸葛亮用了5年时间平定叛乱并发展军力,才达到了北伐的基本条件。
夷陵之战也是蜀汉衰弱的分界线,夷陵之战后,蜀汉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条件和实力。
夷陵之战中蜀汉损失的兵力没有那么大,损兵折将对于蜀汉来说并没有伤及元气,但粮草锱重的尽失是蜀汉多年积累之心血的损失,但这也不足以伤及元气。在夷陵之战中,对蜀国打击最大的就是“隆中对”这一既定国策宣告彻底破产。
在夷陵战场上,黄权被切断后南归无路,只能投降曹魏,这个五千军是蜀汉实打实的损失;蛮王沙摩柯的一万兵马即使全部战死,也并非蜀国的根基,无关紧要;而夷陵之战正面战场上并非是歼灭战,而是击溃战,在退败夷陵山区以后,算是进入了蜀军最擅长的地形区,蜀军即使不在抵抗,逃至深山老林暂时躲避还是能够做到的,而且《三国志》明确记载了孙桓与诸葛瑾合兵后一路攻克蜀国营寨四十余坐,说明蜀军是一路退一路守,并不是在野外决战被聚歼;刘备退居白帝城的时候还有失散的部众纷纷逃回来,经过整编,加上赵云来援,白帝城守军能够达到2万左右,这也是陆逊放弃攻城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蜀汉在夷陵之战上损失的兵力并不足以伤及蜀汉元气。
蜀汉参战将领里,主将张南、冯习及沙摩柯等阵亡,副将杜路、刘宁等卸甲投降,刘备亲卫傅肜保护刘备时被杀,马良在南方北归时也被步骘截杀。这个级别的将领损失不能说不大,但也不至于伤及元气。反而是粮草锱重全部丢失给吴国,在战略上较将士阵亡更为严重。
夷陵之战后,蜀汉不仅失去了荆州地区的控制权,更永久的失去了争夺荆州地区的机会。为何这么说呢?刘备在退居白帝城以后,精心布防,实际上是承认了永安战区由二级战区直接沦为了一级战区,在领土边界上就直接面对了魏吴两个国家,而后刘备托孤以李严为永安太守,就更为确定了永安战区的地位,也是改变了东出的战略计划,转攻为守。
在形势上,魏国独大的局面并未改变,而东吴在夷陵之战中算是大赚了一把,不仅战胜强敌刘备,还控制了荆州绝大部分地区,此消彼长间,蜀国的贫弱再一次加深,在三足鼎立的大形势下,蜀国只能与一方结好才能立足。这也是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主动向东吴争取外交上修好的原因。既然必须与吴国修好,那么短时期内,就再也没有可能向荆州地区发起争夺。
诸葛亮是在准备平定南中地区前,派邓芝前往吴国重修两国关系的,这一点上展现了蜀国尴尬的一面,那就是背面曹魏虎视眈眈,国内南中地区又动乱不止,东面的老朋友尚有争取的可能,因此吴蜀重归于好是蜀汉最迫切需求的。
既然东出已经没有希望,那么面对益州疲弊的窘境,诸葛亮振兴蜀汉的唯一出路就是北伐。这个北伐与隆中对里出秦川的战略规划并不一致,因为此时已经没有上将军由荆州出宛、洛的战略策动。因此,诸葛亮北伐的实际意义也就是占据关中,控制陇右。这也是夷陵之战对于蜀国最大的影响,那就是既定国策不得不做出调整。而这一国策的调整也让蜀国的诸葛亮戴上了“明知不可为而为知”的帽子,姜维也背上了“穷兵黩武”的骂名。
蜀国在夷陵之战后,并不是一蹶不振,而是这一战争对于蜀国的影响比较深远,随之而来的刘备去世、南中暴乱、北伐无功,都让蜀国积重难返,有心无力才是最尴尬的地方。
夷陵之战,刘备出兵五万多,在秭归征服夷人首领后,又得二万多强娨夷兵,号称七十万大军灭吴。最后刘备兵败,只身逃回白帝城,蜀汉全军几乎覆没。
赵云迎接刘备兵力和和残兵败将,在不断逃回后,军队又收集到二万多,除黄权整体,投降曹丕外,二万人在白帝城李严已经部置到防线上,但是国内叛乱非常严重
这时蜀军镇北将军黄权所部,正在江北防御魏军。刘备兵败退后,黄权的归路为吴军所截断,不己于八月份率众向曹魏投降。同月马良也由深入到东吴南方,往西北撤走时,步骘截击归路血战后,也全军覆伏,自已战死。此战刘备军几乎全军覆没,阵亡数万人。晋人付玄的《付子》说是吴军消灭蜀汉军八万余,刘备仅以身免。
刘备逃到白帝城。潘璋,徐盛人等先锋将领都主张乘胜追击,扩大战果。刘备也收聚散兵以及赵云的后军来援永安,有两万人马准备抗击。陆逊却下令仃止追击,他在等待雍闿的消息,却已经失去攻克永安机会。
他等雍闿,朱褒,高定及其孟获叛乱。能和东吴连成一块。
雍闿投降吴国,吴国遥授雍闿为永昌太守,只是道路阻塞,又在益州西部。有东部隔绝,而且又有王伉和吕凯一起防御,坚守城池直至到来诸葛亮大军到来。
王伉和吕凯一起率领军民战斗,鼓励官民关闭四境,抵御雍闿。雍闿多次发布榭文,劝诱吕凯王伉的人。吕凯面对雍闿的檄文回答为,
上天降下丧乱,奸雄乘势四起,天下没齿痛恨,万邦为之悲悼,臣民无老少,莫不恩竭筋力,肝脑涂地,解除国难。想到将军您家世代受到汉朝恩惠,我以为您应当亲自把汇集人马率先行动,向上报答国恩,在下不负先人,以兆功劳著于竹帛,干载史册留名,哪想到您反倒向吴国俯首称臣,背本就未。一一。先帝龙兴立汉,海内望风归附,朝臣聪敏,上天降下安康。一一可是将军您却看不到盛衰的记载,成败的征兆。比如野火燎原,人行冰河,一旦火灭冰消,您还有什么能依靠呢?一一再次收到您檄文发愤忘食地,表述一下自己心中所想,请将军您仔细地省思明察。
益州的雍闿,朱褒和高定的叛乱一下使益州大乱。只有吕凯王伉坚守正义,没有反叛。至到坚持建兴三年,雍闿朱褒高定三人的人马被诸葛亮设得反间计所中自相残杀失败,高定部将鄂焕一戟刺雍闿于马下,就枭其首级。其余军土皆降。
陆逊在等待雍闿的叛乱中胜利,已经永远失去攻克永安的机会。
由于孙权打刘备大胜,再不想质自已儿子到洛阳,又不听曹丕让他继续追击刘备的命令形成抗命。再加上孙权更顾忌曹魏方面乘机浑水摸鱼,在吴军进蜀后,袭击后方,陆逊停止追击,主动撤兵。
九月曹丕下令攻击东吴,因陆逊早有准备,曹丕军队无功而返。
夷陵之败,让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受到内外沉重打击,丞相诸葛亮花了的5年的时间,先合好东吴,后才重建新的国家政权,平定内部叛乱,有了一支自已军队能够进行北伐。如果陆逊继续打击刘备,国家就统一了,可惜没有。三分天下当时错踪复杂的历史结果。非孙权能够主导,更不是曹丕刘备所愿。曹丕更是等待统一的消息,陆逊却仃止追击刘备,把统一希望留给司马炎,曹丕不去攻打刘备,却打东吴,天下三分局面彻底造就,本来没有成帝孙权也成了皇帝。诸葛亮在内外之乱中,废尽心力没有军队,二万军队还在李严手里,去抵抗东吴深入。诸葛亮无军无人,只有依靠成都县令越寯太守马谡之兵,南征跟随雍闿叛乱的孟获。就用了三年,后两年才平定雍闿高定叛乱。是非常艰难五年多岁月。
刘备在夷陵之战军队惨败,各营都损失惨重唯独刘备主帅帐下的牙门将向宠,所领军队完好无损,成为诸葛亮的王牌军,向宠成为都亭候,负责管理宫廷宿卫军,是诸葛亮“愚以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为诸葛亮最先依靠将军,是他的”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於昔,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论举宠为督“。诸葛亮当时只有可用的向宠,似主将帐下卫侍的偏将的小队军队罢了。蜀国没有强大军队支持国家政权危机四伏混乱不堪非常软弱。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夷陵之战,战败的蜀汉,不仅仅是损失5万大军那么简单,而是综合国力的伤筋动骨,根基动摇。
一、损失5万大军,已接近蜀国总兵力的一半
根据《汉书》卷28《地理志》记载:每郡的总兵力当在5000至10000之间。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汉武帝在益州设置了蜀郡、犍为、朱提、越隽、牂柯、建宁、永昌、汉中、广汉、梓潼、巴郡、巴西、巴东、益州等22个郡。相对于中原地带,益州相对边远,人口基数也较小。预估平均每郡最多有总兵力当在6000左右,如果按22个郡计算,刘备的益州总兵力当在13.2万人左右。
如此算下来,损失5万是个什么概念,应该一目了然了。
同时,蜀国在夷陵之战中损失的5万大军,可都是蜀国的精锐部队,瞬间造成蜀国的国防力量缩减一半。
二、军资消耗极其巨大
据专事研究古代军服的黄今言先生考证,在古代一个士兵的军服主要有六大内容,即:袭、绔、袍、禅、履、袜。同时,据汉简中记载,可能受不同季节的影响,如同现在军队中的冬夏装,材料不同价格自然不同。如:袭、绔、袍、禅的价格分别为500钱、500钱、1000钱、300钱。另外的履、袜等没有记载,比如鞋子和袜子约为200钱(保守估计)。也就是说,每个士兵的军服成本在2500钱,如果按5万大军来算,就是12.5亿钱,已接近整个东汉平均每年财政收入的七分之一。
同时,据史料记载,汉代将士的人均月口粮分为2石、2.2石、2.6石、3石以及3.33石。如果平均按照每个月口粮2.2石计算,5万大军两年正常消耗就是264万石,还不算屯备的军粮。
此外,还有军械军备、食盐、马匹、草料等的损耗,更是一个天文数字。
三、将士伤亡抚恤负担巨大
据《诸葛亮集》卷4《哀死》中,诸葛亮对于将士的抚恤,这样讲道:“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有难则以身先之,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劝之。将能如此,所向必捷矣。”由此可由,蜀国对于伤亡将士的抚恤还是非常重视的。
同时,依据《汉书·成帝纪》记载:“已葬者与钱,人二千。”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按照安葬一人约在二千钱左右费用计算,5万人就是1亿钱了。
此外,这一下就给5万多个家庭造成了极大伤害,差不多达到了举国治丧的程度了。
以此推断,蜀汉虽然损失了5万兵马,将遭成了怎样的国本动摇,一蹶不振还算比较好的结果了。
对此,你怎么看?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个问题问得不太好,什么叫做刘备集团最多损失五万人,五万人难道还不多吗?
受演义小说的影响,很多人对于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究竟有多大没有概念,实际上三国时期的战争规模是相当小的。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为了让观众听着爽,从来都是不考虑实际数量的,什么袁绍征讨曹操七十万大军,曹操赤壁八十三万大军,刘备东征七十五万大军等等。至于什么诸葛亮北伐,什么曹丕征讨孙权,没有个二三十万人根本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但是这也仅限于罗贯中老爷子的想象,三国时期的军队数量,实际上要比他说的少整整一个数量级。
古代的生产力是非常落后的,政府能集中的资源非常有限。而且东汉时期的人口也并不多,巅峰时期不过5000万人,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黄巾之乱和诸侯混战之后,到三国时期人口已经相当少了。
在刘备去世的40年后,经过了半个世纪相对和平时期的蜀汉政权被曹魏所灭掉,投降的时候,蜀汉政权交出了他们统计的土地和人口数量:官吏三万多人,士兵十万八千人,人口共九十四万人。就算这其中有漏报的成分,蜀汉人口顶多也不过一两百万人。
这还是经过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后的结果,刘备时期的蜀汉政权人口还不一定达到这个数字。
事实上,刘备的兵力巅峰期是在汉中之战前到关羽败亡的这段时间。这段时间里,刘备的总兵力应该能够达到十五万左右。
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总共有三万多人,后来刘璋邀请刘备入蜀,刘备大概带了一万人左右。不过与刘璋开战之后,刘备由于兵力不足,一年多没有取得进展。所以后来刘备为了速战速决,将在荆州留守了另外两万多人的老班底调进了四川,于是刘璋投降了。
刘备之所以能够前后将三万余荆州军调近四川,主要是因为关羽和诸葛亮在刘备在四川征战时,不断的在荆州扩编新兵。从后来的兵力配置我们可以看出,在派军援助刘备之后,关羽在荆州依然拥有3~5万人。
刘备带进征讨四川的军队大概有3万,刘璋在四川本地的军队大概有4万,由于双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太过激烈的大战,所以在刘璋投降之后,两支军队的总人数大抵不会有太大的削减,总兵力在7万左右。
刘备占领四川之后,曹操征讨张鲁占领了汉中,由于汉中对于四川来说十分重要,所以刘备积极准备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经过一年左右的准备终于在汉中与曹操展开了为期两年的决战,并最终取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将曹操的势力逐出了四川盆地。
汉中之战最激烈的时候,刘备几乎将四川打得民穷财尽。后方为了给刘备提供支援,达到了“男子当战女子当运”的地步,可以说,为了帮助刘备赢得汉中之战,四川倾其所有,全民皆兵了。
我们可以估算出来,在汉中之战时,刘备在四川的兵力巅峰时期应该在10万左右,比时关羽的兵力在3到5万左右,所以刘备集团兵力最多的时候也不过是13万到15万之间。
在夷陵之战发起之前,关羽的荆州军团被东吴偷袭全军覆没。无论关羽是有3万人还是5万人,其实都不重要,因为他们全都已经被东吴给消灭或者收编了。
关羽阵亡后,刘备所能调动的兵力就只剩下了四川的军队了。由于刚刚经过汉中之战,益州此时已经民力耗竭,根本无力再兴起一场大战,所以虽然刘备在荆州之战后恨孙权,恨得牙痒痒,也还是等了两年以后才发起东征。
三国志等正史对于刘备东征究竟带了多少人没有明说,但是根据其他史料分析,刘备的兵力大概在5~8万之间,为了这场仗,刘备几乎动员了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他甚至让马良带着重金去行贿蛮王沙摩柯,让蛮王沙摩柯带领1万蛮兵助战,可见是实在没有人了。
连当时既不可靠战斗力也不强的蛮兵都用上,说明什么呢?说明刘备东征将一切能带的人全戴上了,除了在四川本土留下最基础的防御军之外,刘备已经倾巢而出。
所以乐观估计,当时的刘备所剩下的兵力也就是6~7万之间,这与刘备战败之后益州本地的状况也是相符的。刘备死后益州的西部和南部,很多地方都爆发了叛乱,但诸葛亮却没有急于进剿,而是放任判断发展,并不是诸葛亮本人不想计较,而是当时的蜀汉朝廷已经完全拿不出兵力来镇压,诸葛亮足足隐忍好几年以后才镇压了四川本地的叛乱。
刘备的东征几乎是孤注一掷的,短短两年时间,经过荆州和夷陵之战两场大败,蜀汉的兵力从15万降低到只有两三万人,这让蜀汉的国力大大衰减,不要说争霸天下,连当时益州本土都平定不了。
那么为什么在夷陵之战战败后,蜀汉就一蹶不振了呢?
其实,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让蜀汉失去的不仅仅是兵力,而是战略主动性。
根据诸葛亮隆中对的规划,蜀汉的北伐路线本来应该分为两路,一路是从荆州方向攻向宛、洛,那里是曹魏政权的核心地带。另一路是从四川本土出发,攻击陕西的关中平原,占领长安,然后从长安向东进攻与荆州方面的军队会合。
对于蜀汉政权来说,这两个进攻方向缺一不可,这是相互策应的,尤其是荆州方面,因为有了水运的便利,让荆州军队的后勤补给要远远强于其他陆路进攻的军队。另一方面,荆州离当时曹魏的统治中心洛阳许昌和邺城很近,关羽北伐的大胜让曹魏打得几乎迁都,这就是荆州重要战略意义的表现。
失去荆州以后,蜀汉政权不仅丢掉了重要的物资和人员,不仅基地,更重要的是他们失去了直接威胁曹魏中心地带的战略跳板。
从四川方向发动北伐,虽然可以,但是补给十分艰难。由于远离曹魏的统治中心,曹操在撤离汉中之后,彻底搬空了雍凉一带的所有百姓。用量百姓撤离之后,从四川本土向北伐军队运送粮草就会变得异常困难,所以诸葛亮每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补给不济。
而且由于远离曹魏首都,蜀汉的北伐,每次都无法威胁到曹魏的核心地带,无法给曹魏带来真正的威胁。这就注定了蜀汉的北伐必定以失败告终。
说到底,都怪关羽,如果关羽不失去荆州的话,三国的历史也许会改写,但是从关羽失去荆州那一刻,蜀汉灭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
夷陵之战发生于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次年(222年)即结束,其起因在于孙权乘蜀将关羽大举出兵进攻曹魏之襄、樊二城时,遣大将吕蒙率精兵偷袭荆州,关羽猝不及防,兵败身死,荆州也被吕蒙袭占。刘备闻讯怒不可遏,欲起大兵东击孙吴,为关羽报仇,同时复夺荆州。孙权擒杀关羽、夺取荆州后,迫于北边曹魏施加的压力,遣使向刘备求和,刘备不许,执意兴兵伐吴。孙、刘由此交恶。双方均磨刀霍霍,整军备战,一场攸关生死的大决战如箭在弦、一触即发。
刘备空国而出征伐东吴,战略目标是夺回荆州,重新取得蜀汉在“三足鼎立”中的优势地位,其结果却是气势汹汹、志在必得的刘备惨败于名不见经传的后生陆逊之手,彻底丧失了对战略要地荆州的控制权,其势力被牢牢限制在长江上游,再难出三峡一步。
那么,刘备拒听诸葛亮、赵云等大臣的谏阻,执意进攻东吴,到底动用了兵力呢?小说《三国演义》说刘备伐吴,征调了“川将数百,并五溪番将等,共兵七十五万,择定章武元年七月丙寅日出师”。大家知道,蜀国在三国中实力最弱,不论是地盘、经济、文化、人力均无法和曹魏甚至东吴比。根据《三国志》、《蜀记·后主传》等史籍记载,到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灭蜀、蜀汉即将灭亡之时,蜀国的户籍总人口仅“男女九十四万口”,“带甲将士十万两千”,那么,夷陵之战爆发前蜀汉政权绝不可能拥有七十五万兵力,这一点毋庸置疑,基本可以断定是小说家罗贯中杜撰、夸张的。
那么,刘备伐吴究竟带去了多少军队呢?《三国志》、《资治通鉴》、《华阳国志》等史籍均未记载蜀军东征的具体人数。但根据裴松之等人的估算,刘备一共征调了六、七万大军东下攻吴。也有十一万之说。对于蜀国来说,这已是其用兵的极限了。
大战爆发前,孙权向刘备求和遭拒后,为免两面受敌,转而向曹魏示好、求和。外交失败,只能用武力抵御敌人了。孙权先遣孙桓和朱然率军前去抵御汹汹来犯的蜀军,却被刘备击败,孙桓被围困在夷陵城中。《三国志》载:“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围,求救于逊”。这样,夷陵之战的主角陆逊闪亮登场。史载“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钺,督朱然、潘璋、韩当、宋谦、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和身经百战的枭雄刘备比,初出茅庐的陆逊只是小字辈。
陆逊见刘备兵锋甚锐,知道与之硬碰硬是不行的,只得收缩兵力于夷道、猇亭,据险坚守,与倾巢而来、气势正盛的蜀军形成对峙之势,众将求战心切,见陆逊一下让出数百里给敌军,而且不发兵去营救被围困在夷陵城中的“公族”孙桓,于是心中愈发不满,怀疑陆逊是个只善说大话实则畏敌如虎的懦夫。
江东诸将纷纷要求速战速决,陆逊坚决不许 ,众将不免口出怨言。陆逊召集大家,厉声道:“刘备是名闻天下的人物,就连曹操都惧其三分。......我虽只是一介书生,却是受命于主上担当指挥之任。主公之所以委屈各位,让诸位接受我的指挥,是因为我还有那么一丁点儿可取之能,也能够忍辱负重。大家要各自承担责任,不得轻易言战,否则,军法无情 ”!一席软中带硬的话果然把诸将都给镇住了,大家只好隐忍不快,各司其职,遵令而行。
彼时,屯驻于猇亭的刘备见吴军坚守不出,求速战而不能,便作了与吴军打持久战的准备。他认为,吴军长于水战,为避其长处,他下令蜀军“舍船就步”,命全军一起弃船登岸,在崎岖狭窄的山道上树栅连营四十余座,绵延七百余里。
这种连营之法,恰恰犯了兵家之大忌,就连远在北方的曹丕听说此事后,都预测到了刘备必败。他对左右道:“备不知兵,岂有七百里连营可以拒敌者乎”!
面对刘备树栅连营七百里御敌的做法,最感欢欣鼓舞的莫过于吴大都督陆逊了。他最担心的是蜀军水路并进,夹击夷陵。如今,他最担心的事并没发生,反而是刘备祭出昏招,依山傍岩树栅连营,主动往自己制定的“以逸待劳”圈套里钻。
双方相持到闰六月,陆逊见反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召集众将商议反击之事。有人觉得最佳反攻时机应该是当初刘备立足未稳时,如今蜀军已经深入吴境六、七百里,相持了七、八个月,一些要害之地蜀军已分兵固守,认为此时发起反攻未必有利。陆逊主意已定,他力排众议,决定大举反攻。
夷陵猇亭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陆逊命诸将分头纵火,火借风势,吞噬一切,吴军乘势夹攻蜀军,蜀军大败亏输,刘备忙下令退军。激战中,蜀军悍将傅肜、程畿、张南、冯习、武陵蛮王沙摩柯等先后战死,杜路、刘宁等将领走投无路,被迫投降了陆逊。
吴将朱然、韩当率军紧追不舍,在马鞍山一带围攻在此收集溃兵的刘备。吴军攻势凶猛,蜀军很快土崩瓦解,又损失了数万兵马。刘备乘夜色率残军突围,好不容易突出重围,继续沿三峡西逃。陆逊丝毫不给刘备喘息之机,他疾令孙桓以及秭归守将李异、刘阿率军衔枚急追,务必全歼蜀军。
在秭归,刘备收集溃卒,准备利用旧有的防御工事站稳脚跟,阻击追兵。但吴军进攻神速,很快大举袭来,根本不给刘备立足的机会,惊魂未定的蜀军再遭重创,伤亡惨重,十不存一。
秭归惨败,蜀军基本全军尽没,再无还手之力。刘备领少数残兵败将离开秭归继续西逃,为阻挠吴军追击,他命军士在路上焚烧铠甲、盾牌。有人报告他说,吴国安东将军孙桓走小道奔袭夔州,欲截断蜀军的归路。刘备急忙放弃大道,翻山越岭,披荆斩棘,抢先夺路,才赶在孙桓前面抵达夔门,这才幸免于难。
就在此时,骁将赵云率军到达白帝,阆中太守阎芝也派五千援军开至。在赵云等人的接应下,历尽千难万险的刘备方才虎口脱险,狼狈不堪的进入白帝城中。
刘备率六、七万大军(也有十一万之说)伐吴,基本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随刘备逃了回来,军械物资损失更是难以计数。陆逊足智多谋,立下赫赫战功,从此名噪天下。至此,吴、蜀争夺荆州的战争终告结束。
刘备退回白帝城永安宫后,悔愧交加,忧郁成疾,遂一病不起。章武三年(223年),刘备闭目而逝,殁年六十三岁,临终前遗命诸葛亮、李严辅佐刘禅治国理政,以扭转颓势,力挽狂澜。
蜀国僻居西南一隅,国力本来就弱,因刘备这次空国远征,在战略、战术上接连失误 ,惨遭失败,人员、物资损失巨大,给建立不久的蜀汉政权带来了难以言表的深重灾难,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还是人员上的损失,都是规模空前、难以承受的,其严重程度,甚至会动摇蜀汉政权的统治根基。而且此时的蜀汉人才迅速凋零:自荆州沦陷后,关羽、张飞相继身亡;骠骑将军马超愤然离世;司徒许靖、尚书刘巴等英才也先后过世......加上夷陵之战阵亡的傅肜、程畿等人,蜀国人才星散,后继乏人。蜀国总人口不足百万,一次战役就牺牲了数万将士,实在是难于承受的巨大损失啊。而且蜀汉外有吴、魏咄咄逼人,内部隐患重重,加上夷陵战役使国力大损 ,从此走向了一条由盛而衰的下坡路。虽然诸葛亮采取了正确的策略,放弃了对荆州的争夺,与孙吴重修旧好,共同抵御曹魏,但夷陵惨败后蜀国一蹶不振的颓势很难彻底挽回,他不过是帮助刘禅延续了四十一年的国祚罢了。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剽窃】
{一家之言 欢迎探讨 不喜勿喷 }
公元221年六月刘备东征东吴,公元222年六月在夷陵猇亭让东吴大败。蜀汉从此一蹶不振。原因:
第一刘备东征的军队是蜀汉的精锐
刘备东征的目的是为了夺回荆州,所以所带的军队是最精锐的。钱没有能赚、武器没有了可以再打造。就如二战时敦刻尔克大撤退。虽然英军失去了大量的装备和军需物资,但保留下一批经过战争考验的官兵,为以后的战争保留了一大批具有战斗经验的官兵,这些回到英国的官兵,绝大部分都成为日后反攻的骨干力量。
蜀汉这些军队都是跟着刘备南征北战。不是一二十年能恢复的了。就算等蜀汉的小孩长大也两一二十年。战斗经验的培养呢?
问题中讲刘备损失不到五万人,那也占了蜀汉军队的一半。我认为是不止的。据魏人傅子的记录刘备是损失了八万人,我认为可信。东征是决定蜀汉成败的关健。刘备不会就四万人去打东吴。(公元215年东吴进攻荆州,刘备从成都率五万到荆州支援关羽。)刘备当时连营七百里,就算刘备把大部分人马就集结在夷陵。但巫到夷陵之间七百里总要有驻军吧,算一万好了。(三国志: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向宠也是驻军在秭归)黄权督江北诸军防魏国,一万好了。(据魏书:权及领南郡太守史郃等三百一十八人。也就是说黄权带着中低级三百多位军官投降魏国。就算这三百多人都是排长,也有一万人了。据晋书:谢艾曰:昔耿弇不欲以贼遗君父,黄权愿以万人当寇。乞假臣兵七千,为殿下吞王擢、麻秋等。)难道刘备就凭那两三万人跟东吴相拒半年?当时东吴可是有六万人。(陆逊五万、步骘一万)刘备当时跟陆逊在猇亭相拒。还派人把孙桓的五千人围在夷道。(要围五千人,怎么也得一万以上)难道刘备就凭两万人在猇亭挡住陆逊?
所以说刘备东征在八万以上,加上武陵郡、南郡响应的地方武装就更不止了。零陵郡桂阳郡也都有响应。虽然三国志并没有记录刘备的人马。但还是有提到刘备的人马要多过陆逊的。三国志:备(刘备)军众甚盛,弥山盈谷,桓(孙桓)投刀奋命,与逊(陆逊)戮力,备(刘备)遂败走。
魏书有记录公元221年六刘备派冯习、吴班率四万人攻秭归。那只是蜀汉的先头部队。魏书也讲了是支党。公元221年六月刘备决定伐吴,七月冯习吴班就率着四万人攻吴。公元222年1月吴班陈式等人已攻到夷陵,深入荆州五六百里。刘备2月才从秭归率主力向东推进。(三国志: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而这时孙权让让陆逊顶替朱然为统帅。公元221年6月—公元222年1月东吴的统帅是朱然,而陆逊跟李异等人守巫、秭归。(公元221年七月蜀汉派四万人伐吴,公元221年十二月已经推进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刘备从秭归率军推进到夷道猇亭。说明在这段时间刘备是在集结人马粮食。)
第二损失文武,非一州所有。
据三国志刘备带去的文武有:
战死的有:1大都督冯习2侍中马良、3、4、别督傅彤、赵融、5、督前部张南、6议曹从事王甫、7从事祭酒程畿、
投降的有:1镇北将军黄权、2治中从事庞林(庞统弟弟)、3南郡太守史郃、(黄权江北军封侯四十二人,将军郎将一百多人)4杜路、5刘宁
活着回到蜀中的有:1、2领军吴班、陈式、3护军陈到、4别驾从事李朝、5宜都太守廖化、6牙门将向宠7别督辅匡
有名字的19人,战死7人、投降5人、回到蜀中的7人。损失了三分之二。中低级将领损失更大。曹操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大败也没有损失这么多文武。这些人才都是刘备数十年集四方精锐。
蜀汉在人才上本来就少于曹魏、东吴。刘备伐吴的文武有益州人、有荆州人、有北方人。北方已师曹魏,荆州已在东吴手上。所以不可能再从这些地方补充人才了。就像东吴一样淮泗将领、流亡北士都不是江东人。丁奉原来不过是甘宁潘璋手下一小将而已,到了后期成为东吴统帅。世人为何嘲笑蜀汉廖化。廖化怎么说也是荆州主薄、宜都太守。
这些人大多参与了刘备夺蜀之战,争汉中之战、还有些参与了赤壁之战、乌林之役。参与东征的文武普遍要年轻,也久经战阵。第一代法正、刘巴、庞统、黄忠、关羽、张飞、邓方、霍峻、马超等先后去世。第二代高中低级将领又损失惨重,直接造成蜀汉人才断代。正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当大王。就像二战时很多国家男的战死了很多,七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是男少女多。
第三:夷陵之战后蜀汉地动山摇
刘备的策略是先战后和,就是先夺回荆州再跟东吴议和联盟抗曹魏。而东吴也是如此。据三国志吴范传:刘备盛兵西陵,范曰:后当和亲。就是吴范认为东吴打败蜀汉后应该双方议和抗魏。夷陵之战的失败使刘备不得已同意。据江表传曰:权云:近得玄德书,已深引咎,求复旧好。打败了人家却讲自己知道错了,给个机会通好。刘备又气又恨却又不得已同意。阿斗继位后,诸葛亮也不得已派邓芝使吴重新联盟。
刘备自参与平黄巾开始纵横三十多年,五易其主,四失妻子这些打击都没有击倒刘备。夷陵之战的失败沉重打击了刘备。夷陵之战大败后刘备讲:我居然为陆逊所折辱,这难道是天意吗?刘备自公元222年七月回到永安一直到死都没回成都。就是恐东吴趁胜攻蜀。公元222年十二月刘备病重。公元223年四月刘备病逝。
当年牂牁太守朱褒、益州郡大姓雍闿、越隽夷王高定等皆反。当时魏国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等人纷纷写信给诸葛亮劝降。就连东吴孙权都在犹豫是否跟蜀汉继续联盟。三国志邓芝传:语芝曰:孤诚愿与蜀和亲,然恐蜀主幼弱,国小势偪,为魏所乘,不自保全,以此犹豫耳。
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表第一句说明了蜀汉情况不乐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第四:没收复荆州,跨有荆益
公元221年六月刘备决定伐吴时。赵云劝谏应先伐魏,只要灭掉魏国。这样东吴不用打就会降服。否则一旦开战,就难舍难分。很多人认为刘备应该听赵云的先伐魏才对的,伐吴是错误的。
我认为刘备伐吴是对的,只有夺回荆州才有机会争天下。不然只能是困在益州偏安。更何况此时蜀汉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就算伐魏胜算更小。必竟魏国据九州之地,人口、军队、国力数倍于蜀汉。这时东吴还没有完消化荆州。只有夺回荆州才有争天下后根本。蜀汉要夺回荆州原因:
第一战略:
荆州能直接威胁魏国心脏1孙坚就是从南阳郡进军至洛阳,逼的董卓迁都长安2关羽威震华夏,围襄樊城。曹操议迁都以避锋芒。3公元356年桓温从江陵出发北伐,攻破洛阳。收复司隶、豫州、兖州大片土地。要求东晋迁都回洛阳。东晋态度非常模糊,虽同意但未行动。桓温为防大权旁落退回江陵。收复的失地,再次失陷。
东吴周瑜也认为荆州是进攻北方的基地: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戚操,北方可图也。(当时周瑜打下半个南郡)
东吴鲁肃就曾讲夺荆州原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
东吴吕蒙就曾讲夺荆州才能争天天下: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於操?
后来荆人殷礼向孙权建让诸葛瑾朱然归陆逊指挥从进攻襄阳方向,陛下您和朱桓进攻淮南。那一路胜都可趁胜攻中原。这次应全力北伐,而不是跟之前小打小闹。(若不悉军动众,循前轻举,则不足大用,易於屡退。民疲威消,时往力竭,非出兵之策也。)再联络蜀汉为犄角之援。但是孙权没有听从,结果大败而回。
第二荆楚多俊杰
荆州自古以来都是非常多人才。刘备到了荆州,荆州士人发现刘表不足以依靠于是纷纷投刘备。三国志:荆州豪杰归先主日益多。刘表死后刘琮接任,刘琮马上投降曹操。于是一些不愿投降的人纷纷跟随刘备南下。三国志:琮左右多归先主。 下面例一些荆州人才 庞统、廖立(诸葛亮评价:庞统、廖立,楚之良才,当赞兴世业者也。)黄忠、魏延、刘巴(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蒋琬(诸葛亮评价:社稷之器。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李严、邓芝(刘备大奇之)、宗预、费祎(诸葛亮定的接班人。年轻时常使吴,孙权: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并以宝刀相赠。)、霍峻、、陈震、、向宠、向郎、马谡、冯习、张南、傅彤、庞林等。 荆州很多豪门世族很多人早年都投了刘备了,荆州丢失后也有很多人在蜀汉为官。随刘备张飞诸葛亮等人入蜀,三国志中有名字的人才在三四十人。这些人最少都是为官一方太守。还有一些如荆襄大族习家(习融、习郁、习询、习竺、 习竺女、习承业、习蔼、习珍、习温、习祯: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说明他才能在蜀汉也是在前列的):习承业在蜀汉任江阳太守,习珍对前来劝降的潘濬:我必为汉鬼,不为吴臣,不可逼也。弟弟习宏在吴,凡有问,皆不答。 杨家:杨颙杨仪都在蜀汉为官,很受刘备诸葛亮重用。杨仪的哥哥杨虑,门徒数百人,宗其德范,号为德行杨君。 向家:向朗(司马徽学生)向条、向宠(出师表提到)、向充等都在蜀汉为官 马家:马良、马谡。 廖化沔南冠族(豪门世族) 罗家:罗蒙在蜀广汉太守,罗宪巴东太守。 庞家:庞德公(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姐姐)、庞统、庞林(统弟弟,随黄权降魏了)。
蜀汉失去了荆州就再也不能从中补充人才。东吴得到荆州一直是打压荆楚豪强,在三国志吴志有传的荆州人也潘濬一人。
在正史里并不像演义那样动辄几十万军队,五万人已经是非常巨大的一股军事力量。
和《三国演义》里不同,真实的三国历史上各家的军队规模都不大,以决定三国鼎立局面的三次大战为例,在官渡之战前,袁绍控制了河北四州,也不过“众十馀万”。在官渡之战时,曹操的军队要分守许昌、徐州等地,在官渡和袁绍对峙的直属部队“兵不满万”。
而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在赤壁一线的部队不过七、八万,孙权命周瑜、程普各领万人,和刘备的两万部队汇合共同抵御。夷陵之战刘备动员了四、五万人,而陆逊也是带了五万大军来迎战,双方兵力总共不过十万。
我们还可以从蜀汉能动员的总兵力看一下五万人意味着什么。钟会、邓艾灭蜀以后,蜀汉投降时共有军队“带甲十万两千”,这之前钟会攻占阳平关和汉中消灭了部分蜀军,邓艾击败诸葛瞻消灭了部分蜀军,加起来的总和就是蜀汉能维持的军队规模。
但是这不意味这蜀军能出动十万以上的部队,在正常情况下,蜀汉各地都要有一定驻军,特别是汉中、永安、南中和成都。汉中除了被钟会消灭的蜀军外,还有乐城的王含所部和汉城的蒋斌所部各五千,这些都是留守汉中的部队,并不能机动。而诸葛瞻所带领的部队应该是原来的成都守军,平时也不能动用。实际上蜀汉能机动的部队,就是投降时姜维所带的四、五万人。
所以说,刘备在夷陵失败损失的部队虽然不过四、五万,但是已经差不多是蜀汉机动部队的所有力量,即使考虑到此时蜀汉国力比后来强,那么蜀汉的机动部队也起码可以说是损失了大半。而且此时的蜀军是刘备征战数十年所“纠合四方之精锐”,要靠益州一州之力来恢复是非常困难的。
这也就难怪刘备夷陵之败以后,先有汉嘉太守黄元造反,后有南中诸郡叛乱,诸葛亮要说“益州疲弊”了。也幸亏益州地势险要,加上诸葛亮在内政、军事上都有相当的能力,逐步挽回了蜀汉的颓势,不仅稳定了局面,还有能力实行北伐。换个能力差点的,估计蜀汉在夷陵之后不久就要灭亡了。
华裔女赌王就此没落,生前让所有 浓情端午粽飘香,青浦邀你“云体 上海:“云端”展现端午节文化内 “甜咸大战”!明星艺人们喜欢什 如何做一个男人喜欢的情人(如何 当你和你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场景中 如何在昏暗的光线下设置快门速度 教育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什么? 世上做坏事的人死后会面临什么因 拜登就任总统后的第一步是什么? 同意/不同意:人生最重要的目标 二战后,德国在调和分歧方面做得 亚伯·林肯恨白人吗? 一个编辑能把你的故事毁得有多严 现在的iPhone6还能坚持再用一年 曹操为什么不杀司马懿? 现在买房是不是最便宜的时候,现 我身边的农业银行营业厅关了,AT 欧洲媒体评选CBA最有实力球员, 荣耀play的6+128和荣耀8X的6+128 蚂蚁集团是科技公司还是金融公司 请问机友华为mate30P与华为mate3 听说老詹修剪一次指甲需要5小时 为什么说宝宝“一月睡二月哭三月 戴笠人称戴老板,这个是怎么叫出 没有工作能一次性补缴社保么? 我想知道定向师范生和免费师范生 肺癌引起的咳嗽是怎样的呢? 5000mAh电池的5G手机推荐吗?要 恒大亚冠表现“差强人意”,你觉